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丰碑》心灵感悟

2024-10-22

读《丰碑》心灵感悟(精选14篇)

1.读《丰碑》心灵感悟 篇一

精神,一个庄严的词语。它比品质更深入,比信念更高昂;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不是三两天的坚持……它蕴含了自身所有的优点,散发出自身独特光芒。这就是我对精神的诠释。

持有精神的人是高大的,他们无处不在。也许,他(她)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邻居;也许他(她)很平凡;也许他(她)并不富有。但谁也无法阻止他们奉献爱心的满腔热忱、坚定和执着。丛飞爱贫困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赵广军手中珍贵的“爱心名片”,陈光标的“慈善如山,财富如水”令人赞叹……他们用爱心铸就的独特魅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仁爱待人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虽然社会上许多可敬可爱的人拥有美丽心灵,但不代表没有“丑陋”。我们也曾看到孕妇摔倒在地,几十个围观者中无一人挺身扶起;我们也曾听说有人将爱心善款占为己有,挪为它用;我们也曾目睹邻家老奶奶无人赡养,尽管膝下儿女成群。我们将怎样呼吁他们,唤醒他们呢?我们要用来自心灵的声音呐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许多在别人需要时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是他们真的对待生活冷漠,缺乏爱心。他们的观点是,我一人的力量有限,还是让别人去做把!这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你不出力,他不出力,世界将失去温暖。所以,助人为乐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众人齐心。

助人为乐不要只说空话,还要有实际行动。给老人、孕妇及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搀盲人过马路,捡起垃圾桶旁边的果皮纸屑,这些虽然是小事,但爱心无价。乐于助人也不是雷锋的特有专利。捐款不是富人才可以做,我们也可以。谁能说一瓶矿泉水的爱心比一台电视的爱心廉价呢?

意愿+想法+行动〓志向+思路+过程,这一精神的六部曲《精神丰碑》中的主人公都一一弹奏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将时刻环绕着我们的心灵。爱心无价,我们每献出一份爱心,就等于敲下一个爱的音符,日积月累,总有一天,歌会谱成。

2.议读感悟 平等对话 篇二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喜欢读这段课文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读,接下来,老师先為大家读读这段课文,好吗?

(师朗读课文,故意读得较为平淡,但很正确,很流畅)

师:刚才,老师读了这段课文,同学们觉得怎么样?(学生中有说“好”的,但更多的说“不好”)

师(故作惊奇):老师读得正确吗?(正确)流利吗?(流利)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同学认为老师读得不好?同学们不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说老师的朗读不好在哪里,该怎么读,行吗?(行)

(生纷纷研究句子,提出理由,练习朗读,为指出老师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作准备一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结果)

生:课文中说“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云海是很壮观的,老师刚才的朗读没有把“壮观”一词重读。

师:有道理,那你能为老师作个示范吗?(该生示范读该句)读得不错。看来,老师确实没有把这句读好,还有别的不好的地方吗?

生:课文中说:“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这句话中,“万顷”“茫茫”是很广阔的意思,也正是云海壮观的原因,这些词,应该读得重些,才能读出云海的壮观。而且,在读这句时,整个语调也要高昂些。老师刚才的朗读,太平淡了。

师: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谁能为老师作个示范?(两位同学先后示范朗读)真是不错。看来,你们的朗读比老师强多了。还有别的不足的地方吗?

生:“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下面是雪白的云海,上面是火红的夕阳,这景象多美啊,多壮观啊!读时要带点激情,而且“燃烧”“银涛雪浪”“斑斓”这些词要重读。我来做个示范吧!

师:好,请!(该生朗读水平并不好,但读得很认真)哎呀,据我所知,这是你读得最好的一次。进步真快!还有谁也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三位学生进行该句的朗读训练)

生:老师,还有一句,你也没读好。

师:哪一句?你就别客气,说吧!

生:“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文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那么多芙蓉花,一起开放,那景象该有多壮观哪,读时应强调“万朵”和“竞相开放”,语调要高昂,最好读到最后的时候,能配上一个手势。

师:哎呀,还真有一套,你肯定是咱们班朗读得最好的。你们一起为老师作个示范,好吗?

(全班齐读该句,大多数学生有手势配合)

师:看来,刚才老师的朗读真的一无是处。老师真是服了你们了。这样吧,给老师一次机会,让老师再读一遍,好吗?(再读课文)

读毕,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还有的学生高声说:不错,大有进步!

师:别鼓掌了,老师的进步都是因为有了你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老师为你们配上一段音乐,好吗?(全班配乐朗读该段内容)

教学赏析:

一、对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上述课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这里该怎么读,那里该怎么处理”,令学生+分被动,兴趣索然。本课例中,虞老师依据“反诘法”教学原理,通过教师角色的变换——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批判”的对象,别出心裁地实施了“对手教学”。教师朗读故意出错,让学生抓住“把柄”,迅速投入朗读实践。这样,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议读感悟,引导学生创造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案例中,看似朗读评价,实则是借助朗读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培养语感。学生在“为老师的朗读挑刺”的过程中,很主动地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在“为老师范读句子”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在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考实践中,高效地达成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三、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3.读《丰碑》有感 篇三

仔细阅读《丰碑》,真的让我感触颇深。《丰碑》讲述了一位将军带领着红军们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艰难前行。途中一位身着单薄的红军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将军气愤至极,想追查军需处长的责任。但当他得知冻死在雪地里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本人时,他对这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铸就的晶莹丰碑致了崇高的军礼。

当我读到军需处长被活活冻死时,哽咽不止。我被他克己奉公的行为所震慑,也为他的死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生的希望,用他不朽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士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美好的未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的服装调配,很方便就能得到棉衣御寒。而他却把大家的冷暖放在心里,关心着每个战友,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让战友冻着。他对革命的忠诚和责任心让他对死也淡定自若。虽然他牺牲了,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永不磨灭!

4.读《丰碑》有感 篇四

故事叙述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他把棉衣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死在雪地里,化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一个战士冻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现在有许多人帮助别人,如:有一排自行车倒了,他及时地抬起来;有小孩的羽毛球打到树上了,他帮着弄下来。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可以看出,他是为别人着想的。但有些人也为了自己干一些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如:有些卖猪肉的商家为了利润多,给猪灌水,这样称的时候就可以多几斤。这种人迟早会受到封店的恶果。

5.读《丰碑》心灵感悟 篇五

集团公司*月份开始了“向先进学习,寻找自我差距”的活动.活动开展以来.让我深层次的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前进的丰碑》更让我找到了我今后工作前进方向的行动指南针,使我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出我个人与先进的差距,找到我个人与先进的差距的形成原因。

细读此书,并结合自己岗位的实践工作,我颇有感慨:从十公司青年项目经理***经理的学习材料,我感受到我们年轻的一代要有敢争先,再争先,敢挑重担的思想意识,要有磨刀霍霍、抱拳擦掌、大展宏图的思想抱负;从老一辈旗帜性人物我看到前辈们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永远报效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事迹的高度敬业精神;更有我们新时期青年一代同龄或年龄相仿同事中要学习的朋友—集团公司人事部员工***,言谈语论中,我能感受到我们这一带人身上优秀的思想光芒: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创新一勇当前的将帅风范。

总之,《前进的丰碑》就象是我思想再次冶炼的大熔炉、我要经过重新的洗礼,去掉我自身思想上的瑕疵,才能把我炼成更刚更强的钢。才能适应我的工作岗位。因为岗位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来**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年了,两年来我从中受益良多:工作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业务精炼,性格上从自己的个性突出到习惯性的服从团队、忠于团队也是一很大转变。但是我也知道自己还存在更多的不足。业务技术还要进一步学习,学习新的工作方法,学习新的业务技术,保住自己的业务青春。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利用自己的所学,描绘自己心中的蓝图。能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四个一角度(一切按制度管理、一切按程序办事、一切用数据说话、一次把工作做好)严要求,促进步。

我们还应该学习些什么?从本书中延伸到的思考。

新时代新时期,企业竞争处于一个站在国家战略意识的角度上,人才竞争更演绎到历史的高度上去了。我前两天看了电视人物专访,访***餐饮业老总,她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我们现代年轻人是有很多压力,但我们有很多选择”我们年轻一代奋发向前,必能为**的二次创业添砖加瓦。我制定了下一步我的个人赶超目标

:从外在到内在的,主要是:

我将系统学习数据库知识,加强自己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

我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扩大自己的综合知识面,使自己提高一个档;

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机械知识方面的知识,使一些行业工具软件使用更加得心应手,更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有限公司

*********

6.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篇六

【关键词】课文;感悟;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语文老师上公开课喜欢上第二课时,认为第二课时才能上得精彩,有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的展示、师生互动的环节等丰富的内容。而认为第一课时只是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进行整体感悟。岂不知没有第一课时的铺垫,上不好第一课时,能上好第二课时吗?小语专家于永正认为书读不熟不开讲。我觉得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除了扫清字词障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爱读且读熟课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整体感悟,上好语文阅读第一课时呢?

一、揭题激趣感悟主题

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一篇新课文的兴趣点往往产生在第一次阅读期待中。而题目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提示主题或揭示内容或制造悬念。在教学伊始,教师抓住课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揭题引入课文,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揭题:

师:“诺曼底”号指什么?(一艘大邮船。)出示图片。

师:课文是怎样介绍“诺曼底”号的?(生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师:就是这一艘漂亮的大轮船却在英伦海峡遇难了。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读—(生齐读课题。)

师:这时一位英雄挺身而出,他就是哈尔威船长。这既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生齐读课题。)

接着,学生带着探究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兴趣初读课文。这一过程让学生解了“诺曼底”号的外形特点,感知整个故事的主题。通过教师的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的兴趣。

二、识字学词与阅读相结合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课文常识,字、词、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生字绝大部分直接在初读课文中获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是《课标》对识字的评价,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元老李秉德教授曾先后两次疾呼“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这些任务的完成就完全依赖第一课时。另外,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学生解决不理解的新词也都是初读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老师讲解解决。只有理解词语,才能使之内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内容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简单的读读写写虽易操作但费时费力,只有形式多样巧妙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识字效果,这一环节也可成为课堂的亮点。如《圆圆的沙粒》一课教学采用归类识词用词,初步感悟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出示:真诚 坦然 有用 蚌壳 珍珠

嘲笑 议论纷纷 异想天开 牢狱 简直

师:这两组词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组词是描写沙粒的,第二组词是描写同伴的。(适时板书)

师:你能接着课题讲一句完整的话吗?

生:圆圆的沙粒想变成有用的珍珠。

生:圆圆的沙粒想变成有用的珍珠,却被同伴们议论纷纷。

生:同伴们嘲笑圆圆的沙粒,认为他简直是异想天开。

生:那蚌壳就是圆圆的沙粒的牢狱。

生:圆圆的沙粒坦然地面对同伴们的嘲笑。

最后,教师根据出示的词语引导学生连词成文,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所呈现的文中的重点词语,很适合学生根据圆圆的沙粒和同伴们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来进行说话练习,同时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现状。阅读与字词教学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无疑会更加生动丰富。

三、抓重点句,穿针引线整体感悟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佳句,教师引导学生穿针引线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

出示文中的佳句: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2.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4.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老师引导学生透过以上的重点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讨论和朗读领悟到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同时感受作家雨果遣词造句的精妙。最后,让学生透过这些句子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说的训练。教师的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过程,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我们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

7.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篇七

近期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著作的《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颇为震撼。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无私,我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朋友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你一定要跟他们一起玩耍,而是只要你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

8.读《丰碑》心灵感悟 篇八

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

谈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这就算是我举的第一句话吧。

我想举的第二句话是,“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话是,“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第四句话是,“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位唯心主义者,而我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也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基础都不同,又怎么会有共鸣呢?其实不然。正如周国平在推荐语中所说,“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由此受到启发,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对于作者的某些观

9.整体感悟读中习得 篇九

关键词 思考 咀嚼 体验

多年来,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却把大量时间花在烦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大家越来越感到,毫无用处的烦琐分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教学生学习汉语言,必须考虑汉语言自身的特点。跟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言对性、数、格、时态、语态的处理极为简易,词的形态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全靠意会。汉语的词又是富有弹性的,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在模糊中求正确,富有诗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十个字,平白如话,连小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困难,然而诗中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趣、韵味却是很难用语言说得清的。学习这样的作品,中国人的办法就是多吟诵,多感悟。

摈弃烦琐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在教学中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己去“感”,自己去“悟”。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学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精读理解,而后熟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各个阶段任务不同,因而引导感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在就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白杨》一课的事例,具体地说一说。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悟”什么?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是于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白杨》一课中,他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一个学生说:“白杨有什么特点?”于老师当即肯定学生提得好,并在课题后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说:“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于老师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大问号。接着,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这几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最忌巨细无遗,胡子眉毛一把抓。当我们在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会、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的地方。打蛇要打七寸,浇花要浇花根。突破了重点、难点,全篇课文的教学就变得简单了。

于老师教《白杨》就是这样做的。他没有从头到尾一段段地烦琐分析,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表面看似乎是解词,其实是通过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全篇的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用的感悟语言的方法,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

于老师板书了“高大挺秀”这一词,并指名朗读相关课文,让学生借助上下文来体会“高大挺秀”的意思。接着,教师又以“高大挺拔”与“高大挺秀”对照,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用了一个“秀”字,并让大家通过读书来体会。在此基础上,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前后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从而让大家悟出: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做出了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于老师虽然只抓了3个词语予以点拨、品析,但因为抓住了关键,所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联系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练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必将迁移于表达,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于老师特别重视迁移性的练习,并注重练习后的评议。《白杨》这篇课文教过以后,于老师独出心裁地设计了这么一个课堂小练笔: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他先让学生读读文中包含这几个关联词语的那段话,体会这几个关联词语是怎么用的。然后做了规定:我们以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写一段话。学生写好了,于教师还请两位同学当众读了自己的写话,并带领同学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了哪儿好,为什么好,哪儿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10.读《老子》的感悟 篇十

一开始我是一知半解、有些根本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在《道德经》第七章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韧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老子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后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11.读《感悟母爱》有感 篇十一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初一(2)班 曹澄

母爱,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黑暗和前进的路途;母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母爱像潺潺流水,时时滋润着我们幼稚的灵魂;母爱是一曲最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灿烂最圣洁的音韵;母爱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富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母亲无私的奉献了这么多,我们是否想过感恩呢?

或许母亲并不需要我们的感恩,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需要感恩母亲。是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是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让我们健康成长;是母亲将人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懂得人间的是与非,善与恶,丑与美,会辨别好与坏,真与假;《感悟母爱》中前三节讲述了许许多多伟大而又平凡的母爱,每一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呵护着我们,无私,真诚,博大,毫无保留。每一篇故事都是那样的感人肺腑,让我忍不住热泪沾襟,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如《跪拜藏羚羊》中藏羚羊妈妈为了让小藏羚羊躲避盗猎者的追捕而落下了峡谷摔死了,这一幕让盗猎者震惊了!他跪倒在地,含着泪将罪恶的枪扔到山谷里。又如《骆驼妈妈》中的骆驼妈妈为了让小骆驼们喝到水,纵然跃入深潭,水长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但那只母骆驼却沉入了泉底,再也爬不上岸了。这一幕幕让人心灵颤抖的画面都是因为两个字——母爱。能如此让人揪心、感动的或许就只有用母爱来表达了。感动之余,或许我们应该

想起“感恩”这个词吧。母亲为了我们什么都能做出来,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母亲做点什么呢?这本书的后三节便讲述了一些感悟母爱的故事,同样也是让人潸然泪下。每一个故事虽简短精炼,但字字都透着对母亲的爱。虽然有的故事平凡普通,但事事都含着对母亲浓浓的、让人无法忘却的爱。亲情是广泛的,但亲情中最深刻的、最绚丽的情没过于母爱与报答母爱了。如《握住母亲的脚》中日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应聘,题目是握住母亲的脚,在体验过后紧紧将那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肯松开,由此他明白了了人只有理解了母亲,才可能善待自己。又如《让我挽着你的手》中作者在挽着母亲的手后才发现母亲的手已经粗糙,可还是那样的温暖与亲切。那一刻,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涌上心头。是啊,我们是不是也已经很久没有握住母亲的手,体会着那充满爱的温度呢?

看了《感悟母爱》,我们也应该好好感悟一下母爱,在平时的生活中从小事开始感恩,多帮妈妈做事,不和她吵架、顶嘴,让妈妈每天都充满我们的爱与感恩,让我们的每一天更有意义。我相信,每一天的感恩与爱累积下去,一定会从水滴汇成小河、大海,让世界充满了感恩。不需要加太多的糖,只要捧上一点孝心,一份真心,甚至一滴就能染青慈母的银丝,抚平慈母的皱纹,浇灌出一片风景。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我们会涌泉相报,但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会多给母亲一些关爱,把爱分给母亲哪怕只有十分之一,母亲就会感到十分满足。

12.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 篇十二

钟家村小学以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为愿景,以“读懂教育、读懂教师、读懂学生”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整体改革,使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读懂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读懂教育就要读懂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当前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层级性管理使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过程缺乏互动,激活不了师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读懂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破解这些问题,让师生享受真实幸福的教育生活。

首先,读懂心灵的教育要关注生活。其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特别对处于教育环境中的师生而言,教育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二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并为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服务;三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具有适应生活、更新生活的能力。

其次,读懂心灵的教育要让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所谓“真实”,即“跟客观事物的现状及其规律相符合”。让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是针对当前教育方式及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来的。教育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客观现实及规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强调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的世界,要摒弃那些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内容,努力使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三是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其潜能,彰显其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最后,读懂心灵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幸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关注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幸福。一是要关注教师的幸福,使教师感受到专业的成长和职业的快乐。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促进学校及学生发展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个体的自由、自信和全面发展。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幸福。要使教师明白,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为社会、为他人、为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还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体验生活的幸福,享受生活的幸福,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向往明天,奉献社会。

二、读懂教师,让教师得到自主的发展

读懂教师就是要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让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

首先,化“被动”为“主动”。为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学校积极引领教师做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依据自身发展现状拟订发展目标,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是专家把脉。在教师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之后,学校根据教师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推荐指导专家诊断其目标制订的合理性。三是任务驱动。在确定好发展目标之后,各层面的教师要设立自己的月度工作任务,以任务方式推进专业成长。四是年度评估。每学年结束,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专项评估,考核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其次,变“讲堂”为“展台”。一是开展“名师讲堂”活动。每学年,校级名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向学校申请经费,通过“上一节示范课、讲一次微型报告、主持一次学科沙龙”等方式,开展面向校内或全区范围的讲堂活动,以交流自己的学术成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二是开展“教师讲堂”活动。三是强化名师在常态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学校教研每周一次,按照“问题征集—主题提炼—主题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示范—名师导航—反思总结”的环节推进。在常态教研的每一个环节,校级名师全程参与,通过听、评、研、改、导等方式,引领年级组进行深度教研。

其三,让“机制”成“动力”。一是积极推进“五级八型”教师梯队机制建设。“五级”指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八型”指服务育人型、教育科研型、个性辅导型、减负提质型等类型的教师评选。二是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月度评估机制。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估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以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此外,学校以争创“五星年组”为抓手,促进年级组形成“目标同向、思想同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团队精神。三是积极推进“双向选择、逐级聘任”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四是积极推进“四工转换”机制建设。所谓“四工转换”,就是在教师中推行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待用员工转换。学校每学年依据教师业务成长和工作业绩等情况,确定每位教师的等级;等级转换后,待遇也随之改变。

最后,让教师找到归属感。一是让社团成为提升教师归属感的平台。教师归属感的提升不能只体现在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同时也应体现在关注教师生活、让教师成为有生活情趣的人上。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校工会成立了厨艺、瑜伽、体育、艺术、读书等社团,把兴趣相同的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是坚持“五个必须”(教师培训学生,必须支持;教师遇到困难,必须帮助;教师生日,必须祝贺;教师生病住院,必须探望;教师双亲去世,必须悼念),把关怀送到教师身边。三是让管理成为服务。学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把管理过程作为激励教师、感动教师、成就教师的过程。

三、读懂学生,让每个生命精彩的绽放

读懂学生就是要读懂学生的年龄特点,读懂学生每个成长阶段的真实需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做最好的自己,让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无限接近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nlc202309090419

首先,让书香润泽学生心灵。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和视野的金钥匙,因此我们长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一是坚持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二是坚持开展“读书节”活动。每年12月,学校通过演讲、征文、表演、沙龙等形式,让师生分享、展示读书成果。三是坚持阅读考级活动。学校以不同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基础,制定了阅读等级标准,每学期组织一至二次等级考试,对于达到相关等级的学生,及时授予他们等级称号。四是坚持开展“读书小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使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传递到家庭。

其次,让课堂助力学生成长。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我们着力推进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是构建了“朴实、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如语文学科建立了“激趣导入—初读质疑—研读释疑—美读生情—读写结合—广泛延伸”六环节教学流程。三是形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大操作策略”“五个维度”的教学评估标准。四是各学科教学流程建设着眼于学生“四自三能”素质培养。“四自”指自由、自主、自信、自省;“三能”指质疑能力、释疑能力和拓展能力。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让课程彰显学生个性。一是必修校本课程建设模块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以落实学生“六大素养”(阅读意愿、自立精神、人文情怀、共生意识、科学态度、领袖气质)为着力点,按照阅读意愿课程模块、科学态度理论模块、人生情怀课程模块、共生意识课程模块、自主精神课程模块、领袖气质课程模块的整体架构,分年级、阶梯性落实课程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二是选修校本课程个性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了100余门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国家提倡的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各个方面,并利用每周一、三的时间进行走班选修式学习。三是建立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制评估机制,使课程教学落地,让其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最后,让活动唤醒成长自觉。学校每周开展“主题活动日”活动,每月开展“梦想舞台秀”活动,每学期开展“社区实践行”活动,每学年开展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归还”(把活动的策划权归还给学生;把活动的组织权归还给学生;把活动的评价权归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

13.读美丽心灵有感 篇十三

《美丽心灵》讲述了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数学天才的真事故事,一生中他几乎完全处在数学的世界中,不停的在研究,解决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弥补别人结论的不足之处,他无时无刻的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对我而言,如果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整的话,根本看不懂,从开始纳什教授身边出现的那三个人物都以及他秘密从事的活动,我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直到后来提到说他得了精神分裂症,我才开始怀疑但这仅仅是怀疑,我并没有完全相信,毕竟他从事的是国家最高机密的工作,直到最后她的妻子对他的工作进行调查,我才彻底确信他是真的得病了。也许他得这样的病,是和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的,纳什说:“我希望自己像独行侠一样,我不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喜欢我。”可见纳什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语、不善交际与其他同学是那样格格不入。从他对自己的认识看,我们可以感觉到事实上,是纳什自己把自己给封闭了,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画了一个牢,把自己锁在了里面,他认识到了可却没有去打破这种局面。纳什教授的天赋和聪明才智是毋庸置疑,也许上帝是公平的赋予你一方面才能,就要你另一方面的才能欠缺。纳什教授他太聪敏,而且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丝毫没有怀疑过,甚至对于药物他也想自己解决,对什么事儿都是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总是用思维战胜理智,甚至和别人交流也是那种结果式输出,他太急于成功了,急于证明自己,急于用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功成名就。对于数学,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总是过于执着与敏锐,以万分的心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看到他在图书馆的玻璃窗户上,写满公式嘴里还在不停的说着并给自己解释着,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毅力,什么叫全身心的投入。

可见纳什教授主要是他太过于封闭自己、急于成功、急于表现自己、急于让世人认可自己,与此同时再加上解决数学难题又需要大量的假设与想象,那么他最后的得了精神分裂症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纳什教授确知自己的确得了精神分裂症后,他没有放弃什么,他知道他要做的是战胜它,然而他担心自己会做出伤害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事情时,便想到要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离开,要自己一个人去战胜精神分裂症。可他的妻子却从未想过舍弃他,冒着生命危险,留下与他一起对抗精神分裂症。说到这里,我感觉纳什教授是特别幸运的,因为他身边有一个这样的妻子,并没有因此离他而去,相反帮他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并且独自一人承担起整个家的责任任劳任怨,这对于一个女的来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呢!他妻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时常在想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义务,有时为曾想离开他而感到内疚,甚至有时会对约翰和上帝感到愤怒,但是当注视着他,把他想成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时,渐渐的他就变了,变成我所深爱的人,而我也变成深爱他的人,虽然不是时常发生,但也足够了”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这是一个妻子的自白是内心最真诚的声音,还有什么能比这些话更能显示出一个妻子对丈夫真诚呢!当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一度出现,扰乱他正常的生活工作时,他似乎想到了放弃。但是,他的妻子却握着他的双手说:“你可以的,我们明天再试试好吗?别放弃!”在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纳什才得以坚持下来,才能再次走进熟悉的大学去克服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可以说妻子对纳什教授的照顾对战胜纳什教授的精神分裂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正好应征了那句话吗?“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我很佩服纳什教授同时也很羡慕他。还有一段话也让我很感动,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检察员来找纳什的时候,纳什教授说“原来你是来看我有没有疯,看我会不会真的得了奖后,把一切都搞砸?在主席台上跳舞,还是学鸡叫之类的事,实际上告诉你,虽然我在服新药,但仍然有幻觉,我仅仅选择去忽略他们,就像节食的人,不放纵自己的食欲一样,老实说我发疯是有可能的”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忽然间感受到了他内心里的纠缠和疾病对他的折磨。后来当同行们纷纷把自己的钢笔放在纳什的桌上时,我感到纳什教授成功了,因为这些钢笔代表着人们对纳什的尊重与敬意,对纳什成就的一种肯定,这或许也是对纳什心里最后的安慰,同时也告诉他这个诺贝尔奖是你值得拥有的。

14.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篇十四

火车慢慢地在开,一群孩子跟着火车慢慢地跑,他们紧紧握着老师的手不忍离开。这是我上学期学习时见到的一张照片里的场面,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被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场面所感动着。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他的学生这样地亲近他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我在电脑中输入了“李镇西”这个名字,随之在电脑上我了解到了他的点点滴滴,于是我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他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几天后我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民主教育

说起民主,我想先从发生在李镇西老师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说起:有一次,他到拜尔公司去考察,在往公司大楼走的时候,距离他前面大概10到20米的地方有两个法国人,他们谁也不认识谁,那两个人也往这个大楼里走。进了大楼,他们把门推开,推开以后并没有马上进去,而是回头向他的方向看,一看他们往这看,他也顺着那两个人的眼光往后看。他当时是这样理解的——他们可能还有好的朋友没过来,还在等。可是当他回头去看的时候,后面并没有人,他一下子意识到,他们是在等他。当时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了过去,然后跟他们点头,表示谢意。他说,这个细节他想了很久,如果在咱们国家,在咱们平时的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设想一个陌生人,还离你那么远,能不能老把那个门给你开着呢?可这两位法国人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互相尊重,随时为他人着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此外,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教

育有八个特征。即民主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民主教育还要注意激发创造。正是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们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

二、情感 思想 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李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班主任老师的法宝。所谓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心。只是,一说到爱心,我们往往只想到一些感人的事迹——老师重病在身,却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学生突然生病了,老师背着学生往医院跑;学生有困难,老师给他以经济资助„„这些的确都是爱心的体现。但像上面谈到的这些爱的事迹,并不是爱的常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呈现的爱。李老师说,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即常态的条件下自然而然的情感和行为,比如,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学生,其实有一个很简捷的办法,那就是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依恋学生?或者说,我是不是常常在周末或节假日情不自禁地思念学生?千万别小看这种思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休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再说思想,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一定要明确,我们是为未来培养公民,不要以为班主任工作就是带着学生玩儿。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是机智,二是个性。李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即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有成就感的老师。

品读着李老师的文字,使我不禁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些什么呢?

一、学习李镇西老师对孩子对教育的那份真诚的“大爱”与“恒爱”!

记得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说:“情感是第一位的,什么‘智慧’、‘技巧’、‘方法’、‘策略’、‘兵法’等等,都是第二位的。”因此,他一直都用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在爱着他的学生。教育是他的宗教,孩子是他的上帝。于是,他和孩子们有了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班集体——未来班;“一把年纪”的他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在金灿灿的油菜花边,他和孩子们和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因为爱,他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他认为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从教育爱心走向教育民主。这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平等的大爱感动了学生,也赢得了他们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李镇西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

二、学习他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李镇西,不仅是一个爱孩子的孩子王,同样也是一个睿智、勤奋的思想者。在书中,我们随处可读到他那充满个性且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教育燃烧着激情也燃烧着思想;教育本身就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而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有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我想不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诸如此类的语言如珍珠般散落于文章的角角落落。他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童心的做法予以坚决地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地斗争。他力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自己语文化、人文化;让自己的课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他的所说、所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

三、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个笔耕不辍的思考者,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较好的答案。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

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

上一篇:【DOC】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评定下一篇:国培计划学员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