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力分析图

2024-09-07

五力分析图(共8篇)

1.五力分析图 篇一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海底捞有自己的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和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原材料实行后向一体化,公司属于全国连锁的大型企业,对原材料需要大,提升了自己议价的能力,最近部分蔬菜(卷心菜等)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降,对企业有利;双汇的瘦肉精问题需要企业针对食品安全作出相关规定要求,肉类供应受到冲击,也对企业有利。即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小。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海底捞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服务差异化,对顾客提出的合理化要求都尽力满足,如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一边观望屏幕上打出的座位信息,一边接过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或者趁等位的时间到餐厅上网区浏览网页;还可以来个免费的美甲、擦皮鞋。待客人坐定点餐的时候,围裙、热毛巾已经一一奉送到眼前了。服务员还会细心地为长发的女士递上皮筋和发夹,以免头发垂落到食物里;戴眼镜的客人则会得到擦镜布,以免热气模糊镜片;服务员看到你把手机放在台面上,会不声不响地拿来小塑料袋装好,以防油腻。在产品上,公司会经常推出新的产品,产品非常富有特色,味道独特,特色突出,且味美价廉。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012年,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与此同时,超大规模企业开始涌现,有11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有34家企业的营业额超过5亿元,其中前十强的营业额达到336.76亿元,同比增长18.4%,占百强营业额总量的近五成,达到49.34%。2011年中国餐饮业收入达到20635亿元,同比增长16.9%。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这距离2006年突破1万亿营业额仅用了5年时间,年均增长2000亿元以上。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餐饮消费大国,但在零售额的构成中,百强餐饮业所占比列仅达7.7%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一数据表明中国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不佳,集中度不高没有舞起来。反面来看,这给餐饮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替代品的威胁:

餐饮企业主要有肯德基、麦当劳、华莱士快餐式类以及各类酒店、自助餐等,它们都有相似的服务,如肯德基、麦当劳的标准化生产流程,24小时营业,顾客将根据自己的喜好、消费时间安排、方便性和价格等考虑消费场所,海底捞有自己的特色,也就相对的有一部分忠诚顾客,加之公司的服务差异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替代品就不会对公司市场占有率形成大的影响。

行业内竞争:

海底捞公司作为一该行业中的个体,定位在中低消费阶层,价格合理,菜品丰富,口味独特,并实行服务差异化,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顾客就是上帝,有这些优势,公司在市场中面对的威胁还是较小的,与其他公司相比,还是相当地具有竞争力。

2.五力分析图 篇二

关键词:钢管行业,五力模型

经过连续10年高达15%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缝钢管总产能已经近7000万吨。中国钢管协会 (CSPA)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增长近10%至5765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其中55%以上为焊管。2010年我国钢管表面消费量为5162万吨,年增幅超8%。然而我国无缝钢管产业从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企业的经济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对其进行五力分析。

一、行业内竞争分析

行业内竞争在“五力”模型中影响最大。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市场地位,通常会不惜代价。在无缝钢管行业中,价格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因为无缝钢管行业没有统一的定价机制,价格战是这个行业最常见的竞争手段;但是,在高端无缝钢管领域,如核电领域等,价格竞争力不强,核心在于产品的性能、质量,更新换代的速度、产品的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形象等。

要正确评估无缝钢管行业整体竞争程度,就需准确判断行业间的竞争会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多大的压力。目前随着无缝钢管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强,行业利润水平大大降低,导致很多产品几乎零利润销售。由此可见这是行业激烈竞争所造成的结果。

二、潜在竞争者分析

市场新进入者在进入市场时整个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那么新进入者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就无缝钢管市场来说,新进入者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市场壁垒和现有厂商对新进入者的反应程度。目前,新进入者很难打开无缝钢管市场局面,此外当前的市场经济因素也不利于新进入者,这样市场壁垒就产生了。无缝钢管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主要有:规模经济、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品牌偏好和客户忠诚度、生产成本、资源制约、分销渠道模式、政策法规和关税及国际贸易方面的限制等。

早在5年前,无缝钢管行业还是处在成长期,并且利润丰厚,但如今,无缝钢管行业已经处在鼎盛期,或许在5年之后就可能进入衰退期,对市场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变弱。可见,无缝钢管行业潜在地进入了一种弱势的竞争力量之中。

三、替代品竞争分析

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厂商往往由于另外一个行业的厂商能生产出比自己更好的替代品而面临竞争威胁,因为新的厂商出现为市场带来了新的产品,必定会抢占原有厂商的市场。针对无缝钢管来说,替代品主要为合金钢管和碳钢管,因此无缝钢管将面临与合金钢管和碳钢管厂商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压力与强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碳钢管和合金钢管相对无缝钢管来说,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的价格比无缝钢管产品整体价格低,因此必然导致无缝钢管行业中的竞争厂商为求得生存不得不面临降价的压力。

(二)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人们对碳钢管和合金钢管在质量、性能等属性方面的满意度也在不断增强,刺激客户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方面做出比较,这种竞争压力迫使无缝钢管行业中的厂商不得不加强宣传攻势,突出自身产品卓越的品质、有益的性能和特色,以说服购买者购买。

(三)在一些特定领域,购买者选择替代品的成本还是很大的,因为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转换成本。目前最常见的转换成本有:购买替代品可能发生的设备成本、时间成本、新供应关系成本、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成本等。

四、供应商竞争分析

在无缝钢管行业,核电,军工等高端产品还是依赖进口,中石化集团9个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市场上有很多其他供应商可以提供,如浙江华迪、浙江永上等企业产品完全可以替代那9个指定的供应商,为中石化供管。可见,中石化集团目前已经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挑选的范围就比较大,就有权力从一系列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供应商那里获得自身所需的一切供应,甚至一批商品分别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选购以推动供应商之间订单竞争,可见中石化集团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另一方面,国内大型无缝钢管供应商目前所提供的产品占下游行业产品的成本比例很小,从而对该行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质量影响不是很明显,为此,供应商的市场权利也较弱。可见,购买者转向购买替代品的难度也不大,成本也不高,供应商在谈判中的优势较弱。

无缝钢管行业,依然没有哪个供应商拥有足够的谈判权,因而就无法在产品定价、质量和性能或者交货速度及可信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供应商领域仍然未出现强大市场领导者。

五、购买者竞争分析

如果购买者能够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其他的销售条款上占据一定的谈判优势,那么购买者对于厂商来说也将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力量。

一般来说,大批量采购的大型用户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可以在价格以及一些服务方面获得价格一些有利的条款。大型贸易商常在产品采购时具有谈判优势,因为制造商需要扩大零售的市场覆盖面和抢占有利的货架空间。而贸易商可能同时储存一个或几个品牌的产品,但却不可能储存到市场上所有可以买到的品牌,所以,厂商经常为了争取大批量贸易商的生意而展开激烈竞争,这样,无形中贸易商就拥有明显的谈判优势。

综上所述,从无缝钢管五力分析,可见目前无缝钢管市场还面临着较强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市场的威胁力、消费者购买力、供货商能力、替换品威胁、竞争对手的威胁力都给各大商家一个强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殷国茂.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和装备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思考[J].钢管, 2011 (6) .

3.洋河酒业的新五力模型分析 篇三

关键词:白酒;洋河酒业;新五力模型

所谓新五力模型就是竞争力、执行力、成长力、生命力、学习力组成的一个360°闭环式发展模型(如图1)。企业可以从五力模型中任何一个力切入,诊断企业发展在五力分布上的优劣势,全面分析,重在找出关键问题,关注相关非核心问题。

洋河酒业集团在其成长过程中已逐步形成并具备了此五种力,即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作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的内在力量,创新能力)、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一、洋河酒业发展之竞争力

目前众多的白酒企业普遍缺少竞争力。对于洋河而言,其竞争力回到了产品力层面上,首要任务就是从产品着手,整合产品线,上市新产品。对产品的口感、香味、功能、包装进行创新,提高产品力,尤其是新产品洋河蓝色经典上市工作,恪守严格的新产品上市原则,推出系列具备个性的新产品,完善产品线,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有效产品布局。同时,洋河对现有的产品线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有效可行产品线整合。

二、洋河酒业发展之执行力

白酒企业普遍缺少的就是执行力,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懂市场和做市场的人才。洋河酒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企业采取一系列执行力培养的措施:培训外包,邀请具备实战营销咨询的白酒营销培训老师,进行嵌入式的企业内训,帮扶企业营销人员提高营销进技能,并督导执行;引进人才,高薪聘请知名企业出身的具备实操能力的白酒营销经理人,组建团队,锁定市场,进行实战锻炼,磨练一批营销实战队伍;引进外脑,和具备实战营销咨询服务的外脑合作,进行贴身式服务,让营销咨询师通过样板市场运作,现场培训和指导,协同企业员工一同操作市场,锻炼一批有实战经验的中层队伍,培养企业中坚力量。

三、洋河酒业发展之成长力

企业发展之成长力即企业持续获利的能力,白酒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成长力问题,即企业生存的问题。洋河认识到企业应该以业务、利润为导向,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保持企业持续的获利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相对的抗风险能力,否则一旦现金流短缺,必然导致多米诺股牌式的连锁反应。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洋河改变微利现状,提高获利能力的战略措施有以下几方面。产品线向中高档延伸,开发出洋河蓝色经典等系列,提高单品获利能力,在市场总量减少和竞争对手挤压的情况下获取相对高额利润。建立市场根据地,在江苏地区开拓市场根据地,做到区域为王,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并为拓展其他区域市场保障给养。缩减县级买断品牌,因为那样虽然风险很小,但是利润单薄,在规划不力的情况下甚至阻碍着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四、洋河酒业发展之生命力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对于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的白酒行业而言,酿造工艺和生产科技的创新已经很难再有较高的突破,而且在茅台、五粮液等大企业工艺领先的环境下,洋河只有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定位上寻找差异化。

新产品技术创新。近年来,洋河酒业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将白酒的传统工艺不断赋予新的技术内涵,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花大力气搞新一代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洋河承担的“生物酶酯化技术在白酒生产的应用”等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火炬计划项目验收。“洋河蓝色经典”新品就是该技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成功建立起适应消费口味的勾兑模式和框架结构,成为绵柔型白酒的经典之作。

品牌定位创新。近年来,洋河一直在审视并寻找一种不同于任何一家名酒厂的文化定位。它既要传承洋河酒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更要与企业文化融于一体。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洋河长期积淀的蓝色文化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这是一种适合洋河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定位,也是洋河为中国酒文化创新所做的一场有风险的实践。

五、洋河酒业发展之学习力

没有学习力,只能被淘汰。洋河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为发展目标,以强化企业经营能力为实践目标,强调实战学习,尤其是重视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锻炼。督导式实效培训,在巡视市场时培训一线人员,工作和培训相互融合,在培训中解决市场问题,发现问题现场培训,就地解决;嵌入式实战培训,结合白酒实战营销案例,转嫁给业务实际操作经验,并在和企业或经销商操作市场的过程中,一对一的强化培训,经常及时召开总结会和工作会,制定详尽的执行手册;培训和绩效考核挂钩,强化企业学习性行为,建立自上而下的学习机制,让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一同接受培训,并在实践中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品牌背后的文化渊源[J].市场营销导刊,2004(6).

2、何足奇.中国白酒:走向形象消费[J].糖酒快讯,2003(5).

3、张芸.白酒香味渐渐淡去[J].白酒市场,2005(3).

4.快递行业五力分析(范文模版) 篇四

内容摘要:快递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快递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理论对快递行业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快递行业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快递产业 五力模型 宏观环境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形成著名的“波特三部曲”。这套理论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建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这一范式上,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是由一个产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所决定的,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了产业最终的获利潜力。一个行业除了受到总体环境的影响外,还受自己特殊的行业环境影响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就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五力模型是用来确定某一行业的竞争程度,其理论假设是行业获利能力不是由产品属性或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的,而是由行业的市场结构决定的。从战略形成的角度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行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但不同的行业或某一行业的不同时期,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某一种力量或两种力量起支配性作用,其它竞争力量处于较次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通过对我国快递行业的竞争态势的分析,针对快递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就如何把握竞争、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提出一己之见。

一、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子行业,它具有物流行业的所有基本特征,而因为快递行业实现位移的对象主要是文件、包裹等体积小、重量轻的小件物品,对运输时间的要求更快。快递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围绕快递产业发展是否过热等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快递行业自身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1、服务质量要求高。除及时性和安全性外,快递提供“桌到桌”的服务。

2、对网络的依赖性强。国内外健全的揽货和配送网络是经营快件业务的基础,也是快件公司经营实力的总体体现。

3、行业进入壁垒高,盈利能力强。快递公司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良好的信誉需付出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一旦进人成功将会形成在市场某一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我国国际快件行业的毛利率可达到60% 一70%。

4、对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依赖性高。为了尽可能缩短货物在途时间,飞机成为快递业务的主要运输工具。

二、我国快递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1)政治环境

2010年,国家制订了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在前一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力推广快递服务;同时,2009年10月,新《邮政法》正式出台,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且提出了邮政市场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补充、完善了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措施,修订了邮政业务资费的制定机制,新法中的其他相关规定也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行业内的快递企业的自身规范提供了依据。《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设定了更全面、更严格的快递业经营许可标准,为国内的快递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这些都必将促进国内快递行业向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新《邮政法》对邮政专营信件范围的放松也将为民营快递公司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另外快递协会的成立也为快递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企业的利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快递协会成立于2009年,是由中国境内的快递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盈利的全国性行业组织,通过发挥自身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指导各地快递行业协会工作等,构建不同市场主体间合作、交流、共赢的平台,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力的条件。

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乃至国际上现今的政治环境对快递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利的,快递企业应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自己做大做强,提升服务和实力,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我国的经济市场注入新鲜跃动的血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加入WTO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更趋于多元化,由此也充实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同时带来制造业和零售业的繁荣,这些变化都必将使快递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物流配送需求的数量与类型大量增加。在强烈运输需求的推动下,快递货物运量快速增长。此外,以因特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必将引起在线交易成几何速度增长,配送瓶颈的解决需要大量的门到门服务,而这为快递企业的星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契机。过去主要为公司单位寄送商务快件的快递公司逐步走向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快递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依赖。中国网购交易额在2010年突破了五千亿元人民币,是09年的两倍。

我国快递市场目前的形势是国际快递巨头、国营快递和民营快递多方并存的局面,民营快递从诞生起就生存在夹缝之中。中国加入世贸后,按照有关协议,中国加入后3年内,将允许外国服务站在本土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2005年12月,中国快递市场已完全对外资放开,这对中国的快递企业冲击巨大。国内快递企业面对拥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国快递企业的挑战,如何应用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应对快递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快递企业的当务之急。(3)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改变了其生活方式、购买习惯,以往只是进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可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广被接受并成为了一种潮流和风尚,订单的最后实现需要快递公司的协助,得益于此,快递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而带来的闲暇消费效应也对快递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次,消费者需求呈多样化,要求快递企业推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选择。同时,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服务速度、服务安全以及服务的便捷等方面。但快递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供给不能得到保障,人员流失率高,这极大阻碍了快递业发展,民营快递的竞争本质也像许多行业一样是人才的竞争。

社会人员流动性的增大也促进了快递行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业务往来的信函、日常生活信件的收送都变得不方便,传统的邮寄部门效率又极低,客户强烈的时效性需要催生了一批批的快递公司。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它们对服务业的收费已经不再那么敏感,而服务质量成为他们更关注其的焦点,更加信奉品牌、权威的力量,为了接受更好的服务情愿花费更多的钱,高效率快递应运而生。(4)技术环境

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愈来愈关健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和企业运行信息化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客户的服务期望。

WTO给中国快递企业带来了世界级的竞争对手,他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配备精良的的营运设施让国内快递企业望尘莫及。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所有从事快递服务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快递业竞争的核心将是以科技为依托的服务质量的竞争,加强科技投人迫在眉睫。特别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更要重视快递营运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和便利性,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快件追踪定位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高价值服务,提升竞争档次和竞争实力。

三、快递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就快递行业而言,该行业环境包括这样一组因素;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及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它们直接影响到房地产行业和它的竞争行为。总的来说,这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利润能力。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1.外资对中国快递产业的影响。

以往中国快递市场是对外企禁行的,但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和2001年加入WTO后,在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下,中国快递行业准入规则一再放松,国际快递巨头借此机会纷纷以加盟、收购、然后是直营的方式最终也进入到了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跟中国的快递企业进行龙虎相争,给中国的快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2006年TNT收购中国最大的物流公司华宇集团,从而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的事件,就是在国家政治环境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发生的,从此以后,中国民营、乃至EMS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曲折。外国在快递行业领先我国几十年,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经济基础,中国加入WTO以后,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随着外国快递巨头的入住,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巨大了,同时也促进的本土快递业的发展。

2.本土其他行业对快递业的影响。随着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快递业的高利润,同时快速发展给其他邮寄行业造成很大的打击。现在普通邮寄的速度与质量在逐步提高,这是对快递的反击。

(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作为一个企业,怎样有效地压缩成本来达到利润最大化是管理者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快递的成本可在管理,运输成本,经营模式上下功夫。要想实现物流成本的压缩,就必须实行正规物流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信息流管理模式,人才储备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说到快递就必须想到运输,在以后的发展中,飞机将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输上就可在这方面减少成本,飞行路线,飞机型号,时间安排,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统计计算,陆地运输同样也可减少成本。

(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企业作为供给方,总是想方设法提高价格,而买方会尽量压低价格。目前我国的快递企业很多,这就使用户的选择性很大,大多数用户都会选择价格优惠的一方,对于用户而言,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很高的。由于用户选择的多样性使得供应商对买家的讨价还价能力是很低的。

(四)替代品的威胁

速递业者可以不同的规模运作,小至服务特定市镇,大至区域、跨国甚至是全球服务。用户需要快递达成其快速传递的目的,使得它有了不可替代性。

(五)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竞争主要是国有快递,民营快递,外资快递间的竞争。

以中国邮政、中铁行包快运、航空快递为代表的国资快递公司。国资快递公司既有政府扶持,有拥有非常发达的既有网络,在国内有稳定的市场和货源。

1.网络优势。由于多年来国内业务的开展, 较国外快递企业而言, 已经形成相当发达的网络布局,这无疑提高了外资快递进入中国快递市场的门槛。

2.良好的政府关系。目前国内较知名的一些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大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与政府部门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甚至还在继续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

3.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为稳定的货主和市场份额。中国快递、物流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已经拥有较为稳定的货主,并和一些重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不足之处主要为物流设施设备陈旧, 缺乏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水平落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等。

民营快递企业数量庞大、经营灵活、相对较低的成本、方便的服务。但是,多数民营快递企业的网络并不健全,基于规模所限制,各自偏于一域,影响有限;即使少数较具规模的民营物流企业从规模到资金实力都无法和国有大中型快递企业比如EMS 和中铁行包快运来正面竞争。政策面的不利、资金的短缺、规模和网络的劣势都将迟滞民营快递公司的快速发展。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大环境特别是政策和融资逐步变的宽松, 民营快递公司将伴随中国快递市场的扩张而快速长大。

外资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有成功的运作模式,人才积累数量较多,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大的资金支持。伴随着快递行业全面开放,四大外资快递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进入中国,而且迫切要求独资。为了缩短进入时间,快速构建网络继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之后,国际快递四大巨头(UPS、FEDEX、DHL、TNT)之一的美国联邦快递(FEDEX),斥资4亿美元巨资收购了昔日的合作伙伴———仅收购前11个月亏损就高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大田集团实现独资,并将大田集团经营国际快递和国内快递的所有资产、以及大田集团拥有的50%股份纳入旗下。收购大田后,联邦快递将更加顺利地进入中国二三级城市,这样以来,姗姗来迟的联邦快递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能迅速赶上并有可能超越老对手UPS、DHL、TNT。

(四)我国快递产业目前状况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快递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行业整体科技含量亟待提升。由于快递业务的时效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而我国快递行业中,除了国有大中型快递公司和国外知名的几家快递公司外,大量的小型民营公司,特别是从事同城业务的超小型快递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非常低或根本没有任何投入。

(2)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由于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进入门槛低,同时由于我国快递行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不需要高端的人员来进行业务运营,因此就出现了大量低层次人员充斥快递行业的局面。

(3)行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快递行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快递货件经常出现延误、破损和丢失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上述客观原因外,也存在人为偷窃和野蛮装卸等因素。

(4)国内快递公司国际竞争力堪忧。目前,我国80%以上国际快递业务由国外的UPS、FEDEX和DHL公司所占有。而国内除EMS等大型快递公司外,基本上都是将国际快递业务外包给这几家国际巨头,这样极大的挤压了国内快递公司的利润。

(五)快递产业的发展策略探析

随着中国物流行业的开放和外资快递巨头的进入,肯定会加剧快递业的竞争, 促使我国快递业在竞争中发展,把快递行业做大做强。我国的快递业要发展,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而应当实行开放政策,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参与世界竞争中发展。

1.国家应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实行产业发展规划,由管理限制型政策, 通过逐步调整和引导,逐步过渡为服务支持型政策。实施这一条,首要的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制定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第一步就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邮政法。对邮政宜区别对待,可以给其邮件、包裹类业务一定补贴,不宜给予其过度倾斜,更不宜在某些方面垄断专营,以保证公平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外资能进入的领域,内资都要能进入,对邮政部门在快递业务应该一视同仁,甚至在保障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将EMS 拆分出来,使内外资、国有民营充分竞争。2.在竞争中学习外企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随着快递业的发展,外资的进入,国内企业管理人员要调整心态,既不要惧怕和惊慌失措, 也不要盲目乐观,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取竞争对手之长,参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国内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培养其核心竞争力。

3.重在创新。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企业生存和壮大的保证。而创新的关键有三点: 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1)思想观念创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竞争环境,因而不能墨守陈规,要摒弃旧观念,尽快地接受新事物,使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尽快适应新变化。(2)制度创新。要彻底革新计划经济时代缺乏效率的管理制度,引进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资本结构,公司的组织结构,用人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手段, 利益分配乃至企业文化方面,凡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都要积极学习勇于创新, 其目的是引进人本化的管理和现代化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技术创新。物流的新型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条码技术、射频技术、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分拣技术,控制中心信息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是提高企业核心另一重要力量。

4.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市场价值。要通过招聘高素质人才、在职职工培训的方式,管理人才甄选和培训,甚至借用外脑,形成思想库、智囊团, 以不断咨询企业经营管理中提出的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国资和民营企业要改进旧有的人力资源策略,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有针对性的提出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和激励的立体性人力资源策略。这一点联邦快递和宅急送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联邦是高薪酬高福利外关注用好人,把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同时非常关注员工培训;而宅急送对稀缺人才采取高薪高福利和股份激励,同样,宅急送也非常关注员工培训。

5.竞争之外还有合作,应当鼓励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正常兼并。其实,只要符合市场经济准则,符合行业长远发展,符合我国相关法律,并购不但不应当收到限制甚或反对,反而应当受到保护和支持。并购和合作对竞争双方都是有力的,能够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能保证行业的长远发展。中国快递行业,这个朝气蓬勃、迅猛发展的行业,将在激烈的竞争和意味深长的战略合作,甚至迫不及待的并购重组中,迅速的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通过对快递行业五种力量的分析,投资主体应该能够对该行业的吸引力做出判断,看是否有机会获得足够的甚至超常的投资回报。一般来说,竞争力量越强,行业中的投资者能够获得的回报就会越低。相反,有吸引力的行业通常具有高的进入障碍,供应商和买方讨价还价能力较高,替代品的竞争很弱,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程度很大。从文中对房地产业的五力模型分析可知,快递产业是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行业,这也是快递产业成为热点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5.波特五力分析中国联通(范文) 篇五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威胁主要来自广电网络、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专用网络(公司)、跨国公司以及虚拟网络运营商。未来的电信网络,是以光纤传输网和IP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互联网、电话网(PSTN)、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全面融合的网络,Internet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主体。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复建设留下大量的部门专用通信网资源,想加入电信市场竞争。被禁止提供公众电信服务的广电网和其他专用网加入电信市场竞争指日可待。此外,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进入威胁正在变成现实。

虚拟运营商是又一个潜在进入者。目前中国对虚拟运营的相关政策还不明朗,中国电信虚拟运营处于探索阶段,国内主要的虚拟运营商润讯、TOM、鸿联九

五、联想、中关村科技等都是转型而来的。从业务构成上看,这些虚拟运营商只是在部分业务上存在着竞争。

1.在现代3G时代,其他企业在进入此行业存在着规模、产品差异性、资金需求、销售渠道、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壁垒。

2.现今移动企业资源还是很强大的,而且电信服务业的退出壁垒很高,资产的流动性低,如果投资失败很难退出或翻身,2G市场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瓶颈,未来运营商的竞争主战场当在3G。

由此而得,联通所处的行业具有强大的进入壁垒,外来资本基本不可能对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威胁。(个人认为电信在3G领域对联通基本不构成威胁,要威胁也是威胁移动。而移动没有固网,运营的又是一个不成熟的3G网,未来前景堪忧)

(二)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现今中国电信市场有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国内长途、本地、移动等各类主要业务,都 有两家以上运营商竞争;在固定电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在南方、中国联通在北方分别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竞争最激烈的是长途和数据业务市场,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都提供长途和国际电话服务。其中,在长途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并立;在数据业务市场上,中国电信居绝对优势地位,占据57,81%的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市场是双寡头垄断结构,但其中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70%。综合考虑同业企业数量和力量对比、行业发展速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转换成本、固定成本与库存成本、行业生产能力增幅、以及退出障碍等方面,在行业内移动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排名第一,电信和联通在伯仲之间,短期内联通竞争处于劣势,长期看有可能由弱转强,挤占移动份额。3G发展生死攸关,将来的竞争电信对联通的威胁更大。

(三)替代品的威胁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电信业务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不同业务之间的异质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业务之间的替代性越来越强,传统固定长途业务先是面临移动长途业务的竞争,后又被快速增长的IP电话所替代。IP电话业务价格低廉是其最大优势,因此对国内长途、国际长途、港、澳、台长途的替代最强。移动电话除对国内长途、国际电话、港澳台长途业务有一定的替代,随着资费的降低,将抢占更多的市场。

无线市话由于价格低廉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移动需求,对一部分移动业务具有替代性。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电信服务业,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更基于价格低、质量高、功能新、性能好等方面。随着移动网络越来越完善,这种替代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从数据看电信和联通的固话业务一直在萎缩,联通的固话客户流失尤为明显。而在2G向3G过渡的问题,联通因为手握WCDMA网具有移动、电信都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WCDMA具有丰富的终端支持,优于电信和移动的网络质量,广泛的互联网应用资源,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和与2G时代占统治地位的GSM网技术对接。联通3G对2G替代的主要障碍是在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上。现阶段3G的使用成本还比较高,大部分GSM的使用者是低端客户,缺乏升级到3G的欲望,所以2G和3G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供方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整个行业大环境来看,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电信运营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电信运营企业往往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标准,电信运营企业在设备采购时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扩容性和供应商的后续服务。

供应由少数几家公司实行高度集中控制,并且由它们向分散而众多的企业提供产品时,供应商就很容易联手操纵市场,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会迫使购买者在价格、量、付款条件和交货方式等方面接受有利于供应商的条款。原本电信运营企业由于大批量定制和采购会占据强势地位,但是近年苹果在智能手机上的强势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苹果的强势在于它不仅仅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资源提供者)现在的苹果对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而言都是重要的客户,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国三大运营商为了尽快上3G争相和苹果联合,但最终苹果选择了联通。运营商向下整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可能性不大,想改变这个局面只能寄希望于HTC,诺基亚,黑莓和三星能强大起来,打破苹果在智能机上的垄断地位。

(五)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电信运营企业的顾客就是个人消费者,一般来说,个人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都不高。

特别是在中国,虽然消费者非常关注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电信资费调整,对电信运营企业的服务意见也较多。但是三大运营商因为有国家撑腰和垄断。个人消费者作为顾客对于产品的挑选余地不大转换成本很高,对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等信息又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基本没有议价权。

6.竞争环境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 篇六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对许多行业的发展做出分析。例如,在20 世纪80年代,计算机生产厂商如IBM、Digital、Prime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彼此的竞争上,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了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生产各方面的策略,并在实施的时候坚决加以贯彻与执行,力求遏制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但是,最后他们纷纷发觉,在残酷的竞争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预计的效果。因为对于技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通讯行业来说,替代品的威胁才是它们最大的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计算机网络化成为当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不了解这种趋势、不清楚这种潜在的威胁,大量的计算机公司最后不得不面对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1.“五力”模型分析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主要是客户、供应商、新进入的威胁者、替代品的威胁者和竞争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新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怀着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这很可能造成产品价格暴跌,减少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新进入者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障碍的大小和新进入者对现有竞争者反应的预料。如果进入障碍高,新进入者能够预料到被侵犯竞争者会进行严厉地报复,那么显然新进入者不会造成进入所产生的严重威胁。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是指向特定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的大小,

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当企业所需资源供应来源十分集中或稀缺时,供应商可以通过提价、限制供应、降低所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参与某行业时发挥其讨价还价能力。

因此,企业既要设法与一些主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以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及某些优惠条件,同时也需要避免其单边垄断,给本企业造成损失。

(3)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对自己投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买方则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购买产品。为降低成本,买方与供应商议价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这些可以通过鼓励行业内公司间的相互竞争获得。

(4)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服务给行业设置了销售价格的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潜力。除非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在某种程度上将其差异化(比如通过营销),否则该行业会遭受盈利损失,并可能影响行业的增长。很明显,如果替代产品提供的性价比越具有吸引力,那么对原行业盈利潜力设置的限制越严格。替代品不仅在平时限制盈利,而且在行业繁荣时也减少其可获得的财富。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采用人们熟悉的谋求定位方式——使用如价格竞争、产品介绍和广告大战等策略。随着一个行业的成熟,其增长率发生变化,将可能导致利润的降低或被淘汰出局。

2.“五力”模型的应用范围与局限

7.全聚德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篇七

关键词:全聚德,战略管理,五力模型分析

一、企业背景介绍

成立于1864年清代同治年间的全聚德, 至今已接近146年的历史。解放后在政府的援助下, 全聚德起死回生, 再度生意红火。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 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 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 备受各界人士喜爱, 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而后企业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 于2007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挂牌上市。但是, 在餐饮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 全聚德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

二、行业结构的五力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五力模型 (five forces framework) 为识别和分析企业竞争因素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根据波特的观点, 决定企业竞争格局的五种力量分别为: (1) 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 供应商议价能力 (4) 新进入者的威胁 (5) 替代品的威胁。

1. 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餐饮行业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低, 转换及退出成本低, 导致同行竞争激烈, 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烤鸭行业竞争者多样性较大。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可以大致分为中高档和中低档两种。其中中高档烤鸭包括全聚德和“四大京派烤鸭”的另外三家, 即便宜坊、鸭王烤鸭和大董烤鸭。中低档烤鸭包括中餐馆为丰富菜品普遍推出的烤鸭系列及其他零售、外卖的烤鸭。两类企业针对的目标客户不同, 彼此之间竞争不会太激烈。

在中高档烤鸭市场内部, 全聚德作为中华老字号, 品牌效应使其产品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其他竞争者研制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也开始各具特色, 产品的差别化程度缩小。随着同业扩张, 全聚德的品牌特色逐渐退去, 同质化趋势开始显现。烤鸭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增长态势, 但是增长速度不快, 因而使得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更加激烈。全聚德是老字号, 退出壁垒高, 企业选择留在行业内。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多为分散购买, 集中程度较低。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购买者购买烤鸭的费用在其消费金额的比重降低, 使其议价能力较弱。由于全聚德的品牌特色较强, 消费者对其的价格敏感性会降低。

随着烤鸭行业的发展, 消费者可以更加容易地在行业内找到替代品, 购买者转换成本较低。同时, 顾客的消费经验日益丰富, 对餐饮产品特性及成本结构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 因而不可避免地向餐饮企业提出压低价格的要求。

3. 供应商议价能力

全聚德烤鸭主要原材是北京填鸭, 由三元金星公司提供。三元金星食品有限公司是全聚德与北京金星鸭业中心于2005年合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全聚德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占有其60%的股份。除此以外, 全聚德烤鸭的熟酱、面饼等原材料由全聚德防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供应。全聚德防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成立, 是全聚德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此可见, 在正常情况下, 全聚德集团的供货商议价能力比较弱小。但是不排除因为物价上涨而导致的要价提高。

4. 新进入者的威胁

餐饮业结构性进人壁垒低, 新进入者进入该产业的难度较低。新进入者进入烤鸭行业的资金和技术要求都比较低, 使得不断有竞争者进入该行业。

作为烤鸭行业的领跑者, 全聚德因为大规模经营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率先进入该行业, 全聚德拥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和市场地位。由于全聚德的产品品质较高, 多年来形成了一批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另外, 全聚德作为中华老字号, 获得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新进入者的威胁。

5. 替代产品的威胁

(1) 不同类产品的替代。随着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各类餐饮企业层出不穷。粤菜和川菜等几大菜系红遍全国, 西式快餐连锁蓬勃发展加上各类特色餐厅的加速发展, 无疑为消费者提供的更大的选择余地。顾客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心理的可变性使其转换成本较小。部分新式餐厅的口味独特, 价格也相对便宜, 性价比较高, 对消费者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这些替代品都会对全聚德形成较大的威胁。

(2) 同类产品的替代。全聚德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其先进的工艺及优良的品质。又因为全聚德烤鸭已经成为北京的文化标识之一, 与全聚德完全同质的产品少之又少, 威胁性不强。

6. 五力模型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 由于选择的多样化, 购买者是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的;企业的后向整合能力较强, 削弱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来自供应商的威胁很小;餐饮业的进入壁垒低, 但是因为全聚德的巨大的品牌影响力, 使得来自新进入者的威胁不大;各类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决定了来自替代品的威胁很大。

在行业内部, 由于行业内竞争对手势均力敌、行业内企业的产品的同质化开始显现, 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因为全聚德作为中华老字号, 企业的退出壁垒较高, 使得企业选择留在行业内。由于行业市场也在不断增长、全聚德的产品依旧具有一定差异性, 因而企业在行业内依旧有发展的机会。

三、结语

通过行业结构的五力模型分析, 我们可以对全聚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在行业中的位置进行初步的明确。然而要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位置, 企业还要全面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 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杜晓英, 王哲.中国全聚德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战略分析[J].职大学报, 2011 (1) :95-98.

[2]彭靖佳.全聚德烤鸭波特五力模型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1) :40.

8.五力分析图 篇八

关键词:竞争优势 五力模型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了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之事。如果将教育比作一个市场,那么在教育这个产业链中,同类的高职院校就是行业竞争者,用人单位属于院校的下游客户,而学生及学生家长则属于上游供应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学生不仅可以进入高职院校,还有其他的可选路径,这属于替代品。而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同时还有部分中职将升入高职这都成为未来的潜在进入者,在这五种力量的竞争之下,高职教育市场的竞争状况非常严峻。

一、 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同行业的竞争

高职院校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部分院校作的非常出色,如深圳职院在全国的高职同类院校中属于翘楚,依托于深圳这个大的环境,同地区产业及行业的紧密结合使得它的硬件条件、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等资源非常丰富。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深圳这个人口达1054.74万的大城市生源不成问题。

但是生源的问题在江苏省就变得尤为突出。江苏省连年来生源下降,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2009年约为54.6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49.97万人,而2014年仅为42.6万人。四年的时间下降了10万人,而这个趋势还将继续,预计到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将降至谷底,比目前还要少5万—10万。今年省内高职院校争夺生源的战争尤为惨烈。2014年江蘇省高考最终录取近37.2万人,录取率达87.3%,本科录取217633人,专科录取154358人。在专科的最终15万人中,包括外省的招生计划、本省57所高柱院校注册入学录取23014人、34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录取 24498人;2014年本省高职院校的录取计划为103485人,在8月12日公布的首批招生计划未满的院校名单中可以发现,本省的高职院有80%以上未能第一批满足计划,甚至包括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骨干院校,而部分院校缺口非常之大,有的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今年江苏苏北地区的民办专科院校的生源尤为惨淡,有个别学校新生不足1000人。这些都为今后的院校招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生为何会选择一个学校?哪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当前信息网络遍及的情况之下学生的选择愈加理性。地域、学校名声、专业、升学途径等等都是学生的衡量因素。地域上,从今年的专科录取情况看,南京、苏南地区的高校分数普遍偏高,而省外除了京津沪的大部分院校和山东、安徽的少数院校,其他省外高校没有招满。地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办学质量、专业、升学途径等却是能够改变的。从院校从属的行业来看,今年铁路、航空、交通、电力类专业院校的生源普遍不错,这与这部分专业当前需求量大,家长对就业前景看好有关系。而语言类、农业类专业在第一批未招满专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升学途径上,参加“3+2”分段培养的高职院校吸引了很多考生,这部分院校分数线较高,生源较好。而好的口碑更有良好的扩散效应,比如国家骨干示范院招生情况都普遍优于其他院校。

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只有做的比别人优秀才能脱颖而出,而办学更是如此,必须通过切实的途径提升办学质量,吸引考生报考。而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又有着怎样的要求呢?

二、 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上游供应商分析

学生和家长很少在院校的调研范围里,但实际上,他们的偏好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是院校生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一部分教育产品的付费者,因此是一个特殊的供应商。目前江苏省内,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学生挑学校的卖方市场,生源下降,竞争对手增加,家庭普遍小康,学生根本不愁没有学上,只是要看上什么样的学。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说,院校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偏好,才能在招生市场上吸引他们的眼光。

目前我省的院校选择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家长具有主要的话语权。如果亲临招生咨询会,就会发现围绕在咨询处咨询的主要是家长。而他们咨询的也主要是交通、建筑、电力等以后好就业的专业,像植物保护、水资源、语言类等专业却鲜有人问津。什么样的专业才能吸引学生?家长咨询的时候主要关注升学途径、就业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公办院校、“3+2”都比较吸引家长的眼球。

家长具有主要决策权,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具有选择权,学长的口口相传,院校的咨询宣传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除了在专业门类上下文章,口碑和品牌也很重要。比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虽然地处苏北年年招生人数爆满。有些专业在未来是一个相当有前景的行业,比如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就业期望较高缺乏理性,口口相传和既有观念对他们的影响相当大,所以在院校的选择上家长相对于学生反而是较难改变的群体。因此了解学生所求,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创建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增加学校的吸引力是打开学生这个突破口的关键。口碑更有赖于学生,关注学生所想,提供学生成长的空间,培养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在校学生向周围的人群宣传学校。

三、 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下游客户分析

企业是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方,企业的需求决定着院校的培养对象。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相一致。比如深圳职院的物流专业是全国的翘楚,这主要得益于深圳拥有众多的码头、港口、货代公司等。而苏州职院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良好,则主要源于苏州地区众多的企业和流动人口的需求。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产业发展摸准企业需求不断调整院校的专业及教学模式。目前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而当前的人口结构已经显示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下降趋势。这种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都催生了一个现象:高职学生非常好就业。企业非常积极的想要和学校合作,选择一个合适的企业,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校企关系中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导致学校讨价还价的能力提升,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性,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但是如果吸引不了学校的上游——学生和家长,招不来学生,再多的企业合作也是空谈,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学校的口碑传递,所以做好了上游是第一步,但是对下游企业的维护和把关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四、替代品的竞争——入学以外的其他选择

是所有的学生都参加高考了么?没有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都去干吗了?重庆市2009的相关调查发现,该市上万名没有参加高考的应届生中,多为农村考生。少数成绩不理想的觉得升学无望,直接出去打工,也有的自动退学或参军去了。而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也是重要原因。中加班、中英班、中澳班各种与留学对接的项目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生源。

今年江苏省也面对一些这样的问题,虽然技工严重缺乏,但是用人单位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并未形成,技能型人才普遍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这种对职教的偏见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学生死拼高分报考非职教院校;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会有大量学生宁可弃考或弃学也不上职业院校。

五、潜在进入者——多元化的竞争者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不少主体组织已经摩拳擦掌,打算进入这个市场。有的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教育部表明: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这些院校办学历史悠久还有本科专业能够吸引家长的偏好。还有一些依托于企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资金优势,同时近年来还有部分中职院近年来也升级为高职院校。这些进入者一旦进入市场将进一步威胁现有高职院校的生存

和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竞争下如果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很有可能面临淘汰的下场。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可以从竞争实力、自我假设、现行战略、未来目标四个方面来决定自身的下一步策略。

首先从自身竞争实力上看,院校要确定自身的强项和弱项,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一定的投入就要有一定的产出,如果专业缺乏吸引力就应当考虑如何去建设具有实际吸引力的专业,这需要同地域相结合,了解本地的产业规划、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用人的需求会转移,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也会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自身的自我假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自身的定位和实力是至关重要的,更要看看周围的同行是如何做的。这就是现行战略的意义,一个院校必须随时了解自身所具有专业的发展变化,更应该关心本省内哪些发展的较好或者后来居上的院校。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学校的未来目标。院校的建设离不开教师,“大学先有大师”,学校的建设首先应该是师资的建设,只有老师对未来的目标明确,才能促进整个院校的提升。而这需要在学校内部的管理层和各种相关制度中体现这种目标和相应的激励制度。

今年严峻的招生情况给所有院校上了一课,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对于院校势在必行。院校要将职业教育同社会同市场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同时也为每一个年轻人提供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上一篇:经典心理学的语录下一篇:法 定 代 表 人 身 份 证 明 书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