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2024-10-14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通用11篇)

1.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篇一

我们靠前人指路,但他却自己铺路;我们为明日之忧烦恼,他只顾畅想当今;我们惧怕,桎梏于蛙井,他无所畏惧,在水中前进。

——《三傻大闹宝莱坞》片头曲

《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是在印度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翁法兰、拉杜与兰彻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乔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的故事。这部电影两年后在中国上映,当时我正在上高三,到今天已经看了三遍这个电影了,作为一个和三傻一样生活在“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我对其印象着实深刻,每当和别人谈起看了这部电影后的感受,说实话真的很多,也不禁心潮澎湃。今天老师希望我们从哲学角度写一篇小小的影评,我觉得也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本想把电影中的镜头一一对应一个哲学原理,用之解释,但这样做未免更加证明了自己对生活在“学院”的随波逐流,所以,还是认真写一下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的观后感。 其实不用明说什么哲学,这不电影从故事的社会背景、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从场景对白等等处处充满了哲学,充满了人们各自的价值观。片名“3 idiots”中文译为“三个傻子”,这个“傻”在兰彻的身上体现地最深刻,他傻在自己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不像其他疲于奔命,受体制和形式的学生一样用单一的分数来衡量自己四年的生命,他傻在敢用自己的勇气反对人人皆怕的校长“病毒”,批判他的教育方式,斥责他对片里片外的教育环境,尽管他就正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三傻傻在我们所看到的表象:他们不珍惜一路拼杀后得来不易的进入“学院”的机会,不专心学习,整天搞怪,恶作剧。 三傻的“傻”真的很难得,他们冒着被挨批评、被处罚甚至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在绝缝中还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尽管兰彻是受人之托才有能力进入这所大学,尽管法兰从未有过要成为一名工程师这种光彩的梦想,尽管拉杜的家庭潦倒不堪,以他作为唯一的希望,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但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是一件易事,要不顾一切,相信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会有想要的结果,把这种价值观坚持下去更是难事。

卓越的人往往不走寻常路,寻常的路少有人走,可是这条路却是对的。大多数人不在这条路上开展自己的实践活动,也从来不看路上的风景,三傻却走上了这条没有脚印的路,路很坎坷,但是风景却很漂亮,路很长,但是终点却很明确。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有个特立独行的念头,我们都有一个和众人生活轨道不一样的梦,它不是极好的梦,不是主流的梦,譬如我想建一个乐队,想天天唱歌,可是久而久之,惧怕了所有人的反对和嗤之以鼻,惧怕了普通歌手生活的艰辛,惧怕了自己的才疏学浅。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依靠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生活,也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但是个人价值是由自己选择的,可是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对形式的判断,没有坚定的信念,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难的。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都有几百万的考生在高考考场上角逐,当他们拼死拼活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之后,有的人却陷入了人生的空虚,百无聊赖,有的人因为前都在学习,亲情、友情、爱情上存在严重空白,最后无计只有了结自己的生命。毕业之后,当年认真学习,不顾一切的人活的不如预料,平平淡淡;相反,那些成绩平平,整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学生却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成功人士,这种反差在许多成绩优异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我相信,那些成功的人必定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走到自己的位置上来,分数什么的从来不能衡量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在玩玩乐乐的时候经历了很多那些在教室里不可能遇到的事情甚至不能幻想的事情,这其中有人生的挫折,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试想一下,当教室里的人走出教室拿着通知书或是聘书进入另一个环境的时候,他们还从没有那些“玩世不恭”的人经历,他们只能自己花时间再经历,但是这时候一旦遇到挫折,遇到瓶颈,他们就会想起他们的通知书和聘书,想到自己当年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种从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此时已经不是动力了,当他们不像毕业时候那样如鱼得水,这种自豪感只会让他们感觉到精神上的失败和灰心。相反,那些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很多东西的人,他们以前花时间去经历,得到的损失只是没有一张好的通知书,没有一个好的公司发现这个人,然而时间再往后推进,他们再走进这个社会的时候,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感到陌生和不可把握,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 当我再次看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觉得“傻”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学院”里的人或是被“体制化”的人的看法,事实上,这种“傻”难能可贵,更能够体现三个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和坚持。

这篇观后感大致就是这样,本来还想谈一点情感的问题,现在看来谈得比较现实了,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是哲学范畴的事情,这里写到了自己最想说也最头疼的关于路的选择的问题,只好牵强一点说一下这个价值观的问题。

2.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篇二

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同年进入印度皇家工程学院学习。在校园里, 兰彻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引起了循规蹈矩同学查尔图的不满, 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 然而毕业后兰彻便销声匿迹。十年后, 查尔图找来拉加、法罕, 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征程。在这一过程中, 导演用倒叙的手法穿插演绎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点滴, 再现了当前印度普遍存在的教育基本模式。影片最后兰彻被找到了, 它在揭开兰彻失踪之谜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永恒的真理:“追求卓越, 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

兰彻, 按照好友法罕的说法, “他和别人不一样, 每个环节他都敢突破常规, 其他人像是机器人, 一味服从教授们的指示, 他是唯一会自己思考的人”。是的, 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但是他在校园时的独特却总是被刻板保守的的教授否定并被赶出教室, 然后他又进入到另一个教室和班级, 他的成绩始终排在第一。校友乔伊自杀后, 他和院长理论, 指责当前的教育制度是杀人的罪魁祸首, 并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 得出结论:当为获得新知识而激动、兴奋、好奇, 并陷入疯狂的竞争中, 第一个获得答案的同时, 知识却未必增加, 增加的只有压力, 大学不是高压锅, 马戏团的狮子在鞭打下也会坐在凳子上, 但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在影片中他引用一句智者的话开导朋友拉加, 其实这也正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 而非享乐人生, 追求卓越, 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毕业后十年当朋友找到他时, 他已经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有400项专利, 甚至日本人都希望因为他的发明而与他签约, 这时, 他也是教育孩子的老师。他相当明白并醉心于学会理解和享受科学的奥妙。

拉加, 从进工程学院起, 手上戴的圣戒比手指多, 压力也像圣戒一样多。他虽然喜欢机械专业, 但众多的压力也让他无心学习, “爸爸的药费耗尽了妈妈的退休金;姐姐嫁不出去, 因为男方要辆车当嫁妆;妈妈五年没买过一件纱丽服等等”。每次考试的日子也是他供奉神的日子, 但是恐惧心理也使他的成绩始终落在其他人的后面。拉加陷入矛盾并出现灰心情绪, 他也开始盲从填鸭式学习方式。好友兰彻想尽办法希望改变他的思想, 告诉他“大学四年填鸭式教育也许能救现在的你, 但之后的40年你不得不被它压榨”。他一时难以接受, 直到从三楼院长办公室跳下来摔断了16跟肋骨、两条腿, 并在医院住了两个月, 这时他才体会到至死而后生进而摆脱了恐惧, 重新找回自我, 成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法罕, 虽然学的是工程专业, 但他喜欢的却是摄影, 在工程学院里他的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在兰彻的劝阻和鼓励下, 他想放弃工程学, 勇敢地向父亲袒露自己的想法, 去巴西热带雨林接受匈牙利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伊什特万的邀请学习野生动物摄影, 发挥他的天赋。也正是这样, 法罕遵从自己的内心, 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摄影师。由此。我们也认识到, 假如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强迫他去做拳击手, 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 那无疑都是灾难。法罕的成功在于勇敢地转身, 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将激情用在职业上, 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查尔图, 采用的是典型的受虐型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他不断地追求成功, 为了加强记忆, 他找江湖郎中买药丸。考试前夜, 他就想办法扰乱其他人。学习不问意义与出处, 只是照搬硬套。在教师节大会的发言上, 兰彻为了让拉加看到这种学习的弊端, 将查尔图发言稿上的“奉献”改成“压榨”、“基金”改成“乳房”, 结果他还是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闹出了大笑话。他是工程学院的优等生, 却像一个报答案的机器, 没有创新、异议, 十年后他虽然成为了岩焦公司的副主席, 但却始终没改变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乔伊, 工程学院四年级的学生, 他的一份迟交了的毕业设计, 被教授斥之为荒唐, 而且被勒令延迟一年毕业。影片中, 乔伊以自弹自唱的方式表达心声, 歌词是这样的:“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 哪怕只一瞬间, 让我为自己而活, 给我些阳光, 给我些雨露, 再给我个机会, 我要再次成长”。最后, 乔伊承受不住压力, 选择了自杀。他的死被兰彻定义为“谋杀”。数据统计, 印度自杀率世界排名第一, 每90分钟就有一名学生企图自杀。兰彻痛斥教育体制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 》, 其中记载57例学生自杀案例。现实生活中, 学习压力造成学生自杀的例子屡见不鲜, 然而类似的教育体制依然存在。

苏哈斯, 被兰彻称为工程学院批量生产的“机器人”、“蠢驴”, 他先学工程学, 然后读MBA, 最后成为美国银行家。在现实社会当中,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 成功的定义并非是上过什么大学, 文凭有多高, 而是实实在在的优秀。苏哈斯以敛财为目的, 生活对他来说就是盈利和亏损。在和院长女儿皮娅的恋情上, 他只是觉得有利可图, 院长的女儿, 未来的医生, 对他的形象有益。兰彻把他冠名为价格标签, 凡事以经济来衡量, 毫无人情味。

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过, 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能感受自由, 在自由的时候才可能全面发展。影片中的兰彻上大学是为了习得乐趣, 他从来不在乎自己是拿第一还是排名最后。他每次考试都得第一是因为他喜欢机械, 工程就是他的激情。拉加、法罕也因为尊重和选择自己的兴趣, 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下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而查而图、苏哈斯则是填鸭式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典型, 他们成了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器人”。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袁丽峰.《<三傻大闹宝莱坞>: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启示》.《芒种》, 2015 (24) .

[2]赵冬云, 任惠芹.《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教育随想》.《大舞台》, 2013 (12) .

[3]邓居首, 朱清云.《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浅谈应试教育根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2) .

3.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 篇三

影片里的兰彻头脑很灵活,很有智商,但他的家庭很是杯具,身在别人家里的仆人,但最终却得到自我想要的生活,因为他的学习本事让主人看到了他的光芒,既是让他为自我的儿子而上学,得到学位证书,这一路他艰辛的走下去,最终成为科学家,这或许是他的命运罢了。

对于他的另外两位朋友,那也是在他生命中唯一最真诚的朋友,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要想得到真心的朋友那是比登天还难,而如今都被金钱利益所蒙蔽而导致麻痹,没有任何良知,这部影片反应了在大学里对自我的梦想而坚持着,而不怕任何风雨,一齐走过,一齐坚持到最终,我们所学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评论这部影片为搞笑电影。

其实这部影片的真正体现并不是搞笑,而是一种感动,或许说对于生活来说,我却明白了许多,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些不太一样,我总结了一下这部影片的反应出的题材,而并不是单纯的感动,压制,得不到自由,得不到自我想要的生活。

或许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如果这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那么还有些什么能够值得去珍惜呢,一切都是伪装,欺骗,残酷,冷眼,还有些什么呢,他们或许真是累了,看着他们的杯具,我心甚是心痛,因为他们的家庭,他们所身在的处境,都有不一样的表达。

4.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 篇四

本片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兰彻、法尔汉、拉朱由于相同的专业——工程学而相遇于印度国立工程学院,由于各自不一样的家境,三人不得不应对来自家庭和学院的压力,而他们的同学查图尔是一个只明白死记硬背的人,兰彻执意要让两位朋友明白死记硬背是得不了第一的,所以在考试中考到了第一,又在查图尔演讲时捉弄他,结果在庆功时遇到查图尔,不得已与查图尔打赌,从而引起了开头查图尔、拉朱、法尔汉寻找兰彻的旅程。

并且得知他们的朋友并非兰彻,它只但是是因为他的好学而被前首相看重来代替自我不争气的儿子去上学来获得文凭。“兰彻”虽无属于自我的文凭,但他还是透过几年大学学习而获得了超多知识,更巧合的是,他竟然就是冤家对头查图尔所说的那个拥有5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且全球的公司都想得到这个人才。最终,他们一行人最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兰彻”,故事终以大圆满的方式告终。

从“兰彻”身上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宋濂、东阳马生的影子,他们好学、善学,对学习总抱有满腔的激情,以学习为乐。孔老夫子以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宋濂、东阳马生、“兰彻”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换言之,就是说已经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了,这点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作为学生,对这点是深有感触地,有人以前问我:“你物理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我莞尔一笑,说:“学不好物理,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对于物理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是没有激情去学好物理。”我记得以前有一个作家说过:“对于学习,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对于学习的激情。你比别人笨,你能够用勤奋去弥补,但你如果对学习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学好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喜剧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却让我受益匪浅。

5.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 篇五

整个影片核心直指:追求人类心灵的自由!

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做到?所以每次在人类进化的转折时机都要呈现出一批先驱,用他们的勇敢、胆识来亲身验证真理,引导人们前进步伐的方向!

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真理的步伐!

从探究宇宙的形成,物种的进化,各种先进的发明… 那么多对外在事物的研究,让我们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人类更发现一切的根源还在内心,所以目前不乏有人探究心理、心灵、生命实相等,看似虚无缥缈的世界…

我喜欢片子中主人翁对自由和喜欢的观点以及追求,我们现实中试问有多少人真得活得很喜悦?很自在呢?多少为不是为了别人的标准而活,身体虽是自己的,而生活由别人设计…

我曾经非常非常的渴望自由的生活,但是我发现在茫茫世间,这个东西是最容易丢失的!

当你发现你的活法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你被划分为另类,你被人们用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甚至被大部分人拒绝时,你还能坚持你的初衷,你自由的内心吗?……

生活是个严格的训练场,要想真得活出自己,就要先过这个巨大的考试,你能否承受得了人世间的常规法则对你的审视?在你内心的追求与现实有明显的冲突时,你是否还能站着面对一切?……

当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当你的生活还不知飘向处,当你也在茫茫一片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别人对你信奉的观点频频摇头时;你还能坚持对自己说:“All is well!”吗?

所以说,当一位先行者是多么不易;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再重新做一下你生命的选择,如果坚持你的初衷就请做好心理准备,在这个途中将来可能还会有迷失,只要当自己看到那远方的明灯时,你愿意再次踏上心的方向;愿意回到你当初内心的方向时,你现在就可以起程!

6.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篇六

拉加喜欢工程学,但是他背负着养家的重任,令他丧失自信,整天靠神灵的庇佑。因此,法罕和拉加的学习成绩非常糟糕。而蓝丘,他热爱工程学,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时常还要顶撞、捉弄院长,质疑院长的教学理念,是院长眼里绝对的问题学生。蓝丘在学院的学习生活中,时刻鼓励着自己的好朋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勇于追寻自己的理想。最终他们三个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现代人们不得不为了追逐名与利逼迫自己不顾一切地“奋斗”,往往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就如同影片中病毒院长说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渐渐蔓延到了大学校园,甚至到了中学、小学……教育制度中的不完善,又进一步促使机械性的学习方式的加剧。正如影片中教授问大家关于“机器”一词的定义时,蓝丘简洁易懂的解释竟被教授否定。教授要求大家的是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考试,可见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下,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也只会复制,不可能有所创新。那这个社会要那么的“复印机”有何用?

社会会因此有进步吗?同样,这些学生将来即使成为了人人梦寐以求的工程师,成为这个社会的佼佼者,他们真会为自己的成就骄傲吗,他们会有真正的快乐吗?正如影片中因不满院长的教学思想而顶撞院长的蓝丘被院长为难让他上一堂工程学课时,蓝丘在黑板上随意书写了两个单词,让大家用30秒钟找到这两个词的定义。出于长期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大家已有了一定的惯性思维,包括院长在内所有的人近似疯狂地翻阅书籍寻找答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蓝丘公布大难答案时,所有的人都愕然了。此时,蓝丘才追问大家:“这些知识,你是否好奇,是否感兴趣?”所有的人无言以对。包括院长在内,我想他们大概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要学好一样知识,首先是一定要对它有那份热爱,有了那份热爱,就会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最终才能学出名堂。

虽然,蓝丘所做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就如他在入学第一天质疑院长:“既然钢笔在太空不能写字,为什么不用木质铅笔?这样可以省几百万呢!”在影片临近结束时,院长将这支代表荣誉和期望的原子笔交给蓝丘并告诉他这项发明创造是有必要的。也许就是这份期望与启示,坚定了蓝丘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投入到更多的发明创造中去的.决心。十年后,他果然成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发明家。他用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他坚持的那句“一切都好”,令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自信,这些都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

7.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篇七

这是一部人生百科全书似地教育电影,可以谈得太多,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看。我对此部电影的感悟化繁为简,该部电影讲述了如何突破人生成功快乐幸福的最大瓶颈,在我如今看来就是病毒般的垃圾,名字叫做“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功,快乐,幸福,健康……等等美好的东西,但是为什么结果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这些呢?电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看看我们的主人翁,这个天才,兰彻。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只有财富和垃圾两种状态,而这些都存在于你的思想意识当中,财富代表着智慧,善良,开朗,热情,勇于突破,独立思考……等等一切正面因素,而垃圾代表着所有负面消极因素的根源:恐惧。

看看男主人翁天才的兰彻是如何回答他的兄弟拉杜关于为什么兰彻总是考第一名而自己总是最后一名的问题吧?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求学戴,为妈妈的新衣服戴,为爸爸的病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带着这些对明天的恐惧,怎么能活好今天,怎么能专注学习?

这样一段话一语道破了成功的最大障碍。电影当中,兰彻的这两个傻兄弟的恐惧,自杀的两个同学的恐惧,不约而同的来自与父亲,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讲述如何化解内在对父亲的恐惧的。害怕自己被开除会刺激到中风的父亲所以兰彻的傻兄弟拉杜跳楼,同学乔伊因为害怕自己毕不了业会让父亲伤心愤怒的自杀而选择上吊,院长的儿子因为对父亲权威身份的恐惧和强制性的压力选择自杀……

而恐惧如何去化解呢,同样的,兰彻用他所有的表现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挑战权威,直接删除恐惧这个垃圾。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所有父亲,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而他的两个朋友拉杜,法尔汉也因为他学会了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恐惧以及他们的父亲当然还有院长,不约而同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灵学家早已证明: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同样一句肯定的话,爸爸说出来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这使我又想起另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爸爸跟儿子说:“别让大家跟你说,你成不了大器,即使是我也不行! 你要信任我,好吗?”5岁的儿子回答:“我信任你。你是个好爸爸!”然后父子二人拥抱在了一起。

我想这个智慧的父亲用这样一段肯定支持的话将打碎孩子内心一生的恐惧,也铸就了孩子一生的成功快乐……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恐惧状态也就是垃圾状态,我们害怕被否定被批评被责骂被拒绝被侮辱被错怪……担心这个,忧虑那个……而它会限制我们所有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当你盲从于信服任何人任何权威包括你的父母,你将失去掌控自己人生幸福成功快乐的能力,只有突破了这些恐惧,你才有释放潜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快乐的机会。

这一点,主人翁兰彻在电影里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当学机械工程的好友法尔汉因为恐惧父亲的责骂和拒绝而犹豫该不该把摄影家给他的工作邀请信给父亲看时,兰彻这样启发法尔汉:“你要记着,信就拿在手上,计程车就在门口,现在去和你的爸爸好好谈谈;只要一点勇气,你就能改变一生。”后来,法尔汉跨出了很简单的这一步,他突破了恐惧,而他的父亲也被说服,成就了他的选择。

而拉杜这个跳楼自杀后被兰彻唤醒重生,在突破了所有的恐惧在面对招聘公司的拒绝之后坦然自信的回答:“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奇迹般的扭转了公司老板的态度而被成功录用。

伟大的圣人兰彻在电影中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看看最后这三个傻瓜的结局是什么?影片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最后,法尔翰成了摄影家,拉朱成了机械工程师,兰彻成了一个拥有四百项发明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小学校长,正在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去看这部电影吧,10遍100遍,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三生万悟”一样。

不断去悟,去挑战,最好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看。让爸爸妈妈们学习如何做父母,子女们学习如何做子女,你将从这部电影中受到启发,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内在时刻保持在一个财富(正面乐观智慧)状态。

All is well.(一切都好) 一切平安 恐惧是最大的垃圾,现在去突破清除吧!

8.电影赏析《三傻大闹宝莱坞》 篇八

初次看到影片名字,我觉得很有意思,会是一部搞笑片,事实也证明其中很多情节确实令人大笑不止,但,笑过之后,心里并不是畅快淋漓,而是满满的心酸和反思。虽然不经常看电影,也不是很关注国内外电影的取材拍摄区别,但我想中国是很少拍摄这种电影的。中国的教育电影,多是讴歌教师的伟大,以正面积极的形象赞颂教育,而外国电影不怕批判,不惧舆论,敢于揭露和讽刺事实存在的教育纰漏和问题,给人们警醒与反思。这部影片情节非常简单,但是构思巧妙,讲述了三个大学新生在大学的苦辣酸甜的校园生活,有光荣和梦想,理想和追求,有爱情、友情、亲情,同时映射了印度目前社会问题,教育体制,自杀率,贫富差距,影片男主角兰彻天资聪明,我行我素,坚持理想,不惧权贵,不慕虚荣,对旧体制深恶痛绝,对朋友两肋插刀,对爱人一心一意,高兴了就开始唱歌,不高兴了就冒出来手捂胸口说“一切顺利”,然后这个坎过去了,继续着他的快乐。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朋友法涵和莱俱战胜了恐惧和虚伪,取得了成功,甚至学校的小杂役毫米在他的帮助下也取得成功。

电影以喜剧结束,支持和阐释了开放创新教育思想的成功和光明前途。但这里面又有多少的牺牲和波折,因无法承受这种折磨的而死去的人终究无法挽回。作为反面角色的主任”病毒”,并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的存在。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觉醒就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更何况他的身后还有查尔图那样一批顽固的跟随者。要想真正改革这种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硬式填鸭,毫无生机的教育体制可谓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撇开了解甚少的外国教育不谈,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一个亲身体验者,我们完全可以描述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不重德育。重智轻德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症。多年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扭曲了的智育淹没了德育,导致德育计划学时不足,德育教师缺乏责任,德育任务得不到家长配合,尤其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上利令智昏的种种行为严重干扰学校德育效果。教育思想不端正,重升学率不重合格率,重分数高低不重品行优劣。德育本身内容缺乏基本性,目标缺乏层次性,方法缺乏艺术性,过程缺乏实践性,评价缺乏科学性等。德育改革,不单是地位的确立,更要注重研究德育本身的目标、内容和效果。

(2)教育过程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不论哪个层次,中国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堪称世界第一。但要论能力,特别是流利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急解决问题能力、完美人格中的独立生活能力等则逊色了。原因在教师的教育重心不同,如练习,中国学生练得很苦,但不是为实际应用而练,而是为应付考试而练是机械练习。至于独立生活能力则普遍较差,就说每年大学开学,不论路遥千里,大都父母对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不放心。

(3)教育目标重统一要求不重个性发展。统一要求对确保学校良好秩序是必要的。某些西方国家教育质量差的一个致命原因就是课堂缺乏统一要求,个人自由主义泛滥。但我国走的是另一个极端: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长室窒息在一刀切、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教师不单没有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意识,也缺乏这方面能力。

(4)教育内容重多重难,不重学生身心特点。西方国家基础教育内容的突出缺点是过少,过易,中国则是过多过难,是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太多太难。尤可悲的是,有些教师错误认为,给学生的知识越多越难越好。结果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知识面狭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影响身心健康等不良后果。

(5)教育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师生的一切努力和教师的劳动都体现在过程之中。但目前的教育评价则只测结果,以结果指标代替过程状态,错误地把教师工作重心误导到只集中精力研究怎样应付考试,而不重视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这种只测量结果的作法,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大量创造性劳动、呕心沥血的构思设计和业余时间的花费,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又一因素。(6)对教师重使用不重提高。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是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基础教育尤为严重。不单是学历不够,突出地表现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便分身无术。其实,既使是师范本、专科毕业的教师,经过几年工作消化、体验后也有进修提高之必要,其他人则更如此。但“地”少人多,疲劳“耕作”,没能有“体耕提高地力”之机,长此下去,也必然影响教育质量。

如此有目共睹的问题何以迟迟不能落实解决,当然从哲学角度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坎坷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改革的阻力来自许多方面,但很多时候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甚至可以被恰当地利用,只要人们的心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发现问题努力批判。教育改革的终极任务不是教育比昨天好一点,也不能见好就收,只顾交差。要真正把它放在心里,抓在实处,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干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适应社会,最终服务社会。

9.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800字 篇九

本片的主角无疑是兰彻,拉加,法罕。兰彻是一个非常聪明,机智的学生。而且不囿于成规,总是有这自己的想法。

而拉加却有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父母,姐姐,他必须用功学习。对于法罕更是一个典型,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学自己不喜欢的工学。在他们的身上都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叛逆,屈服,但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两个配角,一个是“无声火”,一个是院长的女儿。看到他们,我们不由的想到难道只要也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吗?那样的学习方法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吗?究竟怎样的一个学生才是一个成功的学生?兰彻让我们知道了。也许你只能学习却没有证书,但真正的学识是不会被埋没的,成功是迟早的事。那封被改过的演讲稿就将死记硬背的弊端展现的淋漓尽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疑让人嘲笑他的无知。

然而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反抗的基因,在兰彻的影响下,佩雅也站在了他们的一边,与兰彻在一起,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就像法罕最后也是选择了摄影,我想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三流的工程师,多了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那样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联想到今天正在大学的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发现自己兴趣或者优势,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优势,这既是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又让自己活的快乐,幸福。事实也是如此。法罕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失败,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他真正想要的生活。兰彻成了一名科学家。那个十年的约定也以“无声火”的失败而告终。是金子在哪儿也会发光。不会因为没有证书而得不到承认。所以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只追求及格,而应该是优秀,这才是成功者应有的态度。

10.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50字 篇十

《三傻蛋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励志喜剧,抨击填鸭式教育和等级教育对学生的摧残,批判家长对孩子的独权教育,唾弃了那些追名逐利者,同时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地去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

兰彻、法涵、兰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程学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兰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1.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 篇十一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题记

看完电影,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浮现着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

影片讲述了:五年前兰彻顶替富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但在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考试成绩!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反对违背人性的教育,反对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教训了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他用自己的勇气帮助好友认识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后他征服了印度科学界,成为了一位天才科学家。——这一传奇的人生既让我惊叹,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Aal izz well”——是啊,一切都好。我们成天面对着重复的人生,又为何不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努力让我们变得精彩呢?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哭泣,否则你还会错过月亮。只有这样鼓励着自己,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正在努力为我人生而奋斗的我正需要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态。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人生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次岔路口的选择,但最准确的是把人生看成一次攀登高峰的旅行。在人生的低谷时,需要默默地忍耐;在人生的巅峰时,更要静静地珍惜。我们要怀揣着最高的理想、掌握着最强的信心、享受着最艰苦的过程、拥抱最美好的未来。

“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儿子。”——这句话也是我爸爸对我常说的。这句话不停鼓励着我,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飞,所以我总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乐趣、在面对选择时轻松自然。生活即是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方式去生存。我很庆幸,我做到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乐趣,更是一册完整精美的“人生攻略”,我会永远记住这部电影里展现给我的人生道理,并坚定不移的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出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后记

上一篇:因式分解教学设计下一篇:肃清工作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