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魅力作文

2024-09-12

唐诗的魅力作文(精选13篇)

1.唐诗的魅力作文 篇一

摊开唐诗,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生平所有的情感几乎都找到了归宿。

《唐诗》就彷佛握着沉甸甸的人生百态。

走进唐诗,碰触那不堪的别离。他在默默翻着书页,浅浅的双眸盛愁思;她轻轻地把衣物收好,静静地系好行李,泪珠却狠狠滴在手背上。放下书,他从背后抱住她,“傻瓜,只不过出去几天而已……”拭去泪水,她端起酒杯为他送行,酒入口中,寒凉化为一片苦涩。“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如郎去时”,那天晚上,泪水和酒水化为浓墨,在唐诗泛黄的纸上留下心痛的一页。

走进唐诗,聆听雄浑浪漫的天工异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把千山之外的瀑布一下子拉到了你的眼前,那瀑布的怒嚎犹如地动山摇,摄人心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杯中酒的香味醉了自己,醉了月亮,醉了他的诗,更醉了一本《唐诗》千几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的名字不就是用那酒写出来的吗?当他不愿看到朝廷的混杂时,他可以大手一挥留下不可一世的豪言壮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走进唐诗,感受超尘物外的宁静淡泊。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我想洛阳一定很美很美。或许是春天,或许是秋天,洛阳一定是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如果可以穿越,我愿用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去兑换一张门票,到洛阳去寻找一片花瓣,寻找一段独特的故事。刘希夷在洛阳上演一出“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而张若虚带给我们的则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一抹遗留在江畔千几年的情思与美丽。“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脉脉流淌,诗人驻立江畔,“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的思念是灵动的水,清澈明亮;又像旷古幽兰,清新典雅。

走进唐诗,走进杜甫的忧愁,与他共饮一杯浊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走进韦庄的无奈,折下柳枝,吟一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走进韩愈的旷达自持“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就像宁静的江面上的一片枯叶,缺少了它便失去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趣。唐诗以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姿态轻轻地诠释着世间的一草一木,谱成悠扬清澈的曲子在我们的.天空缠绵。简评

这个题目很大,而唐诗又好似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巍然耸立于千古的风烟中。走进它,不易;书写它,更是艰难。从本文看,作者是用心灵去品读唐诗的,并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唐诗。如是读诗,庶几可矣!唐诗的无限华彩、万千气象,该如何描摹?纵是学富五车、皓首穷经的学者,我想也须颇费周章。而聪明的作者却能够由点切入,以点带面,令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全文信手拈来皆是诗行,行文典雅流丽,堪称佳作。

2.唐诗的魅力作文 篇二

一、以鼓励性评语为评价的灵魂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 尽管意志品质比过去有所提高, 但还远未成熟, 自制力不强, 遇到困难时, 往往缺乏毅力, 应付了事。作文评价就要尽量激发、保护和提高他们对写作这种表达交流形式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愉快的、怀有成功感和创作欲的情感, 能使学生对写作活动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反之, 形成了消极、苦闷、讨厌等情感, 则会使写作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事。许多优秀教师, 都能在每次作文评价中给学生以成功感, 加深学生完成作文后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 并以此激发学生盼望再度作文的创作欲。

学生用心打造的每篇作文, 都渴望得到老师鼓励的话语, 面对学生的作文, 无论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 还是谴词造句, 都应努力寻找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如学生写到“她的脾气像旋风一样具有杀伤力”, 评价说:“太好了, 我从中看出了你的才华!”学生看后可谓信心满满, 写作热情倍增。老师的鼓励不应仅停留在学生作文语言上, 这样的鼓励也应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父母的辛劳、老师的奉献, 并在其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恩情结, 老师写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必将拥有整个春天。”学生在亲切的鼓励中, 不仅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 而且自信心得以增强, 兴趣得以培养, 思想也得以升华。可见, 良好的作文评语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产生了有力的督促作用, 更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评语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强化了评价的后续激励作用。

二、以引领性评语为评价的目标

语文老师喜欢在作文评语中写“语句通顺、主题鲜明、表达完整”等, 这样的评价是粗犷式的。从学生角度来讲, 修改因缺乏可靠的依据而无所适从, 更不知如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由此可见, 富有引领性的评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领性的评语便是提出建议之类的话语, 最重要的一点是评价需要有可行性。如学生写的《我心中有个她》中的开头“咚……咚……伴着响亮又有节奏感的脚步声, 同学们意识到老师来了, 说笑地、呆着地都停下来去打开课本做出好学生的样子……”可以看出学生写的开头是非常生动的。不以“写得很生动, 好!”作为评语, 而是这样写到:“你非常好的应用了‘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 这样写不仅吸引读者, 而且能从脚步声中读出小作者对老师的喜欢之情。同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喜欢穿高跟鞋的特点以及学生装作认真的状态。”这样的评价, 学生读后不仅获得了鼓励, 而且知道了自己写作中的优缺点, 更重要的是写作技巧得以提升, 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三、以互评式评语为评价的基石

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 最渴望的是与同龄人的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伴间的讨论探究来完成作文的修改与评价。作者要解释自己的构思, 同伴则要聆听并提出问题, 这个过程就促使作者去完善自己的写作构思。老师要将作文批改变成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这些处于多愁善感时期的学生有了思想交流的对象。众所周知:言为心声, 学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学生在描写自己的数学老师时写到“……我最佩服的便是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 为此, 我总结了三点:快、准、趣……”同学评价到“英雄所见略同, 你写出了我的心声。”在作文的评语中, 两位同学交流了对于老师的看法, 在评语中找到了知己。一个准确的词语、一个错误的标点都成了交流的热点, 尤其是那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同学, 更是兴趣浓厚。同时, 老师适时指导, 以作文评价为载体, 把学生的作文作为阅读鉴赏题的练习场, 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教育双丰收。更值得欣慰的是那一张张标着署名、写着红红评语的作文纸, 也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一笔财富。

但互评式评价不应仅仅局限在生生间、师生间, 也应扩大到学生对老师下水作文的评价上。因此, 有计划地让学生对老师的文章给予恰当地评价, 不仅代表老师的水平, 同时对于学生提高自信及鉴赏能力, 修改自己的作文大有好处。另外, 在工作态度和书面表达上对学生也是垂范, 老师可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工整地写在稿纸上, 发给每个学生, 要求学生对语言风格、行文技巧、表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互相品评的过程中, 学生既能发现同学的优缺点, 又能从他人的作品中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 互评式评语成了学生自己作文的诊断书。

3.唐诗的魅力作文850字 篇三

作为中国人,但凡认识几个字的,大约都会随口背诵几首唐诗。在对后代的早期智力开发中,背唐诗也是与弹钢琴、练舞蹈、学英语、习书法等等一样,成为非常热门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唐诗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虽然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唐诗那样的诗句了。

不可否认,唐诗,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最形象、最具感染力也就最经典的代表,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往往自诩我们的祖国为诗的国度,这话一点儿不假。唐诗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嵌入我们的基因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就是因为有了数千年的诗教,有了一千多年的唐诗,我们中国人才有了这诗意的存在,平添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与傲气;我们的思维方式才更加简约而敏锐,语言内容才更加丰富多彩,面部表情才这样的妩媚动人,为人处世才这样的自信与豁达。君若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

古人云,诗言志。诗是用最简约的语言来记录思想、抒发感情的。从古到今,信奉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大多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设计人生的。仕途光明,升官有望了,性情狂放一点的,就会高唱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深沉一点的,也会低吟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面带沾沾自喜之色。仕途蹭蹬,官运不济的,多会以“位卑不敢忘忧国”、“穷年忧黎元”来自寻台阶。人伦之重,亲情为上。古代交通、通讯俱不发达,好男儿志在四方,其代价就是常常有故乡之思,亲人之念。这时候,奔波在外的人是否会从心底涌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诗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表达了一种普世的人性关怀。漂泊的游子,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低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泪流满面。王维的诗,推己及人,触景伤情,道出了天涯孤旅的愁苦与伤感。夫妻恩爱,耳鬓厮磨,却又见少离多,天各一方。秋雨绵绵中,客馆独坐,百无聊赖,李商隐的诗,或许会把你的思念送达千里迢迢之外的爱人的心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深入骨髓的相思之痛,就深藏在这轻描淡写的二十八个字当中。人生苦短,青春难再,为人当积极进取,建立奇功伟业,博取青史留名。这时,杜秋娘的诗,也许可以鼓起你远行的风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这首饱含哲理的励志诗,不知唤醒了多少梦中人。鲁迅先生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友情常常是唐诗诉求的对象。提起友情,你是否会想起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你也许会想到更多的唐诗佳句。总之,唐诗会伴随你一生,滋润你生命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短短几句,寥寥数语,便能抒发你满腔的欢愉,网络你一天的愁绪,牵动你万般的思念,挥洒你冲天的豪气。其说理言情,甚至抵得上洋洋万言的长篇大论。你说简约不?好的唐诗往往诗中有画,色彩缤纷,想象丰富,激情洋溢,意境深邃,令你如行山阴道上,移步换景,应接不暇。你说丰富不?历史的长河虽然流淌了一千多年,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依旧是人生的主旋律,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怨、所愁,往往会在我们的心灵里产生共鸣,引起震撼。我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也往往能够穿透这千年的时空,直指其胸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4.诵读经典文化感悟唐诗魅力 篇四

枣阳市北城南园小学王 智联系方式:*** 秉承着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的理念,我校在五园创建活动活动中响亮的提出了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快乐南小的奋斗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传统中,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营造书香校园,打造特色学校,就以唐诗为立足点,并把它作为开展书香校园的一个载体,唱读唐诗,咏诵经典。

一、精心营造诗意环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是促进读书活动的助推器。我校精心营造了橱窗文化、墙壁文化和教室文化互为补充的读书氛围。学校大门的一副对联“诗韵辞章琅琅书声书香地,德厚学笃谦谦和气和谐园。”彰显了咏诵经典的书香校园的特色,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唐诗的书画,“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的春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时时与学生相伴,诗中表达的感情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扉。橱窗内,配以关于读书名言或者唐诗的学生书法习作,墙报上定期更换有关名著导读、读书心得等方面的内容,教室门口每个班级个性化的班牌,浩然班、王维班、三字经班、杜牧班、李白班、居易班、杜甫班等,典雅大气。教室内根据班级名称进行相关的布置,整个校园环境亲和,书香飘逸。

二、着力打造诗意团队

袖长方能善舞,学校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诗意教师队伍,打造一支优良的诗意家长队伍。校长、班主任、语文教师是经典诵读的引领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学校要求教师每周要读一本好书,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并经常性地组织检查评比,表现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力争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此外学校还举办了教师读书论坛,定期组织教师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论坛上进行交流,把自己喜爱的书目在论坛上向其他教师推荐。

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学生家长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打造一支诗意的家长队伍,我校开展了“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对全体学生家长进行“小手拉大手”亲子读书活动的动员,利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定期和学生家长联系,督促他们和学生一起读书。截止目前我校已经评出了20多个书香家庭。

三、开展诗意活动

学校以唐诗咏诵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以量化和规律化的训练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在读书上有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去“读书、读诗——感悟时空;讲书、讲诗——感悟情感。”进而达到“用书、用诗——感悟人生”的目的。

1、读书、读诗——感悟时空:

唐诗拥有永久的魅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不了解古诗的人不会完全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诗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还能了解到当时的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

在引领学生学习唐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去读、去背,而是拓宽思路,采取多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让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接触唐诗。如我们开展了唱唐诗、舞唐诗活动。

(1)唱唐诗。我国的许多经典唐诗都已经被改编成了歌曲,我校组织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的时间教学生唱会了多首唐诗,如《鹅鹅鹅》、《静夜思》、《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每节课下课校园广播都会响起这些由古诗改编的音乐,每节课上课时学生们唱的也是这些歌曲,就是在放学的路上孩子们嘴里哼唱的也全是这些歌曲。

(2)舞唐诗。我们还把一些唐诗改编成了校园集体舞,如《游子吟》等,以前的大课间操我们都是做《感恩的心》手语操,现在也变成了改编自唐诗的集体舞。

我们采取的这些学习措施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经典,我们相信在这些优秀文化的熏陶之下孩子们一定会受益无穷。

2、讲书、讲诗——感悟情感:

唐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引领学生学习唐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引领学生从唐诗中感悟情感,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一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唐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唐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而趣未完。

二是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朗诵、演讲比赛活动,如我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朗诵、演讲、背诵比赛活动。同时各班利用晨会、班会时间让学生畅谈读诗的感受。

3、用书、用诗——感悟人生

唐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以前我们老师在读、背、记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却忽视了对唐诗熟记后的运用。为了让唐诗学习落实到实处,我们要求教师锻炼学生读诗学写,读写结合。

一是开展旧诗新解活动。主要做法是:(1)连缀,解读诗意,训

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一首唐诗改编成作文;(2)补写,感悟诗情,训练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句以外的情景;(3)延续,深化诗蕴,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写出自己的见解。

二是用记笔记、写心得、名句摘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唐诗。每个学生都准备有学习笔记本,或在老师的讲解下,或通过字词典自己弄清诗句的意思,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必须交一篇学习唐诗的心得。我们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诗句要及时抄下来,以积累语言素材。

三是开展“我眼中的诗人”征文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对诗人所写的诗的理解,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一下诗人。

四是让学生从诗中领略到的情感,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懂了《游子吟》,我们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洗脚等,无声地感染者学生的行为习惯。

5.行吟在唐诗的河畔作文 篇五

从“床前明月光”到“凭轩涕泗流”,一句句的唐诗就像是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就像已回到唐朝时期,与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王维一起“劝君更尽一杯酒”;与杜甫一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白居易同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诗让人领略祖国的山川秀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单两句,泰山的高耸已入眼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巧借比喻,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展现的淋漓尽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至此句,仿佛又与大诗人刘禹锡一同站在洞庭湖前,同赏这无风的湖面……

唐诗达诗人的悲欢离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心多么迫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么开朗乐观的友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的.恨意跃然纸上……

唐诗教会我们做人之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先大家后小家,爱国之情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有所作为;“故人聚鸡黍,邀我至家中”我国乃礼仪之邦,岂能忽略了这做人之本……

6.让作文语言多一些魅力 篇六

一.巧用修辞, 增添语言的情趣美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不仅是比喻, 善于运用修辞的人, 都可以说是富有才情的表现。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修辞, 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借助修辞这种表现手段。修辞不仅是才情的表现, 还是作者的硬功夫,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更形象, 更富表现力, 就得借助修辞这只“巧手。”如钱钟书的《围城》里一句:

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 像纸上沁的油渍, 顷刻布到满脸, 腼腆的迷人。

这里用“像纸上沁的油渍, 顷刻布到满脸”作比苏小姐的脸红, 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都红, 这个变化着的比喻就很贴切, 很具有创造性, 形象可感。

总之, 贴切、新颖、灵动、合理的修辞, 奇特、巧妙的大胆想象, 可以开拓出美妙的诗境, 给人以美的回味和联想。

二.妙用诗词, 赋予语言以典雅美

我国为诗歌大国, 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 借经典诗词, 吸传统精华, 抒自我胸臆, 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 活泼中不乏典雅, 多一分古典之美。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题目就援引了明朝诗人陈辉的诗《荔枝》, 使这篇科普说明文富有了文学的趣味。

请看下面语段:

那是你吗, 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 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 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 语文, 我读懂了抱负、执着、爱国!邀明月之满怀, 举酒觥之高远, 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 看落红化为春泥, 叹国破山河, 赞东篱之采菊, 唱绝顶之豪情。

文段中提到了几位伟大的古代诗人, 且化用了他们的经典诗句, 使这段文字的语言富有诗意, 含义隽永, 令读者回味无穷。

三.精选动词、形容词, 为语言增添形象美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学生莫泊桑:“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写文章要绘形传神, 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一定得精选动词和形容词。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句中的“泻”传神地描写出月光的形态特征, 非常富有动感。

屋是挂在山坡上的。 (吴伯箫《山屋》) 句中一个“挂”字, 意境全出, 极为传神地把山屋所在环境表达出来。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济南的冬天》) 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整张画面生动有趣, 不仅有了人的姿态, 准确描绘出了方位, 还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

四.活用成语, 为语言增添机智美

在我国古典文化大餐中, 成语是最具生命力的景观之一。活用成语能贴切自然、通俗易懂地表情达意, 显露语言的幽默机智之美。如:“楼内无知己, 天涯若比邻。”此标题一看就知是由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化用而来, 作者反其意而改之, 形象地揭示现代城市高楼里邻居之间两门相对却不相识, 不往来的冷漠, 发人深思。

五.善用整散句, 为语言增添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长短不齐的句子是一种参差的美, 两两相对的句子是一种匀称的美, 二者缺用一种都显单调, 只有整散句巧妙结合使用, 才会使语言参差中显匀称, 柔美中显铿锵, 欢畅绵醇相辉映, 增添语言表达的音韵之美。如: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淡如烟, 淡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 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 而是烟雾之中, 黑灯之下, 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文中第一句由三组整齐的短句组成, 音节整齐匀称, 节奏轻捷明快;第二句为长句, 语句柔婉绵长。这样整散结合, 不仅把“空中楼阁”的环境氛围渲染得十分美妙, 而且文字读起来和谐悦耳, 拨动了读者的心灵, 增添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富于变化的句式, 读起节奏明快, 琅琅上口, 且更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

7.唐诗题材的高二作文精选 篇七

品读古诗词要学会理解诗人真心抒发的情感以及诗句的画面,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悲还是喜?常常诗里面一些感叹的字眼就能意会到诗人作此诗的心情。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细细品味,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古诗词在用词上的精炼,写景上的高深,实在是让人怕案叫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读到这样的诗句,眼前就会出现海阔天空的意境,心中会想起诗人的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诗句,总想问:“人间真的还有比这更长,更深,更很的愁吗?”此刻,我们的诗人是悲凉的,而此时,我的心情也跟着那绵绵惆怅而忧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诗句,诗人写完后自己都要拭泪的。这种对离别家乡后的思念之情,母爱的伟大,诗人的感悟是多么的贴切,恐怕只有中国人才有这份细腻而敦厚的情感吧!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都要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

有的古诗词,清丽婉转;有的诗句述说离别苦,相思泪,读来总叫人黯然泪下;有的诗句能借物喻人,甚至可以把它们视为座右铭。

以《竹石》为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生长在青山上的竹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打击,都不畏惧来自各方面的逼迫,依然挺拔向上。这句诗原是形容竹子坚韧不屈的性格,但暗喻的却是一个人的品格和气势。这句诗早已是我生活中的座右铭,它时刻警惕着我,遇到困难不能退缩,面对黑暗要学会转身,用意志驱赶生活中的痛苦,拿勇敢来点亮我的生命。

8.遇见唐诗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八

唐朝的第一位诗人,竟是个酒徒。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诗人都喜欢喝酒。这位酒徒名叫王绩。王绩是隋朝文士王通的弟弟,字无功,爱喝酒,当待诏官时不为钱,只为有酒喝,每天喝一斗。因此,他得了一个雅号,叫“斗酒学士”。后来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于是主动请求当太乐丞,天天向焦革要酒喝。这让人忍不住啼笑是非。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叫《野望》,是一首五言绝句,一共八句。有趣的是,他的侄孙竟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不看不知道,王勃继承了王绩的“狂”和爱喝酒的习惯,当时在作《滕王阁序》时,若不是他轻狂不懂古代的“潜规则”接过了纸笔,也许世界上再无《滕王阁序》。

诗人之间的友谊更令人感动。孟浩然与王昌龄就别重逢,大喜过望,不顾背上生疮刚好,不能喝酒,与王昌龄痛饮。结果孟浩然背上生疮发作,回天乏术。但他死之时有好友在身边,大概也是笑着的吧。他也算死而无憾了。

9.魅力作文从锤炼语言开始 篇九

一、锤炼修辞,增添文字魅力

我们在阅读学生作文时,为什么有的学生作文能够让我们百读不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作文中有一些形象的修辞,有时让我们捧腹大笑,有时又让我们若有所思。比喻,可以让本来呆板的事物变得更生动,把抽象的现象更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文字内涵;夸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气势;设问可以引起我们对文字的思考;排比,可以将作文语言更透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魅力无限,首先就要锤炼他们的修辞,让学生学会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修辞,从而让自己的作文能够更吸引人。作文中的修辞可以用一种修辞,可以多种修辞一齐使用,以便让作文更加充满魅力。

比如,一位同学在写这篇作文时就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让自己的作文惹人爱读。“我有一头像瀑布一样,乌黑发亮的头发;有一双像露珠一样,闪闪发亮的眼睛;有一个像蝴蝶一样,停留在脸上的鼻子;有一口像珍珠一样,雪白的牙齿;有……”。而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有一头短发,两个大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五官,但是不用说,我们都喜爱读第一位同学写的作文,因为他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给人一种形象的想象空间,让人一读到文字,就能够迅速在脑海中绘出这位同学的外貌特征来。而第二位同学的语言文字描写,是每一个人的共性,你说谁没有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呀,这样的语言简直就是一些废话。所以,在引导学生锤炼作文语言时,就要带着学生学会去分析两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并寻找到它们之间的链接点,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语言描述,这样就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别人对自己的作文爱不释手,让自己的作文充满魅力。

二、锤炼句式,加强表述魅力

一篇作文要想能够更好地吸引别人去阅读,除了锤炼修辞语言之外,还要锤炼作文句子的结构排列,要让语言叙述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句式,能够整齐划一,这样就可以让人一读起来就能够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如果叙述是零散的,不整齐的,是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即使有许多修辞,也不能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就好比《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用“漓江的水真清呀,漓江的水真静呀,漓江的水真绿呀”这三个分句来开头,分成三层来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就能够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如果课文就简单地介绍漓江水的三个特点,不用这三句语言文字作为开头,那么作文也就不可能具有那么大的魅力。所以,要想让作文具有魅力,那么还要锤炼作文的句式,让语言更具有整齐性,更干脆,更有力,更有节奏。这样,让别人读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对文字产生温度,有感觉,从而发挥出了作文的魅力。

就比如这一篇作文中,一位同学分三个段落来介绍自己的特点。第一段的开头一句话是“我是一个爱笑的人”,第二段开头一句话是“我是一个爱哭的人”,而第三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既爱笑又爱哭的人”。他分别用这三句语言作为写自己的起始句,就可以一下子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会在想,为什么作者先说自己是一个爱笑的人,又说自己是一个爱哭的人,最后又说自己是一个既爱笑又爱哭的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而当读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时,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也就产生了,那么也就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这也是魅力作文所需要有的效果。

三、锤炼思想,展示真情魅力

最感动人的莫过于真情。现在学生的作文没有魅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是瞎编乱造的,或者说是千人一面的,让他们写一件好人好事,都是小明,或者小红帮老大爷推车,或者让座。这些由于不是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都是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而杜撰出来的,所以作文也就吸引不了人了。学生在写作文时,作文内容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所以,在锤炼学生的语言时,我们还要对学生的作文思想进行锤炼,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笔抒自己的心,写真实的事。如果学生写出来的文字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看到的,那么在语言文字中就会充分展示出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情感,而这些就是魅力作文的核心所在。

总之,语言描写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巧,我们只有用心引导学生去揣摩作文语言,善于去引经论典,多用修辞,多写身边真实的事,加强对自己语言的锤炼,才能真正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自己的作文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冯世明.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指导方法[M].语文出版社,2011(05).

[2]余文森.可以这样教作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10.醉唐诗作文 篇十

每一首诗都让我与作者一起享受他的故事,像在与作者交谈,每一首诗、词、元曲情感不同,但都让我陶醉其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的看到了六月那美不胜收的粉嫩的荷花,让我赏心悦目。荷花已红就够让人陶醉了,但满池的荷花在西湖上盛开时,就更让人喜欢了。要不怎么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呢?看到了西施似的西湖能不让人喜欢吗?

每当我读完岳飞的《满江红》时,我的心里就激起一团怒火。“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作者愤怒至极,连头发都根根立起。因为国君被掳的奇耻大辱,至今尚未洗雪,因为秦桧是个叛徒,所以作者岳飞大怒。

如果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人心里美滋滋的,《满江红》又让人愤愤不平,那么《春望》则让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哀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安被叛军侵略,只有山河还依然存在。最悲的是,长安城中尽管春天已到来,可却只有野草树木。春天不是春天,这个国家何时才会有美好的春天呀!

当你看到我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时,便是我正在读一首让人开心的诗——《小儿垂钓》。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不在读书,也不在练字,而是在一处背阴少人的地方专心致志学钓鱼呢!你瞧!当行人路过时,他还招招手,生怕惊动鱼儿。如今,我们还在上学,如果还可以悠闲自在地钓鱼该多好啊!

11.走进唐诗作文 篇十一

我以为诗意是诗歌的韵律,是诗人写诗时的满腔情感,是读者的同理心,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传颂千年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怀。

今我以张九龄之诗,解我心中诗意。

何以诗之韵律。亦不是天对地雨对风的朗朗上口,亦不是泛爱众而亲仁的戒律教条。对子有意而无情,经文有理却无情无意。所谓韵律应是显中华汉字之美,现华夏之深情。论风流多情最是唐诗,唐人将盛唐的富贵繁华,晚唐的落寞凄凉用婉转优美亦言简意赅的诗丝编进唐朝280年的历史篇章。唐之诗,宋之词论诗意,应访问最有话语权的唐朝诗人。

一个富饶的朝代,一个人人都会作诗的大唐,在诗的世界里又会孕育出多少惊艳的诗人。过刚则易折,张九龄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性格又会激起多少人的倾慕?多少人的排挤?

娇娇珍木颠,得无金丸惧。孤雁站在珍木之颠,本应是欢喜之事,诗人却并没有对其表示欢喜,而是严肃的告诫,究竟是什么使诗人的心境竟如此悲凉?此诗的最后一句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完美地诠释了诗人的凄凉:受奸相李林甫的排挤,诽谤,被贬为荆州长史,这是对一个忠臣的讽刺更是诗人饱受不公后的淡然。心中的愤懑化作首首诗作亦是飞沉理自隔,和所慰吾诚的悲伤,亦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感叹。诗人的一思一想一情的感慨都融进了句句诗赋中,真情的融入与思绪的凝聚,朗朗上口的旋律与内心最微弱的牵动,化作所谓唐山韵律,鼓动着中华文明的脉搏。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多少人文墨客,多少侠义英雄,挥笔成文,洋洋洒洒写下万丈诗篇,有战国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有汉高祖的大风起兮与飞扬,有郑燮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有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几百年过去,几千年过去,这些历史绝唱仍在我们的耳边回荡。这是罢黜百家罢黜不掉的情怀,文革革不掉的文化精神。

历史书写下的千古绝句为何至今仍在书籍中游动,为何在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文明沉沦时,中华文明却悄然崛起又屹立不倒?因为中华文明中有为人民苦难歌唱的诗人,有书写民众疾苦的英雄豪杰。科考为了选拔散落民间而满身才华之人,门客制度更让各路英雄有寄居之所。晚唐的消逝随着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声,中华文明每一个朝代的泯灭都伴随着百姓忍无可忍的怒吼。没有人民的文明注定走不到最后,没有百姓的文明注定不成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绝唱,诉说的是同理心,诉说的是以人为本的道义。唐有张九龄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和杜甫安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言之叹,现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平凡之人亦可作不平之事,寒士中榜,高考成名,千古中国总有广阔的胸怀。同理同心是诗意,更是文明传承之本。

12.从唐诗看唐代的牧童 篇十二

一、唐诗中牧童的形象

1. 与牛相依。

唐诗中有许多描写牧童的作品, 品读之后发现, 唐诗中牧童所牧或没有指出是哪种牲畜, 但凡具体指明的多是牛, 仅有王维《渭川田家》[1]1248中牧童与牛、羊同时出现。“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牧童与牛并出的诗句则很是平常。“牧童见客拜, 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 前溪风雨恶。”[1]6779“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1]6386“无奈牧童何, 放牛吃我竹。”[1]5424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唐诗中的牧童多是放牛娃, 这与牧童的年龄以及牛的特点有关。从诗中来看, 这些牧童多是黄发垂髫的未成年人, 力量比较单薄, 而牛的性情较为温顺, 而且是农业耕作中的主要动力, 主人常常雇佣未成年的孩子为他们放牛。所以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农历的二三月, 草刚刚变绿, 三五成群的放牛娃骑着牛在一起放牧, 直到夕阳西下才各自骑牛归去。他们和牛朝夕相伴, 与牛嬉戏, 与牛同浴。需要指出的是牧童所牧之牛是不尽相同的, 有黄牛和水牛之分。水牛多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 而黄牛多生活在黄河以北地区。唐诗中的田园诗既有描写南方田园风光的诗句, 如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中“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牛浴”[1]9311和杜荀鹤《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中“渔父晚船分浦钓, 牧童寒笛倚牛吹。”[1]7974其中的蚕娘洗茧和渔父晚钓都可以说明所描写的是南方的田园生活, 所牧之牛当为水牛。又有描写北方田园风光的诗句, 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陕西渭河岸边田家的生活, 这里属北方干旱地区, 以黄牛为主要畜力。“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1]477清代袁枚《所见》一诗亦可为佐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 手执短笛。

唐诗中牧童与短笛同出者甚众。如“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1]759“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牛浴。”[1]9311“牧童披短蓑, 腰笛期烟渚。”[1]6925“远岸牧童吹短笛, 蓼花深处信牛行。”[1]8690短笛的材质不一定特别复杂, 可能音律准确的羌笛、竹笛, 亦可能是随手折下的柳枝和芦苇。“荷蓑出林春雨细, 芦管卧吹莎草绿。”[1]5426短笛吹奏的曲子有塞外的《梅花》 (“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1]8042) , 亦可能是乡间的小曲, 自娱自乐。牧童放牧时, 可能结伴而行, 同去草茂之处, 亦有独行归家之时, 他们身处深山旷野, 与牛为伴, 手中短笛, 清脆悠扬, 既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又可以缓解独行的恐惧。短笛虽小, 其用甚大。

3. 身披蓑衣。

蓑衣是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唐诗中描写牧童身着蓑衣的诗句颇多。“牧童披短蓑, 腰笛期烟渚。”[1]6925“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1]6296“饷妇寥翘而领寒, 牧童拥肿蓑衣湿”。[1]7812“圆笠覆我首, 长蓑披我襟。”[1]1374可以想见, 唐诗中的牧童生活的地方多为常下雨的地方, 或是江南水乡, 或是山间人家。山中之雨说来就来, 蓑衣就成为牧童放牧时的常备之物, 蓑衣是用草或棕毛制成, 具有防雨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防晒、防寒和防潮的功效。“方将忧暑雨, 亦以惧寒阴。”[1]1374山里的天气变化很大, 有了蓑衣就可以既防雨又防寒防潮了。吕岩的《牧童》[1]9697更有力地说明蓑衣的防晒、防寒、防潮作用。“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中并没有下雨的迹象, 至少牧童出门时天没有下雨, 否则就不用出门放牧了。但牧童仍然穿上了蓑衣, 待黄昏回来后, 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如果蓑衣被雨打湿, 无论如何家人也不能让他身着湿漉漉的蓑衣入睡, 另有明月当空, 定然是晴空万里。可以推断蓑衣是牧童放牧常备之物, 既可以防雨, 又可以防晒、防寒和防潮。

需要强调的是唐诗中的牧童不仅有少男而且有少女。“巴女骑牛唱竹枝, 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 记得芭蕉出槿篱。”[1]3503“牛儿小, 牛女少, 抛牛沙上斗百草。”[1]9334这些牧童不管是少男还是少女, 他们都能与牛和谐相伴, 享受乐趣。

二、唐诗中牧童的生活

1. 放牧耕作。

唐诗中的牧童多是短笛歌声、闲情悠然的样子, 这是因为融入了诗人的畅想。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 牧童的放牧并非总是“向日眠春草”, “横眠秋听深”。而是远离村寨, 寻山而牧, 早出晚归, 或是严寒暴日, 或是凄风骤雨, 不但要让牛吃饱吃好, 还要时时保护牛的安全。

放牧是牧童们最重要的工作。唐诗中的牧童应当是穷人家的孩子, 没有条件读书而只能为别家或自家放牧。“昼日驱牛归, 前溪风雨恶”。首先, 放牧远离村庄, 早出晚归。牧童们通常要去深山之中或是河流沿岸、陂塘附近, 深山之中人迹罕至, 草藤茂盛, 河流沿岸、陂塘附近, 水草丰美。“朝牧牛, 牧牛下江曲。”[1]5426“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犊时向芦中鸣。”[1]4281而这些地方远离村庄, 他们一大早出门, 匆匆上路, “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1]8626, 甚至见了人都不打个招呼, 每天要到很晚的时候才能回来。每到黄昏, 家中的老人们斜倚在门口, 盼望着孩子早点回来。其次, 放牧的环境多变而复杂。经常会遇到风雨的突变。“方将忧暑雨, 亦以惧寒阴”[1]1374。一会是火热的暑雨, 一会儿又成了阴冷的秋寒。所以牧童们出门时蓑衣和斗笠是身边常备之物, “牧童见人俱不识, 尽着芒鞋戴蒻笠。”[1]9296尽管如此, 他们仍会被突如其来的山雨淋湿。“牧童拥肿蓑衣湿”, “露滴蓑衣犹半湿”对牧童们来说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再次, 牧童要让牛吃饱并且保护牛的安全。牧童放牛并非只是“蓼花深处信牛行”的悠闲, 而是要在帮牛找到丰美水草的同时, 不让牛受到觅食饥鸟的侵害。“远牧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 令我不得戏垅头。”[1]4281因为这些饥饿的小鸟会飞到牛背上啄虮虱, 啄伤了牛, 可能会受到主人的责罚。天真烂漫的牧童们只好放弃了垅头的嬉戏, 专心照顾牛的安全。

牧童还要从事田间的耕作。虽然牧童的主要任务是放牧, 可并不是每天都要去远方牧牛。牛是田间耕作最主要的动力, 牛要为主人耕种。这时的牧童不会因此而休息, 他终日与牛相处, 熟悉牛的习性, 当牛耕种时, 他要负责在田间牵引牛。唐诗中有许多牧童与田父、牧童与老农、牧童与耕父同出的诗句。“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 相欢惟牧童。”[1]2699“牧童斯在眼, 田父实为邻。”[1]2503

2. 休闲娱乐。

牧童偕牛放牧, 少不了寂寞与孤独, 但他们毕竟正处于花样的年华, 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打闹嬉戏而又不乏淘气顽皮。山高路远, 他们骑坐在宽厚的牛背上, 解下短笛, 且行且吹, 渐行渐远。“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1]6386累了困了, 牧童们横躺牛背, 眯上眼睛, 静静聆听秋天的深邃。漫卧牛背, 不仅可以让牧童们缓解疲劳, 更是牧童与牛交流的方式。

牧童休闲娱乐的场所一定是离牛吃草不远的。草地上、溪水旁, 水草丰美的地方都是牧童们的娱乐之处。“二月三月时, 平原草初绿。三个五个骑羸牛, 前村后村来放牧。”[1]9296小伙伴们聚到平坦的草地上, 撒开牛, 一起快乐玩耍。只要是草茂之地, 都可能是牧童的去处。那些废弃的古城、宫殿建筑, 荒草茂密, 牧童便骑牛前往。

牧童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手中短笛是最常用的工具了, 不仅可以作为唤牛的警笛, 还是自娱自乐不可或缺的乐器。“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1]9610“渔父晚船分浦钓, 牧童寒笛倚牛吹。”[1]7974牧童们的笛乐并非只是山野小调, 还会有塞上名曲。“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1]8042唱歌跳舞是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事情了。“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同西斜, 各自骑牛又归去。”[1]9296对于众多牧童而言, 最休闲的娱乐莫过于晒太阳了。“牧童向日眠春草, 渔父隈岩避晚风。”[1]7972牛吃草, 牧童仰身躺在草地之上, 沐浴着融融春日。既喂了牛, 又歇了脚。等牛吃饱了, 回到村边小溪旁, 牧童吹奏着牧笛, 和牛一起在河中洗浴, 既能让牛消暑, 又能洗去自己一天的尘土与疲劳。牧童毕竟还是些未成年的孩子, 顽皮是他们的天性。山中放牧, 他们会纵容牛偷吃农人的竹子, 令主人无可奈何。“无奈牧童何, 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 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 更深不归屋。”[1]5424主人呵斥, 他还故作不应, 咯咯的笑声令主人实在无奈。可是一听到要告诉家人, 却吓得夜半更深还不敢归家。这也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些许的乐趣。

有许多诗人羡慕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将其美化成一个无拘无束的世界。唐代诗人栖蟾《牧童》[1]9610诗云:“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非。”其实唐诗中牧童的真实生活是既有艰苦的劳作, 又有闲情逸乐。劳作迫于生活的压力, 闲情则缘于牧童的天性。

参考文献

13.走进唐诗宋词作文 篇十三

两年前的秋天,我离开了生活了十三年的故乡,来到这个陌生的校园。离开了昔日的好友,我只会坐在属于自己的狭小角落里,茫然地看着有说有笑的新同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离别赠言,在夜晚寂静无声之时,便会伴着沙沙的写字声,在思绪中晃动。这时,我心中的悲寂便不知不觉与诗词融合在一起。哦,我懂得了,我懂得了古人的心,我更懂得了我自己的心。无论这里有多么繁华热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没有见证过我的牙牙学语;无论这里的人们有多么友善,在我看来也不是记忆里真诚而熟悉的脸庞。即使身处异乡,我的心却始终在故乡滞留啊!月亮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把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那不正是想抚平寂寥的人那伤痕累累的心吗?

我不由得想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他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化作最真诚的祝福:只要亲人平安幸福,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一轮明月,犹如近在咫尺。难遣之情至此释怀,于是同举杯,共祝愿,这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自己的宽慰。寥寥数语,创造了一个童话般优美的意境,千百年来感动着你我,从遥远的天际一直走到现在、将来。我想,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你看,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涛汹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早已倒背如流,如今回味起来仍是意蕴无穷……晚上,捧杯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慢慢啜饮着带有苦香的.液体,遥望着即将被灯火覆盖的明月,想起唐宋文人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华章佳句,内心不禁被触动。

上一篇:家庭保洁合同下一篇:电力调度所的工作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