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0-07

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共8篇)

1.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一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中(214411)吴铁军

编者按: 本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讲座分为五部分:一是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二是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三是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四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五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各位老师,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今天坐在这里与其说是讲座,还不如说是与同行们共同分享教育大师们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8日第8版载文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关键所在。”

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现在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育事关重大。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这个话题,专家学者都谈得很多,我想从一个平凡的高中生物教师从教26年的教学实践,来谈点思考。今天,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二是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三是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四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五是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就是说为什么要研究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想,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因: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上海在二期课改中提出了“教师决战课堂”的口号。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跨过去的一个坎。否则,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不能化为现实,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2、事业的需要。

在第20个教师节,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著名生物教育家,原北师大附中校长朱正威曾这样讲过:“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多学科中,虽只占一席之地,然而,它所承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却是全面的、艰巨的。如同一滴水珠能折射出阳光所包含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全部 波长的光那样。”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

3、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 江泽民同志对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四大技术大显风采(1)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3)纳米技术(4)认知科学。其中两大技术和生物有关。大家知道,技术的突破,将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全世界治疗血友病,传统用献血,需500万人提供血浆。用转基因奶山羊来生产,那就只需1头这种转基因羊就可满足需要。一头转基因动物就是一座天然基因药物制造厂。世界上把生物制药产业称为钻石产业。如果没有今天有效的教学,就不可能有明天经济的腾飞。为此,研究高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实的需要。

医生的成果在手术台上,袁隆平的成果在大地上,教师的成果应在课堂上。基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孜孜追求的东西,我们每一天的辛苦工作,就是要追求“理想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力求高效的最大限度的收获(实施有效教学)。我们一生的辛勤劳作,就是要追求当“理想的教师”:付出有回报,不做无效劳动,避免微效劳动(做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在一所学校里,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研究高中生物学有效教学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查阅了许多资料,综合起来,我认为:“有效教学”可理解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二)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三)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四)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

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

综合效果(即时+长期)

教学效率=———————————————————

时间

对教学效益来说,视角不同,有可能结果不同。我打个比方: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三年功课两年学,从追求考试分数来说,效益肯定是好的,但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效益就不一定是好的。而我们现在讲的有效教学的教学效益,指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效益。,体现了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三、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

根据教学的成效有三种理解:即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综合起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所理解 “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第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教学(全面发展)。第二,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教学(学会学习)。第三,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教学(教学相长)。能有机地实现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这样的生物教学就是有效的生物教学。

四、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我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是一个上位概念,通俗的讲就是一种“轻负担、高效益”的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中这样 写道:“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从上面可以看出:高中三年的生物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

(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①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学习。②在生物教学结果方面,指有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科学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生物学习能力。

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生物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生物教学育人的问题(朱正威)。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教学效益在生物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生物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生物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生物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生物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生物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生物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科学性——正确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研究有生命的物体,它属于理科,因此有效的生 物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性是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生物的生命物质基础的非凡性——生物大分子。到目前为止,科学上没有什么非凡的“生命物质”或“生命元素”。组成生命体的全部元素都来自自然界。是非生命自然界普遍存在的。(2)生命自然界的多层次性。生命自然界的复杂性之一是它的多层次性。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下有细胞器、分子和原子;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3)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奥地利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贝塔朗菲曾说过:“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4)生命活动和信息变换。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的发现,使得我们使我们领悟到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5)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

五、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围绕生物新课程和有效教育的理念,我提出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以下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现实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在评课中采用两个95%衡量标准,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1.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

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

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如果我们教的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就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起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可参与,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由浅入深,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2.多莉羊的猜想

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莉羊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课堂上,发现许多学生受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回答这一问题。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竭力“猜测”,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教师所愿”!因此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起点高,更会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科的学习原来是如此高不可攀!

如这一问题改为:根据教科书“克隆多莉羊的培养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②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③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④多莉和那只母羊最相似?它为多莉羊提供了什么?

⑤以上事实说明,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这样一改,增加了层次,降低了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同学大大增加,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勤合作。生物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3.“基因突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略)2.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处理及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5个小课题:①生物变异的类型;②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③基因突变的概念;④基因突变的特点;⑤基因突变的诱因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将全班学生(共45人)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9人,为A系列小组。提前一周把任务分配给各A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任务不同,即:A1~A5,在课外由各A组小组长自行组织学习。步骤一般包括:资料收集→资料交流→重新整合→共同学习几个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步骤,再将A1~A5小组(每小组9个人)中每组抽取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为B系列小组,以此类推……由每个组员将自己所掌握的小课题知识(其他组员没有学习的内容)轮流介绍给其他组员,或要求他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目的是达到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掌握5个小课题的全部基础知识。

由于A系列小组是带着任务学习的,将来他要作为老师,给其所在的B小组其他成员讲课,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他们会认真学习。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次重新分组,为了便于操作,定于在生物实验室上课。2.2课堂教学

2.2.1 A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资料收集、整合与处理

(略)

2.2.2 B系列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助协作与交流

(略)2.2.3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反馈与补救

(略)

评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得以增强,对学科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常总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总结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所进步。

案例4:例如,“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复习,可归纳形成图解(见下图)。

(5)评课:把有效教学做为评课的标准。评价一节生物课是否有效可以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5%,本节课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本节课所学内容95%以上学生能掌握。通过两个95%,实现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1)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5.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提出以下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

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2)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 案例6.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逐步设计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 ②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④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 ⑤子二代中出现3: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⑥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3)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

7、如:这是关于细胞膜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低水平的问题)

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②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浓度梯度、载体、能量)

③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将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

①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

②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

③ O2在血液中怎样被运输的?(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④ 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⑤ 成熟的红细胞能否进行分裂,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细胞核)

⑥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呼吸产物是什么?(无氧呼吸,乳酸,因为没有线粒体,无有氧呼吸酶)

⑦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线粒体)

⑧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⑨一位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一种与水的运输有关的蛋白质,请由此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协助扩散)

经上述重组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8: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时间为线索):

17世纪 比利时 海尔蒙特(水是植物建构自身的养料)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还在淀粉。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产物中的碳来自反应物中的二氧化碳(卡尔文循环)。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分析,概念被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和完善。随着事件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建。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们还能体会到科学家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因为像海尔蒙特这样的科学家大胆质疑前人的论断,“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才得以发现。另外,通过对海尔蒙特的实验价值的评价,学生对于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前人及其为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可见,科学史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4 体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生物世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9:“基因的表达”一节的教学设计

设计时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分?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到核糖体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可能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然后由教师介绍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请学生思考并依此推出结论:蛋白质合成与RNA有关。继续请学生思考,如何证明RNA与DNA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预期,然后教师介绍拉斯特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的实验,请学生思考: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推出:RNA是在细胞核中合成。把DNA中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中转移到细胞质中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很可能就是RNA。师生共同推出结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RNA有关。然后请学生将此与自己的假设、实验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再请学生思考:RNA与DNA之间有何关 系?如何证明呢?在学生猜想后,教师介绍1961 年科学家们发现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与科学家的不同在哪里?引导同学不断总结,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再请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经讨论后学生推出结论:DNA 能控制 RNA 的合成,即 RNA 的合成是以 DNA 作为模板的。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理解了科学探究的艰难和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些还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体验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5.联系生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增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0:比如在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采用引领学生对相关生活素材进行归纳和演绎而获取新知识。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 2003年12月15日 报道,驻伊拉克美军经过将近一年的艰巨搜寻,终于在今天早些时候,在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市郊的原野洞穴中,生擒了落荒中的萨达姆。由于近年来,萨的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故其已面目全非,让人很难辨其真伪。假如你是一位专家,你认为在美国情报局已获得萨达姆的照片、指纹、口腔上皮细胞标本和皮屑标本的条件下,哪种鉴定方法最可靠?

6.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高中生物教学,利用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提高生物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

① 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案例11.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就 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通过电脑动画,把噬菌体如何从外界吸附到细菌表面、如何把DNA注入到细菌内部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如何使细菌本身的DNA解体、如何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合成噬菌体本身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并把它们组装成子代噬菌体、最后如何使细菌解体而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等主要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学生观看之后就可以很明确地指出:在整个过程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始终留在细菌外部,因而对子代噬菌体的合成不起作用,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只有进入了细菌内部并控制了子代噬菌体合成的DNA才是遗传物质。

②在课堂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案例12.如,在讲“细胞的内吞和外排作用”时,由于高中刚刚开始上生物,不清楚一些生物术语,从相关教学网站上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内吞和外排过程的小Flash,动态表现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着在细胞膜上内陷形成小囊,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省去了教师画图讲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③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可提高传递知识效率

A.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

案例

13、在“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3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用Flash演示,最多需2课时就可完成了任务。

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

14、分析兴奋的传导时,在放Flash时,向学生推出一序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评价激励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案例15.苏州吴中区长桥高中金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及赏识。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一开始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平平,后来学习劲头就明显没有原来足了,但无意中有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情况,那是今年三月份在我上《遗传和变异》的一堂课上,我提出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先点了几个我认为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要么答错,要么不知从何答起,我正要准备自己说出答案时,我看到了他期待的目光,于是便点了他的名字,他居然答对了,我感到非常意外。在意外之余,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了问题的难度并表扬了他。自那以后,我发现他学习劲头尤其是学习生物的 劲头比一开始学习劲头还足,并经常提出一些别的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当然,我也常以肯定并欣赏的态度对待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六月底市统考的期末考试中,他以128分的高分轻松取得全校生物的单科冠军。由此可见,我的激励使这位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提高了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8.有效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教师写教学叙事。如果一个教师能持之以恒,那么这个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不断提高。

案例16 教 学 叙 事 刘灿艳

今天该讲减数分裂了,这一节课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引入新课的时候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狮可以生狮,虎可以生虎,但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为什么不可以产生后代呢?”很多学生可以迅速的答出骡子的染色体是奇数条。接下来老师继续发问:“为什么奇数条染色体不可育呢?”学生会继续思考,这时老师解释:“马的染色体条数是64条,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是32条,驴的染色体是62条,产生的精子染色体为31条,这样精卵结合,骡子的染色体为63条,无法正常产生精子和卵细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骡子的减数分裂不可以正常进行。”学生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师,香蕉没有种子是这个原因吗?”“老师,无籽西瓜没有种子是这样的原因吗?”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并且大致体会到减数分裂的核心思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分裂方式。

接下来讲解了精子形成的过程,通过各时期的黑板图展示给学生,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对各时期的特点有更准确的了解。最后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精子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样动静结合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一节课下来心情真的很好。同时体会到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真是太对了,学生说的多,问的多,教师发挥的就越好,学生得到的知识就越多。一堂课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站在前面讲课,也真是索然无味。

刚刚搬到我们的新校区不久,班级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可以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学好知识,作为老师,内心深处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很幸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应该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因为学校、家长、老师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学生可以成才。

教育家斯图尔特(J.Stuart)曾说过:“我坚信教师通过他的学生而永生。如果我的教学是有启发性的,好的和坚持优良价值的,我就会长生不老。你说优秀的教育怎么会灭亡?优秀的教育将永存,优秀的教师将永生!”我相信如果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优秀的,那我们也将随之而永生!

2.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二

那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 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 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同样, 学生学得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提高, 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有效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要有效果, 课堂学习要有效率, 课堂教学要有效益。也就是说, 学生在学、学得会, 并且在短时间和低精力情况下掌握的最多。个人认为有效果就是指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活动, 主要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率则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益是指学生学习后能不能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学习的根本, 三者中最重要的内容。历经几年的尝试和探索, 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营造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八年级 (上) “食用真菌”一节, 在教学临近期末的阶段。此时正值深冬时节, 在野外根本找不到新鲜的蘑菇。另外, 学校周围也没有蘑菇的种植户, 校内相关的资料很少。仅凭课本上的一点图片资料来上好一节课相当困难。

在此情况下, 我做了如下的尝试:像往常一样, 踏着铃声走进教室, 不过多了一部录音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情, 一些同学小声的交谈:“这是要干什么?”

我郑重地向他们说:“今天, 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歌, 下面请欣赏这首歌。将放音键按下, 从录音机中飘出《采蘑菇的小姑娘》的优美旋律。开始时, 孩子们在倾听。一会儿, 有一些同学开始合着音乐哼起来。后来, 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凑打起了拍子。听了两遍后, 我对他们说:“好听吗?”“好听”“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 歌词也好。这首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歌的词吧!”

我将抄有歌词的小黑板挂到了前面,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请根据歌词回答:

1. 蘑菇的形状、结构?

2. 蘑菇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温度、湿度、阳光等。)

3. 蘑菇的数量和分布是怎样的?

4.……

在完成上面几个问题的同时, 又展示了有关蘑菇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的幻灯片, 并穿插了讲解。在整个课堂活动中, 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 此时也伸长了脖子和同学们争论着。活动结束了, 学习任务完成了, 孩子哼着歌儿走出了教室。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愉快。

在从前的生物教学中, 只有在实验的时候学生才表现出一点兴趣。只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专业术语、概念就是昏昏欲睡, 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课上的一个实验很难以掩盖知识的“乏味”。生物课堂往往是“实验课乱嘈嘈, 理论学习静悄悄”, 即使有人参与也只不过是“独绣一支”。

在本节课中, 孩子们为何一反常态, 表现的如此活跃呢?会较长时间的保持兴奋呢?其实, 仔细一想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一:在课堂上, 学生是置身于音乐之中, 直接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这是在以往的生物学习中不曾遇到的情景。另外, 这首歌节奏欢快, 给人一种轻松的感受, 适合学生的口味。恰好和以往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设出了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情景。学生先“跟着歌儿哼着”, 后“跟着节奏打拍子”。这已经说明学生开始就已经陷入教师设置的这口“美丽的井”。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孩子都会沉浸在兴奋中。

其二:这一节课中, 我把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 不断调节学生的情绪。在开课伊始运用了音乐教学中的“欣赏”, 在课中分别运用了语文的“分析”, 生物的“图片观察”“讲授”等多种方法。在一节课中, 将几种方法穿插运用, 使学生的感官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 从而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

由此,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 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调控课堂环节, 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 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兴奋, 继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主体确证策略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有效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预期目的。生物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学得轻松愉快、记得住、掌握得牢。例如, 在讲初中七年级下“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时,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分别测得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时的脉搏数据, 然后比较。进而让学生做较为剧烈的运动, 再次测脉搏, 前后两者进行比较。

在这节课中, 学生相当兴奋, 很快就总结出,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强度与脉搏者间的关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 轻松地学到知识, 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只在教室内学习这些抽象的知识, 既乏味又枯燥, 如同嚼蜡。课堂又何谈有效呢?

在这节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时, 学生自己运动、自己测量、自己记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体会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 把课堂由教室转移到操场上, 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新的形式, 极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场空间很大, 没有了在教室内的由空间带来的那种无形的约束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解放, 是一种自由, 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从精神到肉体的愉悦。学生在学习时, 是轻松的、快乐的、自由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运动中进行, 都是在做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所以这节课学习效果明显, 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使学生从精神层面也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三、生物教学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物知识全部来自于大自然, 教学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从自然界中学习和感受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自然界是最好的生物课堂。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上“蔬菜作物”“粮食作物”以及“校园植物调查”等章节时, 开始的几年中我总是自己准备一些植物在教室内和学生学习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乔木、灌木等概念。学生可以在考试的时候准确地回答出教师曾经举出的例子, 但只要变化了植物的种类, 就不知所云。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我做了一些尝试:在学习前两节内容时, 把学生带到一个事先观察好的农田。这片农田中既有玉米又有大豆等农作物。学生们在这片农田中按着教师事先下发的学习提纲仔细地观察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学生还在农田附近的地方找了一些不知名的植物, 根据根、叶等特征进行判断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在日后测试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单、双子叶植物的类型和相关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两节课的内容, 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后反思其结果:生物学的所有知识源于对生物体的研究, 而生物又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走进自然,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魅力, 体验生物的神奇, 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也使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同时学生亲身体验、实际观察远比教师干巴巴的理论、文字、说教深刻。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也远远超过了教材和教师所举出的例证。自然界是我们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自然界是最好的生物课堂。

以上几点是本人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 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教师批评和指正。

摘要:有效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要有效果, 课堂学习要有效率, 课堂教学要有效益。个人认为有效果就是指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活动, 主要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率则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课堂教学的创设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1.要善于营造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主体确证策略;3.生物教学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关键词:学习情境,主体,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3.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意见 篇三

2.刘政:《重视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制定计划、精心设计和组织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它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促进幼儿正常进行学习活动并达成有效学习。因此,有效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柱,我们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师幼双方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那么,有效教学要注意到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全面了解幼儿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即备教材,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到全面了解幼儿,即更备幼儿。从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备幼儿的工作。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幼体个体差异,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大班教育活动“认识标记”。教师的活动理念是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标记,知道他们的用处以及发生情况后的使用方法。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海宝引出几个标记,是复习的过程。再此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标记,用这种方法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在复习标记的过程中运用几次实地演习的方法,在出示新标记的时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标记的图案以及作用这样会加深孩子们的记忆。总之这节课对幼儿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综合看整节课,教师充分钻研了教材,但备幼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有些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得兴趣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已知和生活经验,选择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关内容,以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想象,以激励表扬调动其积极性。

二、教师要学会课堂调控,并适时引导幼儿

课前教师都能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选择丰富的教学方式,并明确教学进度。这一切都是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有效学习而服务的。但幼儿园教学的对象有着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完美的教学方案,严密的教学流程设计,认真的活动组织,但往往事与愿违,并没有达到事先预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教师缺乏控制课堂节奏、组织课堂纪律的能力,即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在备课时,教师设计对于所设计的活动既要精心预设,也要注重生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反馈情况,并及时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积极的加以鼓励肯定,消极的予以正确引导,以确保课堂预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例如一次中班美术课教学水滴画,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各样用水滴做成的精美图案,幼儿一边欣赏着,一边发出了“哇,好美”的赞叹声,教师随机让幼儿谈谈刚看到画面的感受。接着,教师又启发幼儿说出这些画都像什么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没见过。幼儿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位幼儿手指着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满脸欢喜地说:“这是雪花。”教师马上纠正说:“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这叫满天星。”对于这个幼儿信心满满的回答,教师过分依赖课本,一下子就否认了,孩子也给失落地坐了下去,后面便再也没有举手发言。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以后,接下来教师引导:“花这么漂亮,你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吗?”幼儿畅所欲言,有的说是吹的,有的说是用水滴的。教师就介绍了水滴画的过程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分别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试着滴了几幅水滴花,老师对这几个小朋友的画加以评价。有位幼儿马上提出疑问:“老师,这个画干了以后也是这个样吗?”教师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而是继续着既定的教学内容,而幼儿在下面开始了自己制作水滴画的时候,为此,造成了活动的一点小混乱。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在幼儿探讨的问题上,再引导幼儿回到原来的教学程序,或者对幼儿的反应给予关注。如果幼儿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这个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有关的探索活动。

三、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并激发幼儿情感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尊重”一词的深刻含义,每一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并善于观察,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如一次在上小班语言“变色龙”的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故事和图片激发幼儿的情感。课始,教师先让幼儿欣赏故事变色龙,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然后老师为孩子们每一桌准备了一套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去帮变色龙变身。活动最后,老师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大人的鞋,报纸做的各种发型等等,让孩子们也学着变色龙去变身,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孩子们变身以后做出各种姿势,有的学着走,有的还想跳起来,就在这时候老师为了结束这个环节,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停止了孩子们的活动。有的孩子不愿停下来。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幼儿不愿意停止操作呢?很显然,这是因为课堂中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并激发出来了,但老师又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激情。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要尊重幼儿当时的状态和水平,适时调整课堂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完全可以让幼儿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只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幼儿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促进师幼交流、激发儿童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问题作用的发挥,教师要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及时捕捉有效提问的机会和教育的锲机,关注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尊重幼儿,发挥幼儿主体能动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问题,让幼儿自主表达,幼儿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升。

4.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四

铜山县实验小学刘艳梅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很努力地在做着,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就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准备充分,设计巧妙,学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帮助,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二是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是在课前看看教参和教材,然后简单地写出—个常用的流程,学生平静地、习惯式地学,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师没有准备,只是拿着课本宣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无奈地“学”,做足了教师的“接话虫”,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只是在“泡堂”,课堂效率非常低下。

后两种情况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种情况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教学习惯很难改变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习惯的误导。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上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解读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

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中的常态,而教师的责任恰恰就在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于量与计量的知识,如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对于《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多位数的认识》需要用讲授法;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那我们只能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上学才几个月,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上课时,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可见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自然“热闹”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

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的就是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支持、帮助和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发现数学结论和方法。

如教学“升和毫升”,这是一节概念课,许多教师觉得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一位特级教师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四、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占大部分,通过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有数方格的;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

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5.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在这次学习战丽娜老师的《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我收获颇多。简单通俗的讲,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回看我们平时的教学,总是一个模式、一个腔调、一种方式贯穿在整堂课中。那种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教学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缺乏生气,让学生昏昏欲睡,也注定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精心创设的情景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师的语言修养勾动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趣味性的语言极富魅力,幽默的教师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又能传情达意,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激情,诱发学生兴趣。如果把一堂好课比作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么教学语言便是画的色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想象的活力,使他们的学习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尤为重要。

三、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

战老师讲到的学校组织的“讲题比赛”――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内讨论题目的解决方式,随后抽号讲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的形式并非只有教师教、学生学这一种,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教法,用多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更高更深更广的引发学生思考。

四、动手实践拉动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课”为“做课”。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实践活动的经验。只有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杜绝那种死背教条的习惯,用实践牵动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后反思促进学生的思维

6.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六

肖凌戆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510700)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13-15)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是不争的事实.“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题海战术”盛行,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克服“题海战术”顽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课时却在减少.要解决新课程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用)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

[2]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认知成绩、学习速度、情感发展等方面.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

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收益,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删掉)“有效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上位概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2.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性,是指数学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

[3]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简称“三维目标”).

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按照“三维目标”来制定,值得商榷.章建跃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强调“准确”“具[4]体”“有用”.2.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 [5]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有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是对教学价值的量化评价,教学效益是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综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凸显人文关怀.数学有效教学要有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效益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数学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数学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

思想性,是指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思想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蕴涵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之中,数学概念、原理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共同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章建跃认为,有序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变式策略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常[6]用策略.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3.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建立

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可体现“低起点”要求.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0,0),P(1,2),如何求O,P间的距离|OP|?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P2(1,2),如何求P1(11,P2的距离|PP12|?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P12|?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

(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2问题驱动

“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

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基

[7]本概念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重复经过变式得以发展 .这里的变式也是用问题来驱动的,变式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认知台阶.不断变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变异空间,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建立实质性联系;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笔者认为,可从设计有效“问题”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 本文中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有效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第一,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第二,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第三,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第四,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案例2.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有知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坐标法的初步知识等.下面是笔者设计:

问题1.正弦定理给出了三角形边角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怎样证明的?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

问题2.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第三边?

问题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0(Ⅰ)若A90,b3,c4,则a? 0(Ⅱ)若A60,b3,c4,则a? 0(Ⅲ)若A150,b3,c4,则a?

问题4.一般地,在ABC中,已知b、c和A.怎样求a?

问题5.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述你的发现吗?能给出证明吗? 问题6.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的三个角? 问题7.在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中,何种证法更简洁?

上述问题是有效的.问题1提供了“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问题2体现了目的性,问题3体现了直观性,问题

4、问题5及问题6体现了开放性,问题7体现了体验性.问题2和问题3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在此水平上提出问题4和问题5,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困难,体验探究的过程.

3.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数学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展示过程,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方法的建构与反思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教师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与教师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艰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4变式探究

变式探究,是指通过“变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未曾有过”的知识.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8].

变式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变式设问”、“变更题目”、“变位思考”、“正误辨析”等[9].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变式探究的方法,学会在变式探究中提出问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难度,特别是开放性变式题要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从而丧失探究兴趣;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数量,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变式探究要把握时机,若过早地进行变式或“告知”结论,学生难以体验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变式探究要有深度,问题变式要反映数学思想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4.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按照发展性评价和有效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4.1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体现课标要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用,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4.2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教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有实效。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展现有效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设置有效的变式练习;从教学的归宿点来看,开展有效的反思评价。

4.3教学效率较高-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数学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能主动提问,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能体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建构过程及应用价值,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1-3。[5]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43-46.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肖凌戆.“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J].中学数学,2000,9:4-5.

7.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有效课堂,基础,保障,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教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本文旨在就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科学理论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1.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各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是我们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2. 及时反馈, 当堂训练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原理, 要把遗忘的曲线变成直线, 最佳的办法就是及时训练, 不要把问题放到课后。因此, 课堂教学的有效表现应该是做好当堂训练。

3. 设疑、质疑、释疑

疑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就会积极思维, 努力探求。设疑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学习目标,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参与的实践过程;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实践过程, 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释疑是教师组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二、优化教学模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1. 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

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开场白, 将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上来, 并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灵活采用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引入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创新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 要由过去的权威讲授者, 变成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朋友和引导者。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融洽师生感情。

3. 激发学习兴趣, 奠定创新基础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 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 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力, 奠定创新基础。

4. 激励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从存疑到释疑, 并在新的基础上生疑, 这样的时机正是创新教育所必须营造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勇于尝试, 要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于教师和书本,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观察与实验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大量的物理概念、规律、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发现、总结、归纳得出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及实验性习题, 突出了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

1.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中,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进行实验观察中, 包括观察现象、观察操作、观察过程、观察数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只有这样, 观察效果才能最佳。通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 要开展好学生实验。没有条件的学校, 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上好学生实验课。凡是涉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 我们就要舍得花时间, 在课堂上逐项对学生进行训练, 按照“讲清原理, 示范操作, 学生练习, 巩固提高”的操作程序, 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2) 要自制简单的教具, 做好演示实验,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请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 与同学们一起纠正。

(3) 要重视课本中的小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题。这些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拓展了知识的领域, 体会到物理的研究方法, 从而养成观察、实验的习惯。

8.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帮助建构学生间团结互助、理解合作学习空间,以集体激励策略进一步缩小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实践:

1.1交流讨论式。如在作文课进行立意训练时,让学生围绕“谈吃一堑长一智”这一作文题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立论角度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内外气氛热烈,许多角度被提炼出来:吃一堑未必长一智:吃一堑就只能长一智吗?长一智非要吃一堑吗?智慧的火花在迸发,理解的宽度在扩展,认识的深度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得以培养和增强。

1.2鉴赏评述式。在内容上可以分为课内外文学作品评述和习作评析。

1.3演讲辩论式。就文学作品或学生习作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演讲和辩论。如:“怎样认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设置正反两种论点: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虚假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以此作为辩论的中心话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写演讲、辩论的提纲。学生在挖掘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激烈的论辩中,大家交流思想,提高认识。

2.发散提问,引导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章节、每一篇课文的设置都有目的,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研读课本,准确找到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动向,让其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学习语文知识和掌握语言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是提问,但教师需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又要有鲜明的指向性。例如课文《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性散文,其篇幅较长,但由于写作时间为汉代,句式骈散结合,特殊句式不多,容易理解,用词较简单,并无重要考点,且课本中并不要求背诵全文。教师需要思考其教学目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此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具体提问如下:

2.1自行阅读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分成几个大段,概述每一大段的内容。

2.2第二段对于除秦以外的六国评价颇高,第四段对陈涉其人的评价很低,作者意图是什么?

2.3本文的论点、论据、论断分别是什么?

2.4根据文章体裁、内容和作者身份推断,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上,并积极总结议论文写作技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生生之间平等对话

3.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上学生只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老师呼应,就算是比较成功的课。虽然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但学生对文本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由于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阅读,经常造成课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挫伤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研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3.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对文本提出深刻的问题,并且预想到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学生提不出来;什么问题同学之间能够解答,什么问题需要教师解答,这样才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4.运用例说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作者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提出来,以此表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每个人的精神。作者的意图,在于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制度的毒害,已不仅限于诸如严刑酷法、杀人放火等,还是让诸如夫权、族权、神权和一切并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牢牢地拴住人们的思想。这样深刻的主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讲解课文之前先创设情境,组织观看电影录像《祝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被剧情牢牢吸引,被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会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引发疑问后,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再进一步引发:是谁杀害祥林嫂?我用投影打出简要提纲:杀人者:一是鲁四老爷,二是她的婆婆,三是赶她走的大伯,四是村民,五是柳妈,六是“我”。以这样的“问题”为突破口,一下子就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纷纷积极投入教材,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柳妈、“我”对祥林嫂是有同情心的,为什么也促成祥林嫂走向死亡?这样一环扣一环,问题步步深入,学生的探究热情越来越高涨,思维越来越活跃,最终圆满加深对《祝福》主题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上一篇:问银河作文300字下一篇:怎样做好房地产项目前期规划2152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