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原文

2024-06-22

致橡树原文(共9篇)

1.致橡树原文 篇一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诗人吟咏至此,已把贞节观这副压抑妇女几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彻底掀翻、打碎,收到铲除梦魇、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峰》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诗人一按灵感快门,便摄取了巨大的时空,使一瞬间的情景,回荡着一串千年浩叹,映照出旧道德的黯淡与新道德的闪光。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

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

2.致橡树原文 篇二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到文中的意象,理解意象所象征的爱情态度,形成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3.通过文本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诗歌中木棉所代表的女性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形成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至今,中国民间描写和歌颂爱情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它们之所以广为流传,因为爱情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爱情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誓言,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寻寻觅觅,还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翘首期盼,更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和惺惺相惜,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爱情小诗——舒婷的《致橡树》,一起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看看诗人心中美好、纯洁的爱情是怎样的。

(二)诵读诗歌

a.听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字音,诗歌的韵律、节奏等。

b.请一位同学来读,学生评价,老师补充。

c.全班齐读,依据读的效果,教师再次评价。

(三)解题

a.解释致橡树中“致”的含义:有表白、倾诉之意。

b.主语是什么?谁致橡树?(木棉)老师总结:连起来就是木棉向橡树表达情意的意思。

(四)文本分析

a.由此,我们知道这首爱情小诗主要写的是木棉和橡树的爱情,它们是这首诗的两位主角,那么有主角就有配角,文中还选取了其他那些意象呢?(有凌霄花、鸟儿、源泉、险峰、日光、春雨)。

b.小组讨论: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它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教师示例:攀缘的凌霄花,凌霄花——藤本植物,攀缘性强,借缠绕他物向上生长。其代表了极力攀附的爱情观,利用对方达成某种目的,是自私虚伪的,带有功利性质的。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意象,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陈述:我认为__________象征_________的爱情态度,因为________。

c.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爱情观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呢?

(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这些都还不够……)教师指导:朗读时要读出那种语气的坚决和坚定。(全班齐读)

d.诗人为什么选择做橡树身旁的一株木棉呢?(学生四人一小组,自由讨论)

(1)“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共同点:

是同类,作为树的形象存在,只有一棵树才能理解另一棵树的灵魂,他们比肩而邻,

双方是血肉相连的一种关系,而且他们也是在进行一种“无言式的交谈”,非常有默契。

(2)“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不同点:

橡树有阳刚﹑坚毅之美,木棉有青春、阴柔之美,他们有各自的特点。着重分析“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火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妇女地位不高,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这种不平等的社会观念,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叹息”是对女子悲剧命运的叹息,“英勇的火炬”是指女子拥有像男子一样的坚强品质,不断抗争和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女生齐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共同面对人生、生命中的挫折、低谷、厄运等,一起享受人生中的喜悦、幸福、荣誉等,一句话概括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橡树象征一种怎样的女性形象?独立、坚强、自尊、勇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爱情观?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相知相依的爱情观。

(五)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六)延伸拓展

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积极健康的爱情文章,在对比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摘要: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课——回旋舞板块——《致橡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

3.《致橡树》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学情;教学目标;诵读;意象;爱情观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围绕着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导入激趣。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诵读感知。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品读赏析。通过几轮的诵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让讨论适可而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美读回味。个别诵读,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诵读全诗。通过配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拓展思考。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推荐阅读:小说《简爱》,《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检验了學生学习诗歌的成果,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4.《致橡树》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朗读。

3、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 明确:“致”是给的意思。主语是木棉。题目应是,木棉致橡树的诗。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橡树。其中橡树象征着男性,木棉象征着女性。

4.如果说把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应该从哪里断开?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研读诗歌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节,然后思考: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明确: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凌霄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对他的 态度怎么样?

明确:凌霄花是一味的攀附,完全的依靠橡树。诗人对他是鄙夷的,从“决不学”可以看出来,读的时候要重读。

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3“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明确: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4、“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明确:“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5、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总结: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五、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作者对这部分的爱情是肯定的,所以要读出坚定。

2、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在诗人肯定的橡树木棉的爱情中,你最认同哪一点?说出理由。

3、学生交流

参考: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在《秋夜送友》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表现了女性的深沉和勇敢;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深沉勇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总结: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4、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5、总结诗人的爱情观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的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另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暂新的爱情观。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说说他们的爱情观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舒婷的爱情观的理解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个年纪谈爱情,是否太早了点?真的早了点吗?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看完这首诗,大家都会心一笑,或许有的同学也有过诗中的经历。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大家正处于花季雨季,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讨论交流。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我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5.《致橡树》课堂实录 篇五

一、导人新课

1.课件封页展示(鼠标点按动画文字;背景音乐伴奏)(营造上课的气氛,逐渐引起学生有意注意〕。2.上课、呼立、行礼、问好、安座。3.老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学生齐答:喜欢!

老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 学主齐答:好!

(开课求新,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从而再次调动学生动机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4.(老师用鼠标点按《梅花三弄》片段)师生合唱:“红尘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老师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5.老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齐答:爱情。

6.老师: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找到课本与社会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学习课本来关注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现象。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鼠标点按动画字幕)到底情为何物?爱情是什么?

7.老师:其实每个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成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鼠标点按动画字幕)致像树 舒婷

二、诗歌赏析

(一)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1.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的诗朗诵。

(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音韵、节奏、意象的反复品味,才逐渐悟到诗中情感,为共鸣奠下基础。(鼠标点按《致橡树》诗朗读,falsh动画画面,声音为丁建华原生带转化而成。学生:(随着诗朗读而进行第一遍欣赏,专注、投入。)

2.老师:听别人朗读仅仅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品,下面我们分部朗读:

(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男)像刀、像剑、也像载;(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

(分部朗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并且对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有初步的把握、领悟〕

学生:按分配朗读,感情逐渐投入。

3.老师:从阅读提示中可知,本诗可以理解为表现诗人爱情观的,按这一理解分析,诗人一开始就用意象表明了她的爱情观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然后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这自然 将诗分为两个诗节,分在何处? 学生:“不,这些都还不够!”

(整体把握,有助于对诗整体意象的领悟,这是欣赏诗的第一步。〕

(二)第一诗节赏析

1.老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鉴赏必须反复朗读、品味。] 学生:尽量投入感情朗读。

2.老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鼠标点按动画字幕)。鉴赏指导: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 人传递的情感。

[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学习中的引导者。]

3.老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 学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4.老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此问题自由交流、讨论。先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刺激思维得以扩散,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最后老师适当总结。] 学生甲: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

学生乙:我认为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掌声)[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提出:“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指出:“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型的学校管理和学习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设计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老师总结:两位同学将诗与诗人、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汇贯通,真不错。同学们不仅领悟到了诗中的意象内含,而且还弄清了诗人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我为你们鼓掌。(鼓掌)5.老师:这六个意象在句式上有些特点,前两个意象都用3句表达,中间两个意象都用了2句,最后两个意象都用了1句,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第一诗节。老师:(引导)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 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

(三)赏析第二诗节

1.老师:我们已经知道,鉴赏要借助意象来品味情感,联系标题,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学生:橡树、木棉(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2.老师:请找出只描写橡树和只描写木棉的诗 学生: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3.老师:请将这些诗句集体朗读一至两遍。

(通过反复体味,在感性上反复品味诗中的情感。)

4.老师:请说说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橡树、木棉怎样的特点。

学生:橡树的特点是阳刚,木棉的特点是柔韧。(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5.老师:在自读提示中提到,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学生: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6.老师:男性和女性虽然是两个有差异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找出橡树、木棉相互联系的诗句。学生:(一边找一边朗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生:(一边朗读,一边赏析,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活动,在朗读之中体味情感] “紧握”、相触”体现出“相互交融、依存”;“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现出“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正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相知相恋,所以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是说既独立,又依存;正因为这种相知相恋,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即是说 可以同甘共苦。老师总结: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鼠标点按字幕)

7.老师: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 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所以诗人最后总结出:“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即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由此我们对诗人的爱情观就明白了。(鼠标点按)

三、特色分析

老师:诗歌的意象塑造借助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又讲究技巧,试分析在这首诗中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运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反复

老师:同学们回答不错。我们先欣赏比喻,六个意象六个比喻,我们只选一个赏析,其余的由同学们课余去品味。

[希望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品味诗的语言的魁力,课后举一反三] 老师:试分析如果不用比喻句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鼠标点按动画字幕)动画字幕

学生:交流、讨论(场面热烈)

学生甲:我认为原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不用比喻句的语言直露,不含蓄。学生乙:我认为原文是诗的语言,不用比喻句是议论文的语言。

学生丙:我认为原文因为用了比喻,所以它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有味道,更美,不用比喻句意思一目了然,但说得太直接,读完后反而没有味道了。

老师:三位同学虽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但其主要意思都差不多,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的确不错,诗多在意象上下功夫,而意象主动、形象可以借助许多手段,这三句诗人借助比喻,的确,比喻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喻使意象更有感染力,比喻使诗歌更有诗的韵味。

老师: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先找出对应严谨的对偶句,再补充对应宽泛的对偶句。

学生:对偶使诗歌增添对称美,韵律美,但有些诗句不能算是对偶。

老师:本诗中的对偶句,或在字、音、义上严谨对应,或在义和行上宽泛地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体诗的自由奔放,使得诗歌的传统美和现代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由于这个问题是诗的技巧鉴赏,对学生而言较难,故先品味,后分析,由感性到理性)

四、主题引申

(每首诗歌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果强求一律是不科学的,也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本诗也有不同的理解,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1.老师:同学们,我们说“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根据自读提示和创作背景,对本诗还有不同的理解。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面的问题。(鼠标点按)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1)反复朗读,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女性的自我完善的。

(2)联系社会现实,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6.《致橡树》学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能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

2、熟识“朦胧诗”派及其代表作家。

3、学习象征手法和对偶修辞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与“朦胧诗”旗手北岛结识,受其创作影响,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进入福建文联创作室,随后作为“ ”诗派的代表。

2、作品

其诗具有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传统的反思背叛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深受当时青年的喜爱。

3、熟识朦胧诗

⑴1980年前后,在新时期诗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诗篇,由于人们一时难以读懂和接受,便冠之以“朦胧诗”的称谓,也叫“心潮诗”。

⑵朦胧诗的作者,是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他们带着在“文革”中被伤害的怨愤、茫然和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产生的严峻沉思和深沉渴望,向诗坛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了挑战,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⑶他们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择奇特的形象,运用跳跃性结构,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⑷“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杨炼、王小妮、徐敬亚、傅天琳等。

4、熟识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现代主义文**流,朦胧诗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潮头。它的哲学基础是个性主义,它的文学基础是象征主义,舒婷的诗更多的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充满对爱情、友谊及人间一切美好感的渴望,将人性、人情净化和诗化。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

2、你能概括诗歌的结构内容吗?

3、你能概括诗歌的主旨吗?

4、诗人所歌唱的新时代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请根据诗歌至少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你欣赏诗歌中哪些特色呢?

五、课后作业

1、根据诗人的爱情观,选出含义不同的一组意象()A 日光 春雨 B 红硕的花朵 英勇的火炬 C 凌霄花 鸟儿 D 泉源 险峰

2、下列对《致橡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自己化为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B 诗人在这首诗里,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儿之于绿阴;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C 从感情抒发上看,第一层是声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第二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低调的,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

D 诗人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基础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又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正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

3、作者在诗中追求的一种情感关系是()

A 彼此相爱 B 相互依赖 C 相互帮助 D平等尊重

4、对“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精神品格 B 生长的环境 C 你的祖国 D 工作岗位

5、诗中有两个主体意象,试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6、分析“凌霄花”“鸟儿”“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说明它们所代表的爱情观念的内涵。

7、概述“木棉”所追求的爱情观的内涵。

7.致橡树原文 篇七

一、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但它不像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 倾诉自己对爱的焦灼和渴望, 而是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结构作品, 以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表达其独到的爱情观。

《致橡树》中, 诗人以“不, 这些都还不够”, 把这首诗以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种种爱情观的批判和摈弃。先否定“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 否定这种充满功利性的爱情;也否定“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痴情的鸟儿, 否定这种缺乏独立个性的爱情。《致橡树》的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呼唤和憧憬。爱情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利己或利他, 爱情必须是双方的交流, 必须是心心相印的理解和互动。因此, 诗人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 同在蓝天下作为树的形象屹立;“根, 紧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里”, 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爱情, 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每一阵风过, 我们相互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是心心相印的深情, 是相互尊重的爱情。在心心相印中, 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征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 铜枝铁杆凸显出男性的英武姿态;象征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美, 红硕的花朵展现出女性的柔美意味。

诗人在二元对立的构思中, 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 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观,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希翼。

二、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

诗歌必须以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 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道出。《致橡树》中的主体意象是橡树与木棉, 诗人择取了这两个外形迥异的意象, 并赋予它们性别色彩, 有着伟岸身躯铜枝铁杆的橡树充满着男性的勃勃生机, 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洋溢着女性的娇艳美丽。在勾勒橡树、木棉的个性特征后, 诗人突出描写橡树与木棉的比肩而立、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终身相依。在对橡树与木棉意象的勾画中, 表达了诗人心目中的“伟大的爱情”, 通过橡树、木棉这两个主体意象的抒写, 将诗人心中关于爱情问题的思考抒写的十分形象, 又贴切地宣告了诗人独到的爱情观。

《致橡树》中, 诗人还以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烘托反衬橡树、木棉之间的爱情, 以针砭诗人所反对、所不满的爱情观, 这便使诗歌中的抒情意象显得新颖而丰富。诗人择取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意象, 意在通过这些浇灌、衬托、照耀、滋润对方而不考虑自我的意象, 以它们只知奉献而不为获取的特点, 表达诗人对于牺牲自我幸福、放弃自身追求的传统爱情观的不满, 在这些被历代文人所礼赞所推崇的意象上, 不落窠臼地独辟蹊径, 在平平常常的意象中见出新意, 从而反衬出橡树、木棉主体意象的崇高壮美, 抒写出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爱情的伟大坚贞。

《致橡树》中所择取的意象群体都是与橡树相关的, 无论是攀援大树的凌霄花, 还是站立枝头歌唱的鸟儿;无论是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 还是衬托威仪的险峰, 都是诗人精心思考择取的, 从而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远近交错的背景中衬托主体意象, 使整首诗洋溢着诗人赋予大自然的清丽深邃的意境。

三、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

品读《致橡树》, 诗歌中诗人以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 在发自肺腑的直抒胸臆式的诗句中宣告诗人的爱情宣言。

在整首诗中, 诗人以两两对偶的句式表达其对于爱情的思考与追求。在开篇“我如果爱你——”的句式中分别否定凌霄花、鸟儿的功利性的姿态;在谈及日光、春雨时, 诗人采用了省略的方式, 仅仅以“甚至”的对偶方式, 表达对这种爱的方式的不满。这种对偶句式的运用, 读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更好地抒发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诗人在勾画橡树、木棉心心相印时, 以对偶的句式很有层次地展示二者的爱情境界;在对仗工整的“根, 紧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里”句式中, 勾画出二者表里合一、心心相印的爱情境界;在“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的对偶句式中, 展现橡树与木棉各自的风采神韵;在“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的对偶句式中, 抒写出了形分实合、息息相关的爱情境界, 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以对偶句式十分生动流畅地抒写了出来, 在跌宕起伏的节奏中, 在隔句押韵的诗句中使整首诗激情洋溢、流畅自然, 宣告了诗人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

8.致橡树原文 篇八

摘要:《致橡树》是舒婷早年的代表作,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全文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优美的语言当中。《致橡树》被翻译出不同的英译本,本文选取其中两个译本从三美论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评析。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翻译;三美论

一、三美论及《致橡树》简介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译者要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做到忠实于原文,如果说翻译时带着镣铐跳舞,那么翻译诗歌就是带着双重镣铐跳舞。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传达原文的内容;音美,指的是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的是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致橡树》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者借助“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将情感委婉又刚劲地表达了热烈坚贞的爱。

二、意美

意美是指内容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尽力做到文字优美,思想上能够感动读者并引发读者內心的强烈共鸣。在三美中,意美显然是居于首位的,正如许渊冲教授曾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

译文2: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

分析:译文1将 “攀援”译为“prank up”,译文2译为“wind up”,此处用wind更能够体现出诗歌的意美,因为wind有“蜿蜒,缠绕”之意,prank则只有“炫耀”之意,作者将凌霄花作为一个意象进行比喻,为的就是使诗歌更为形象,此处用wind更加具有动态美,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株凌霄花,它的枝梢正蜿蜒地缠绕着一棵大树。

例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译文1:Or even the sunshine,/Or the spring drizzles.

译文2:even sunshine/and spring rain

分析:“春雨”一词译文1译为“spring rain”,译文2译为“spring drizzles”,rain和drizzle都有雨的含义,其区别在于rain为广泛意义上的“雨”,而drizzle则有“蒙蒙细雨”的含义,古人云:“春雨细如绵”,它细如牛毛,仿佛一层轻纱,这是何等的美感,drizzle不仅精确的表达出了春雨的含义,更加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三、音美

音美是指诗歌所特有的音韵之美,诗歌所特有的韵脚和平仄使其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袁行霈曾提到:“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性,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例1:我如果爱你——

译文1: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

译文2:If I love you

分析:译文1中的 O My Dear Oak其实对原文的增译,增译的这句是“你”的同位语,之所以增译是为了使诗歌更适合朗诵,译文借鉴了雪莱的《西风颂》O wild West Wind,增译出这句看似作用不大,但我们朗诵时发现,增译的 O My Dear Oak使全诗吟诵起来更加有韵律感,表层结构没有的内容,其深层结构存在,我们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体现出英诗的特色,所以并不算过度翻译。

四、形美

关于形美,是指诗歌或结构整齐,或错落有致,长短交错,由于汉语本身的是一种意合语言,所以汉语既有长句,也有短小的流水句,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的现代诗结构上有了其独特的结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美,原文运用了两句两句的排比,结构对称。

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译文1 将其译为 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trumpet vine/Pranking up myself through thy towering branches./O My Dear Oak,If I loved thee,/Never would I be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dull songs for thy shades.

译文2 If I love you/I won't wind upon you like a trumpet creeper/upvalue myself by your height/If I love you/I will never follow a spoony bird/repeating the monotone song for the green shade

分析:译文1和译文2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类似于排比的结构营造了一种对称的结构美,译文1 “绝不”译为“Never ”开头的倒装句,译文2将原文译为“I wont”,虽然两种结构都能表示否定,但是两个结构在传情达意上稍有不同,Never开头的倒装句否定语气更强烈,而这种倒装结构更能体现原文中的“绝”字。

五、结语

通过《致橡树》两种译文的比较,发现译本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标准的讨论在翻译界也从来未平息过,但是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仍是不可否定的。英汉翻译是汉语精炼和英语精确间的竞赛,汉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汉语意义,这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许渊冲的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翻译实践提供了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琛.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1).

[2]唐希.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06).

[3]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

9.《致橡树》教案 篇九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

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上一篇:寒假实践小结下一篇:2015纪检部部门建设意见计划及部门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