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精选8篇)
1.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一
根据20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xx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xx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2007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一)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xx部分);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2006年数字)
(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xx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四)畜牧业 2007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2005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五)生物创新产业 xx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xx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6个乡镇红河干热河谷地区。2006年以来,引进英国阳光集团、中石油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xx县投资开发生物柴油项目,已种植膏桐8万亩。“十一五”期间,规划种植膏桐15万亩,建设膏桐良种繁育基地1600亩。
xx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1)橡胶种植面积和产出情况 xx县境内位于哀牢山余脉(南段)的西南侧,藤条江、乌拉河流域地区,因受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暖温湿热地带,适宜种植橡胶,该区域主要涵盖xx县西南部的俄扎、黄草岭、黄茅岭、攀枝花及牛角寨、沙拉托等六个乡镇,适宜种植区的面积约为5.9万亩,已种植2.8万亩,但是产胶林地面积仅为960亩,实割株数为24000株。3-5年后,预计将有1.8万亩橡胶进入盛产期,按每亩30株,每株年产胶量120公斤,每公斤10元计算,亩产值达3.6万元。目前发展橡胶产业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俄扎、黄草岭、黄茅岭三个乡。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xx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xx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xx杉木产生了积极可观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目前,xx共有15万亩杉木。从2001年至2007年,xx每年生产木材2万立方以上,7年销售15万立方,按每立方300元计,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也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农民植伐合理,自觉主动。为扶持农民种植杉木,2007年底,xx已投资13.4元从省种苗站、屏边县等地区采购杉木种子4吨,现已无偿分发到适宜种植杉木的乡镇农户手中进行自主培育。这批种子可育苗230亩,20xx年底可出圃1000万株苗造3万亩林。
4.草果
(1)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有适宜种植草果面积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适宜种植面积10万亩。xx县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生态良好,发展草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适合规模化发展。xx县草果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种植于东西观音山海拔1600-1900米的温凉性阔叶林下和退耕还林区桤木林下,截止2007年全县草果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847吨,产值2202万元。
(2)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三围、四带、六培植”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全县计划投资2800万元建设10万亩的草果种植基地,基地布局于大坪、逢春岭、黄草岭、马街等13个乡镇海拔1400—2200米之间的人工林区。草果种植4—5年后开始开花结果,10年后进入盛产期,盛产期长达50年。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亩产干草果100公斤,每公斤按3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3000元,扣除经营成本300元,则每年每亩创收2700元。项目进入盛产期后每年总产量达1万吨,年产值30000万元。
(六)旅游业 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6%;实现旅游收入27935.21万元,同比增长53.96%。
二、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xx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xx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xx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xx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xx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xx县情的产业。
(二)加强产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产业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特色明显、产业集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产业带(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三)继续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许多产业生产生产落后,产品粗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参照外地产业集群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并从产、供、销、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各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为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二
一、漳州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1、产业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漳州家具产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 民营家具企业规模、数量较小, 企业无自营进出口权, 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传统的贸易商代理。此阶段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仅有1家国有企业、4家集体企业。20世纪开始, 在国际市场的有力推动下, 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漳州家具走上了发展的高峰期。众多企业都能充分利用漳州有利的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和比较优势,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抢占出口份额, 企业迅速壮大, 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无论是企业数、投资规模、生产总值, 民营企业均占据漳州家具业的“半壁江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多数企业通过参加广交会及境外的相关展会, 拓展企业的自有销售渠道, 自营出口获得快速发展。现今漳州有家具企业上千家, 其中规模以上家具企业117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60.5亿元, 同比增长20.7%;销售产值58.4亿元, 同比增长18.6%;出口交货值29.9亿元, 同比增长3.2%。目前福建省家具产业产值全国排名第四, 而漳州家具是福建家具生产、出口主要集中地, 占福建家具产业的60%。其中钢管家具已迅速发展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2、地域分布和企业性质
由于地处海峡西岸重要区域, 漳州家具行业出现了台资民营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目前, 漳州市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木制家具和钢管家具产业基地, 全市家具制造企业八成以上集中分布在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 部分在长泰县、漳浦县。行业配套企业基本分布在芗城区和龙海市, 其中电镀企业集中于漳浦县 (漳浦县规划了1000亩土地用于建设电镀厂) 。龙头企业有国辉工贸、红梅家具、玉致家具、福建永嘉家具、尧富家具、百乐家具、永生利家具、福建攀达实业、喜盈门家具、丰笙实业等。这些企业大都拥有规范而宽敞的厂房, 管理已基本完善, 多数企业都通过了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3、产品的特点和出口地域
漳州家具制造业一起步就另辟蹊径, 采取“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办法:市场, 定位在出口上;产品, 则定位在广东相对薄弱的金属家具 (俗称钢管家具) 和高档木家具上。因此, 漳州市目前生产的家具主要分为木制家具和钢管家具两大类。其中, 木制家具以市场高档西式仿古和整体橱柜为主, 产品95%出口;钢管家具以中、低档为主, 数量大、品种多, 产品90%出口。出口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中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属外向型产业集群。
4、市场竞争优势
(1) 漳州地处海峡西岸重要区域, 既是台胞重要祖籍地, 又是台商投资密集区。《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漳州是一个重要契机, 借此东风, 漳州将不断加快发展漳州特色优势产业。家具行业是近年来漳州市成长较快、外向度较高的特色产业, 必将发挥优势, 融入海西发展。
(2) 漳州家具产业目前已形成木制家具和金属家具两大系列, 并带动木料加工、贴面、装饰、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逐步涌现了一批家具制造专业村、产业镇和特色区, 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生产家具所需要的相关产业链企业应有尽有。如生产钢管家具表面涂层的热固性粉末涂料企业, 漳州万安实业有限公司和漳州万顺粉末有限公司均已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 两家企业产值均达亿元以上。而与钢管家具厂配套的钢制品企业, 如三川钢业、林奇钢管、华福钢铁、昌盛钢制品、三宝钢铁, 也均增长迅速。小五金配件、人造革、海绵、包装等相关企业数量也相当多。目前家具所需的配件、配套产品在漳州市基本上都有企业生产, 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基础设施、支撑机构共享,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形成集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
(3) 为了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漳州家具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 加快产品开发速度。分别在“国辉工贸”和“红梅家具”成立了漳州市家具技术研发中心和漳州市钢管家具研发中心, 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进一步抢占了市场。漳州木制家具企业通过引进先进专用设备, 对小木材进行拼接再利用, 使木材的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企业综合效益大大提高。而钢管家具企业通过采用静电粉末喷涂回收新工艺, 使之循环再利用, 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喷涂效率, 也降低了污染、节约了资源。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原料损耗、提高产品质量, 漳州家具企业效益保持着较高增长。
(4) 拥有长达13公里深水岸线的漳州港, 资源得天独厚, 后发优势突出。现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木材进口集散地和交易地, 满足了整个漳州市, 乃至福建省的木材需求。2010年漳州市委、市政府仍将继续围绕依港立市战略的实施, 加快建设一批与港口发展相配套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漳州家具产业面临的挑战
1、漳州家具产业虽高速发展, 但绝大部分企业采取贴牌生产模式, 没有自己的品牌, 在国内市场几乎看不到“漳州家具”。
2、木制家具广东是老大, 其产业链网络健全, 专业化生产程度高, 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群规模。此外, 青岛的木制家具历史悠久, 这几年也发展迅速, 从内销转为内外销兼顾;上海、浙江、北京、东北木家具业形势也看好, 但仍内销为主。而漳州家具产业在创办之初, 就是瞄着国际市场的, 几乎就没有想过内销, 其产品以外销为主, 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是出口订单“逼”出来的, 主要靠外力推动。一旦国际市场风云突变, 内动力不足将使企业风险增大。
3、钢管家具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生产钢材的天津、河北等地利用原材料的优势, 也开始对钢管进行深加工, 生产钢管家具;浙江的宁波、盐城等沿海一带, 充分利用其资金和纺织品上的优势, 发展钢布为主的钢管家具, 企业投资均为4000-5000万元以上, 起点高, 潜在竞争力非常强。漳州钢管家具虽然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但其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 风格单一, 产品附加值不高, 竞争同质化严重, 这两年来价格下落、利润减少便是有力的佐证。长期以往, 其市场竞争力将被大大削弱。
4、随着家具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资金投入这个行业, 使企业数迅速扩张。但企业不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 不少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主要还是启用经验丰富的工人, 员工的知识结构还较低。而且, 行业自律、行业保护意识较差, 各个企业基本上都还是各自为政, 各扫门前雪, 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钢管家具企业更为突出。漳州大多数钢管家具企业都是依赖厦门、漳州外贸接订单、下订单, 市场营销普遍受制于人, 从而造成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预测国际市场走向能力差。为争夺订单, 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竟相压价,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种状况, 很容易被国外竞争对手实施反倾销。
5、近年来, 家具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 (地区) 对家具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日趋严格, 成为制约漳州市家具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壁垒因素。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2003年开始, 漳州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家具产业,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发展家具产业集群。2004年初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口号, 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 把家具行业列为漳州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特色集群产业, 予以重点扶持。2004年6月漳州市委、市政府成立家具产业发展促进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服务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 并帮助家具企业争取到广交会的固定摊位, 同时成立家具研发中心。2004年12月漳州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培育的工作意见》, 从战略高度上进一步提出培育家具等一批具有漳州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力度, 漳州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台商投资与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 漳州市委、市政府还把家具业列为漳州市政府“4+3”重点行业, 支持家具企业走出国门参展, 如德国科隆展、迪拜展等, 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扶持下, 漳州家具产业迅速崛起, 国辉、红梅、尧富、丰笙等为主的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关联企业的发展, 形成木材、钢铁制造、五金、塑料、包装等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
1、2003年底, 漳州有4家木制家具企业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 漳州市有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应诉。尧富、国辉、申荣、丰笙等主要出口企业分别参加广东的台资应诉团和福建律师团积极应诉。结果, 美国商务部初裁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征收4.9%-198.08%的反倾销税, 漳州4家应诉企业取得被裁以征收10.92%反倾销税的较好结果。经历美国反倾销后, 漳州的家具业吸取教训, 开始走市场多元化道路, 避免市场过分集中化、单一化。针对欧洲国家对木材产品的环境要求, 许多企业开展FSC森林认证, 开发绿色环保家具, 实行标准化生产, 从而巩固了欧美市场。
2、参加国际性会展是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捷径。这两年来, 漳州家具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先后参加日本东京国际家具展览会、新加坡家具展、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日用品展等一些国际性的博览会和专业展览会, 广泛宣传和推介漳州家具产品, 扩大产业对外影响力。
3、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 中国家具行业受到强力冲击。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漳州家具企业没有惊慌失措。首先是花大力气进行内部挖潜、技术改造,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其次是努力在危机中寻找蕴藏的商机, 特别是抓住广东一带家具企业倒闭订单外流的机遇, 利用自身优势和各种关系, 主动出击, 承接了广东转移过来的部分订单, 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推行大小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也为提升漳州家具产业整体竞争力产生了良好作用。
4、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漳州市成立了家具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家具研发中心, 加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目前, 漳州家具全行业已经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上千项。
五、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1、巨大的国际市场固然是漳州家具业能有超常规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要实现“把漳州钢管家具业培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 木制家具业培育成为华东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的目标, 惟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动作, 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生存环境、创造比周边地区更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都责无旁贷。应该出台一些进一步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 使之快速发展。同时, 加快产业链网络的建设, 做到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 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的格局。
2、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把争创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建设,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创造具有影响力的“漳州家具”区域整体品牌。
3、福建省家具出口稳步增长得益于相关企业积极应诉美国反倾销, 促使税率降低。在中国家具出口增长的形势下, 美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反倾销的范围, 对其他类型的家具也采取措施。此外, 欧盟、加拿大等地亦可能效仿美国, 对中国家具采取反倾销措施。对此, 我们不仅要加强家具出口企业的行业自律, 建立预警机制, 避免某一品种或对某一市场在短期内大量集中出口。还要引导家具企业“两条腿”走路, 在巩固传统欧美市场、拓展东盟和中东新兴市场的同时, 眼光向内, 多研究国内家具市场, 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4、漳州市的钢管家具在产品研发、设计上仍然具有向更高目标拓展的空间, 走高档金属家具品牌之路。龙头企业的高端化路线, 需要在产品造型、风格上进行档次提升。要善于开发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3.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三
[关键词]企业增强实力政府引导扶持中介集聚
秭归县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较快,形成了较强的发展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一定基础。“民以食为天”,既说明了食品加工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显示了食品加工产业具有区别于其他工业的特殊性,食品产业要形成集群优势,还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如何突破阻力加快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秭归县食品加工业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集群基础
1、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近几年来,秭归县的食品加工企业利用鲜果、蔬菜、生猪、魔芋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食品加工产业规模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一是总体规模不断增长。2008年,全县7家规模食品加工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8.31%,占规模企业的16.06%,实现税金1097万元,同比增长37.12%,占规模企业的9.87%,实现出口交货值1.56亿元,占全县出口交货值的41.52%,实现外贸出口978万元,占全县外贸出口的97.22%。从业人员956人。二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产值过亿元食品加工企业达到2家,帝元罐头实现产值1.56亿元,维维乳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帝元罐头完成出口交货值15635万元,自营出口达到978万美元。生产各类罐头28128吨,在全省食品罐头行业居第一位;豆类罐头出口量占同类产品国内出口量的50%,规模居全国首位。食品加工企业已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全县外贸出口的“顶梁柱”。
2、产品种类初成系列
秭归县食品工业的产品涵盖了肉制品、罐头、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薯类食品、其他食品共九大类,占全部食品分类二十八大类的32,14%。按贮藏方法划分,全县食品工业的产品包括罐头食品、脱水干制食品、冷冻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种类比较丰富。从原材料来看,蔬菜制品占39%,乳制品占24%,肉制品占20%,魔芋制品占12%。各企业也日益注重新产品开发,帝元罐头产品有豆类、番茄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用菌类、调味类六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屈姑食品开发的罐头、酱腌菜、淀粉、香熏腊味、山野菜五个系列四十余个品种,还有魔芋粉丝、白酒等多种产品,产品品种逐渐丰富。
3、产业带动力开始显现
秭归县的食品产业是直接以鲜活农产品为原材料,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蔬菜和魔芋种植、生猪养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经济实力增强,也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正富丰食品和花蕾魔芋公司年消耗魔鲜芋8200吨,直接为农民提供收入1640万元。在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县魔芋种植从零星种植发展到25000亩。帝元罐头年加工四季豆4000吨,四季豆种植基地从300亩发展到2000亩,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300多万元。猪肉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高山、半高山40000余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2008年惠农公司生产猪肉制品6300吨,消耗生猪70000头,为农民提供收入5000多万元。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
4、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与要素条件基本形成
一是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秭归县县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高山蔬菜和魔芋、中山茶叶和板栗、低山柑桔的多种经济作物基地化格局,已建成稳定的产业基地近40万多亩,其中柑桔13万亩,年产柑桔12000万公斤,茶叶3.1万亩,年产干茶70万公斤,板栗7.5万亩,年产板栗200万公斤,魔芋20400亩,年产魔芋1500万公斤,商品蔬菜6万亩,年产商品蔬菜9000万公斤,黄姜12400亩;年产黄姜180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5万亩,年产马铃薯7500万公斤。2008年全县农产品商品量47万吨,其中蔬菜22万吨,柑桔产量14万吨。发展食品加工产业资源丰富。
二是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十年来,秭归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帝元罐头、维维乳业、惠农食品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行业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在全国甚至国外占有稳定的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熟悉市场的营销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条件逐步成熟。
三是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由于食品加工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民收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8年的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的意见》中强调: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秭归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全县形成了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共识。
二、秭归县食品产业集群形成尚任重道远
1、产业内在市场风险特殊
一是具有明显的农业特性。食品工业不但具有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性,同时还具有自然风险和季产年销等明显的农业特性,对原料的采购、加工、流通都不同于其他行业,流动资金使用集中、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明显。二是存在“小事酿大祸”风险,受舆论影响巨大。食品产业关系人民的健康生命安全,企业在原材料、生产、包装、流通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均可导致企业的消亡,“陈馅月饼”事件让冠生园陷入困境,而“三聚腈胺”事件不仅让三鹿集团毁于一旦,更让消费者丧失了喝牛奶的信心,使整个乳制品市场长时间处于经济的“寒冬”。
2、产业人才资源极度缺乏
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缺乏是秭归县规模企业的通病,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奇缺,全县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现有职工956人,专业技术人员19人,食品专业毕业的技术人才2人,与全县食品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秭归县的食品加工企业大多是出口企业,出口报关人才、国际贸易人才稀缺。由于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的企业产品技术难关难以攻克,缺乏主导产品;有的企业虽然开发出多种产品,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力量支持,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不能转化成商品,企业不能实现真正的效益。由于国际贸易人才、海关报关人才缺乏,出口企业只能请中介机构代理,对市场变化不能快速反
应,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各类人才缺乏是秭归县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软肋”。
3、产品结构档次有待提升
秭归县食品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蔬菜、畜产品、魔芋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产品包含豆类、番茄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用菌类、调味类、酱腌菜七大系列五十种成品食品罐头,香熏腊味、山野菜、魔芋三个系列的三十多个品种的半成品菜。从加工程度来看,全县食品工业产品原料初、粗加工多,初级产品多,大多是中、低档产品;深、精加工少,下游产品少,缺乏高档、尖端产品。以魔芋制品为例,魔芋可制成100多种产品,加工可达12个层次,而我县的魔芋产品仅2种,3个加工层次。从产品增值率来看,我县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增值仅为20%~100%,而发达企业食品加工可增值3~10倍。从品牌建设来看,7家食品企业中,“省著名商标”“名牌”均是空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机食品认证均为零。总之,秭归县的食品工业产品普遍质量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名品、精品、主导产品,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
4、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秭归县的食品工业产品销管情况较好,2008年,食品加工企业的产销率达到99%。从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来看,外销与内销的比例是31:19,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仍在国内。从产品出口地区来看,我县食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额依次排序为:德国、阿联酋、也门、科威特、美国。
从单个企业来看,食品工业企业存在市场单一化的现象,惠农食品、维维乳业、正富丰食品、花蕾魔芋、屈姑食品的产品都在国内销售,而帝元的产品全部出口,市场的单一性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特别是帝元罐头公司产品100%的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和打击。2006年10月底起,欧委会对从中国进口的制作或保藏的柑桔类水果发起反倾销程序立案,限制我国柑桔类产品的进口。2006年以前,桔子罐头是帝元公司的主导产品,2007年桔子罐头失去了销售市场,秭归县没有一家企业生产桔子罐头。
三、关于秭归县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食品产业综合实力
食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实力,而扩大实力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大做强企业。只有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企业,才能增强食品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1)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企业要健康成长,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是关键。企业要在风云变幻和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发展前途,制定明确的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正确地确立企业发展方向,选择企业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每个成长时期都应制定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子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相一致,企业才能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律的发展。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减少或避免投资失误,降低决策风险,摆脱各种抑制成长的因素。
(2)以人才为重点,培植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秭归县食品产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突破人才要素的制约。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家族式企业的管理办法,建立起科学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大胆创新的制度,实现从个体户到企业家的转变。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团队综合素质。目前,由于我县食品产业革命的人才奇缺,培养人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应借大学生就业难之机,从大专院校和人力资源市场引进一批优秀食品工程类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专家型人才队伍。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办法。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从人才进入到人才退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人才的激励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措施,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能够和晋升、休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满足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和教育,使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使人才素质跟上国际发展要求,跟上企业发展要求。
(3)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食品产业长远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与高校合作,扩大产业领域。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为依托,以企业在资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实力为基础,将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企业的产品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二是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企业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全员参与自主创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主创新,注重科研开发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了“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立足于企业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和加工技术,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着眼于新产品、新包装、新风味的开发,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加强现有产品品牌的包装、推广和管理,以质量高、风味好、形象佳,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树立信誉度,防止假劣产品品牌冒用,真正树起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食品品牌。
(4)以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产品。一是营造和优化绿色生态。围绕食品原料基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实现食品原料基地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推广体系,加快研发真正无公害、无污染、质量稳定、营养结构更加合理的绿色产品。三是加强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行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和ISO9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认证,建立有效的质量可追溯制度。
(5)以市场管理为先导,拓宽消费市场
食品加工企业要改变市场单一化的局面,既要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也要注重国际市场的开拓,还要接受新的市场理念、领悟新的营销思想、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网络、有实绩的市场调研机构和企业信息系统,不断分析研究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重视城市的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的食品销售动态,关注现代物流配送产业的发展及电子商务的走向,通过现代物流配送、网上交易、替代营销等先进手段,扩大我县食品加工业的市场影响力,铸造良好的食品加工业形象。
2、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促进食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发展食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协调、监督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食品风险预警机制,为食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搭建平台。
(1)强化措施,培植食品产业龙头
加大政策支持。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县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可用足用活现有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电力扶持基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各项政策扶持资金,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减免企业所得税。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国办发[2002]62号文件精神,对食品企业贷款“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贷款期限”。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充分集聚农业、工业、林业、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投向食品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通过政府投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的思路,实行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重点发展蔬菜、魔芋、生猪、柑桔四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培植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申报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品牌。抓住和用好机遇,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向上申报无公害产品优势产业项目。 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流通现代化国债贴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按照蔬菜、柑桔、魔芋的分布格局,重点在杨林、郭家坝、沙镇溪、磨坪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较高、集约型的大型冷库,不断完善大型农产品包装、加工、储藏、运输等配套设施功能,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安全、稳定的原材料。
(3)强化监督,建立食品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完善食品工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充分发挥现有质检机构的作用,拓展其检测范围,鼓励县质检中心开展本地食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快速、便携、精确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我县食品工业检验检测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工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研究食品安全诚信的评价指标,建立食品安全诚信监控网络,营造“重质量安全,守行业诚信”的氛围。三是建立风险体系。把县内所有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加工产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从原材料到生产、储存、运输、包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开展风险监测,通过动态收集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3、发挥中介组织的集聚作用,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中介组织(主要是专业合作社、协会)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他既是与企业对等的独立法人,同时又是多个农户组成的合作组织,对组织中的农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企业与农民合作的纽带、桥梁。
4.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晋江市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以“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成为晋江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借鉴晋江发展的先进经验,促进温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笔者赴晋江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调研学习。
一、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晋江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用“四小四大”来概括:即“小产品,大市场”。产品很小,如西裤、内衣、运动鞋、拉链、玩具文具、卫生巾、雨伞、薯片、糖果、外墙砖、琉璃瓦等,但产品市场很大,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有10多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小企业,大合作”。晋江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但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协作,配套体系优,生产效率较高。“小概念,大前景”。晋江大力发展休闲服装、休闲运动鞋、休闲食品、休闲伞等特色产品,休闲概念小而专、有特色,休闲概念贴近消费心理,符合消费倾向,休闲特色产品前景广阔。“小集群,大作为”。晋江产业集群规模小,但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产业集群度高,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与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与工业园区发展,与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阶段。从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产业集群度高。目前,晋江市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有26个,聚集了6360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13家,企业集团55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单体企业702家。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仅晴雨伞一项就创造年产值20多亿元。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讯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配套体系优。形成了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集群的形成,促使企业的市场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和技术开发,逐步把一些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将一些质量和资信较好的生产型、经销型中小企业纳入旗下,把生产中各种可分割的功能不断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一些如包装、印刷、运输、中介等服务企业逐步兴起,集群内形成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含外包户)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比如,在鞋业集群周围五公里内就可以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企业分工协作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整体产业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区域产业运行成本,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网络。
(三)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晋江纺织服装业现有企业3300多家,年产值285.0亿元,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购销关系,是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业有企业23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约占全国运动鞋、旅游鞋总产量的40%,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的20%。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制伞业、建陶业等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市场,在美国洛杉矶有晋江商品直销中心、安踏公司在台湾金门开设有专卖店等,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四)品牌成效显著。坚持贴近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做强、做大、做久的路子,“调”出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45项,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10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现有“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13项“国字号”区域品牌,品牌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成为民族工业品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五)自主创新氛围浓。晋江决策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制定了完善的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市共组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多家,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成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恒安、浔兴、安踏、玛莱特等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3870多名,50多家企业与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协议,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晋江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二、从晋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看政府作用
晋江市委、市政府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为放宽准入领域、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为企业提供个性服务、解决具体困难等种种努力,而且集中体现在自觉转变执政观念和政府职能、努力创造和优化产业环境。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实施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晋江先后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以及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环境、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集群。同时,出台了扶持核心企业、强化环境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配套、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品牌质量、倡导文化创新等政策措施,营造“双环境”:即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达到了“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提升,内外市场扩大,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
(二)打造品牌之都,鼓励企业采标创牌。过去,晋江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很多企业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生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贴牌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晋江市先后实施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调整充实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纳国际标准、培育自有品牌,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推动当地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叫响,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2002年至今已经发放名牌、质量奖励金7400多万元,鼓励企业创名牌、品牌。晋江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
(三)瞄准“百年老店”,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晋江工业起步于家庭作坊,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针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暂的现实,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建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创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大力营造“爱拼才会赢,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的社会舆论,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夯实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础,增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持久生命力。晋江的许多企业从依靠权威、依靠聪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诚信再到仰赖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涌现出七匹狼、安踏等一批文化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四)强化公共服务,构建集群支持系统。晋江市一向坚持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晋江作为全国四个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全面启动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全面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了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目前,审批事项的当场办结率达80%,规定时限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政企互动,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定位上互动协作,联手构建起产业集群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品展示体系、信息共享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标准对接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等八大公共支撑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了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
通过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晋江走的是一条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晋江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没有民营企业内发力量的充分激活,产业集群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资源、要素集聚力,民营经济质量的提升也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三、对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晋江独具一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虽然不能照搬复制,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看“晋江模式”的示范效应,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源自于一种创造财富和奇迹的战略创新意识、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和基于市场的产业环境。研究“晋江模式”,对加快温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缺少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看,还没有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支持,政府推动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较为困难,区域内食品饮料、医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加之企业自主设计和品牌相当不足,产业升级能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匮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滞缓,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推动力有限。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科技园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无法带动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基本还停留在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初期发展阶段;多数花木企业仍处于简单的“扎堆”基础聚集雏形阶段,花木产业集聚区内的单个花木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协作配套和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方式粗放,缺乏资金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撑,其效益较低。
为此,有关经济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善于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丰富空间集中度。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按照“优二兴三、一三互动”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以科技园为载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以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态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聚集区建设,打造金马河、江安河沿线两条生态休闲产业带,形成组团式发展的“三区两带”产业布局体系。二是实施扶强扶大,丰富产业集中度。大力营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环境,把政策取向定位在“推进资源整合、实施扶大扶强、引导带动中小、实现互利协作”之上,从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缓解企业发展用地紧张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结合起来,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抑制恶性竞争、鼓励互利竞合、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增殖效益,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能难”、“用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型企业。三是密切分工协作,丰富产业关联度。实施科学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扶强扶专扶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包括研发、培训、信息、物流、市场等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和技术进步的成本,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筑品牌平台、细化产业链的分工是温江企业品牌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苦练内功,主动为同行业的品牌龙头企业配套,建立分工明确、利益共享、诚信稳定的土产配套协作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品牌集群,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用名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走品牌效益型发展道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产业内企业要为龙头企业配套,为龙头企业品牌做大做久打好基础,降低企业品牌塑造成本。
3、发挥园区产业集群的龙头效应。科技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是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健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强化“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一高三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密度强、市场需求强)项目,重点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区域工业提速提质。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鼓励科技园建立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公司、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五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将其作为加快强县富民步伐、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明确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根据省、市统一部署,10月20日至22日,我县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敦厚、凤凰、横江等乡镇,走访了吉安正邦公司、吉安温氏畜禽有限公司、吉安锅丰米业有限公司、金安林产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集群内现有2家国家级和4家省级龙头企业,分别是吉安正邦公司、吉安温氏畜禽有限公司、吉安锅丰米业有限公司、金安林产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1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加工类13家,年产值16亿元;养殖类2家,年产值6.8亿元;集群年销售收入达22.8亿元,带动7.8万农户。吉安正邦公司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邦集团在吉安县投资的一家畜禽养殖企业,2007年10月份正式签约落户我县,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年出栏生猪60万头,并新建30万吨饲料厂,年出笼1600万羽肉鸡的禽业公司和生猪屠宰厂。目前在吉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年产12万吨的饲料厂,在登龙、安塘、凤凰3个乡镇已建可存栏种猪1.2万头、年繁育仔猪25余万头以上的种猪繁育场。在固江镇建成了15万套的种鸡场和禽业公司总部,辐射北部7个乡镇发展合作养鸡项目。正准备在县城高速公路出口处筹建年产36万吨的饲料厂。吉安县正邦养殖担保有限公司已于3月正式挂牌营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可为养殖户提供8000万元的放大贷款。公司正在永阳、大冲、桐坪等乡镇筹建5个种猪繁育场。吉安温氏禽畜有限公司是由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西省投资新建的第一家分公司,2005年9月落户吉安县凤凰镇。公司在105国道东侧购地66亩作为总部用地,建设办公楼、宿舍楼、饲料厂和销售部等;在凤凰镇还租赁328亩土地建设种鸡场和孵化厂,用以生产鸡苗提供给农民饲养。2008年,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后,新建11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170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楼;建设完成了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厂、2个3000吨的原料仓、6000平方米的销售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年孵化生产鸡苗2600万羽的种鸡场和孵化厂建设,扩建良种鸡繁育场三期工程,新建种鸡栏舍11栋8250平方米;安装配套设备和设施11套;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锅丰米业有限公司引进日产160吨的生产线两条,3800平方米职工公寓和1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各一栋,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2009年成立了吉安锅丰(集团)公司,公司占地面积126.83亩,现是集收购、加工、销售、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马鞍山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粮食加工企业。金安林产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以松脂为主要原料,精深加工生产松香、松节油、松香改性树脂等产品的高科技林产化工企业。2009年完成销售收入1.1413亿元,上交税收1139万元。实现利润960万元,出口创汇426万美元。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注册资本为9293万元,主要生产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无公害、无残留、无抗药性的真菌源微生物农药,产品广泛用于农业、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纳税5100万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横江葡萄全县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辐射全县19个乡镇,带动农户3800余户,形成135个“一村一品”葡萄专业村,2010全县横江葡萄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2亿元,农民种一亩葡萄平均纯收入7000余元。同时,带动了禽畜养殖、农村运输、农资销售、葡萄营销、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全县从事横江葡萄产业相关的人员达2万余人,农民年人均从横江葡萄产业中增收556元。2004年横江葡萄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2009年获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并被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今年又荣获“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肉鸡产业依托吉安温氏和吉安正邦公司合作养鸡,通过“四提供一回收”模式,已发展合作养鸡户3000余户,其中年出笼肉鸡1.5万羽以上、纯收入超2万元的大户1800余户,辐射18个乡镇,形成130个“一村一品”合作养鸡专业村,全年肉鸡饲养量达3000余万羽,肉鸡出笼2500万羽,合作养鸡户户均年纯收入达3万余元。整合资金支持肉鸡产业试点工作获全省先进,获省财政300万元奖励,并继续被列为全省财政整合资金试点县。生猪产业依托吉安正邦公司合作养猪,公司计划在我县投资10亿元,用5年时间达到年出栏生猪100万头规模。现已建成登龙、安塘、凤凰3个大型种猪场,可存栏母猪
1.2万余头,正在建设的种猪繁育场和育肥场有5个,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年出栏生猪60余万头。松脂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松脂精深加工项目,2002年,我县引进广东科茂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县松香厂改制基础上,兴建江西金安林产实业有限公司。2009年新上了共混树脂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林农8000余户,为林农带来现金收入4000
余万元,形成76个“一村一品”湿地松造林和采脂专业村。
三、农产品加工转化情况
吉安福圆食品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正式落户吉安县凤凰工业园,总占地面积200亩,一期120亩,二期80亩,工厂总体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企业首期注册资本5000万元。福圆企业主要从事葡萄等农特产品深加工出口销售,主要产品是纸食品及纯果汁饮料,大部份产品出口,企业正式生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人民币,税收2000万元人民币,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锅丰米业有限公司拥有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新上了精制米加工项目,新建厂房3800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成品库1800平方米、办公大楼1600平方米、职工宿舍楼4000平方米,新购精制米生产设备两套,日产大米300吨,年加工生产精制米10万吨,新增销售收入1.7亿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金安林产公司以松脂为主要原料,精深加工生产松香、松节油、松香改性树脂等产品的高科技林产化工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对原生产设备与工艺不断进行改造、改进,新建了树脂车间。2007年,公司再投资3000万元,在吉安县工业园西区兴建了“吉安科茂树脂有限公司”,新建了一条年产1万吨萜烯树脂和0.5万吨高性能松香改性树脂生产线,2009年已正式投产。目前总规模已达到年产1.2万吨松香,1.5万吨松香改性树脂,0.3万吨松节油,1万吨萜烯树脂生产能力。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利用稻草、谷壳、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废料生产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无公害、无残留、无抗药性的真菌源生物杀虫剂和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可广泛用于农业、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农
林经济作物的有机肥,带动农林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增产增收。
四、集群竞争力现状
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开发和掌握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新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真菌源微生物农药药效不稳定和无法大规模工业化的难题。在剂型创新方面,公司先后研究开发出水分散粒剂、无纺布菌条技术和微胶囊缓释控施技术,并通过新型制剂改良及高效耐贮制剂加工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产品剂型,而且大大提高制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公司产品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和江西省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目前,公司还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以及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等科技项目建设。先后被评为“未来之星——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和福布斯“2010中国最具潜力企业”。锅丰米业有限公司产品执行国家“QS”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自身制定了严格的各项检测制度,并严格执行“锅丰”贡米、“锅丰”早优米”、“锅丰”太香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于2008年被江西省农业厅评定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企业也于2008年获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殊荣,2008年荣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9年“锅丰”牌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2010年获得了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称号等荣誉。金安林产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松香改性树脂产品有JA100W、JA100L、424、146、128等10多个品种,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粘胶、油漆、油墨等行业。现产品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还大量出口台湾、日本、德国、菲律宾、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家,深受市场欢迎。生产的“高稳定性浅色松香改性树脂”被评为“江西省新产品”。公司重视环保和安全工作,投资280多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站,正在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使环保安全工作达到有关要求。集群区内设有科研机构2个,与12所科研院校建立了企院联系关系,年科研投入达1亿元,申报有机认证2个,绿“A” 认证8个,著名商标1个。
五、利益联结机制情况
吉安正邦和吉安温氏禽畜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都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养鸡,与传统养鸡相比,农户与吉安温氏、吉安正邦合作养鸡具有四个方面的优越性:其一,投资不大。参加公司合作养鸡,公司以记账形式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和药品,农户不需付现钱,从而大大减少了初期投资。其二,风险较小。参加公司合作养鸡,公司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养鸡户全程跟踪指导,从选地建鸡舍到肉鸡上市,提供技术、防疫“一条龙”服务,自发展合作养鸡以来没有发生疫情。其三,销路不愁。参加公司合作养鸡,有公司强大的销售网络作后盾,农户根本不用为销售分心,公司全部回收包销。其四,效益可观。农户一年养3—4批鸡,每批养5000羽鸡,年纯收入可达3万余元。吉安温氏禽畜有限公司发展合作养鸡户3000余户,2009年出笼肉鸡2000余万羽,销售收入达3.8亿元,年新增产值8000万元,利税300万元,新增就业29人,新增带动农户600户,户均年增收30000元。锅丰
米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并注册了“吉安县锅丰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让农民以稻田、山林、荒地入股,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形成合作体。公司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价的办法,保障农户的利益,通过吉安县锅丰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吉安锅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吉安锅丰物流有限公司共计带动四个基地,面积达52000余亩。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吸收了869名农户成为各合作社的成员,并间接的通过合同的方式带动农户达12500人(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共计2631万元。合作社的社员更是在按高出市场价格的2%收购后,每年末严格按照合作社的章程对农户按照交易量进行盈余分
配和按照社员的权益进行二次分配,2009年共分配盈余95.6万元。
截至2010年9月底,集群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2家,共有社员1877人,其中农民社员1851人,注册资金8825万元,经营范围涉及农业生
产、加工、流通、服务等方面。
六、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县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五大特色产业协调小组,并将五大特色产业的推进工作列入每年的全县重点项目,协调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通过现场办公形式,解决五大特色产业推进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县产业化办、财政、农业、林业、果业、水利、国土、老建、农业开发、保险公司、信用联社等职能单位,按照既分工又协作的要求,积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
(二)积极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县财政预算安排了5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五大特色产业的扶持。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农口资金。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将农业开发、老建扶贫、农业、水利、财政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按照统一规划重点向产业化经营项目倾斜,实现项目共建、成果共享。我县整合资金支持肉鸡产业试点获
全省先进,并继续被列为全省财政整合资金试点县。
(三)创新融资机制,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题,我县积极探索组建“政府+金融机构(农信社+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信贷联合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由县财政和龙头企业出资设立肉鸡信贷合作担保基金,目前已由县农业产业化办代表县政府出资300万元,吉安正邦出资700万元,注册成立了“吉安县正邦养殖担保公司”,可为农户提供8000万元的放大贷款。二是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09年10月份,由吉安正邦公司牵头组建的“吉安县兴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由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9位发起人,筹建吉安县稠州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定位服务“三农”,对县产业化办授信1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低、资金供给不足、竞争力不充分等问题。三是实行贷款贴息。县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并整
合老建扶贫的贴息资金向横江葡萄、合作养鸡和合作养猪倾斜。四是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凭借中国人保在我县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机遇,建立了五大特色产业的农业保险,县财政和龙头企业给予农户保险补贴。通过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有效解决了农户资金少、贷款难、风
6.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六
井陉石灰石、白云石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CaCO3),是沉积形成的.岩石,白云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镁(CaC03MgCO3),是经过沉积、变质等形成的岩石.
作 者:苑金生 作者单位:原河北省保定市建材局,河北,保定,071000刊 名: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ISTIC英文刊名:CHINA NON-METALLIC MINING INDUSTRY HERALD年,卷(期):“”(2)分类号:P619.263 F407.1关键词:
7.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七
目前,产业集群是宁波地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备受瞩目的经济模式。然而,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薄弱、模仿伪造现象严重等问题。如何保持与提高产业集群长久的竞争能力正日益成为当地企业家与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调研、分析了宁波某些产品集群的创新能力与资源约束现状,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协作式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对集群内外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在创新能力上实现区域聚集的再次突破,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产业集群的资源与能力约束调研
在宁波市北仑区政府的委托下,本文对邻近的30多家集群企业(主要是汽车集群企业及铸塑机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企业产业链构成、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约束等[1,2]。
2.1 技术创新能力
在被调研的30多家企业的数据中显示:企业中技术创新人才的比例最高的可以达到40%左右,而大部分在5%~10%之间;企业对研究的投入相差较大,最多的可以达到销售额的22%,而最低的只有1%,大多停留在5%左右的水平;在知识产权方面,被调研的企业中只有4家公司拥有自己的专利。从这些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来分析,集群区企业的产品开发战略因企业的实力不同而有较大差别。龙头企业大多采用自主创新战略,而周边的中小企业多采用模仿战略,且这类中小企业众多。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创新的普及性、创新能力与意识等都相当薄弱。
2.2 企业信息化程度
调研中,企业对信息化的认可程度相当高,被大部分企业认为是重要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信息化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同样只有大规模的、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具有正规的信息部门,从事该专业的员工数可达200人左右,但广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只是停留在愿望或初级电子办公阶段,甚至有些企业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员,或只有少数的兼职人员,电脑的普及量只能达到每百人3台左右的水平。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差较大,如信泰机械有限公司达到3 600万元,而更多的企业只停留在10万元以下的水平。通常在大企业与海外背景的企业信息化更受重视,开展的信息化的历史也更久远,如德业科技公司已有9年信息化的历史。虽然现状并不乐观,但大部分的成员企业已认同并在这方面工作中开始投资人力和资金。
2.3 能力与资源约束
通过对企业目前技术问题方面的调研,不管是创新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公司,几乎每家企业都有其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人才短缺、信息缺乏,尤其是本区域内高层次人才的不足是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反应比较强烈的还包括资金、土地资源、环保生产模式约束、水电资源等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另外,政府能力及服务层次的提高也是企业反应比较多的愿望。如图1所示。
综合上面的论述及调研数据的进一步整理分析,笔者总结出宁波产业集群的资源与能力约束模型。产业集群面临的约束来自3个层面,即社会层、集群层与成员层。对于成员企业同时面临这3个层面的约束与限制,而产业集群同时受着社会环境的制约及成员企业的牵制,这种约束有些会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文明与素质的提高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如培训能力、管理水平等),而某些约束是不可抗拒的(如土地、能源的有限性等),因而,更需要调整集群发展的战略与途径。
3 集群协作式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集群依靠其大量相关企业在同一区域的聚集,产生了巨大的产品生产与市场聚合能力。这种成功给人们很重要的提示:集群企业可以继续发挥其聚合效应,开展更深层的战略合作。不仅仅在制造能力上,更需要在产品设计等创新能力上形成聚合优势。因而,本文提出集群协作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思的“类CPU模型”,如图2所示。其核心思想是促进群体化的创新能力与合力的形成,建立群体间的协作式战略联盟,转换经济结构与发展策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弱化资源与能力约束的影响,培养人才意识,促进产业协作,开拓社会化资源,实现与政府、高校的有机整合与协作。
3.1 面向集群的创新资源网络体系
这是本战略构思的核心,其宗旨是实现对集群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与管理。这里所说的创新资源是广义的,包括企业的部分业务活动、企业内外的职员或专家、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等。由此可知,集群内、外的创新资源是分散、自主的。要实现基于群体活动的协作发展战略或创新联盟,需要一个有效的集成环境与互动平台,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协作是形成集群化创新能力的基础。因而,在该核心部分要实现集群内、外离散的社会化资源的有效聚合,并发挥其规模与协作效应。通过对创新资源科学合理的监管、调度、优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协作。
3.2 社会化创新资源
这是CPU模型的源泉。尤其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引入及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智力资源汇聚之地的大学院校更应成为该战略构思的重要组成。要依托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强化大学的服务社会职能,建立企业与高校的深层合作,解决集群企业人才短缺及人员培训上的困难。宁波市政府在当地高校中推行的“教授、博士下企业”活动在这方面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形成集群化的创新网络,需要转变集群成员个体的资源本属观念,通过行业引导、战略联盟,新型利益机制等的联合作用,实现对整个集群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整体调配与优化。通过创新资源共享与协作的加深及创新效率的提高弥补创新资源有限性的不足。
3.3 文化机制与法律制度等的促进与保障
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主要通过政府、高校、成员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并逐步形成集群内的协作文化与机制。主要的战略手段包括:(1)培育集群管理机构与集群管理精英,由集群成员与政府机构组成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2)建立专业的中介服务体系,并作为集群的业务组成部分,从事专业化的创新引导与服务工作;(3)引入以创新利益为主导的市场机制(如“知识的市场化”),促进企业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并形成有效的创新运作模式。
3.4 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与辅助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面向集群的创新协作支撑工具与网络环境,使创新协作的进行能够简单化、效率化。这也是宁波市政府目前对集群支撑的主要战略之一,期望通过网络化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来引导企业对创新的积极性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3.5 面向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战略目标着眼于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群体及成员企业不单要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贡献于群体竞争力的提升。长远来讲,集群的知名度不是因为大量的同类产品在某地的出现而产生的区域效应,更大程度上集群对市场的占有应体现为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生产能力与管理协调能力的综合。并最终体现为具有区域群体特色的行为规范与文化。
4 网格化创新支撑平台的设计
在集群协作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网络创新支撑平台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另外,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众多企业对于面向创新资源共享与协作的网络化支撑平台的构建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都期望成员企业共享各自的一些创新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吸引、整合高校的智力资源;另外,期望通过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加工合作、技术合作等初步应用模式,形成共享与协作的行业习惯,进一步带动协作氛围、机制与文化的逐步形成,带动整个行业的进化。因而,本文对创新支撑平台的设计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由于创新支撑平台的后台资源分布于成员企业内部或高等院校,因而具有较明显的分布式网格化的特点。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或问题求解过程中,往往关心的是问题的最后解决,而并不真正关心什么资源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这与网格的资源形态类似。因而,本文提出基于网格技术框架的创新支撑平台(IS-Grid,Innovation Supporting Grid)的构思,其运作模式如图3所示。在IS-Grid的设计框架中,动态、分布、自主的创新资源(如专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等)被看作是资源网格的节点,IS-Grid要实现的是对这些分散资源的动态集成,并支持相互间的协作与沟通。且基于特定的问题求解需求,能够构建虚拟项目组,实现动态资源的整合,并辅助项目的实施。如产品协同设计、外包订单的商讨与签署等。
IS-Grid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6个层次,各层次间通过接口协议进行沟通与协作:(1)构造层,实现对各种创新资源的封装,并将其连接到Internet;(2)连接层,构建创新资源节点间的交互通道,利用规范化的协议与通信机制,实现资源节点间的互通信与互操作,同时,该层控制对资源的访问及安全认证;(3)资源层,实现对构造层资源节点的访问。为功能逻辑的实现提供基础性服务,如资源注册、资源发布、节点初始化、状态监控等。该层重点关注仍是单个资源;(4)汇聚层,汇聚层所关注的主要是资源节点间的协作,建立节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资源目录服务、资源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等;(5)服务层,在汇聚层功能与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层致力于问题求解辅助支撑功能的配置,包括工作任务管理、工作项目管理、虚拟协同工作环境的管理等;(6)用户层,提供用户进入平台及使用平台资源的入口,参与协同创新活动。
IS-Grid的技术关键包括3个部分:(1)分散资源动态集成,IS-Grid中设计了基于属性事件的总线集成技术实现创新资源的动态检测,并将其封装为IS-Grid可以调用的节点资源[3];(2)即时协同交互功能,通过“屏幕共享异地协同技术”实现企业已有单机版软件的异地协同共享,使分散的参与者协同使用各种企业已有软件工具,实现异地的你见即我见[3];(3)资源优化配置与辅助决策,IS-Grid的后台资源节点是动态的、模糊的,因而对于创新资源的管理及决策就比较困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然而,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知识等创新资源网络中有非常明显的复杂网络的特征,因而将复杂网络的分析参数纳入到IS-Grid平台中,为资源管理与决策提供辅助参考。如:评价网络连通性的“平均路径长”参数;评价网络的协作性、稳定性与抗冲击的能力的“群聚系数”等[4,5]。这些数值化方法的加入可以使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
5 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了当前集群所面临的资源与能力约束,并研究了基于群体创新的发展战略问题,并就企业所关心的公共创新平台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群体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网络信息等技术问题,还涉及法律制度、政府职能等多层面的社会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易明.宁波市模具及汽配行业技术发展重点[J].浙江汽配,2004,36(1):12-36.
[2]许国平.区域性汽车配件行业现状与技术趋势[D].宁波:宁波大学,2007.
[3]ZHAN H F,LEE W B,CHEUNG C F,et al.A web-based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 platform for dispersed network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38):600-604.
[4]XIA Y X,TSE C K,LAU F C M.Analysis of telephone network traffic based on a complex user network[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8(2):583-594.
8.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 篇八
关键词: 清真食品;穆斯林产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68—02
一、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1.清真、穆斯林产业资源集群优势。宁夏是全国的“回乡之都”和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清真食品原材料资源富集,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全区从事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用品、回族风情旅游、生产经营主体有8 000多家,有一定集散功能的牛羊肉贸易市场100多个,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已有2万多家,形成了十大类近100个品种,2008年宁夏清真产业销售达到了80亿元人民币,其中清真食品加工业收入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注册和培育了贺兰山、金福来、涝河桥、泾河等多个清真肉品知名品牌。目前,宁夏清真冷冻、冷鲜牛羊肉、清真羊腿等产品畅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东南亚和中东国家。
2.清真、穆斯林用品回乡特色集群优势。宁夏由于地理区位、人文环境因素,具有伊斯兰教民俗的特色优势,现已形成别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同时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清真、穆斯林特色产品。对于全世界约15亿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消费者来说,相同的民俗文化、传统习惯是宁夏发展与世界伊斯兰国家的联结纽带,国际清真食品(HALAL)认证机构对原材料的标准是宁夏与世界伊斯兰国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基础,明显的回乡特色集群优势,为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合作空间,为建设和发展清真、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清真、穆斯林特色产业园区集群优势。已形成了以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雏形,初步形成了德胜工业园区和望远食品加工园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金凤工业园清真粮油加工区,兴庆区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及清真餐饮特色区,还有银川空港冷鲜货周转中心农产品出口、灵武清真穆斯林产业民族服装加工基地、西夏区西部光彩穆斯林产品外贸加工基地。2008年1—9月,银川市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89亿元,同比增长16%,初步形成了“三区、两基地” 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4.清真、穆斯林产业政策环境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从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产业的发展,宁夏已被确定为全国清真食品工业化基地,清真食品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民委已批准宁夏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家清真食品认证中心,2009年3月18日,宁夏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认证工作规范在银川正式实施,为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出口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清真、穆斯林产业文化环境集群优势。回商的社会经济商贸活动在中华大地已经有1300年的实践历程,与中东、阿拉伯等国家有着渊源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优势。在长期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和谐相处和交流当中,吸收了很多优秀元素,从而在产品特色和创新上拥有其他单一穆斯林文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宁夏集中了众多在研究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回族专家、学者以及伊斯兰教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回商人文历史和产业经济,研究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6.清真、穆斯林产业国际市场资源集群优势。由于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具有宗教的普同性,因此,对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国际综合市场。据统计,每年的贸易总额达到2 000亿美元。我国每年外贸出口到主要伊斯兰国家贸易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48%左右。宁夏清真品牌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呈明显的资源优势。目前,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内建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国际认证中心,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业已远销开罗、迪拜、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7.中心地缘优势,交通运输后发优势。宁夏虽不沿边、不靠海,但有无可比拟的“四个中心”的特殊区位优势:空中交通枢纽,是雅布莱航线飞往欧洲、中亚、中东的中心地域;中国地图中中心地域的位置;国内1 800公里内能够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中心;周边3 000公里内能够覆盖东南亚、中亚各国以及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的区域中心。这些区域中心优势,为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了交通、信息、市场的区域竞争优势。
二、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具有许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凸现,但尚有许多制约因素。
1.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内的企业缺乏良性的集群合作竞争关系。由于多年来习惯于在动荡起伏的市场上各自为战,无序竞争激烈,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单一,仿制现象突出,缺乏科学的信息收集和市场分析判断能力,使得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缺乏合作良性的竞争关系,整体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2.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的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意识,缺乏研发人员和专门的研发机构,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附加值低,难以抗拒市场风险,难以提高集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和清真穆斯林产业及制品出口利润。
3.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缺乏市场整合。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的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使要素资源缺乏整合和协调,难以集中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品牌,实现清真穆斯林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建设和完善穆斯林国家普遍认同的清真食品认证体系,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能达到资源共享,形成市场垄断,获得价格优势,制约了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
4.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缺乏连续性发展规划。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家族式特点,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缺乏中长期持续性发展规划的调研和制定,阻碍着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清真穆斯林工业园区的集群核心竞争力,提升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以德胜工业园区、望远食品加工园和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快提升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加快设备改造好技术创新,引领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清真肉制品、清真乳品、清真方便食品、保健品、穆斯林用品为重点行业的企业群,辐射周边,拓展国内外市场,并力争将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国清真食品‘第一园,和中国最大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
2.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有效投入。要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成立专门的清真食品用品研究中心,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以此完善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增强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
3.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竞争和合作发展环境。宁夏清真穆斯林企业要坚持诚信的经营理念,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避免“同质的”中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蔓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信用的建立,共同形成信用规章制度、道德文化和监督管理体系,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4.引导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进入全球清真穆斯林产业链体系和全球营销体系。要依靠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优势, 加强与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外商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与跨国公司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战略性联盟,要积极鼓励企业或特色清真穆斯林产业基地建立全球性、专业化的营销体系,要培育自主品牌,开发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继续办好中国(宁夏)国际清真穆斯林投资贸易博览会,进一步宣传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的优势。
5.强化政府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功能。各级政府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调整、产业整合的各个方面应加强其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清真食品用品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为创造品牌营造环境,协调小规模、低层次的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以形成集中资源优势。促进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提升。要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服务、协调和管理作用。协助和推动政府研究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发展与合理保护的对策,加快相应政策的制定、实施。
6.发挥民族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宁夏拥有“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回族文化建筑之乡”和“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等多项美誉。应充分发挥清真品牌优势,把“民族经济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引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加快穆斯林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宁夏成为我国著名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集散地,成为穆斯林世界重要的食品、用品生产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进国.关于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N].国际商报,2009-03-26.
[2]夏合群.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工业科技,2008,(8):190-192.
[3]强毅.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现状与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526(1):356-357.
[4]武荣.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08,(3):81-84.
[5]高潮.潜力巨大的全球清真食品市场[J].中国对外贸易,2008,(2):74-76.
[6]陈红.宁夏清真牛羊肉国际贸易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
[7]宁夏首次盘点清真产业发展现状[EB/OL].中华回族网,http://nxmusilin.any2000.com/2009-6-26 / 10:13:24.
[8]张国礼,吴俊.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风光无限[EB/OL].食品商务网,http://www.21food.cn/html/news/29/488852.htm,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调研】推荐阅读:
怀宁县纺织服装产业加工经营情况调研报告10-04
食品加工11-05
食品加工流程制度08-03
食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07-04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介绍09-29
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09-07
食品加工项目实施方案09-16
学校食品销售加工人员卫生要求07-18
成都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24
食品加工技术部个人工作总结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