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散文(共9篇)
1.心理测验散文 篇一
大漠孤烟,北雁南飞。九月,收拾行囊出发,去草原!
儿时念书时,就听大人们说北方有绿绿地大草原和成吉思汗的故事。那时候就想去草原,坐在草地里,夜里数星星,早上看日出。
秋高气爽,碧云连波,伴着恰到好处的秋凉,抵达内蒙,七天的草原之旅由内蒙博物馆行始。
内蒙古博物馆,叫人叹为观止的是身长26米,高达12米,体重逾60吨的亚洲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化石〔查干诺尔龙〕。
抵达希拉穆仁大草原,美丽热情的蒙古姑娘们手捧哈达,托着银碗,为我们一行上“下马酒”,巍巍的大青山和载歌载舞的大草原尽现眼前。弯弯的长河似一条银色玉带,飘动在广袤的金色草原。去牧民家,去沼泽地,去天鹅湖,去敖包山许下相携一生的诺言。。。。。。
听悠扬的长调和低沉的马头琴音,戴着毡帽骑在马上奔腾,策马于蓝天之下,倒是有几分像草原上套马的汉子。只是可惜,这些马受的驯化太重,算是体验一下骑的感觉吧。“蒙古男儿三艺”中的赛马及摔跤表演,纯粹是商业化的一种免费版,呵呵,如果说忽悠,也是善意。篝火晚会草原上本来没有,是旅游景点玩转的浪漫。品尝草原民族正宗的“全羊宴”,着实让舌尖上的行者们一饱口福。
九月份,草原的气温在8——25度之间,昼夜温差比较大,夜里睡在草原的蒙古包,有点干燥的凉冷。
袅袅的炊烟,蒙蒙的雾气,哒哒的马蹄叫醒草原……一个人早起,看日出。浮华与赞誉终究是过眼云烟,于是静静地、淡淡的守着一片悄悄来临的温馨。草原日出之美,无法言喻,如果比较海上日出让人心境一片澄澈的话,草原日出叫人心境多了宁静少了喧嚣,无意间对人生有了新的觉悟。感觉自己一个人静静地面对绝美的草原和日出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容纳与灵性。原本,人的生命,很美丽。
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去沙漠腹地,座沙漠探险车,心情跌宕起伏忽然又豪情满怀。坐上骆驼是享受沙漠的静谧,聆听沙漠的秋韵。天公不作美,微凉秋雨淅淅,有些遗憾,却更多了对人生的诠释。最激情的事,在沙漠里冲浪,唤起我对人生向往美好的幸福里。
长亭外,古道边。途经黄河,浊流婉转,两岸一片荒芜。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人还一往情深?
绥远将军衙署博物院,成立于1992年,是呼和浩特近、现代史的直接见证者,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的真实写照。
伊金霍洛旗霍洛镇,成吉思汗陵,是内蒙古草原之行必去的一个景点。惊叹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强大战斗力之余,不由唏嘘了当年的大宋王朝:政治的绝对黑暗和腐败,造就了草原一代天骄。其实,如果我们是当年的大宋子民,崇拜于成吉思汗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情结还存在?联想到当下的钓*岛主权纠纷,这种民族情结还可以延续?
鄂尔多斯的GDP连续三年超过香港,得益于其地下的丰富资源。珍惜,节约,保护好富饶可贵的矿产资源,可能是鄂尔多斯人今后要面对的主要或者必须的抉择。
大秦直道,一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舞台旅游的赞歌,歌颂着天地英雄的同时、为游人徐徐撩开沉寂二千年的秦汉大漠风情万种,却也叫游人刚刚掀开神秘面纱时,收起思绪万千的遐想。
草原,初相见,一场美丽的邂逅。
没有遗憾,不是旅行。内蒙古有大草原,有大森林,有大湖泊,有大沙漠,有淳朴的蒙古民俗。。。想要真正的接触体会这些,恐怕三年五年也不能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意大自然与生命的升华。旅行,去的目的地不是目的,一路的风景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心若是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旅行。
智者说:旅行,不是逃避,不是炫耀,是洗一洗自己的灵魂,给自己换一换新的眼光,甚至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我的这次旅行?
一次旅行,或许,是为一个人。
牧草葱郁,染一抹秋韵心上眉间。
2.心理测验散文 篇二
首先,作者从总体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散文的评价:随意性、多样化,并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一观点。接着,作者列举了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这样写,一方面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认为散文“随意性、多样化”的观点,也为下文评价郭沫若散文的风格做铺衬;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阅读者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郭沫若散文的风格。紧接着, 作者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郭沫若散文风格的看法:在“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与“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二者中,作者明确表示喜欢后者。而后,作者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从文字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引用原文表达了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赞叹。最后用名句和原文弄“拙”成“巧”,进一步肯定了《白鹭》的艺术境界。
晓雪这样对散文进行评论,扫除了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显得随性而又严谨,诗意而又准确,这与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我们也摸索到了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是静心。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阅读散文需要以心会心,心浮气躁是读不出散文的味儿的。晓雪能准确地定位一些名家散文的风格,正是得益于他多年的静心阅读。多读多想,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是动情。不管怎么写,散文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必须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我们要赏析一篇精美散文, 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这就要求我们从“情”的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要感受到作者的情,就需要找到作者寄托的物。晓雪就感受到了郭沫若为抒发对平常之美的赞叹,以白鹭为载体的独特感受,所以,他的评论也便得心应手。
3.心理测验散文 篇三
关键词:梁实秋 文化心理 乐观旷达 散文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散文大家。人们在提及现代白话散文时,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投射于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而对梁实秋及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包括续集、三集、四集)知之甚少,语焉不详。事实上,梁实秋的散文在海外长期风行,在专家读者中广受赞誉。如梁实秋代表作《雅舍小品》至今中文版已经再版超过五十多次,创造了散文出版的神话。对于《雅舍小品》的巨大意义,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1]梁实秋的散文作品还有《雅舍杂文》《雅舍散文》《秋室杂忆》《雅舍谈吃》《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可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独具风格之作。
要全面客观地展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魅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心理。梁实秋赴美留学后,师从新人文主义祖师白壁德,并深受其影响,推崇古典主义,同时,“儒家的至圣先师孔丘的主张‘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为梁实秋所佩服,故而他的一生都别具一种士大夫的风范”[2]。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强调“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3]因此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普遍永久的人性,只有深入发掘属于人性内蕴的真实,文学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他强烈反对情感至上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不遗余力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要给情感、想象和欲望都套上理性的笼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4]因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学表达成了梁实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梁实秋的这种文学观念,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实践。
纵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在文中他常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它们进行审美把握,在这种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和谐相处中建构起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梁实秋乐观旷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情怀。这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
梁实秋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后来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接受新式西方教育,又到美国留学,可以说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怀,又受到西方思维话语的浸染,因而具有某种开放的文学眼光和情感认知方式。从步入中国现代文坛开始,梁实秋就自觉承担了为中国现代文坛把脉问津的历史使命,他是“怀抱着救中国文学之弊的理想和建构中国现代批评新体系的愿望开始他的文学批评生涯的,这也便使他得以超越大多数文学者济世的启蒙和救亡立场,高蹈于焦灼激切的时代大氛围之上”[5]。但是梁实秋的古典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他先因对五四新文学的刻薄批评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又因与文坛泰斗鲁迅数次针锋相对地论争,而落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骂名。三十年代因反对“文学的阶级性”遭到左翼理论家的围攻。在1938年又因一篇《编者的话》成为“与抗战无关论”的历史罪人。经过种种历史风波和无情的打击后,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写作《雅舍小品》时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慷慨激昂的文坛斗士变为一名宠辱不惊、旷达恬适的中年学者,早年冲动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平和沉稳所取代。
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者合流的产物。”无疑,他追求中和之度,正是立足三教之上的重构,也正是他自己清淡雅洁,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写作《雅舍小品》时,梁实秋似乎更钟情于“道家”,他在行文中总是心平气和,随遇而安。“他以轻松自得的笔调玩味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并把纯粹的生活体验化为人生的审美,即便是痛苦的经验也常常进入审美的视野。”[6]这种散淡平和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雅舍小品》的精神内核和独特风范。如《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最能集中全面地体现梁实秋人到中年的雍容心态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与友人合资购买的一幢房子的名称。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而且“鼠子自由行动”,“聚蚊成雷”。是时,国运艰难,战火连绵,梁实秋心系国家之安危而身处此陋室,却还觉得“‘雅舍还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于是“不论住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7]好感油然而生,在平凡简陋的环境中寻求乐趣,感悟一种旷达、安谧与亲切。梁实秋便是在这荒山辟野、安闲恬适的氛围之中,以一种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超然态度来体验人生和咀嚼、享受人生的种种滋味,将外部环境给人造成的无奈与痛苦变成虚幻缥缈、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在淡然一笑中忘怀得失,感受人生情趣,求的是精神上的丰腴与完满。这是因为梁实秋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变幻,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濡染,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改观。梁实秋对“雅舍”的眷恋之情,只因“住得稍久”而产生感情,完全超越了现实功利性,因此,梁实秋便在类似“雅舍”的世俗物质上培养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乐观心态。
梁实秋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生活。于是理发、散步、请客、旅行、过年、饮酒、下棋、吸烟、喝茶以及中年、老年、退休都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他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中体现着某种可以玩味的“人性”因素。梁实秋便是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宛如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解剖着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和事件,并用优雅风趣的文学表达使之显露无遗,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梁实秋的显微镜下都表现得格外荒诞和夸张。如在《谦让》一文中,梁实秋仔细剖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礼让心理,得出结论:“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翻,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们在某些场合之下虚伪的心理和伪装的面目。在《旁若无人》中则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例如欠伸本是常事,但某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并且“伸胳膊伸腿,如演太极”,更有甚者打呵欠时还带着音乐“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这些身边琐事,经由梁实秋艺术的体验和描述,便升华到了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体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光彩。
对于一般的世风,梁实秋的笔调与针对官场的笔调有所不同,他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去描写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因此在描摹世相人情的时候,语言显得比较温和委婉,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如《旁若无人》中细致地描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某些不良行径时,梁实秋并没有板起脸孔,语重心长地训诫开导,而是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娓娓道来。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叔本华的一段寓言提醒人们:“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伸张。”[8]在不动声色的背后隐含了自己强烈的感情,真正达到了鲁迅所称许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这类作品对人的讽刺虽然轻微,但却可明显看出梁实秋崇尚文明,反对愚昧落后的价值取向。
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反映了这位现代文学巨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哲思。梁实秋虽然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是是非非的冲击,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但在散文中他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散淡平和的心态。对外界事物随遇而安,对生老病死取豁达之态,不消极避世,不贪图功名利禄,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审美的享受,以一种超然自适的平和心态衡量着人性的真善美与生活中的苦乐。在对生老病死的感慨、世相人情的描摹中,梁实秋总是以一种雍容典雅、亦庄亦谐的笔调来深深地吸引住读者,让人在阅读时感觉就像在一盏油灯下与一位饱经磨砺的智者促膝谈心,闲话家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他优雅风趣、温柔敦厚的语言风格中感受到他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散文创作中,梁实秋以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站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崭新高度,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创造了有别于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崭新的散文范式,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1]陈子善编,梁实秋著:《梁实秋文学回忆录》(第1版),岳麓书社,1989年,第64页。
[2]黄长华:《简洁典雅,含蓄蕴藉——试论梁实秋“雅舍小品”系列》,福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3期,第17页。
[3]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4]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5]刘聪:《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第99页。
[6]李云雷编著:《速读中国现党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梁实秋卷》,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7]梁实秋:《雅舍小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8]梁实秋:《雅舍小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4.心理测验散文 篇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散文大家。人们在提及现代白话散文时,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投射于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而对梁实秋及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包括续集、三集、四集)知之甚少,语焉不详。事实上,梁实秋的散文在海外长期风行,在专家读者中广受赞誉。如梁实秋代表作《雅舍小品》至今中文版已经再版超过五十多次,创造了散文出版的神话。对于《雅舍小品》的巨大意义,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1]梁实秋的散文作品还有《雅舍杂文》《雅舍散文》《秋室杂忆》《雅舍谈吃》《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可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独具风格之作。
要全面客观地展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魅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心理。梁实秋赴美留学后,师从新人文主义祖师白壁德,并深受其影响,推崇古典主义,同时,“儒家的至圣先师孔丘的主张‘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为梁实秋所佩服,故而他的一生都别具一种士大夫的风范”[2]。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强调“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3]因此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普遍永久的人性,只有深入发掘属于人性内蕴的真实,文学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他强烈反对情感至上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不遗余力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要给情感、想象和欲望都套上理性的笼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4]因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学表达成了梁实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梁实秋的这种文学观念,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实践。
纵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在文中他常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它们进行审美把握,在这种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和谐相处中建构起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梁实秋乐观旷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情怀。这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
梁实秋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后来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接受新式西方教育,又到美国留学,可以说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怀,又受到西方思维话语的浸染,因而具有某种开放的文学眼光和情感认知方式。从步入中国现代文坛开始,梁实秋就自觉承担了为中国现代文坛把脉问津的历史使命,他是“怀抱着救中国文学之弊的理想和建构中国现代批评新体系的愿望开始他的文学批评生涯的,这也便使他得以超越大多数文学者济世的启蒙和救亡立场,高蹈于焦灼激切的时代大氛围之上”[5]。但是梁实秋的古典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他先因对五四新文学的刻薄批评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又因与文坛泰斗鲁迅数次针锋相对地论争,而落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骂名。三十年代因反对“文学的阶级性”遭到左翼理论家的围攻。在1938年又因一篇《编者的话》成为“与抗战无关论”的历史罪人。经过种种历史**和无情的打击后,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写作《雅舍小品》时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慷慨激昂的文坛斗士变为一名宠辱不惊、旷达恬适的中年学者,早年冲动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平和沉稳所取代。
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者合流的产物。”无疑,他追求中和之度,正是立足三教之上的重构,也正是他自己清淡雅洁,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写作《雅舍小品》时,梁实秋似乎更钟情于“道家”,他在行文中总是心平气和,随遇而安。“他以轻松自得的笔调玩味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并把纯粹的生活体验化为人生的审美,即便是痛苦的经验也常常进入审美的视野。”[6]这种散淡平和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雅舍小品》的精神内核和独特风范。如《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最能集中全面地体现梁实秋人到中年的雍容心态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与友人合资购买的一幢房子的名称。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而且“鼠子自由行动”,“聚蚊成雷”。是时,国运艰难,战火连绵,梁实秋心系国家之安危而身处此陋室,却还觉得“‘雅舍’还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于是“不论住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7]好感油然而生,在平凡简陋的环境中寻求乐趣,感悟一种旷达、安谧与亲切。梁实秋便是在这荒山辟野、安闲恬适的氛围之中,以一种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超然态度来体验人生和咀嚼、享受人生的种种滋味,将外部环境给人造成的无奈与痛苦变成虚幻缥缈、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在淡然一笑中忘怀得失,感受人生情趣,求的是精神上的丰腴与完满。这是因为梁实秋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变幻,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濡染,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改观。梁实秋对“雅舍”的眷恋之情,只因“住得稍久”而产生感情,完全超越了现实功利性,因此,梁实秋便在类似“雅舍”的世俗物质上培养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乐观心态。
梁实秋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生活。于是理发、散步、请客、旅行、过年、饮酒、下棋、吸烟、喝茶以及中年、老年、退休都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他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中体现着某种可以玩味的“人性”因素。梁实秋便是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宛如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解剖着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和事件,并用优雅风趣的文学表达使之显露无遗,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梁实秋的显微镜下都表现得格外荒诞和夸张。如在《谦让》一文中,梁实秋仔细剖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礼让心理,得出结论:“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翻,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们在某些场合之下虚伪的心理和伪装的面目。在《旁若无人》中则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例如欠伸本是常事,但某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并且“伸胳膊伸腿,如演太极”,更有甚者打呵欠时还带着音乐“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这些身边琐事,经由梁实秋艺术的体验和描述,便升华到了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体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光彩。 对于一般的世风,梁实秋的笔调与针对官场的笔调有所不同,他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去描写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因此在描摹世相人情的时候,语言显得比较温和委婉,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如《旁若无人》中细致地描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某些不良行径时,梁实秋并没有板起脸孔,语重心长地训诫开导,而是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娓娓道来。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叔本华的一段寓言提醒人们:“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伸张。”[8]在不动声色的背后隐含了自己强烈的感情,真正达到了鲁迅所称许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这类作品对人的讽刺虽然轻微,但却可明显看出梁实秋崇尚文明,反对愚昧落后的价值取向。
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反映了这位现代文学巨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哲思。梁实秋虽然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是是非非的冲击,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但在散文中他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散淡平和的心态。对外界事物随遇而安,对生老病死取豁达之态,不消极避世,不贪图功名利禄,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审美的享受,以一种超然自适的平和心态衡量着人性的真善美与生活中的苦乐。在对生老病死的感慨、世相人情的描摹中,梁实秋总是以一种雍容典雅、亦庄亦谐的笔调来深深地吸引住读者,让人在阅读时感觉就像在一盏油灯下与一位饱经磨砺的智者促膝谈心,闲话家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他优雅风趣、温柔敦厚的语言风格中感受到他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5.散文诗散文 篇五
我是我,如你所见又不尽然,乃至如我所知也不尽然。既有日月年来所积之骨之气,又有刹那一切皆空的神形俱灭!既有满怀浩然之气的安宁无畏,也有因至爱至善而生的痛苦、因对无耻卑鄙而生的愤怒和控诉!
我是永恒的,那是我的灵魂。我也是时刻幻化的,那是对尘世的爱与恨。恨,呵呵,不如说是悲愤或不屑一顾,其实多已是冷漠了。世间那么多罪恶不公,那么多肮脏丑陋,我恨得过来吗?当下浮世之人心道德可比几千年前的屈原时代更好?几千年后是否比我们当下更美?看来,不必抱以奢望了。
进步的只是所谓的科技,人心世道总有着伴随人类始终的痼疾和丑陋。
也正因为这样,人类优秀文明之火决不能熄灭。传承者之责任担当不可谓不重。
6.徘徊散文随笔散文 篇六
就好比上天给你拿来两盘精致包装的费力罗巧克力,可左边的标签上贴着梦想,右边则贴着现实安稳,你第一时间会选择什么?又是毫无疑问,在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残酷社会,连普普通通的“关系”一词都被“幸运”地列入中国的特选解释词典,面对这样的诱惑和挑战,是个聪明的人都会选择 接受现世安稳,享受对于他们来说岁月静好的时光。至少这个标签很有魔力地帮他们在残酷竞争面前很有效地建立起一道保护屏障还赐予了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福利。这样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看过很多的青春励志小说,里面都不乏怎么鼓励你去追求自己的那份梦想 而不是死板教条地做父母的乖宝宝,力争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纵使结局未知,但至少以后回忆起曾经燃烧过的青春 绝不会后悔。以后面对当初的坚毅,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圣地亚哥说到,一切均按照上帝给定的天命去完成,那才是他的梦想,人生的最终意义;摩西奶奶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中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认定一件事想做下去,那就是你最喜欢做的事,那便是上帝赐予你的财富,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不要给自己借口,想做就做,现在也不晚;而具有高人气的励志青年作家卢思浩也在他的《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中反复强调,有什么梦想想做就去做,不要等青春逝去方后悔。
别让世界改变你的节奏,纵使这世界已经到了人神统一 人云亦云 全地球踏着同一个步伐的地步,你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别让这世界争名逐利的迷雾不小心遮了你原本明亮的眼睛。我相信,每个人在外面忙碌了一天 逢场作戏周游列国了一圈之后回到自己的港湾,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还是想泯然一笑,依旧回到当初那个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独属的那份梦想而坚毅,只是现实太残酷 而青春太短暂,所以我们都经不住考验。但我依然还是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无论表面有多强硬 甚至看起来多冷酷无情 那都是在现实面前的伪装 一到夜幕降临 便会欣然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摘掉这一层社交面具,回到那个最初的 天真浪漫 童心未泯的自己。那才是最初的美好。
每一次谈论梦想的时候都被狠狠地浇无数次冷水,什么你都多大了,青春耗不起,还是安稳地做个白领找个好男人嫁了。是啊,对于女孩子来说,这不都是所有父母所期盼的么?可我还是依然每次挤着像要变成京东肉饼的地铁,和那些人一样来来往往地穿梭在今日明日都不知道方向的名为公司的地方坐着同一样事情,坐在电脑前,触碰着冰冷的键盘,心中还要反复盘旋着某些商业词汇,却只是为了身边人眼里的安稳度日,乖巧评价。而此时此刻,心中却是空虚到极点的。
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敲打着每个心里就压根不属于自己的命运,只是为了换来现世认可,那是多么地滑稽。只为了那些微薄的薪水,好看起来是正常的上班族,一个完全可以用来养活自己的桥梁,可今后呢,几年 甚至几十年 一晃而过 真等青春的尾巴一闪而过 嫁了人到时候午夜梦回的时候 想想当初的乖宝宝如今也不过如此 那心里是多么地惆怅啊 纵使做晚辈的应该为他们考虑,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将来,至少不是每日为自己的生计悬着口心 让他们七上八下,可以给他们一个定心丸。
我相信会有很多的人会有同样的想法,最后大都是被现实的残酷逼迫还有碍于父母,甚至身边人的“建议”而放弃这原本可能让你从精神乃至灵魂发光发亮的一生,至少你追寻了 日后回首便不会觉得愧对自己。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也不无道理,青春眨眼过,红颜弹指老,在他们眼中的我们又有多少资本和青春去浪费?一般容易实现的就不叫梦想,梦想是不会轻易给人实现的,不是么?还不如该干嘛干嘛 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 享受自己的小康度日。
但终将还是有叛逆的人儿。就是不服周遭的一切,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狠劲,愿与命运试比高。
我且欣赏这样的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梦想是给人实现的,太容易达标就谈不上梦想。这么一个朦胧又美好的词,就如雅典娜身上的那道光环,是那么地圣洁美丽,没有一丝功利的气息,有的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目标。只有凭自己的不懈努力坚持爬过万里长城 看到秦兵马俑高挥着叱咤疆场的马鞭在向你挥手时 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释放 那是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升华 因为你的坚持使你站在这个世界的最顶端 一览众山小 那是多么地心情酣畅啊 相信再也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无比有意义了吧!
换句话说,要是雅典娜让他宝贝儿子飞去每个想实现梦想的人面前 向他们头上的幸运苹果射一箭 一时间那么多苹果砸下来 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跑到终点站拿到奖牌 那不是比马拉松还无趣么?届时,谁又会真正愿意不遗余力去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切呢?恐怕连梦想一词都失去意义了吧。
梦想是给有天赋的人准备的,无论你现在有没有这个天赋,只要你一直打从心底里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你未来的潜力股。再忙也不要埋没了自己曾经的初心,一定要坚持,因为梦想落归处,天使再向你招手。到时你会觉得前面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不去做,以后就更没机会做了;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没有勇气去追 以后就更无缘了,不要让每次的美好期许到最后都因自己的无用妥协而与幸运擦肩而过,只留下黯然伤感。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如果徘徊在梦想与现实边缘,就摸摸自己的心,有时候你的心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去实施,不要管周围的眼光,真的到最后成功了他们都会顶礼膜拜你,即使没有成功也没关系 因为你做了件永远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我相信 每个有梦想的人灵魂深处总有着超脱常人的独特天赋和冲劲勇气,等待时机一到牛气冲天。
从小生长在农场的摩西奶奶到76岁才开始学绘画,到80岁就凭借自己的喜爱创造出来的天赋举办个人画展风靡全国。一个人只要将热情都迸发在一个兴趣点上 好好磨练 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会养成你独一无二的天赋,讲不定日后它会成为你一鸣惊人的爆发点~而眼前聪明的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 追逐自己的梦想呢?有时候只需勇敢向前跨越一步 或许等待你的不是沟渠而是明月。
摩西奶奶对她孙女说,“你最喜欢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不要给自己借口,想做的事现在也不晚”。故而,我最喜欢也最想做的事就是 花前月下 与志同道合的你秉烛夜谈 把酒言欢 用笔共同写下对这世间的美好祝愿 你呢?
这个世间真正的高贵,不是昂贵的薪水也非宝马雕车香满路,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那个以后回眸自己都情不自禁都会幸福一笑的`你。
7.心理测验散文 篇七
熊芯的散文, 经过多年反复的写作实践, 一朝终成“正果”。他目前所取得的一定的艺术成绩, 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散文创作的群体性经验, 特别是从散文叙述方式上的继承、发展与革新上说, 极大地拓展了散文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叙述空间。
熊芯的散文, 以习以为常的“日常叙事”作为其核心价值体系的表露, 以文学语言的回归与叙事诗学的坚持作为其散文创作的旨归, 在传统散文固有的文化模式基础上, 又有自身独特的创新。因此, 对于目前散文写作的现状和一般的文学规律, 都富有一定的启示录意义。
熊芯的散文, 它试图更新“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形散神不散”等这些我们读书时代被耳提面命的散文要义;它彰显了散文这种古老的文学体裁, 其实是一种不朽的、高贵的文体, 且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最为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为我们提供了不受外在因素桎梏, 独立地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的文学场地。
回顾散文的发展历史, 从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理论家们尝试对传统散文特点的归纳和概括看来, 他们的重大理论建树, 不过只是针对自己那个时代的散文文本而言, 有些并非十分的清晰, 甚至还存在着某些笼统和含糊的定义和断言。事实上, 他们所谓的散文理论, 只不过是一种对散文这种文学形式的预设。但是, 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的散文特性和定义, 却被我们人为地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并成为后世学习汉语散文写作的“正统”范本。
只不过, 从20世纪末期开始, 紧随散文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过去传统散文的一些假想和预设已被逐渐改写, 被另一些“散文理论”取而代之。从新世纪开始, 汉语散文呈现出丰富而多彩的艺术面貌。这种“百花齐放”状况的出现, 其实就是散文发展的必然性要求之结果。总之, 一切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一切文学新事物的出现, 都意味着一些旧观念的终结。散文这种古老的文学题材, 亦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冲击;同样, 它也按照“美”的规律, 独立自主地向前发展。
熊芯的散文, 努力使用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实践, 诉诸笔端的散文文本, 既有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尝试, 又能俯仰于对沧桑历史和鲜活现实的沉思之中, 乃至于推陈出新的言说表述方式的展现。它不但革新了某些散文的创作传统, 甚至于可以说, 它还回归到对文学本体的、艺术追求的正确道路上了。
熊芯的散文, 在篇幅和内在规模上更有所发展。过去的理论家都强调散文的短小、便捷和随意性, 即“形散而神不散”。但是, 近来熊芯的散文, 试图突破散文字数的、无聊的“副刊式”的限制。他的散文的长度或实际容量, 使得读者不得不做出视觉上的重视。这也极大地扩展了现代散文的内涵或信息含量, 更为散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方面奇妙莫测的变奏, 奠定了艺术基础。譬如《金佛山杜鹃》。
熊芯的散文, 极力使每一个独立的语词、每一个自然的段落, 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譬如《时光流淌中的天星》。其文本本身的意义, 不断地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它既属于整体性, 也独立地属于自己的唯一性, 并从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特定意义中, 获取自己的意义。其文本呈现出来的多义性, 使散文更为丰富, 更为瑰丽多彩, 更让人回味无穷, 它所具有的阅读营养也更加丰富多彩。
熊芯的散文, 尝试打破传统散文对叙事模式采取单一化的艺术倾向, 即“一事一议”, 仅仅只讲述一件事情, 且为了区别于小说的叙事, 尽可能地简化一件事情的血和肉, 乃至骨头;甚至也很少细腻地描绘本事, 只给出一个事件的大致而粗犷的轮廓, 或是描写几个在作者看来十分重要的细节, 然后将其指向某种情感或某种貌似深邃的思想, 或者世俗的哲理。这种简单的叙事法则, 过滤了事实本身的鲜活性与复杂性, 也弱化了散文的独特魅力。熊芯散文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小说的描绘手段, 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文本的真实感更为加强, 更易亲民于我们孱弱而浮躁的内心生活。
例如在《一棵树》中, 那棵大枞树, 其实就是文本所要叙述的主人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 它就是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换而言之, 大枞树也就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隐喻, 它甚至可以代表一代人, 或者, 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某一位有名有姓的人物。“百般的肆虐, 大枞树毫无抵抗地被人剥掉外壳, 露出白生生的树干, 松油从树上一股股渗透出来, 那分明就是大枞树无声的眼泪。”
熊芯的散文, 比较能重视素材自身的重要意义, 也就是说, 能够重视客观材料本身具有的重要象征意义和思想价值体系。因为作者知道, 必须用这样的唯一性材料, 才能够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譬如《金佛山方竹》。这种看似纯粹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简单明了, 显而易见, 且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熊芯的散文, 近来也努力寻找一些更加具有辐射力的材料, 这些社会生活材料, 也许没有大的事件作为背景, 但却是个体经验和情感的结晶体。例如《夏游金佛山西坡》。这样, 就可以突出人与物、人与世界、人与自己的种种微妙的情感关系。这不仅仅是在创作中发掘了事实材料中的更为复杂、更为深邃的寓意, 还彰显了作家的独特的主体意识。
熊芯的散文, 为了表达一些深邃主题和独特的思想情感, 因而更加注重语言表述的精致与准确。这样的功效, 便是能够将极具个性魅力的语言特征, 紧随文本突显出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阅读耐心, 就可以从中发现到:熊芯的散文更重视语言自身的价值, 注重发挥它们的个性化力量, 试图使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 都富有个性特征, 都能够像杜鹃花一样熠熠生辉, 并照亮我们平庸的阅读视线。这样, 也许读者就可以从充满歧义的地方, 感受到散文文本那十足的诗意, 从而发现自己需要领会的真正意义。
8.心理测验散文 篇八
关键词:新散文;新生代散文;散文概念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87—02
文学史常以文类演变的形式表现出来,伴随文类演变的往往是文学新观念的提出、独立与深入展开。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既总结了文体的代际现象,又阐发了文学新观念的递进与更替的必然规律。在一个时间段里,文学史所包含的诸多文类总是以“种类进化”(法国学者伯品纳吉埃尔的提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散文的发展就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从上个世纪初启蒙时期“美文”的提出到世纪末“新散文”现象的涌现,其间不仅是文体内涵不断丰富与确证的过程,也是散文新概念不断推出、散文新话语不断实践的过程。
文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类新概念的标举多矣,但并非任何一个新概念皆能够落定成为一次成熟的文学思潮、运动或者现象。避免新概念的自言自语,从标举到落定,涉及到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话语的适时推出,宣扬的程度与范围;二是理论的跟进,研究的热情;三是创作上的大力呼应,代表性作品的推出,文学实践的力度;四是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意义。根据以上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本文拟考察发源于上个世纪末的新散文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命名?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一次较完整的散文风潮的?并梳理新生代散文与新散文之间的渊源与联系,以呈现两者之间过渡、承传、革新的基本脉络。
毋庸讳言,对关键词的解读是解读文学新概念的必然通道,因为关键词是话语标举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新散文现象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关键词即为“新散文”一词。回望百年文学史的风风雨雨,“新散文”的提法屡屡现身,第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其时,周作人为了给白话散文正名,首先使用了“新散文”这一名称,以时间的先后来区别新旧散文体系,比如他在总结白话散文的成就时强调“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1]很显然,周作人的命名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新文学史观基础上的,所谓的“新”是相对于旧文学而言。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展开,新文学在语体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五四诸公在散文领域里的实践,打破了白话不能做美文的迷信。周作人的这种提法,实际上指称的是白话美文。所以,应该归之于转型文学时代姑且的叫法,并没有特殊的文体含义,也因此在白话散文取得成功之后这一提法并没有普泛开来。“新散文”名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1989年《散文》第二期刊载了一篇李孝华所写的《新散文的审美特征和成因》的文章,作者用“新散文”一词来涵盖此前两三年内,文坛所出现的一批在艺术手法、主题上皆有所突破的散文作品。另外,随着1985年前后新潮散文的涌现,引起了学界侧目,一时间,“新艺术散文”“探索散文”“新潮散文”等名称风起云涌,在诸多命名中,“新散文”就是其中之一,如秦晋在1993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一期的《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一文,其中所指称的就是这种新潮散文。后来理论界采用了“新生代散文”的提法取代了前期的命名混乱。而2006年出版的《新散文思维》这一著作之中,段建军和李伟这两位作者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散文创作统称为“新散文”,认为其代表作是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以示与“旧时期”三大家散文的区别。这样看来,两位学者所讨论的“新散文”是以时间为内涵,而非本体论意义上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
《大家》杂志在1998年集中推出“新散文”作品及相关讨论文章,更像是个标志性事件,这与此前的“新散文”命名过程有着巨大的区别。“有意为之”的背后是散文新生力量的崛起。
“新散文”的着力点在于散文文体的“破”与“立”,而1998年却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在此之前,散文文体的探索早已经暗流涌动。其中刘烨园在九十年代初的理论倡导尤其引人注目。而1993所写的《新艺术散文札记》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刘烨园的散文“新”思维。在《新艺术散文札记》一文中,详尽地阐释了他的“新艺术散文”观——散文中最有文学性、形象性、生动性、才华性、灵魂性、色彩性的那些篇章,是多种艺术手法(诸如象征、隐喻、诗象、魔幻、意识流等)的融会贯通,并“吸收了现代音乐、绘画、建筑、小说、诗歌甚至大自然的原始气息等诸多的艺术新启示”,这是对“传统散文”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有力的反拨。他还强调散文的“密集型”信息量(即散文的浓度、厚度、深度、新度和密度),强调作家“与语言生死相依”,“语言必须是最生命最血肉最人性最有力量的,力图为散文寻求到一种诗象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新生代”散文家在散文实践领域集体登场,标志性事件是《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九千只火鸟》、《蔚蓝色天空的黄金》三个文本的推出。其代表作家有祝勇、王开林、苇岸、张锐峰、冯秋子等。“新生代”作家所强调的主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散文形式方面所推崇的艺术风格多元化,毫无疑问是“新散文”概念提出的先声。正如宁肯在其散文作品《虚构的旅行》序言中所说到的:新生代作品是“新散文”概念的最重要依据,没有这些文本就不可能有“新散文”的提出。而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如祝勇、张锐峰、周晓枫等,在“新生代”创作沉寂之后,转而成为“新散文”的主力军。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散文”的一些口号、观念和作品被一些媒体反复渲染。2002年,被称为“新散文”理论旗手的祝勇写出了长篇论文《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2],在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文章里,作者为“新散文”的兴起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他分别列出了长度、虚构、审美、语感这四项指标,论证了“新散文”所不同于“体制散文”的新的质素。他认为,散文的叛逆者们,不可避免地对所谓“正统散文”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情绪,从而寻求一种更接近真实的表达方法。如其所言“这些探索者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专注内心比轻视别人更能显示一个创造者的自信。”[3]祝勇的这篇论文可以称得上是“新散文”从创作走向理论自觉的一个界碑。尽管其论文中的诸多提法引起了后来不少学术论争,但其理论的鲜明、话语的独特以及逻辑上的自成系统,在新世纪的散文理论中却是独树一帜的。除此之外,“新散文”代表作家如张锐峰、周晓枫等在一些散文研讨会上也站出来发言,表达了对传统散文的质疑,指出散文文体必须变革的事实。
随着“新散文”作品的不断涌现,更多的理论探讨与关注出现在当下。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对“新散文”的观念与创作皆表示出首肯,并作出了广义“新散文”(包括新生代散文作家与新散文作家)与狭义“新散文”(专指新散文作家)的区分;在由吴仪勤教授主编的较新的《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这本文学史教材中,辟出专门小节来探讨“新散文”现象;而另外一些学者如陈剑晖、黄雪敏等人,则著文对之表示质疑。2006年5月13日《羊城晚报》发表了陈剑晖的长文《新散文:是散文的革命还是散文的毒药?》,矛头直指“新散文”写作的软胁。从此开始,关于“新散文”写作的争论拉开了序幕,包括对新散文概念的认定、“个体性”的体现、是真正有意味的形式还是哗众取宠的技术主义崇拜等诸多方面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当然,通过这些论争,“新散文”概念进一步得到凸显。
相较于“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等散文标签,“新散文”的命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打上了明显的题材或者作者身份的烙印,其基本布局尚停留在传统散文的总体格局之下,在散文的宽度、气象、性别特征方面确实做出了大幅度的开拓。后者则模糊了题材和作者身份,仅仅指向散文文本,指向其在话语方式和精神追求方面求新求变的一种姿态。正如祝勇所指出的:在‘散文’前面加上一个‘新’字,不仅是想强调时间的意义,更强调观念的区别。周晓枫更是明确指出,“新散文是不断被更迭的概念。不是新散文会成为潮流,而是求新、求变、求丰富一直是潮流和趋势,任何文学都是这样。”[4]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新散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散文”、“新生代散文”等创作潮流的延续和伸展。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大背景和思想文化界“去中心化”的社会基本语境,是散文界努力“恢复个性”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也与五四散文传统遥遥相应。在具体实践中,他们致力于重新确立散文的话语秩序,在文本的叙述姿态和语言创新上走得很远,某种程度上具有拓荒的文学史意义。并在多个层面上对传统散文文体形成挑战和冲破的局面,新散文诸作家有着自觉的文体探索意识,个别作家甚至走得非常遥远,显得异常“前卫”和“先锋”,自然也引起了散文界的侧目。毫无疑问,“新散文”在文体探索上留下了太深的“脚印”,这对散文文体的拓宽以及由之而来的对散文内在精神的重新审视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0.
[2]祝勇.一个人的排行榜:序[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3]祝勇.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一个人的排行榜:序[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332.
[4]周晓枫.收藏:时光的魔法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66.
9.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 篇九
春满梧院
二月的春帷已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余冬的清寒。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东风也解风情。
一些意象开始了泛滥,万物葳蕤如思绪般铺展。放眼书山(图书馆)天地间,雾雨笼晴川茫茫皆不见。姹紫嫣红却在枝头喧闹。
撑一把岁月的旧伞,行人的笑容穿过最美丽动人的花朵。伫立桃源,尊师亭旁花香满衣,看红桃吐霞云,素李争春晖。一潭秀水不时荡起涟漪,脉脉含情。鹅黄的嫩柳换了新妆。柳条瘦却宛如金丝。随着风儿起舞,蘸上碧潭的清水,抒写春天的歌,描绘诗意的风景。
上瑶阶,漫步校道。踩着木棉金黄的落叶沙沙作响,烟雨笼罩下的校园更显得静谧。听一声飘渺,抬头仰望,雨丝清凉。木棉枝头春意喧闹。躁动的花蕾,含苞欲放,期待春雷一声响。到那时,整个校园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充满盎然,生机。
“几度飞花轻似梦”梧院的春天美好得显得失真,令人心系萦绕。当繁华的二月从梧院悄然离去,我又想典藏此季,用无瑕的文字写意春天。
当回首之时,已独上高楼,叹“只道当时是寻常”。
江南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古韵的唐诗,道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也道出了江南春色满芳华。
多情的二月,绵绵的雨丝如游子飘飞的思绪,编织成了南国的春筵,亦如游子刃娜岷偷那傧遥在春日里轻轻弹唱。
“谁在春日里为我弹一曲《东风破》,一杯浊酒肠断难入喉。异乡深处,纵有千古名胜亦不比江南雨丝更令人低唱浅吟。
回想昔日,在美丽的季节,我仍未离去,一切恍如昨日般熟悉。清晨梁上啄春泥筑巢欢唱的新燕把我唤醒。打开琼楼纱窗,东风送来百花芬芳,满城柳絮纷飞如蝶起舞,杏花亦飘落红尘雨。悠然一笑,信手捧起桌上那缕茶香。
拄一柄油伞,漫步于江南湿润的雨巷,幽幽的巷子泥泞早春的气息。远处,是谁又撑了一把雨花伞?踽踽独行。幻想伞下秀美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待回首,雨湿了背影,烟雨蒙蒙。
灰暗的瓦沿雨滴不断,恰似一帘幽梦。古老的青石板不时雨滴落的回响……。
清辉
夜里,走过书馆幽静的长廊,身后空余脚步声”笃笃“地浅吟低唱。透过窗户,夜色温柔,轻轻地拥抱我来时的小路。仰望,依旧疏星坠天际,月色却格外清朗。柔和的月光缓缓走来,映入青窗,抚摸我的脸颊,唤醒了内心尘封的思续。
月下的桃源,皎皎一片。是谁在尊师亭处吹奏清箫?箫声显得生疏了些,时断时续,宛如深处鸣叫的虫儿受了惊扰后的时歇时起,却仍扣人心弦。碧潭之上,绿柳纤弱扶微风,偶尔一朵浸满月华的花儿轻飘落水,开了一朵层层的莲花。月如玉盘,映于碧水,游鱼嬉戏,碎满一潭金银。
远处,云山似乎沉默着,又似笼着轻纱似的梦。我想,云峰亭相绕的松枝处,酣睡的鸟儿定然受惊了吧。翅膀穿过月华,轻抚山月的温柔。西江也安静了,一改白日的豪放。过往的船只载满清晖悠悠远去,远去。。。。。。
我在这月光的清晖里,让心驰,神往,感受着静谧与安宁。环望四方,长天浩月,清华不减。而明日又临朝阳……
行走于九月的风景
九月,我怀揣清风,任脚步肆意徜徉。
阳光下,蓊郁的枝叶,撒下金色的铜铃。虫如隐士,拨动细细的琴弦,空气中流淌悠扬的乐曲。
岸边的垂柳,瘦如发丝,借着一方秀水整理自己的妆妍。风柔情百转,吹皱的碧水,模糊了白云的形迹。
倚亭,听风朗诵的声声,如古老诵经的箴言,空灵身心。那些被搁浅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渐渐愈合。
望远方,想到了田野的稻草。天空下的金线,编织金色的画面。压低虚无的脚步,感受到成熟的气息。
它们低垂着头,幸福地等待镰歌的升起。让丰收的喜悦弥漫大地。
倒下的瞬间,只留下整齐的稻茬。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记忆。记忆化为营养,酿醇着来年再次温暖土地。
我们的天地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易勾起人思续的季节。
行走在暮秋时节,踏寻着旧日的足亦。随手捡起一片浸满霜泪的叶子,轻轻弹去叶上的微尘,阳光下穿越时空的沧桑。那些被搁浅一年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在风中渐行渐合。往事如天光云影,虽过往却也染上了山水的氤氲。
昨天,背上旅行包与好友锦杰携相机,沿着西江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有种莫名的感动。
倚江边远望,水雾缭绕的系龙洲上有一群充满朝气的身影。目光所及,西江烟渚已然成了他们的天地。
我亦想到我们的天地。那是一片首次刻下13汉文二班班建记忆的土地~~绵伸舒展的”塘源沙滩“。我喜欢称它为”西江金滩“。一年的西江浪淘沙,昔日班旗飘扬处的脚印已经隐去,天上飘荡的云却倒映着记忆的影子。西江的秀水在去年的十二月八日显得格外欢欣,拍打两岸,哗啦啦!的声音回响我们蓝天下和谐的笑语;四溅的浪花是我们绽开青春的容颜。
仰望秋日的天空,飞鸟已过翅留痕;脚踏秋日的土地,百花无踪香暗流。那一片大天地已融入班级的血液,在每一个好友的心里流淌。
我问自己,是什么让记忆永铬?昨天我找到了答案~~”回味美丽,是友谊点亮久违的回忆"。
南国之秋
昨夜与世泉、炅桉、刘委员齐聚雅茗会,一句句闲谈碎语,流转往昔风雨同舟的岁月。一杯杯清茶悄然护送时光的离去;静静的夜风也随之送走了南国的秋季。深夜的冷露迷蒙了夜空,却湮没不了手上的那缕茶香。
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鸟儿早已叫醒了十一月一日的清晨。我不由为自己的慵懒而生气,拉开窗帷,阳光和煦轻盈,天空已写满了纯贰
走在清晨的校径,穿过薄薄的雾纱,凉风中我顿然想到南国的秋季已悄然离去。我努力地搜寻大脑里关于它的记忆,但南国之秋似乎来去无形悄无声息。我又想到北国的秋天,那里定然四季分明。满山的红叶纷飞,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披着金色的衣裳,戴着红色的盖头。一望平川的北方田野,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还有那垂穗的红高粱。父亲说:“那是一群被秋风灌醉的汉子,站在那兴奋的摇头晃脑”。我说,那是密密麻麻站立的火柴,被九月的风擦燃,火光照亮了整个田野。
无意间已走到书馆的门口,索性停下脚步在长椅上静静地休憩,聆听耳边的鸟鸣。微闭上眼,一片飘零如蝶的叶子落在我的手边。轻拾起,暗黄的色泽中留下了虫子的杰作。我被这片落叶触动了心灵,我想到了南国之秋的记忆。
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门前的那棵柿子树。虬劲的枝条已无那斑驳暗黄的叶子。枝丫却挂满了金黄金黄的小灯笼。馋嘴的鸟儿在枝间来回跳跃,看看这个,啄啄那个,让原本枯寂的柿子树添了几分生气。远看,又如画家笔下的水彩丹青跃出纸外,让观者陶醉。
南国的秋季虽无北国的绚丽,却有自己的风采。一棵满是硕果的柿树就是南国之秋留下的痕迹,是它送给我的惊喜。
五月
五月,是农历里最美丽的一株植物。总有一些闲适,绿荫似的散落于房前屋后。窗与青山相对,浓浓的绿意流入眼里。
阳光洒满大地,山的那边却充满欢声笑语。听啊!画眉鸟在枝丫上唱着欢快的歌曲,青蝉躁动使夏日更为宁静。门缝里的蛐蛐亦在我身边低唱浅吟。
我想,田野上,稻子是脉脉含情的峰峦。墨绿的.语言如泉从沟壑流出,汇成五月恬美的诗章。
黄昏总在不经意时轻轻走来。牧童吹响的短笛惊扰了憩息的沙鸥。噗嗤一声!翅膀划伤夕阳的温柔。血不停地流,染红了西边的云。
走在五月的季节里,不用过多言语,静静地倾听这一季的声音,让思想在风中飞扬。
夜雨小感
白天的喧器,彼此忙于一天的奔波,已无闲心静观暮秋将逝前勿所赠的容颜。我更甚时不解,平日秋高气爽为何今日却如此多情而流下相思之雨呢?是难以割舍那昔日人间的美好吗?
我曾匆匆与一树秋色擦肩而过,事后又苦寻那张昔日浸满秋泪的霜叶,然它已入尘罢了。而今夜,秋雨持续,我拍了拍白天的尘土,于书案前想写些什么而又苦于无从下笔,不由稍感心闷,望着窗外尚未朦胧,索性搁笔走出阳台透透气吧!
手上捧着紫砂杯中的热茶,于秋雨之夜,细细品茗,静下心来听雨,以弥补白日无暇之情吧!这雨初时很细很细,宛若牛毫,又如三月江南早春娇情的烟雨,顿时便把梧院尽揽其怀了,夜色已蒙,再加上它又披上了薄纱更是无从视之了。但我仍然放眼远方而有所获,那盏高高耸立的塔灯在夜雨中似乎显得如此无力了,昏黄的灯光似乎在喘息着,不时还呼出淡淡的雾气,这也够难为它了,在秋寒夜雨中仍默默地坚守着。目光游离,雨似乎大些了吗?于高处,我已无法看清那平日充满足迹的校道了。两旁的青山似已沉睡罢了,又似巨大的鬼影于夜色雨雾中若隐若现,令余生畏!雨似乎真的大了呀!原先细微地低咽,现却如此激昂,它落于黑夜笼罩的叶上发出沙沙~之响,让人感觉千万蚕虫正在欢食桑叶,它打在雨棚上发出了玉珠落盘之美妙……
不知不觉,我发现屋檐上不知哪位多情之人一一挂上了水晶帘儿,于夜色中闪烁着莹光,宛似一帘幽梦之境啊!正迷恋,眼模糊了,原来那雨帘珠儿突然借风跃进我眼里,我的脸微凉,秋之泪又悄悄的亲吻我脸颊,很凉,很凉直冲心底。
夜雨淅淅沥沥,风拂秋寒,茶已凉,我也要移步了……。
黄姚古镇
记得与你第一次擦肩,就为你迷人的背影所留恋。
梦里想着有一天能再次与你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地点,烟雨蒙蒙中一览你的容颜。
白墙青瓦,摇曳着思念的心绪。夕阳下的黄昏,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始靠近素雅、闲散、静美。驻足良久,彼此沉默,只想用眼神与心交流。
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似梦,静如碧玉带的小河如母亲一般把村子抱在怀中,显得格外的温馨和谐。乌篷船悠悠,双桨荡起的细细涟漪如莲花般开在你我心头。
如诗的婉约是你的性情,小巷是我最迷恋的地方。白天这里飘过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夜里的半边月亮睡在山边。它在梦里均匀的呼吸着这一片宁静,另一半则调皮的跳入水中与两岸的灯火嬉戏。
走在寂寥的深巷,青石板的回声荡漾心头把我从梦中唤醒,而在梦中陪伴我的月光如今却斜照在我伏案的书桌上。
我想到,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不能与你朝夕相处。
那一条小河的温润,一座桥上的生活,一声深巷里的脚步声都是我想见你的理由。
【心理测验散文】推荐阅读:
趣味心理测验10-16
心理测验的使用07-16
数学测验06-22
语文单元试卷测验07-04
气质类型测验解读08-22
专业英语测验试题10-11
高二生物暑期测验10-26
校纪校规测验(答案)06-25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测验07-14
投资银行学期中测验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