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精选5篇)
1.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篇一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解决的对策与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方式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较低的农民工素质之间、制度缺失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拉力扩张之间、社会歧视与农民工市民化适应进程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要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大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制约因素 对策思考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数以亿计的城市农民工无法实现身份的彻底改变,无法完成与城市的真正融合,他们生活质量低下,自身权益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其现状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前两个层面主要取决于宏观体制改革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13)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等最新发布的权威数据,《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对2013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跟踪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分为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条件、综合文化素质四个大项,共17个分项,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数据得出2013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为39.63%,比2012年小幅上升0.07个百分点。综合指数涵盖的17分项指标,除4项数据缺乏、2项数据没有新数据外,其他11个分项指标中,6个上升,5个下降。
(二)农民工参保和子女入学方面
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U参与率表现出小幅增加的趋势,增幅均低于往年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农民工选择在农村参加社会保险,从而降低了相关保险参与率的增幅;另一方面,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且缺乏维权意识,雇主企业也缺乏积极性,从而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并推进缓慢。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其打工所在地入学难也客观存在:一是城市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学校往往需要家长提供各种证明材料、收取借读费或者以招生额度已满等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二是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导致农民土子女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很难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三)经济生活及文化素质方面
近年来,农民工收入不断增长,从2012年的月均2290元增长到2014年的3015元,与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农民工月均收入与城镇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之比从2009年的52.470/0提高到2014年的68.83%,但在2011~2014年,这个数值却有所回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再次拉开。2013年,农民工“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为26.5%,同期城镇就业人口中该类人口比重为50.0%;农民工“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为7.8%,同期城镇就业人口中该类人口比重为25.2%。另外,2013年,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约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约为25.6%。不过,“工作技能水平”一项因缺乏数据,因此不计入总体数值。
二、当前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因分析
(一)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
城乡福利待遇上的落差,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横在农民工和城镇市民身份之间的根本制度障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并开展了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但户籍制度改革一直缺乏实质性进展。
(二)推动社会福利均等化困难重重
解决农民工收入、福利与城镇居民的差距问题的办法,就是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后,才能逐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济收入、住房等一系列的差距。但是,市民化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农民工与城镇人口在经济、住房、学历、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是实际存在的,但差距正在缩小,农民融入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实现,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六大障碍根深蒂固
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主要存在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承载力约束等六大障碍。因此.要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这六大障碍。
三、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身份壁垒必须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身份转变扫清障碍。改革附加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保、教育等功能,让农民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对入户主城区、区域中心城市、区县城、中心集镇的农民,实行分类指导,降低学历和收入等人户门槛。
第二,完善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留得下要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潜在转移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整合劳务、教育、劳动等部门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学校提供培训资源、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培训机制;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变短期培训为中长期培训,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真正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在城镇能稳定就业。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及救济机制,推行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消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自愿放弃在农村拥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自愿转为城镇居民。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实行以经济补偿或换取社会保障的形式,鼓励进城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支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利用和以土地入股、合资合作的形式流转土地。
第四,改革现行住房政策制度,推行以宅基地和农房换城镇住房。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住房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民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安居才能乐业,也才能自觉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城镇的一员。固定住所既可是一定面积的自购房,也可是一定面积、租赁一定年限以上的租赁房。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及住房处置机制,增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解决住房的能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按规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等待遇
(作者单位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鲁平,等.城市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城市流动青年生存状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9):7-24.[2] 昊玉军,宁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27.[3] 吴宏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4-117.
2.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篇二
1 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及其原因
1.1 体制因素
1.1.1 现行体制。
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3条“县级以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植物检疫机构, 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之规定, 县级以上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于法规直接授权代表国家执行植物检疫的行政执法单位, 是经国家批准的林业系统内2家代表国家执行法律法规的公益事业单位, 应该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进行管理[1]。然而, 在全国的数千个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中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仅有极少一部分, 大部分仍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没有一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 这种体制势必产生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人员工资、检疫测报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经费不足及人员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的因素。
1.1.2 产生现行体制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县级财政可用资金十分紧张, 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各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同时, 县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法律赋予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的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质不重视, 对林业有害生物对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破坏性认识程度不高。因此, 在批准成立机构时将其定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而其中又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居多, 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现有体制很难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的高要求。二是一直以来,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拥有较高的育林基金分成比例,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所得育林基金分成足够开支, 因此, 对森防检疫机构和林业工作站等下属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然而,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森林天然林资源的大量消耗, 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不断降低甚至不收, 林业系统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 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中央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 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还利于民, 进一步调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和分成比例, 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来源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这就使县级森防检疫机构, 特别是独立了的森防检疫机构不得不面临经费紧张、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严峻局面。
1.2 专业人员因素
1.2.1 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相对人均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面积太大, 各县都呈现森防检疫专业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例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 全市的森林总面积为139.28万hm2, 平均每人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面积达到2.27万hm2,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自组建县级森防站以来, 工作量翻了数番。30年来, 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工作, 由20世纪80年代每县仅对1~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 增加到数十种;测报工作由粗放型的对发生面积进行调查的形式向精细型的系统调查预测预报形式转变;防治工作由被动救灾的防治方式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工程规模治理的方式转变;检疫工作由对内执行产地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向对从外地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复检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检疫执法转变。而各县级森防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仍大致相当于建站初期的工作人员数量, 个别县森防站至今仍只有1名工作人员。如吉安县森防站, 建站初期有4名工作人员, 其中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 1985—1990年仅对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 到2003年对13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 测报防治工作量增加了近13倍;1985—2003年仅对从吉安县内调出的木材和林木种苗进行产地检疫, 2004年起增加了对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从外地调入的木材及其产品、苗木、种子的复检工作, 检疫工作增加了近3~4倍, 然而实际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仍没有增加。
1.2.2 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员职务人员比例低。如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 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 仅占8.2%;工程师13人, 仅占21.3%;助理工程师21人, 占34.4%;技术员8人, 占13.1%;其他人员14人, 占23.0%。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20%多, 技术员不到20%。从技术员到高级职称的比例呈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 这表明具有丰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知识的高级森防检疫业务技术人员相对较少, 且森防检疫专业技术队伍呈现萎缩的征兆, 显示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队伍后继人员严重不足的迹象, 恰恰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日益重要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吉安市全市森防站61人中, 35岁以上的占90%, 34岁以下的仅占10%。自1999年以来, 13个县市区森防站基本没有接收林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年龄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1.2.3 乡镇场基层测报员专业水平整体偏低。
长期以来, 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的预测预报, 主要依靠各林业基层单位的测报员对其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预测其下一代的发生趋势。其预测结果准确与否, 取决于基层调查数据的质量, 而调查数据质量则取决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了解程度[2]。然而, 实际上各县林业基层测报员的专业素质却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如吉安县在各个乡镇场设置了27个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 配备了27名兼职测报员, 其中林学或植保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为8名, 仅占30%。虽然近年来, 该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测报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知识培训, 但由于大部分基层测报员的林业有害生物理论基础十分薄弱, 效果一直不理想, 测报员的专业水平很难有较大程度提高。
1.2.4 吉安县级森防检疫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的原因。
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林业系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的现实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产业和其他产业日益发达, 就业面越来越广, 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而林业工作是最辛苦、收入最低的职业之一。1990年以后, 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愿意报考林农类学校, 直接导致各林业、农业院校纷纷改换专业设置, 降低林学专业招生比例甚至取消林学专业的设置。即使部分林学院仍在继续开设林学专业, 但招生人数十分有限, 很难满足林业系统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如吉安县曾经连续2年计划通过公务员考试, 招聘2名具有林学专业大学学历的工作人员, 但都因报名人数不足标准而未开考。
1.3 防治药械因素
1.3.1 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 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
一方面, 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 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 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 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 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 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 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 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 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 kg的重量 (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 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 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 如果防护不到位, 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 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 剧毒, 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 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 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 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3]。
1.3.2 原因。
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 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 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 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 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 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 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 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1.4 技术因素
1.4.1 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 检验速度较慢。
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 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 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基层森防工作人员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病害类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鉴别, 不能满足快速检疫检验和定性鉴定的需要。
1.4.2 原因。
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 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 (比如遗传基因等) 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 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信息工具书少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编撰了少数的林业有害生物文字工具书后, 再也没有及时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更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需要, 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信息描述工作。
1.5 法规因素
1.5.1 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 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
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 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林业部分) 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 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 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 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 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 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 经检查, 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 也没有检疫证书, 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 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 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 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林业部分) 《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 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 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 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 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1.5.2 原因。
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2 对策
2.1 抓住林改机遇, 尽快解决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体制问题
基层级林业主管理部门应紧紧抓住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 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 规范用途, 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的政策精神, 结合检疫、防治法规的有关规定, 积极主动地与编委、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 推进解决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的体制及事业经费问题, 力争将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 将县级森防经费和森防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纳入财政预算和统拨、统发, 以解决林业森防检疫人员的后顾之忧, 稳定、壮大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队伍[4]。
2.2 调整森防检疫专业人员结构, 提高森防检疫队伍整体素质
第1批专职森防专业技术人员, 现已陆续退出工作岗位, 第2批森防专业人员也已迈入中年, 再过5~10年, 森防专业技术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各地应尽快出台鼓励学生报考林业院校和提高林业职工待遇的相关政策, 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林学专业, 并在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二是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林学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的严重现象向当地县委、县政府反映, 与编委、人事、财政及林学院校等部门协商, 争取一定数量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 用于对林业工作人员招聘或委托代培。三是以市 (区) 为单位, 实行森防检疫业务轮训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县级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业务培训力度, 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 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四是尽可能地多组织森防工作人员到异地考察或调研, 学习先进工作方法, 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2.3 推动林业药剂、药械、检疫设备的研发和林业有害生物实物信息工具书编修工作
一方面, 组织药剂、药械和检疫仪器研发人员, 全面深入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的环境进行考察, 力争使机械研发人员、药物研发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充分听取县级以下森防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 研制开发既适合林间施放又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机械、药剂和快速检验的检疫设备, 彻底解决机械、药剂与林间作业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操作人员之间不相适宜的问题和检疫检验速度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 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林业昆虫和病害实物标本的彩色照片, 集中组织林业昆虫学和病理学专家进行归纳和鉴定,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编辑和整理, 编修成一部具有林业有害生物实物彩色图象信息和文字描述的综合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或光盘, 以便普及和提高县级森防技术人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别能力, 提高林间工作的效率。
2.4 组织林业法律专家, 对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或司法解释
为了使森防检疫法规条款更详细, 概念更明确, 实际生产中更具可操作性, 适应林业和环保新形势对森防检疫执法的新要求, 以国家为主组织林业法律专家组, 向全国森防系统, 特别是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执法人员征集对森防检疫法规的修改意见, 由各级森防站对修改意见进行汇总逐级上报, 再由专家组归纳并对部分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适用性差的条款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修改说明或司法解释, 并报请国家批准。
摘要: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是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 分析了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的因素及其原因, 并就此提出对策, 以为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制约因素,原因,对策,江西吉安
参考文献
[1]孟宪毅, 马秀梅.乌兰察布市重点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一七一二”工作[J].内蒙古林业, 2010 (3) :63.
[2]曾祥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健康发展[J].内蒙古林业, 2007 (8) :20-21.
[3]沈林俭.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概况[J].云南林业, 2008 (1) :37.
3.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篇三
摘 要 加强对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分析研究,是保障资金安全、发挥支付清算职能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某省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差错案例,分析会计风险因素,以期对实际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央行 会计核算 风险 实证分析
随着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深入,新系统、新业务推陈出新,基层央行会计核算资金风险点隐蔽性更强,风险防范难度加大。因此,加强新形势下会计核算风险的分析研究,探寻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核算业务风险现状
通过对某省人民银行近几年来会计核算差错分析,基层央行会计风险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规范性差错较多。其中,以凭证不合规居多。二是账务处理差错类型集中。缴存款业务差错占比高。三是差错率自上而下逐级递增。支行差错占九成。四是特殊业务差错率高。如再贴现、支票影像业务量少,但差错率大。五是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多数支行强制休假执行不到位、开户单位电子对账不及时等问题,未妥善解决。
二、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操作风险
1、意识性操作风险。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淡薄,违反操作程序而出现的差错。如系统口令公开、离岗未签退、章戳未入柜落锁保管、事先在空白凭证上盖章等。
2、技能性操作风险。一是专业技能不过关造成的差错。如法定准备金不足,罚款应就地缴库,而人行经办员却将罚款划入“其他利息收入”。二是知识更新不及时。如系统升级,优化“当旬补录法定准备金,系统自动调整积数”功能后,某行仍按惯例手工调整积数。
(二)外部风险
1、开户单位核算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递交凭证不合规。某中支全年拒办的不合规凭证达 119 笔。二是对账不合规。基层央行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风险控制存在“内紧外松”现象。
2、外部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如快递公司业务员不慎将某支行会计资料邮包在送递路途中丢失。虽然该事件是快递公司业务员造成的,但影响了会计资金安全和人民银行声誉。
(三)制度风险
1、制度更新不及时。制度规定会计营业部门根据国库部门提供的“国库存款计息积数清单”手工计息。TCBS上线后,国库部门提供自动生成利息的“计息清单”,当年利率化为日利率无法整除时,国库自动计息结果与会计营业部门手工计算结果不一致,影响基层操作。
2、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如会计资料邮递途中丢失,由于未制订应急办法,只能靠自身摸索和层层请示,将延误风险控制最佳时机。
3、制度文件传达滞后。支行是人行的神经末梢,一些新信息存在滞后现象,业务文件按时传达与否更是关系到核算质量,某些支行营业部门曾延迟半年才收到缴存款范围变更通知。
(四)管理风险
1、岗位设置不合理。目前,支行营业部门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老化等特点,岗位设置、调整难度大,易出现违规兼岗、“一手清”现象,且强制休假制度无法落实,埋下风险隐患。
2、监督检查不到位。业务主管、内部监督员日常监督不到位;会计主管、主管行领导未履行检查监督职责,或流于形式;未重视和关注人员的思想动态。
3、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营业部门较政工部门差错率大,考核重惩罚、轻奖励,使会计人员缺少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五)系统风险
一是口令设置安全系数不高。6 位以上纯数字即可通过,且系统无自动签退功能。二是部分重要操作无复核功能。如账户计息参数的设置与修改、利率调整只需一人操作。三是支付来账自动入账不验证户名,仅判断来账收款人账号是否为本行账号。四是综合柜无未复核业务日终提示功能。
三、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会计核算中的各类风险具有相关性,可相互转化。当一种风险出现并扩大时,可能引发其它风险,因此需要综合布控、全面防御。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强化思想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员工,如表彰先进事迹,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采用反面警示教育来防止员工滋长不正当需求。
2、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一是采用每周轮流授课的形式,促使会计人员主动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以及风险识别能力。二是实施全员岗位轮换,培养业务多面手。
(二)防控外部风险,避免“内紧外松”
1、加强与开户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一是搭建交流平台。采用座谈会形式,向开户单位通报会计核算情况,提出工作要求,听取其意见建议。二是利用面对面对账上门走访,即确保账务的准确性、真实性,又加强沟通与交流。
2、加强对开户单位的考核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定期通报表彰。某中支制定实施《“优秀开户单位”评比考核办法》后,开户单位核算行为不合规次数下降了78%。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意识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更新制度,确保各项业务工作或突发事件有据可依、有序开展。二是认真履行检查职责,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加强内部横、纵向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传达新制度及新文件。
(四)完善系统建设,杜绝风险隐患
一是优化系统,完善设计功能,提高系统业务处理安全系数,消除软件缺陷带来的风险。二是研发凭证录入打印系统,大写金额根据录入的小写金额自动生成,户名与账号捆绑,并自动检查要素是否齐全。该系统可利用金融业网间互联综合前置系统为平台,推广至开户单位,将大大提高会计凭证质量,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红缨.浅谈会计核算的风险点与规避.经济师.2010(2).
[2]冯淑贤.浅谈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风险及防范对策.河北金融.2010(05).
4.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篇四
1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
1.1减少资源浪费
建筑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工程材料成本大约占到工程成本的30%,所以,进行材料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非常必要。通过制定材料管理制度,按计划采购材料,进场时严格审核,用料时定额取料,做好记录,减少材料的损耗。
1.2减少工程事故
建筑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内容,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经常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要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各层管理人员和安全员要尽到责任,共同实行安全管理。另外,对施工人员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3提升工程质量
通过工程管理,杜绝不合格的材料用到工程上;通过工程管理,施工技术人员按施工方案和规范进行施工,重视各个工序和环节的质量;通过工程管理,协调处理好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沟通协助关系,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5.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调研分析 篇五
活动的开展,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支行实际实效性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易被员工接受,进而从多方位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广泛性和长效性,为建立文明支行、和谐家庭、先进部室,促进支行依法履职和争先创优提供了有效保证。
一、“进室入户上网”活动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切实有效支行的廉政文化“大宣教”工作格局,真正让廉政文化成为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夯实支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依法从政的思想基础,吴桥县支行按照上级行廉政文化“四进”活动要求,根据基层央行的履职要求,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突出支行反腐倡廉工作特色,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室、入户、上网”活动。
进室,就是开展廉政文化“七个一”进支行员工办公室。其内容是:“桌上摆”,在党员领导干部办公桌上摆放一个《镜鉴》警示牌,定期更换警示内容,时刻提醒他们牢记科学发展观要求,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认真落实“九个不准”,切实防止“五个方面违纪问题”,自觉培树“八个方面良好作风”,做到每日对镜反思;“袋中装”,支行干部职工每人一份《廉政通讯手册》,随时随地和组织领导保持联系,及时对他人违法违纪违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反馈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拉长相互监督的链条、深化监督的内涵、扩大监督的外延,在监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监督对象;“手中拿”,将总行纪委下发的有关反腐倡廉学习教育资料汇编成《吴桥县支行员工廉政手册》人手一本,帮助干部职工时刻牢记组织教诲,不忘自己是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时时处处注意维护央行形象,一行一动按照廉政要求办事;“室内挂”;将中纪委、上级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规定、制度制作成镜匾,悬挂在每一个办公室显著位置,提醒大家认真对照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动违纪违规之念,不行徇私舞弊之举,不得非法不义之财,不出有损支行形象言行;“脑中想”,按照支行党组致干部职工及家属的《廉洁自律倡议书》要求,将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行党风廉政建设整体规划,将干部职工的自警、自励、自勉、自重与家庭助廉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教育和预防腐败体系,常想腐败之害、常议“翻车”之苦、常思组织之恩;“机上显”,干部职工每人在办公用微机上编辑设置一条“廉政屏保”,达到廉政文化建设“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要求;“网上览”,在支行局域网上开办廉政教育课堂,使大家每天都能及时浏览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反腐倡廉的重要新闻及相关内容,相互交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心得体会、工作建议,不断探索和丰富支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入户,就是开展廉政文化“六项活动”进入支行员工家庭。一是定期组织召开职工家属恳谈会、联欢会,在向职工家属通报支行工作的同时,征求大家对加强支行全面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和发挥职工家庭在推动支行建设中的助力作用,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二是组织开展“家庭助廉”承诺活动,以“倡议书”和“监督表”的形式,要求员工家属常吹“廉政风”、常议“铁窗苦”、常想“知足乐”、常念“组织恩”、常修“员工德”,将廉政文化与员工日常工作生活紧紧融为一体;三是组织开展以“凝神聚力”为主题的文体活动,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掀高潮、年年上台阶”的活动要求,组织开展有干部职工和家属子女参加的文体活动、廉政题材文化作品征集,通过活动凝聚全员力量、弘扬廉政文化、愉悦员工身心、培树和谐意识、推动全面发展;四是组织开展“五好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将员工和家庭的廉洁自律作为“五好”条件之一,通过自下而上推荐,对涌现出的“总行级”、“分行级”和地方各级别“文明家庭”进行表彰,进一步强化全员反腐倡廉意识;五是开展领导干部进员工家庭家访活动,及时将组织的关怀、政策的要求、领导的期盼、员工的祝福、善意的提示送到员工家中,拉近支行和员工家庭的距离;六是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少吸一包烟、少添一件衣、少逛一趟街、少聚一次餐,多为社会贫困阶层作贡献”为主题的“四少一多”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网,就是开展廉政文化“八项内容”上支行局域网络活动。在支行局域网站上专门设立“廉政文化”网页,将廉政“制度法规”、“文化教育”、“史海沉钩”、“案件查防”、“鞭策警示”、“廉政故事”、“信息调研”、“活动开展”等内容以电子
文档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行的目的,从而与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理论研讨等其他教育形式形成有机的“大宣教”工作整体推进格局。
二、“进室入户上网”活动的初步成效
廉政文化“进室入户上网”活动是新形势
下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四进”活动的深入和发展,是结合支行实际传播廉政文化思想、抵御腐朽文化的有效途经,是端正党风政风、促进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支行发展、构建和谐高效机关的重要保证。
(一)廉政文化进办公室,进一步起到“两促”作用
一是促进干部职工努力做到廉洁勤政。廉政文化进办公室,一要从营造廉政文化环境入手。通过室内悬挂制度规定,桌上摆放廉政镜鉴,微机播放廉政屏保,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等,使廉政内容人人熟知于心,在支行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使“重廉、崇廉、守廉,以廉为美、以廉为荣”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时时熏陶着每位干部职工;二要紧紧抓住“打造廉政支行,党员干部是关键”这个重点,通过发挥支行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示范效应,引导党员干部当好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旗手,确实做到“六个带头”,即,带头学习廉政法规、带头宣讲廉政文化、带头坚持廉洁自律、带头参加文化活动、带头创建“五好家庭”、带头培树廉政文化氛围;三要坚持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反腐倡廉方面的理论、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及廉政文化建设资料,经常组织观看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剖析各种案例的反腐倡廉电化教育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使党员干部警钟长鸣、诚实守信、廉洁从政;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通过“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活动,引导干部员工自觉学先进、树新风、扬正气,摒弃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廉政文化占领支行思想阵地,促使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文明从政,廉洁勤政。
二是促进干部职工认真高效履行职责。办公室是干部职工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主要场所,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廉政文化进办公室,就是要在办公室全体成员中间积极倡导“以廉为荣,贪腐可耻”的廉政意识,使“无私能感人,身正能带人,律己能服人,廉洁能聚人”廉政文化思想深入人心,以廉促团结、以廉促和谐、以廉促文明,提高部室工作效能,实现整体工作上档升位。在廉政文化“进办公室”活动中,一要结合部室文明创建活动,强化部室负责人对廉政文化与业务工作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做到廉政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发展同计划、同安排、同实施、同考核,落实好“一岗双责”,推动工作创优争先;二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大监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作用的同时,加强同级监督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监督网络等形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增强监督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三要紧紧围绕“权、钱、人”重点环节和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岗位和部门,强化制度和纪律约束,坚持用教育夯实干部职工的思想基础,用制度约束业务岗位的行为、用规范管理防范岗位风险,实施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和再监督责任追究,加强监督制约,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四要从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举止入手,突出依法行政和工作操作制度的规范。对不负责任、作风拖沓、态度生硬、刁难服务对象、劳动纪律松弛,对群众反映强烈、有违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对工作不思进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情形,通过一定程序进行提醒谈话,以贴近实际的活动方式唤起干部职工积极向上的激情,使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职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央行形象,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廉政文化入员工家庭,进一步弘扬“三德”之风
一是廉政文化入户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家风连着党风、政风、行风,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清正廉洁风尚的形成,对于保护干部职工本人及其家属至关重要。开展廉政文化入户活动,把“以德治家、以廉养家”的家庭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配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开展争当“贤内助”、“廉内助”,争创“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将“廉洁持家远,勤政续世长”、“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常算家庭廉洁帐”等治家格言和“八荣八耻”行为规范融入到职工家庭中,为干部职工建立和谐、和睦、亲和的“大后方”。
二是廉政文化入户活动,发挥家属监督作用。廉政文化进干部职工家庭,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家人参与监督的自觉性,他们积极响应支行党组的号召,按照“四多四少”要求,坚持对员工事业上多支持少拖累、感情上多温暖少埋怨、廉洁上多提醒少放任、生活上多关心少苛刻;依照“五过问”监督要求,当员工收入反常时问清来源,当员工带回高档礼品时问明来路,当员工不回家吃饭时问清和谁在一起,当员工交结朋友时问明身份和职业,当员工参加娱乐活动时问明是哪个娱乐场所;关注配偶的思想动态,关心他(她)们的“生活圈”、“社交圈”,管好他(她)们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活动,不插手配偶工作,不干涉配偶正确行使权力,不吹枕边“歪风”,不利用配偶的职权、职务和影响谋取私利,自觉做廉洁勤政“监督员”,反腐倡廉“宣传员”,家庭廉政“纪检员”,拒腐防变“守门员”。
三是廉政文化入户活动,引导家人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关爱人生、关心他人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要素之首,通过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少吸一包烟、少添一件衣、少逛一趟街、少聚一次餐,多为社会贫困阶层作贡献”为主题的“四少一多”献爱心活动,不但教育了干部职工,也影响了员工家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已经成为员工家庭的持家之道,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廉政文化上支行网页,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一是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多少年来,支行对员工的教育手段一直沿袭集中授课、座谈讨论、撰写笔记、体会交流的老路子,这种教育方式尤其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显然不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廉政文化上网活动,可以有效利用现有办公条件,以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他们所要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教育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灌输给干部职工,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自我教育、集中灌输与业余自学、普遍教育与个别引导、要我学习与我要学习、呆板教学与文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时间难以集中,教育方法难以随众,教育效果难以体现,教育活动大呼笼等问题,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中、工作之余,以网上浏览、网上答题、网页论坛、网上信箱等形式,随时随地自觉接受教育。
二是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干部职工通过浏览支行廉政网页,不但学习掌握了反腐倡廉的政策法规,还可以直接倾听领导、专家、学者的教诲,以史为鉴探求廉政历史渊源,学习英模深化争先创优活动,剖析案例接受警示教育,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行内外的廉政信息,开展网上“红色之旅”活动,交流廉政建设工作的经验,探索加强廉政文化的有效途径等等。这样能够较好地弥补了基层央行廉政文化教育手段单
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水平低下等不足,进一步开阔干部职工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使支行廉政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实际效果。
【制约基层央行调研分析工作的因素及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11-12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对策08-05
河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综述论文10-28
碳酸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08-27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和建议07-23
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论文07-17
基层工商系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