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精选8篇)
1.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一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优秀教学反思
《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主题设计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来认识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使他们萌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家乡的变化,通过找变化来全面认识和感受生活地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同学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学习欲望格外高涨,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从而使课堂上形成了信息流动的“场”,学生们不仅在介绍家乡,更是在赞美家乡,更向往明天的家乡,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孩子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为“家乡的明天”设计了一幅又一幅蓝图,有的用图画来描述,有的用文字来表达……
实践证明,“找变化”这个切入点设计的很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二
一、提高认识, 思想上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 课程上得好与坏, 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 就要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 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与学生平等交流, 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觉得自己长大了, 想帮父母做家务, 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 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 而是大人不让我做, 那我就不做了!”面对这种想法,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父母讲道理, 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爸妈最怕我哭, 我就哭, 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学生说:“我会偷偷地做, 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教师可适时引导说:“确实,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 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 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 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 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 学生再去实践, 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 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 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 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紧密结合农村实际, 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 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 走出农门, 离开家乡, 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 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 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 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 热爱农村。
其次, 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例如, 我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 先播放多媒体课件, 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 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 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 我结合类似事例,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 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 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 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 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 提出了“老师像红烛, 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 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 教师可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 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教师, 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 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教师, 提高教学实效。
(二) “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 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 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学生向生活“取样”, 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 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收到的效果较好。
总之, 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 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 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 我们只要下苦工夫, 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 课程上得好与坏, 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双语教育微课题研究项目《初中思想品德双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SY2014304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8-02
一、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思想品德课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政治教师对此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还不够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资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科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净化、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确保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它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采取的方法
1.教师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是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认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内容却散落于具体的章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做教学的有心人。教师要言传身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和信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与指导。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1)运用成语故事,使课堂轻松愉悦
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和人们的经典语言,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运用成语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2)利用名言警句,使课堂富有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名言警句,蕴含智慧,发人深省。人教版新教材将恰当的名言、谚语等列出时,特别注意使用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和古代思想家的名言。据笔者统计,在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共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谚语约有90多条,其中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优秀伦理精神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约有近50多条(包括谚语),在七年级《日新又新我常新》一框题中就列出了5条。名言警句浅显易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能较好地利用就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启迪学生的思维。
(3)巧用诗歌词赋,使课堂富有感染力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的人文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应善于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诗文,能较好地实现课堂内容的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的触角渗透到学生的品质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传承优秀人格,弘扬传统美德,把传统文化的养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组织我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例如,忧患意识、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知耻和义利观教育等专题。第二,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指导学生作材料搜集、归类、分析、提炼工作。第三,通过辩论会,演讲赛、讨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感想,歌以言志,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利用《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国古训美言编辑成相关资料,对传统经典可考虑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配套使用,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诚信、法治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传统文化浸染中“成人”,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应批判地继承渗透
我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和革新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和保守的一面,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进行合理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民族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不断探索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适时、适度地溶入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学生思维开阔,接受能力强,受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但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成长需求特点,紧贴学生生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传统道德是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获得新的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既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又要结合时代特点,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建设体现优良传统,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教育学生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开拓视野,保持健康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吸收营养,来丰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从而也使自己的现代人格得到全面地提升。
《礼记》中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而今恰逢盛事空前、江山多娇,只要我们的政治教师有了放手挥毫的激情,有了探索奉献的精神,有了开拓创新的勇气,思想品德课教学必将会更生动、更有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4.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四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大自然探秘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智育目标]:从多种渠道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适应天气的变化,并根据大气变化安排自己的生活,避免受到天气的伤害。学习用观察、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素质发展目标]:知道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能想办法收集天气预报资料,并进行简单整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和天气、天气预报相关的资料。
2.让学生通过网络或查资料,搜集不利于人们生活的天气资料和与天气变化相关的生活谚语。
一、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视频“央视天气预报”。)
老师:同学们,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段视频呢?
学生:(略)
老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视频吗?谁知道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对,这是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天气预报,那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没有它不行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天气预报有什么重要性。(过渡)
二、讲授新课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看第七十二页的图和第七十三页上面的三幅图,认真看一看,图中画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教材中共展示了七幅图,分别展示的是雨天、降温、台风、暴风雪将要来临时人们的活动,正因为有了天气预报,人们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免遭恶劣天气的伤害。可见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重要。
(可让学生欣赏视频“天气和人类的生活”和音频“气象信息服务百姓”,加深对天气预报重要性的了解。)
老师:恶劣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只有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才可能避免伤害。
(让大家欣赏视频“自然灾害”。)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有不利影响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气象科普影片”、“雨雾天气话安全”;音频“灾害性天气对蔬菜的影响”;图片“雹灾”、“冰冻灾害”、“洪灾”、“旱灾”、“雪灾”、“沙尘暴”系列、“海浪灾害”。)
老师:恶劣天气对我们有伤害,那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呢?(过渡)
[二、天气预报获取方式(板书)]
老师:下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我们从哪里了解到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
学生:(略)
老师:大家说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打开课本第七十四页,看图中的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可见获得未来天气的途径有很多,像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上网查询、打电话、手机短信等。在预报中还有很多知识,下面大家看七十四下面的天气符号,大家都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略)
(给同学们讲一些关于天气预报方面的知识,详见文本资源“有关天气的知识”;还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天气知识”。)
老师:当然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还总结出了很多天气预报的谚语。下面大家打开课本七十五页,这里列举了四条谚语,大家看一看。
学生:(略)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谚语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谚语记录下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天气预报方面的谚语,详见文本资源“天气和谚语”;还可让同学们听音频“看云识天气”。)
老师:我们现在对天气预报有了新的认识了吧?
学生:(略)
老师:下面给大家安排一个课下的实践活动,大家打开课本第七十六页,就是记录和观察一周的天气情况,大家能不能坚持完成呢?
学生:(略)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了一些获得未来天气变化情况的途径,懂得了根据天气变化安排自己的生活,避免受到天气的伤害。培养了同学们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后反思:
5.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五
2、通过对自己生活周围各种职业和劳动者的观察,懂得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生活的关系。
3、懂得感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1、大家都很喜欢猜谜语,对吧?请大家来猜猜看,这些人是干什么的?(课件出示:农民、纺织工人、医生、交警、厨师等不同职业的人的图片,学生猜。)
2、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服务?如果生活中没有他们,行吗?
3、师小结:对呀,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的生活确实离不开他们。
二、介绍身边熟悉的人的职业。
过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也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老师让大家回去调查,你们调查了吗?请把你们调查到的材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三、学习小组交流调查材料,师巡视了解学生调查情况。(自己熟悉的人的职业、他们一天中做了哪些事。)
四、全班交流。(可请家长自己介绍)
五、师小结: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他们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
六、学习小组汇报调查情况。
过渡:老师让你们学习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去观察叔叔阿姨们是怎样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有收获吗?赶紧把你们的收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七、各小组准备汇报材料。
八、以小组为单位详细汇报、展示调查情况。
九、学生表达愿望。
过渡:这么多人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你们准备怎样赞扬他们,感谢他们呢?
十、各小组按自己的打算做准备。
十一、各组以不同方式感激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唱歌、诗朗诵、快板、作红花等。)
十二、拓展延伸:现在各行各业的人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二十年后,你们都长大了,走上了工作岗位,到那时侯你们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哪些服务呢?请大家回去以后写一写“二十年后的我”或用自画像的形式画下来。
课题
二、人们的职业和劳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不同职业的不同劳动。
2、能够区分生产和服务两大类职业,理解人们通过不同职业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取相应的报酬。
3、养成尊重各种职业的态度,懂得感激从事种劳动的人们。
教学过程:
1、启发。
教师提问全班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谁知道什么是职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职业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名称。人人都要工作,但大家从事的职业不同,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劳动。比如我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这个职业的劳动就是教育学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人的职业是交通警察,交通警察这个职业的劳动就是保障马路上车辆的正常运行和行人的完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2、讲解。“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他们从职业和劳动中得到了什么?别人又从他们的职业和劳动中得到了什么?”
3、讨论:书本上提到了两类职业,谁能说一说是哪两类?
4、懂得职业和劳动之间的关系。
5、畅想: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长大之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
6.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 篇六
教材分析: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中的内容。在《怎样看电视》、《屏荧前后》两个主题的铺垫下,进入到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体会报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取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读书看报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并不陌生,但因现在的物质丰富了,电视、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等填满了同学平时的课余时间,以至于他们只在学习需要查阅资料时才去翻翻书报,平时很少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让同学在互有联系的活动串中唤起同学读书看报的.心理需求,激发起同学读书看报的兴趣。四年级同学的已经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他们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就努力让同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合作中参与活动。
优秀教案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屏弃保守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2、在活动中体验阅读书报的好处,成为一个爱读书报,有健康的阅读兴趣的好小朋友。
3、通过做剪报等活动,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同学读书报的兴趣。
难点:养成读书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同学准备:
课前调查了解,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准备他人读书的证明物件(可以是摘抄本、剪报、读书笔记、有批注的书、还可以是照片等);准备制作剪报用的剪刀、胶水、彩笔、书报;了解名人读书的故事。
2、教师准备:
毛泽东读书故事;多媒体课件。
7.小学小班化品德教学实践 篇七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
1. 小班化教学是指在小班额的环境下, 开展的能关照到个体的教学活动, 小班化教学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与传统教学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班化教学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教育公平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2.小班化教学的作用
(1) 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学生数量少, 教师能加深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了解,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特有学习现状。 (2) 小班化教学尝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3) 小班化教学下,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 实现公平教育。
二、如何开展小班化品德教学
1.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些年, 互动教学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将小班化教学应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关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教师通过合理设置问题, 达到与学生良性互动,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如教师在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教师领着学生到校园参观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新建的塑胶球场打篮球应该很过瘾!”也有同学说“:新建的教学楼里每个教室功能各不同, 我喜欢音乐教室, 喜欢听钢琴悦耳的声音……”学生发言过后, 教师可引导说“:这就是我们的校园, 咱们是不是希望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呢?”学生们又进入下一轮发言, 讨论的氛围活跃……通过这个互动教学, 使学生对自己校园的认识也不再单一和片面, 对自己的校园的情感也变得充满喜爱。因此, 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应增加学生沟通的机会,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加强小组合作
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比较少, 因此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上更应重视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合作学习, 让每个同学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如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行政区”一课时, 教师可设置行政区拼图游戏。教师先提问“:大家想一想用哪种方法能最快完成拼图。有同学说先拼自治区, 再拼省;有同学说先把外围省拼好, 再拼中间的;还有同学说先拼4个直辖市, 再拼其他的。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此时教师说“:四个学生为一组一起拼图, 看哪个小组先拼完。”通过对学生分组, 每个小组可联合各成员想法合作进行拼图, 班级处于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当拼图结束后, 可向最先拼完的小组询问成功的原因, 学生往往会说因为大家的分工合作, 每个同学负责自己的部分, 大家齐心协力, 成功就不再遥远。
3.重视学生角色体验
高尚的品德是往往依于健康的情感基础, 因此, 学生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 小班教学中由于人数少, 可采取角色体验的方法, 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感受最终形成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如在小班品德教学课堂“如果我是他”一课时, 可设置这一情景:天亮了, 快到8点了, 贝贝还一直懒在床上不想起来, 妈妈催他赶紧床去上学, 经过一番商量终于贝贝起床了, 没有时间吃早饭了, 他匆匆忙忙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去, 最终他还是迟到了。教师将学生引入这一故事情节后, 先让学生以贝贝的角色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教师也可问同学“:如果你是之前嘲笑过贝贝的同学, 你会怎么做?”同学也会说对不起, 对曾经的不礼貌的行为道歉。总之, 小班化品德课作为新课改的新秀, 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学校应把握小班品德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健康发展。
4.提倡分层式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的难易, 对不同学生要求不同。这正符合“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学生分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进行分级教学, 弱化教学难点, 同时加强对以往知识的复习, 便于更多的对后进生进行关注和了解, 教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高求可相对高些。分层教学也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在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上也应分层对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际能力水平上, 经过认真努力都有很大收获。小班因人数少, 实施分层教学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教学的时间会相对充裕些, 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小学品德的课程教材中, 可通过让学生填补留白的方式, 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画画、可以文字形式、也可图文并茂地去表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尝试有兴趣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巡视逐个指导, 帮助学生向难度更高的作品挑战,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 使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宽广。
小班化品德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枝独秀, 小班化品德课以它独有的教学特点为品德教育的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为小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促进个体的发展。品德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可通过角色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分级教学,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夏芳.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寓教于体验之中[J].中学课程资源, 2012, 02:18-20.
[2]毛剑华.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3, 03:78.
[3]吴东红.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03:92-93.
8.谈谈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 篇八
一、良好的情景创设,是创新的前提
《课程标准》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思品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常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如在教学《身边的变化》时,之前,我事先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回去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本地群众的生活变化。课堂上,李志说“三十年前,道路很落后,全都是泥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 。黄涌接着发言:“听爷爷说,那时哪家有手表、时钟、衣车、收音机,即所谓的‘三转一响’,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富贵人家了,对于添置各种家用电器,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呀……”敏芳说“改革开放后,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不少村、屯还修了环村路呢。”廖萍抢着说“现在,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绝大部分家庭住进了小洋楼。”平时不爱说话的赵迷迷也扎嘴了“彩电、冰箱、电磁炉、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动的现实生活,自然使学生情感投入、情绪活跃。
二、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创新思维
多媒体资源在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世界,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
(1)多媒体资源提高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囿于课堂说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多媒体资源的出现,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 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多媒体资源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多媒体资源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把多媒体资源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与教师交流思想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3)多媒体资源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它既是提供多媒体逼真的、典型的画面,使人们尤如身临其境,受到更多的感染和陶冶。多媒体资源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许多历史性的、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与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多媒体资源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课堂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多作生活调查,让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成人后施展才智的天地。教师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从小养成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一课,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收集身边印象深刻的例子,还引导他们通过数据、图表、场景进行描述。结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到公共汽车、公园、街道等场所,亲身体验身边的事情,感悟文明行为确确实实要靠每一个人,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每一个细节做起,由此促成了学生课堂与实际、言与行的统一。同时,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我们要做最棒》时,我建议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为我校五年级家庭困难的覃爱同学献爱心的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创新火花不断涌现,整个活动沉浸在浓浓的爱心氛围中。
另外,我还通过实地观察、图片展示、网络浏览等引导,使学生拓展视野、广开思路、真情感悟。这些都是课堂延伸,有效地提供了创新空间。
【小学品德优秀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优秀教学反思07-11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08-10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9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08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设计07-07
小学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教学设计08-02
超越学科化思维的小学品德课程重建论文09-03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09-03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的四个度论文09-14
【教学设计】天涯若比邻_品德与社会_小学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