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体系

2024-09-12

核算体系(精选10篇)

1.核算体系 篇一

1、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扣除方法是不同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需要扣除的只是地下水超采量、地表水过度开发量的经济价值。

总之,EDP是有待引人的核心指标,具体核算方法还有待于深人研究。当EDP被引人以后,相应的人均EDP等指标也将随之出现

[关于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指标体系]

2.核算体系 篇二

一、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 同样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学校除了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效益也是办学的重要因素。近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许多高校都超常规扩大校区建设, 其中不少学校缺少成本核算信息, 其盲目发展势必加大高校投资风险。加强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教育成本核算, 使成本核算更为细化、准确。依据成本指标参数, 确定高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方向, 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二) 有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 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学费收入, 学生或家长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 特别是近年来普通高校学费占高校全部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不断提高, 教育支出已成为学生或家长的沉重负担, 因此, 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收费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非常关心, 高校要在竞争中发展,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也是关键。实行二级核算体系使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成为可能, 为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合理的高校收费标准, 确定国家、社会补偿教育成本的额度提供科学依据, 对克服国家教育投入的随意性、增加高校收费透明度、规范高校收费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三) 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因此高校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 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 同样需要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办学资源, 以有限的办学资源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竞争力教育“产品”, 即毕业生是否有真才实学, 在人才市场上胜人一筹。而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有赖于高校成本核算进一步细化、优化人员结构、加强财务管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四) 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

实行教育成本二级核算体系, 能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 真正做到勤俭办学, 充分掌握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 寻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使高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提高高校的运营能力, 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高校创造条件。

(五) 有利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学校高层可以通过建立二级院系将学校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措施以及激励方法明朗化、公开化, 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二级核算体系使高校预算管理指标层层落实, 达到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参与核算, 人人参与管理”的目的, 这也是管理当局加强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一)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受历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 只注重社会效益, 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自主办学经营实体法律地位的确立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 走集约经营之路成了历史的必然。多年以来, 我国高校一方面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又是教育资源浪费较大, 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而造成的浪费, 据统计, 专业规模效益普遍偏低, 且内部专业设置或布局不合理。此外, 高校中各院、系、部设备重复建设多, 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 闲置设备较多, 我国高校中仪器设备闲置率达20%,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没有引入成本管理机制。

(二) 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成本核算范围

高校教育成本所指的是高校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直接消耗的教育费用, 包括人员经费、教学业务费、行政经费、直接学生事务支出、教学及实验设备和用房等固定资产折旧、图书资料摊销等费用, 它是综合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二级核算体制下, 校一级财务处主要对学校一级拨款、收入、支出及各二级院、系汇总的成本资料进行汇总核算;将二级核算单位 (院或系) 作为一级成本明细项目, 在 (院或系) 一级成本项目下再把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三个成本明细项目。基建、后勤、校办企业等部门实行内部 (或独立) 财务核算, 要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将与学生培养关系密切的支出作为教育成本, 分别计入各院系一级成本项目下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三个成本项目中。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为此要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其一, 人员成本包括学校教职工工资及福利性支出费用, 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支出费用应全额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高校人员经费包括直接用于从事教育有关的教学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费用, 如工资、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 (注意:后勤支出中属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

直接用于学生的费用包括学生的奖学金、生活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金、学生活动费、招生费、学生科研费、实验费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

其二, 公用成本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办公、邮电、水电、取暖费、差旅费等经常性费用, 为教学业务所支出的消耗性费用、学校绿化、零星维护与修理、图书资料、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学校公务费、业务费。

其三, 固定资产成本包括用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费购置的, 用于改善高校教学设施的建筑物、房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公用设备的折旧费及修缮费。为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需要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 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 以便分类计提折旧。对于学校教学用房等建筑物的大修理费用, 也要按大修理的实际支出计入教育成本。

(三) 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科研经费核算设想

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 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和师资队伍, 科研成果往往成为最新的教学内容。高校计算教育成本时科研支出中的非项目专款支出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经费应列入高校教育成本。在二级核算体制下科研支出要按二级院系进行汇总, 对学校科研经费资助高的院系要承担较高学生培养成本, 通过对学生培养成本的完全核算加强科研投入效益性的考核, 使科研投入较高的院系更注重投入产出效益。若达不到预期效益, 就要减少其经费投入, 对高校有限的科研经费起到合理配置的作用, 同时也能提高二级院系将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积极性。

用于支付的其他费用应体现与学生有关的原则, 即用于教学、科研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支出应该计入教育成本。具体可根据个高校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划归入各院系的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等成本项目。

(四)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的支出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的退休金、用于校办产业的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学校附属机构的支出, 如与教学无关的附属设施如医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应该独立核算, 赔偿、捐赠支出, 灾害事故损失属于学校非正常性的费用支出等均不应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内容。

总而言之, 充分运用高校二级核算体系下成本核算, 对于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

[2]刘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的几点思考》, 《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3]范先佐:《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篇三

摘要: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处理系统,而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系统。预算管理在进行任务计划、资源分配和业绩考核过程中,都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本文以此为前提,讨论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以及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如何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会计核算管理体系规范分析

1 会计核算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①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②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③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 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 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 规范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 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 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 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2.3.1 由控制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

2.3.2 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企业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

2.3.3 各级企业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如,集团公司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如果要单独考核下级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至少要能够满足单独核算业务招待费的需要。

2.4 固定的会计报告制度 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必须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的因素分析,并报告企业的预算管理当局。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预算分析和控制的依据。固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

2.4.1 预算分析指引。

2.4.2 管理会计报告表格体系,主要是明确在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中,分别向哪些级别的管理者报送哪些明细报表。一般来说,在日报、周报中,主要向最高层报送现金流量信息:而在月报、季报和年报中,要向各责任中心报送本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向公司的最高层报送全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非预期差异,还要详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报告。

4.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及其确认计量 篇四

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及其确认计量

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热潮的`掀起,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运动和绿色革命的进程,深入探讨会计如何参与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提出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

作 者:张其蓁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分部,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年,卷(期):“”(5)分类号:F230关键词:环境会计 确认 计量 会计信息

5.核算体系 篇五

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不承认人力资本和资本产权所有者对企业是一种投资的`概念,致使职工分享不到企业的剩余.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对人力资本化会计体系进行改革,增设“人力资产”科目,在“实收资本”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收入分配和工资制改革.会计核算改革就是在现行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的核算内容.

作 者:曾爱青 刘智勇 作者单位:曾爱青(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刘智勇(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6.核算体系 篇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林业企业必须通过有效利用森林、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减少各种形式的废物排放,将环境成本降低到最小。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林业企业自身来讲,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构成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生态绩效的目标和理念是在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将产品增加值和服务增加值达到最大。绩效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生态绩效的具体内容也应由两个方面构成: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基于此,可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由于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环境防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故障成本和环境外部故障成本4个部分。

7.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初探 篇七

(一) 环境会计的目标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同步优化。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 报告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决策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

(二) 环境会计的对象

环境会计对象是指环境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反映企业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企业所取得的环境资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源, 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由此可能引发的负债与损失, 环境管理支出, 环境投资评估与分析, 由环境活动涉及环境质量问题的损失, 以及纳入环境因素后的绩效评价等。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由于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环境会计要求对相关的环境活动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充分的披露, 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利益, 还要报告该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就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作出的假设。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分割为相等的时间单位, 以便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连续的反映。在环境会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披露以及参与环境管理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的, 否则, 环境会计中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也无法成立。为了定期评估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经济效果并对外报告, 环境会计必须坚持会计分期的假设。

(三) 多重计量假设

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环境活动, 需要核算会计主体的环境投入、环境产出和环境业绩。环境会计不仅关注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 而且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应当以货币计量为主, 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技术指标等多种计量形式, 甚至是文字说明。

(四) 社会责任假设

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对其他社会成员及其公共环境的影响而需要通过企业会计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社会责任。该假设说明对社会和相关利益关系者重要的、影响他们采取未来行动决策的会计事项及其影响, 必须遵循社会责任的要求, 以最合理的方式予以核算和报告。

三、环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一) 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

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 是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并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结构。

环境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 并且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按照环境资产的存在形态划分, 环境资产可以分为有形环境资产和无形环境资产。有形环境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环境资源、环保设备、耗用的原料等。无形环境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环境资产, 如排污权、环境保护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开采权等。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 履行该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划分, 环境负债可以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引发的、经有关机构做出裁决而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环境罚款、环境赔偿、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不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由企业承担的、清偿时间和金额不能确定的与环境有关的义务。

环境权益与传统会计中所有者权益都是来源于投资者投资、资本增值和留存收益, 但环境权益特指投资人对环境资产所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应等于环境资产减去环境负债后的余额。按照环境权益的形成来源划分, 环境权益可以分为环境资本、环保基金和环境留存收益。环境资本是指环境资源所有者因拥有对环境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享有的权益。环保基金是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基金。环保留存收益是指企业通过环境治理所获得的、留存在企业的环境净收益。

环境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按照环境收入的收入方式划分, 可分为显性环境收入和隐性环境收入。显性环境收入是指企业因保护环境或治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现实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收入, 转让排污权收入等。隐性环境收入是指企业因环境保护或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消耗而降低的成本或减少的损失。

环境费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会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的损害, 按照公平负担的原则, 企业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赔偿或补偿, 企业也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和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止、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为防治、减轻、避免环境污染, 补偿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都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支出, 形成环境费用。按照环境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 可以分为环境污染预防费用、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赔偿费用及废弃物回收利用费用;按照环境费用的经济内容划分, 可分为环境消耗费用、环境补偿费用和环境保护费用。

环境利润:关于环境利润的定义, 目前尚未定论, 部分学者把环境利润与环境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 作为环境业绩评价一个方面的指标加以讨论。定义环境利润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环境利润特指企业从环境活动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二是从企业角度对环保和治理活动所作的经济评价。其评价指标以货币计量标准为主, 以其他计量标准为辅。据此, 环境利润可定义为: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所得到的经济利益减去环境支出后的结果。

(二)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在继承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 并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应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符合环境会计要素定义。在进行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时, 应严格按照各个要素的定义, 将环境事项归集到相应的要素中。 (2) 可计量性。环境事项必须具有可计量性, 才能够纳入会计核算系统。鉴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传统的计量方法已不能适应环境会计计量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计量方法。 (3) 相关性。是指针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提供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 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及偏差, 所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 经得起验证。

四、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一)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 根据其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 进而引进生产量与利润变化这一规律, 利用市场价格计算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1) 式中:D为自然环境造成产品损失的价值;P为产品市场价格;△Q为产品自然环境破坏减少量。

(2) 式中:P为根据某种商品产出变动所测算的环境价值, P1为标准环境质量下的市场价格, P2为被评估环境质量下的市场价格, Q1、Q2分别为标准环境质量和被评估环境质量下的产出量。市场价值法主要适用于工农业产品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二) 维护型方法

即通过计算维护环境资产质量的成本来计量环境会计成本的方法。典型的有恢复费用法。当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较困难时, 恢复费用法认为对环境质量的最低估计能从为了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所需费用中获得, 即将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费用作为环境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最低估计。

(三) 调查评价法

在缺乏价格数据而无法使用市场价值法时, 常用的方法就是向专家或环境利用者做凋查。其核心内容是当环境物品的供给数量 (或质量) 发生变化时, 人们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 根据调查结果, 对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进行评价。如评价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就可采用此法。

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一) 环境会计报告

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利润表, 如表1和表2所示。

(二) 环境报告书

环境报告书基本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部分:一是企业简介。企业简介是对编制环境报告书的企业的概括说明。二是最高经营者声明。最高经营者声明是以承诺的形式, 明确表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决心以及企业对解决经营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三是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是在企业最高经营责任者环境保护承诺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实现的环境保护总目标, 以及由分解总目标而形成的各个具体目标。四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企业应在环境报告书中, 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以表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和努力程度。五是环境保护活动。企业应详细说明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行动。六是环境财务信息。主要披露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有关的财务信息, 如环境保护资本性支出、罚款支出及环保收益等。七是环境业绩。环境业绩是对环境保护活动成果的说明, 是环境报告书的核心部分。八是环境审计报告。任何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都存在着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动机。九是其他内容。包括环境报告书专门用语的用语汇集,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交流手册等。

参考文献

[1]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 《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谈如何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 篇八

关键词:环境会计 核算体系 建立 研究

1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普及面窄,应用推广收效甚微,其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1 企业会计电算化与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关系密切,这种体制使会计电算化的作用难以发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领域也不断发生变革,逐步与世界惯例相衔接、相统一,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在普及推选中相关方面变动频繁与衔接性较差的问题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持久应用,不利于推行。

1.2 企业规模与技术力量有限,难以开发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一些规模不大技术力量有限的中小型软件开发公司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劳动,而且不利于集中人才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

1.3 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企业会计电算化难以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健康发展。我国虽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从宏观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实施条例,但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许多方面还得不到领导

的重视,无法引起财会人员的关注,从而也影响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间的推行。

2 如何推行会计电算化

2.1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其普及推广缺乏良好的基础环境,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方面加强引导、管理;也需要计算机、会计理论界人士辛勤的耕耘;更需要企业的基层领导和一线财会人员在应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大力推广。

2.2 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市场的管理,规范软件开发商的销售行为,实现有效竞争,避免重复劳动。努力使商业化软件开发和企业专业化会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辟软件开发的渠道。

2.3 环境会计同西方会计进一步接轨。目前环境会计已成为各国会计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准则我国1993年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后,尽管在许多方面已经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有关环境会计的探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尽快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管理是当务之急。

3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3.1 确定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计量的基础与方法。环境会计不只隶属于会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还隶属于环境管理系统,这就决定了环境会计主体应当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由专门的环境部门进行,为了有利于该部门的管理,且有助于计算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破坏成本,应在环保局主管下,各企事业单位作为内部核算单位,按时向环保局提供必要的环保核算资料。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虽然暂时并不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应将其列入对外信息披露范围之内的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另一类是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环境活动,其以货币表现或者形成财务问题,具体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会计要素项目。笔者认为,我国环境会计应以环境活动的类别为核算对象,在各个类别下,环保局以企事业单位作为具体核算对象,企事业单位以具体项目为核算对象。

3.2 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一是资产。包括自然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三个方面。自然资源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应该计价核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计损耗,不征收使用费,不但成本补偿失真,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因而应该把自然资源列为国有资产,实行有偿耗用制。人力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补偿法、折现法等方式确定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可列为“人力资产”。旅游资源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不仅能减少工业污染,还有利于加强各地、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二是负债。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税”等科目反映和监督那些已经实际发生的环保支出。现实中的一些企业,虽然其生产行为对环境已经构成影响,但其环保支出并未真正发生,这些潜在支出应列为或有负债,并在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三是成本费用。环境成本由环境污染补偿、环境损失、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维持、环境保护发展等成本构成。对于这些费用,应设置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比如“环境预防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发展费用”等,并且在计算经营成果时,除以生态环境成本抵减收入外,还应以此为成本基数乘以环保税率缴纳环保税。

3.3 环境会计的报告及披露。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生产经营的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为了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笔者认为,我国应考虑要求企业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并把其作为某些行业的必要补充报表,编制有关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环境收支明细表等。具体操作时可设置相关的资产、负债、成本费用、损益类科目,而对那些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如对环境污染的预测及采取的措施等,可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我国的环境报表可以采取兼有描述和统计特征的综合式,主要披露的内容是对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发生的涉及到资产、负债和损益,现金流入、流出的有关环境支出的综合报告。总之,环境报告应尽量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真实,并以独立报告的形式作为企业年度报告的附录。

4 如何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4.1 企业的财会人员在环境项目决策中是重要的参与人员,因此,加强有关环境核算的会计教育和研究,提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规范环境支出的核算,有助于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率。

4.2 由于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实务操作中存在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果能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将会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环境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4.3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法规的效力。除了加强法律的强制作用外,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推动和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

4.4 参照国际标准,建立适应我国企业的环境审计标准,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标准,鼓励企业组织订立考虑环境的政策和目标,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4.5 鉴于环保支出很难同其他费用区分,政府财税机关有必要研究并订立相应的业务规则,修正税收法案,鼓励在环境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

9.核算体系 篇九

建立科学的帐务核算体系管好医疗设备帐目

医疗设备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是遵循“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责任制”的原则.现行财会制度规定:“财会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总帐和一级明细分类帐,财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分类帐,使用部门负责建卡(台帐).”按照这样的管理办法,看似分工明确,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院进行了探索并大胆尝试,收到了一些成效,以下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张定榆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刊 名:江苏卫生事业管理英文刊名:JIANGSU HEALTH CARE MANAGEMENT年,卷(期):200112(6)分类号:F2关键词:

10.核算体系 篇十

学号:姓名:雷博B11090723

题目:我国目前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对策

多年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略了保护环境以及节约然资源,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因此,推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管理问题,而以价值管理、资源环境核算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是其重 要手段之一。2004年,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GDP的体系框架。

一. 绿色GDP的概念。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进行保护的费用,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要求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要在一个良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下进行;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且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际上,经济的增长是GDP的增长,而经济的发展是绿色GDP的增长。绿色GDP分清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是真实反映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的国民经济指标。绿色GDP的计算公式如下:

绿色GDP=GDP一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

其中: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经济资产中的非生产自然资产耗减+环境中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

二. 绿色GDP核算存在的不足。

1、绿色GDP概念的表述不够规范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许多专家对绿色GDP的概念,在认识上还是较为统一的,认为绿色GDP与现行GDP有关,是在现行GDP基础上进行的调整,调整的内容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和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价值。具体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种:所谓“绿色GDP”,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实际绿色GDP核算可在GDP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环境调整而得到:(1)当期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DP中未计入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部分。(2)当期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3)当期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4)当期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第三种:绿色GDP是指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或者说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造资本资产(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资产(知识和技术等)以及自然资本资产(矿产、森林、土地、水及大气等)、社会资本资产(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民俗、文化等)。

第四种:绿色GDP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当前的绿色GDP只能按照当代的“绿色”标准做出界定。因此,绿色CDP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扣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GDP总量、速度及其构成。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反映满足可持续要求的发展,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是在现有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的“绿色”,是适合当前定量计算的绿色;(3)是在扣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GDP”,是对GDP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绿色GDP核算内容不够具体、明确

绿色GDP核算的范围已经将生产活动范围扩大到包括非市场性活动,即把经济过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生产中的一种投入,把经济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退化)作为生产成果的负值(生产的负面效应)纳入了核算范围,但是,对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仍不够具体明确。即便有人提出,将经济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内容分成四类,并视为成本看待的话,则有:第一类——人造成本,即原材料、燃料、动力及服务等的消耗(费),这部分成本已在GDP核算中扣除;第二类——环境成本,即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其中工业和城市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也是当前急需治理的主题;第三类——资源成本,即社会生产活动所耗减和破坏的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价值;第四类——社会成本,即一切非理性活动的社会影响,包括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其他灰色经济造成的长期的社会影响。而上述四类中,也只有第一类的内

容是具体明确的,后面三类的内容都不够具体明确。

3、绿色GDP核算理论研究不够完善

目前,资源环境核算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不够完善。比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不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计量模型不规范且争论较大,它成为将资源环境以价值量方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大障碍。

三. 绿色GDP核算的难点和问题。

1、绿色GDP核算技术不够先进

当前实施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主要有:(1)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自然资产分为生产性自然资产和非生产性自然资产,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自然资产同时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的属性。因此,其产权界定非常困难。如何界定自然资产产权并为其合理定价,一直是绿色GDP核算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难点,也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环境成本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确定环境成本的概念比较容易,而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又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问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从时间上看,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比如工业发展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显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被发现,其成本核算很难分摊到哪一年。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环境污染所包含的因子范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损失的因子考虑周全。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的量化,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这些损失都应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因此,对环境成本累积效应的处理和确定环境成本的因子范围便成为困扰绿色GDP核算的准确性及其发展和应用的关键问题。

(3)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近年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绿色GDP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计算出一个全面的绿色GDP指标,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绿色GDP统计数据。因此,要改革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找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的方法与体系。

2、绿色GDP核算认识观念不够全面深刻

目前,在绿色GDP核算的思想观念方面,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专家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相关范畴理解不深。因为实施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于部想不通,会有很大的阻力。此外,绿色GDP核算制度还不健全,主要包括环境法规、统计法规和各种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四. 绿色GDP核算的几点对策。

1.采用倒算法来核算资源成本价值

资源成本是指社会生产活动所耗减和破坏的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非生产性自然资产如何合理定价的问题,也是绿色GDP核算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难点问题。对此问题,专家们提出过许多方法,如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人力成本法、人力资本法、调查评估法等。笔者认为,采用倒算法来核算资源成本价值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倒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生产活动所耗减和破坏的矿产、森林等进行恢复所需的价值。例如,使黄河变清要花多少钱?恢复一片原始森林要花多少钱?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价值无限,不准砍伐,不准破坏。当然,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一些技术支撑和调查评估法的结合运用。

2.运用公众评估法来核算社会成本价值

社会成本是指一切非理性活动的社会影响,包括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其他灰色经济造成的长期的社会影响价值。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明的公众评估法来对这部分价值进行评估。公众评估法的基本思想是对某一项目让相关的专业部门与较独立的专家机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与调查,并将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写清楚,最后请公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例如,有某

一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方法有时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环境专家们便可以采用公众评估法来核算其生态影响价值。由于公众对关系到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情,都会有真实的表述,所以,这种方法在真实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同时,这种方法可以让公众参与,从而能保证每项决策能真正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3.扩展现行投入产出核算的内容来实现绿色GDP核算

从现行的投入产出核算表来看,它的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资料就能够按生产法和收人法计算出各部门的增加值;它的第二象限的资料则是按支出法计算各部门的增加值。因此,我们将现有投入产出核算表的部门拓宽为含资源和环境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则可将现行的三种方法计算的各部门增加值转换为扣除资源和环境损失价值后的各部门增加值,这些部门增加值就可以构成绿色GDP核算的基础数据。当然,绿色GDP不是直接将各部门增加值相加而得,因为这些部门之间还存在一些重复与遗漏的计算项目,这也是实施这一方法的一个难点问题;同时,对资源和环境部门进行细分的问题,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4.通过专项调查取得绿色GDP核算所需的技术数据

有关部门应该联合组织开展一次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为类别的各行业经济活动对各种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专项调查。该项调查应建立在对资源进行细分类和环境污染物进行细分类的基础上,从各企事业单位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从而取得各行业经济活动中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价值的经验数据来满足绿色GDP核算的需要。

5.推行“绿色会计核算”和“绿色审计核算”

绿色GDP核算,虽然是一种宏观核算,但是需要微观核算作为基础。目前研究绿色GDP核算的技术方法较多,但对所需的微观会计和审计核算(如会计成本核算中关于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以及社会成本并没有涉及)如何“绿化”的问题研究很少,致使我们现有的一些绿色GDP核算方法实践性不强。为了尽快地使绿色

GDP核算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我们的会计和审计部门必须推行“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工作。

6.在领导干部中普及绿色GDP核算基本知识

上一篇: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下一篇:100句爱情甜言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