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共14篇)
1.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一
“唉呀,妈妈这汤怎么没咸味呀?”妈妈一听,赶紧跑过来尝了一口,自言自语道:“咦,怎么这么淡,奇怪,我明明放盐啦,难道我放错了?”说着又跑进厨房,尝了尝一个盒子里的调料,是糖,又尝了尝另一个盒子里的盐,“咦,竟然没味。”我快要无语了,现在都是什么食物啊,便不耐烦地随便夹了一筷子菜往嘴里一扔,嚼了嚼,我心里在疑惑:我吃的是豆腐吗?往碗里一看,是鸡蛋,妈妈是在我怒吼声中走过来的,夹起鸡蛋尝了一口,“现在的食物真奇妙啊,盐没咸味,鸡蛋还能吃出豆腐味啊!”
七月十日,妹妹的十岁生日,妹妹很开心,但我却不怎么开心。要知道,我可最讨厌去饭店了,原来的我最喜欢去饭店了,原来是因为饭店里到处飘着饭香味,而菜也是有机蔬菜。可如今,饭店里到处飘散着消毒水味儿,去一趟饭店就跟去了一次医院一样,况且前些日子新闻上暴出的饭店在饭菜里添加防腐剂,在羊肉卷里添加了大量的老鼠肉、狐狸肉,这让饭店在我眼里变得更加恐怖。
可这既然是妹妹的生日宴,我就算再不想去也得去,大不了我少吃点吧!我心里是这么想的,于是我便答应去了。七月十日眨眼就到了,我带着礼物像百米冲刺似的,“呼”的一声穿过了大厅,穿过了走廊,来到了包间,我正准备松口气,可那味道就像是跟在我身后的影子,阴魂不散地飘了进来。这时,又上菜了,看着色香味俱全的菜,我本想开动,但一想到新闻上曝光的图片,我就一点食欲都没有了,那感觉真是冰火两重天啊!大概别的客人们也看过那些新闻了,基本没几个动筷子的,一顿饭下来,竟没几个菜被动过。回家的路上,妹妹不怎么高兴,而我则更不高兴了。
下午要和爸爸去骑车,我就和妹妹匆匆告了别,我和爸爸骑车到了陈桥附近,也许是因为我释放了被消毒水毒害的鼻子吧!我竟忘了我中午没吃什么饭。渐渐地,夜幕降临了,爸爸准备带我回家,我这才发现我已经饿的没什么力气了,爸爸只好带我找个小饭馆吃,我们沿着小路走了一会,终于找到了个叫“农家小院”门前停了不少汽车,我心想:还农家小院呢,怎么可能是真的啊,顶多也只会骗骗那些追求野味的有钱人而已。可这一路只有这一家饭店,我们只好进去了。站在门口,我忽然用力闻闻,我好像闻到了一丝熟悉的饭香。进去点好了菜后,我环顾四周,发现这个店虽小,但还挺热闹的。有不少大人带孩子来这儿。这时,菜上来了,完全没有添加色素的样子,青的青红的红,让人看了食欲大增。我尝了一口,这不就是那没有污染的熟悉味道嘛。真好吃!就很快吃完了。没有什么事可做,就去找老板娘搭话。我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不做黑心商人,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老板娘神秘的指了指在角落里挑菜的青年:“小子在外面天天吃饭店,说现在都造假,让我们开个诚信的店,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猪什么的都是自己养的,这样一来,到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来尝尝饭菜原本的味道。”我看着她一脸自豪的样子,突然有些感动。
是啊,最好的味道就是诚信,也只有诚信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
2.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二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3.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三
长期以来,传统的火锅只有单锅、鸳鸯锅或子母锅,顾客虽有了不同口味的选择,但不能口味与营养兼得。如果将传统的火锅进行改革和创新,岂不是抓住了火锅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也好满足广大顾客更多层次的需求。
杜中兵突然想到,为何不把红汤、白汤和菌汤“三汤合一”,形成一个全新的“三味锅”?这种火锅口味的创新让巴奴火锅另辟蹊径,在众多火锅品牌中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来。
巴奴火锅不但“为味道而战”,而且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杜中兵通过不断的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攻克了高分子活性生物酶复合嫩化技术,彻底改变了火锅菜品传统的不健康加工方法,让顾客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4.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那次,我在公交站等车时,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回忆起了小时候,一个寒风凛凛的冬天,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游玩,玩得尽兴,就把外衣脱下,浑身的燥热便被寒气取代。不过那时也感觉不出有任何异样。直到天黑,伙伴们都互相打招呼跟随父母回了家,我在路旁等候妈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只套了毛衣的我吹得直跺脚,我急急忙忙跑向刚刚放外衣的地方,却发现早已不见,在寒风中的我不知所措,泪也像未关的水龙头一样止不住。那时,我不知道有多么憎恨刚刚脱下外衣的自己。手也冻得冰凉,全身像是僵住似的。
忽然,有双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手,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你这傻丫头。”便埋怨着便将身上的外衣脱下来往我身上套,温暖舒适极了,我颇带感激的看向妈妈,却发现妈妈身上就只剩下一件单薄的卫衣,“妈妈,那你怎么办?”“什么怎么办,快回家。”
我们上了电动车,就听妈妈说:“坐后面去。”我听话的坐在了后座,等车子发动,寒风劈头盖脸扑来,我才发现,妈妈的胸膛替我挡住了这股强劲的冷风。我伏在妈妈的背上,感受着妈妈的温暖,呼吸着妈妈身上的味道,我只能看着,蜷着。回家后,妈妈的手冻得红红的,凉凉的,我拿出烤火炉想让妈妈烤手,妈妈却说:“你快烤烤,妈给你炖点鸡汤暖暖身子。”一会儿,我便喝到了香喷喷的鸡汤,汤香而暖,透着熟悉的妈妈的味道。我吃着吃着,眼眶里便悄悄涌出了泪水。
“愣着干嘛?”回过神来,看见妈妈和她手里那熟悉的鸡汤。“我给你做了汤暖身子,等会儿到车上就喝了”。我的眼睛里顿时热泪满眶。
5.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我细细品味着此刻面前的这盘土豆丝,越品越苦,一丝丝淡淡的苦蔓延舌尖,熟悉的味道充满味蕾,我的眼眶一点一点变得酸涩,变得红润,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迟迟不掉落。
在我的印象中,每当我随爸爸回到老家,只要对我说“今天你爷爷掌厨”,那必然会有炒土豆丝这道普通的家常菜,但有一点不一样的是,土豆是爷爷亲自种下并精心培育的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这本应会更好吃的土豆从爷爷手底下做出来,不知为何,我总感觉吃到最后准备咽的时候,一点苦涩便会爬上舌尖。所以我是打心底里抗拒这盘菜的,但我从未跟别人说过。后来爷爷不知怎么就发现了,问过我原因后说:“要多少吃点,这是咱自家种的,健康。”此后,爷爷便在每次吃过饭后塞给我一颗小小的糖。小孩都爱吃糖,当然我也不例外。之后每次吃这道菜时居然也尝不出苦了,现在想来兴许是心理作用吧。到后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他告诉我:那糖是奶奶每次坐完酒席给爷爷带的,因为爷爷年轻时爱吃,但现在总觉得人老了就不该吃这小孩子吃的了,就从未吃过,却把他们一个个装在小铁盒里,直到给我糖时才打开。
正当我陷入回忆中时,一双颤抖的手递了一颗糖到我面前。那颗糖小小的,糖纸都已经皱皱巴巴的,一看就知道放了很久了,但我知道那是很甜很甜的,不仅甜到嘴里,还甜到了心里,它会使我的疲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久未有的放松。我愣住了,精神开始恍惚,甚至以为爷爷还在我们身边,亦或是,这只是一场梦。我愣愣地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苍老却慈祥的老太太的面孔,她冲我笑着。奶奶抚摸着我的头发,把糖塞在我的掌心。她说:“好孩子,家里土豆最近熟了,虽然没有你爷爷在世的时候种得又大又好,但我想着这毕竟比外面卖的健康许多,就从老家带来给你们做点尝尝,我还特意回想了你爷爷的做法,他,他……”奶奶哽咽了一下,随即抹了把还未掉下的眼泪,“唉,不说了,忙我的去了,你快吃吧。”说完便转身走向厨房。
我的眼泪早已不争气地流下,我想:眼泪一定很爱鼻子吧,不然为何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这一天,爸爸妈妈回来晚,我写完作业后就和奶奶聊天,大部分时间就是我叽叽喳喳地说着,奶奶就笑眯眯地点头,也不知道她到底听懂没有。我们谁都没再提起爷爷,只是嘴里的糖留下的甜味还未完全散去,真的好甜,有一种特别的甜味。
6.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赏析 篇六
长大些了,除了享受孩童时的“甜”,我尝到生活中,令人刺激的“辣”。“辣”是振奋人心的,当我参加比赛时,当我获奖时,心中除了那品尝多年“甜”,而油然而生的是“辣”,一种振奋、一种激动,生活也是带着微辣的。
在生活中,我又听说了“酸”,“生活中的酸是柠檬那种酸么?”我曾问过妈妈,妈妈笑了,说:“每个人都会经历,以后你会知道的。”果真,酸不是什么好滋味。当我为考试粗心错而懊悔时,我感到了“酸”,那是懊悔的一个深刻理解。哦!生活,也是酸的。
长大了,懂事了,我常会从电视新闻、报纸上尝到人生中的“苦”。孩子因家境贫穷上不起学,妈妈为孩子而献出生命,还有一些不可预知天灾人祸的……往往此时自己也被浸在苦水之中,流着苦涩的泪。
哦,生活不偏向哪一个人,也不特意嫁祸于哪一个人,那在于你自己,用你的实际行动充实你自己,去弥补生活中的“苦”与“酸”。
生活不再是一味的给予你“甜”,只有尝过“苦”与“酸”,你才是真正的长
大,长在甜水中,并不意味你一生就是糖铺出来的路,尝些“苦”吧!它会让你更坚强,只有它才能带你到山头看初生的红日,只有它才会领你看雨后的彩虹!
7.“勐海味道”为哪般? 篇七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有,显厚重,常常让茶客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多数茶客谓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与“涩”的协调性是较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的是燥的感觉,有些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以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内含物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兼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也就是这三种物质的含量多少,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
这里说“配比”,好像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的配方普洱茶,受到茶友的青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
8.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八
妈妈做的菜便是家的味道。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爱吃“小鸡炖蘑菇”。里面加的姜是我极为讨厌的,平时一点都不沾。但妈妈却说姜是有营养的,神奇的是并没有姜味在这道菜里,妈妈为了让我吃不喜欢的东西,变着法的把它们都“变”了味。每次妈妈在煮这道菜时,我都会在一旁看着,最后却因为香气而感到嘴馋。每当我考试考得好时,妈妈总会给我做这道菜。这道菜是记忆中我最喜欢吃的菜,也只属于我一个人的。
我仍记得在大病一场后,吃到的是妈妈做的糖醋排骨。感冒,发烧对我来说算是常事,在医院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幸运。每天输液还要一直都不动,吃厌了平淡的粥,我嚷着要回家。突然不知是从哪里飘来淡淡的甜,我寻着气味的源头望去,是阿姨来看我,而我只能坐在床上不动。待爸妈和她打招呼后,她便留下东西就走了。妈妈打开餐盒的那瞬间,我拿起筷子不亦乐乎的夹起,完全忘了左手上的针管。听说是妈妈问阿姨菜的做法,然后在家自己试验,这才有了我大病后的这道菜。
平常妈妈做的菜,不胜枚举,我爱吃的,亦是如此。有人说,吃到家里的菜才会觉得那就是回家。即使自己喜欢吃的菜现在已经不爱吃了,但只要看到父母合不拢嘴的情景,心里便觉得很开心了。我也觉得,妈妈做的菜,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菜,它能让我吃从不爱吃的东西,妈妈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吧。
家的味道就像挫折过后的安慰。即使你再失落,也会给你心灵上的慰藉,就像一股力量,一直激励着你前进。家的味道或许蕴含着关爱,就在不经意间不被发现,就如同父母的爱那般,在平淡下的真情。
9.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九
下雨的时候,我总是在校园里,和那些嘻嘻闹闹的伙伴在一起。去年夏日,是多雨的,而我的脑海中便常常有一两个片段。记得有同学总是很不安于寂寞,便在密密麻麻织成的雨幕中奔跑,他的头上,亮闪闪地汇成一片,而帽子里都积满了水,却也是咧着嘴,高兴得不成样子。这是接受雨的滋润么?我们笑他,却也羡慕他,于我们而言,永远只有躲在伞下的份儿,听雨打落伞面的安然。
而在雨中奔跑地最畅快的一次,是和天使在一起。那个午间放学时,骤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伞的我们都很慌乱。我却忽而起了玩笑的兴致,拉起天使,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沟,径直奔出校园。真畅快吧,不在意感不感冒,着不着凉,只是任那豆大的雨滴砸在我们的身间,真的湿透了,骨子里冰凉冰凉的,心中却是欢欢喜喜的。我们挤着身子躲在大大的伞下,然后就笑起来了。暖洋洋的空气,湿漉漉的芬芳。
还有一次,是在大雨的午间外出买饭。等了许久,买饭的人却未归来。几个人只有一把伞,生怕再出去就无人回来,便着急地等待着,极为好笑地猜测着缘由。等到饥肠辘辘,就要上课的时候,我们垂头丧气地回了教室,却发现桌上已摆好了盒饭,买饭去的人也早已归来多时。我们是又气又笑,和着窗外不断的雨声,嬉笑着逗闹,把那些欢乐都印在了雨中。
10.以问题探究为策略的作文教学分析 篇十
一、生成问题
问题的生成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根据提供的写作材料的内容,可以按照“三W”的方法设计:习作中准备反映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广义的)?导致这件事的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或因素是什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三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立意思维的逐步变化的过程,即由阐释性思维向原因性思维再到路径思维、行动思维、策略思维的转变。第一个问题是核心,清楚写什么事,文章的立意也就形成了,写作思维的种子有了,学生就会启动原因的分析和行动思维以及策略思维的拓展,文章的意义得到深化;第二个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目的,是通过原因思维的作用,为拓展性思维背景下的行文作了铺垫;第三个问题是行文的关键,是路径分析、策略思维的综合,是文章意义形成、思想深化和升华的关键环节。有时许多学生或感到无内容可写,或感到思想得不到升华,或感到无法从事件引申到思想,其实就是因为问题生成的三个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当然就无法形成“名正则言顺”了。
二、讨论问题
写作固然要运思立意,而运思立意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讨论,写作题材中的内容是什么?根据题材内容所折射的道理我们自己又应该准备写那件事?写的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用精简准确的语言词汇表达出来。
当然,问题的讨论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学生的讨论也会得出许多答案,这似乎与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思想的表达有所冲突,实际则不然,可以肯定,学生集体的思维观点会对学生的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许多优秀的习作立意都是在集体的思维中的超越,行文也是对集体技巧的加工和整合。同时,个体化的行文又是面向集体的,具有集体化的意识和心态,作者依然是集体意识积极向上,深入、主动感悟生活的一个接触代表,是集体协作的代表。所以,尽管问题的讨论属于集体性,问题的答案也有很多,但只要再引导学生返回自己的生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最能触动自我的那件事,以及能准确反映那件事的词句,那么文章的立意也就算完成了。
三、表达问题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一些思想如闪电,让命题情境中被黑暗笼罩的心灵变得明亮起来。一些优秀的习作者的先行思想渗透着集体智慧,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影响着个体,不断促进着习作者的思维向着深度运动。
学生的一篇文章《猫》,叙述的是一位邻居老奶奶和一只比较丑陋的猫相依为命,一天,那只猫被自己无意中驱赶而走,结果老奶奶的点滴幸福被他所摧毁,自己好孩子的形象也被破坏。因此他的内心非常遗憾、痛苦、愧疚。整篇文章以猫为载体,从看到猫、驱赶猫、怨恨猫到想念猫展开叙事,表达了作者爱的情感愧疚与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如果说生成问题是为文章立意提供了种子,讨论问题是为思想、情感的触动形成一个合适的环境,那么,表达问题则是前两个问题成型外显的鲜活表现。可见,表达问题也是行文的成功结果,它是问题探究的最关键的环节。从学生的题目中就可以见到清晰的表达,如《爱,出现在瞬间》《那一件难忘事》《让我愧疚的爱》等,让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行文的核心概念,主题非常明确;注重细节刻画,能在细小事的描述中表现出它的威力,内在逻辑非常合理;能完整发展于文章的过程,能表达出一件事的细节促成最终的“成败”“得失”的效果,一件事写得深刻、透彻,包含了人生的许多感悟。
问题探究是作文立意和行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以一种系统的观念,以一种系统的行动牵引着学生在问题的设计与思维中逐步推进,既要重视集体思维的衍射,又要关注个体对集体的超越,让集体与个人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相互照亮,写作的立意与行文就必将在流畅的通道中不断发展。
11.以味道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十一
首先,春天的味道带着湿润。春雨绵绵之中,大地一直都在接受着春雨的洗礼。大自然里的植物也在春雨一遍又一遍的洗刷下,变得光亮如新。在几番春雨之下,小溪流里的水变得汹涌了起来,大地里的土壤也都变得稀松,满含着水分。如果在这时走进春天的大地里,轻嗅一口气,你能闻到扑鼻的润意。不仅是大地上,就连空气里,都含着不少的水分。只不过春天里的润,是为了滋润大地上的植株。
其次,等到进入阳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味道可就完全杂了起来。这时候春天里的百花都争相着开放了,火红的、纯白的、艳黄的……不同颜色的花,散发出来的芳香也是不同的。春天的味道在这个时候只能用一个字来代替,那就是香。
可不香吗?春天里百花的芳香完全杂合在了一起,扑鼻的花香引得众人陶醉。在你细嗅之下,若是你的嗅觉足够灵敏,你也定能嗅出不少的味道来。有甜甜的果花香,有浓烈而持久的栀子花香,有……就是在各种花香的组合之下,春天的味道变得十分的独特,也让人一闻即知,这是春天来了。
12.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十二
我就是喜欢阳光。
春天最让人酥懒,只能跟着阳光吹散睡意。经历一冬的草醒了,大片大片的绿顺着河畔呼啦啦地向上窜,成片成双,挨挨挤挤,迎风飞舞。“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来是风作的邪。我在草间奔跑,追逐着花丛里忽高忽低的蝶,亦是追着阳光,一眨眼的功夫,蝴蝶就不见了,只剩下成浪成波的青草。“慢点走啊”,母亲抚着背,着急地跟着我跑,我便停下来,摆着小手催促她,然后跟着阳光继续跑。阳光有什么味道?阳光是我拉着母亲的手倾听自然的声音,亦是快乐!
夏天,酷暑难耐,外面是去不成了,便老老实实地待在冷气十足的空调间里,听着空调叶扇摆动的“呼啦”声,在桌子上奋笔疾书。每天下午,母亲总会从冷雾飘渺的冰柜里取出一盒酸奶,连同挂在上面赖着不动的晶莹水珠,放在阳光下晒一阵子,再给我喝。她真是杞人忧天呢!开始我会唠叨“酸奶冰镇的才有味呀”,可她不听,从容地说:“这都是老经验了,晒了阳光的酸奶才健康。”的确,阳光下的酸奶,像复活了似的,像盛开的白玉兰花,柔腻、淡雅,一口下去,阳光早从鼻子里进去,从嘴里进去,溜滑梯似的,荡得胸腔里滑滑的。阳光是什么味道?阳光是酸奶里盛开的花,亦是母爱。
我更爱冬天的阳光。阳光照着,天高云淡,很适合晒被子。母亲不怎么会干家务,可晒起被子来,手一挥,身子如飘舞的绸带似的,举手投足都是阳光的味道。我知道,阳光调皮地藏在妈妈的怀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嘭”的一声像调料包开了,耀得眼都睁不开。我偷偷爬上棉被,“砰”的扑倒在软软的大被褥里,把头深深地埋在被子里,呼吸着蓬松的大棉被里温软的味道。阳光软软的,我仿佛成了一只驾着白云的鸟儿,穿梭在云雾飘渺的天宫里,“丫头,这样睡会感冒的!”我不回答,我还在做梦呢!阳光的味道是什么?阳光藏在棉被里,吐泡泡似的蓬胀起来,亦是安好岁月。
阳光的味道是什么?是快乐,是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是童年的经历,亦是青春的印记。我相信阳光是有味道的,太阳只穿一件朴素的光衣,就能使绿叶成花、花成果实,它能使灵魂洗浴!
13.以味道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十三
作者:邵笑
推荐老师:朱珠
窗外,西风凛洌的吹着,枯黄的树叶蜷曲着身体,畏畏缩缩地挂在干裂的树枝上,承受着秋风的咆哮。刚下过一场雨,盛开了许久的花掉在泥地里,陷入泥泞,早已不复之前的洁白,秋天,还真是万物萧瑟的季节。
我刚踏出家门,一股寒意像细滑的蛇顺着脚踝窜入全身。我站在原地打了个冷颤,急忙把脖子缩入衣领,哈着气给手取暖,鼻梁上的镜片也被冻的泛了泪花。这天怎么一下子这么冷,我在原地不停地跳动,试图驱走一些寒意。秋天可真荒凉,入目的是枯败的黄,人要是到了生命的秋天,会不会也这么荒凉?我转身急忙向家门奔去,想抛弃这样的想法,就被一抹嫣红吸引了目光。奇怪,花不是都谢了吗?哪来的红色?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那抹嫣红靠近。那红色在不停地移动,颜色艳得喜人,原来不是花,是隔壁张奶奶腰上的红绸,哎,又是白高兴一场。
我叹着气正准备离开,张奶奶忽然叫住了我“起来了,去和奶奶到广场晨练吧!看看我们新编排的舞蹈。”像张奶奶这么大岁的人还去跳舞,不会不合适吗?我疑惑着跟在她身后。初升的太阳散发着着温暖的光,将寒冷渐渐驱散,张奶奶哼着歌,欢快地走在前面,像一个活力满满的孩子,腰间的红绸抖出绚烂的色彩。好像一朵正盛的鲜花。突然张奶奶停下了,弯下腰身,向四周探望,“闻到了吗?桂花的香?”张奶奶眯着眼,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香?”我仔细一闻,“真的,这是花香吗?”张奶奶小心地从旁边的树丛捧着几朵米粒大小的花,像是稀有的宝物一样,“这就是秋天的味道,香吧。”秋天的味道不是冰冷的吗?
不等我想完,张奶奶又迈开了轻快的步伐。没一会儿,广场便出现在眼前,热闹的音乐在空中回响,一群年龄与张奶奶相仿的大爷大妈们,熙熙攘攘的聚在广场上,腰上都系一根艳丽的红绸,在空中轻盈的舞动,汇成一片花的海洋。“我去排练了,好好看着啊”。张奶奶欢快地扑入人群中。喧嚣的广场上,一群处在人生秋季的老顽童们,点踏着轻盈的步伐,扭动着腰肢,挥舞着或许布满皱纹的手臂。在人生的秋天,开出一朵朵嫣红的花朵,活出属于他们的不一样的精彩。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嗅着怡人的花香,看着广场上舞动的红绸,心中一片宁静。秋天的味道的确是香的,人生的秋天也是香的,只要用心活着即使是秋天,也一样可以绚丽多彩。
广场上,音乐响彻苍穹,张奶奶她们满是皱纹的脸,因为开心笑容皱了起来,像是朵朵菊花在广场上开放,在她们生命的秋天里开放。
14.以味道为话题作文 篇十四
“我们来念下成绩。”语文教师念分了。我的手不由自主紧紧握在一起,盼望可以出现一点奇迹,可是――“你怎么考的,怎么才75分?”一抬头,便是语文老师的责骂。默默取回卷子,试卷上大大的75分刺痛了我的眼,心情万分失落。因为向朋友炫耀的机会没有了,向老师证明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向父母撒娇的机会没有了……
考试失败的感觉,犹如喝了一大碗醋,让我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喊酸!
“作业怎么这么多呀!”同桌依然是每周不变的抱怨,但我却不一样,我不想再一次感觉到“酸”了。高温里仿佛窜动着无数条火舌,让人想发出几声撕心裂肺的狂吼,可此时,我却在题海中乘风破浪,手中的笔仿佛一把长剑,笔下的作业仿佛一条条杀不退的怪物。我毅然执起长剑,奋勇杀向“怪物们”……
努力的感觉,像在嘴中嚼了一大截苦瓜,让我身心俱疲,越嚼越苦。
“又发卷子考试了,天啊,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同桌又一次哀叹。此时我正努力答题,想要证明自己……考试结果出来了,老师开始念分了,我双目紧闭,鼻尖上有一层薄薄的汗水。“嗯,考得不错,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