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漏事故反思

2024-09-26

泄漏事故反思(精选10篇)

1.泄漏事故反思 篇一

1.应急抢险救援措施

合成氨装置脱碳溶液的泄露具有对现场人员造成烧伤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等危害。应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来控制溶液的泄露。

2.应急方法步骤

(1)事故第一发现者首先报告班值长;

(2)班值长组织人员在视泄露情况进行先期处理的情况下,立即报告调度,并向装置主任和车间负责人报告,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3)装置主任到达现场后,视泄露可控情况报告调度启动部分或全系统紧急停车程序,防止事故的扩大。

(4)车间负责人到达现场后,作为现场处置临时总指挥组织应急人员对泄露周围进行警戒,人员进行救护,人员清点,抢险设备及物资工作;

(5)调度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要求车间查明外泄部位(装置)、泄露物质和原因,下达按生产线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报告应急中心,通知消防队和各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6)车间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和原因,凡能经切断物料或倒槽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应向公司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抢修的具体措施。

(7)应急中心、生产部、安全部、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的单位,在查明物质泄漏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由公司应急中心指挥部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方案决定后由车间负责人向事故装置主任和班值长下达,车间应急组长带领班组应急人员迅速执行。

3.现场急救

(1)急救要点:急救前,急救人员应佩戴好劳保用品,并有专人监护; 如果现场有人被碱烧伤,应将受伤者撤离危险区域,现场采取急救措施后迅速送医院就医。

4.生产恢复

现场泄漏点处理好后,方可解除隔离区域的警戒,准备恢复生产。

2.泄漏事故反思 篇二

为了避免有毒气体发生泄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事故的危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时,要求企业确定危险目标的危险特性及其对周围的影响,特别强调要设定危险区域。只有预测出可能的危害区域,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有效地疏散危害区域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人员的伤害[1]。本文主要针对该企业可能出现液氯泄漏事故后果进行预测分析,确定其致死的危险区域,为企业的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1 泄露源强计算

为了对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预先判别,对事故后果的分析通常是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进行。

企业在储罐区存有6个液氯钢瓶(每瓶储量为1 t,D=0.8 m,H=2 m)。根据事故统计,典型的损坏类型是储罐与其输送管道的连接处(接头)泄漏,管道或阀门完全断裂或损坏引起泄漏。事故发生后系统自动报警,迅速采取木条堵漏、倒罐等措施,管道破裂、储罐出料口破裂引起的泄漏一般可在10 min内得到控制。

液氯沸点(-34℃)远低于环境温度,泄漏时变为气体,其泄漏速率(QG)用(1)式计算。

式中:QG为气体泄漏速度,kg/s;Cd为气体泄漏系数,当裂口形状为圆形时取1.00;A为裂口面积,12.56×10-4m2;P为容器压力,607 950 Pa;TG为气体温度,298 K;Y为流出系数,对于临界流Y=1.0;k为气体绝热指数,1.308。

由式(1)计算,氯气泄漏速率为2.73 kg/s,6.1min可以整瓶泄漏完,故10 min内泄漏量为1 t。

2 事故影响后果计算

2.1 事故排放源预测参数

本次事故排放预测历时确定为5、20 min,风速条件按静风、小风、有风情况,大气稳定度选择D、E、F类,分别预测事故状态下不同稳定度、不同风速、下风向不同距离的液氯排放浓度分布。

2.2 事故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采用数据见表1。

2.3 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采用多烟团模式预测计算事故状况下的污染物地面浓度,公式如下:

式中:Ci(x,y,0,t-ti)为第i个烟团t时刻在(x,y,0)处的浓度,mg/m3;Q为排放总量,mg;u为风速,m/s;ti为第i个烟团的释放时刻;He为有效源高度,m;σx、σy、σz为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n为烟团个数,这里假设每30 s释放一个烟团。

2.4 预测结果

液氯储罐输送管道口破裂事故情况下,下风向不同距离和时间的浓度见表2、表3。

3 事故影响评价

3.1 对环境的影响

在事故排放后20 min内,超出居住区最高容许浓度的最大范围为2 320 m,出现在D稳定度、风速2.1 m/s、预测时刻20 min时。在此范围内的村庄居民将受到影响。

3.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事故排放后20 min内,超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最大范围为1 920 m,出现在F稳定度、风速2.1 m/s、预测时刻20 min时。据此确定本项目应急撤离半径为1 920 m。

在E稳定度、风速1.5 m/s,预测时刻5 min时在距离泄露点约37 m处出现1 300 mg/m3质量浓度点,超过半致死质量浓度850 mg/m3;据此确定本项目半致死浓度范围为37 m。

4 结论

根据以上预测,设定氯气泄漏事故状态下,各种气象条件下氯气浓度超过其半致死浓度的最大范围约为37 m,氯气浓度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最大范围为1 920 m。可据此确定本项目半致死浓度范围为37 m,应急撤离半径为1 920 m。

若出现液氯泄露的风险事故,企业应立即启动《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有效地疏散危害区域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人员的伤害。

摘要:针对某化工企业液氯储罐泄漏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后果计算及预测。通过对液氯储罐泄露源强计算及风险事故后果计算,预测出液氯储罐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定了半致死浓度范围和应急撤离半径。

关键词:液氯储罐,泄漏,半致死浓度,撤离半径

参考文献

3.山西苯胺泄漏事故调查 篇三

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左右,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巡检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苯胺库区一根往成品罐输送苯胺的软管已发生爆裂,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未关紧,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排污渠。

经过初步核查,当时泄漏总量约为38.7吨,发现泄漏后,相关部门同时关闭管道入口和出口,并关闭了企业排污口下游的一个干涸水库,截留了30吨的苯胺,另有8.7吨苯胺排入浊漳河。据现场记者描述称,目前,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泄渠已经抽干,受污水体从结冰的水面上看起来呈淡黄色。

山西省长治市市长张保2013年1月6日说,苯胺泄漏之后,长治市政府和天脊煤化工集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浊漳河河道中打了3个焦炭坝,对水质污染物进行活性炭吸附清理,设置了5个监测点,每2个小时上报一次监测数据,并在浊漳河沿岸设立警示标志。

据张保介绍说,此次苯胺泄漏事故,受到影响的山西境内河道长约80公里,平顺县和潞城市28个村、2万多人受到波及。为防止河流两岸人畜饮用河水,长治发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广而告之,要求大家不要饮用河水,不要下水打鱼,不要吃鱼等。

晋冀豫三省联动应急

山西省环保厅副厅长刘大山表示,虽然苯胺泄漏事故发生在山西,但污染物流进河水,涉及到水库,已经对下游的河北造成威胁。目前,山西、河北两省采取联动应急措施,山西主要工作是在前期切断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细化措施;河北在采取净化措施的同时,并对水质进行应急监测。

浊漳河从山西出来之后主要流经河南安阳西部一带,包括林州地区,特别是林州地区的著名水利工程红旗渠的用水全部来自浊漳河。虽然红旗渠水主要用于灌溉,但因一小部分渠水是供人畜用,水体是不是安全仍在做进一步的检测。河南安阳市已提醒沿线群众暂停使用红旗渠、安阳河、岳城水库等水源用于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

据了解,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后,浊漳河出山西省界的王家庄监测点的苯胺浓度一度达到国家标准的720倍,后大幅缓解。

邯郸市民抢水好辛苦

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2013年1月5日夜间通报称,接山西省有关部门通报,由于漳河上游浊漳河山西境内发生了事故性污染物排放,该市政府决定停止从岳城水库供水,改为全部由羊角铺地下水源供水,由于单水源供水管网压力较低,造成部分市区供水困难。

据了解,岳城水库属国家直管的特大型水库,位于磁县境内,水质为国家地表水Ⅱ类水体,水质综合污染指数2.25,水质良好,是邯郸两个水源地之一。铁西水厂水源即取自岳城水库,经过56.5公里输水管线自流进入水厂,供水能力为20万立方米/日。

邯郸市自来水公司一负责人1月5日晚透露,邯岳(邯郸—岳城)输水管线岳城水库取水口自14时许关闭,造成该市铁西水厂停止运行。该自来水公司另一三堤水厂独自承担起全市的城市供水重担。由于水压偏低等问题,部分区域市民用水受到影响,就此次停水造成停水面积及影响人数正在统计中。

邯郸市人民政府通报称,其他使用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及漳河水的地方,人畜不可直接饮用;用于灌溉的,需等到有关部门通知后方可使用。由于尚未得到恢复供水时间通知,邯郸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购买饮用水,各大超市的饮用水被抢购一空。截至1月6日晚,邯郸市主城区85%以上居民已恢复正常用水,但由于单水源供水管网压力较低,仍有部分居民家中处于缺水状态。

长治回应迟报

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省长治潞城市境内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对于民众关心的为何事隔5日通报,长治市新闻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一平表示并未迟报事故,都是按照相关规定作出的处理。 王一平说,“我们都是按照规定程序报的,并不是晚报5天。发生了污染以后,只要污染不出长治的边界好像就不用往省里报,自己处理就行,一出边界了这才需要报,再详细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1月5日下午,山西省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派出专家赶赴现场紧急处理。据山西省长治市宣传部副部长郝黎华介绍,目前主要是细化处理工作,把流向河北的水源掐掉,避免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排放的部分污染物,也在通过建坝进行拦截,再把污染的水源引到洼里。

山西省已对潞安天脊“12·31”苯胺泄露事故直接责任人做出初步处理决定,天脊方元公司总经理陈建温,安全生产副总经理任勇杰,储运车间主任程新生、副主任宋涛已被撤职,待事故调查结束后,再进一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另据了解,山西省长治市政府已经对浊漳河流域112户化工企业进行停产整顿,进一步排查隐患。

(据《云南信息报》)

4.丙烯泄漏事故演习总结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精神,凸显“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宣传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知识,防止和减少突发性安全生产事故给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造成危害及损失,为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实践经验,结合公司生产装置特点和危险因素,依据公司《事故应急救援总预案》要求,公司于2013年6月19日在丙烯罐区开展了丙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习,现就本次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总结如下:

一、演习基本情况

本次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模拟公司V401入口阀前法兰垫子损坏,发生大量丙烯泄漏,罐区被丙烯气笼罩,1名岗位操作工检查时中毒昏倒。公司总经理接到事故报警后,紧急启动二级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指挥中心的英明指挥下,各专业组经过近半小时的抢险救援奋战,成功消除“丙烯泄漏”和“伤员”抢救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应急救援演习任务。

二、演习顺利开展的经验和意义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措施到位

为加强本次丙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演习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演习工作顺利推进,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单位鼎力支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安保科编写了《丙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方案》,近半月的时间里,安保科和各专业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到演习现场踏勘,对参演人员、演习物资都一一提前协调落实,确保万无一失,力求做到演习结合生产实际,模拟真实事故,开展实战演练。

2、演习的顺利开展,将促进公司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由于公司工艺的特殊性,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通过本次丙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找出公司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让广大员工懂得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干的事故处置程序。,通过本次演习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员工了解和掌握了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何进行报警、安全疏散、工艺处理、抢险抢修、环境检测、伤员搜救等常规操作,以及熟悉了应急演练的程序和要求,使大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各单位配合密切,各项演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演练过程中,各个环节、流程衔接顺利无空档,参演人员全身心投入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有利于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的准确快速消除。

5、各参演单位认真投入演习,现场气氛浓厚

各参演单位及部门进入参演现场后,都能积极主动转换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演练中,“事故”应急救援场面比较浓厚。

6、协调组织有序,人员、物资到位及时

由于组织准备充分,本次丙烯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活动比较顺利。整个演习过程协调组织总体有序、高效,参演人员和物资基本能按要求到达指定位置,充分体现了公司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公司今后其他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7、及时总结,为今后演习工作积累经验 本次演习一结束,公司组织本次演习的专题总结交流会进行全面总结。要求各单位结合本次演习活动认真总结,做到取长补短,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建设,为公司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通过这次丙烯泄漏事故地成功演习,使公司广大员工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的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但在演习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部分参演人员演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对演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表现,必须克服。

2、部分参演人员对演习方案不熟悉,不能顺利投入演练,对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认识不足。

3、信息沟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演习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同时由于采用防暴对讲机进行信息传递,使用统一频道,加之对讲机数量有限,传递效果不佳,在进一步完善。

4、部分人员对特殊防护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品不够熟悉,各单位必须强化广大员工对特殊防护器材和个人劳保用品使用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员工的最后一道防护保障措施。

东营市腾跃化工有限公司

5.省煤器泄漏事故案例 篇五

一、事件发生时间:2005年01月05日

二、事件发生时工况:

机组负荷450MW,A、B汽泵运行,电动给水泵在备用状态,给水流量为1327.5 t/h,A汽泵出口流量650 t/h,B汽泵出口流量701t/h。主汽温度565/558oC,主汽压力22MPa,再热汽温度558/557 oC,B、C、D、E磨煤机运行,燃料量为172.6 t/h。螺旋管出口温度409.3℃,中间点温度为418.1℃。锅炉四角切圆燃烧方式。

三、事件发生、扩大及处理情况:

7时15分,主值发现省煤器管泄漏报警。同时发现炉膛突然正压到+300Pa,燃烧工况大幅波动,炉膛负压不稳定,燃烧调整困难。巡操就地检查炉本体标高41米层锅炉左侧处有明显漏汽声音。汇报领导、经调度同意停炉,冷却后进炉膛检查发现锅炉省煤器入口联箱左侧第二、第三屏分别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其中爆裂管数2根:分别是第二屏由内往外数第二根管焊口断裂,第三屏吹损断裂各2根管。进一步对周围受损管子进行壁厚测量后确定共吹损管数20根。

四、事件原因及扩大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分析: 省煤器管泄漏,导致被迫停炉。

2.根本原因分析: 在焊接时,焊接工艺质量控制不到位,在焊缝内表面形成错口,造成焊缝区域应力集中严重,运行中导致开裂,造成大量蒸汽泄漏,伤及相邻的第二、三、四屏,共造成25根管圈被吹损。

五、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1.基建过程中质量验收、把关不严,给设备安全运行遗留了重大隐患。

2.设备部点检、发电部巡检人员设备巡检不到位,发现不及时,造成较多的管圈吹损。

3.设备部、发电部管理不到位,设备巡回检查制度执行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考核机制。

六、防范措施:

1.加强对机组运行的监控,特别是加强对#1锅炉已更换的省煤器管附近的巡检,及时发现泄露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吹损周边管屏。

2.要严把原材料采购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入厂,坚决避免发生由于产品质量原因 引发设备事故。

3.加强锅炉点检、巡检管理,做好风险预控。

4.基建过程中质量验收严格把关,避免遗留重大设备隐患。

5.设备部、发电部要加强部门管理,对设备巡回检查制度的执行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及考 核机制。

省煤器泄漏

一、事件发生时间:2005年01月04日

二、事件发生时工况:

机组负荷570MW,CCS方式运行。

三、事件发生、扩大及处理情况

22时45分,巡检员发现#1炉竖井右侧墙50米处,锅炉内部有泄漏声音,经策划部、检修部共同确认锅炉内部受热面泄漏。值长向省调申请降负荷停机,省调同意后,将机组降至50MW手动打闸停机。锅炉通风冷却后进入炉内检查,发现标高51米处炉右侧第一排省煤器蛇行管最上面的管子发生泄漏。

四、事件原因及扩大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分析: 吹灰系统运行不合理将省煤器管壁吹损。

2.根本原因分析:

经过现场分析认为此次事件原因是锅炉#33吹灰器在非吹灰状态时有大流量蒸汽进入吹灰器,对省煤器管子长时间吹损导致管壁减薄,造成管子泄漏。而造成吹灰器在非吹灰状态时有大流量蒸汽进入的原因是开阀机构工作不正常,进汽阀没有正常关闭,导致吹灰系统暖管及吹灰时,#33吹灰器大量进汽,将省煤器管子吹损。

五、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1.四管泄漏监视系统工作不正常,锅炉吹灰时将四管泄漏监视系统屏蔽。

2.吹灰方式不合理,吹灰器安装位置不合理。

3.运行监盘、设备巡检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吹灰器发生故障。

4.吹灰过程中发现有吹灰器内漏时,采取措施不及时,致使蒸汽吹损受热面。

六、防范措施:

1.运行部加强设备巡检,在吹灰器暖管和吹灰期间对吹灰器进行逐一检查。

2.检修部按设备巡检的要求,对吹灰器各部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在吹灰期间运行人员发现吹灰器故障不能排除时,应立即通知检修部机务检修和热工检 修人员,检修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到达现场处理缺陷。

4.在吹灰过程中运行或检修人员发现有吹灰器内漏时,应停止本次吹灰工作,关闭吹灰系 统进汽总门,防止蒸汽吹损受热面。

5.锅炉四管泄漏监视系统投入正常,运行人员在吹灰器暖管和吹灰过程中密切监视吹灰器 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检修部负责修改四管泄漏监视系统程序,锅炉吹灰时不能将四管泄漏监视系统屏蔽。7.每次停炉后,只要具备进入炉内的条件,防爆检查小组应对炉内受热面进行检查,对吹 灰器附近的管子要重点检查。

案例

六、高温过热器泄漏停机

一、事件发生时间:2005年04月24日

二、事件发生时工况:

机组负荷500MW,CCS方式运行。

三、事件发生、扩大及处理情况

19时36分,巡检人员发现#1炉72米上部有蒸汽冒出,立即向值长汇报。经检查确认锅炉过热器发生泄漏。值长向有关领导及网调、省调汇报并申请停机。

19时40分,按调度令降负荷,负荷降至300MW,手动停炉,联跳汽轮机、发电机。事件发生前#1机组累计运行时间3224小时。经检查高温过热器出口A→B第15屏从外向里第14根管在管座下方第二个弯管背弧侧爆破,其它尚有12根管路吹损严重,分别是:14屏的第14根,15屏的第5、8、9、10、11、12、13根,16屏的第8、9、10、11根。

经过对热室内过热器出口管路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高过出口A→B第5屏第20根,18屏第17根、31屏第十七根弯管处有胀粗现象,并有氧化皮产生。第2屏第16根弯管处有严重硬伤。

处理情况:

1、高过出口共割管17根,入口割管4根,割开了相对应的炉内下U型弯。对直管进行了通球检查,U型弯进行了倾倒和拉通检查,联箱进行了内窥镜检查,在检查中未发现异物。

2、对更换的弯管要求锅炉厂冷弯后全部做高温回火处理。

3、管路焊接时要求T23、TP347H、T91全部进行内部冲氩,T23、T91进行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

4、对全部50个焊口全部进行超声波探伤。

5、增装8个温度测点。

四、事件原因及扩大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分析:

高过管子局部材质变化,造成胀粗、爆管。

2.根本原因分析:

在股份公司生产部及西安热工院的帮助下,共同对本次爆管原因分析如下:对#1炉高温过热器检查,确认#1炉高温过热器不存在大面积超温、胀粗现象,只发现4根内圈管子在弯头处存在鼓包、胀粗现象。从爆管爆口四周有明显的细小裂纹以及爆口形状,结合爆口材料金相分析,爆口处管子长期过热。

通过对炉内管道和爆管位置前后管材检查,未发现胀粗和材质变化,说明该管超温并不严重,而爆管和胀粗位置都在弯管处,可能存在下列现象:

a)管子在制造、安装过程中采用火焰烧烤校正,部分管子烧烤过度引起管子局部材质变化,造成胀粗、爆管。

b)T91管子在弯制后没有进行热处理,弯头内部可能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造成持久强度 降低,导致弯管鼓包、胀粗。

c)现场检查管子弯头,个别弯头内弧处有褶皱,弯头起弧点管子变形,说明管子弯制的模 具存在问题,造成弯头强度降低,发生鼓包、胀粗。

d)管子内部可能存在有节流情况,使管内介质流量减少,造成汽温偏高,管子超温,管子 薄弱部位出现胀粗和泄漏。

五、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1.管子制造、安装工艺不良。

2.T91管子在弯制后没有进行热处理。弯头内部可能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造成持久强度 降低,导致弯管鼓包、胀粗。

3.管子弯制的模具存在问题,造成弯头强度降低,发生鼓包、胀粗。

六、防范措施

1.对爆开、胀粗的管子进行通球检查,使用内窥镜检查管道、集箱和管接座。2.对爆开、胀粗的管子加装温度测点,进行温度监视。

3.西安热工院对胀粗的管子进行金相分析,和爆开管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确定胀 粗原因。

4.遇有停机机会对高过管屏要进行全面检查。

高温过热器爆管

一、事件发生时间:2005年07月09日

二、事件发生时工况:

#1机组负荷600MW,主汽压力23.6MPa,主汽温度566℃,1A、1B、1C、1D、1E、1F制粉系统运行,机组控制方式为协调控制。

三、事件发生、扩大及处理情况:

监盘人员发现#1机组负荷波动,#1炉给煤量由230t/h左右逐渐上升至240t/h左右,总给水流量由1950t/h逐渐上升至2050t/h,此时锅炉正在进行吹灰。值班员检查锅炉汽水参数未见异常,对#1炉四管泄漏报警装置检查也未见异常。就地巡检发现#1炉顶热室冒灰,汇报值长,此时给水流量仍维持2050t/h左右,查看锅炉管壁温度测点仍未见异常。值长令降负荷至500MW。在降负荷过程中B侧主汽超温,B侧二级减温水调门自动跟踪正常,值班员立即汇报值长,申请停炉。值长令手动MFT,各联动系统动作正常。锅炉冷却后经检修人员打开人孔进入热室内检查发现:炉顶热室内高过出口从A 到B 数第15屏、从后向前数第11根管、异种钢接头(锅炉厂焊口)上60mm左右(P91侧)爆开,管子规格:φ45×7.8; 材质:P91。爆口特征为短时超温过热爆口。经对热室内31屏高过管扒保温进行了检查,超声波测厚和卡尺测量发现另有28根管被吹损减薄(15屏15根,14屏13根);炉内检查发现第15屏第12根管弯曲变形较大,对热室内爆管和被吹损减薄的28根管共计29根全部进行了换管处理,炉内弯曲变形较大的第12根管也进行了更换处理。处理此次爆管共计74道焊口(高过出口71道、入口2道、手孔1道),P91焊口全部进行热处理,焊口100%无损探伤。

四、事件原因及扩大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分析:

高温过热器超温爆管。

2.根本原因分析:

安装时高过入口联箱内遗留有异物,使管子堵塞,导致短时超温爆管。

五、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1.锅炉安装质量不高,设备验收及设备监理不到位,吹管不彻底。

2.四管漏泄报警装置安装范围不全面,不能反映锅炉运行状况。

六、防范措施:

1.总结经验,发现锅炉四管有超温现象应及早停炉检查。

2.发现爆管,尤其是过热器爆管要尽快停炉,避免吹损面过大。

6.氢气泄漏反事故演习方案 篇六

一、演习目的

1、验证公司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熟悉公司突发事件应急流程。

2、使各部门人员熟悉应急职责,提高协调作战能力。

二、演习时间和地点

演习开始时间:2016年3月15日上午9时 演习地点:柴油发电机房旁

三、演习内容

柴油发电机房东北角路边,某施工队伍用挖掘机作业时,不小心挖断地下的机组供氢气管道,发生大量漏氢。附近地面一动力电缆因绝缘片损坏,发生小火花放电,引发氢气着火,并威胁其邻近的综合管架设备和管道的安全,如不及时扑灭,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

四、编制依据

公司《事故应急总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氢气泄漏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五、组织机构

1、应急指挥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行动小组(1)灭火行动小组 组长: 成员:

(2)疏散引导组 组长: 成员:

(3)后勤救护组 组长: 成员:

六、事故假想

1、假定当时气象条件:气温19℃,阴天,风力微弱。2、3月15日上午9时,#

1、#2机组正在运行发电,供氢站#

1、#2储氢罐内均充满氢气,氢压2.5MPa。其中,#

1、#2机组因发电机内氢压低,正在充氢过程中。现场充氢运行人员发现发电机入口氢气压力调节阀前压力突然大幅度降低,检查发现柴油发电机房东北角

3、演习运行人员只进行模拟操作,不得实际触动设备,以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

九、演习评价与总结

7.尿素合成塔泄漏事故分析及处理 篇七

1 尿素合成塔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来看, 尿素合成塔是由上下封头、多个筒节、出料管和进料管构成, 而筒节采取的则是多层包扎结构。在各个筒节中, 耐腐蚀层衬里、不锈钢盲层和碳钢层板将按照由内向外的持续分布。由于尿素合成塔内含有大量的氨、二氧化碳、水和尿素介质, 所以容易形成具有较强腐蚀性的甲胺溶液。该溶液的浓度越高, 对设备的腐蚀也会越强。就目前来看, 尿素合成塔遭受的腐蚀形式有封头针孔腐蚀、出液管线部件腐蚀、衬里焊缝腐蚀、封头冷凝腐蚀和环隙冲刷腐蚀等等[1]。而这些腐蚀问题的出现, 都会导致尿素合成塔发生泄漏事故。

2 尿素合成塔泄漏事故分析

2.1 泄漏事故描述

某公司在生产中使用了尿素合成塔装置, 该装置的封头紧固螺栓为载丝, 材质为SCM3, 使用液压拉伸器紧固。而该合成塔及时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密封性能也良好, 并且使用了具有耐腐蚀性能的齿形垫, 投产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但在今年初, 该合成塔上封头在北侧偏东位置形成扇形面侧漏, 并且伴有轻微“刺刺”声。为避免设备出现大面积泄漏, 并且确保人员安全, 则需要装置的该次泄漏事故展开分析。

2.2 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该合成塔封头螺栓共有5组, 每组有4个螺栓, 在进行螺栓紧固的过程中, 需要分5步完成螺栓的紧固作业。但由于每组螺栓的状况并不相同, 使用液压拉伸器进行螺栓的统一紧固就会导致泄压后的螺母螺纹变形。在这种情况下, 螺栓拉紧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装置存在密封不严的安全隐患。其次, 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 受到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等工作调经的影响, 尿素合成塔的垫片容易出现塑性变形问题。而垫片产生形变, 则会导致螺栓拉力和垫片比压下降。当垫片的变形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 则会导致垫片泄漏问题的发生。此外, 分析合成塔泄漏事故原因时发现, 泄漏也可能是由垫片或密封面本身的缺陷导致的。因为, 如果在垫片或密封面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高压介质将随之泄漏[2]。但在一般的情况下, 该类泄漏问题会在设备运行初期出现。但从设备运行时间上来看, 设备在最初运行的几年时间里并未出现这类问题, 所以可以排除垫片或密封面存在缺陷的假设。综合以上几点, 考虑到设备泄漏点处在封头北侧偏东的位置, 并且泄漏量并不大。同时, 由于泄漏位置为扇形面, 并且处在3个螺栓之间, 因此可以认为泄漏事故是由螺栓预紧力不足导致。

3 尿素合成塔泄漏问题的处理

自设备运行以来, 在使用压力拉伸器进行合成塔封头紧固时, 紧固油压都为100MPa。但实际上, 由于经过多年运行, 设备螺栓的实际紧固油压已经提高到105MPa。为确保带压紧固安全, 还要先进行螺栓能够承受的最大预紧力的计算, 然后进行拉伸器油压的推断。具体来讲, 就是使用p油压=S螺Kσe/S拉的公式进行油压的计算。式中, p油压=指的是拉伸器油压, S螺为螺栓有效横截面积, σe为螺栓屈服强度, S拉为拉伸器油缸承压面积, K为安全系数[3]。通过计算可以发现, 拉伸器油压不能够超过154.1MPa。而通过降低合成塔操作压力, 则可以使螺栓的预紧力得到降低, 继而使合成塔的安全裕度得到增加。所以, 可以从漏点两边对称向漏点部位紧固, 而油压则可以从105MPa开始增加。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按照每轮5MPa的数值进行油压的增加。而每次完成一轮紧固, 还需要对合成塔的漏量进行观察。最终, 当油压达到125MPa后, 合成塔漏点最终得到了紧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一旦遭遇尿素合成塔泄漏事故, 维护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现场泄漏情况进行泄漏原因的判断。而在找到真正的泄漏原因后, 维护管理人员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漏点的处理。因此, 相信本文对尿素合成塔泄漏事故分析及处理问题展开的探讨, 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氨汽提法尿素合成塔泄漏的维护及处理[J].化肥设计, 2014, (01) :44-47.

[2]常亮.尿素合成塔封头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大氮肥, 2014, (05) :310-311+318.

8.煤气泄漏引发的大爆炸事故 篇八

上海某酒家煤气泄漏引发的大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一、情况经过

某月9日6时许,位于上海闹市静安寺附近的大酒家。发生由厨房煤气泄漏引发的大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据警方介绍,6时许,上海110报警台接到酒店业主报警说,店里煤气表爆炸了,快通知煤气公司来修。报警后仅两三分钟,酒店就发生了爆炸。玻璃粉碎。楼房坍塌,在酒店用餐的顾客和工作人员,有的被当场炸死,有的重伤。

警方接报后,迅速派出消防公安干警赶往现场进行抢救。同时把伤员送往瑞金、华山、华东等5个医院抢救。共有20余人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在现场目击,酒店外面马路上洒满了被击碎的玻璃,受伤者中有些是过路行人。

二、造成事故的原因

大酒家煤气泄漏引发的燃气爆炸事故。可以分成二次事故,第一次事故是煤气大量泄漏,第二次事故是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最大是第二次事故。

第一次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煤气压力超压,造成店里煤气表爆炸。

2、对煤气设施检修或碰管使煤气表内及管道未置换干净,造成煤气表爆炸。

3、煤气表有泄漏,没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在它周围形成爆炸浓度区域而发生煤气表爆炸。

第二次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

1、煤气表爆炸后,煤气大量泄漏厨房内。

2、煤气泄漏报警切断装置没有启动。存在着问题;或者没有安装煤气泄漏报警切断装置。

3、酒店人员没有迅速切断气源、熄灭火源及消除可能产生的火花和尽快疏散店内就餐人员。因为当时有两、三分钟时间完成人员疏散工作。并且制止其它人员进入爆炸区或爆炸后的碎片飞溅能伤人的区域。

从以上各因素分析得出:造成7人死亡。近百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煤气设备设施没有按有关规定要求维修、保养、检查,其次是煤气安全设施设备投入不够;最后是酒店人员处置措施不当。间接原因。安全用气管理存在缺陷;煤气供应单位安全指导力度不够;酒店不重视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处置演练和培训工作。

三、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该起煤气泄漏爆炸造成7人死亡,近百人受伤的恶性事故,反映出了商业用户一旦发生煤气事故很容易造成恶性事故。商家经济利益最大化至上,忽视对燃气安全设施设备和安全教育制度培训的投入,在管理上重经营,轻安全。供气单位应加强燃气设施维护管理工作。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供气单位加强燃气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尽可能消除因设备设施引发的第一次事故。

2、在操作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供气,安全用气。

3、加大燃气系统中安全设备设施的应用,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增强煤气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量控制或消除事故隐患,特别是要防止杜绝二次煤气事故的发生。

4、认真做好用户安全用气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对用户安全用气的指导并作好相关资料。提高用户安全用气管理水平及应变能力。使用户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并积极配合燃气供应单位的管理。

9.历史上11大核泄漏事故 篇九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好处于北约组织在挪威的一座大型军事基地附近,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潜艇一旦发生核爆炸,将摧毁整个北约基地,并将促使北约动用核武器向苏联进行报复。

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时任“K-19号”核潜艇指挥官的尼古拉·扎捷耶夫立即召集几十名年轻水手到核反应堆舱完成维修工作,其中就包括普通水兵尼古拉·巴塔列夫。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群年轻的水兵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由于这些水兵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至数周内,共有8名水兵牺牲,还有14人回国不久后死去。尼古拉·巴塔列夫随潜艇上岸后,接受了住院治疗并随后退役,至今生活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地区。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排除污染的工作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才能彻底结束。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在其中一幅照片中,起重机正从安全壳建筑中吊出遭到破坏的反应堆芯。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10.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其处置 篇十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中所列的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化工生产的原料、中间体及产品的品种类不断增加,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品泄漏事故也不断增多(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近几年,仅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平均每年参加处置的危化品泄漏事故就多达近千起),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造成危化品泄漏的主要原因

造成危化品泄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自然灾害

自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龙卷风、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以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的爆发,引起地球大气环流变化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化工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例如,由此导致的停电、停水,使化学反应失控而发生火灾、爆炸,导致危化品泄漏等。

2.勘测、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如选址不当、安全间距不足等。

3.设备、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如设备质量达不到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防爆炸、防火灾、防雷击、防污染等设施不齐全、不合理,维护管理不落实等;设备老化、带故障运行。化工生产流程中,一般都有一定的压力、温度,甚至高温、高压,不少原料、中间体和产品都具有腐蚀性等特点,极易导致设备老化、故障,使各种管、阀、泵、室、塔、釜、罐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

4.违反操作规程

不少化工企业,尤其是私营化工企业急剧增多,许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又未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

加之,规章制度不落实,劳动纪律涣散,也会导致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2005年4月20日,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某黄金冶炼厂,因2名当班工人违反规定,同时离岗用餐,导致20余吨含氰化物的液体泄漏,造成3人死亡、8人中毒受伤的严重后果。

5.交通运输事故引发危化品泄漏

运输单位不按规定申办准运手续,驾驶员、押运员未经专门培训,运输车辆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超限超载、混装混运,不按规定路线、时段运行,甚至违章驾驶等,都极易引发交通运输事故而导致危化品泄漏。据统计,近几年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危化品泄漏事故已约占总次数的30%。

6.人为破坏

1995年3月20日,举世震惊的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就是由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所为,此次事件共造成10人死亡,75人严重中毒,5500余人被分送到234家医院抢救。需特别注意的是,恐怖分子随时都可能制造危化品泄漏事件,残害人民群众,破坏社会稳定。

7.战争导致危化品泄漏

战争中,交战双方往往也会将对方的危化品生产、储存场所作为攻击和敌对破坏的目标,致使危化品泄漏。还有些被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称之为“双用途毒剂”的化合物,如氢氰酸、光气、氯气、磷酰卤类等,和平时期是化工原料,战时即可迅速转化为军工生产而作为军用毒剂用于战争,这类化学物质一旦泄漏,其杀伤威力不亚于使用化学武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就曾多次使用毒气杀害我同胞。

二、危化品泄漏的危害

危化品泄漏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1.危化品泄漏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当危化品泄漏,有毒物质进入人的机体后,即能与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如酶、蛋白质、核酸等作用,从而改变细胞内组分的含量及结构,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致机体功能紊乱,造成中毒。而且,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状态不同,中毒的途径也不同。如受污染的空气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中毒;毒物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如沙林液滴落到皮肤上即很容易渗入皮肤之中;误食、误饮染毒食物、饮水,即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再则,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不同,能产生不同的中毒症状,造成不同的伤害效应。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氯代烃等神经性毒物,可经呼吸道、皮肤毒害神经系统;氯气、二氧化硫、氨气、光气、硫化氢、硫酸酯类、氮氧化物、异氰酸酯类等毒物,经呼吸道(酯类毒物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而导致呼吸系统中毒;一氧化碳、苯胺、硝基苯、氢氰酸吸入人体后会造成血液系统毒害(即全身性中毒)。1984年12月2日子夜,位于印度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一个储存45t剧毒液体——异氰酸甲酯的贮罐压力骤然升高,使阀门失灵,异氰酸甲酯外泄汽化,致3150人死亡,5万多人失明,2万多人受到严重毒害,15万人接受治疗,受此事件影响的多达150余万人,约占该市总人口的一半。又如,2003年12月23日,我国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由于喷泄出的天然气中高毒的硫化氢气体浓度过高,造成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不同程度中毒住院治疗,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还有不少危化品泄漏后,遇引火源发生爆炸、火灾,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98年3月5日,我国西安市液化石油气管理所液化气泄漏后,遇电火花引起爆炸、燃烧,导致现场7名消防官兵和5名液化气管理所职工牺牲、10余名消防官兵重伤致残。

2.危化品泄漏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53年到1992年的40年间,全世界竟发生一次损失超过1亿美元的危化品泄漏事故数千起。前述的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除造成2300余人中毒伤亡外,还造成了6400余万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3.危化品泄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赞多兹化工厂危化品仓库发生火灾,约30t农药和化工原料流入了西欧著名的莱茵河,使莱茵河受到磷酸和汞化物的严重污染,约240km长的河道里漂起大量死鱼,河水不能使用,莱茵河流域的居民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靠消防车和其它车辆从水库运水饮用。有关专家曾经指出:该次事故将使莱茵河因污染治理工作而至少倒退15年,并对河流生态造成长期的影响。又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致有关国家的油井、贮油设施及化工企业遭到破坏,大量外泄的原油严重污染附近海域及岸上设施,致大批海鸟和鱼类死亡,油井、贮油及炼油等设施发生火灾后散发的浓烟笼罩了大片城市及乡村上空,污染的烟云飘移至南欧,甚至喜马拉雅山南麓也下了黑色油水混合雨,给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报道,中东地区还出现了轻度的“核冬天”效应。

三、危化品泄漏的处置措施

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同志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对人民生命安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危化品泄漏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做好危化品泄漏预防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不断地健全完善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严格依法履行相关职责,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人头。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制度,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使人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之内,事事都在制度的规范之中。要逐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保障资金的投入。执法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都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监控。要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依法严肃查处事故,严格追究事故责任,同时着力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要通过示范和引导,推广安全和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鼓励支持企业结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安全性能差的设备、工艺和技术,推动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并探索建立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2.切实加强危化品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单位都应当坚持不懈地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实行从业人员资格和持证上岗制度,促使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预防和处置危化品初期泄漏事故的技能。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危化品泄漏事故防护的应急知识教育、训练。

3.建立专(兼)职处置危化品泄漏事故队伍

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单位,都应当根据本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规模,建立相应的专(兼)职处置队伍,购置处置危化品泄漏事故的相关设备、器材(如安全防护服、空(氧)气呼吸器或可靠的防毒面具、检测仪器、堵漏器材、工具等等),经常组织应急处置人员熟悉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本企业单位危化品的种类、理化性质和生产工艺流程,定期组织开展训练,使其掌握预防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的知识和处置初期泄漏事故的技能。

4.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预案是事故处置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预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是危化品各生产、经营岗位、班组要制定好危化品初期泄漏的处置预案。实践一再告诫我们:危化品发生泄漏后,第一时间的快速有效处置至关重要,处置的好,就可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岗位、班组预案的每一项任务和处置程序、要求都必须落实到人头;其次,是车间的预案,在泄漏量加大,岗位、班组难以迅速处置的情况下,就应启动车间的处置预案,力求把泄漏事故控制、消灭在车间范围内;再次,是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单位要制定好本企业单位的泄漏处置预案(运输单位的预案还应针对每一辆运输车辆可能发生的泄漏情况制定),内容应包括:组织指挥人员及其职责、任务,专(兼)职处置队伍的处置任务、程序及要求,各相关部门、车间(单位)的职责及协同配合要求,保障措施及怎样确保落实;第四,是行业(上级)主管 部门的处置预案。即本行业、系统的协同配合和指导性预案;第五,是当地人民政府的处置预案。政府的预案必须强调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配合,必须明确在发生重、特大危化品泄漏事故,事故单位不能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态,并已威胁到周边地区时,各有关部门、单位参与处置泄漏事故的职责、任务,确保通信联络畅通的措施以及密切协同配合的要求等。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哪一个层面的处置预案,都应当从最复杂、最不利的情况来制定,都必须定期组织模拟实践的演练,以增强参与处置人员的心理素质,使其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处置工作有条不紊。并通过实战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使预案更贴近实际。还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编制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辅助决策系统,使事故处置更科学、高效。

5.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作用

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各地、各级政府不可能都建立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的专业队伍。因此,应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作用。因为,公安消防部队有“三大优势”。其一是体制优势。公安消防部队既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的一支现役部队,又是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警种,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总队,市、地、州、盟有支队,县、市、区、旗有大队,大多数县城都有中队,点多面广,分布全国。这支队伍实行昼夜值勤,时时刻刻都处于战略执勤状态,且机动性强,能做到快速反应。尤其是在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开始组建消防特勤队伍,专门承担各类火灾扑救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和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突击攻坚任务。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国家又增加了经费和编制,启动了第二期消防特勤部队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消防特勤力量网络体系;二是装备优势。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地政府都逐步加大了对消防部队装备建设的投入。就以处置危化品泄漏事故的装备而言,各地消防特勤大(中)队基本都购置了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车,随车配置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空气呼吸器、防化服、防化靴等)、侦检仪器设备、堵漏器材、洗消药剂、输转设备,还配有洗消车等;三是技能优势。各地公安消防部队,特别是消防特勤部队都针对危化品泄漏事故,开展了相应的处置技术、战术训练,又在每年近千次的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中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只要适当地给公安消防部队增加编制员额和装备投入,这支队伍完全可以更多地承担诸如危化品泄漏之类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利国利民之举。

6.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1)一定要切实做好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必须挑选业务技术熟练、思想作风过硬、身体素质良好,并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精干的处置小组(既要保证任务的完成,人员又要尽量少),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穿(佩)戴全套防护装备,并认真对防护装备的安全性能进行仔细检查,还要安排专人对空(氧)气呼吸器的压力等参数以及每位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进行详细记载。对执行关阀堵漏任务的人员还应使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掩护。现场还应准备物资急救解毒药物,有医护人员待命。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2)努力减轻泄漏危化品的毒害。参加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的车辆应停于上风方向,消防车、洗消车、洒水车应在保障供水的前提下,从上风方向喷射开花或喷雾水流对泄漏出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稀释、驱散;对泄漏的液体有害物质可用沙袋或泥土筑提拦截,或开挖沟抗导流、蓄积,还可向沟、坑内投入中和(消毒)剂,使其与有毒物直接起氧化、氯化作用。从而使有毒物改变性质,成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对某些毒性很大的物质,还可以在消防车、洗消车、洒水车水罐中加入中和剂(浓度比为5%左右),则驱散、稀释、中和的效果更好。常见的毒气与可使用的中和剂参见表1。

表1 不同毒气所用中和剂纺计表

见表

(3)着力搞好现场检测。应不间断地对泄漏区域进行定点与不定点地检测,及时掌握泄漏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如果泄漏物系易燃易爆物质,警戒区内就禁绝烟火,而且不能使用非防爆电器,也不准使用手机、对讲机),并为现场指挥部的处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准确性,泄漏事故发生地政府应迅速调集环保、卫生部门、消防特勤部队的检测人员和设备共同搞好现场检测工作。若有必要,还可按程序请调军队防化部队增援。

(4)果断采取工艺措施制止泄漏。所谓的“工艺措施”即关阀断料、开阀导流、排料泄压、火炬放空、紧急停车等措施。这些技术措施是根据化工生产装置、设备、储罐由管道连接,即通常所说的“管道式连续化”的特点提出的。如“关阀断料”,就是中断泄漏设备物料的供应,从而控制灾情的发展;“开阀导流”就是对泄漏或着火的设备或受到火势严重威胁的邻近设备内的物料进行输转的方法。不过,使用开阀导流的方式,会因物料状态(气态、液态)、比重、水溶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生产设备的开阀导流,要防止被导流设备内出现负压而吸入空气发生回火爆炸,故应严格控制导流的速度,使被导流设备内的压力不低于0.1MPa,有条件的,也可向被导流设备(储罐)输入氮气、水蒸气等气体,以防止设备(储罐)内形成负压;“火炬放空”,即通过与设备上的安全阀、通气口、排气管等相连的火炬放空总管,将部分或全部物料烧掉的办法,而积极地控制灾情,防止爆炸的发生。„„应该说,工艺措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有效的处置化工火灾和危化品泄漏事故的技术手段。但工艺措施必须由专家、技术人员和岗位有经验的工人共同研究提出方案,并由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操作工人具体操作实施。在对受火势或爆炸威胁的设备、管道实施关、开阀门时,消防部队应用水枪,以直流或开花或喷雾射流作掩护。

(5)把握好灭火时机。当危化品大量泄漏,并在泄漏处稳定燃烧,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能盲目灭火,一般应在制止泄漏成功后再灭火。否则,极易引起再次爆炸、起火,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6)后续措施及要求。制止泄漏并灭火后,应对泄漏(尤其是破损)装置内的残液实施转输作业。然后,还需对泄漏现场(包括在污染区工作的人和车辆装备器材)进行彻底的洗消,处置和洗消的污水也需回收消毒处理。对损坏的装置应彻底清洗、置换,并使用仪器检测,达到安全标准后,方可按程序和安全管理规定进行检修或废弃。

上一篇: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校长下一篇:学困生帮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