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精选10篇)
1.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一
学习文言文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应该把它当做有趣的事,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快乐的倾听。
一、疏通文章意思,领略大致内容。
第一点很明显就是面了。领略大致的内容,往后就能掌握学习的方向。全文意思是什么,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体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抱负。我想这些放在试卷上都是常有的问题吧,既然是学习,为什么不从最基本的下手?掌握了航向,我们才能不在浩瀚的海洋中迷失自己,顺利到达想要到达的彼岸,获得各种程度上的成功。
二、寻找重点句子,提出特殊语法。
第二点是线。这一个主要就是针对翻译题的了,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很多参考书上面都会有特殊句型和语法的解释,而解释过的这些句子又往往是我们翻译复习的重点。所以这些我们就应该在书上做出特殊标记,将重点语法找出来出来注明。就像在航行中来到了目的地附近的海域,有了进击的信心。、
三、详略得当记忆字意和词性,熟悉掌握词类活用
第三点是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大同存小异。所以文言文与白话文一定有相近的地方。那么为了方便我们的记忆,就要努力找出这些相同之处。所谓记忆,分成理解性记忆和死记硬背两种方法,作为学生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当然是理解性记忆。理解,用自己的方法明白其中的文理和思路。记忆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件难事了。重点记忆通假字、重点字的词性和用法,其他普通的字义就疏略记忆好了。词类活用主要就是为翻译做铺垫,将它带进句子中记忆也许会更简单。总之就是前面说到的,理解,明白。
学习注定是挫折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迷惘和失败,但,那又怎样?哪怕是不顶尖不优秀,也要光辉得漂亮。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做好自己,为自己代言。
2.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二
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学习, 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不熟悉的文言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加之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并没有进行特殊的处理, 使得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的难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难题进行具体的讲解。
首先, 基础积累不足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最大困难。在小学时期,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较少, 即便接触也是简单易懂的, 没有太大难度的文章。从而就没有形成深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进入初中文言文学习, 学生就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 进而退缩, 从内心意识上就否定了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进而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另一方讲, 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积累不足, 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不能够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文言文的理解是需要十分注重作者的背景、经历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没有深厚的积累, 即很难对文言文产生深刻的理解。
其次,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初中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初步深入学习文言文, 由于小学所学习的文言文并不具备一定的难度, 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初中生, 由于对于文言文的陌生感、恐惧感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这种畏难情绪也就成为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的障碍。除此之外, 由于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认知程度有限, 并且如今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活力, 初中生难免会对文言文产生难以排除的陌生感。加之, 文言文的实用性较差,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仅仅觉得是为了考试, 考试的紧张感进一步加强了初中生的畏难情绪。因此, 畏难情绪成为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最后, 老师教学方法的滞后也导致了文言文学习的困难。在初中生课堂上, 老师对于文言文的讲解, 很多情况下就是照本宣科, 并且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老师自己在上面讲课, 学生在下面被动听从。这样传统的讲课模式打消了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有所下降, 这样一来学生就仅仅学到了老师所讲授的东西, 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 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
二、学习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时期学习的文言文可以说是学生们为了解进一步深入我国古代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三、老师教授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1、加强对于文言文创作背景的讲解。对于文言文的讲解, 首先就应该注重知人论世, 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性格特质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 才能够充分地了解文言文中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例如在讲解《木兰辞》的时候, 就应该多补充一些关于当时时代背景的知识, 让学生们了解到在那个时期从军是一件生死未卜的事情, 并且女子从军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 学生们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言文了。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本位是近年来提出的至关重要的教学理论。遵循这样的理论,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口技》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秀出自己拥有的口技, 这样引入情景, 展开教学的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建立具体的情景, 使学生融情于景。在初中课本中有许多纯粹描写景物的文言文, 这类型的文言文往往是学生们不感兴趣的文章。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给学生制造相应的情景。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岳阳楼的图片, 学生就可以通过图片了解到《岳阳楼记》中所描述的大好气象, 从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4、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拥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 进一度得到提升。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穿插一些文言文的小故事, 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总结
3.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三
【关键词】 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56-0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中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内容是从古文的海洋中选择了文质兼美的篇章,凝结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思想。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增强文化积淀与充实文化底蕴。中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由于学生对中国传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利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对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文言文的抒写背景与环境和现代生活差距巨大,对语言词句的运用也发生了诸多的嬗变,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策略,要去探索有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以下几个文言文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一种很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对考试的应付、朗诵耗时较多等因素,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诵读。文言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有音乐般的韵律美感。诵读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感受。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读”的重要性。诵读文言文教学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古文当中的生僻字较多,会影响学生诵读效果与积极性。因此,在组织诵读教学之前要解决文中的生僻字问题。第二,要求学生在朗诵时要带入感情,做到眼、口、心合一,读出或高昂、或深情等文中背后所体现的情绪。犹如演员演戏般,要进入角色。第三,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字字响亮,不能喃喃自语。这样才能读出语感,从而推进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形式有多种,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组织不同的诵读形式。可采用范读后自读、分角色朗读、背读、分组齐读竞赛等等。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音乐、画面等情景渲染,让学生进入情景,这样就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反复地诵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享受文言文韵律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古典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更容易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兴趣。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在许多国家得到实践并有过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形成小组形式,他们之间合作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优势有许多教学理论依据,例如主体性教育理论、构建注意学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习的兴趣等等,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记、感能力;也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有利于促进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分组,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法,首先要合理的进行分组。在分组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小组人数的确定。教师在教学分组前,对学生情况要充分了解,因为小组的人数由学生本身的技能水平、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的难易程度、合作学习任务的时间等因素来决定。第二,小组成员的确定。小组成员应该多样化,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长项。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要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包含备课(包括备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分配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评价反思等环节。在文言文具体的教学任务中有以下环节可以采用,例如,初读文言文时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朗读等方式合作学习;词句学习的时候,可采用文章切割分组合作完成并交流;讨论式合作鉴赏;探究式合作阅读等等。总之,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利用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机会,发挥好合作学习的最佳优势。
三、趣味教学
文言文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的人文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各种趣味性的转换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趣味教学法包含老师课堂中风趣幽默的语言、采用表演的形式、借用现代多媒体设备等。比如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巧妙地设计。有时也可插入易中天式的讲解方法,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讲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一系列的动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合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画面、音乐等等。教读《木兰诗》时,利用视频朗读,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战,也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
4.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 篇四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1】
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试试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 “(曹刿)问(庄公): ‘凭借什么作战?’”
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陆离”是修饰“长铗”的, “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如: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室谪守巴堕郡。
(《岳阳楼记》)
②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句中画横线的词照录不译。
六、换,即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有了这六字法,相信在以后译文的时候,你会轻松很多。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抓住课文关键字【2】
这一段时间,夏天非常苦恼。
他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总觉得一篇课文内容太多,记不过来。
一天,他把这件事跟同桌吴嘉说了。
吴嘉说,她使用过一个方法,就是一课只记一个字,记住这个题眼,其余的内容顺着就能展开回忆起来。
例如《草船借箭》,说着,他们就讨论起来。
“题目中重点词是什么?”
“借。
“作者围绕‘借’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借?怎样借?借的结果怎样?”
5.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五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广大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是学生的第一怕,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明显在提高,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也明显在增加,所以,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出现的问题,然后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意义就不言而喻。
问题:
1、兴趣不多
2、诵读不多
3、拓展不多
4、方法不多
5、提升不多
原因:
教师方面: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对一篇文言文,很多老师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老师的所谓知识的传播。
教材方面: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
学生方面:许多中学生认为,文言文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文言文学习、掌握与运用只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说自个儿跟不上时代,是个古董。
高考方面:综观历年的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高考如此,在课堂中,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而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串讲法应该是最好的。
习惯方面:由于文言文阅读面狭窄,接触到的文言材料有限,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往往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依赖心理;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再加上课时紧张,教师只好串讲、直译,这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自然更难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
对策:
1、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须百遍,其义即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2、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实施课改策略
《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实施迁移策略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5、实施兴趣策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本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taste(品味)、欣赏、快乐,尤其是对祖国传统语言的欣赏,我们总是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上施教,使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
6.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六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3.3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章,往往是检验学生人文品格最直观的途径。而写作训练,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应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确立爱国爱民的基调;其次,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文言文中分析出一些爱国爱民的健康主题,引导学生创作;最后,在作文评改中,可以鼓励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而不应只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片面追求。
7.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七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能力,文学性教育
什么是文学性教育?范冬梅认为:“广义的文学性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 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性教育指的就是文学教学。”因此“文学性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文学史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 ,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特征) , 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等”。
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性教育, 主要是从教材自身出发, 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的学习, 是一种建构学习, 这种建构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开阔自己的视野、诵读大量的篇章, 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水平, 重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这种建构必须始终以继承落实文化传统、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为前提。只有这样, 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性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才符合其自身主体建构的需要。进行文言文的文学性教育, 对于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来说, 应采用如下方法。
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文学性教育
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逐步体会得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呢?具体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
学生接触一篇文学作品时, 第一位的感受就是喜不喜欢, 而认为好与不好以及探究这种感受的原因则是第二位的。由读懂而理解, 由理解而感动, 由感动而判断, 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过程, 之后才能谈得上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引导学生辩词、会意、品味、涵咏。训练学生从文言篇章中把握内容、情感和语言, 以提高自己的文言解读能力。比如:教材中节选自《诗经》的《关雎》、《蒹葭》, 在学习时, 应先指导学生多多朗读此诗, 有个初步的感受。学生读过此诗后感到句式以四言为主, 整首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诗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语言比较艰深, 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品味感受劳动人民在诗中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品味劳动人民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因此, 对文言作品来说感知是第一位的, 没有感知就没有鉴赏。但并不是说要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把整篇文章或整首诗歌拆成单个字、单句话去理解, 而舍弃了它的人文性。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 只会渐渐觉得文言作品令人厌倦, 而不会领略到诗文的神妙之处。其实, 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之所以好, 并不会仅仅因为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 它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为一个艺术整体, 我们应该尊重其整体性。
2.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识经验积累之下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生活经历、文学素养积累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也常常发现, 一部名著在每一次重新阅读之后, 都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也是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主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 有助于学生主体的成长。所以, 在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 一方面不要把参考书上的定论强加给学生, 要鼓励学生勇于各抒己见, 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偏激甚至错误的见解时, 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最好是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在探讨和争论中调整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可以促使大家梳理、陈述自己的见解,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在相互争论中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 反思自己的感受,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比如: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很值得学生仔细推敲, 以便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质疑, 进而明辨思想内容。但并不是说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就是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乱想和瞎说。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应以文本为基础自圆其说, 最好能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文章的妙处是悟出来的, 全靠教师一味讲解灌输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能力, 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才会更有价值。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一样,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并不是一定要他们区分出是非黑白, 关键是通过这样个性化的争论,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生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课本中文言单元所选的篇章, 普遍涉及到多种文体, 它们都讲究用描述的生动性、结构的精巧性和语言的感染性来反映现实或者理想生活,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对于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来讲, 读后往往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并引起强烈的共鸣。但是, 学生们并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和历史常识, 对于古人的情感, 他们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依据是其中具体的语言材料, 如: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 心理活动, 景物的形、色、声、情态, 作者的议论抒情等, 只有抓住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 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好处。学习诗词时要注意的是诗词结构上的特色和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 (炼字、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 在这些方面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感悟、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 许多诗的中心句都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一句上。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杜甫在最后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理想。《泊秦淮》的最后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如此。对于词来说, 常常遵循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的规律,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再读文学作品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给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方法的同时, 应避免学生只会说些套话, 导致无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开展文学性教育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市区选择课外的文言文篇目作为中考文言文的阅读题, 今年, 南京市的《中考指导》也明确规定, 课内古诗文鉴赏不再考查, 转而考查课外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专家们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了一定的篇章编入教材来进行教学。但凭借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 用现有的课时, 而且还在文言文已不具备交际能力的今天,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要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自觉地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教育时, 还应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拓展、延伸, 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 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的拓展、延伸, 夯实课内文言的基础。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章虽说是精品美文, 但有的篇章并不能把历史的真实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而只是一些节选, 有的是在有限的资料基础上的文学艺术创作。这时, 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原委向学生进行适当而准确的讲解, 使学生对其有个正确的评价, 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教学。如:学生如果了解了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 屡次被贬, 将会更好的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感慨。这样做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2. 以课外学习为基础的拓展、延伸,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所讲的内容毕竟受到限制, 因此, 在课外, 开展适当的活动, 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也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教育的必备方法。如可以举行每周一首诗词的活动, 在黑板报辟出一个角落, 精选唐诗宋词中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或名句, 每周由一名学生主持, 组织学生围绕诗的创作背景, 诗的语言、意境、思想等方面进行重点赏析, 要求学生对名句做到熟读成诵。这样做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增加学生的积累, 锤炼学生的语言, 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班每周二中午都是固定的读书日活动时间, 可以利用一定的自习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 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当学生长期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中, 就会逐渐具备开阔的视角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一直以来都认为, 语文教学不应着眼于考试中分数的得失, 而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 积极思索的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综合学习能力, 这将是一份功德无量的事业,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性教育才真正达到目的。
3. 在课外文言文写作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一些中学生在尝试使用文言的形式来写中高考作文,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2002年浙江某考生的《赤兔之死》, 这篇作文毫无争议的获得了满分, 不仅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个成功的案例不仅值得高中语文老师借鉴, 对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 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启发, 比如:在日常教学中,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识记问题颇令学生头痛, 如果撇开语境孤零零的把多项意义记住了, 到了一个新的文段中还是难以判定其意义和用法。有的同学就编写了一些文段, 使识记更为便捷有效。比如:晚课铃响, 某君不适。腹内作痛, 意欲适厕。适蒙师问急急而逝。在笑声中, 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适”的多项义项:畅快, 到———去, 恰好。适当的文言文写作, 使学生从平常文言文教学中纯粹的听、读中解脱出来, 小试牛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如今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 未来学生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语文知识, 更要加强对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的培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由文言文所记载, 文言文的教学承担着既往开来的重责。文言文的教学丝毫不能懈怠, 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更是当务之急。我从文言文的文学性教育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生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方法,
8.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与突破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困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75-01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智力水平并没有突飞猛进,但学习要求却有很大提高,其突出标志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文言文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古代寓言两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两则等六篇文言文。本文笔者着重从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处人手,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几点方法以供同仁探讨。
文言文学习的困难之处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很多的不同,这些不同往往给中学生造成学习的困难。
倒装:“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郑人买履》)
省略:省主语,“观之正浓”——“我观之正浓”——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省宾语,“心之所向”——“心之所向是鹤”——心中想象的是鹤(《幼时记趣》)
倒装与省略一起出现:“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曰:‘我宁信度,无信自足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
通假字,“而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反归取之”中的“反”同“返”。(《郑人买履》)
用词习惯不同,“而置之其坐”中的置是放的意思,“而忘操之”中的“操”是带的意思。(《郑人买履》)
其次,学习文言文的困难还在于,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先自度其足”中的“度”与“吾忘持度”中的“度”含义就不同,前者是量的意思。后者是尺码的意思。
最后。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文言助词,同样的文言助词在不同的地方用法往往不同。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至之市”、“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三句中都有“之”,但含义各不相同。“至之市”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而忘操之”中的“之”是指示代词,指代鞋子;“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这些对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学习文言文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相反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我们是一定可以学好它的。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有效的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方法——六步阅读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做好预习,找到拦路虎,并初步克服。预习过程中要作到这样几点:(1)找出生字,查字典,标好注音;(2)读好句子,知道在哪儿停顿,把握好节奏,借助课文中的解释,搞清各句的含义;(3)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有哪些著作及著作的特点,他人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4)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5)找出文章中的文言虚词,注意其用法,不懂的标出,等待老师讲授,或向老师请教。
第二,慢读课文,抄写课文。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读书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到”有利于我们领悟课文,因而领悟古文的好方法就是慢读和抄写。抄写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注音和解释,边抄边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读几遍后,就会觉得朗朗上口,不仅培养了语感,便于长久记忆,也会初步懂得它的含义。
第三,精读课文,具体感知课文。任何作品都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因此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趋势,及作者的生平际遇,从而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趋向;任何句子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因此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语言的风格;任何词语都要在一定的句子中理解,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要搞清每句话的含义,在老师的指导下翻译成白话文。精读的过程要落实到位,字、词、句、章都不容放过,构成立体的知识网络。
第四,赏析课文。选人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精选的,思想上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艺术上有典型的示范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位。赏析文言文首先要注意它的思想价值。任何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选人教材的文言文更有其正面的教育意义,选人七年级上册的两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我们学习古人的经典文章就要领会其思想,把握它的精髓。赏析文言文又要注意其艺术价值,文言文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显示出一种美感。如学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时,注意其中的“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细察纹理”、“物外之趣”,一边读,一边领会其文章中隐含的对仗,思考其产生物外之趣的重要原因是观察细致,更是由于作者的童心、童趣。文章的美了然于胸。
第五,及时总结、巩固,做好笔记。一个时代的文章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个时代的文章有其共性。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都有其共性,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归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把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整理出来,写在专门笔记本上,不时回顾,会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
第六,背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而积累需要记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争取把经典的范文背下来,从而达到加深对古文理解的目的。
9.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九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10.浅谈如何引导初中生学习文言文 篇十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兴趣;写作
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一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文言文,尤其是初中,文言文单独作为一个专题,由此可见文言文的重要性。初中的文言文相对小学来说难度提高了很多,它不再是简单的言语和简短的课文,而是句式复杂、内容多的文章。因此,很多学生都害怕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束手无策,遇到文言文的题目就像一只无头苍蝇,随便填填写写,词不达意,达不到学习的目标,也因此而错失一个争取更好的中考分数的筹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真正学懂文言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但对于初学者也是有难度的,学生要先大致明白本课内容,主要说什么,然后再逐句理解,理解词语的文言文意思及它的词性,例如是否在本句子中作为代词或者充当谓语或通假字存在,要明白这些词性及用法,文言文倒装句也非常多,要懂得倒装句的用法,然后照着这样理解熟读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会慢慢找到学习的方法了。
二、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文言文对于学生学好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经典的文言文。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文章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如果能将经典的文言文背诵下来的话,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很多句型和词汇量,才能身临其境地解读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真正含义,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者道理,才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在解读其他文言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在考试的时候运用自如。
三、指导学生掌握词句规律
(1)词语的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的活用等,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是要用心去理解。
四、让学生试讲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后,学生应该积累了比较多的、相关的知识以及一些方法,这时让学生进行试讲,让学生给学生讲课,以学生的思维来进行讲解会使其他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学生的试讲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足,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误解课本内容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做好笔记,但不要急于对其进行纠正。待学生讲课完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试讲给予一定意义的、积极的肯定,然后再对学生的试讲进行纠正以及补充。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所学,增强自信心,而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一些方法,为了增强学生在答题时的自信心,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试讲。
五、平时适当地让学生练习用文言文写作
用文言文来进行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增加作文的文采。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初中生经常阅读文言诗词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加之将其运用到作文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使作文更加具有文学美。初中生用文言文进行作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巩固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又提升了自己的作文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个人方面来讲,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卢军强.浅谈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一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文言文,尤其是初中,文言文单独作为一个专题,由此可见文言文的重要性。初中的文言文相对小学来说难度提高了很多,它不再是简单的言语和简短的课文,而是句式复杂、内容多的文章。因此,很多学生都害怕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束手无策,遇到文言文的题目就像一只无头苍蝇,随便填填写写,词不达意,达不到学习的目标,也因此而错失一个争取更好的中考分数的筹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真正学懂文言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但对于初学者也是有难度的,学生要先大致明白本课内容,主要说什么,然后再逐句理解,理解词语的文言文意思及它的词性,例如是否在本句子中作为代词或者充当谓语或通假字存在,要明白这些词性及用法,文言文倒装句也非常多,要懂得倒装句的用法,然后照着这样理解熟读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会慢慢找到学习的方法了。
二、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文言文对于学生学好文言文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经典的文言文。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文章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如果能将经典的文言文背诵下来的话,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很多句型和词汇量,才能身临其境地解读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真正含义,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者道理,才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在解读其他文言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在考试的时候运用自如。
三、指导学生掌握词句规律
(1)词语的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的活用等,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是要用心去理解。
四、让学生试讲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后,学生应该积累了比较多的、相关的知识以及一些方法,这时让学生进行试讲,让学生给学生讲课,以学生的思维来进行讲解会使其他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学生的试讲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足,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误解课本内容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做好笔记,但不要急于对其进行纠正。待学生讲课完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试讲给予一定意义的、积极的肯定,然后再对学生的试讲进行纠正以及补充。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所学,增强自信心,而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一些方法,为了增强学生在答题时的自信心,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试讲。
五、平时适当地让学生练习用文言文写作
用文言文来进行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增加作文的文采。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初中生经常阅读文言诗词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加之将其运用到作文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使作文更加具有文学美。初中生用文言文进行作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巩固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又提升了自己的作文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个人方面来讲,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浅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07-03
初中课外文言文免费08-14
初中文言文阅读大全09-01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09-09
初中文言文部分翻译10-16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06-23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08-12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10-04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07-01
初中文言知识点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