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2024-10-23

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共8篇)

1.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一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繁荣

1.各民族和睦相处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

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教育援疆我省在2011年教育援疆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基础上,2012年又安排新建项目l0个,续建项目2个,总投资1.O3亿元,其中援疆资金投入8700万元。另外,我省2012年共选派两批l07名哈 密教师赴豫培训进修。

3.立体援疆从2010年至今,河南省积极推进经济、教育、干部、人才、科技等全方位援疆工作。截至

目前,共安排援疆资金ll.2亿元,占5年总额的63%,援建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的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

用,当地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对口援疆带来的实惠。

4.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2项2012年我国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2项,投资总规模为

5778亿元。22项新开工重点工程包括:重庆至万州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 二线、青海茶卡至格尔木公路改扩建、新疆阿克苏至喀什公路、国道318线川藏公路(西藏段)整治改 建等。

立体援疆、对口援藏

1.河南省政府立体援疆,有什么积极影响?(1)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2)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有

利于实现共同富裕。(4)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6)有利

于边疆稳定、巩固国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你从材料三中得到哪些结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河南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河南省致力于维护

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3.河南骨干教师援疆支教的意义是什么?(1)有利于培养新疆等地区的人才,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2)有利于提升河南在中国的声誉。

(3)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与综合国力。

4.怎样认识对口支援新疆建设活动?(1)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3)这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

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这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2)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

政治制度。(3)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行为。(5)大力发展西藏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6)鼓励优秀人才

服务西藏地区。(7)重视西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6.中央举全力建设西藏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1)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战略。(2)共同富裕的原则。(3)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4)社

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6)全面建没小康社会。

7.“十二五”期阀,我们有信心建设更加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西藏,请问信心来自哪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4)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7)当地

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等。

8.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给我们哪些深刻启示? 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政治保证(或: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领导核心);社会主

义制度是西藏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走向繁荣昌盛的正确方向;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是建设西藏的强大力量;有中国特色、符合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是西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等等。9.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主要原因:坚持中

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

民族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等。10.西藏、新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西藏走向繁荣昌盛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西藏各项事业

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等。

11.我们青少年能为支援新疆、西藏建设做些什么?(1)认真学习并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政策。(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边疆贡

献力量。(3)积极为边疆建设献计献策。(4)和边疆地区同学开展“手拉手”活动。(5)坚决同一切破坏

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民族团结

12.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2)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3)有利于增强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5)有

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7)加强民族团结、维

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3.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经济方面: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方面:有利于边疆稳定、巩固国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3)文化方面: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文化事业。(4)社会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4.我国存在的不利予维护民族团结的因素有哪些?(1)“藏独”和“疆独”分裂势力依然存在。(2)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贫富差距。(3)对少

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15.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3)党 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

障;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

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全国人民的支持;等等。

17.请你列举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投入的一些具体措施。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修建青藏公路、铁路,建设“西气东输”工程。(3)实施“援藏工程”。

(4)设立“少数民族扶贫专项贷款”。(5)中东部地区在省级重点中学中开办“西藏班”“新疆班”等。

18.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自觉履行

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多做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各民族同学要平等相处;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

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为什么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2)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20.为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可开展哪些活动?(1)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2)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3)传唱

民族团结歌曲。(4)出以“民族团结教育”主题黑板报、手抄报、图片展。21.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标语。

(1)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3)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

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4)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5)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

离不开少数民族。(6)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心相连、血相通。22.列举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示例:汉族: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

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

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 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回族:在饮食上,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

藏族:献哈达、天葬。

维吾尔族:特色食品——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丁等;男女老少均戴四棱小花帽。

蒙古族:住帐篷、喝奶茶、蒙古式摔跤、射箭。23.列举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重大的民俗节日;西藏的沐浴节;赛马会。

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

回族:开斋节又称大开斋。

维吾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24.列举少数民族旅游景点。

(1)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羊八井。(2)新疆:葡萄沟、罗布泊、古楼兰遗址。25.请你推荐三首西部民歌供同学们传喟。

《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南泥湾》《敖包相会》《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最美还是我们新 疆》《辽阔的草原》《草原恋》《雪域欢歌》等。

西部大开发

2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是什么?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构 建和谐社会。

27.国家为什么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1)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是认真贯彻落实“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表现。(4)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5)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正

义,有利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6)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稳定。

28.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显著成就的定要原因有哪些?(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3)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4)我国各族人民之问团结互助。(5)国家的大

力支持和东部省份的支援。(6)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等。29.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3)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5)公平与正

义。(6)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30.你认为今后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些什么?(或:如果你是西部某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你打

算如何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呢?)(1)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2)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

展打好基础。(3)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增收。(4)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

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5)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6)加快法制建

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7)注重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工作。

31.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1)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和政策。(2)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3)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

领,为将来到西部工作打好基础。(4)坚决同破坏西部大开发的违法行为作斗争。(5)积极支持和拥护西 部大开发战略。

1.(单选)“我是一粒渴望生长的种子,飘过高山、越过戈壁,穿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轻轻飘落在,这片

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新疆„„”这是河南某援疆教师自创的一首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A.豫疆人民团结互助、共谋发展

8.豫疆已经消除差异、完全融合 c.新疆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最佳地方

D.责任都是公民自己主动选择的

2.材料一:“2012波兰·中国西藏文化周”11月5日在波兰首都华沙隆重开幕。此次中国西藏文化 周通过“雪域风采”图片展览、“魅力西藏”歌舞表演、“倾听西藏”藏学家藏医学家交流活动等形式展现了

西藏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景象。西藏文化是中华

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这十年迅速发展,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增幅都位列全国前列。西藏全区生

产总值,从2001年的l40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600亿元,年均经济增速达到了l2.4%。而西藏的进

出口总额,比2001年翻了13倍多。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和青藏联网工程,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及缺电的

历史,旅游的收入2011年达到了近100亿元。西藏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十年 增长了2.5倍。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们教材中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答案】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

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113西藏,农奴的命价只相当于一根草绳,而现在匿藏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你认为发

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各项事业取得进步的保证。

④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西藏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等。

2.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二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产物, 它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 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 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本土的法治文化。 但是, 法治文化的建设需要上升到普遍“认同”的心理层面, 需要从情感、价值、行为的逐步认同中, 重点以法治精神文化凝聚民族共识。

(一) 法治文化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下的产物, 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法治为核心, 以民主为实质的社会文化体系。[1]目前, 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 法治文化应该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 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法治文化, 具体展开就是以“依法治国”为原则而形成的文化体系, 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指导下, 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借鉴人类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 而体现出的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规范化、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活动。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性、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 法治文化的社会主义制度性首先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共同决定的[3]。 历史传承性表现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 又汲取了世界法治文化的优秀内容。 创新性也即与时俱进性, 体现在法治文化思想和法治文化理念方面, 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 提出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弘扬法治精神, 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新诉求; 在完善法律制度方面,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规范司法行为, 建设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 推进法律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 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 法治文化认同的内涵

法治文化认同, 是人们对于社会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 是人们对于法治文化所传达的正义观、 良好的秩序观以及美德观的共识。 法治的认同, 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首先, 它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承认, 每个主体之间的交往都是平等的, 个人的合法权利可以得到保障, 因为法律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 法治认同需要认同主体的普遍性, 特别是统治者对法律的认同, 这是法治认同的关键。其次, 它是一种博采众长的文化积淀, 表现出人们思想深处所达到的共识, 其中涉及法律的“本土化”问题。比如在中国, 一方面, 我们借鉴英美等西方法系的“自由”思想, 另一方面, 我们又面临自身传统“人治”思想的考量。只有真正的兼收并蓄, 并结合自身的特色, 才能达到普遍的法治文化认同。 最后, 它还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 从理念到实践, 逐步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过程, 是维系社会稳定、保障社会运行的隐形良药。 由于法治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文化, 所以, 法治文化认同的重点应该是在法治精神文化层面凝聚全社会的共识。

二、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的现状和困境

民族地区受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法治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方面, 在法治文化的制度层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在法治思想、 精神层面的认同还是比较缺乏的, 最重要的是基层政府的法治思想还不能有效付诸实践, 这是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

(一) 制度层面的法治文化认同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团结。 所以,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法制化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基本建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自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开始, 历次宪法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依据。1984年颁布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成为民族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度层面, 我们以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为主要原则, 对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权力, 扩大了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力, 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与繁荣稳定。

(二) 精神层面的法治文化认同比较缺乏

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个体由于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法治观念十分淡薄, 受传统民族法习惯影响深远, 还不能够从理性的层面看待法治建设, 从而认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另外, 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影响深远, 法治基础薄弱, 民族地区社会民众的法治意识依然很落后, 法治实践的动力严重不足, 民族地区广大各民族群众对法律缺乏应有的信仰, 既不能自发地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也不能用法律的思维去审视社会问题。

民族地区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不同主体之间有不同的表现, 一般民众法治意识淡薄表现为:对于法律持怀疑的态度, 对依法治理社会感到没有信心, 忽视法律的作用。 执法司法人员法治意识淡薄则表现为:在具体审理各种案件时, 有意规避或主观曲解法律;缺乏信仰法律的意识, 轻视法律, 以人情来取代法律;个别执法司法人员甚至以法律作为护身符, 利用法律, 以法律谋取私利[4]。

(三) 行为层面的法治文化认同还有待提高

“徒法不能以自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治文化的价值在于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且自觉践之于行动。 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宪法和法律实施不好, 许多法律形同虚设的问题。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第一, 执法司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 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 第二, 执法司法人员执法为民的意识不强, 没有真正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关切人民大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 法治政策宣传不到位, 不少偏远民族地区急于脱贫致富, 由于对于国家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法治政策要求了解不够, 造成决策失误, 投资方向不准, 甚至与国家发展政策相冲突, 错失发展的良好时机, 或者造成巨大投资浪费。 由此可见, 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在行为层面的认同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实践中去, 要在民族地区形成对中国法治文化的行为认同, 关键还是民众对执法、司法与守法行为的认同。

三、强化法治文化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法治文化认同使各民族人民逐步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内化为一种信仰,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 对于个人、群体, 乃至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 一) 从个体层面看, 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依法治国”的文化认同是人民思想深处的共识, 它贯穿于整个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化、传播功能, 以大量贴近民族地区群众的事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法治理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追求。 法治文化认同要求人们内心的认同和自觉遵从, 强化法治文化认同有利于全社会成员自觉提高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 为构建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提供基础的思想观念。

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 法律必须被信仰。 强化法治文化认同能够有效促使民族地区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 将公平、正义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既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 又具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 同时, 对于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 法治文化认同还会进一步促使其确立正确法治的权力观, 带头守法, 带头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

( 二) 从群体层面看, 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以自治的方式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从《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既反对大汉族主义, 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平等团结的精神。 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享有广泛的决定权。 而且, 我国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这种法制文化与法治精神文化的宣扬, 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上再一次提出“四个认同”, 尤其是对于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文化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增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关系到祖国和谐统一的伟大目标。 法治文化认同需从更深层次的结构出发, 它将有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

(三) 从国家层面看, 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

民族自治不完全是权力的无限扩大, 国家法律的普适性同样贯彻于民族地区。 然而, 我国民族地区特定环境的物质生产方式, 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文化特质的不同, 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法律形成了部分冲突。 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应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因子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在民族地区普及先进的法治文化, 可以有效地增强当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 把握市场经济中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实现法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只有合理地处理地方民族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寻找到其中的契合点, 找到一以贯之的法治精神和制度文化根基, 才能更好地推进公正司法, 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合, 去粗取精, 沉淀优秀的文化底蕴, 奠定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基础, 进一步促进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现各民族的大融合与大团结。

四、促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的措施

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 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事业不发达、法治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息息相关。鉴于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环境的特殊性, 应进一步为法治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才保障, 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法治宣传, 促进民族发展, 共同进步。

(一)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为促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 特别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 所以, 加快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建设,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重点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保障各民族同胞基本的物质生活, 是培养法治意识、达到法治精神层面认同的根本之策。 现阶段, 面对当今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大趋势, 民族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发展农、林、牧业的同时, 积极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 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 使当前发展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成为现代民族, 从而实现各民族和谐共融地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 人民的文化生活必然会愈来愈丰富, 人民才能感受到法治文化带来的诸多实际利益, 最终达到对其制度和精神层面的认同。

(二)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为促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人才保障

列宁曾经说过, 在文盲充斥的国家, 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为加强法制建设, 我们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所以, 加大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必须依靠有文化有素质的教育者、宣传者、法治工作者和法治实践者。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盲比例很大, 甚至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我们应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下, 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 科学制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和办学形式,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组织号召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对口支援, 大力投入农村义务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努力培养大批民族地区亟需的高素质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 开展民族地区普法宣传, 为促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认同营造良好氛围

交通和信息是我国开展普法宣传的重要途径。 信息是法治思想传播的载体, 它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的传递效率。 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 有的地方交通还不发达, 信息闭塞, 人们无法接收最新的思想。 政府应加强交通和信息通道的建设, 建立完整的交通和信息化网络体系, 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信息条件支持, 为法治建设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支撑,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另外, 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独特优势, 深入基层群众, 广泛调查研究, 蹲点民族村寨、社区、各类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 开展讲座、访谈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治理念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为法治文化的认同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中国法治建设水平的提高有赖于 “法治文化认同”, 新时期的法治文化认同是一个宏大的综合性问题, 除了法制的心理认同以外, 我们应更加重视精神层面和实践行为上的认同, 特别是针对法治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 大力宣传法治理念, 传播法治思维和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践行法治思想,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也是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只有把法治文化内化为行为准则, 用法治思维来践行法律, 才能真正达到文化层面中的认同, 服务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摘要:“文化认同”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共识, 法治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精神文化、法律行为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提出“要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 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强化“依法治国”文化认同意识, 法治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 由于法治宣传力度薄弱, 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 为了巩固民族团结, 提高法治建设的实效性, 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增进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和谐稳定, 共同发展。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认同,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刘斌主编.法治文化论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2]雍海宾.民族法治研究:基本理论探索[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3]缪蒂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 (4) .

[4]龚廷泰.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和路径[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4) .

[5]赵世林, 陈为智.文化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6) .

[6]黄相怀.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N].学习时报, 2012-02-06 (3) .

3.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法学

民族法学指国家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认可的,调整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与民族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该定义从民族法学的立法研究角度明确了民族法学的立法主体是国家及其授权立法的机关,立法的方式有制定和认可。凡可适用法律调整的民族关系和适用法律方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都应属于民族法学调整的范围。

二、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的现状

(1)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趋多样化。第一,经济差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一些民族地区随着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财富的分配并不平均,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了的好处。第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分裂渗透等破坏活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隐蔽化,国内外的分离主义势力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进行思想渗透,防范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第四,民族工作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民族工作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据了解,我国5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部分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至今没有出台。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立、修改和完善不够及时。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三是对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利益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得不够,一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民族综合协调发展难题尤其突出。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而在民族区域之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次,民族问题集中反映在“贫富”问题上,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少和穷这两种情况是高度重合的,这说明,解决生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根本。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加。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民族地区之间,在土地、草原、森林、矿山、水源等方面的矛盾渐渐增多。一些地方还时常发生涉及少数民族的经济纠纷和经济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少数民族群众集体上访、静坐或与相关部门发生摩擦。云南省近年来因水源、土地、山林等資源权属和利益问题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二是因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起的矛盾纠纷增加。综观历史,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最容易引发民族冲突、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三、民族法学在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当说,在民族法学的作用中,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法学的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剑波,鱼波.民族法概述[J].今日民族,2004(8):55.

[2]彭谦.论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及其对我国民族法体系的影响[J].满族研究,2003(4):15.

[3]杨秋华.民族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J].河北法学,2004(9):123.

4.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1 篇四

报送单位: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党委

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都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在历史上,新疆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列强入侵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天翻地覆的巨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衷共济,和谐共建的结果。在旧时代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都不能制造,农业生产处于“力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现如今。新疆现在工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生机勃勃、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稀奇,连最边远的帕米尔雪域高原都可以看电视实况转播,可以畅游网咯世界。在新疆的发展变迁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让2100多万新疆人民感同身受幸福挂在人民脸上,也写在各族人们心里。

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生动体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消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阖。凝聚了各族人民,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新疆。成功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目前,自治区正、副主席中百分之五十为少数民族,地、县(市、区)行政首长百分之八十六为少数民族干部,党政机关省级、地厅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报刊、图书,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节日假期。

新疆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享有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为新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自己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充分的尊重,保护和弘扬,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被赋予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援,各省区市也向我区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改革

开放以来自治区与内地各省区以资源、人才优势互补的原则支援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湖北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自治区各地州市。为各地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方面援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扎实推进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各项工作措施,坚定不移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合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亲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把握群众意愿,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广泛开展“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小康作出努力。

马勇***

5.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五

第二十一周 年 月 日 周节次 第一课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风情,民族政策

2、正确看待民族矛盾,从而进一步增强作为当代学生我们该为民族发展,祖国的强盛尽自己应尽的责任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班会,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与同学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主持人以诗歌开始班会内容,并以歌谣中国的民族进入第一个活动.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一)、民族服饰大家猜(图片欣赏、问题抢答).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课件给出反映我国若干少数民族服饰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抢答对应的民族。

(二)、民族歌舞大家唱(演)!学生表演歌舞大家猜.(三)、民族故事大家讲:听故事: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团结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

(四)、民族诗歌大家诵!学生诗歌朗诵.学生朗读民族诗歌或自备的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诗歌,两名同学进行.二.民族政策(通过本活动的进行了解民族团结的政策及民族团结我们如何去做?)

(一)、民族政策大家谈!什么是民族团结?(通过课件展示,民族团结理论知识).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等,这些都为各民族团结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5、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二)民族矛盾大家评!75事件课件展示,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C、集体大合唱《爱我中华》。课件视频播放.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爱我中华》。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一家!三.班主任小结

本次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堂班会课以“民族团结”为基调,通过民族服饰大家猜,民族歌舞大家唱(演),民族故事大家讲,民族政策大家谈等程序,包括歌曲、诗歌、演讲等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兴趣、树立学生的民族团结的意识。整堂主题班会力求人人参与,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讲故事、朗诵诗歌、竞猜表演,积极思考问题并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促进民族团 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第二十一周 年 月 日 周节次 第二课时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知识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2、藏独”和“东突独”的共同特点

3、了解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过程与方法:

认识中华民族分裂主义的表现、特点和实质,明确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明辨是非的学生。

二、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明白民族分裂的特点及反动本质,明辨是非。

三、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主题班会。二.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观

1,同学们,你们知道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吗?

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集团进行的“藏独”分裂活动以及新疆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2.你知道有“三股势力”的危害吗? 3.你知道“7.28”“7.30”事件的性质吗?

4、过渡;我们渴望过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谁在威胁我们的生活?

5、中途,插入了“抢板凳”节目来活动气氛。规则为六人抢四个板凳,没抢到得人介绍名族团结知识。在此活动过程中,许多同学都争相参与,没抢到板凳的同学也介绍了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知识。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学到了许多。

6、邀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民族风俗习惯,同学们都积极举手,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族节日及民族风俗。三.教师小结

6.促进民族团结 共创和谐社区 篇六

共创和谐社区

我们民族社区成立于一九九八年;二零零八年九月,第七届社区换届,把原来中街部分和并过来;幅员面积大约0.8平方公里,共有48栋居民楼,常住人口户数2466户、人数6874人、另外挂户人口还有1403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93户、693人,其中回族128户372人;满族123户233人;锡伯族15户28人;朝鲜族8户25人;蒙古族18户37人;苗族1户3人;另外流动人口中有维吾尔族1户7人;本辖区内少数民族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0.08﹪,社区共有低保户64户143人;其中回族13户27人;占低保户总人数18.8﹪。社区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主线,调动和激发了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民族工作,支持民族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为广大少数民族的服务功能。

民族社区是新民城镇内回族居民最多的社区,原来各种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在新民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于1999年对回民小区环境进行了改造,建设了华夏小区,铺设了柏油路面,栽种了花草树木,设立了活动场地,增添了体育器材,使各族居民健身娱乐不用出社区,生活在社区的幸福感,真正体现出民族和谐大家庭。同时在新民市民政局和辽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社区租下了一间200多平米的楼房,社区建设了图书室、老人活动室、爱心超市等服务设施。居民活动室有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各种活动用品一应俱全。

在驻街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共驻共建、平安维稳、优化服务、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有效的发挥辖区资源优势,认真为各民族居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目标,把走访慰问作为联系各族居民的手段,帮助解决各族居民的实际困难,我们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39名楼长为联系员,形成以居民为点,组长成线,社区是面的民族工作服务网络。

在少数民族人数中回族居民占近二分之一的社区里工作,我们首先应了解的就是回族宗教的信仰,尊重回族的信仰。我们社区副主任林静就是回族,我们通过她了解了很多回族的生活习惯,以及回族有开斋节、男圣会、女圣会等宗教活动。在为居民服务中,我们坚持以各族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各族居民满意为原则。2008年第七届社区主任换届刚结束,我们社区领导班子对辖区内各族居民进行走访、在走访时我们发现回族居民王立志的妻子得了胃癌,生活十分沉重,夫妻俩本来就没有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再加上妻子患重病孩子还小,造成王立志一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当时我们社区干部心理很着急,我们马上和街道办事处汇报,及时为他们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困难。当享受到低保政策时王立志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再说谢谢党和政府,谢谢社区。

李文全是我们社区的三无人员系回族,他妻子早年去世,唯一的儿子也因生病死亡离开了他,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苦,我们主任经常到他家与其沟通,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每逢节日我们还热心向他捐赠米、面、油、衣服等物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由于老人年岁太大自己不能下楼,主任就经常到他家与他热心交谈,为他读书读报,让他找回失去的信心。现在的李文全每天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生活也变得有规律了,看到我们就感激的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同时对流入维族人员经常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人在外地是有否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为他们送去了妇女免费体检卡,给他讲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等有关知识和他们建立很好沟通关系,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就业方面我们多方联系,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3人,提供免费培训15人,为少数民族女性提供免费体检25人,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定期对育龄人群走访讲优生优育,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做到有困难必帮,有问题必解,作他们的贴心人。

2010年4月26日我们民族社区与驻街单位开展共驻共建,届时我们邀请来了清真寺的阿訇刘守明,会上我们认真听取了他对回族殡葬事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会后我们与有关部门沟通,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市民政局,希望帮助解决此项难题。

在整治社区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中,我们把清真寺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带领社区保洁人员30人,把清真寺周围堆积的死角垃圾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清运垃圾11车,清除死角5个,有效的改善了清真寺周围的环境,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社区民族团结形势越来越好,极大地焕发了各族群众的团结拼搏、共建和谐、繁荣芒宽的奋斗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族居民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发展局面,我们依然会继续努力,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新民市辽滨街道民族社区

7.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七

一、新疆自然资源状况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最大的省区。新疆地域辽阔,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水力资源丰富, 为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最值得一提的是, 少数民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新疆属于矿种组合较好、若干矿种丰富、具有能源保证的第一类型省区之一, 位居全国第四。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资源丰富, 是中国日照最多的省区之一。新疆有野生动物699种, 野生植物已查明有近4000种, 其中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罗布麻、橡胶草、贝母、甘草、雪莲等1000多种。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多种多样, 农作物品种繁多, 新疆地区有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吸引了大量中外旅游者。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 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所得资本状况

新疆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等8个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5600千米, 是中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区。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 少数民族地区动工兴建了一批重点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哈石油管道等重大工程的实施, 固定资产保持了平稳增长。与此同时, 一大批关系新疆开发全局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大前期项目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对外开放途径, 发展以边境贸易为先导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逐步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沿交通干线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逐步成为我国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

从以上对新疆自然资本和创造所得资本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寻求自身发展中存在着几点突出的有利因素:一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以及地缘地貌优势;二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属待开发区, 有着自身的发展潜力, 可以通过有效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 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带头作用。

既然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地貌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有东部沿海地区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帮助, 为何其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依然低下呢?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是所有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状况也就是少数民族公众素质的高低即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民族的发展, 劳动力是重要的因素, 它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第一类资本状况再得天独厚, 第二类资本再充沛, 再先进,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没有相应水平的劳动力来实践来操作, 也只能是徒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规划和决策方面, 要妥善处理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创造所得资本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存量状况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是判断少数民族人力资本状况的首要因素。

1.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公众素质提高的核心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 人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口健康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越高, 对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促进就越大。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新疆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4年, 新疆教育基建投入3415万元。但是,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水平还是较低,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较高, 特别是女性人口文盲率更高。因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 人力资源存量较低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况。

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新中国建立以来,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条件、饮食与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现已控制并消除了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地方病, 生活得更健康, 寿命更长的健康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然而,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婴儿死亡率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30个百分点, 每十万人口传染病死亡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60个百分点,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年。由此可见, 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及医疗设施利用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与前景, 与其综合竞争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区域内的人力资本状况。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以及改善医疗卫生水平, 是改进人力资本存量状况的关键因素, 从而为实现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量状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增量主要指高素质劳动者的迁入。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增量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 与此同时, 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本外流的状况, 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损失。经济发达地区对国内外的人才更具有吸引力, 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人才竞争中形成居高临下状态, 相比之下,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就处于一种劣势位置,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虹吸”现象。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各种历史的原因, 人力资本增加缓慢, 甚至本土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和高科技人才都流向内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

人才一直以来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 新疆必须借助国家战略部署, 形成“西部大开发”与“人才大聚集”相辅相成, 互动并进的强劲势头。提高其人力资本的增量有多条途径。首先, 要拓宽新疆本地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留住人力资本。其次, 增强人才引进政策杠杆的力度, 为人才聚集发放“绿卡”, 坚持“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柔性原则。第三, 努力开发打造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地缘地貌紧密结合的科技项目, 提升产业层次, 为聚集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宽广的产业平台。第四, 加强区域合作开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要建立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共享的基础上, 以此为新疆人力资本的增加提供潜在源泉。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丰富的自然资本, 有利的创造所得资本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而新疆人力资本的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 是将所有优势有机结合的高效溶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时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化的过程。”①由此可见, 通过人的劳动, 可以建立起“人和自然的统一体”。只有同时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 将这三类资本有机结合, 形成“1+1+1>3”的合力效果,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才能在新的机遇和战略背景下实现其自主、自觉、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传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浣尘.可持续发展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3]徐玉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概论.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马林.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5]卢德生.从世界最高的地方起飞——西藏自治区教育发展四十年的成就与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 2005, (5) .

8.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 篇八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八九年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其次,民汉教师通过教研活准备主备试讲内容---集合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后,我们民汉教师面对面的对于北京支教教师的展示课及主备试讲活动进行研讨,翟启勇校长对老师们的发言做了点评,并对所有老师提出要求:要注重团队合作,重视优生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的心理里辅导;教学固有方,教而无定法;教者需切磋,唯需适学情;资源要互补,全面且典型。我校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和指令性优势,确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章、有序的开展。

上一篇:2010年工作考核汇报材料下一篇:把握人生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