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

2024-10-03

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精选5篇)

1.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 篇一

帐篷这样的“速生”建筑之所以能存在至今, 关键在于其最主要的特点:质量轻、易拆建[2]。作为可折叠的帐篷, 其固有属性已经决定其易于拆建, 而质量轻重则由使用面积控制。典型可折叠式帐篷本身的质量主要集中在骨架上, 因此在使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减轻单体帐篷的质量需要从骨架的改良做起。

SAP2000是美国计算机和结构公司 (CSI) 开发、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三维结构分析计算的软件, 适用于工业建筑、桥梁、输电塔、设备基础、电力设施等的结构分析计算[3]。改良后的骨架经过此类分析软件的建模分析, 可与原有形式的模型进行比较,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 建设节约资源型社会迫在眉睫。经过改良的骨架可节省20%左右的骨架材料, 一旦量产,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典型帐篷的骨架结构

典型的可折叠式帐篷是一种骨架支承式帐篷, 由内部的骨架和外部的帐篷膜布组成。

特点简介

主要用于临时的商业展示, 属于临时性结构;收缩后体积较小, 易于存储和运输, 展开后使用面积大, 有较强的适用性;可多次重复利用。

骨架形式

典型帐篷的骨架主要由4根柱子和24根横杆组成。每两根横杆在中间由螺栓固定, 组成一个可活动的“剪刀铰”体系。 (如图1所示) 横杆两端与柱子连接处采用半刚性连接。 (如图2所示) 同时, 柱子与横杆的连接处有类似于伞骨结构的暗销的作用, 保证帐篷展开后是稳定的结构。典型帐篷的骨架形式在数值分析中建立的模型如图3所示。 (底面积为2m*2m)

改良后帐篷的骨架结构

骨架形式

改良后帐篷的骨架主要由4根柱子、8根横杆和4根横撑组成。横杆和柱子的设计和连接沿用了原来的形式, 主要改变了横杆的排布并且创造性地加入了四根横撑杆, 在减轻杆件体系质量的同时, 利用一些构造措施 (如图5所示) , 依旧保留帐篷可折叠的属性。该构造措施既要保证连接的方便迅捷, 又要保证连接之后的稳定。而我们从老式窗户的连接方式中得到启发, 使得这种连接在锁死前可以自由转动, 锁死后又可以保证一定强度。改良后帐篷的骨架形式在数值分析中建立的模型如图5所示。

材料选用

帐篷的改良主要体现在结构形式上, 出于对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比较的考虑, 并且从利于后期软件分析的模型建立的角度, 改良后帐篷的骨架材料选择和膜布材料选择与典型帐篷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数值建模

基本假设

1.各杆件均为等截面杆且材料性质完全符合定义

2.四根柱脚与地面完全刚性连接

3.内部杆件连接节点均为理想连接

风荷载

骨架结构在安装上膜布后主要承受自重作用和风荷载。自重作用在软件分析时定义材料、截面尺寸后即可确定;风荷载则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9-2012》[4]和适当合理的假设简化为作用于部分节点的集中力而得到。

风荷载作用假设:

1.确定体型系数时, 将帐篷顶的体型简化为四面开敞式双坡屋面

2.风作用时, 通过帐篷布将力传给主要接触的五个节点, 有五个节点承受主要荷载

3.风荷载计算为10年一遇最大不利情况的计算

计算过程

对于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ωk=βgzμslμzω0

ωk—风荷载标准值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μsl—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ω0—基本风压 (k N/m2)

基本风压采用按规范规定的方法确定, 由于本结构属于临时“建筑物”, 故采用10年重现期的风压。根据规范附表查得南京地区的基本风压为ω0=0.25 (单位:k N/m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确定。根据规范附表和本模型尺寸, 确定μz=1.00, βgz=1.70。

确定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时, 简化为四面开敞式双坡屋面, 实际帐篷的α≈40°, 为了简化计算, α取30°, 体型系数分别取+1.6和+0.4。

故可以计算得出垂直作用于帐篷篷布上的风荷载大小, 分别得到帐篷顶部与帐篷布接触的五个节点的集中力大小。如图6所示。

结果对比与分析

节点处位移的比较

根据SAP2000的分析数据, 选取图三中5处承受荷载的节点的位移进行分析比较, 具体对应编号见图3。如表2所示 (负号表示与坐标系正方向相反, 保留一位小数) 。

由表2可知, 改良后体系的竖向刚度略优于改良前的骨架结构;而在承受横向风荷载、抗扭转能力方面, 改良后的骨架性能逊于改良之前, 但变形情况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杆件内力分布的比较

两种结构形式的剪力、轴力、弯矩、扭矩示意图见图7至图10 (具体数值见下表的汇总) 。

以上内力分析数值比较整理汇总见表3。

由表3可知, 改良后体系横杆的受力状态与改良之前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最大弯矩和最大扭矩略小于改良前, 而最大轴力和最大剪力则略大于改良前;改良后体系柱子的受力状态则逊于改良前, 其中弯矩、轴力的变化不大, 但剪力和扭矩则增大较多。原因在于改良后各柱之间没有横杆作为直接连接, 所以几乎完全由柱子来进行抗扭和抗剪。考虑到这种不利的受力状态, 我们需要对改良后的结构进行稳定性的验算。

改良后体系柱子的整体稳定验算

由于整体结构在y方向几乎没有变形, 因此我们将柱子简化到xz平面进行分析。由内力图可将两根柱子的受力情况简化为承受扭矩的压弯构件的稳定计算。如图11所示。

其中扭矩对于压弯构件的影响采用文献[5]一文中的公式, 对稳定系数进行一定程度的折减。 (该文以工字型截面的钢构件为研究基础, 本算例中截面为闭口的薄壁截面, 偏于安全) , 而剪力的影响则通过等效弯矩系数的取值进行偏安全的计算。

柱子1的平面内的稳定计算:

计算值小于f, 故满足平面内整体稳定要求。

柱子1的平面外的稳定计算:

计算值小于f, 故满足平面内整体稳定要求。

同理可以进行柱子2的整体稳定验算, 经验算也满足要求。综上而言, 改良后体系柱子的整体稳定满足使用要求。

改良前后经济性能的比较

改良后帐篷的一些经济型指标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改良后的帐篷在质量和售价方面优于改良前, 其中质量减轻约22.5%, 价格减少约15.2%。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此类临时性商业帐篷, 改良后体系的整体受力性能与变形情况与改良前基本一致, 虽然体系的整体抗扭性能略有降低, 但仍然满足结构安全性要求。同时, 改良后的帐篷在经济性上, 则优于改良前, 故整体而言, 改良后的帐篷经过更进一步的产品化, 可以广泛应用。

2.救灾帐篷的改良设计 篇二

关键词:隐私,通风,心理辅导,荧光材料

0 引言

救灾帐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陪伴灾民度过了灾后那段黑暗的日子。救灾帐篷可供救灾指挥、灾后应急医疗救治、临时性校舍、救灾物资中转贮存及人员住宿等使用, 然而对大多数灾民来说, 目前的救灾帐篷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的隐私保护以及篷内空气不流通等问题困扰着他们。笔者就现有的问题, 在现有救灾帐篷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设计, 解决灾民在篷房内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

1 现状分析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除了洪水, 地震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因此对其的观测和应对也十分重视。

目前的救灾帐篷虽能给灾民提供一个暂时避难的生活空间, 但在结构和功能上仍不能满足灾民的需求, 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和优化。

根据调查分析, 灾民对球在帐篷的需求还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 灾民在帐篷中的隐私问题

灾害发生后, 很多灾民挤在一个小小的救灾帐篷内, 灾民的日常起居全在这小小的帐篷里。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大环境下, 人们在帐篷内生活, 关于隐私方面的需求被忽略而无法被满足, 比如在帐篷内换衣服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在灾民心理极度敏感的时期, 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2) 帐篷内部闷热、空气不流通

现有救灾帐篷的通风情况不是很好, 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时候, 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室内空气不流通会滋生细菌、导致呼吸道疾病等。

(3) 正能量的暗示

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灾后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4) 帐篷内“夜灯”安置

灾后供电紧张, 靠临时拉线照明十分困难, 因此灾后的照明系统在现实环境中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灾后帐篷的改良设计说明

2.1 在帐篷角落处搭建简易更衣室

针对本设计点, 日本的建筑设计大师坂茂曾提出一个关于用纸筒搭建救灾场所的设计, 针对一个大的空间用纸筒进行分区, 但设计成本较高, 搭建较难, 针对中国这种独特的情况明显不适合。

本改良设计以保护灾民隐私为立足点, 决定在现有救灾帐篷的基础上为灾民搭建一个简易的更衣室,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灾民的需求, 保护他们的隐私。改进过程中, 不对帐篷的其他构造做大的改变, 只是将帐篷的正门做微小的改变, 并合理利用帐篷的正门与其垂直的墙面角落部分的空间, 通过两个垂直墙面和门围成一个简易的三棱锥状的空间, 形成一个三棱柱状的简易更衣室, 来满足灾民对隐私保护的需求。

使用者需要换衣服时, 可以将门向后拉至与其垂直的墙面, 通过固定设备, 将原本的门固定在墙面上, 形成一个三棱柱状的空间。使用者可以在里面换衣服等。通过三棱柱侧面 (门) 的遮挡, 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密闭的更衣空间, 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

按照最新救灾帐篷的尺寸标准, 增加的布片与门帘重叠, 宽度与门帘一致, 高度略小于门帘。具体尺寸为:1600mm (高) *900mm (宽) , 顶部距离地面2000mm, 满足绝大部分使用者的身高要求。

缝制针码:各大片拼幅部位的明线7针~11针/30mm, 其他部位的明线8针~12针/30mm, 起止针须重缝3道或4道线, 长度不少于20mm, 断线接头处须重缝20mm~30mm。

若采用搭缝拼幅, 各幅面拼接处相搭25mm~30mm缝3道线, 若拼幅采用双针机折边缝合时, 允许缝两道线。横拼时拼缝顺向朝下。

各缝制部位应缝制牢固, 不得有开线、断线、下炕 (掉道、塌边) 等缺陷。

缝制针眼应做热合贴膜防水处理 (不含培土布部位) 。

2.2 在帐篷正门对面墙面上开窗

针对帐篷内部闷热、空气不流通等问题, 对现有帐篷做以下改良:在帐篷正门对面的墙面上开一扇大小合适的窗, 通过墙面开窗实现对流, 来缓解帐篷内部闷热和空气流通困难的问题。开窗处墙面采用三层不同材质:最外面一层材质与帐篷最外层材质相同、篷房内层采用防蚊虫纱窗、中间一层采用透光但不透风的透明塑料。在实现对流通风的同时, 实现照明、防蚊虫等功能。

窗户大小为600*600mm, 其靠近地面矩形边距离地面1400mm, 窗户的顶端低于门高150mm, 以达到对流的目的。

2.3 在篷房内侧印刷图案

灾后心理辅导至关重要。但是如今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是在物质方面救济灾民,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抚慰灾害对灾民的心理创伤。本改良设计决定在救灾帐篷内侧印刷预防治疗灾后生理与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方案, 在物质方面救济灾民的大环境下, 同时在心理上帮助灾民。灾民可以参照救灾帐篷上的内容, 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早日走出灾害的阴霾。

2.4 在门窗、电器开关处粘贴荧光材料

救灾帐篷晚上内部黑暗, 且救灾帐篷里面居住的灾民相对较多, 如果个别灾民晚上有需要而起床, 若不能快速找到电灯开关的位置, 就会磕磕碰碰甚至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本改良设计在电器开关处贴荧光材料, 开关处的荧光材料会在夜间发出微弱光亮, 使有需要的灾民在不影响其他灾民休息的前提下, 更快的找到开关。

1.门向后拉形成的简易更衣室;2.后墙开窗 (600*600m)

稀土荧光材料化学性能稳定, 吸光、蓄光、发光过程可重复进行, 产品性能稳定, 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无毒害, 不含放射性, 无燃爆危险, 余辉亮度高, 余辉时间长, 适用范围广, 同时是一种既便宜又相对来说对人体危害很低, 可放心使用的物质。任何人或家庭都能用得起, 对于灾后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夜晚指示工具。所以, 这也是荧光材料可以大量应用在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总结

3.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 篇三

1 板房火灾实验及计算机模拟

1.1 实验原型

实验在都江堰市“青山锦苑”过渡安置点进行。实验设双排数间聚苯乙烯(EPS)彩钢夹芯板房,其尺寸为:宽3.9 m,高3 m,进深5 m,门窗洞口面积约占纵墙面积的30%。房内布置灾区过渡安置家庭常见的床、被褥、衣柜、桌椅。气象条件为:晴、静风(风速v=0)、气温t=15.7 ℃,相对湿度φ=80%。温度测量采用WRK型镍铬-镍硅铠装热电偶(-40~1 100 ℃),允许偏差±1.5 ℃;辐射强度采用精度±5%的ZX7M-MR-5型热辐射计测量。实时数据采集采用SWP-ASR型32通道数据采集仪。着火室为中心板房。

1.2 板房模型与火灾场景设计

1.2.1 模 型

采用基于场模拟的火灾专用软件FDS 5.3。板房模型与实验原型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区域的长、宽、高分别为22、12、6 m,单个网格为0.25 m×0.25 m×0.20 m ,模拟时间设定为250 s。聚苯乙烯(EPS)彩钢夹芯板材(燃烧热约为39.4 MJ/kg,燃点为346 ℃,自燃点为490℃)和房内物品的组成材料及其对应的热物理参数均采用FDS软件自带数据。

1.2.2 火灾场景设置

模拟采用t2快速增长火,火源设置在前排中间板房的床上,初始功率为1.2 MW,尺寸为1 m×1 m。测量温度及热辐射强度的测点布置在前排中间房屋的正面,居中布置,距板房的距离为3~9 m(沿图1中x轴正向)。其中,温度测点的布置高度为1.8 m,热辐射强度的测点布置高度为1.6 m(沿图1中z轴正向)。

考虑风速对火灾发展的影响,模拟取4个风速:即v= 0、2、3、4 m/s,分别称为场景1、场景2、场景3和场景4。其中,场景1与实验条件一致。风向取最不利情况,且没有障碍物或其他板房阻挡,门、窗均处于开启状态。

1.3 静风状态下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

图2为场景1时,模拟火灾热释放速率变化曲线。由图2可见,在100~ 160 s之间,火灾进入旺盛期,火灾的热释放速率及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t=157.5 s时,模拟火灾最大的热释放速率HRR=11 684 kW。

图3为模拟获得的z=1.8 m处,不同x坐标点的温度变化曲线。从图可以看出,火灾发生147.5 s后,高度1.8 m、距离着火板房正面3 m处,最高温度仅为50.5 ℃,随着x增大,各坐标点最高温度逐渐降低,当x=5 m时,温度最大值tmax=30.9 ℃。因此,x≤5 m的防火间距完全能够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表1为z=1.6 m处各测点最大热辐射强度实测值Imax与模拟值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测量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8.01%,最小相对误差为2.16%,平均相对误差仅为7.91%。

表2为z=1.8 m时,不同x距离处最高温度tmax的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比较结果。由于辐射热量传递方向沿x轴正向,因此随着与着火板房距离的增加,温度值应呈逐渐降低趋势,而表2中x=4、5 m处的实验测量值与热量传递的规律显然不相符合,可判断为坏值。模拟值则完全符合距离越远、温度越低的热传递规律。剔除坏值后的可比数据中,表2中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04%。结合表1中最大热辐射强度的平均误差7.91%判断,模拟结果可信。

1.4 有风状态下的模拟结果

模拟v=2、3、4 m/s等3种风速情况下的火灾发展状况,以模拟结果为准提出不同风速下的板房防火间距。模拟时除风速以外,其余模拟条件与静风模拟条件一致。

表3列出了3种火灾场景下,模拟得到的z=1.6 m处各x坐标点的最大热辐射强度值Imax及其达到该值所需的时间Δt;表4列出了3种火灾场景下,模拟得到的z=1.8 m处各x坐标点的最高温度tmax及达到该值所需时间Δt。

由表3和表4的模拟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风速的增大,除个别点以外,各坐标点最大热辐射强度和最高温度均增大,呈现出风助火势的迹象。

1.5 板房防火间距计算公式

根据各种火灾场景下的模拟结果,采用一元回归方法,获得不同火灾场景下最大热辐射强度与距板房正面距离的函数关系式,见表5。

表5中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说明拟合的指数函数关系相关性很好。由表5可以计算得出不同气象条件下板房组团之间的防火间距。如Icr=10 kW/m2取临界热辐射强度,并在上述函数关系式中用Icr代替最大热辐射强度Imax,即可求得板房组团防火安全间距。

风速为2、3、4 m/s时,风向无障碍物阻挡且门窗处于开启状态。当着火板房处于板房组团的中心区域,考虑到相邻板房的阻挡或门窗关闭的影响,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2 帐篷火灾实验及计算机模拟

2.1 实验原型

实验在资阳市郊进行。实验现场布置如图4所示。

实验用帐篷为12 m2标准救灾帐篷(MZ/T011),设前排中心帐篷(P1)为着火帐篷,着火帐篷前、外侧中心地表处为坐标原点,在距地高z=1.7 m、距原点分别为x=2、4、6、8、10、12 m处安装热辐射计测取热辐射强度。气候条件为:晴天、风速v=2.2 m/s、风向偏北(指向帐篷P2方向),气温t=25 ℃,相对湿度φ=80%。

2.2 帐篷火灾实验数据计算机模拟结果

z=1.7 m处各测点最大热辐射强度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比较,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各坐标点Imax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3.55%,最小相对误差为0.41%,测量范围内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06%,充分说明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当距帐篷1正面距离x=2 m时,实测最大热辐射强度Imax=6.378 kW/m2,如取临界热辐射强度Icr=10 kW/m2,则Imax≪Icr,证明在通常气候条件下,帐篷取x=2 m的防火间距是安全的,这一结论与实验现场观察结果一致。实验中,帐篷2距着火帐篷12 m,尽管风向指向帐篷2方向,风速达2.2 m/s,但实验结束后,帐篷2面对帐篷1的外表面仅有部分碳化,帐篷内的木质家具及其他可燃物均没有被引燃。

根据实验测量结果采用回归方法获得最大热辐射强度Imax与x的关系为指数函数关系,如式(1)所示。

Imax=8.948exp(-0.228x) (1)

其中,R2=0.990 8,说明Imax与x的相关性很好。

3 结 论

(1)确定彩钢夹芯板房行距不应小于4 m、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 m是科学且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

(2)静风状态下板房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模拟方法正确,模拟结果可信。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预测真实火灾状况科学、合理、正确,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3)不同的风速对板房的防火间距有影响。但汶川地震灾区板房火灾案例证明,热辐射强度仍然是确定其防火间距的决定性因素。

(4)通常气候条件下,帐篷防火间距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计算机模拟方法正确、可信。通过实验结果回归得到的帐篷组团防火间距计算式可计算得出通常气候条件下帐篷组团之间的防火间距。

(5)相关文献记载的帐篷和篷布房火灾案例证明,热辐射强度并不是确定其防火间距的决定性因素。而环境的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等参数对膜结构建筑防火间距的影响远甚于热辐射强度。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救灾帐篷和篷布房不具阻燃性能以及灾区多地最大风速可能超过10m/s的实际情况,建议帐篷组团内行距不应小于4m,组团之间宜保持12m以上的防火间距。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消防总队.板房火灾实验研究报告[S].2010.

4.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 篇四

关键词:帐篷,救援,避难

1 引言

帐篷是遮风、挡雨、保温、防寒、救援的临时场所,现在市面上不断推出的帐篷主要用于户外旅游休闲,而用于灾难(如地震、矿难、泥石流等)场合的避难与救援帐篷,通常仍是由立柱构件、横梁构件和通头节点构成,在帐篷架设时采用手动方式把一个个立柱、横梁构件依次通过通头节点连接,其缺点是现场架设、撤收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用时长、操作较繁琐[1]。如果遇到突发事件,由于路途不便,不能快速将伤员转移到医院救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撑起很多顶帐篷时,会耽误许多宝贵的救援时间,而在灾难发生场合,节约一点时间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为此急需对地震等各类灾难场合救援装置进行改进。

为了克服现有产品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快速撑收帐篷,可广泛用于野外防护,特别适合于灾难救援时需快速搭建帐篷供伤员救治及避难场合。

2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本帐篷设计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

如图1(a)、(b)所示,快速撑收帐篷由支撑架和覆盖在支撑架上的帐篷布组成。所述的支撑架有一连接传动杆套筒,连接传动杆套筒上对称安装有4个传动体Ⅱ,每个传动体Ⅱ的中部分别均有传动体Ⅰ,传动体Ⅰ通过小销钉与传动体Ⅱ的中部连接;传动体Ⅰ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螺帽。固定螺帽上安装有防雨帽,防雨帽与固定螺帽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连接传动杆套筒上固定有2根控制绳,控制绳的一端竖直穿过固定螺帽并从防雨帽的两侧穿出后连接有扣环,防雨帽采用倒锥形的,可防止雨水从其孔中流入帐篷内[2,3]。

每个传动体Ⅰ、传动体Ⅱ上安装有一个支撑机构,它包括连接杆Ⅰ、连接杆Ⅱ、连接杆Ⅲ、预紧弹条Ⅰ和预紧弹条Ⅱ;连接杆Ⅰ、连接杆Ⅱ和连接杆Ⅲ的一端用活动销连接;连接杆Ⅰ的另一端与预紧弹条Ⅰ的一端连接,预紧条Ⅰ的另一端与传动体Ⅱ连接;连接杆Ⅲ的另一端与预紧弹条Ⅱ的一端连接,预紧弹条Ⅱ的另一端与传动体Ⅰ连接;传动体Ⅱ的顶端与连接杆Ⅲ活动连接[4],连接杆Ⅲ与预紧弹条Ⅱ在传动体Ⅱ上部有一个接近90°的折弯。

通过传动体Ⅰ与固定螺帽下部卡槽连接以及传动体Ⅱ与连接传动杆套筒的卡槽连接,实现了支撑机构的传动。支撑架是通过铰链和传动杆的配合连接,并依靠连接传动杆套筒实现支撑机构的张开,通过控制绳实现帐篷快速的撑开和收起。控制绳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限位行程的扣环,当达到帐篷撑起位置时,可将扣环套入帐篷最外围的连接杆上;收起时把扣环拿下便可实现快速收起。

如图1(c)所示,四周的帐篷通过拉链安装在顶部的帐篷上,在帐篷外部设置有透气天窗可实现在雨天或晴天中的随意调换,本实例中的透气天窗为3层透气窗。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在帐篷中部设置一个帐篷拉链门,并在帐篷的底部安装有4个帐篷固定套环和固定销。

3 使用方法

产品使用时需2个人配合操作,手拉控制绳(对称的2根)。绳索收缩,同时带动连接传动杆套筒从帐篷中心位置向上移动,与此同时传动体Ⅰ以固定螺帽上端为支点展开,带动预紧弹簧条Ⅱ开始绷紧,同时也带动了连接杆Ⅲ以传动体Ⅱ上端向上抬起,另外传动体Ⅱ下端以连接传动杆套筒为支点展开,带动预紧弹条I进入绷紧状态,其结果是带动连接杆Ⅱ以连接杆Ⅲ下部端点向下展开。

当到达帐篷展开的极限位置时,正好连接杆Ⅱ的上部接近水平位置时,将2个手拉控制绳上的扣环卡入连接杆Ⅱ上端,实现帐篷运动的停止,这样帐篷就实现了快速撑开。然后通过拉链将四周帐篷布拉上以应对大风和下雨等恶劣天气,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如果雨过天晴时,也可通过拉链将帐篷四周帐篷布拉下,同时拔起固定销,去下四周的帐篷布,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

当帐篷用完后,可拉下四周的帐篷,同时松开卡入连接杆Ⅱ上的扣环,此时帐篷实现快速收起,其收起过程与撑开过程相反。人性化的帐篷外观设计,实现了拆装灵活自如,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便于放置和携带。

4 结语

本设计具有整体可折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速实现帐篷的撑开和收起、省时省力等特点,可广泛用于野外防护、灾难救援。

1.连接杆Ⅰ;2.连接杆Ⅱ;3.预紧弹条Ⅰ;4.连接杆Ⅲ;5.预紧弹条Ⅱ;6.固定螺帽;7.传动体I;8.传动体Ⅱ;9.连接传动杆套筒;10.帐篷固定套环;11.透气天窗;12.扣环;13.控制绳;14.防雨帽;15.拉链;16.帐篷拉链门;17.固定销(c)安装后帐篷整体示意图

参考文献

[1]郑春生.地震救援行动中实用技术的应用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9):823-826.

[2]李淑萍,杨运旗,张吉虎,等.帐篷手术室操作分步流程的建立与应用[J].西南军医,2009(3):370-371.

[3]杨黎明,杨志勤.机构选型与运动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帐篷酒店项目投资分析 篇五

为了适应“逐水草而生”的生产方式, 牧民们创造出了牛毛毡帐篷。牛毛毡帐篷通常以木柱做支撑、手工编织牛毛毡做蓬面, 既是牧民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 又是其赖以栖息的居所, 2~3人花一天时间才能搭建好一顶毛毡帐篷。这种帐篷具有迁徙快捷、场地适应性强的特征, 但是漏雨、透风、无窗户, 帐篷内“烟熏火燎”, 卫生舒适性和居住质量非常差。牧民大都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为改善牧民的生活质量, 增进民族团结, 四川省委省政府2008年提出了“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由四川省科技厅立项, 组织了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军队科技人员对新型游牧用帐篷进行科技攻关。项目组科技人员在国内牧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对国内外多种帐篷的面料、杆件进行了分析测试, 取得了上千组数据;通过多次设计试制、示范、展示、修改, 历经一年多, 研发出了防寒保暖、抗风雪、隔热阻燃、美观舒适、轻便耐用的新型游牧帐篷系列产品, 并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在四川海拔最高、最寒冷的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和若尔盖县的游牧民区进行了试用与示范。项目组广泛征求牧民对帐篷的改进意见,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完善, 为四川实施三州藏区游牧民帐篷新生活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四川地区游牧帐篷推广初步成效

2010年, 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牵头申报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舒适性K4XZ-20B型游牧帐篷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立项后, 将K4XZ-20B型游牧帐篷进行了技术再次集成和产品熟化, 对图样进行了生产化改进、图样标定及工艺设计、模具设计, 并进行了小批量中试生产与试用示范;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培育产业化生产企业, 帮助指导企业产业化生产帐篷。

2011年5月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 完成生产K4XZ-20B型游牧帐篷10万顶, 2011年6月分批次发送至四川甘孜州、阿坝州的29个县的藏区99 270户游牧民家中, 发放给藏区730个行政村作村党支部、村委会办专用帐篷。在项目执行期间实现产值3.9亿元, 利税2 000万元, 超额完成指标;针对帐篷的安装、使用方法, 培训省内外有关人员上万人次, 超额完成培训任务。新型帐篷的推广, 使四川藏区的多数游牧民族都拥有了一顶新型帐篷, 极大地改善了游牧民族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藏区经济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 对藏区的稳定起到了极大作用。

3 游牧帐篷推广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目前, 四川游牧帐篷推广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项目成果转化的产品推广量大面宽, 项目资金非常有限;新型帐篷使用者均在藏区, 培训的面还太窄, 参加培训的人数仍然较少;后续工作任务重, 没有帐篷长期使用后的修理和修补培训。为此,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 设立“新型帐篷安装使用”科普培训专项。对新型帐篷的功能和特性开展大面积的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 扩大对生产企业技术服务人员在帐篷安装调试技能方面的培训规模;组织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 对牧民进行新型帐篷装配、拆装、维护保养培训。

(2) 扩宽培训渠道。在牧民中挑选帐篷安装使用骨干给予专门集中培训, 强化帐篷安装、调试、拆装、保养方面的技能, 让其能将所学知识快速有效的传递给牧民;充分利用媒体与教材资源, 扩大培训面, 让广大牧民了解新型帐篷的性能及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知识, 延长新型帐篷的使用寿命。

(3) 不断改进提高。项目组在广泛深入牧区了解使用情况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梳理出产品的改进意见, 在帐篷的“保暖、隔热、防雨雪、透气、防紫外线、轻便耐用”方面进行了再次技术集成, 新设计三层帐篷 (棉帐篷) 蓬面, 增强防寒性和耐用性, 做好K4XZ-20B型帐篷在使用周期 (5年以上) 到达后, 更换蓬面的技术储备工作。

新型游牧帐篷经过前期的试验、改进、推广, 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也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培训、推广经验, 下一步将在新疆、内蒙、青海、西藏等游牧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热贡·多吉彭措.帐篷与藏式民居[J].中国西部, 2001 (3) :41-43.

[2]马晓俊.帐篷社区[J].西部大开发, 2010 (9) :20.

[3]毛亮, 杨建忠, 史艺龙.帐篷面料的开发设计研究[J].陕西纺织, 2011 (1) :56-58.

上一篇:学校领导10年年终工作总结及来年安排下一篇:考试必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