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2024-11-02

农村初中教学现状(共8篇)

1.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篇一

成功作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作者:联系电话*** 邮编564601)

2.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篇二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 教育观念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 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作文时, 往往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框架, 要求学生作文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 告诉学生这样写即使不得高分也不会丢分太多。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格式写, 往往格式单一, 思路狭窄, 内容空洞。此外, 也有些教师在布置作文时, 把题目往黑板上一抄便完事, 任由学生发挥。教师只求数量, 应付学校检查, 放任自流, 不管学生作文质量是否提高。

2. 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平时,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很少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很少, 作文时也只能靠想象来写一些内容空洞的东西。久而久之, 学生对写作不但不感兴趣, 甚至反感作文课。

3. 作文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

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大多单调而乏味: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把学生完全限定在校园内, 就连中午也得在教室自习。因此, 学生要完成一篇作文都很困难, 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更是难上加难。

4. 农村教师工作繁杂, 作文批改不到位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不仅需要学生努力训练, 认真去写, 也需要教师的积极辅导和精心批阅。然而, 在农村由于师资力量不足, 一个语文教师通常要教两个班的语文, 有不少教师还要兼教其他功课。这样, 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 更不可能做到学生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 改变教育观念, 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 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行不通的。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语文工具, 切实提高学生驾驭字、词、句和篇章的能力。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最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作文教学不能仅以考试为目的, 而要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可见, 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观念不改, 农村作文教学之路永远也打不开, 农村作文教学水平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

不可否认, 由于各种原因, 当前农村初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都不适应岗位教学工作的需要。有些教师连年度工作总结都不会写, 有的写了也不像样, 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教好学生作文?因此,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自学或函授等培训, 切实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

3.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增长学生见识, 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开展黑板报比赛, 让学生自己写稿、编辑和设计版面,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增强能力, 充分挖掘他们的写作潜能,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此外, 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让学生在写作中寻根探源。写作源于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源。学生直接走进社会, 亲近社会, 以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用手中的笔描述眼前的一幕幕动人画卷, 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4. 细化操作目标, 沿着正确的轨道迈进

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按照文体把作文教学内容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四个单元。按照不同年段, 将训练点有侧重地分别加以落实, 七年级以记叙文和应用文为主, 八年级以说明文为主, 九年级以议论文为主。这样, 既分解了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又使各个训练点落实到位, 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科学性, 为学生作文创新铺垫了坚实的基石。

5. 采取灵活方式批改学生作文

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三

第一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对作文普遍不够重视。加上大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作文教学投入很多的精力,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在整个语文基础应用中的认识。更有些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既费脑子又吃力不讨好的苦差,因而没有什么主动性、积极性。碰到老师布置作文时,要么东拉西扯、胡编乱造,要么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草草而就、应付了事。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老师、为家长完成的,写了就行了。所以随便东摘西抄凑够字数,完成后根本不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内心有严重的“完成任务”的想法。还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进行认真构思、也不积极准备材料,而是偷工减料,从手边有的一些《作文选》之类的材料,寻找对号入座的文章。在这之前,我曾辅导过几个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其中有个头脑比较灵活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的习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我欣喜若狂,以为他的写作天赋被激发出来了。后来在一次评改作文时,发觉他的文章似曾相识,一问,原来大部分是摘抄来的。对作文的不重视,还表现在学生往往对老师的指导方法、眉批、评语不够重视,他们关心的是分数或等次。拿到作文本后,只是草草地看一下后面的评语和等次,对作文中的眉批根本没有耐心和兴趣去看,更有甚者,把本子往课桌里一塞了事。

形成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学校、老师为了提高本校在招生、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追求升学率,加上受社会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影响,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所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要求学生背出或默出好的作文就行了,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作文方法及思路没能进行渐进式的指导及发散性的启发、强化,而把压缩出的时间投入到形成考试的技能及技巧上。加上在小学的习作训练中,教师也不注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训练比较少,学生的写作观念淡薄,写作能力不高,从而影响他们在初中阶段的习作兴趣。家长为了子女成龙成凤,平时的家庭辅导及课外学习班大多集中在数、理、化,买回来的学习资料,不是有关数、理、化的就是作文范本,少有购买中外名著等书籍的。

其二是缺少课外阅读条件和氛围。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农村的学生不得不把很多时间用在完成各种习题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课外书。许多老师以及家长把看课外书当作是看闲书不予支持,甚至明令禁止。这样,学生整天对着的是他们提不起兴趣的“正课”——教科书;而喜欢的、想得到的“闲书”——课外读物却没有机会亲近它们,更没有时间去咀嚼、消化。我所在的学校虽说离城市不过二十公里,但至今没有建起像样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即使有,也因为不能有效地管理,也一样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进行出借和开放。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繁琐枯燥的分析。加上农村学生大都过着“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走读生”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和校,外加一些少得可怜的自由支配时间;住校生就更单调了,整天圈在学校中,“教室——食堂——宿舍”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本来农村学生应该比城市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比如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或活动,但现在他们根本无暇也没有机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了。因为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生春游或秋游活动不予支持,即使同意了,校长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很少有学校敢去冒这个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是城市的学生还可以上博物馆、逛公园、去旅游景点看看什么的。由于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造成动手实践的机会也相应地少,因此学生的视野狭窄,极少能积累到生活知识和技能。为了与同类学校竞争,提高升学率,学生在校的时间特别长:从早上六点十分到晚上十点半,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自习。好不容易盼来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里父母又时时在耳边唠叨不止:多看点书(当然是课本了),少看电视,少出去玩,不要看其他杂书……学生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我们家长教师可控制的范围内。试想,一个没有生活经历、不能或是很少能动手的初中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其三是教师本身水平和条件的局限。由于信息交流和外在原因的限制,不少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顽固,十几甚至几十年的老旧教学方式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教学观念的思考和更新。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大多集中在阅读教学和解题技巧(为的是提高成绩)上,要不就观看课堂教学课例,很少或根本没有作文示范课、公开课,为作文教学开设的课题和研究几乎为零。作文批改方式单一,只是教师改,学生拿到作文本只草草地看一下分数、等级及评语就放入抽屉中。按理教师应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评改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是语文教学的春天,特别是历年中考题目里不断出现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为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带来先机,也将为作文教学提供无限动力。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转变观念、推陈出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首先是把作文教学当作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语文具有两大属性——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而处于主要地位的就是工具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张志公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持久的写作热情,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endprint

其次是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多读书、读闲书,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丰富阅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在学校图书室未能正常开放的情况下,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之一。大家都知道,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就好似一个博学多问的智者。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在交流,谈话。因为它不仅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好场所,也是教师充电的好去处。

熟读深思,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的方法。精华的片断甚至是经典的文章需要反复阅读品味,要读得烂熟能诵,做到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背上一两篇好文章,日积月累坚持下来,所得的收获也是很可观的。

再次就是强化学习,提高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行动指南和依据,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学习,彻底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坚决克服从众心理、守旧心理、懒惰心理,在作文教改中大胆地尝试,大胆地创新。接着就是“以身作则”动手写作。给学生最直接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的就是改革传统的评改方式。作文评改的方式应是由教师包办统改逐渐转向指导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自行修改、小组内评改、小组长批改。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从改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开始,在指导作文中,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发表自己对写作的看法,甚至让学生决定写什么作文。同时也要让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害怕修改作文的心理,让他们明白:一篇成功的作文很少有“一次成文”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不修改作文的学生,将会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总之,面对汹涌而来的改革大潮,我们农村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创造条件、大胆实践,我们一定会迎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4.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四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马永均 电话:***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中学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改情况下的农村数学教育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部分教育对策,要想改变农村初中数学的现状,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教学,达到稳中求升;指导学生一些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

现状

对策

一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水平现状

数学是初中学生历来感到“繁”、“难”和“枯燥”的学科,他们不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没有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等等,仍以小学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和对待,过一段时间就感到代数概念的抽象,公式、法则、性质的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难掌握,开始学习几何时,这种感觉表现得更突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一)学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干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农村中学的学生,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另外,农村家长多数都没有学问,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心。

(二)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学生的流动性也增强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学生成绩也好的学生就外出就读或进入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我们能招收到的学生基本是最末的层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三)由于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和老师教育观念陈旧,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多数学生智力和知识基础都较差,加之升学率低,导致相当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得过且过,特别是对数学科的学习更是这样。

(四)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对小学数学老师的怀念之中,一时换了老师,加之初中科目增多,诸多的不适应,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五)数学课理论枯燥乏味,抽象难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编写上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压抑,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交流,致使学生不会学习,无法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六)训练量少、知识面窄。当前的农村学生,从实行一费制后,教师不敢叫学生去买任何资料,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除了学校订购的一本练习册外根本没有其它资料,手中缺少一些精选题和重点题的训练,故掌握题型的灵活性及应试性技能低,对重点、难点知识掌握不牢,导致考试不理想。

综上所述,原来死守着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农村发展的需要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尽管我教了二十三年的初中数学,也在不断尝试和改变,但收效还是甚微,也越来越困惑,出路在哪里?

二、改进上述情况的一些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到:重视综合应用与打下扎实基础并不矛盾.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这种错误的做法,导致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由此可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

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是不懂学习的人”。懂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会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无穷递进的。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首先应加强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在老师讲新课之前先进行预习,对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对难理解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分解难度,降低坡度,便于集中精力攻克难点,这样做,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很自然减轻了听课的负担,易于理解教材,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在预习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善于自己看书理解,解决问题,学会分析解题思路,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经常寻求一题多解和多题同律等等。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式方法进行自学。利用遗忘规律,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教给学生战胜遗忘而适时重复记忆的方法。

(六)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提高今天的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家长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并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指导,让农村家庭教育更上新水平。并尽可能多地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结论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农村数学教师,既要重视基础,也不能放弃对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在不利的条件下,一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王福英、王新民、谭竹 《DJP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中国数学教育(2009-7-8)

3、潘菽 主编──《教育心理学》

5.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篇五

摘要:物理课程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初中教学的重难点课程。物理学习,应落实以兴趣激发为基础;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实验探究为平台的高效学习模式。以“实验”为载体,围绕实验现象及结果展开讨论、实验、辩证、研究。文章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农村中学;实验教学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缺乏实验过程中的验证、探究、操作、尝试,则物理学习必然是缘木求鱼,不能长远。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当前的物理教学现状是实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否认,许多学生虽然认真的进行观察,但其心思并不在实验操作的具体环节之中。此外,部分教师将实验主题布置给学生之后,即任由学生自主实验,而没有全程紧密的跟踪与指导[1]。农村物理实验教学在思想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知识占据比例过大,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及内部的实验器材配置,客观上存在缺陷与不足,或者是过于老旧,因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物理实验课程时间较少,学生们开展物理实验的时间,以及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这导致许多物理实验仅仅是“可见一斑”,而没有深入的探究和操作。而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实验室管理不够严谨,资金及维护成本投入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2.1增强学生的感官感受

多媒体作为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对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开展多媒体创新教育,带给学生视、听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够将课堂试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等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创设鲜活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扩充课程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信息多样化的需要。此外,对于能够以具体实验操作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重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开展,以趣味性的小实验,密切结合教学主题,能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引导学生学习“热”学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在导入阶段演示了小实验“纸盒烧水”,一下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良好。

2.2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力学实验中有诸多优点:首先,沟通交流。物理学习需要思考。但是,许多物理问题需要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过于“闭门造车”会适得其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打破、改善学生之间的“沉默”,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分工合作。许多力学实验,一个人无法高效完成,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施小组合作,组员之间分工合作进行,既能弥补个人的不足,同时又能高效的完成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教学“弹簧弹力”时,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三位同学。实验过程中,需要一位同学演示实验,一位同学记录数据,一位同学录制视频。各小组可以自由安排,每位同学做到“各司其职”。在实验结束之后,笔者习惯性布置??题。这次实验,笔者对学生提问:总结弹簧伸长和弹力关系。各小组成员照样需要分工进行,有的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2.3紧密联系生活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加入生活元素,将课程教学中的物理知识、原理、现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差异”;思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同异、原因”。例如,教学“摩擦力实验”时,笔者以“自行车”为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自行车为了防止打滑,车轮周围设计成凹凸不平的形状,这样就增大了动摩擦因素(车轮与地面接触粗糙),也就不打滑了”。有的说:“自行车在刹车时候,刹车力越大,刹车垫与轮子之间的压力也就越大,轮子的转速下降很快,也就刹住车了”。有的说:“自行车的钢珠作用最大,它在车轴承处,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如果加上润滑油,接触面会更光滑,骑自行车就更轻松了”。……待学生谈论之后,笔者因势利导的补充、终结、归纳“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索力学知识。

2.4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课外拓展,正是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的有效途径。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富有创新色彩的课外小活动: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如何让一个从3楼掉下来的鸡蛋不会碎裂的问题[2]。为了解决问题,同学们势必会绞尽脑汁,探索、实验各种“减缓冲击力”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科学内涵的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课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打破了课堂与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实验现象,是物理学无穷魅力的源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蜡烛喝水”“瓶子吞蛋”“魔瓶爬坡”等实验。一方面,这些有趣的实验,可以持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夯实所学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课余动手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索、认真求知的良好品质。

3结语

以实验问题为主线,逐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和解决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创造能力。为巩固教学效果,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出适当的交流与探究时间,让学生分别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在总结中获得更清楚、更准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能够开阔视野,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其合作、思考、操作等实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6.农村初中教学现状 篇六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双方的共同参与来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对全面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更好地进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有必要研究和分析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1、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的现状

1.1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与考试课。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却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单杠双杠没学过、山羊跳箱没见过。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为只提高少数运动项目的成绩。二是选用教材简单、重复、单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停留在低水平无意义重复阶段。

1.2

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要么就干脆来个“放羊式”,“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忽略了体育真正的功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偶然与个别,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体育厌学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2、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分析

2.1教育观念滞后。个别学校的领导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虽然上级部门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部分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习工具类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2.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场地器材匮乏,虽然一部分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能真正用在课堂的少之又少。经费的不足同时使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导致一些农村学校频频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学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体育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对现存问题解决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重新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

3.2联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现行的体育课程、教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符合教育要求的中学体育教材与课程标准。教师应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3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7.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七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教法陈旧、单一。

农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 观念落后, 教法陈旧、单一, 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课本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 而且只允许学生无条件接受, 不允许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忽视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这样一来, 学生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比较枯燥、抽象, 有时比较繁难。学生面对几何中讲到的图形想象不出, 只是发呆。一听到背各种定理公式便觉得乏味。对较难的计算题一味地硬算, 想不出简便的方法, 这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情景挫伤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3.家庭教育滞后。

孩子的成人与成才, 均基于学习。关心孩子的学习, 是父母的重要生活内容。帮助孩子学业成功, 是父母的天职, 但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 认为孩子买东西会计算价格、会找零就很满足了, 不会再有更高的要求, 在家里也不督促孩子学习。有些留守儿童, 数学概念更加模糊。

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1.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用新的理念引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便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他们要在开放的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开放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有机会创新。如在教立体图形时, 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 并让每位学生用萝卜制作圆柱、圆锥、多面体等立体图形,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杰作并讲解其特点, 学生自己把抽象的立体图形直观化比教师讲解更容易掌握, 而且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并与实践相结合。他们在互相交流、探究、合作中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2.给学生一方舞台,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改的推进,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要敢于承认学生想法中的“亮点”,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要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播放观日出日落的动画演示。利用大屏幕展示立体图形时, 让学生用硬纸粘正方体、长方体等, 并讨论其特点。通过制作讨论, 学生都会拿起自己的杰作给大家讲述讨论成果, 个个信心百倍, 成功的喜悦从他们的语气中飞扬。这样学得既愉快又轻松, 教师趁此机会应大力表扬学生的动手能力、讲解思路, 并鼓励以后大胆想象, 创造更多的奇迹,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

家长是孩子最忠实的老师。美国人赫伯特说过:“一位好父亲, 胜过一百个教师。”事实正是如此。著名美籍华人赵小兰在谈到她为什么能成功时说:“我身后有一位成功的男人———我的父亲赵锡成。他有6个女儿, 4个哈佛, 一个哥伦比亚大学, 还有一个玛丽女子学院。”赵锡成有一句话:“什么是成功人士?自己事业的成功, 只成功了一半, 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功, 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 我想, 孩子的事没有小事, 有些事会影响他的一生。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 能伴随孩子的成长, 为他倾心付出的时间可能就那么一段, 机会失去了, 再也找不回。因此, 我期待我们所有的家长成为孩子的知音, 成为孩子亲密的朋友。”

8.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篇八

一、调查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我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二、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

2009年3月18日—25日

2.调查对象

(1)初中部分学生484人,邻校初中生142人。(共收回有效卷624份)

(2)语文组教师8人,邻校语文教师12人。(共收回有效卷20份)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对作文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喜欢”写作的为20.4%,“不太喜欢”的为67.3%,“不喜欢,甚至有点害怕” 的为9.1%;发自内心的想写作文,以记录自己思想和情感为写作目的的占21.3%,有34.1%的为“完成作业”而写作,有45.4%的为“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

2.阅读状况及阅读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外阅读中,30.7%的喜欢读科幻、卡通之类作品,13.2%的喜欢阅读文学作品,20.3%的喜欢读一些辅导教材;阅读时,6.2%的能写读后感,13.3%的能摘录优美词句,4.3%的能积累作文素材,68.5%的“基本什么都不做”。

3.写作习惯

12.3%的有写作习惯,但不能够坚持记日记,32.4%的偶尔记,52.6%从不记。

4.作文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写作时10.3%的 “每次遇到困难”,33.4%的“经常遇到困难”,73.8%的“偶尔遇到困难”。突出的问题是“内容空洞,没有材料或材料陈旧”的为58.7%,“作文语言贫乏,写不出好词好句”的为45.6%,作文“缺乏写作技巧”的为51.2%,“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的为43.7%。作文比较苦闷的环节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布局谋篇。

5.作文评价

58.3%的希望老师在作文课上讲评交流作文,53.4%的希望老师讲授写作技巧,20.4%的希望让同学完成作文片段并现场修改;83.6%的希望老师对作文精批细改,12.7%的喜欢同学互改,7.6%的希望面批面改。

6.一篇优秀作文应具备的要素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要内容充实、题材新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综上调查分析可知,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对写作普遍不感兴趣。多数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来对待,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第二,学生的阅读状况和阅读习惯不容乐观。喜欢阅读科幻卡通读物的远多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并且大部分学生为阅读而阅读,没有练笔的习惯,这对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非常不利。

第三,学生练笔的自觉性较差,遇到的困难较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可能与老师的教学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广大语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并能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性。

(二)教师方面

1.目前的写作教学状态

有计划性的为26.3%,随意性强的为72.7%,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的为8.4%,形成自己特色的为4.2%。

2.作文命题及训练频度

教师在确定作文训练题时,75.8%的能结合当前所讲授内容或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作文要求)来布置;24.3%的能结合学生当前所接触的生活面和情感实际,拟定若干题目,让学生从中选题;17.9%的把考试极有可能出现的热门题目逐一训练。

训练频度:72.5%的每三周写一次,20.3%的每两周写一次。

3.作文指导

对学生写作训练指导的角度,32.6%的专项指导,20.1%的从构思立意及选材等逐步指导,50.6%的是以各种方法综合混用为主,47.6%的认为从构思、立意及选材等逐步指导对提高学生写作更有效,60.3%的每次作文训练会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适度的作文指导。

4.作文批改及评语撰写

76.4%的认为有必要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评,7.5%的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分项打分,87.9%的只打一个总分,21.4%的只打ABC等级,63.5%按照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评价,25.7%的圈点错别字和语病等问题。

5.作文讲评

23.7%的在学生作文训练评改后,每次都讲评,56.4%的偶尔讲评;24.6%的讲评时选择当次优秀作文让学生(或教师)范读和点评,78.5%的认为有必要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展示。

6.学生作文材料积累

55.7%的教师除教学计划里的作文训练外,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完成一篇课外练笔(即周记),78.4%的认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7.教师本身写作理论及技巧

87.6%的教师认为对写作及其教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只是一般,54.4%的偶然看看一些关于研究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书或资料,8.4%的一直在看或关注。

8.关于训练作文速度及教师下水作文

50.5%的教师要求当堂完成,以锻炼学生写作的速度,有效防止抄袭现象。76.8%的教师赞同但没时间写下水作文。

9.关于校、县或市一级教研机构开展的各类作文教学研讨

不少教师认为这类活动只是形式,实际提高作用不大。

10.关于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或疑惑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愿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写作的心态浮躁。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何有效的进行作文教学等,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一篇:洪村小学三风一训下一篇:卫生院卫生室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