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

2024-08-16

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精选4篇)

1.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 篇一

2016师德演讲稿:严于律己、以德服人 师德演讲稿:严于律己、以德服人

教书是个良心活,承担教书任务的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要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这一切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自觉为人师表。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作为教师,你要想教育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想接近你。从而让接近你的学生也受到感染,以便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师德以外,教师的学问、外表等都是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外表只能吸引暂时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师德重要。

这就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缺陷的。因此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过硬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讨厌你,远离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喜欢你。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课堂上,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称号。1

2.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 篇二

【关键词】 以德治教 以德育人 师德师风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学校应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提高到治校方略的高度上来。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摇篮,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所以在贯彻“以德治校”方略上应尽最大努力实现学校“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重要培养目标。教师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承担者,首先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的和重点的工作来抓好,真正把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少年儿童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表现,他们仍然处于一种“哺乳期”,没有摆脱对父母权威性的依赖,而上了小学和中学之后,他们会把对家长的这种权威性的依赖转嫁给教师,所以在中小学期间他们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对父母的信任程度。教师说的、做的在他们眼里、心里都被其主观认定为是好的、正确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教师不能够修德正己,怎能教人?因此教师必须首先锻炼自己的师德,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服务于学生、教育于学生,使广大中小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真正体味到做人的美德、受到陶冶,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坚固的道德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而不懈努力。

结合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要想真正地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广大基础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是社会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对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我们国家早有专门的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定)》,来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如在其中就有一项“关爱学生”的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在现实社会当中,违反这种规定的行为却常有发生,有的教师不时对学生实施软罚、硬罚和心罚。曾经有一例,一名小学教师利用上课和自习时间先后猥亵四名学生,给四名学生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另一例,在广州某小学,有6名学生因不做作业,欺负女同学,影响了班级争创先进,而被班主任老师当众罚吃维生素B,而且吃不完还要兜着走。虽然小学生服用少量的维生素B,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老师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一例,曾在重庆实验中学,由于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打骂一名女学生,致使她一时想不开,从学校实验楼的八楼跳下,当场死亡。随着我们现代传媒的透明度的提高,诸如此类的事情和行为不断被曝光出来。于是乎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还是我们的那个蜡烛、慈母和可亲可爱的老师吗?”“我们还可以相信、信任和信赖你吗?”……一大堆的质疑、感叹、震撼、恐惧围绕在我们学生、家长周围。我们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颁布多年了,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应该“敬业乐业”,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学生,并用真诚的心去服务于学生,培育学生,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地成长。所以,在此有必要“老生常谈”,大力倡导我们的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开启新的道德资源

教师的美德不仅表现在其言行举止当中,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广博而扎实的学科文化知识、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上。这种修养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帮助教师教好功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先秦的孔孟教育开始,中国就有着深厚的师道传统,所以要想增加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就要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汲取丰富的师德营养。当然我们不是单纯把古代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挖掘出来照搬照抄,而是把这种传统的资源根据现代的道德教育标准,赋予它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并在中小学校的师德建设中加以结合和应用,这将奠定教师深厚的师德根基。

有了这样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呢?想要使中小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三、认真抓好师德的典型示范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让反映教师师德师风的好事广为传播。我们在努力实施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理论、文化艺术修养教育之外,也要真正地树立一些教师身边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典型和榜样:汶川大地震中当地教师为保护学生忘我奉献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胡慧英在孟庄矿学校忍着病痛的折磨,忍着远离亲人的孤独,30年默默坚守讲台无私奉献;蒋胜丰和杨学芬一对夫妻教师在山村小学教育了一代代的山里娃,一串串辛劳的脚印走过了平凡而又辉煌的22年……要真正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的精品工程,就要利用现代宣传媒介,推介教师的高尚道德与先进事迹,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真实,真正做到发现一个表扬一个,发现一个宣传一个,使广大的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标尺。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争取在全社会、全教育界形成一种唯德是尚、见贤思齐的崇德氛围。

四、建立师生互促、师生互动的制约机制

“制约”是从消极的层面采取的应对措施。“师德典范”则是从积极的层面加以引导。先谈师生互促、师生互动的制约机制。首先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是上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这是中策;出了问题给予积极补救,“亡羊补牢”这是下策。大力提倡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学的师生关系,使校园和谐;校长、主任、班主任、专任教师之间经常互通信息,及时表扬好的典型;发现不尊重学生、损伤学生人格的言行、损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要立即提醒、阻止并加以纠正,不让事态发展,不让造成恶劣影响。

师生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友谊信箱”、“相互谈心”等活动使相互了解,增进情谊,以爱心融化“冰霜”,把矛盾和问题用和平友善的方式予以解决。让损坏师生关系的行为不发生、少发生或克服在萌芽状态。

五、创立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运行机制

这是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道德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对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工作运行模式的新一轮尝试。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它主要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伦理认同、道德评价和社会舆论的作用来维系,所以对师德的评价相对来说难度就比较大,问题也比较多,但这又是不能回避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的评价制度加以保障,这种师德作风建设往往会流于形式。近几年在教育界内部经常发生这样触目惊心而且愈演愈烈的假文凭泛滥、盗用学科成果、权学和钱学交易、贪污受贿、考试舞弊、不尊重学生、体罚学生等现象,有的家长过节都要给班主任送礼,致使家长们达到十分头痛的地步,惊叹不知道今后应该再送什么了!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仅仅依靠教师人格自律是难以达到抵御这种学术界、教育界腐败的侵蚀和蔓延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教师道德评价机制,帮助教师防微杜渐,把住道德审视的第一关。为此,就要求道德评价运行机制的内容实在、标准可观、手段公开、结果公正,通过评价使教师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形成有机结合,良性运行,使教师内在约束机制与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相得益彰,实现教师从自觉到自制、自为的螺旋式的攀升。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因为教师是师德作风建设工程的总工程师,是学校实现治教、育人目标的排头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真正加固我们崇高的教师形象,重新拾回极少数教师损害的荣誉,回归我们教师应该获得的信任和信赖,并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道德教育的新氛围,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掀起一轮全社会爱师敬师的新风尚。

3.以德育人润物无声师德论文 篇三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的是非常神圣的职责,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体现着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正人正己,德高为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尊重的前提,“师爱生,生则尊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努力地做到,“正人先正己”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教工》杂志的封面题词时写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要人敬已,必先自敬。”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相互碰撞,老师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教师首先应当先塑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热爱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一定禁止,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血液。试想一个随地吐痰脏话连篇,举手打人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学生?一个经常丢三落四上课迟到的老师,怎么能教育出严谨守时的学生?所以,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他知识丰富、讲课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有一个毛病,总爱随地吐痰。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感,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一个小小的恶习就破坏了你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这个道理。

二、严爱结合,张弛有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思想观、道德观念都处于半明白半糊涂状态,一言一行可塑性都非常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教育,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当然严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训人,动辄发火指责,而是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耐心细致地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讲解中学生文明礼仪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正确引导,严谨治学,既注意课堂上知识的准确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他们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课下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心情放松,乐于和老师在一起,和老师说心里话。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爱的前提下,“严格”就有了鲜活的色彩,就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紧箍咒”。

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细致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句话,写好每个字。对知识讲解,要全盘掌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细节部分要处理到位。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不护短,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其实,教师的这种积极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这样做,不但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使学生也养成了严谨治学,公正无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进取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教师勤奋上进,有强烈的进取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直接感染着并鼓舞着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班级就会呈现出团结一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班集体无论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4.师德讲演稿以德服人 篇四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有重大的意义。道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正常发展,都会重视道德建设。但把道德问题作为治国方略,提到“以德治国”的高度,却是一种创见。除了中国古代有“为政以德”的传统之外,大概没有人这

样提过。所以,今天提出“以德治国”,就有着与过去一般讲道德建设不同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学和国家学说的问题。由此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怎样认识教育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德治国”给教育赋予了新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德治国”把道德提到治国的重要手段的高度,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明法制的施行,国家的巩固,社会的稳定,都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只有德、法并举,法制才能推行,国家才能巩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所以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治理国家、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又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对于治国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教育并不单纯是传承文化知识的文化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

从学校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出发,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移风易俗作出贡献。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教育,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而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培养“成人”、“君子”为目标;以道德、政治、文化为教育内容。

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以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员,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这就促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起专业的和职业的教育,而不同专业和职业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教育的这个变化,是一大进步。它对近几百年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在发展中也逐渐产生了片面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的作用的迅速增大,使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它身上,适应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务;教人学会做人的根本任务被忽略,道德人格教育愈来愈被忽视。这种情况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愈来愈专业化、技术化,并且导致了社会的道德精神危机,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重视。

教育和教育思想的这种发展,在我国教育中也得到反映。在清华的历史上,对于培养目标就曾有过两个颇有影响的提法。一个是清华学堂时期梁启超提出的要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的校训,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成为清华的精神。另一个是50年代提出的:学校是工程师的摇篮,要培养“红色工程师”。在这个目标下,几十年里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两个提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前一个着眼于道德人格的教育,以“君子”为培养目标,反映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后一个则是着眼于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要求,着重专业教育,反映了近代以来的教育思想。两种提法,各有根据和理由,也都有所偏颇或不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本质的一面,是一个一般性的要求,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却没有反映出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特点,也没有反映出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个特点;而红色工程师的提法突出了清华作为多科性工科大学的特点,反映了时代需要建设人才的要求,却没有反映出帮助人获得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一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虽然也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主要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训练,道德和人格的教育则留给了专门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门去做。

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要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对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做人的具体要求,教人学会做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变的。对于历史上关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认识,要认真总结,吸取其合理成分,加以综合,并结合今天的新要求加以发展。“以德治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的普遍本质要求,可以促进我们全面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在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把学校看作只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

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纳入培养目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标和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要从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要使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负有光荣的使命,他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也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或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赖以糊口的饭碗,师德建设就失去了根据。

师德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内容,需要研究。不过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高等学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且不易改变。其所以如此,有多方面的原因,也与职称、报酬等有关,涉及教师个人利益,需要从管理体制上加以调节、引导;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处理教育事业的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也是原因之一。至于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或炒股,对本职工作三心二意,敷衍塞责,就更有背于师德的要求。二要关心爱护学生。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等有违科学工作道德的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合;有这样行为的人有辱教师的光荣称号,情节严重者不宜留在教师队伍中。

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作出表率。现在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各种评审中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经济上违规腐败的现象也有发生;更有甚者,教师竟帮助学生造假作弊。如此等等,严重地污染了学校的空气。教师要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校这一方净土。就是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

上一篇:对当前加强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思考下一篇: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