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2024-09-21

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共11篇)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一

按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听说读写”是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所在,而其中“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非一日只功可就。因此,必须把“写”的训练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英语写作训练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做好“点、线”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记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讲解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四十六课中的Bush House时,笔者问学生现任美国总统是谁,学生回答“George Bush”。接着笔者又问:“如果Bush这个单词小写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完词典说“灌木丛”。这样做不但拓展了词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当然任何单词如果不和其他单词发生联系,就没有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就像砖块,石头一样,如果不把他们砌在一起盖房子,再多也没有用。这就像单词和词组的关系一样,单个单词如不出现在词组中其使用范围就会非常狭窄,使用率就会很低。例如,come“来”这个单词。他一旦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构成词组,其涵义就远不止“来”。

come from 出身于,产于,来自

come back 回来

come on (风雨等)开始;举行,演出;(灯)亮,(花)开;进展;赶快

come in 进来;到来;存在上市;上台

come across 碰到

come along 跟去;赶快;进行

come down 下降;病倒;传下来

come first 在前面,名列第一

come for 来拿,来取,来找

come forward 涌现

come out 出来,出版;有…结果;开花;洗掉,褪色;罢工

come upプ呓,走上前来;出现

词组不但增加了单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任何词或词组离开句子,其涵义是不完整的。come from虽表达了“来自”这一涵义,但他人并不能完全明白你要说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这个词组的涵义才更生动,更完整。

He comes from NingXia. 他来自宁夏。

This word comes from Latin. 这个字来自拉丁文。

The largest and most delicious peaches come from Fengcheng. 最大最好吃的桃产于风城。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 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而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上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弄明白,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汉语中我们说,“他来了。”“他来过。”和“他要来。”这三句话的动词都是“来”。“来”的时间不同体现在助词“了”“要”“过”上。而英语的表达则要通过时态的变化来体现的。

He has come. 他来了。(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He came. 他来过。(动作发生在过去)

He will come. 他要来。(动作尚未发生)

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联用的时间状语。例如:

用于一般现在时态的时间状语:every day/week/month/year/summer…often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用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时间状语: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 /month /year/summer…two days ago…

用于一般将来时的时间状语: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next week /month /year /summer…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例如:

work-worked-worked-working-works

study-studied-studied-studying-studies

go-went-gone-going-goes

cut-cut-cut-cutting-cuts

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注意英汉差异,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例如:

1庇⒂镏械拿词分(1)可数名词-单数名词

-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不可数名词。water, luggage, furniture, advice

(3)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 deer, fish, swine, salmon

(4)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 wood, paper, sand, rain

2庇⒂镏械拇词(1)人称代词-主格人称代词we, you, they, he, she

-宾格人称代词me, your, him, her, us, them

(2)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ers, his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our

(3)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 ourselves

(4)不定代词the other, another, one everyone

(5)指示代词this, that, those, these

(6)关系代词that, which , who, whose, whom

另外,学生还常常:

1焙鍪佑⒂锝榇试侗群河锝榇驶钤菊庖惶匦裕用错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

(1)Suddenly we caught sight (at) a car and some men .(of)

2背:鍪雍河镏忻挥泻陀⒂锕诖氏喽杂Φ拇视镎庖惶匦裕常常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1)One does no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 )other. (the)

(2)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visit to (a) American family. (an)

3. 忽视英语中的一致现象。包括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称谓的一致,主从句中时态的一致等。例如:

(1)The game speaks for (themselves). (itself)

(2)The new boy or girl in school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 class after a few games. (becomes)

4焙鍪佑⒂镏械钠叫薪峁瓜窒蟆F叫薪峁怪谐=柚于并列连词and, or等。

由于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说:强壮如牛。而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称妻子“糟糠”而英语中则呢称“better half”。

这些差异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熟悉文体格式,是提高英语写作的必备条件。

习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给家人写信或写求职信,虽然两者属于同一体裁──书信。但在写作上却有很大不同,家信可以用比较短、比较口语化的句子,用词也较随便,而求职信则不然,所用句子则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不能用口语化的句子,用词要求严谨。以日记的写作为例:日记的写作具体分为下面五项:

1北晏猓╰itle)。这一项主要是注明谁的日记。如:A page from Li Ming’s Diary.如果不公开,这一标题可省去。

2比掌诤托瞧冢―ate and Day)。先写月,日,年,再写星期(不用缩写)9月17日,星期二September 17, Tuesday, 年可以省去。

3碧炱。天气在日期和星期的稍靠右方,常用形容词来表示天气,如:breezy微风的,rainy , fine later雨转晴,cloudy阴天的,多云的,hot炎热的等等。

4闭文(body)。内容可以抒情,可以议论。

5笔碧。多用过去时。知道上述几点,写作时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基本就是一篇符合标准的日记了。

四、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加以提高的。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1.消除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恐惧感

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怕英文写作,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到,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心。为了避免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在教学中,笔者从来不搞疲劳战术,始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安排教学进度,并在写作题材安排上注意难易适度。

2.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生动性。

要克服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训练写作时,很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笔者要求学生上黑板上去写。然后加以评改。评改时,一个句子可以多给学生几种表达方式,使学生有选择,增加了写作材料的广度。

3.多鼓励,多表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切忌:“你写得不行”而是应该说:“好,这个句子用得好”。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写、去练。有了这种主动性,写作这一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张明)

2.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二

一、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 包括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料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 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状态。”新世纪中国的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出发, 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要求学生具备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在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 如果学生不具备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仅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去应付工作中的问题, 那肯定就会被社会淘汰。作为学生, 在学校里固然要认真学好教师所教的知识, 但同时, 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性的自我学习能力, 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学到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有形的知识更为重要。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生存教育, 而求生存求发展, 尤其是求发展, 就要求学生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探究性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 必然导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习新知识, 只有在工作中会探究、会自我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养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中国几千年来的教学多是“你教、我学”的教授法, “灌输式”教学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必然体现。不可否认,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我国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 但这批“精英人才”是由众多“不成器”的学生陪读出来的。现如今社会对一所高职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就业率的高低, 行业对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高低, 在这些能力中, 探究性的自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看出, 在这些评价方式下,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行业的需要。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能力, 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把新的教育方法注入课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课程改革中, 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相继出现并代替了老的教学方式, 如问题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 户外教学代替室内教学, 课程综合化教学代替单一课程教学, 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在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 寻求帮助的能力的培养, 等等。从这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在改变, 而教师改变学生课堂地位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中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处于主要地位。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 学到老。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要生存要发展, 关键是要学会探究式的自我学习。但这种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 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

(一) 通过问题的设置, 启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

教育家布鲁纳说:“我希望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人类历史上所积累的认识成果, 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希望学生通过被引导、启发, 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和规律, 从而获取新的指示, 发展聪明才智, 不仅解决一个问题, 而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也不可能有探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以, 教师课前应针对当天所教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问题的设计, 引导自己提出问题, 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比较, 从而获得结论。

作为高职校的教师,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 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情境, 并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或在模拟的情境去感受、去发现某些观点所蕴含的细节信息, 以便深入地思考。

(三) 注意量力尝试与合作互补的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互助协作, 要安排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讨论和合作交流活动, 使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鉴别与交流, 取长补短, 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作为教师, 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所涉及的探究活动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如果探究目标过于容易,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善于深入思考的习惯;探究目标太深, 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时, 一切要以学生为本, 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探究性的教学内容。

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搭建一座阶梯

从本质上讲, 教师教书的根本目的, 就是让学生好学、想学、会学。这三个阶段是学生能力逐步升华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好学, 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为了保证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真正“会学”, 在“好学”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讲授时就要尽可能地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好懂一些、好记一些、好用一些。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把知识直接灌输、复制给学生, 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一些方法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 使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少钻牛角尖, 少走弯路, 使他们好学。只有好学, 才能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 继而会学, 让学生想学。我们在每门专业课的学习之前, 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该有什么”、“没有什么”, 让学生觉得这门专业课的学习对于本专业来讲是一种迫切的需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乐于去学, 急于去学, 从而达到“想学”的目的。让学生会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它要求教师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启发, 促进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教师一座座阶梯的搭建, 使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3.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三

一、通过多种需要让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好语文是第一要素。从生活中看,同别人交流以及写信、请假条、汇款单、借条、招领、遗失启事、合同、说明书等,都是语文所涵盖的内容,学不好语文寸步难行;从学好各科角度看,就以2000年高考为例,政治高考主观性试题,实际上是一篇多则材料议论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为: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历史中材料解析题,实际是两三则文言文阅读,只有读懂材料,才能正确回答。数学第六小题,难点在于审题,只要审清题,小学学生做此题也绰绰有余,例子不必再举,语文学习在各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升学就业角度看,要使毕业分配不困难必须考一类学校,要考一类学校必须考110分左右,而110分并非天文数字,可望不可及,只要积极主动学习,就可如愿以偿。从改变家庭现状,报答养育之恩到改变家乡面貌进而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诸多需要,将会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产生很大推动力。

二、激发兴趣,由学习奴隶到学习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存在教师劳而功效微,学生勤而能力低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一篇课文、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字词等通过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而应就几个重点或难点作为学生主攻方向,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实践,教师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为:

(一)多比。学习课文也好,课外阅读也罢,让学生先考虑“假如我写这个题目”,进行审题、构思、选材料、定角度、语言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足,有的放矢地弥补,从而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二)多思。在课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学生刚开始提的问题可能不典型,表象的,甚至是偏颇的,教师应正确评定,使他们逐渐向广阔,纵深方面思考,教师可示例指导。如《药》中瑜儿坟头“花环”是哪里来的?有可能吗?鲁迅为什么要在夏瑜坟头安放花环?在《<呐喊>自序》里说“凭空添了一个花环”,对鲁迅凭空添花环该如何评价?多思会不时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更让学生体会出作为学习主人自己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后成功的喜悦、自豪,这样反复强化,形成习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三)多悟。中学课本选文皆文质兼美,能让学生悟为人之道,为文之道,如《一碗阳春面》让学生领悟逆境中团结、自强不息是成就一切的保证,再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以史为鉴,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有匡正时弊之目的,使学生悟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道理。苏轼《石钟山记》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皆为名篇。但就事论事,苏轼探寻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是错误的,王安石游褒禅山也是一次半途而废的“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游览,为什么成为名篇?使学生悟出苏轼不畏艰险,实地考察,不迷信权威,一丝不苟精神乃文章之灵魂,王安石深深自责并由此及彼总结教训,不掩饰自己过失的人格为全文精粹。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少找借口,积极进取,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功夫在文外。

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持久注意状态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有收获非一朝半夕所就,而靠的是持久注意状态,锲而不舍努力,成功是赐予有准备的头脑,因此在学习中采用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多种途径来实现。读思结合前面已谈过,这儿不再赘述;读写结合,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等。讨论、辩论、用学过知识辨析、解决问题,如学生质疑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17页把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属分类标准不当。这样的探索并形诸文字,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为别的同学所接受,自己的探索得到同学们的首肯,体会到持久注意状态作用,才能巩固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正面效应引起学生注意状态广度和深度,并且不断产生探索冲动,也就不断产生直接的短暂的兴趣,这种兴趣不断得到满足,就变成稳定兴趣。而这稳定兴趣,会产生很大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只是在重压下苦学变为积极主动探讨,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性格上、意志上甚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自主的人。

4.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四

——我的关于“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阶段总结

关键词 魏书生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扮演老师 小老师 师生集体备课 师生二次备课 当堂训练 及时反馈 伙伴语言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推行了数年,但语文教学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不高,语文老师处于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同的文体没有一定的阅读策略等等。这就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本文就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我市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就本人进行的“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结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做一番思考与总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即学生要真正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习的被动性与依赖性。只有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才有效率。对此,我的办法是让学生转变角色,让学生扮演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课”,去“上课”。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办法把某一项学习任务承包给某一学生,让“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块儿学习。当然在承包学习任务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小组后个人,先单项任务后多项任务,现在我已推行到个人承包到课的阶段。

上学期我的具体办法是:首先确定学生承包学习任务的范围,我与学生共同商定了把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说明文(共10篇课文)的学习做为“试验田”,由学生老师(小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然后先把六篇课文承包到六个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长做好分工,把这一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例如可以按照每一课的字词、文学常识、背景介绍、文章结构内容,文章主题,文章写法及艺术特色等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余下的4篇课文和两个单元复习课分别承包给六个小组的某一个成员。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 1 让学生上好复习巩固课,也即反馈矫正课,一般新课学完后,下一节课重点是检查,字词要落实,课后练习要落实,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要落实。每一道练习题都可让学生爬黑板做题,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又指导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还集体订正了问题答案;既有练习,有反馈;可谓一石多鸟。当然实验的初始阶段,有个别同学提出这样的质疑:让学生讲课,还用你老师干吗?看来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任何一项大胆的实验改革总是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我坚信这次实验改革一定会有不小的收益与成果。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所担任的八年级一二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成绩较实验前有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起来了,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学期我的具体办法是:首先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一是让学生总结上学期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二是让学生提出下学期的学习建议。结果有不少同学很赞成上学期的教学实验,于是我和学生商定继续推行上学期的教学实验。然后我让课代表上报承包八年级下册各课学习任务的学生名单,结果真是让我意想不到,其中二班的同学竟有23名同学主动承包了自己喜欢的课文的“教学”任务。于是我和承包任务的同学共同商定:师生先“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老师可以向小老师提供教学参考,上课前师生共同确定好本课的教学方案;上完课后还要根据上课情况做出教后反思,即二次备课,查缺补漏,总结得失,在反馈课上做出矫正。

理论思考1: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中学实行承包制,正是遵循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能做学习的主人,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兴味索然。把学习任务承包给学生后,他首先就得自己先学好教材,解读好文本,然后再采用一定的方法“教好”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人,而且还重视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解读和“教教材”的过程中自然讲究一定的方法,例如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是不同的。自从实验以来,我班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方法策略意识也大大增强。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知道该学什么了,该怎么学了,该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在这次教学试验中也让我真正体会到: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理论思考2:小老师在上课时,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听课过程中,既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听出小老师讲课的问题,也可以学生的身份感知学生学习的问题。这一点对教师的业务成长大有裨益,增强了备课时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解决了教学中与实际脱钩、与学生脱钩的空中楼阁式的不良教风。本次试验也与我市倡导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小老师的教,实为“先学”,师生二次备课后的反馈矫正即为“后教”。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理论思考3:这次实验探究,在教学中增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特别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者,生生间的伙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伙伴语言更为生动、更易于接受,学习效果也就更好。由小老师上课,同学之间也是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而不会“独学而寡闻”。同时,师生也会收到了教学相长的益处。在下一步的实验探究中,我将不断深入推进,不断扩大语文教学的范围,把某一课的教学扩大到单元教学,单元复习课,综合性课等。当然在试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思维,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在小老师授课时,个别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等问题,我将积极研究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期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5.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一点体会 篇五

这段时间,学校德育处开展学雷锋活动,号召同学学习雷锋精神,这是一次提升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契机,我觉得必须好好抓好搞好这次活动。

当然,首当其冲的事情是做好家长和学生的动员,通过校讯通,和班级QQ群,告知家长。

尊敬的家长:为“弘扬雷锋精神、释放先锋正能量”,学校开展“奉献爱心”活动,为神湾敬老院的老人们,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捐款。为构建和美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期待您和孩子的参与,谢谢!

在动员学生时候,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是少不了的,怎样让学生领会雷锋精髓,并且能够付诸于行动呢?我想用浅显易懂的言语,结合班级举出班级中具体的好人好事是最好的办法。下面例举几句浅显易懂的话:

1、让身边的人,因我而感动,因我而精彩;

2、给身边的人带来帮助;

3、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4、为别人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情。

在捐款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听到一些不动听的声音。例如:低于5元的就不用收,特别是1角的你收来干什么。这我非常不赞同,钱多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捐钱数量少,也是好事,也是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捐出的是一份心意。

在捐款的时候,同学们的认知可能出现误区,有些人看到人家捐了好多钱,觉得自己也要捐多一些,这样形成虚荣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捐钱少的同学,觉得不好意思,没有面子,担心遭人嘲笑,产生羞愧,自卑等不良心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做出适当的引导,此次捐款活动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不仅没有释放正能量,反而释放负能量,这不是和活动的意图背道而驰吗?在适时引导下,不良现象、行为自然避免了,孩子们也明白了:衡量一个人的爱心不是根据捐钱数目的多少来评定的。打个比方,身价上亿的富翁捐款几万元,对他的生活根本影响不了,而靠乞讨为生的乞丐捐款几百元,也许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你说他们谁更有爱心?

在捐款的时候,出现不诚实行为,可能出现打“斧头”现象。例如家长让捐10元,他从中抽取5元存进自己的小金库,剩下的5元用来捐。如何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诚信教育,为学生打预防针很重要,对学生说明,要公布捐款数目,让家长知道。

通过大家的努力,同学们的爱心得到了尽情的发挥,释放出好些先锋正能量。

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了在此次捐款活动,虽然捐款总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足以见证同学们的爱心。

xx等同学:生活比较节俭,几乎不买零食,不买玩具,不多加菜,把自己积蓄已久的零用钱慷慨的捐了出来;

陈恒智、陈伟福、陈燕诗等同学:

前前后后捐了好几次。因为家长给的加菜钱,不是一次给的,每天给一两元,所以只能分好几次上交给老师。

蒋xx同学:

他除了捐钱表达自己的爱心,发现班级时钟不转了,主动从家里带来电池,让时钟恢复了正常运转便于师生掌控时间。

陈xx等同学:

今天,班上邱同学因为没有吃早餐上学,上课无精打采,我了解之后,问孩子们,谁带来了水果或者牛奶,让邱同学解解饥饿,好些同学马上回应,“老师,我有。”陈恒智马上从兜里掏出一个朱古力,起身去给邱同学。不过,为了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从学校的环境卫生出发,学生除了水果和牛奶之外,其它食物一般不允许带来的。陈恒志等同学冒着被批评的风险做好事,从助人为本,助人为先的这个角度看,这种精神很可嘉。

家长朋友们很支持孩子参与这次活动,曾海燕家长还在繁忙工作之中,无偿修理好班级的时钟。

6.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六

“学生自主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自主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物理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自主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一、巧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若是教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问题离学生还有距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例如,笔者在学生学习了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后,提出如果使电流表和电压表变换位置,会产生什么现象的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了探索,对结果也产生了质疑,但是没有几个学生能继续提出为什么,而且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真正能正确分析的学生很少。若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观察自然现象中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会产生强烈渴求揭谜的欲望,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案探索新知。例如,学习了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后,学生都提出想探索一下小灯泡不发光时和在不同亮度时灯丝的电阻怎样变化?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了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的电阻,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学生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将一些源于教材,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和应用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课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思维,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进入自主探究过程。

二、教师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由于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级,一个班级又有四五十个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除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班分成小组,请好学生帮助指导其他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更好的措施是一堂课应有一个主教老师,一个或几个辅教老师作为一个群体联合起来,利用有限的课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彼此身上汲取营养,资源共享,减少工作中的负担,得到心理的支持,推动教育的变革。例如,电学中电路故障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首先请学生了解电路故障的种类——断路和短路,其次教学生用电流表或电压表进行检测的方法,再请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问题搜集或再设计一些,并自选探究伙伴到实验室探索。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笔者就邀请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同时进行指导,结果笔者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忙碌,探索进展也较快,有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和交流,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系。“学生自主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能揭示和解释隐藏在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产生了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对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在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明白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严谨细致,踏实自信等。“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学习了《热量、内能》后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能使箱内的水升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很长时间?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有多大?怎样测量?能否使水达到沸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自主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信息、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第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堂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感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选择要合理

物理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对于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归纳的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形同虚设,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大意义。

例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探究安培定则”,但是不管花费多少时间,学生都猜想不到这种方法,致使该次探究陷入僵局。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合理选择,其实不难发现让学生对安培定则进行探究根本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一种判断方法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的探究根本没有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降低了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的知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探究的就不要探究。那么“如何结合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选择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呢?”。我认为选择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外,还要有价值。

例如:在讲“电压”时,对于学生来说电压是个很抽象的事物,如果盲目的让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因此,我通过将电压和水压作类比,同时采取水路模拟电路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电压。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连接电路来进行探究,既练习了电压表的使用,又为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基础,一举两得。

二: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尺度要合情

自主探究教学主张课堂教学开放,但开放的前提是不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开放的尺度要依据实际的课堂情况,避免出现学生自主探究完全取代教师讲授的情况。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才更加具有主动性。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学习做有效指导,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全靠学生自己,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突出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只进行简单的导入,教师就宣布开始探究,然后整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与课本上介绍的器材有差别,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探究根本无法进行。但就表面看课堂探究气氛非常热闹,好像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探究没有任何头绪,学生乱七八糟的动手,结果水洒的到处都是。不但探究结果偏离主题,学生一无所获,而且课堂一片混乱,课堂秩序失控,失去了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撒手不管、置身事外。探究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否则,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因此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尺度,合理的讲授部分基础知识,非但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还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底气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引导要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授与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学习的目标”。周玉仁 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够探究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而有些教师盲目追赶潮流,不明白引导的重要性,引导不到位,结果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这样的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时,通常情况是这样的:

师:(导入)奥斯特实验,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

生:猜想能。

师: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并先介绍器材。

生:开始探究,先连接电路,接着思考“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先通过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导线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

生:又开始实验。

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这种自主探究表面上看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际上是教师代替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是在验证。不用猜想,连实验的设 计都由 老师包办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不能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学会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由此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向知识的深层次引导,还是只限于肤浅的表面,要根据学生遇到困难来选择。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有的学生猜想 “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而且探究后仍然得出这个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结论,先看看学生的探究过程。原来学生做实验时,只研究了物体浸入液体时所受浮力的情况,并没有研究物体完全浸没液体后浮力的变化情况,造成探究结果的片面化。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浸没的情况,帮助学生走出探究的误区,做出物体没有浸没和完全浸没时两种情况的结论,使其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个完整的认识。

四:避免学生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自主。在“自主”与“探究”的关系中,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和领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缺乏研究和思考,盲目跟风,一味的用自主探究烘托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最终学生还是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自主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例如:在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时,教师在演示实验后问:“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马上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交换。教师接着问:“你根据什么这么做?”,学生回答奥斯特实验。

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学生立刻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各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但透过表面看会发现问题的实质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主要参入的还是资优生;中等生则是听资优生的讲解;学困生则东张西望,置身事外。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教师和学生在作秀。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在探究前组建小组时,成员搭配要合理,以便互相学习和帮助。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对敢于独立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组内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强化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进行补充和评价,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知、扩充认知和放大认知。真正做到不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避免流于形式。

7.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七

如何把握和理解《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实施“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欣赏名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感知能力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两者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通常都是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同学们是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过的情感,体会到作者要刻画的情景,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音乐事件背景的导入,再进入到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如音高、节奏、旋律、调性、音色、曲式结构)以及乐曲的不同演绎变化(如不同体裁的音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等环节,让学生一直沉浸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中。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采取让学生分段细听、认真对比的方法,针对同一旋律,由于音乐力度、速度的不同,使得情绪和音乐表现的故事内容也完全不同(一个是欢快的游戏场景,而另一个是与封建势力对抗的抗婚场面)。在中学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情感体验,逐步提高认识、评价、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审美修养的水平。从而实现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完善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着力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验能力

音乐欣赏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同学们与音乐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会引起同学们的情绪反应,所以,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是通过听获得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是对音乐本身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同学们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而这种情绪的反应,会随着同学们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而表现的更加丰富。欣赏音乐,就是要同学们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除了对作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体验外,还应包括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如在组织同学们欣赏音乐作品《梁祝》时,我首先用语音将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一遍,引导同学们进入故事情节,再让学生分音段欣赏音乐作品。通过认真聆听后的感悟,让学生们体会作品的感情内涵,使他们能准确判断出“爱情主题”、“抗婚主题”、“哭灵控诉”等旋律。

课堂实践表明,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一种感性体验活动,通过听觉的感性体验,直接唤起精神上的愉悦,这正是音乐欣赏课所固有的,也是其它活动无法代替的结果。而追求这一结果,也正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根本目标。

三、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同学们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们心理反映的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音乐是对客观情景的描绘,将客观事物用一种音乐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将其在头脑中复原成客观世界的表象和意境。想象与联想是聆听音乐的人,感悟音乐精神内涵的必要方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的心里反映过程,好的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从喜欢音乐到用心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同学们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力,阐述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为“音乐语言”不象“文学语言”那样具备明确的语言性。也正是因为它是“抽象”的,所以,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还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课为例,在欣赏前以故事情节为线条介绍作品内容,听完第一遍后,再讲解故事想象和联想力,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多幅不同的场景和图画;听完第二遍后,再向同学们强调主题,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也需要老师用有效方法启迪。如在欣赏“化蝶”部份时,向同学们提出再现部分为何又出现“引子”与音乐素材?是因为作品的曲式结构的需要而再现?还是意味什么?在讨论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和联想力,有的同学认为,“引子”音乐的再现是把我们带入到神化的境界,使人们更加为梁祝的忠贞爱情感动;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对他们命运的同情,是体现人们不甘以悲剧为结局,勇于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有的同学更认为,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一对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蓝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而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同学们正是在欣赏了大提琴与小提琴的旋律和优美音色,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在。如“显示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同学们感悟到一种纯朴善良;“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使人们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配合,把音乐、文学、图像、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抒发并激荡同学们内心的情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断地挖掘和提高同学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结合阅历和知识增长,使欣赏层次不断提高,从而加深同学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深刻的感悟。

通过教学实践,是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音乐欣赏课确实应该成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程,只有不断地深化其内涵,拓宽其外延,才能赋予音乐课以新的活力,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欣赏、会欣赏音乐作品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材。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只有在欣赏者的感受与领悟中,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因此,在欣赏课中,让同学们主动参与是音乐欣赏的关键环节。通过初听,使同学们对作品有个总体印象,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就必须通过主动参与,去发现、感知和表现音乐美,从而提高情对音乐的情感能力和欣赏情趣。同学们静心欣赏、联想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与体验过程。音乐都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也总是强烈、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不管人们是否热爱音乐,音乐都会毫不保留的传递给每一个人,甚至有时会带有一些强制性。

8.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上海中学;创新素养;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80-03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寄宿制示范学校。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原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现为上海市“四大名校”之一。2008年,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在上海市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并设立40人规模(占同年级学生人数10%)的科技实验班,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新路。根据学校的特点,科技班可供选择的专门课程有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方向。四年来,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本文着重介绍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科技班学生,在4学期内必须基本完成高中三年的常规学业。在此基础之上,每周安排1~2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科技创新素养方面的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在中学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的双语、双课本教学。即安排一定时间,用英语讲授相关的原版英文教材内容。丛实际效果来看,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科技方面的英文素养。两者相得益彰。所谓的专门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方向。学生在学习一个主要学科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旁听别的学科方向的内容。这些专门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学科领域,由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参与设计,并亲临讲授。从难度上看,相当于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本方面课程的目的,重在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归纳、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专门课程,是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摇篮。所谓探究课程,即为课题研究。第2学期启动,第4学期结束,前后1年半的时间。一般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提出初步的研究目的、意义、题目。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根据实验条件、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等,作出必要的调整。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细致的考虑。在此基础之上,安排合适的导师,对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论文或专利的撰写等诸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关此方面的工作体会,将由另文介绍。从近几年的具体情况来看,高一入学新生对进入科技班越来越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在科技班里多了一些实验能力培养的机会,更加重要的是,科技班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有益的基础。

二、兴趣引导

毋庸讳言,在上海现行的“3+1”高考模式(“3”为数学、语文、英语,为必考课程;“1”为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三者选其一)中,生物学在中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尚不能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提并论,也不如语文、英语等课程那样受到重视。但在所进行的4届科技班的同学中,选择生命科学作为专门方向的学生却是最多的。每届的40名学生中,都有12~13人,在所提供的5个方向中,选择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究其原因,兴趣乃是主要的动因。在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这地球上的3大自然现象中,生命现象是最为鲜活的,容易得到学生“天生的”关注。同时,由于教育的进步和信息的发达,学生对当今世界科技的了解,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从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方面,生命科学即将显示出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初见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请工作在生命科学第一线的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中科院院士等专家、学者,来系统介绍或专题讲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涉及药物基因组学、现代生物技术对科学与社会的影响、遗传与疾病、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进展、植物开花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纳米生物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及识别、生物医学等。这些充满现实感和前瞻性的演讲,鼓励和巩固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自发性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科学的未来。在引导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中学本身生物学教师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各重要知识点之间缺乏贯通的能力,中学生物学教师要起到打基础、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对中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缺乏充分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创新素养培育中,要起到辅导员和导师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中学教师要起到主体作用。

三、思维拓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前儿童向大人提问题不厌其烦、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最为踊跃、初中生与高中生举手频率下降、本科生举手寥寥无几、研究生非点名不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兴趣的下降,倒不如说是思维的逐次禁锢。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其实只是局限在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个问题。这提示我们,在学生思维的拓展方面要下功夫。我们在教学当中有个例子:将禽流感病毒感染正常细胞的图片放给学生看,问他们,这属于什么科学技术领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大致能够归纳出:关于病毒本身的研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关于鸡鸭得了相关的病,属于农业领域;关于疾病传染到人体了,是医学的领域;人染了病需要药物来治疗,则是药学了。也许,这个例子不一定严密,但可以启发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尤其是“专业”思维的束缚,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初步引导他们建立学科交叉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学阶段的创新实践中,学生选择生命科学方向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将来就攻读生命科学方面的学士、硕士、博士,乃至选择生命科学作为既定的人生目标。在2年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俱不可缺。这对打基础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体验。目前,高考依然是高校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我国高校有600多个专业,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对这些专业详加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的杠杆作用,人们无法撼动。但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拓宽思维,培育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使其具有更好的认知力和创新力。

生命科学是“具象”的科学,学生感兴趣的每一个问题,涉及的领域都有可能不同,所需的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更是多种多样。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解答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般疑惑,还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相关的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或状况。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很有可能延缓整个实验进程,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教师只有认真、细致,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对于学生,适当的错误应该允许。学生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明白科研的不易,才会理解探究未知世界的每一步都必须严谨细致,才会学会未雨绸缪做好计划,并适时调整。

9.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 篇九

这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是以试用修订版的形式来体现的。它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方面”与以往相比,降低一些知识点的要求,而强化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且增加了“教学评估”中的一些激励措施和新设的“教学设备”这一新的要求。目的就在于使广大教师尽快转变观念,跟上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教学目的”这一节中,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于我们目前所响应的终身教育非常吻合。这于以前相比确实朝教育现代化迈了一大步。

而变动最大的还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一节。与以前对照,知识的坡度降低了而素质、能力的要求却提高了,反映了我们国家对未来知识人才的渴求趋势。就目前而言,高考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指挥棒,它的一举一动关乎千万学生、家长、老师的心,这也是多年以来,我国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重要原因所在。近几年高考改革措施显著,摆脱了过去对教材的深挖细抠,而在大范围内注重学生的能力测查。因此在大纲中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生字没有了“四会”却带以对字型的会写和对字义的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重头戏放在了阅读和作文上。阅读重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改变了过去单纯的考分段、考中心,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为主。还注重了课外阅读的指导,推荐了古诗词并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与150篇,与过去的机械记忆转变为一种兴趣记忆。作文教学将过去的分年级要求变为分阶段要求,更符合学生发展的科学性。并第一次提出将口语作为一门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单独讲授。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从另一角度使教师放了心。并在几个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是教师意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烦琐的分析与机械的练习。而应从兴趣与习惯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读和体会,这本来也是学好语文的最好的方法。当然大纲在其它方面同样对教学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并在对待学生的评价上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两方面来考虑,使我们教师深受启发。

从总体上说,新大纲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从教材和教师双方面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了沃土。但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养料,丰富自身的经验,以纲为纲,为学生的成长尽到我的全力。

10.学习张丽丽老师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十

张丽莉老师,这个原本一文不名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在最危急的瞬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举动,那是一个人最本能的一种反应,那本能中透着一种人性的光辉——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瞬间爆发的善念,挽救了两名学生的生命,我们不难知道这么一个小小的善念 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最美人性大爱,来自于她平常每月资助困难学生一百元钱和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饭送给学生等等道德修养的历练。那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正是她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才会有她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老师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当时张丽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她都没有生命危险。每次想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的心像被揪了一下难受,可以想象她的家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她也个爱美爱漂亮的女性,我们在关注她的事迹的同时也在担心她今后的生活。

我骄傲我和她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我又很惭愧,我同她相比是那么逊色。我假设过无数次,假如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在场的不是张丽丽而是我,我会怎么做?也许…..也许……也许…….那是个不平凡的瞬间,此时我想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麻雀》,当猎狗想吃掉小麻雀的危急时刻,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地拼命向猎狗扑去。这是一位母亲本能的体现,这就是母爱,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张丽丽老师她以自己的柔弱身躯保护了自己的学生,她视生如子,她做到一位伟大母亲所能做到的,表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她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11.语文探究性阅读的一点体会 篇十一

一.对探究性阅读特点的把握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探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

探究性阅读与以往阅读的不同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发现问题、形成探究课题),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提出探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交流评价)。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探究性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探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新颖的想像,独特的体验,创造性的见解。

再次,探究性阅读强调合作性。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和赏识他人,从而养成富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探究性阅读的实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阅读呢?我们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确阅读目标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探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课文

这是探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入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探究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探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提倡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首先,在开始阶段,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探读《松鼠》这一篇图文并茂、文质俱佳的科学小品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探究的专题分别为:本文说明顺序安排;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科学小品的特色等。要求学生尽量掌握文中所有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1)紧扣课文独特之处提问,(2)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3)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4)紧扣作者写作意图提问,(5)紧扣文章的社会意义提问等。最后,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后能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

(四)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性阅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时间可视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而定,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其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收集整理资料从而发现新知,也可以是切磋讨论从而丰富理解,还可以是问难辩驳从而砥砺真知等。

1.收集、探究资料,发现新知

收集整理资料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而探究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探究某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共同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但从课文中收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还要注意向课外扩展。再次要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和提炼,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探读。在这过程中既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文,总结相应的知识或能力规律,又发展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切磋讨论,丰富理解

小组讨论也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有效方式。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

3.问难辩驳,砥砺真知

探索探究并非一定都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有时可以引导不同观点互相碰撞,通过问难辩驳,或者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或者进一步发展和提炼各自的看法,并允许保留不同观点。

总之,一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自己的心得、别人的探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而探究性阅读则是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和解决疑难问题。其探究成果可以是师生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关键在于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学会探读文章的方法。

(五)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学生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探读的点滴发现,汇集整理探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拟订发言提纲,制作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成果,准备答辩交流。其他同学质疑、补充、反驳、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探究性阅读摆脱了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这样的探读和交流,学生不但理解熟悉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所发现,而且学会了搜集、分析、综合的探读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探读、发现、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还说:“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老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大师在前面引路,新课改的号角依然嘹亮,而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又无处不在。我辈虽不能“我以我血溅轩辕”,但不用扬鞭自奋蹄,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 周卫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张晓梅 张英宏 首都师范大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广东省药品招标公告下一篇:家长对小孩子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