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4-09-15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共9篇)

1.《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一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电子商务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文就如何在《电子商务基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字:项目教学法 电子商务 零适应期

一、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网络使用的行列中。在我国大力推行信息化政策下,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专业知识要求均在不断提高。职业中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希望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能够获得真正的实际操作技能,具要一定的动手能力,以便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需求,获得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思维的前提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应定位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特别加强动手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如何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重理论轻实验,老师死板讲学生机械地跟做而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线性教学模式。这就对我们教师在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内容教学时,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在《电子商务基础》中有针对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仅非常有效地形成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还挖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为企业提供了上岗就业零适应期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员。

二、解读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的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讲就是把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为达成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学生必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在其过程中,教师只是对项目进行简单的引导分解及适当的示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电子商务教学开始之前,先把学生分组,按组尝试在淘宝先申请网店,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一个空网店经营成盈利的网店。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要把网店经营好需要哪些知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知识真正用于指导实际操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知识附着于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获得知识。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切合工作实际需要,并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并有所创新。确立实用可行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涉及电子商务实训部分内容就可以确定为若干个项目模块。例如可以分成B2B交易、B2C交易、C2C交易,网络营销等项目。在某一个项目中,可以继续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比如B2C交易又可以分解成注册会员,商品搜索选购,下购单,在线支付,选择送货方式等几个项目完成。当然在分成若干教学项目的同时还应该给出具体的可操作任务,任务的实施最好能把实验室操作环境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例如,在B2C交易中的前台购物流程操作中可以这么给出任务:“罗可是一个购物狂,特别追求时尚,热衷网络购物,于是专门以真实姓名罗可***申请了一个用于电子支付的个人银行卡,并存款30000元。然后又在一家物美价廉的网站以用户名LUOKE***注册了会员,通过仔细选择,他决定采用网上支付的方式购买两款“三星N628”手机送给他的亲戚王溪***。支付完成后,他通过定单查询确认购买成功”。在实施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来分享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经验,由此引出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2.《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二

一、《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内容

电子商务指的是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 进行营销、生产及管理等商务活动的过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内涵、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配送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整本书80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各占40个课时。

另外,该课程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设备互相结合,以开设网店作为课程主线,使学生对电子商务几个重要业务流程、知识模块有初步了解和认识;“漫步电子商务”为重点模块,包含电子商务的重要知识模块, 其中每个模块均能对学生自身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操作中领会;此外,该课程针对新生,增加电子商务行业、职责,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电子商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 材问题 。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较快, 运用的电子商务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滞后。电子商务教材应具备综合性、可读性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重难点问题 。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主要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 ,其涉及的知识主要在二年级、三年级开始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大量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进而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繁多;如将该课程调整至第三学期或者后面学期开设, 则会给其他专业课程开设产生影响。

3.学 生基础问题 。

对中职学生而言,其自身专业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存在较多学习障碍。另外,学生自身水平不同,有的学生不会操作Excel、word,有的学生计算网络水平高,已经对网站经营有所了解。

4.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学生几乎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不能感受到真实的电子商务平台环境。

三、《电子商务基础》教学策略探讨

1.项 目教学法 。

《电子商务基础》部分模块的学习需要多人合作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弱的学生,更需要他人协助。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如下:(1)授课教师首先确定项目任务;(2)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3)每个小组制定工作步骤、流程,明确分工;(4)开展项目时,加强小组讨论、协作 ;(5)项目完成后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并加强各小组的沟通、交流;(6)教师根据各小组的项目研究结果予以点评。

2.教 材的选择 。

由于电子商务资讯发展迅速, 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学·用·做”一体化教程》教材,主要分为三篇,其中上篇为“看一看”,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概述、市场分析、技术基础及其他应用等;中篇为“用一用”,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搜索、电子商务物流、网上支付及电子商务安全等内容;下篇为“做一做”,内容主要包括策划企业网站、网上开店等。该本教材案例具有时效性特点,教材内容较丰富,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最新商务资讯。

3.因 材施教 ,注重实践教学 。

教师教学时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相结合,充分将先进的信息化环境、手段应用到教学改革中,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教学的效果。如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较薄弱,则可采取边学边教的教学方式;如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好,则采取先做后学的教学方式。将原有模拟软件实践作为基础,加强社会实践和虚拟环境实践环节的应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加强实践的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拓展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并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4.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 。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意见、班级情况对教学学时、内容及时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学情和专业,在保留学校课程特色的基础上,制订不同教学计划。教学时和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另外,和学校专业优势互相结合,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电商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

3.《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电子线路基础》;教学现状;教程改革

目前的职业中专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搞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作为工科职业中专的主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职业中专教育的《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學习兴趣不浓厚、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师专业素养不强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等。为此,对《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作为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子线路基础》也因为其课程内容复杂、原理抽象,而且由于职业中专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就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很困难,并因此对于这种分析性强、动手实验多的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完成以及教学成果的提高。

二、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落后的原因

1.教学内容过于复杂,学生基础太过薄弱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而目前的职业中专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过硬的现象,这也是造成《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多年来,我一直担任这门课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深有体会,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成效性。

2.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老师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这个现实。老师们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毫无新意可言。这样就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更严重地影响了《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的进展。

3.学习方法不对,动手能力不足而创新能力低下

学生在《电子线路基础》的学习中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且对《电子线路基础》的实验也是重视不足,从而造成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刨根问底的学习劲头,对实验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落后,造成了职业中专教育的落伍。

三、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我们都知道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对后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有效导入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给出电子电工方面的定性知识。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学习,既需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学会分析电子电路。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平时的电子实验中,也不能敷衍了事,应当熟悉每一步实验的操作,而且能尽快适应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学习。老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和灌输知识,而应当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应用于实践的基础课程。目前的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偏低,理论基础水平薄弱。面对枯燥的理论与原理,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再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理论。

本文通过对目前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浅谈了《电子线路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且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意见,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改变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卫斌.电子线路[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4.《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四

课内学时数: 96

实验学时数: 24

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高职高专专科电子类专业

一、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继《电路》课程后,电气类、自控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个部分,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学会查阅手册和正确选择使用电子元器件,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模拟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掌握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

• 了解线性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

• 掌握共射、共集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及基本运算放大器等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熟悉功率放大器、振荡器、整流器、稳压器及由集成“运放”组成的某些功能电路等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和应用。

• 熟悉放大器中的负反馈,掌握负反馈的基本方式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 掌握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能确定静态工作点

• 掌握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能求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

• 熟悉对某些功能电路的近似估算。

• 熟悉一般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源、交流毫伏表、直流稳压电源等的正确使用方法。

• 掌握基本的电子测试技能,了解常用器件和电路的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初步具有检测故障的知识。

• 进一步提高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 具有查阅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手册的初步能力。

• 初步掌握阅读和分析电子电路原理图的一般规律。

2、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 72 学时,实验 24 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数

内 容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负反馈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6 信号发生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 电力电子电路

合 计

二、教学内容

§ 1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

§ 1.1 半导体二极管

§ 1.1.1 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 1.1.2 半导体二极管的构成与类型

§ 1.1.3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 1.1.4 半导体二极管的使用常识

§ 1.2 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路模型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 2 6 10 2 8 2 10 2 8 2 6 4 8 2 6 2 72

小计 16 12 10 12 10 10 10 8 96

§ 1.3 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应用

§ 1.3.1 单相桥式整流滤波电路

§ 1.3.2 硅高压整流堆简介

§ 1.3.3 限幅电路

§ 1.4 特殊二极管

§ 1.4.1 稳压管

§ 1.4.2 变容二极管

§ 1.4.3 光电器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和 PN 结的形成。

• 理解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特性和主要参数。

• 掌握二极管在电路中的运用。

§ 2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 2.1 双极型三极管 § 2.1.1 BJT 的结构

§ 2.1.2 BJT 的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

§ 2.1.3 BJT 的特性曲线

§ 2.1.4 BJT 的使用常识

§ 2.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 2.2.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各元件作用

§ 2.2.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 2.2.3 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

§ 2.2.4 BJT 的三个工作区域及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 2.2.5 用小信号模型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

§ 2.3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放大电路 —— 射极偏置电路

§ 2.3.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 2.3.2 射极偏置电路

§ 2.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 2.4.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2.4.2 共基极放大电路

§ 2.5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 2.5.1 绝缘栅场效应管

§ 2.5.2 结型场效应管

§ 2.5.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 2.5.4 其他类型场效应管

§ 2.5.5 FET 的偏置电路及静态分析

§ 2.5.6 FET 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 2.6 三极管及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的应用举例

§ 2.7 特殊三极管

§ 2.7.1 光电三极管

§ 2.7.2 光电耦合器

§ 2.8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 2.8.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 2.8.2 频率特性的定性分析及其指标 § 2.8.3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 波特图

§ 2.8.4.BJT 的频率参数

§ 2.8.5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 2.8.6 共射一共基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本 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理解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 能识别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及其特性。

§ 3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 3.1 差分放大电路

§ 3.1.1 双端输入的基本差分放大电路

§ 3.1.2 单端输入的差分放大电路

§ 3.2 恒流源

§ 3.2.1 差分放大电路中恒流源的作用 § 3.2.2 集成运放中的恒流源

§ 3.3 集成运算放大器

§ 3.3.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 3.3.2 集成运放一些特殊参数含义

§ 3.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及其基本运算电路

§ 3.4.1 理想集成运放及其传输特性

§ 3.4.2 基本运算电路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了解典型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其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

• 掌握几种基础运算电路的结构形式。

• 能画出运放电路的输出电压。

§ 4 负反馈放大电路

§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 § 4.1.1 反馈的概念

§ 4.1.2 反馈的极性与类型

§ 4.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增益分析方法

§ 4.2.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

§ 4.2.2 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 4.2.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 4.2.4 四种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一

§ 4.2.5 负反馈放大电路应用举例——音调控制电路

§ 4.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问题

§ 4.3.1 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和原因

§ 4.3.2 消除自激振荡的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

• 理解反馈、反馈深度的概念。

• 掌握负反馈放大增益的一般表达式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会计算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 5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 5.1 有源滤波电路

§ 5.1.1 基本概念

§ 5.1.2 一阶低通滤波电路(LPF)

§ 5.1.3 一阶高通滤波电路(HPF)

§ 5.1.4 带通滤波电路和带阻滤波电路

§ 5.2 精密仪用放大电路

§ 5.2.1 精密差分测量放大电路

§ 5.2.2 集成精密测量放大器

§ 5.3 高精度整流电路

§ 5.4 集成隔离放大器

§ 5.5 集成运放在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典型有源滤器的组成和特点。

• 了解有源滤波器的分析方法。

• 知道测量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特点与用途,高精度半波整流电路的特点,集成隔离放大器的用途。

• 会计算一阶低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或电阻、电容值,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

§ 6 信号发生电路

§ 6.1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 6.1.2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3 LC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 6.2 非正弦信号发生电路

§ 6.2.1 电压比较器

§ 6.2.2 方波发生电路

§ 6.2.3 8038 集成函数波形发生器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知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RC 串并联及 LC 并联谐振网络的选频性特点及电路的基本构成。

• 会计算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RC 串并联正弦波振荡放大电路中对阻值要求、单值和迟滞比较器的阈值电压、方波发生器的振荡频率。

• 会画出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及输出与输入波形关系。

§ 7 功率放大电路

§ 7.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

§ 7.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2.1 双电源基本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及其工作原理

§ 7.2.2 乙类双电源功率放大电路功率参数分析计算

§ 7.3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3.1 实用的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3.2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TL)

§ 7.4 集成功率放大器

§ 7.5 功率放大电路应用举例 § 7.6 功率管的散热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类型及特点。

•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分析方法。

•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 会判别复合管的管型。

§ 8 直流稳压电源

§ 8.1 概述

§ 8.2 稳压管稳压电路

§ 8.3 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

§ 8.4 稳压电路的质量指标

§ 8.5 集成三端式稳压器

§ 8.5.1 概述

§ 8.5.2 三端式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 § 8.5.3 三端式可调集成稳压器

§ 8.6 开关型稳压电源

§ 8.6.1 开关型稳压电源的特点和类型

§ 8.6.2 他激式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 8.6.3 SW3524 ――集成单片脉宽调制式开关稳压电源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单相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 了解典型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容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平均值的估算。

• 理解线性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 会画出三端式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单电压输出电路。

§ 9 电力电子电路

§ 9.1 概述

§ 9.2 晶闸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9.2.1 晶闸管的符号和外形 § 9.2.2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 9.2.3 晶闸管的主要参数及型号

§ 9.3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及触发电路

§ 9.3.1 电阻性负载的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

§ 9.3.2 触发电路

§ 9.3.3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电路应用举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知道晶闸管导通及其关断条件、控制角与导通含义及之间关系、可控整流基本原理、单结晶体管构成的触发电路基本原理及同步含义。

• 会计算电阻性负载的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直流平均电压和电流对晶闸管和整流二极管参数要求、单结晶管触发电路控制角及移相范围。

三、实验内容

实验

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

二、测试晶体二极管与晶体三极管 实验

三、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实验

四、差分放大器设计与性能测试

实验

五、基础运算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

六、反馈对放大电路参数的影响

实验

七、OTL 低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

八、串联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性能测试。

实验

九、集成稳压器性能测试,整流滤波电路测试。

主要参考书

• 寇戈等编: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电子工业出版社

• 陈大钦等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康华光等编:《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童诗白等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5.《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五

一、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基础课程顾名思义,其意义在于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校忽略了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只是注重法律理论知识的教学,如:刑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等。同时因为中国目前的法律体制相较于国外建立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加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国情,所以也不能单一的参考、复制他国的法律体系,所以忽略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在未来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或使用法律知识时,可能就会出现实践能力和效果不理想,导致事倍功半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单一性问题。部分教师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律相关的理论讲述给学生,但与其他各法律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法律之间的联系。这就令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但在实际中,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如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运用法律知识,却并不清楚。这也是中国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初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期,才可以真正独自处理法律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

在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中,无论是法律相关人员还是其他的领域人才的需求,都倾向于多样化的全面性人才。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老师也应当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首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可加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法律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法制观点。比如: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最初是如何产生?先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老师从旁引导,最后结合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来综合阐述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意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中法律的研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更加直观的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所在,令学生清晰的知道该课程究竟在讲什么。并且在案例分析中,老师可适当的加入国外的经典案例,然后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来应用法律知识。而无论是启发式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或其它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提高实际效果,老师都可结合辩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针对一个观点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而在辩论之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整理自己辩论观点所提出的问题等。课堂辩论教学的观点可在上一堂课结束时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找资料,同时需要注意分组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老师负责分组,避免学生根据主观个人因素来选择观点的辩论小组。

三、改进教材丰富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其教育目标模糊不清,看似覆盖了各个法理和法律知识,但没有明确的起到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且忽略了国际化这一点,这与中国现代与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左。所以在教材的选择和创建上,首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模式,即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解和想法。因不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的认知有所不同,所以在这方面选择的教材其目的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并且内容上不能单一的是中国国内的法律知识,还应加入国际性的`法律知识。国内法律知识,则是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基础的法律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在确定了国内法的内容后,加入相应的国际法,如: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这样一方面了解到了国际法律和气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中西结合完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明确中国法律未来的发展,令学生可以真正的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拥有一定的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要提高法律基础课程老师在法律方面知识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令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专业和有说服力,避免或减少老师无法详细解说学生提出的涉及到但并不完全属于该课程的问题。第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法律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结语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应用意识,即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社会主义发展为目标来建设完善的司法制度。其实效性则体现在学生未来利用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来促进和保障中国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关于中国法律未来发展方面的教学,不能单一的教授现代已有的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的内容。

6.《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六

摘要:本文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装饰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部分课程设置及学生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探讨课程改革的思路,以期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装饰专业

美术基础

教学思考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学校对企业及往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往届毕业生存在工作能力平平,上升能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在专业课程设置的讨论会议上,企业表示应加强装饰专业美术课程的改革,重视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利于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室内设计师。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装饰专业基础课程结构,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装饰美术课程简介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名称经专业老师及企业专家反复讨论修改,最终确定课程名称为《装饰美术》。该课程是装饰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特点。因此,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案,以保证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提升其授课效率和质量。

1.1 课程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概括整合为 “三大阶段、六个部分”。“三大阶段”指第一阶段:形体认识;第二阶段:色彩认识;第三阶段:构成表现。“六个部分”指由易到难的素描、色彩、手绘效果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六部分学习模块,其中素描与手绘效果图所占课时比例稍多,六个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大学习模块分为2~3个子学习单元,每个子学习单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组织教学的模式。

1.2 装饰美术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其后置课程为《建筑装饰构造与制图》、《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原理》。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系统训练及相关知识的拓展,提高其审美能力、美术表达能力,侧重于增强其美学修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筑室内外手绘技艺,了解室内设计的风格、流派知识,了解色彩调配等知识,具有敏锐的色彩感觉、正确的观察和表达色彩的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沟通并按客户需求手绘设计方案,具有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创新设计基础能力,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能力。装饰专业美术课程学生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为非艺体生源,在装饰美术课程学习前普遍不具备美术基础能力,审美能力也参差不齐,初学时普遍感觉非常吃力,找不到学习方向。然而美术基础能力的锻炼是个长期持久的过程,短暂的练习往往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得到很大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练习难以实现,班上学生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多年教学发现,零基础的学生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耐性,继而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的心理重视程度会下降,长此以往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历届学生的信息反馈也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装饰美术课程课时安排重心不突出,不能明确体现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部分课时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课程使用的教材老旧,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实践环节仅仅拘泥于课堂作业的形式来体现,缺乏直观性和实用性;课程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且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评分标准也无具体的量化标准,教师难免出现主观武断的情况,有失偏颇;另外,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毕业于高校,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少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授课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综上反映出的问题,可见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改革迫在眉睫。

同时,各企业及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该课程的绘画、设计能力培养在装饰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手绘能力的高低作为优秀设计师与普通设计师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手绘能力的提高应作为课程技能培养重点。装饰美术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体制改革,保证装饰美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势利导,积极提升其专业授课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更新并完善教学相关资料 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制定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及课程考核评分标准的依据,在大纲中,必须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培养目标等还需细化。另外,还要注重老教材的创生,挖掘老教材的创新点,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进行大量的手绘临摹与写生练习,在写生中触发学生思想的灵感,通过反复练习总结学习经验,提升技能并激发求知欲。

3.2 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需从教师抓起,只有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了,才能把更多实用的实践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本文列举以下实践锻炼方式以供参考:其一,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鼓励师生通过假期和课余时间在各种装饰设计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比如墙绘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事务所等,对于学生而言,实践锻炼的时段不应仅仅局限于毕业实践,在新生入校时就应灌输相关思想,强化动手能力,通过企业渠道带领学生参观装饰装修工地,在实践中老师、学生都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装饰专业,认识当前装饰装修设计趋势,明确学习目标;其二,在学院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通过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这一平台实现学校对外服务的同时,也能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三,从企业引进优秀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或者不定期聘请装饰专业专家举办讲座,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专业学习交流渠道。

综上所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3.3 因材施教,互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装饰专业的美术课程和纯艺术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内容在重心上应有所区别,比如素描教学部分,就应把重点放在表现比例和透视结构的结构素描上。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针对后进生要了解其学习心理,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引导合作学习,营造民主、合作的氛围。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其表现欲。同时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也要有观念的转变,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赞扬,给予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应提供多种渠道的艺术鉴赏课程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小结

随着高职教育的逐步发展成熟,专业课程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必须找准时机,迎难而上,积极发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做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保证其课程改革圆满完成。本文以高职院校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总而言之,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是装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准了课程培养目标,找到课程教学中不合理的方面并积极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7.《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目前,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 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 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材) 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 (本科) 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 (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 , 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 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 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 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 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 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 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 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鉴于这样的目标, 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 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 正如姜大源所言, 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 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 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 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 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 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 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认知内驱力 (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 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 一般说来, 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 (事实与概念) 和“为什么” (理解与原理) 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 , 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 这样, 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 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 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 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 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 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它将“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 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 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 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 (职业) 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 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既然是教育, 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 无论是什么知识 (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 的掌握, 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 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 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 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 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 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 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 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 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 越突出”。由此看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 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 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 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 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 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 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 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 同样也需进行分析, 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 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 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 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 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 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 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 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 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 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 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 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 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 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教师描述任务, 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 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 学生完成行动, 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奥苏贝尔还提出, 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 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 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 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 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 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 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 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 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 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 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具体实施中, 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 (职业) 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 (EWB) 、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 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 (第1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 (2006-08-21)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6/08/20060821082550.htm.

[6]王本发.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4) .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8]吴必尊.浅谈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OL]. (2010-10-27) .http://www.doc88.com/p-67211053820.html.

8.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篇八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兴趣

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学校机电、电子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成为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针对性,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来看 ,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抽象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由于受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难掌握,缺乏兴趣,导致这门课学不好,从面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2)在我们的教育中,学校仍然是“重维持、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依赖教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性差,知识应用能力差,没有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动手能力差……从而带来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适当降低教材的理论深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应用型、工艺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基础知识要少而精。但目前技工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其内容和结构没有摆脱大学教材的框架,是大学教材的浓缩,内容偏深,理论水准偏高,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必须降低教材理论深度,突出物理概念,在讲清物理意义后对复杂公式可不做推导。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要有取舍,像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分析、放大器的图解分析法、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分析等许多内容都可舍去不讲。

紧跟电子技术基础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课程体系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而且应当注意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的适当结合。随着电子技术基础的飞速发展,模拟集成电路块的种类愈来愈多,功能愈来愈强,在许多电子设备中已大量采用集成电路,这就给电子技术的培训方法及要求带来了新课题。过去技术人员根据输入、输出条件逐级分配指标、逐级设计的传统方法,已代之以正确选择和使用集成电路块及其附加电路、接口电路等。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建立以集成电路为主干的新课程体系。诸多内容如多级放大器的分析与设计、放大器微变等效电路等都可压缩;而像负反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内容可用集成电路进行讨论。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我们应瞄准岗位目标,实施能力教学,以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直接从事岗位的需求为准讲授课程内容。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好课堂设计,变复杂为简单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而又抽象,要求能将物理、电工基础、化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能直接熟练地应用,对是否熟悉这些文化课知识都打上问号的技校生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因而他们领会教材内容很吃力,课堂上常常提不起兴趣,加之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以及大孩子的畏难怕羞,有问题和不理解也不愿意提出来,更不愿在同学间进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课前做好精心而充分的准备显得非常的重要,老师是除直观感受和教材外的第一个知识传播者,所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准确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设计好知识点的传授尺度;课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思路清晰,用最清晰的语言和最通俗的方法讲清每一个概念;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如晶体二极管教学,一是做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演示实验。用三节干电池,一个3.8V灯泡,一个二极管和若干导线组成单向导电性实验电路。这个实验由学生做,增加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应以讲清二极管的特性、功能、参数、分类和注意事项为主。由于电子专业学生进校后从未学化学课,对于PN结的形成过程,学生很难弄懂,要略讲,甚至不讲。三是做稳压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测绘出不同型号的稳压管伏安特性曲线进行比较,再测绘出同型号不同稳压管的特性曲线进行比较。通过实验,能真正认识到就是同一种型号的二极管特性曲线也有一定差别。从而正确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理解硅二级管的门坎电压约为0.5V,导通时的压降约为0.7V。在分析计算时,不要盲目追求“精确”。四是讲解二极管应用电路。首先介绍二极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电视机、电脑的电源部分都离不开二极管。到电视机组装实验室观察二极管整流电路在电视机中所处的位置,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二极管的型号等。并通过分析电视机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做到正确选择整流二极管。

3.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安排上,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单元到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实验中首先学会使用万用表,测出二极管的正负极,三极管的型号和管脚,再进一步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电子计数器等测量工具去测试单级放大器,多级放大器等较复杂的电路。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可逐步形成并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对实验中的各步操作,要求学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做实验,反复做实验,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学生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若学生改进得合理,便采纳,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做好实验操作演示,强调实验操作规程和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兴趣。教师还要利用实验实习基地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兴趣小组,进行课外电子科技设计。让学生制作电子小产品,如装配收音机、制作多路抢答电路等。通过教师定期指导和参观调研方式,让学生对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了解,并应用在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

4.结语

只有将技校学生由“厌学、要我学”转变为“乐学、我要学”,更深深的建立起“我能够做到,我可以做到”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過程,才能将技校生培养成经得起考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郭赟.电子技术基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

[2]陈其纯.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9.《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

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2)改进德育评价方法 。一是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总目标等评价德育工作。二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定性分析为主,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定性的描述,尽可能让定性指标有量的测定,最终在深入发掘德育评价及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结论。三是要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对德育全过程进行不断的考评、检测、评估和督导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做总体的定性和鉴定。四是要坚持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从横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在发展中从纵向比较方面对德育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五是坚持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又要发挥社会力量、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不仅有学校德育的自评,还要有社会其他部门、有关人士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形式的评价。六是坚持德育评价诸功能有机结合的原则,既要实事求是地考察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严格实行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以发挥德育评价的诊断性功能、鉴定总结性功能、科学管理功能,又要具体分析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看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看到其基础、发展、提高以及可开发的潜力,在坚持标准的同时,对评价对象从多方面予以肯定和激励,以发挥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

上一篇:外文翻译资料下一篇:我从生活中感受幸福初中生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