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上

2024-06-26

初三历史上(共9篇)

1.初三历史上 篇一

初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学历史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 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总体评价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试卷分析概况

(一)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30道选择题涉及教材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21、25、26题。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卡尔·本茨”的“茨”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目标及构思: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2.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3.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初三历史上 篇二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 平时重理解, 考前重记忆。

历年中考, 万变不离其宗,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凡课标所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 如:近代化的探索、长征、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史、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等等, 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同时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 夯实基础, 注重知识的积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 如何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呢?我以为:

1. 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初三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 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安徽卷第3题: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

A.自然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诸如此类的题目各地试卷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并能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3. 注重对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与综合。

如2007年南通卷第25题: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这座城市获得解放是在 ( ) 。

A.辽沈战役之后

B.淮海战役之后

C.平津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 本题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 实质上是对学生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综合考查, 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和综合。

二、关注现实, 贴近生活热点, 以史为鉴,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重视与时政要闻相关的考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 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 命题形式新颖, 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瞄准社会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特别关注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这些周年性重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 如2007年中考大多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 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2009年将是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二战爆发70周年等。

2. 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 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2008年5月, 奥运圣火闪耀江淮大地。请将圣火传递城市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此题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因此, 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 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 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三、加强专题复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考试, 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方法往往是“小切口、大跨度”, 即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切入, 然后延伸开来, 考查与之相关的众多知识点, 这种大跨度经常体现在对传统的专题和知识线索的考查上。因此, 专题复习在初三备考复习中十分必要。不过, 专题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设计切忌大范围, 要尽量小型化。每一组选择题, 甚至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往往就是一个小专题;2.专题讲解不能仅仅简单罗列知识点, 要让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线索, 还要挖掘隐性知识, 用新视觉审视专题, 找出新的切入点。3.专题梳理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 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片, 以人物为中心, 注意中外史的结合, 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重视乡土历史, 贴近学生生活。

如2008年南通中考卷:以南通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张謇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知识。张謇是南通的历史名人, 其贡献对南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这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 体现了地域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 彰显地方特色, 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

五、加强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 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例带法。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这一个题的做法, 更是这一类题的解法, 也就是要通过这一个题的讲解教给学生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 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 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 指导学生高效练题、练好题。

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练习题型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同。例如, 填空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选择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改错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问答题则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史实, 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以上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3.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三;世界历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2-02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1、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2、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略)

材料二: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初三历史上 篇四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三前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在实施初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力求从教法有效、内容有效、问题有效、复习有效四个环节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法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初三历史新课采用目标导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法比较适合初三教学的实际。目标导学法的最大好处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问题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史的兴趣。这两种教学法都有助于学生当堂课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堂堂清”目的,“减负增效”的效果很不错。而复习课则采用谈话法、图示法等教法比较适合。谈话法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回忆,老师亲切的口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图示法有利于学生缩短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的理解,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其实每一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教法的使用都必须因内容特别是因学生而异,不能生搬硬套,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内容有效

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编写历史教材,每“课”涉及面广,但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要保证教学内容真正有效,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树立课标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依据。初三历史教师要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充分利用课标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标,紧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由此展开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2)要针对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来设计教学内容

从2005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考试形式实行开卷以来,考试方面有

了重大的改革,由过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转变为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能力。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这绝不是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走“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应试教育道路,而是要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将中考命题的要求全面渗透、落实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根据中考命题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适当调整教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二是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凸现隐性知识。只有当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时,学生的课后负担才可能减轻一些。

(3)要针对教和学的薄弱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情和学情,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易错知识点等内容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以增强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如“1929~1933 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尔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这样的问题,教材中要么一语带过,要么含而不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类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信息,充实学生的认识。

(4)要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这是搞活历史教学,发挥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点,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感悟能力;二要了解学生的愿望、苦恼和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迫切需要出发去发掘教材内容,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讲解,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启发性和现实感;将世界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诸多伟大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与中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的不恰当做法结合起来讲解,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教育意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比如:学习贝多芬的敢于和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不公而勇于抗争的精神、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刻苦成才精神、牛顿的“如果我站的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谦逊精神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历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问题有效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看来“,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可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这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心理学依据。可以说“问题”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灵魂,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但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科学合理,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所以,针对全班学生设计的问题,尽量起点低些,让大家都有话说,争取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机会、都有思维任务和训练,也都有获得表扬的成功机会。

(2)设计问题要科学,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四点,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要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而应由易到难,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如九年级下册第 17 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因内容庞杂,学生很难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我用以下四个

问题就可以将整堂课教学内容串联起来:①什么是经济全球化?②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现实表现是什么?③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各是什么?④中国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识记史实→归纳现象→阐释历史→探讨历史”不同能力要求,由低向高顺序依次提出,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本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桥梁时,它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

(3)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而在于以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索。开放式问题,最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你是否赞成华盛顿激流勇退而拒绝连续担任第三届总统?此类问题一旦提出,无须教师费心引导,立即就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有彼此对立形成辩论之势的,有互相补充结成合作关系的,观点不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答案或正或反都不重要,关键是论证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思维。、复习有效

初三历史课堂复习是初三教学的关键,河南省这几年的历史中考已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所以对临近中考的毕业生来说,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因而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找准方向,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克服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备考效率。针对下学期的中招备考复习,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能力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

(2)专题复习,关注热点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住基础知识,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将书本由厚变薄。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教师进行“纵横”联系,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例如,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

(3)“实战演练”,培养能力

这个阶段教师要精编练习,每周进行“实战演练”,培养能力。然后根据演练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达到巩固深化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然而“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之前的复习中,教师一直把握着复习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入这个复习阶段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以内化知识,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这比教师从头至尾一味的强灌,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总之,教师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要讲究复习策略,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复习效果。

5.初三历史中考总结 篇五

自2001年起我省历史中考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这意味着中考改革已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体现了中考正渐渐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经过十年的实践,这种新形式的测试带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和有益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进入初三,历史学科面临中考的压力。由于历史学科课时有限,而历史中考的内容却涵盖了初一到初三所有课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历史课程的复习任务,就成为所有初三历史老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本届毕业班的教学,本人对此问题有一些认识。

一、夯实基础,落实考点

1、一定要抓好新课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教学。2007年中考考纲里明确指出:“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学生掌握的有关历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课教授阶段,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打好基本功。不要急于赶进度。只有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果平时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到了最后的复习课,就会感到学生一无所知,很多内容又要进行重复性教学,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也就难以理解。

2、要严格依据中考历史考纲组织复习。由于2007年历史试卷严格依据中考历史考纲组织命题,因而熟悉《中考历史考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样卷”,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教育上的热点之一就是如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而作为毕业班的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中考历史考纲》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它的外延和内涵,研究它与往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中考历史学科复习迎考来说至关重要。

二、整合教材资源,加强解题训练

1、加强能力培养,开拓思维空间。

随着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卷考试的考查功能将会逐步提高和不断完善。中考历史学科进入开卷考试已有十年了,从主客观试题难度上看,去年增高,但是明年试题的难度如何?考试水平要求如何?主客观试题设问质量怎样?这都是一个悬念。无论中考题目如何变化,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会降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意从更高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帮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解题思路。还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以及懂得“用什么和怎么用”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我们也不主张搞“题海战术”、猜题押宝,那样只能事倍功半。教师必须在认真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大纲中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验建议四个部分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试题,这一点是关键所在。

2、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今年考生在答题中普遍失分的一个突出原因是忽视审题。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作答的良好习惯,懂得只有审清题意,才能规范答题,才会取得理想成绩。同时通过试题评讲使学生懂得审题能力与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用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灵活多样的试题时,正常发挥自身的水平。

3、注重校本教研,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校规定除每周五下午集体教研外,再有两次固定时间同头课老师集体备课。历史是周二周四上午两节课,我们集体备课,认真细化解读《课标》,拟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制定

学生活动环节,整合教材,做到授课内容统一、板书统一、作业统一、学生笔记统一。

4、专题复习,纵横联系,归纳比较。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许多零碎的、孤立的的知识点,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列成专题进行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由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史(由虎门销烟到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几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在这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在复习美国的历史时,我们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线,以史实为点,把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工业革命、一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美苏争霸等内容串在一起。再如由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联系到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复习。同时注意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进行对比,如由1857-1859年印度的民族大起义联系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等。

5、第三轮:强化训练,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

我在第一次质量检测前做完河南省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和上年各省的中考试卷,从中找规律,结合中考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选择合适的套卷模拟中考(开卷),学生感受中招考试的氛围,对学生所做的卷子全批全改。通过评讲和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强调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历史。另外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如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分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的出处。找出重点字眼:何时、何地、谁的话,出自哪一文章等。弄清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中考复习中误区:

(1)误区一:开卷不用记忆

开卷考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进行记忆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开卷了就万事大吉了,都相信抄功事实上每次考试都有东抄西抄学生,答案牛头不对马嘴

(2)误区二:答案书上资料中找得到

许多考生认为试题答案可直接在资料或书上找到,故考试前不是很用心地看书,而是跑到书店里买一本开卷资料,就万事大吉了,很少作考前准备结果考试时答案书和资料中找不到,又不知道!

(3)误区三:资料比课本好

历史中考要考七本书,内容不可谓不多这多少会让学会望而生畏,让学生失去了自信,转而产生了他信--对资料依赖认为资料上也许会有一模一样题目,会有现成答案,而所做答案还不一定对于是,学生就干脆开卷考试时找资料而很少去翻书要知道中考命题一般都会回避市场中资料原题,所以学生在资料中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题目和现成答案

三、关注热点,史政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新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联系当今现实考查了一些中外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6.初三历史答案 篇六

(一)1.C 2.B 3.C 4.D 5.C 6.A 7.B 8.A

9.(1)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

(2)印度人民在一些封建王公的领导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英民族起义。

(3)章西女王。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精神等。

10.C 11.D

(二)12.(1)英国。它是一个以贸易为名进行殖民掠夺的公司。(2)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英国对印度的残酷掠夺,英国的强大和富有是建立在无数殖民地人民的生命之上的。

13.(1)这些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中印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进入近代以后,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在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入侵下毫无抵抗之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我们才能够避免被殖民的命运。

14.(1)英国加紧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掠夺,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75—1783年北美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2)英国对印度加紧了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起义等。

第10课

(一)1.D 2.B 3.C 4.A 5.C 6.D

7.(1)玻利瓦尔(2)“解放者”(3)1813年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相继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并被共和国授予“解放者”称号。他率领军队从委内瑞拉出发,越过安第斯山脉,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北部、厄瓜多尔、秘鲁等地。

8.(1)有道理。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人才能够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2)玻利瓦尔在领导南美独立运动中,率领军队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

(二)9.B 10.C 11.C 12.C 13.D

14.(1)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国家在近代历史中进行殖民活动的历史。它反映的是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历史。(2)能够。贩卖黑奴使欧洲得到了大量物质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1)16—19世纪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非洲曾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殖民掠夺,不仅使非洲丧失了宝贵的资源,而且还有近亿的精壮劳力,造成了非洲的贫困和落后。(2)殖民者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3)主要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4)在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第11课

(一)1.C 2.C 3.D 4.D 5.B 6.D 7.A

8(1)1848年(2)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3)表达了对共产主义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4)【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9.(1)英国宪章运动【人民宪章】。(2)英国工人处境悲惨,经济上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3)目的是争取英国工人参与政治的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反对资本家剥削。(4)多次迫使英国政府和资本家向工人让步,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5)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也不清楚要用什么样的新社会来代替目前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二)10.A 11.B 12.A 13.D

14.马克思、恩格思斯(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12课

7.初三历史上 篇七

1. 可将庞杂的知识点简化, 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使学生识记起来更容易, 而且记得更牢。

如识记清朝皇帝的在位顺序时可以这样做:努尔哈赤皇太极、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绪宣统。

2. 可减轻学生复习的负担,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小、思维能力不足、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教师可让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浓缩的办法, 将知识简化概括后再去记, 这样学生也感到轻轻松松。

3. 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理解、思考、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而且对自己动脑思考和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会记得更牢。

二、简化概括法的使用方法

我在自己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以下方法, 如果学会用活, 做到举一反三, 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抽取要点, 抓关键词。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 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要点。

2. 以时间为序来简化概括, 组织知识。

记忆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 对此, 我认为这些方法很好: (1) 编大事年表。 (2) 比较记忆法。 (3) 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 (4) 周年类。

3. 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整合。

如, 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这三次革命中颁布的文献分别是:《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4. 编歌谣、顺口溜, 简化知识点。

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学生, 因为初中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 侧重于机械记忆, 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 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 久久难忘。

5. 谐音记忆配合法, 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如, 九年级历史中“亚洲四小龙”:中国的香港和台湾, 新加坡, 韩国。可这样识记:看到香港回归, 想到台湾还未解放, 非常的“心寒” (新加坡、韩国) 。

8.初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教学建议 篇八

[关键词]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 学生参与 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每年四月份,初三历史教学都会面临同样的话题——一轮复习。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在一轮复习课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是初中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近代化的探索(一)》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从单元整体入手,再细化到每一课。比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一)》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先从对近代化的理解入手,开篇引入近代化的概念: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然后教师再通过数轴的形式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段,告知学生这分别是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整个单元体系的认识。

在具体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对照“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时,教师可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前后期一分为二罗列洋务运动时的相关举措,并把在自强和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企业一一对应,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课标内容的理解。

二、落实基础知识,适当提升学生能力

一轮复习最关键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复习。复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表格或填空的方式完成相关学案,做到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印象。

当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提高还是需要的。比如在落实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展开讨论,以落实课标要求。再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教师可把它和明治维新加以对比,中外史结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内化。

三、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判断一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更看重的是本学科的平均分,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基于哪一点考虑,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提高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参与度,这无疑对平均分或是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编组,明确组员间的分工,有专门举手的,有专门记录的。组间的表现教师也可进行评比,鼓励成员通过展示多为本组争得荣誉。这样,在小组合作、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当堂巩固,及时内化

学生知识的内化离不开巩固的过程。笔者认为,复习时的当堂巩固尤为重要。巩固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及时的校正,有对知识点的背诵,有对图片、材料内容的识别,也有对相关试题的巩固训练。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所选的内容是极为关键的,历年的中考试题是最佳选择,运用课堂反馈校正卡也是很好的手段。教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巩固复习,将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控制复习量,进度适当

一轮复习不同于新授,师生没有时间做到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也不能为了赶进度“大跃进”式地赶超。一堂课以两节课文的复习内容为佳。比如在复习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最适宜的安排是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内容复习完。复习量适中,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教师也可做到点点清,不留知识盲点,避免“夹生饭”现象的产生。

六、新旧课标对比,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一轮复习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法和学法的钻研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课标,不仅要研究实验版课标,更要研究2011版课标,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

比如实验版课标对百日维新的描述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而2011版课标则描述为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显然这相对于实验版课标而言,新课标降低了对百日维新内容掌握的要求,而更加突出对有关史实的了解,如百日维新失败的史实等等。由此可见,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教师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更好地了解时代的脉搏,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

9.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篇九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

1.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一些学者认为种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上古人类文明

2.大河流域的文明: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4.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体现:p.95

5.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公元前31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三、古亚欧文明

6.大化改新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在麦加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8.法兰克的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方面拜占廷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拜占廷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有点和长处。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9.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10.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11.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清真寺。

五、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定义:14-16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最早发生于意大利,它的先驱是但丁,代表作《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扣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2. 15——16世纪欧洲重大远洋航行是:1487年迪亚士率船队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跨大西洋先后到达过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最后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1498年到达印度;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作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用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但随之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内容:《权利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兵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文件影响: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其它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它倡导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则。

评价华盛顿: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年10月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领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过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巴黎革命后,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它提出的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级的利益。

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并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评价拿破仑:

答: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带有侵略性,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国内的经济困难,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7.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机应用工业,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史蒂芬逊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行成功。人类迈进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8. 1600年,英国人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克莱武是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

蛮扩张的代表。英国从印度榨取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9. 1857年,印度“土兵”起义发展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起义队伍中,有一个章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10.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贩运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11.1836年,英国工人发起的“宪章运动”提出了获得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要求。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运动,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12.俄国1861年改革p.7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13.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内战(1861——1865年)前,北方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方保留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矛盾尖锐,北方主张保护关税,还主张解放奴隶。南方却把奴隶制度扩展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并颁布了《解决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文件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美国内战的作用:在内战中林肯政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方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内战,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得到维护,为其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林肯:

答:(1)、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4.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②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③新的讯息传递技术、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特点:以电为核心、广泛性。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的四大特点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进入电气时代。③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④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发明成果:①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电器,电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钢铁行业。②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③1913年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④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16.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愈演愈烈,导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俄英法三国协约形成。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和东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结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这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战性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

18.17-18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倡导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19.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的核心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创造性地建立完整的力学物理体系,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0.列夫·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凡·高,荷兰的伟大画家。《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上一篇:初二下语文第2次月考下一篇:今天我是升旗手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