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11篇)
1.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篇一
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得的实验,认同科 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
2、描述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细菌的形态可以分成三类:球形的叫作
杆形的叫作
弯曲或螺旋形的叫
。细菌都是
细胞的。
2、细菌具有、、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
探究案
探究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过程
1、荷兰人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了细菌的存在;法国科学家_________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提出了_______消毒法,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巴斯得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图是细菌结构示意图,请作答:(1)请填写下列标号名称。
①___ ___ ②__ _____ ③___ ____ ④__ ____ ⑤___ ____ ⑥____ ___(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主要区别是它只有__________的集中区域,没有____________。
(3)、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虽有细胞壁,却没有__________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______________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
4)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______,有些细菌生有_______,便于运动。
2、细菌的生殖:(阅读P74)(1)生殖方式:_______生殖。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______,芽孢是细菌的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抵抗能力。细菌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训练案
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 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 C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 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
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 噬菌体
B 乳酸菌
C 酵母菌
D草履虫
3、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
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
4、细菌的发现者是
()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 荷兰人列文•虎克 C 中国人李时珍
D 英国人珍妮•左多
5、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才能观察到 A、低倍放大镜
B、高倍放大镜 C、显微镜的低掊镜
D、显 微镜的高倍镜
6、在罐头的制作过程中,把罐头 密封加热,这与罐头能比较长时间地保存而不腐败变质是密切相关的,其原因在于()
A、密封罐内缺氧,内部细菌无法繁殖
B、高温能将细菌杀死 C、由于密封,外界细菌不能进入
D、B和C两项因素的结果
2.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篇二
1997年, 浙江金华一中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 即“学案”, 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法”。随后, 在山东、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纷纷进行了有关学案导学的教学改革, 学案导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学案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编制。
学案导学, 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 以教师调控为手段, 注重学法指导, 突出学生自学, 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新模式。学案导学强调在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各种学习思维的基础上, 提高教学效益。
1. 设计编写学案。
设计编写学案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需要老师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 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一份完整的学案, 应该包含问题、情境、教法学法等基本要素。
问题要素: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要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通俗明白而准确, 要设置坡度, 循循善诱, 拾级而上。
情境要素: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进入角色, 激起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情境设计是学案教学的必要工作。比如, 或介绍背景知识, 或使用生动的语言, 或借助各种媒体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法与学法要素: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 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何学, 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优化融合, 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多媒体使用要素: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 可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 可以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性教学为“多快好省”及生动形象的高效性教学。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时间:教师的讲授应尽量精而少, 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 以利于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2) 激发兴趣:问题设置要引人入胜, 仔细斟酌, 体现教师为学生量体裁衣。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发展能力, 问题梯度和角度要认真挖掘和研究。
(3) 知识系统:学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规律,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 (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 , 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拆分、整合, 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找到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路网络, 编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4) 设置问题:教师可将知识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 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5)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在学案编写中, 学法线要贯穿始终。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 学法指导也应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构成学案导学模式诸多因素里, 决定教学效益大小的关键要素是学案的设计编写。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 又体现学习过程, 它的设计和使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倪云洁
要适当的将视野延伸到课外, 走进生活, 走进时代。要体现中职特色, 多与学生的专业、生活相联系, 使学案虽“小”, 但有厚度、有深度, 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贴近学生实际能力, 让他们能“跳一跳, 能摘到桃子”。
2. 学案的使用。
学案使用的时机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案的设计意图, 注重时效, 把握时机, 才能将学案用活, 用好。 (l) 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 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以课前学生先做为主, 如简单、中等难度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安排给学生去做。同时要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目标解说和内容提示, 多看书, 多思考, 对文本先有自觉的解读。学案设计编写的主要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中来。 (2) 课上要多给学生讨论和反馈的时间、机会, 这就要求教师的讲析针对性要强, 让学生产生“学案的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有价值”的感受。 (3) 一些难点、难题应尽量当堂训练, 当堂解决。这类问题现讲现练的效果好,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 (4) 拓展性的问题可留做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这类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需要查阅资料, 留在课下做, 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
学案使用的层次, 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也是有层次可区分的, 要符合教学梯度的原则, 不同的内容, 使用的方式和时机是不同的, 只有将之合理安排, 才能用好学案。具体来讲, 一般有以下三个层次。 (1) 学了不讲。这个层次是针对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知识 (包括己有的知识储备, 现成可用的, 学生自己查阅能解决的) 而言的, 这一部分知识要学, 要明确, 但不讲, 比如语文字词和文学常识。我们要大胆放手, 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但是教师也要加强检查, 重心可放在学生学还是未学上即可。 (2) 学了还讲。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学, 但是由于在整个知识环节中非常重要, 或者属于疑难问题, 需要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后的基础上, 教师要结合学案设计的意图、训练的目的, 来讲思路, 讲方法。 (3) 讲了还学。有些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方向, 给出学习思考的角度和必要的提示, 但不提供具体内容, 不给学生全部的讲授与指导, 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 需要学生继续钻研, 深化理解。在教师给出一定的讲解之后, 学生还得自己深入学习。这里的学除了常规理解外, 还意味着更要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职业中学文化课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总体上看,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实践我们发现, 学案导学对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非常有帮助。我们都知道, 职校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文化课学习不如人意, 他们大都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无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不良, 文化课基础薄弱, 不会学习。所以为提高学习效率, 他们很需要“拐棍”, 而学案就是“拐棍”。当学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学生就明了了这时的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及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 学案的“学法指导”部分, 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学习。学案中的“课后拓展”、“资料索引”部分,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开拓视野, 学着批判质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案导学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学案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
3.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能识别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会概述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初步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
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蚯蚓的运动及呼吸过程。
三、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导学释疑】
(一)自主学习
1.线形动物有些是,有些是 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2.常见的线形动物有哪些?
3.蚯蚓的身体呈 形,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4.蚯蚓身体的前端有一个环状的结构是。5.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蚯蚓依靠 和 配合完成运动。
6.蛔虫主要以 为食;蚯蚓主要以 为食。7.常见的环节动物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1.蛔虫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2.蚯蚓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巩固提升】
蚯蚓平时很少到地面活动,但雨后它们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活动,这是为什么呢?
【检测反馈】
1.蛔虫寄生在人体的()
A.胃 B.肝脏 C.小肠 D.大肠 2.蛔虫身体的角质层主要功能是()A.运动 B.呼吸 C.消化 D.保护 3.蛔虫的()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
A.呼吸器官 B.生殖器官 C.消化器官 D.运动器官 4.通过观察蚯蚓,我们发现蚯蚓的刚毛可以协助()A.运动 B.呼吸 C.御敌 D.生殖
5.用手触摸蚯蚓体表,感觉有黏液使体表能经常保持湿润,这有利于蚯蚓()A.适于水中生活 B.进行生殖 C.适于穴居 D.进行呼吸作用 6.判断蚯蚓的背面和腹面,下面正确的结论是()A.背面颜色深,刚毛多 B.背面颜色浅,刚毛多 C.腹面颜色深,刚毛少 D.腹面颜色浅,刚毛多 【拓展延伸】
为了预防蛔虫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4.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自主学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
【合作探究】
音调
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次数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音调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音调就
_______。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34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到______。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音叉振动幅度
响
度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幅度越小,响度越______。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____,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______。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
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课堂测评】
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
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A.较高;
B.较低 ;C.一样;D.无法比较
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
D.音色
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
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
7.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 ;
B.1800次 ;
C.3600次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8.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9.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5.学案导学的认识 篇五
学案导学的认识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意义
(一)“学案导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学案导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
(一)学案的编制
1、学案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围绕课标要求,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
(3)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循序渐进。
(4)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全体性。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创新性。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
(7)指导性。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学案的设计方法――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建议列出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以及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中还应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
A.基本线索和基本框架:即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课的知识结构。各节课基本结构线索,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B.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材料的应用分析归纳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例:
1、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探究问题二:林肯为什么能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探究问题三:为什么战争的初期北方却一再失利?
探究问题四:北方怎样反败为胜?(措施和作用)
探究问题五:北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问题六:如何评价林肯?
探究问题七:美国南北战争有何历史意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原因、目的、结果方面分析。)
2、针对各种知识要点,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
再如: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梳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第二部分是构建知识结构,出示线索图。这两部分是学生自学部分。第三部分教师直接采用了大量的图像、材料等来让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结合教材进行历史分析和讨论,来巩固理解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讨和分析中学会并理解了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如:
【例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世德《世界近代史》
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如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的?
【解题思路】建议结合知识结构中原因的启示从两个方面入手思考
【例2】【标准要求】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材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回答: ①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时代。
②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③电力在生产、生活领域被广泛应用,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解题思路】通过比较电力的优点和电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总结出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3】阅读下列材料:
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喜欢苦思冥想,爱提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在学校总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据说在5岁那年,父亲看到他一声不吭地蹲在鸡窝里,不知在干什么。后来才发现,他在模仿母鸡孵小鸡。
①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②在电灯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例4】【标准要求】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汽车发明之前,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重要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材料二:“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新科技成就的发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对自然界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请回答:
①汽车和飞机又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又是依靠什么提供动力的?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②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请你谈一下汽车的出现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③针对材料二,我们该如何对待汽车工业的发展呢?
【解题思路】从出行、新的生产部门和就业岗位等方面来考虑。关于汽车的发展可从汽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归结发展方向。
(3)学习方法。
这是学案导学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上面的例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中,每一个思考题的下方教师都设计了一个解题思路,教师从解题思路上来给学生思考角度的启发,使学生的思路不至于无框架的发展,能够做到收放有余。
(4)课堂达标训练。
课堂达标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题目要围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来设计。题型应灵活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目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如: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建议遴选历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经典题。――课标要求、命题立意、命题角度、设问方式等)
(5)探究、反馈和讨论中的疑惑。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3、学案设计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历史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
学案与教案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案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教案的表述相对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教案是教师用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教的程序。这种程序容易导致教师自以为是地向学生倾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只能服从教案,被动接受知识。
学案却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学案的表述亲切,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教案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由教师完成,学案的设计由教师预设,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
教师要注意将自己还原为“学生”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的哪些指点;然后思考、设计学生怎样学,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学案便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学案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学习方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更不是其翻版。
误区二:历史学案成为课本的简单搬家
基础知识应当是历史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预习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课本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既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当把握教材,利用好教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但是学案的知识不应当是课本知识简单的挖空式呈现。
知识结构的勾勒和基本线索的串联,是一个历史学案的骨架。教师可结合课标和教材,重新组合和编辑课本的子目。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可以是课时知识结构,也可以是一个章节或单元的知识结构或是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完成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总结某一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整理历史线索。由课时学案的知识体系作为铺垫,梳理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糅合在一起,如果横向的比较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以及串联纵向的某一事件的发展,形成知识体系,高屋建瓴。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线索是对所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简单几句话,或者图示或者表格,言简意赅,使学生对所学一目了然。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构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
历史学案应当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历史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不但利于课堂学习也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如果学案只是历史课本的一遍填空题,那么它就只是导读失去导学的价值,久而久之,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之心。违背了使用历史学案去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初衷。
误区三:历史学案成为问题的罗列
为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通常将知识点转变为问题,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和能力。但是一个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应接不暇,措手不及。满堂问的做法,学生容易就形成简单的僵化的认识范式。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构建递进性的问题链,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知识的精髓。
历史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设计学案时,教师对于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联系前后知识才能解决等等,应当心里有数。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尽量少一点偏重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应尽量避免简单的“是”、“否”“、对”、“错”之类,应该而且必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高不可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浅得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进行思维活动和探究。
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冗词赘句、枯燥乏味。
问题设计要根据有关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使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容易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历史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且操作性要强,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引导下有序地完成历史学习的过程。历史学案不能只是问题的罗列,要充分体现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要注重思路点拨,规律总结。
误区四:历史学案成为教师的定案
历史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但是学案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而不是最后的定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案是教师的预想,教学意图的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设计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必需循规蹈矩严格执行,否则就是教条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借鉴、探索、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只是方向性和过程性的指导,就好比到达一个目标可以寻找不同的路径一样,只有让学生得到探索学习目标的成就感,他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内驱力,成为学习的永久动力。学案的完成一定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的,否则就不是学案,而是变相的教案。
在设计学案时可以适当留出一部分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找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收集反馈信息,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设计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留白,由学生尝试着总结归纳。作为助学的历史学案应当具有开放性。
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具有相对性和弹性,不是绝对固定化的,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历史认识会逐步提高。随着学生一课时一章节一单元的学习,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知识体系的逐步形成,历史脉络的不断清晰,历史学案的内容可以不断的延续和伸展。
教师可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同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
误区五:历史学案成为教学的瓶颈
新课改中,不少历史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使用历史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学案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我们拾起学案教学,淡化或者废弃我们过去熟知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改变,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滞后的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翻过去的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提高教师导的技能,促进学生学的发展。
需要提醒的是避免历史学案的“文案化”倾向。历史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写学案,久而久之,学案就偏离了学习方案的轨道,而成了待检文案。我们的学案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和讨厌对象。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制和评价标准,避免学案的文案化倾向。
总之,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历史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性,才能编制出好的历史学案,凸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1、以趣导学
通过一定的情景材料,设置一定的问题解决上一节或以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力求要做到与本节所讲的知识相联系,而且设问要科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新课程。
2、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没有解决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讲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解决重点、难点;精讲时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第二,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第三,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内化知识,反馈矫正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之后再出示一定形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达到巩固知识、检验知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6、课堂小结
6.学案导学 篇六
适用范围: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采用,多用于工业企业定价。2.成本加成定价法
公式:价格=单位成本×(1+加成率)请再写一遍:
关键:加成率的确定。优点:计算简单易操作。
缺点: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较差,定价方法不灵活。
适应范围:广泛。特别适合与销售量与单位成本相对稳定,供求矛盾不甚突出的产品。
3.目标利润定价法
公式:价格=(总成本+目标利润)/总销量 请再写一遍:
优点:加强企业管理的计划性,可以较好地实现投资回收计划。
缺点:这种方法要求较高,企业必须有较强的计划能力,必须测算好销售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确定了价格而销售量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被动情况。
练习:1.小王投资1万元建立了一个高档圆珠笔生产线,每支圆珠笔的单位变动成本为3元,如果年销售量为5000支,这种圆珠笔的售价为多少合适?
2.某企业固定成本为12万元,计划年销售量为3万件,单位变动成本为5元,加成率为10%,该产品的售价为多少合适?
3.某企业初次试制成功某种新产品,单位变动成本100元,固定成本总额20万元,现准备正式投放市场50000件,企业为此投资120万元,想要获得20%利润,请问产品售价应为多少?
5.2.2需求导向定价法
定义: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以市场需求强度为定价基础,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和需求的程度来决定价格。1.理解价值定价法
C.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D.竞争者的产品价格
4.同样的一瓶饮料,在五星级大酒店的定价为18元,在路通饭店的定价为10元,在超市的定价为3元,这种定价是()A.折扣定价 B.心理定价
定义:指企业自己不制定商品的价格,而把定价自主权交给顾客,由顾客定价(有的企业只是将商品的生产成本或进价公布于众)。2.需求差异定价法
1)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支付价格,确定差别性价格 2)根据不同的消费地点,确定不同的价格 3)根据消费时间区段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价格
5.2.3竞争导向定价法 1.随行就市定价法
定义:是以本行业平均水准为本企业的定价标准的一种定价方法。2.投标定价法
定义:由投标竞争的方式确定商品的价格。实战演练:
1.一小瓶法国香水,成本不过十几法郎,而售价一般可高达数百法郎,其采用的定价方法是()
A.成本导向定价法 B.需求差异定价法 C.理解价值定价法 D.竞争导向定价法
2.电影院的票价,白天与晚上的票价不同,这是一种()策略。A.成本导向定价法 B.需求差异定价法 C.理解价值定价法 D.竞争导向定价法 3.理解价值定价法是以()来定价 A.产品成本 B.目标利润
7.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篇七
我们学校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通过两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的学习气愤也与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以前相比也迥然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大幅度上升。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个人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念
1、理顺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
4、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借助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学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较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载体,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堂预习、小组交流、展示提高、达标训练、巩固练习的程序进行,教师再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点拨,从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以自主权。
总结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以为: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学生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和对不同学科特点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3、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不容乐观。应该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设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导学案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充分利用导教学改革的东风来提高教学质量。
8.学案导学模式探讨 篇八
物理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物理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独立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二、物理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物理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集体备课组的老师们根据二纲要求和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力、热、电、光、原五大专题,在这五大专题中又分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物理实验三个模块,同时每个模块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物理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25个,其中不少于13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2.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3)知识要点;(4)典题精选;(5)知识能力训练;(6)跟踪训练。
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典题精选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习题包括6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要复习什么,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①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加以解决。
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展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做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③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馈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地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
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9.学案导学的优点及做法 篇九
1、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2、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
3、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体现:
1、利用学案,明确目标;
2、定向自学,尝试解疑:(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2)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的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展示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率。(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学。
中学阶段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空间,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学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应看什么,怎样看;想些什么,怎样想;做些什么,怎样做。让学生学会阅读,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一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体验到“读”是学会学习的第一需要,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把读教材的收获说出来。二是“导”。通过设置简单的相关知识的问题来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从而解决简单的知识,为自主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三是“放”。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来,教师从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二、引发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
三、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才会学得最好。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预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展示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思路,并进行适时启迪点拨,帮助学生冲破旧的思路的束缚,使知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四、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其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唤起其学习的需要,助其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保持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建构,能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随时能进行迁移。
10.“学案导学”教学工作小结 篇十
编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探讨推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确立
本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积极竞争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的思路
1、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我们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2、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寻求解决方法、总结化学规律,以求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讨,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联系,并要充分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可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化学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
(1)课前导学:一般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精心编写学案,根据学校要求,于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部分导学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内探究:此环节其实也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它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思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规律总结——教师点拨——巩固练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后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避免学生课堂疲劳现象。
(3)课后延伸(探讨与思考):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不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我们有针对性的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教师收缴批阅。一方面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及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分组: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分组”有利于合作探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化学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自议”,能使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3)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让学生“自练”: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纠错。这样既落实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
(5)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服务者。学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化学新情境如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困惑
1、课程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目前就多数高中而言,尽管时间上学校做了严格要求,但学科多,每科分配的预习时间只有半节课,且各科教师很难做到有效协调,有些学科作业量大,挤占学生时间现象难以杜绝,使学生疲于应付,缺少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效果较差:目前学生学业水平较低,自学能力较差,而为了保证班级纪律,自主学习的时间又不允许进行讨论;课间时间短,学生又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因此,课下的合作探究很难有效地进行,预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知识了解层面,而简单的课本知识的重现又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预习效果相对较差。
3、批阅任务重:我们学校化学教师较少,每人执教的班级较多,批阅导学案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做到全批全改。
11.浅谈“学案导学” 篇十一
一、引言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这一目标和要求之下,诸多的教育模式便应用而生,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下的学案教学便成为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作为高中基本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科,学案教学在实现新课标理念方面也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优越性的表现
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最终走入“会学”。托勒密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地理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学案的编写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呈现三维目标,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认真钻研课本和《地理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尽可能的挖掘知识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的模式基础,学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包含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其中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价值观等。其中地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形成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十分重要。但学生未必从中体会出来,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凸现出目标,使目标明确化,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
2、设计主干知识,形成探究主线。
地理学研究的主体是地理环境和各地理事项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具有贴近生活,容易感知的特点。所以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化,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应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的能力引申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适时进行能力的培养,如识图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一层次要在学案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3、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学案教学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的确需要费一番心思,下一番功夫,否则就难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问题设计的形式宜丰富多样,不断变换形式,常换常新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注重选择规范、严谨的高考题,它能使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增强自身水平和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案的设计中,尤其注重新教材案例的应用,并联系现实生活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认知世界,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学案在课堂中应用
1、精心准备用于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2、合作探究用于课堂教学。学案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依据学案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
3、精讲精评,用于课堂小结。
在学生完成对以上知识的总结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在课堂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生未达到的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重视知识网络(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时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时,注意思路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学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不同与教案。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2、不是知识点,知识框架和练习题的简单罗列 学案的设计是为了创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思路,所以它的设计应侧重于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素质,积极的鼓励学生探索创新,科学的设计问题,适时的引线搭桥帮助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学案导学”的主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案从根本意义上有别与知识框架,也不是简单知识的罗列。
3、避免学案设计的呆板僵化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07-25
物理评课稿:《声音的特性》06-30
闭幕词的特性06-23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性07-25
党性分析材料的文体特性09-16
测试系统的信息传递特性10-19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7-23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7-28
三角形的特性课后教学反思08-21
幼儿园小班《球的特性》科学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