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2024-10-02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共8篇)

1.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篇一

科技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科技社区

科学技术的运用、网络系统的开发和现代元素的注入,正在对传统的物业服务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很多企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对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应对用工难和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推动物业管理的标准化运作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战略意义“用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让我们的用户生活得更现代。”这是北京华泰龙安物业公司对“科技物业”的解读和追求。通过密切注视和跟进物业领域前沿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企业科技创效力和物业管理服务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在打造“高效率、高科技”的新型物业管理实践中,迈出了惠民强企、助推发展的坚实步伐。、强化物业管理信息化

通过企业的管理平台、建立OA自动化办公,并依托短信平台,进行业主通知紧急事件的相关工作。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无纸化和“移动办公”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办公、办文、办会效率,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华泰龙安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的通过纵向与横向对企业各个业务展开,纵向:管理层可通过平台,快速穿越到任意一个区域,对其区域的全方位数据进行全面了解和监控,横向:通过统一的门户、数据

库、外部网站等,实现职能管理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无缝衔接。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工作流程并大幅降低劳动密集程度,企业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化物业服务,达到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稳定质量的目的,不仅带来了企业管控水平的升华,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和培养建立物业信息化人才及创造力

目前大部分物业企业在物业信息化上的发展还比较欠缺,相关的从事人员也较为稀少,积极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对信息人才的培养,逐步培养有企业特色的团队,通过培训、研讨、小组讨论等方式针对现如今的一些难点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优化改善现有的不合理环节,积极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物业企业员工因各方因素导致对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较差,如果企业发展信息化生搬硬套拿来主义,那信息化建设之路很有可能会有始无终,不了了之。华泰龙安在信息化发展建设中,选聘培养自己的企业讲师,通过企业内部定期组织信息化相关的培训,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平台,为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为信息化建设之初打下良好基础,使大家在工作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工作提供更为便利的帮助。

3、发展延伸网络服务信息平台

服务是物业的永恒主题,华泰龙安物业公司利用最新的在线平台技术,结合企业十余年的管理经验,打造网络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打造高效、便捷的业主在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平台集成了在线报修、在线投诉、意见箱、房屋租赁、跳蚤市场等多个物业接口,在系统二次开发中,还与全球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合作,开发了在线缴费平台,为了更好的丰富业主的社区生活,还与最具影响力的Discuz!论坛 进行了双方合作,开发了完全独立的业主在线论坛。这一些列的丰富功能和创新的应用技术,都标志者华泰龙安坚持走通过信息化与高新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心。

未来,物业服务企业的现代元素将会更加丰富,行业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做到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改变现状才可以不被发展浪潮所吞噬。

2.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篇二

建设大型企业集团科技管理体系, 要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适应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跨部门、跨专业、跨板块、跨管理层级的创新决策机构, 组建扁平、高效、统筹、适应性强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

在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内部, 科技管理工作应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归口管理, 专业协同”的原则组织管理。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是科技战略及政策研究、制度制定、资源配置、知识产权管理等职能。二级公司要统一调配本板块科技资源, 做强做优各自的“中央研究院”, 承担重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 统一管理三级企业的科技资源。三级企业要立足于产品和工艺开发, 解决企业生产制造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在集团公司层面:

一是设立技术创新领导决策机构, 明确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决定创新工作的重大事项, 领导和推进相关工作。

二是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门作为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科技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公司科技决策事项;组织《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负责制定《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负责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负责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负责组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公司生产标准的更新升级等工作;对各单位科技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评价和考核激励。

在二级公司层面:

二级公司科技管理部门负责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负责编制本公司科技发展规划;负责开展科技项目立项论证及申报;负责有关科技项目的牵头实施;协助科技项目的验收;负责新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负责所属专业技术标准的起草、修订和提升等。

二级公司应健全完善以“公司为研发项目决策主体, 技术专家委员会为研发项目评审主体, 研究院为项目研发和科技管理主体, 生产部门为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主体, 其他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 以研发项目为载体, 基层技术人员广泛参与, 外部资源为补充”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 细化和落实各项科技管理制度, 确保技术创新体系运转顺畅。

二级公司应构建完善研究总院、专业研究院、企业研发资源三级研发体系, 按照“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处理好研究总院、专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资源的关系。

在科技管理职能方面, 研究总院负责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计划的拟定与组织实施, 科技创新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科技创新成果及人员的相关考核, 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以及与企业外部科研机构及社会院校的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等。专业研究院负责本专业板块的国家、行业重大科研、开发等科技项目的立项申报与论证, 本专业板块科技项目的跟踪管理、监督实施以及定期检查和评估, 本专业板块科技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成果转化等。企业研究室负责本企业科技项目的立项申报、论证、鉴定与验收, 本企业基本建设、重大投资等项目技术方面的审查, 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专项资金的申报、企业所属研发机构建设等。

研究总院在二级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引导带动作用。专业研究院在集团技术创新体系中起核心支撑作用。

在三级企业层面:

各企业直属技术中心、研究院等是企业集团科技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重点攻克关系企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研究促进各个板块主营业务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 解决公司运营中的技术难题等。

在专业保障层面:

为了保证各级科技项目评审及咨询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集团公司层面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集团科技项目管理的具体情况, 完善决策咨询体系。

企业决策咨询专家库的建立应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门负责, 以树立其权威性。各二级公司职能部门负责按照具体要求组织推荐人员参加。专家库可以几方面人员组成, 由集团内部各个行业领域内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设计人员等具有大量实干经验的一线专家, 和集团公司外部各种专业机构、科研院所专家组成,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种资源。

咨询专家参加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参与对公司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查、中期评估和结项验收等工作, 为公司科技工作提供专业决策咨询等。

例如宝钢集团, 就是如此建立了一套运转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宝钢设有技术创新委员会领导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负责审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政策和重大奖等。委员会下设专家咨询, 由研究院管理专家库, 并设规划委员会, 负责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咨询和技术评审。规划发展部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整合外部资源, 组织、策划、协调、集成战略合作, 对口政府。包括组织国家863、973计划的组织申报工作, 负责与战略合作伙伴及钢铁联合研究基金的合作项目。子公司和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的研发主体和共享平台。中央研究院不仅在重点的板带技术、钢管条钢、不锈钢、特钢等领域设立专门技术中心, 同时注重共性技术的研究, 设有炼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设备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在基础保障方面, 设有情报中心、实验保障中心、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等。

通过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建设, 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系统构架基本形成。这个构架是组织结构、方法、过程和资源的有机结合, 是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开展的平台, 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管理力量, 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伟伟, 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软科学, 2006。

[2]阎军印,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篇三

多种形式共存 有效整合欠缺

近年来,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京郊涌现出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京郊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农村科技推广者、农村科技推广渠道,以及农村科技受传者。

从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方面来看,农村科技创造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造成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另外,农村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应用之间存在非一体化格局。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原有推广渠道不畅传统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北京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供求机制还未完善地建立起来;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从事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科技扩散的基本规律,也限制了良好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功能的发挥。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效。

京郊现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在国家、集体投资兴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郊区农村建立了单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四级农科网”。它集中了市、县(区)、乡、村的主要科技力量,目前有市、区(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29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171个,乡级651个。这些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县乡两级推广人员年龄偏高,技术职称偏低。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等难题。

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京郊农村科技推广系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进一步以系统机制整合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建设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并明确各行为主体的功能方向,构筑利益机制是形成稳定、有效运转系统的重要条件。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直接接受不易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技术能力弱。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分散,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经济合作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技术源头,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领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的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村科技园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有比较规范、已纳入区县登记备案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5个,入社农户34.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资产总额达40亿元。

这些组织的出现,与各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车间。同时,这些组织还对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新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形成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机构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成长中的苦恼。

一是这些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性的组织类别,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发展可以说是良莠不齐。

二是这些组织的稳定性较弱,由于大多是搞技术服务活动,随着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合作组织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一部分组织的活动就易于流于形式,甚至停顿。

三是由于他们与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缺少多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从新技术研发到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综观全局,一个新老交织、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于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至今还没有产生整体优势,仍在孕育发展之中。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的新内涵

目前,北京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三农”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单一格局也已突破,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不断兴起。因此,构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内涵,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

转换农业科技研发新机制

转换科技研发新机制,就是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研究有效用的成果,增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院所高校的技术主导型向以农民、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转变,鼓励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

北京市科委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模式,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

转换农业科研机制,这还要求积极探索多种以农业科技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策包括:

——把推动转制机构发展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大力推动在京转制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转制机构的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中试基地与重点企业形成技术联盟;条件成熟的,可由企业购买。

——积极开展科技资源招商。推动在京转制机构用多年积累的优良科技资产(包括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吸引京外资金入京,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化资源的配套。

另外,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的形式,直接将大量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入市郊进行产业化开发。

建设农村科技推广新渠道

建设科技推广新渠道是在搞好农村科技创新推广中公益性的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的产业化建设。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农村科技推广资源为资本,以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农村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活动,以企业的赢利活动面向市场需求,用市场化运作有效连接农村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关系,使农村科技推广活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是以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也是继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一项主要任务。

4.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篇四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5.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论文 篇五

摘要:林业推广直接对林业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林业推广在近几年发展非常迅猛,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喀左县的具体工作情况,提出具体的对策来解决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

林业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为了经济发展,适应科教兴国的倡导,占首位的就是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科技推广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推广工作也给林业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我国在近些年越来越注重林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因此,这项工作上也跟随时代潮流,有了长足的进步。林业生产者,经营者通过一些新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总体来说,很多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没有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广泛被采用,因此,我国林业产业跟世界各国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应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重视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给予这项工作全方面的支持。

6.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篇六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桃江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

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

从桃江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去年全县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杂交水稻、“双底”油菜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免耕农作制度,推广畜禽、鱼配套饲养技术等科技措施,增加经济效益约5200万元。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

逐步完善在“户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

如何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倘若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可以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农业科技服务在粮食高产区处于滞后状态

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本末倒置。

主要是“两个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一所、一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

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4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乡镇一级占%。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

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

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

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

一、针对多成份、多门类的农业经济格局,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

根据桃江县实际,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建成头轻、腰硬、腿粗、脚大的宝塔型结构。这是近期内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笔者的思路是: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

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针对多层次、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工作机构,分解职能,从实处起步,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

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针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结构,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

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现阶段除了加强农村劳力的培训、教育外,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田头讲座、田头诊断、田头示范等形式,把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学校,应把培训重点优先放在村农技员和“两户”队伍上,并逐年轮换,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针对多机制、多功能的农村经济服务实体,把经营的出发点放在无偿或低偿服务上。

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应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立足“围

绕服务搞经营、办好实体促服务”,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对常规、普及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开方配药、适用技术实行低偿服务,高难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乡一级要合理配置好服务与经济的力量,在自食有余的情况下,力争使多数民办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推广工作。

7.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篇七

1 我国科普人才的现状及分类

1.1 我国科普人才现状

我国科普事业的良好发展, 离不开科普人才的强力支撑。目前, 就我国科普人才发展现状看, 尚且存在数量不足, 整体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 特别是在科普创作与设计, 科普研究与开发, 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 以及科普场馆建设、科普传媒和科普产业等方面缺乏高端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瓶颈。

事实上, 无论是从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看, 还是从我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现实看, 公众提升科学质素所产生的科普需求都会大幅增长, 进而使科普人才需求大幅增长, 这些都给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科普人才的分类

从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以及科普工作实际情况看, 我们可以将科普人才界定为“具备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 从事科普实践, 为科普事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包括积极投身于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在科普场馆建设、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等领域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2 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2.1 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的现状

近几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 全国科技馆行业逐步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些已建成开放的大中城市科技馆尝试性地开展了流动科普设施服务。流动科技馆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热点, 已为27个省、市、自治区的公众提供科普服务, 尤其为当地的青少年带去了科普的欢乐。按照项目职能划分, 主要包括四个层级:中国科协和财政部、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科技馆、各省级科协和省内核心科技馆、基层科协。

2.2 流动科技馆人才所面临的问题

1) 专业人员匮乏, 领域不均衡。目前, 流动科技馆项目组工作人员仅6至7人, 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发展, 他们都是在完成自身所在部门工作的同时上完成流动科技馆的开发设计工作, 可见精力有限, 人员有限。同时他们基本上是以理工科为背景, 多数为机电专业, 在展品技术上有一定保障, 但另一方面有存在着局限性, 对于一个展览而言, 机电是基础, 但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吸纳更多的其他专业领域人才。

2) 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队伍不稳定。近几年, 我国虽然有一些人才开发方面的文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制度还不规范, 有的好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人员有限, 精力有限, 财力有限, 多数是临时成立的团队, 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流动科技馆巡展任务。

3) 人才数量不足, 社会资源利用率低。流动科技馆的基层专业人才更为短缺, 数量不足, 目前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结合、志愿者广泛参与的运行团队, 从而造成管理效率偏低、活动形式不丰富、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3 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未来规划

3.1 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建议

1) 以制度建设为前提, 构建人才队伍政策体系。

为了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中国科协于制定的《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形成一批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完善科普人才结构, 着重提升科普人才的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各类科普人才的素质, 把服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普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以能力业绩为导向, 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我们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在选拔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我们要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我们可以通过颁发奖状, 给予经费补助, 增加福利的方式, 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激发他们的斗志, 才能促进他们在工作中做出好的业绩, 对于各地来说, 更需要好的激励措施, 使流动科技馆发挥最大效益。

3) 以载体建设为重点, 搭建科普志愿者服务平台。

我国在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后, 在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中已经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意见》, 就将“专兼职结合, 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任务”列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提出要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 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 组织老专家、老教授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深入基层,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科普文化素质, 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

3.2 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的未来规划

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至今, 人才问题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中最具活力的资源要素, 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普资源建设的关键, 通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培养和造就更多紧缺、高端、专门科普人才, 可以有效提升其他科普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推进其他科普资源形式的创新, 从而提高科普资源体系的系统功能, 为科学普及, 科普事业发展,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流动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应该给予重视, 面对专业人员匮乏, 领域不均衡;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队伍不稳定;人才数量不足, 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我们要系统规划, 科学定位, 梯次优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布局。根据项目发展实际, 对人才的引进, 不能照搬发达地区模式, 更不能贪高求精, 建议进一步明确“差别竞争, 特色取胜, 错位引进, 重点突破”的总体引进思路。在省级建立专门的巡展运行队伍, 要符合流动科技馆的运行特点, 要充分发挥省级科技馆和省内核心科技馆的资源优势, 建立省级展教活动中心和省级展品维护管理中心, 培养一批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和展品维修团队。辅导员队伍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业务工作能力, 能熟练掌握流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操作方法, 并能依托展品策划出生动有趣的科普教育活动。展品维修人员要有专业技能技术, 负责展品布撤展, 展品维修维护。

参考文献

[1]任福君, 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2011:263-265.

[2]殷皓.流动科普服务项目工作报告.

8.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篇八

关键词:国防科技;科技工业;创新体系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不论是军事竞争,还是经济竞争。国防科技工业是影响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核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重视。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来看,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融合路线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这使得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国防科技工业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担负着强军和富国的双重使命,主要涵盖: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六大行业[1]。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在于强军,提供必须的军需用品和供给,为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国家安全提供物质条件,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首要任务,更是立业之本。此外,国防科技工业在制造业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牵引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过把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技术开发投资量大。从目前实际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情况来看,军民融合是新时代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

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各国军事预算的减少,为了满足军事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便已开始通过扩大民用工业技术的方式来进行军事工业,从而满足军事需求。美国就是早期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国家,一九九四年九月美国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认同,这为美国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框架创造了条件[2]。军民融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的总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是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潜力,合理配置民用资源与军用资源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军事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各国都在纷纷发展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作用,并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建设方向

军民融合已成为一种主流模式,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就以军民融合为主要形式。日本也以这种模式为主,通过国防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另外俄罗斯也是如此。我国应认清当前国际军事及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程,走军民融合路线。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借鉴现有经验,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同时反思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教训,避免走弯路,增强创新体系优越性,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健康发展。创新体系建設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技术互转互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工业发展中的能耗问题、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3]。另外,要处理好军民关系,整合民用科技技术与军事科技技术,促进技术融合,建设统一的国防科技工业平台,以实现军民技术的互补、相互融合,突破军民行业限制,合理利用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公共平台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建设原则

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符合目前我国实际经济科技实力情况,不能过于盲目,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环境发展形成的,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直接关系,若脱离实际情况,反而会制约经济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整,暂时不可能构建尽善尽美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应循循渐进,逐步建立,稳扎稳打。另外,应在不妨碍我国安全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市场,根据技术创新需求引进新技术,丰富技术资源供给渠道,以提高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实力。另外,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区与国防科技园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活跃军民科学技术双向交流,发挥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推动军民融合市场化改革,构建军民一体化发展格局。

结束语: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市场上,各国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已有很多国家走向军民一体化发展线路。我国也应积极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融合,促进我国军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国内科学技术资源。

参考文献:

[1]游光荣. 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 中国软科学,2014,07:68-79.

[2]. 坚持军民融合 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J]. 国防科技工业,2013,09:14-16.

上一篇:Unit6 Me教案下一篇:描写玫瑰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