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024-08-11

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共9篇)

1.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一

许昌市旅行社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许昌旅行社经营现状

1、许昌旅行社与国内同类旅行社的对比:许昌的旅行社与国内同类旅行相比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力不强。如产品雷同,缺乏特色,甚至多年不变。对游客没有吸引力,在品牌建设上,没有或很少投入,很少有旅行社能树立自己的品牌,缺乏明确市场定位,市场占有率相当低。

2、许昌旅行社之间恶性竞争:许昌的旅行社之间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体现,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越来越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但不会刺激旅行社改进产品质量,更是以降低服务质量来获取微薄利润。但这会遭到游客不满,使旅行社丧失客源。这样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3、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和导游服务:目前,许昌旅行社持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有,而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是对旅行社管理者资质的主要认证标准。也就是说,在旅行社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具备上岗资格。不仅是管理层出现这样的问题,基层的导游人员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许昌旅行社所用的导游员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导游资格证书,即使有很多也是兼职的,这使得导游队伍素质不高。导游人员缺乏责任心,服务不规范,语言功底差,其讲解服务水平远不能满足旅游需求。【1】

二、许昌市旅行社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旅行社的成立来说:由于旅行社业进入门槛低,许昌旅行社的数量超常增长。许昌这个中小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取得国内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共47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51人。【2】然而受经济条件和人口数量的限制,许昌旅游市场并不能为它们提供充足的客源。且很多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不能分别在某一目标市场上取得优势,而是在有限的许昌客源市场上遍地撒网,形成激烈的内部竞争。又由于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 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经营深度不够: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市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市内旅游者对许昌旅行社的利用率不是很高,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许昌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另外由于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的欠缺,许昌旅行社竞争力不强也不足为奇。

(二)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

A、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市场集中度越高,表明市场竞争效率越高。根据许昌市旅游局提供给我们的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本市最大的旅行社年旅接待量96844人次,全市年接待量低于1500人次的旅行社就有30家之多,占到了全市旅行社总数的63.8%。可许昌市

一年的出游量达到了256003人次,许昌市旅行社的组团规模普遍偏小。只占到了总出游人数的37.8%。【3】

B、业务范围窄,产品同质化严重:根据笔者在2009年5月对许昌市旅行社进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近两年,本市绝大多数的旅行社仍然以组织、接待传统的团体旅客为主,为散客提供旅游服务的比例很小。旅行社产品大多缺乏创新,主题陈旧,21.2%的被调查旅游社从业人员认为只有个别旅行社年有一定的特色产品。90%的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是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不仅以标准等级消费档次为主,而且许多线路产品严重雷同。可见,许昌旅行社产品总体上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化和低层次化的基本特征。

(三)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 A.市场竞争手段单一:价格战是当前我国旅行杜的主要竞争手段,“零负团费”则是价格战的极端体现。虽然许昌市旅行社企业近两年“零负团费”现象不明显但是由于市场集中度不高,行业中领导者的话语权不强,没有能力在行业的定价中起到主导作用,加之行业缺乏合理的分工结构,产品缺乏差异性和机会主义行业中的普遍存在,使得本市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恶性的价格竞争现象。

B.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目前许昌市旅行社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不高,对旅行社产品的重购意愿和向其他人的推荐意愿不强。

C.宣传促销手段落后:许昌市旅行社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多,有限的广告也侧重于使用报纸和宣传单,广告内容大都是以宣传线路与价格为主,在整合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等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以网络营销为例,许昌市旅行社企业自建网站的没有一家,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委托商业网站或网络公司来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我国旅游业信息服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大部分旅行仍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有少部分的旅行社联入国际互联网,少量企业开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在外贸旅行社进入后,我国的旅行社不仅会出现人工成本较高的局面,而且在业务处理方面都会呈现严重的劣势。【4】

(四)企业利税额度低,旅游经济贡献小: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取得国内旅行社经

营许可证的旅行社共47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51人。2007年,全市旅行社国内旅游组团96844人次,比上年增长35.26%,游客出游共256003人天,比上年增长了62.68%;国内旅游接待21539人次,游客出游共35120人天;全市旅行社营业收入为418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9.6%;毛利润总额为56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54.8%。虽然利润增长额度较大,但相比于在这么多家旅行社来说,利润太低,对经济的贡献不大。【5】

三、改变许昌旅行社经营现状的策略

1、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1.1趋性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它主要是选择市场上的空白点来进行的。许昌旅行社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区别竞争对手,避开旅游市场经营压力,从而达到占有旅游目标市场的目的,施行社采用此定位策略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一种形象,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这个以**旅行社开辟直通车为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业内取得了一定的分量,在取得了同行的支持下,为旅行社赚取了一定份额的利润。1.2市场争夺定位策略:这是一种与旅游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竞争者对着干的市场定位策略。旅行社采取这种定位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争夺对手的客源,以便扩大旅行社的市场占有率。显然,迎头定位有时是一种危险的策略,但是本企业有与竞争对手竞争的实力,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占有目标市场的目的。但要在不以恶性竞争为前提下进行对市场的占有。

2、应改变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这一现状 2.1由法律来管

2.1.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行社的低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大幅滑坡,或在其经营活动中有欺诈行为,对旅游者设置各种“陷阱”骗局”损害了消费者应该依法享有的各种权益,就应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管理。2.1.2合同:旅游者与旅行社签定的购买协议和合同上注明旅游行程中包含的内容,而旅行社低价竞争后,为弥补损失,安排购物的次数增多,影响了旅游的行程,取消了一些旅游项目,使原计划到一些旅游点的的游览活动因时间不够而无法安排,旅游者可据此投诉或起诉旅行社。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时,必须与旅游社签订一个包括游览项目、旅游行程、拟住宿酒店档次、就餐次数和标准以及购物次数等内容的详细说明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旅游合同。这是依法管理的依据,也是防止旅行社低价竞争而影响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最根本办法。

2.2由旅行社协会管:如果旅行社降价,并没有违反有关法规,而同行业认为,低价竞争会导致价格战,损害行业利益,甚至威胁一些旅行社的生存,则可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协调和管理。旅行社行业组织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章程对于会员旅行社具有约束力。旅行社行业组织具有服务和管理两种职能。阻止行业内部的不合理竞争,就是其中一项管理职能。旅行社行业组织的管理职能不带有任何行政指令性和法规陛,其有效性取决于行业组织本身的权威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旅行社行业组织的权威性和行业管理的有效性有赖于我国旅行社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成熟。此外,要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就必须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大胆改革,使其从人事、财政等方面,逐步脱离对旅游局的依附,从而真正成为旅游企业自发形成的,真正代表旅游企业切身利益、对旅游企业具有很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行业组织。

2.3由旅游局管:旅游局不应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规定旅游产品的价格。即使旅行社的降价行为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下降和旅游者投诉的增多,确实损害了旅游消费者权益,旅游局也不应直接针对旅行社的价格采取措施.而应针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管理。在此,旅游局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发挥其管理职能,间接地影响旅行社的价格行为。2.3.1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旅游信息。

可以在媒体上对近期一段时间内热点旅游线路进行整合,介绍该景点,提供相应的报价,让游客知道自己报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情,不会再报团过程中就让让自己的离受到损害。

3、尝试弱弱联合:应对眼前局势,首先想到的就是联合化。旅游市场正在日益走向垄断,走向集中。对于势单力薄的许昌中小旅行社,走联合化之路已是大多数旅行社的共识。然而,过去几年,许昌旅行社市内部数家中小旅行社形成的“联合体”实际上只是临时的“集团同盟”。这种因迫于经营风险,各家为一时利益而组成的“临时班子”可以共同为一些新景点组织线路,在房价,门票上拿到较低折扣。从而使各个旅行社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也使这个景点的操作更加规范。使每家旅行社都能受益。

4、培育专门人才,提高行业服务质量:现行旅行社管理条例具有明显的“宽进严管、违规重罚”的特点,表现出更强的法律威慑力量,促使旅行社必须把竞争发展的核心从拼价格转移到拼服务和质量上来。与从整体上看,许昌旅行社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力资源开发

与储备滞后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而旅行社旅游产品开发结构单一,营销理务水平低等问题,无一不与旅行社专门人才匮乏相关联。因此,许昌旅行社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切实提高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作为企业的旅行社,要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地方政府,要在职业考核、行业培训、特殊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此外,政府和企业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旅游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校等地方院校的旅游及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为本地旅行社业的发展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大军。

5、树立品牌意识:所谓品牌经营是指企业赋予产品或服务特定的品牌名称、品牌标志,确定与它们相一致的品牌内涵,通过适当的营销渠道将品牌内涵传递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使消费者认识、认同,促成消费和重复消费的行为和过程。品牌经营已不是纯粹的企业营销行为,而是战略行为。培育知名品牌所蕴含的高额利润、竞争优势和产品种类扩张的可能性等因素使品牌成为成熟企业的普遍追求,品牌策略由此成为成熟行业重要的竞争手段。在发育完善的旅行社业市场上,仅仅依靠产品本身已不足以保证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地创造并保持品牌,旅行社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也是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许昌民俗旅游开发及相关建议

一、旅游形象定位 许昌是曹操建功之城,因曹魏故都而名扬天下;许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被冠以“莲城”的美名。钧都神垕古镇悠久的历史,以“火”为灵魂的独特的钧瓷文化氛围,为开展神垕古镇游奠定了基础。紧紧围绕“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这一特色和优势,要聘请国内著名策划公司,对我市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精炼和提升出既能够充分体现我市特色,又具有很强市场号召力的城市形象主题。通过这张城市名片,大力宣传许昌,增强许昌的吸引力,扩大许昌的影响。打造许昌旅游品牌。

二、编制修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要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的要求,市、县两级要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重点编制三国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及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和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

三、策划一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旅游发展规划,聘请全国知名策划公司,对全市重点旅游项目进行策划。三国曹魏文化旅游策划,要体现唯一性、品牌性、创新性和现代性;钧瓷文化旅游策划要体现艺术性、广泛性、衍生性和拉动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策划要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大众性和广泛性。通过编制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项目策划书,让投资商更好地了解我市的旅游消费市场、旅游资源及周边同类产品供给情况,了解项目开发的机会、风险、优劣势,以及项目的定位、主题、开发策略及发展目标等。

四、抓重点项目建设,开发龙头产品

(一)曹魏故都

依托三国曹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坚持以曹魏故都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魏

都风情区为重点,以灞陵桥景区为辅助,搞好市区三国曹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许昌县以建设曹魏三国园为重点,以华佗康体养生园、汉魏故城遗址公园、三国曹魏文化遗存点为支线,形成可视性三国文化旅游载体,建构以许昌市区三国曹魏文化为城市核心标志、市区周边三国曹魏文化遗址遗迹为支线的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主线。

(二)神垕古镇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区要钧都神垕古镇为品牌和形象,以“一城”(钧瓷陶艺博览城)、“一镇”(神垕古镇)钧瓷文化开发为重点,逐步形成钧瓷旅游市场、钧瓷商品市场、陶瓷批发市场和古玩收藏市场,努力把钧瓷文化旅游打造成国际性旅游产品。

(五)、体验三国故都民俗,旅游产品主次分明。

在许昌,很多地方定期都有庙会,有些地方会有一年一次的大集市,到时会请各地著名的戏剧团前来。而且各种买卖商家都会“赶会”,热闹非凡,在当地,庙会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大型节日,人们也会趁着庙会走亲访友。这是外来旅游者深入认识许昌的很好的一种方式。

总之,许昌市在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建立开发的发展机制,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为重心,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文化旅游研究,促进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保护。

2.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二

一、中外旅行社的分类情况及比较

(一) 中国旅行社分类情况

1. 根据1985年5月11日由国务院

发布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6月1日由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中国旅行社分为一、二、三类。一、二类为国际旅行社 (其中一类社可经营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 二类社可经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 , 三类为国内旅行社, 只能经营国内旅游。

2. 根据1996年10月15日有国务

院发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及1996年11月28日颁布的条例实施细则, 中国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类, 出境旅游为部分国际旅行社特许经营业务。相当于, 有特许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相当于原先的一类社, 一般的国际社相当于二类社, 国内旅行社就相当于三类社。

(二) 国外旅行社分类情况

1. 欧美国家旅行社分类

根据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流程中的职能, 欧美国家的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在这个体系中, 旅游经营商将各类旅异质游产品进行设计组合, 并融入自身服务内容, 使之成为满足旅游者整体需要的产品;旅游批发商大量购买、组合各类异质产品并予以出售;旅游零售商直接面对旅游者并向其推销旅游产品并招徕旅游者。

2. 日本旅行社的分类

日本以旅行社是否从事主催 (即包价旅游) 旅行业务为主要标准, 将其旅行社划分为第Ⅰ种旅行业、第Ⅱ种旅行业和第Ⅲ种旅行业, 第Ⅰ种旅行业可以实施海外和国内主催旅行业务, 第Ⅱ种旅行业只能实施国内主催旅行业务, 第Ⅲ种旅行业不能实施主催旅行业务, 但可作为第Ⅰ种和第Ⅱ种旅行业的代理店。

(三) 各种分类情况比较

从各种分类后旅行社的经营范围不难看出, 我国旅行社是由执行同一职能的旅行社按服务的市场和业务范围分化而成。欧美国家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由执行不同职能的旅行社组成, 各类旅行社在经营中相互配合, 面向不同的对象开展业务。日本旅行社分类属于混合体系, 第Ⅰ种和第Ⅱ种的划分属于水平分工, 而第Ⅰ种、第Ⅱ种和第Ⅲ种旅行业之间则是垂直分工。

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垂直分工体系基本上是在旅行社的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有利于形成大的旅游经营品牌, 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价格的恶性竞争。而我国旅行社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主导下, 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水平分工体系, 虽然能较好地实现国家旅游发展目标, 但是我国旅行社市场的运转效率还需要整体提高。

二、我国新的旅行社分类呼之欲出

1.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2007年, 我国旅游业, 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 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 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8.6%;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22.6%。我们向着2020年成为旅游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2.出境旅游业务的刺激

2007年, 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8.6%, 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已有89个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出境游成为中国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在我国的出境游市场上, 内地的旅行社直接组织本地旅游团赴境外旅游, 成本非常高昂。而处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的部分旅行社, 利用国际航空口岸的交通优势和使领馆众多的地利, 向全国各地旅行社同行提供了固定出发日期的出境游同业团的产品, 帮助内地旅行社降低了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 从而成功地转型为出境游批发商。目前, 这些旅游批发商已占据我国出境游市场的显著份额。旅游批发商这一名称虽未正式使用, 但已实际出现并将越来越普遍。

3.旅游业进一步开放的要求

从2007年1月1日开始, 港澳地区在广东省一些地区注册的旅行社可以经营当地公民到港澳地区旅游的组团业务, 这标志着我国在《旅行社管理条例》中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可以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规定有所松动, 旅游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给予外资旅行社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虽然并没有提出完全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经营的时间表, 但开放看来是大势所趋。这一领域的开放, 有利于提高国内旅行社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出境游的健康发展。

4.政策变化的推动

2007年11月, 新修改的《旅行社条例 (征求意见稿) 》由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条例中, 涉及到旅行社分类的内容是:旅行社在获得批准后即可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准入门槛将被调低, 注册资本最低只要30万元。这就意味着原有的旅行社分类将被打破, 所有的旅行社在获准后即可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展开竞争, 市场范围完全一致;而降低准入门槛也意味着部分实力不强的投资者也有机会进入这一领域。这个政策使得有条件实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市场将有可能出现有实力的旅行社做大做强成为批发商或代理商, 而实力不够的则可以进入更小的细分市场, 成为旅游零售商直接面向旅游者。

三、小结

随着我国旅游业越来越深入发展, 跟国际接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不论是基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还是我们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心愿, 或者是现实发展的趋势, 中国旅游社的第三次分工都在慢慢浮出水面并终将形成。我们期待着新的旅行社分类能给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张广瑞, 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出版, 2007年

3.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随着旅游业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各方面保护壁垒的逐步消除,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小型旅行社在我国旅行社业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而其暴露的“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等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其发展举步艰难,也导致了整个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渐入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小型旅行社目前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了适应我国中小型旅行社未来发展的若干策略,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界定自身的发展空间、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等等。为把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导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

关键词:中小型旅行社 现状 对策

1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现状概述

1.1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举步艰难 近年来,我国旅行社的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但尚处于市场化、企业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在我国现有的旅行社市场格局中,中小规模的旅行社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我国旅行社业所面临的竞争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渐入困境。

1.2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面临困境的原因

1.2.1 法规制度不完善,行业分工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 目前我国对旅行社行业管理制定的法规制度大多只是限于暂行和试行的阶段,还不健全,《旅行社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也不完善。这些基本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旅行社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行的行业分工体系也未能真正地规范市场,解决违规经营等问题。各地还存在不少中小型旅行社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此外,旅行社的创办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资格控制,致使各地中小型旅行社“破坏性开发”,数量剧增。竞争秩序与合作方式的不规范导致市场局面混乱。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恶性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导致中小型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还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被忽视。旅行社无意或无力保证质量,为此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使旅行社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势必严重影响到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

1.2.2 资金短缺,借贷能力有限 资金短缺,借贷能力有限,这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我国中小型旅行社资金短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资金规模小,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因业务操作程序不规范导致团队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由于资信相对较差及银行管理中的问题,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型旅行社不但缺乏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也相当短缺。这对中小型旅行社的扩张和发展是一种限制。

1.2.3 市场竞争力薄弱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大部分中小型旅行社起步比较晚,既缺乏经验,又对市场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缺乏竞争力。加上旅行社业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很多旅行社靠的是各种关系和情感“资源”,置备一些常规的通讯设备和一间简单的办公室便开张营业。这种行业特点严重影响着中小型旅行社规模的纵深发展,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再者,中小型旅行社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的学历总体上偏低,战略管理人才和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呈紧缺状态,高薪“挖人”和频繁“跳槽”已成为普遍现象,使得中小型旅行社内部人员的流动日益加剧,这必然影响到旅行社的日常经营和事务,从而间接制约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1.2.4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加上国内目前尚未普及成熟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理论,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基本上都是凭经验和感觉在操作,大多采用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培训员工。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再者,中小型旅行社组织结构粗糙、决策层次少,部门设置混乱,小型旅行社甚至把销售部和计调部合并起来,一部分导游还充当销售人员,一人分饰多角,导致管理混乱。另外,中小型旅行社通常只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做决策,无须经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因此往往会造成独断专行,决策比较容易失误。

1.2.5 产品单一,缺少品牌价值 我国中小型旅行社由于受其规模的限制,难以有大量的资金、人力及技术实力去开发多种产品,往往造成产品单一,无深层次开发,产品没有特色,模仿现象严重这种共性。再者,由于中小型旅行社无法承担巨额的广告费用,促销乏力,品牌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与大社的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使得中小型旅行社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低,即使是同样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也不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因而只能靠关系和情感等渠道销售其产品,市场范围极其狭小。

1.2.6 旅行社内部体制改革滞后 直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型旅行社中仍有一大部分国有旅行社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旅行社存在,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尤以四川和云南两省为多。国有旅行社体制上的保守和责权利的不明晰使得旅行社内部存在业绩和分配脱钩的现象②,严重地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国有旅行社经营效益低下,甚至连年亏损。体制改革的滞后渐渐上升为阻碍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2 加快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中小型旅行社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2.1.1 进一步完善旅行社的法规体系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快旅游立法,积极推动旅游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出台。调整和完善现行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基本法规制度,如重新划分旅游业务类型,取消对旅行社的两类划分,实行行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等等。旅游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以法制性规制取代经济性规制,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是治理旅行社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为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前提保证。

2.1.2 强化政府对旅行社行业的指导与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首先,改变只重视大型旅行社的发展而忽视甚至歧视中小型旅行社的“重大轻小”、“保大弃小”的思想观念,坚决阻止大型旅行社对旅行社行业的排斥和市场垄断,把扶持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作为振兴旅游经济的一大战略。其次,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如通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杜绝乱收费;加大对中小型旅行社的信贷支持、改善其融资环境等方法切实减轻中小型旅行社的负担,扶持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中小型旅行社的经营领域和条件。如放松国际市场的配额管理规制,选取一定数量的国家作为出境旅游业务取消规制的试点。转变市场准入制管理为市场法制化监管型管理,进一步拓宽中小型旅行社的发展空间。第四,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理顺管理关系和权限。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经验,调整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型旅行社的关系,变微观干预为宏观管理,避免侵犯中小型旅行社的合法权益。最后,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保护壁垒,建立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只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发育才会逐步成熟,才能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各旅行社市场主体地位真正平等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平等竞争。

2.2 加强中小型旅行社的自身建设

2.2.1 制定发展规划,界定自身的发展空间,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小型旅行社需要探索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①实行专业化经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中小型旅行社想要摆脱目前产品模仿严重、市场竞争力弱的劣势,谋求更好的发展,就要认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主动出击,进一步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以细分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新产品或丰富旧产品的内涵,对其中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细化、完善服务,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尤其是中型旅行社,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如广州华龄美老年旅行社以老年人作为市场,打出“老年旅游”的品牌,实行专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晋升为百强国内旅行社。目前,市场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旅行社提供的全包价套餐产品向追求多样的、自由的散客旅游与个性化旅游趋势转变,传统的组接团市场萎缩,散客、自费旅游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对广大中小型旅行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商机。中小型旅行社可对这个大市场进一步细分,开发出各种自助游、自驾车游等个性化旅游,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化经营,发展电子商务,扩大销售渠道。②加盟大型旅行社,通过内部改造等方式为其代理实现网络化。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旅行社行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将逐渐向垂直分工体系发展。大型旅行社因具备市场份额大、管理规范、品牌价值高的优势将加快向批发商靠拢,中小型旅行社特别是小型旅行社可相应地充当大型旅行社的代理商。代理社基本上不从事产品开发,也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代理大型旅行社旅游产品的销售,以获取佣金和销售提成。这样就可以避免原先资金短缺,产品开发层次浅,技术含量低,自身经营无特色等劣势和利润低微等经营风险,使其能彻底摆脱发展举步艰难的局面。代理社可以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代理销售多种产品,如为各大型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代理各类国内外旅游线路,为各旅游区推销娱乐产品,为各交通企业代售交通票据,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咨询等。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种经营模式除了可在销售提成制度下使代理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外,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被代理社之间的竞争。为了满足各个地方的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的营业场所必须广泛设立在便于消费者购买的地方,从而形成旅游业务网络化布局。中小型旅行社数量多,地理分布基本合理,加上已开始利用网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具备了业务网络化所需的条件。顺应旅游需求日渐提高的趋势,构筑并完善中小型旅行社的旅游服务网络,与代理制联合起来,使其成为面向旅游者的窗口,将会是中小型旅行社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

2.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型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水平。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和国家对旅游业保护政策的弱化,中小型旅行社必须通过自身的调整和强化,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迎接迟早要到来的冲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中小型旅行社解决现存问题,规范行为,增强竞争能力,抵抗冲击,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快推进旅行社改制,建立股份制和公司制。中小型旅行社可以探索不同的持股方式:如多种类型法人相互持股、员工持股、经理层持股等,实现作为独立企业从单一产权主体到多元产权主体的转变。第二,要理顺产权关系,明确责权利益,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清企业的内部管理渠道,调动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因素,为中小型旅行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第三,要吸引内外资金,增强中小型旅行社的市场活力。面临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我国中小型旅行社应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途径吸纳资金,使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市场活力,提高竞争力。第四,要建立科学的旅行社运营机制,实行民主决策,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第五,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型旅行社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和约束力作用,提倡团队精神,敬业爱岗,尊重员工,以此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2.3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紧中小型旅行社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旅行社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开拓,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撑。如何吸引人才,充分发挥旅行社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中小型旅行社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加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首先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训。中小型旅行社的员工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加强对员工全工种、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另外,还应加强电子商务知识、信息交流技术等其他对客服务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是要防止人才的流失。中小型旅行社应该不断壮大自己,创出品牌,树立诚信,拓展人才渠道与发展空间,以及发挥自身员工少、员工之间交往频率较高的优势。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最后是要优化用人环境,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中小型旅行社的领导者应敢于授权给下属,努力培养下属,为他们的成才创造空间,激励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旅行社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旅行社双重效益的取得提供可靠保障。

2.2.4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旅行社产品的质量竞争是企业取胜的法宝,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具有竞争力,中小型旅行社应加强内部管理,重视品牌树立,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如把旅行社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消费者公开,对员工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与地接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把承诺落到实处。通过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中小型旅行社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更有效地保障企业及旅游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2005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Z].http://society.people.com.cn.2005/3/2.

[2]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黄郁成.入世后中小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P83-84.

[4]2002年度全国旅行社行业状况和业务年检情况[Z].http://www.cnta.com.2005/3/7.

[5]杜江,刘永友.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J].旅游学刊.1997(4).

[6]李红升,武锋,栾婕.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A].王长胜.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7]程遂营,刘荣.旅行社经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8).

[8]徐楠.旅行社指南:突围路径选择[Z].http://finance.beelink.com.cn.2005/3/10.

[9]储九志,丁正山.旅行社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10]蔡家成.扩张、变动与规范并存的中国旅行社行业[A].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

4.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四

腈纶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世界产能和需求趋势 1995~,世界聚酯纤维所占份额从28%上升到36%,而腈纶所占份额从5.6%下降到5.0%,其间,腈纶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6%.据PCI纤维和原材料公司预计,~世界腈纶需求年增长率为1.7%,将从1994年254.9万吨、277.3万吨、255.7万吨、263.8万吨、20281.3万吨增加到292.3万吨、300.7万吨、20313.4万吨.

作 者:钱伯章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化工英文刊名: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429(11)分类号:F4关键词:

5.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五

农药工业的现状与特点

1.生产能力与产量迅速增长

按1997年统计,我国农药生产能力已达75.7万吨/年(按100%有效成分计,下同),是1986年的3.2倍。其中杀虫剂54.7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72.3%;杀菌剂8.24万吨/年,占10.9%;除草剂11.4万吨/年,占15.1%。1997年,我国各种制剂总加工能力约130万吨/年,农药产量39.5万吨,是1986年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按化工年报县以上企业统计,农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96.5亿元(1990年不变价),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倍,全行业独立核算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 169.1亿元,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1倍。

2.不断开发投产高效新品种,调整农药品种结构

1983年国家停止生产六六

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品种,此后集中力量相继开发投产了一批高新品种,积极调整农药产品结构,使各类农药品种基本配套,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也投产了一批生物农药产品。从1991年开始,高效低残留品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96%以上。1997年生产农药原药品种187个,是1986年的2.5倍。上海农药所研制开发的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其质量及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我国生物农药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我国生物农药产量达到5.046万吨(实物);180多种原药,加工成各类制剂800多个,各种品牌商品3000多个。原药与制剂品种的比例从1986年的1∶2左右提高到1997年的1∶4~1∶5。随着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投产,我国农药品种亩用药量及农药品种的毒性等级逐年下降。

3.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我国至今已制订了160多个农药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都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或WTO的国际标准,现在绝大部分产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农药行业已有一批农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如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等;杀菌剂多菌灵、三唑酮等;除草剂草甘膦、苄嘧磺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多效唑等。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我国农药产品出口量的迅猛增长。

4.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我国现有已取得农药生产许可和登记的农药生产、加工、包装厂点达1600多家。县以上原药生产厂约230家,其中有50家骨干企业、12家重点企业。近10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科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制企业,他们一般规模大、品种多、管理好、技术精,因而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如沙隆达、山东农药、福建三农等。

5.农药科研开发不断加强,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除原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外,我国主要农业及农药生产省市区均建有农药研究机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设置了农药科研组织。同时,不少骨干企业也积极开展农药研究,他们在开发新型高效农药及剂型、改造老品种、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96年国家成立了南北两个国家级农药创制开发(工程)中心,已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技术专利,创制出一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活性化合物及生物农药,标志着我国农药科研开发已开始步入创制阶段。

6.对外合作及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在对外、对台交流合作的同时,我国农药出口量增长迅速。1998年出口10.7万吨,金额3.20亿美元。自1994年起,我国已连续5年出口数量及金额均大于进口,出口数量及金额年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出口品种达100种;出口地区遍及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东南亚、中近东及港台地区,其中台湾省农药的进口金额在5000 万美元以上。

7.农药行业管理逐步法制化

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管理的国家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按照《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的农药必须取得有效登记,不登记,不得生产流通和使用;农药生产、加工、分装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需要经国家化工行政主管理部门核准,其生产、加工和分装的产品要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或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三证”。1997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农药进口许可证制,代之以配额管理。农药进口管理按照《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公布调整后的一般配额进口商品目录和特定登记进口商品目录的通知》执行,海关凭国家计委授权的登记机关签发的《特定商品登记证明》验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和扩大,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这些行政规定和办法将会逐渐弱化直至最终取消。

我国农药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药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品种老化、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世界上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有500多种,而我国生产品种仅200多个,其中产量较大的基本品种十余种,绝大多数又是老的杀虫剂品种。在各类农药产量中,以杀虫剂为主体,占总产量的70%,除草剂发展尽管较其他农药快,也仅占总产量的16%,杀菌剂仅占10%,这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农药结构中,一般杀虫剂占30,除草剂占45%~48%,杀菌剂占18%。在我国的杀虫剂中,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产量占70%,在有机磷杀虫剂中,少数几个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上述就是所谓结构不合理的“三个7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的“PIC程序”(即出口国在出口已在本国禁止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和农药时,应向进口国发出通知,而且必须在得到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允许进口的回复后才能向其出口)。目前列入“PIC程序”的化学品有27种、农药22种,包括我国大量生产的4个高毒有机磷杀虫剂。“PIC程序”即将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的实施必将影响、制约这些农药品种在全球农业上的使用,也将严重影响我国农药的出口。

2.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

世界农药生产向高科技、精细化、自动化、及生物技术方向发展,而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单缸、间歇、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在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20~30年。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我国产品质量差,不少产品原药含量较国外先进水平低5%~10%。而且各厂家水平相差很大,物耗多、成本高、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国外农药制剂加工向无溶剂、水基、固体化发展,而我国仍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水剂为主,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纯苯作为溶剂施于田间,不仅浪费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大量的低水平的混合制剂,严重影响了农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3.企业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世界各大农药公司纷纷合并、改组成强大的企业集团,到2000年,世界上8家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将占全球农药销售总额的80%以上。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多达 1600多家,其中县以上原药生产厂家不足200家,产量达到万吨以上的2-3家,5000 吨以上的也就十多家。我国农药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5%,但销售额仅为25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7%~8%。厂点多,小而分散,经济实力差。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产量的严重过剩,甚至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需要供不应求的高效产品又无力去发展。

4.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药的科研开发

严格地说,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一个自主创制新农药的体系,也还没有一个农药研究院所达到世界公认的GLP水平,而这又是创制新农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来说,国外创制一个新农药品种约需1亿~1.5亿美元,筛选两万个新化合物,历时8~10年。1992年全球用于农药科研开发的经费为19亿美元,其中用于新品种研制14亿美元。1993年汽巴嘉基公司农药科研开发费用为2.93亿美元,杜邦公司为1.97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农药科研开发费仅1500万~2000万元人民币,差距极大,无法与国际大公司竞争。

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农药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实施总量(包括生产能力、产量及生产厂点)控制,集中力量发展高效新品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农药工业总体发展方向是高效(亩用药量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和使用方便(高效剂型)。

发展的重点是:1.加强科研开发,建成并完善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工程)中心;2.发展高效新品种新剂型,调整品种结构,提高除草剂、杀菌剂在农药总产量中的比例;3.努力开发高新技术,改造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4.建设相应的农药原料中间体生产基地;5.深化企业改革,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贯彻行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和产业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今后原则上不再核批新的农药厂点,对现有的生产厂点进行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认真整改,对于无证生产和整顿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依法关停并转。老厂新上产品,要按产业政策严格审批,重点扶持高科技、高质量或以产顶进的新品种、新剂型,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发展高效新品种。要开发各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化合物,当前应特别抓紧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取代品种的研制,要有计划逐年淘汰、限制高毒品种(首先是列入PIC程序的4个高毒品种)的同时,一是开发新的取代品种,二是提高现有取代品种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对于高毒品种取代的研制和投产,国家应设立专项贷款。

3.要重点加强高效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用的旱地除草剂,特别是亩用量在10克-20克以下的高效除草剂以及目前进口量较大的除草剂品种,提高除草剂在农药总量中的比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重视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及生物技术在农药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我国特别是上海农药所等单位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创制新的生物农药,一方面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从中筛选提出活性物质,进而以先进技术进行人工合成,创制出新农药品种。要利用生物酶、遗传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于农药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看,农药工业应开展基因工程技术来开发创制新的农药品种和新作物品种。

5.重视农药加工新剂型、新技术、新装备的科研开发。特别是减少或不用有机溶液,以水为基质或固体的高效新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水悬剂、干流动剂、水分散粒剂、微胶囊剂及高效种衣剂等,要以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农药加工工业。同时,要大力推广新型包装材料、先进的包装设备,提高农药包装质量,增加包装规格。

6.总结经验,贯彻产业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大胆吸引世界农药公司来华投资合作,引入先进的高效品种和生产技术,加速农药工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协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药出口,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到境外建厂生产加工农药。

7.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区界限,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实行股份制,股票可在境内外上市,通过三改一加强,最终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鼓励、支持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国家代表队,适应国际农药市场的发展与竞争。

6.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六

2、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3、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终端的支持是业务推广的生命线,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逐渐升温,移动终端解决方案也不断增多。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4、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成功的业务,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来支持。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新特点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5、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Phone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是设备与服务融合的时代,是产业间互相进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产业间、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推动了传统电信业向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大ICT产业的演进,原有的产业运作模式和竞争结构在新的形势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在产业融合和演进的过程中,不同产业原有的运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在改变,产生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6、大数据挖掘成蓝海,精准营销潜力凸显。随着移动带宽技术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加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准营销为主,但未来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挖掘的不断深入,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它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另一片蓝海。

7.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七

1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其社会作用

1.1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结合当今我国的实际现状,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计算机。一是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重点表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系统, 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 进而使计算机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二是控制领域与过程检测。这重点表现为工程师借助计算机可以自动收集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数据, 且能够核对已录入的数据, 进而检测生产的整个过程。倘若生产过程当中面临某些问题, 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进行报错, 进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减少企业生产事故。 三是数值计算领域。其是我国应用计算机的核心领域, 也是有较广应用范围的一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特点是逻辑判断能力强大、计算速度快、精确性高, 而在数值应用领域应用计算机重点体现为物理、力学、化学、生物控制等方面。四是数据处理领域。相较于数值计算领域, 数据处理领域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 是我国当今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管理、加工、整理所有形式的数据, 在日益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下,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已创建了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借助这些系统, 企业能够对内部资源进行实时共享, 从而使企业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1.2计算机的社会作用

应用计算机还具备相应的社会作用, 这重点体现为实现信息化社会, 强化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在普遍应用计算机的影响下, 人们借助计算机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和数据, 且借助电子设备可以共享信息和数据, 而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就是共享资源。在没有普及应用计算机时, 人们的联系方式是借助书信, 然而因为其受到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 传递书信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而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能够摆脱空间与时间的制约, 能够实现人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在持续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影响下, 人们能够开展网络会议, 这让人类的交往摆脱了空间的制约, 可以实时进行交流。除此之外, 在远程教学活动中能够应用计算机, 以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2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2.1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现状

计算机通信技术立足于网络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 文字技术, 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 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捷。可以把计算机通信技术分为两种, 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 其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由于其便捷性特点, 仅仅要求将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在设备中就能够进行实时通信。相较于传统沟通手段, 计算机通信有着多种方式, 其具备显著的同步性与交互性功能。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有利于我国通信技术的进步, 从而使我国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2.2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的现状

计算机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数据处理技术, 其具备非常广阔的应用领域, 推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处理技术重点立足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借助该技术处理文字、音频、视频等, 确保存储、转化、传输数据。在多媒体技术中最为主要的应用技术是视频技术, 结合异样的编码技术, 能够划分为两种, 即视频编码技术和视频数字化技术。 数字编码技术是指把视频信息转化为编码, 借助视频信号传输, 进而实现远距离播放和传输视频。视频技术主要应用在电视传媒领域, 例如网络播放器和电视台等。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较早的一项技术是音频技术。在日益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下, 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音频技术。音频信息主要借助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例如语音识别技术。结合音频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 计算机可以准确识别人类的声音信息, 进而判断音色信息和识别身份。在持续进步的音频技术影响下,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远距离的语音交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除此之外, 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 其重点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 给病患带来一种理想的治疗环境, 进而进行心理治疗。还在医务实习者身上应用, 从而让实习者在逼真的环境中学习医学知识, 增强实践技能。

2.3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的现状

计算机智能技术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技术, 被应用于我国众多领域, 且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例如卫星定位、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等, 都是当今计算机应用非常热门的领域。 计算机智能技术立足于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信息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等系统。其中, 专门开发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一种程序软件是计算机辅助系统, 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实现一些智能操作。智能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处理信息, 相比于音频技术, 智能信息系统的操作水平较高, 更加注重实用性与专业性。计算机智能技术和智能信息系统间存在密切联系, 在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中, 获得了普遍应用。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重点是智能化处理收集到的图像和声音等信息, 计算机智能技术的水平受到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影响, 其立足于监控系统拓展了应用范围, 其被应用于众多领域, 例如交通监控。

3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3.1计算机应用的集成化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与更新的影响下, 计算机已由复杂和庞大的大型计算机发展为集成化计算机, 具备越来越多的功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提高了应用能力, 操作也变得日益简单, 这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计算机主要负责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数据等,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为传输信息。传统计算机应用的主导是文本信息, 而在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拓展, 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为此, 计算机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集成化。而如何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多功能化和协调发展, 这是当今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关键点。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紧密结合多媒体技术和同步技术, 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集成化发展得以顺利实现。

3.2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以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跟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日益密切。在应用与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 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日益凸显, 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发展立足于传统的通信技术, 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 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领域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一体化进程实现, 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家庭化网络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另外, 计算机技术和蓝牙技术的有效结合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得以发展, 最终实现无线化与小型化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终端基于无线设备组合而成了一种小型化网络系统, 进而形成区域无线网络, 这有利于网络通信软件的更新换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及传统多媒体通信业务和计算机通信应用技术的有效结合, 使通信网络发展呈现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 从而实现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通信, 变成现代化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标志。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摆脱了通信距离的制约, 能够高速传输数据与共享信息资源。应用网络通信能够实时查找和应用新型网络信息资源, 且不会受到国界的制约, 从而能够共享世界领域的信息资源, 这有利于人们方便和快捷地得到信息, 最终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3.3计算机应用的智能化与嵌入式发展趋势

在不断进步的科技影响下, 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输信息, 具备丰富性与多样性特点, 能够智能化处理信息。随着电气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电气设备中可以嵌入计算机应用技术, 从而能够智能化控制电气设备, 增强智能化操作与自动化能力, 这也属于计算机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 在完善与更新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影响下, 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功能体系得以创建, 生活中的电气设备可以普遍应用嵌入式计算机应用技术, 例如网络冰箱、数字电视, 电视机机顶盒等。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 计算机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进而实现信息化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对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可以明确的是, 在当前形势下, 计算机属于人类生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 因为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 当今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仍然不是很高, 相较于发达国家, 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所以我国需要注重资金的投入, 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逐步增强, 推动计算机应用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源, 葛宏立.块状与带状森林的面积抽样估计计算机模拟[J].林业资源管理, 2016 (2) .

[2]王瑾, 张小垒, 韩勇, 等.出行轨迹演绎性时序聚类分割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 (8) .

[3]白国文, 黄星.浅析学生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S4) .

[4]赵飞, 胡三军.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 2015 (4) .

8.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 云智慧时代;虚拟仪器;云智慧仪器;软件制造

中图分类号 TP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7-01

从19世纪开始的蒸汽机和煤炭应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由电力、内燃机和石油应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主流机械制造和高端制造业的主流产品几乎都是基于各种金属及塑料制品的“硬件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由“新能源”+“软件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所构成,云智慧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动机,传统机械制造业和高端设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将从硬件制造为主向软件制造为主转化。

1 虚拟仪器(VI)的诞生

1979年我国在杭州核试验防护工程学术会上提出了“软件制造仪器”,1986年美国NI公司提出“软件即是仪器”,在中国和美国两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下,诞生了虚拟仪器VI。而VI虚拟仪器经过33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取代许多传统的测试仪器,事实表明虚拟仪器技术将是全世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推动者和发动机。

所谓虚拟仪器其实并非是传统的仪器,它是指集数据采集和信号调理器、信号处理技术于PC机技术为一体的软件为主制造仪器。

中国制造业的整个检测过程需要产业升级,变单一参数测量为综合参数测量,特别是自动化检测设备。产业升级包括减少用人,用设备代替人工,改手工上料为自动上料,整个生产线融为一体。把自动生产、自动装配、自动物流、自动检测四个环节合并在一起,减少物料上线下线的高成本环节,需要自动化的工业程控设备,用VI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制造业要升级,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例如生产线升级、信息化改造。组织结构创新,各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升级是现代化企业的生存之道,VI和云智慧仪器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以某单位目前研发成功的轴承自动测量机为例,它能实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轴承测量分为尺寸测量、振动测量、表面测量、摩擦力矩测量等等,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式,采用单一参数测量设备,构成整个测量系统,这种状况下一条检测线需要15人左右,质量控制成本非常高。而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一条自动检测线,把尺寸、外观、振动、摩擦力矩集中到一个设备上面。这是光、机、电融合的设备,这个设备不需要用人,完全能自动完成任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检测可靠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在这样的制造生产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虚拟仪器技术,而VI的核心就是“软件”。

软件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全人类智慧及知识的汇聚处,经过软件可以把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集聚融合起来。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制造了全人类的生活生产工农业的各种产品、设备及装置甚至包括食物、空气和水(航天器上的水和空气是要人造的),因此可以说“软件可以制造一切”。

2 云智慧仪器的提出

2009年11月,作者在桂林全国第三届虚拟仪器大会报告上提出云智慧仪器(CSI)概念;2011年10月,云智慧仪器的阶段成果基于INV3060系列的跨平台、网络式DASP软件系统试运行成功,CSI初步实现。

我们在1979年提出来虚拟仪器的核心概念,软件制造仪器。到了2009年11月提出云智慧仪器,这是下一代科学仪器的未来,必然对全人类科学试验和科学仪器带来重大变革,从而服务变成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关键形式,人类将进入神话式的云智慧仪器时代。云智慧仪器=VI+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网络式智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云计算+DASP各种科学仪器软件包。VI是Virtual Instrument虚拟仪器,CSI就是Cloud Smart Instrument云智慧仪器,CSI云智慧仪器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云智慧仪器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如下:

①1946年2月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州大学诞生

②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研发成功

③1979年中国COINV创始人提出软件制造仪器

④1986年美国NI公司提出“软件即是仪器”

⑤2008年美国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⑥2009年中国COINV提出云智慧仪器的概念

⑦2012年2月美国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在法国出版

⑧2012年5月中国提出云智慧时代—“软件可以制造一切”

云智慧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展望:云智慧能源中心—能源互联网;云智慧科学仪器实验室;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云智慧医疗中心;云智慧教育中心;云智慧机器人,云智慧科研中心等等。将来科研机构的许多研究工作可以通过云智慧来实现,一种神话式“云智慧”时代即将到来,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3 云智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

2012年5月中国COINV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提出“云智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

从长远来看,除了阳光、食物和水以外的一切,软件都可以制造或渗透到一切物品、事物和过程中。“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紧密结合,将产生“云智慧技术”。凡是有信息和管理的事件和事物过程中,云智慧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全球智慧化起关键作用。今天大量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火车,无人操作的各种设备和各种机器人,凡是信息量高度密集,需要更多智慧的核心控制关键部位,都可用软件和微电子芯片制造,简称“软件制造”。“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特点是:高端制造业的产品越来越小巧,越来越精致,省电,省材料,软件几乎可以制造“一切”。人们的生产、生活、机器制造、社会活动都将进入“云智慧时代”。它的简单表达式:

①云智慧技术=“软件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

②云智慧时代=“新能源”+云智慧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

4 结论

我国正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制造方式以硬件制造为核心,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少量高精尖硬件配上大量软件的“软件制造”取代传统的硬件制造。人们虽习惯于硬件制造,但云智慧时代的大部分高精尖硬件可能转化为软件制造,这样更省材料、能源、人力、物力,变成高度智慧的生产制造方式。“软件制造”将逐步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仪器”也将逐步过渡为“软件制造一切”。“软件制造”改变了世界,因此在后PC时代IT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就是“软件制造”,我国搞“软件制造”应该有优势,这样高度智慧的国家、智慧地球将逐步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大步走来。

参考文献

[1]应怀樵.振动测试和分析[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79.

[2]应怀樵."虚拟仪器"(VI)与计算机测试分析仪器(CATAI)在动态测试领域的发展和应用[J].测控技术,2000,8.

[3]应怀樵.虚拟仪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国信息导报,2003,11(419).

[4]应怀樵,刘进明,沈松等.虚拟仪器实时高精度频率、幅值、相位与失真度分析[C].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5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517-520.

[5]陈尚松,李智,雷加等.虚拟仪器回顾与展望[J].仪器仪表学报,增刊,2009.

9.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九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13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6

摘 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这些机电相结合的军用技术, 战后转为民用, 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当时研制和开发的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 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使用。

世纪一年代为第二阶段, 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世纪年代后期, 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 机电一体化进人深人发展时期。一方面,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人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 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 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人们有更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 生活的方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智能化智能化是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日益获得重视, 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 智能化” 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 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拟人类智能, 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 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 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 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 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 从电气产品的标 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 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 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网络化世纪年代,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 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 只要其功能独到, 质量可靠, 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 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 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世纪年代末,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 即超精密技术, 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 物质丰富, 生活舒适另一方面, 资源减少,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 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回归自然。绿色产品 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 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 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 报废后能回收利用。人们大量倡导绿化工业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的生活,良好的生活品质。

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 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 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 一般除外, 还有、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全息系统化

全息系统化也即智能化,是对机器的行为描述,即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运筹学、混沌动力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方法、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使它如同人一样具有思维、意识等能力,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控制目标。随着机电一体化 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也是日趋上升,新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当然,要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永远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第二节 微型机电化

微型机电化在实验室中,目前,通过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如果这一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时,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什么是控制器、什么是机械部分了,这时就完全的实现机械和电子的“融合”,这样CPU、机体、传感器、执行机构就可以集成在一起,而且体积小,同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前进方向,更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和微型机器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人们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也指外观尺寸不超过1cm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并向微米级、纳米级发展,正因为微机电一体化产品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优势。

第三节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机械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引进光学技术,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第四节 产品网络全球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同时给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全球生产、经济被各种网络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出现网络全球化,一旦研制出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只要其质量有保证,功能可靠,必然会畅销全球。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那么只要是关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视和控制技术也就方兴未艾,然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然会朝着网络全球化发展。

第五节 产品绿色化

随着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质需求丰富,生活舒适可用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人们开始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那么此时,绿色产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时代的绿色化趋势,在这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报废后还能回收利用。因此,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应完全符合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尽可能的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要极高。由于这种客观的存在性,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远大的发展空间。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其有两层含义: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人,怎样将人的智能、情感、人性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家用机器人,其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②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很多时候类似于活的生物:当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充满活力,即信息决定系统的工作与否。目前,在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经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的机体,但是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生命力还是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这一研究领域被称 之为“生物———软件”或者说“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正是“肌体(硬件)———大脑(软件)”一体,不可分割。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生物系统化发展是好,但是目前的技术与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还需要更加倍的努力。

第三章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一节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 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第二节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第四章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以后会发展顺利和正确的发展机电一体化。

第二节 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 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展。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搞好绿色化发展,促使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第四节 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4.[3]万遇良.二十一世纪的机电一体化技术[J].机电信息,2005,(10).[4]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5]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7]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8]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9]尔桂花.运动控制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0]张宏建,蒙建波.自动检测技术与装置

上一篇:硬笔书法中竖的写法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