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通用8篇)
1.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张淑红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师生理念,更换互动意识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提出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即时收到信爷爷会来接他吗?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含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课时,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2.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班的刘旺同学,说话不清楚,成绩很差,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也就得几分十几分,以前从没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简单问题时就叫他回答,结果答对了,我就叫同学们鼓掌鼓励,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我在辅导作业课堂巡视时经常到他身边鼓励他,夸他有进步聪明,时而摸摸头。他从此及时完成作业,不会的还来请教,对学习有了兴趣,写作文时还写到了老师对他的帮助,心存感激。成绩也提高了一大块。可见情感的投资多么重要啊
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思考写作方面的话题时,让学生试着多写一些周记,小练笔,话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充满感情色彩,这样才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关注后进学生,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班级并不是小班教学,因此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一般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善言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多给他们提问、发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别实在难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最简单的语句说起,由易到难。在阅读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们说得与答案接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上进的动力。
4.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的空间 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1)在时间上留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丰富学生思维德多样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孩子的思维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2)在空间上留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好的文章就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例如《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当老人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海鸥们看到后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在表达什么,倾诉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材本身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很多,例如本文中结尾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海鸥们还会有什么表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制造”这样的空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大声地喊:“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吧!”
2.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二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 即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能动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作文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讲授作文知识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表现为“一放”和“一收”的辨证存在。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它的成效与接受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一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与本单元的文体样式或主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 当然现在的作文教学趋向于只规定题目或给出材料, 淡化文体, 但即便如此, 也要求教师先介绍有关的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 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 即在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文要求基础之上, 能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写出明白晓畅、言词达意的文章。而写作文的过程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心智活动, 作文则是学生个性的直接展现, 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综合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真细致地介绍有关文体和表达方面的知识, 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学生相应的作文训练, 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其意义在于启迪而非束缚。因此, 作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另一主要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即教师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进行引导, 以促进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学原理如兴趣、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等, 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利用学生某些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诸多心理因素中, 我认为, 兴趣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 它决定了人的想象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展开, 对于作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掌握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效果, 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诱导, 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能不能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趣, 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 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良好作文习惯的能否形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设想、推理, 选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描写论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乃至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的另一方法则是让学生多看、多读好的范文, 它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 提供给学生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示范, 增强学生的语感, 从而使他们由别人的成功作文激发起自己的尝试欲望, 激活自己的兴趣动机, 在头脑中建立起注意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情志, 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另外, 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开阔思路, 对于一件事物, 引导他们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 而是从各种可能出发, 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利用学生的某些心理因素进行正面诱导, 提高作文质量方面, 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 即教师在把握学生个性心理变化基础上, 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 认清好坏善恶, 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的批阅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认可或否定其意见、观点, 对于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认识事物、树立正确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作文习惯、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课程, 还是师生行为关系、心理关系存在的舞台。它所包含的这两种主要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及师生关系的拉近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把握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两种微妙可观的主要关系, 摆正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 恰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适时利用学生心理因素, 实现作文教学与师生的双重进步。
摘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对每次的练习有一定指向性, 又不能在辅导上过于死板、具体、统得过死, 更不能用条条框框去套学生的习作, 要恰当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在教师和知识技能的引导下进行大胆实践, 积极尝试, 并自觉向所学知识靠拢, 实现主体的自由性和自觉性。
3.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师 学生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100-03
1 新课程标准下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1.1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变英语教学行为的重要标志。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英语学科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还应关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英语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感到英语学习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学习充满渴望。英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英语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英语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1.2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是英语教学追求的重要价值。新课程的英语教学应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学。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传递、学生掌握知识多少、考分高低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目标的培养者。另一方面教师应树立“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的理念,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同学、社会、以及身边的事物,即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翻查应社会发展的人。
1.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丰富我们英语教学内容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今天的学生是具有独立品格、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他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是不成熟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还需要在教育中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因此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遗传素质、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各异;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和智力等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珍视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的差异性看成我们教学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英语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感知、观察、分析与思考,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1.4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是我们英语教学行为必须遵守的原则。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英语教师首先应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才会有英语教学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聆听他们的声音。要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享受英语老师的教学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欢乐。
1.5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是我们追求教学行为价值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中完成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须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过去有的教师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这把尺子就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逻辑智力,不去关注其他智力类型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可能还将他们定格为差生。事实上,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类型是不一样的,由于智力类型相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优势、风格也会不一样。“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些关注,多一批好学生。
2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行为转变与分析
学习方式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教改的核心任务。所以我们应改变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的传统接受学习,向多样化形式转变。
2.1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实验、调查、访谈、考察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急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交流和表达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原有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能正确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保证课程目的的达成。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2.2 合作学习的引导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下的互助性学习。从课堂研究中观察到的合作学习的层次与内容,把合作学习分为三类,第一层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同桌、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第二层为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兴趣小组学习等),第三层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全员性合作学习(如班级授课时的讨论学习)。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安排在一起,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5个要素不可缺少:(1)积极互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的同伴负责。(2)面对面相互性的促进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成绩。(3)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自评。要求合作学习者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检查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效果。用合作学习的五个要求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3 个体学习的引导
个别学习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学生的独立能力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在增强,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独立活动和独立学习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原有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而言,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教师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和挑战,为学生接受个体化教育,开展个体学习做准备,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多样化的学习行为,这样每个学生就能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行为准则与学生的行为转变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双方保持融洽的关系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研究需要我们长期地进行分析研究。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based on subject-based——emphasis on emotional awareness of light.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teachers concerned about is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students to accept, as to when the students how the emotional state, generally without consideration and atten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in the 80 yea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flec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eaching to pay attention to each student’s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ir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process, concerned about their emotional stat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to optim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tablish a warm, sincere, harmonious emotional atmospher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power source.
4.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四
论文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从1984年开始开展的“乐能创”教育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乐能创”教学实践的初期,他们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并总结了“乐学十法”“全过程自学”和“发展思维三要素”等教学实践。
1991年,北京东路小学开展了第二轮“乐能创”教育实践,在总结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活动教学”的三段式教学结构。即: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导爱学)。2:探究课题(指导学法,保障会学)3:运用发展(启迪思维,促进善学)。
这一教学结构可以看作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雏形。在随后的5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经过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再从理论概括到实践尝试的多次反复,初步构建了“教学互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的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真正发展的人,所以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共同构成的。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立创造性地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不管何种教学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而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假如没有互动就没有真正的交流,也就不存在教学。本论文将从师生互动的内涵,意义,体现,原则等几个方面入手,剖析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并相应的提出几种具体的做法,目的就是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基础。关键词:
师生互动 主体 主导 强化关系
一:师生互动的意义
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格平等,师生互爱,教学民主的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交互性连续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师生双向动态的信息交流,运用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对于现在的教学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二: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教与学的方法,强化学生与情景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原有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推动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有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最终才能在现实教学中出现“双向发展”“双向提高”“双向交流”的势态。
(一)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善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发现,理解应用等活动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观学生观。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底蕴,熟练的专业技术,从而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倾向,努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我们21世纪应该培养的学生,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一切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作为未来即将走进教师这一行业,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运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 “调动”学生“萌动”的意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 “吸收”。在能动阶段教师在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和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教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改善学生已有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并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练习和生活实践以及新的学习情景中,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教师的“助动”,为了以后能够适应其他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
学生使迅速发展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必需的教育,在加强纪律约束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品质和意识,逐步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即便是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也能够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有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指导,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宽松和谐和民主平等,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就可以有比较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并且参与活动从中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指导程度越来越低(或者越高)形成学习的障碍那么学生的自我学习程度将会越来越低。因为任何教学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这样才会造就合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
三:互动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师生和谐合作的气氛中学习,已经成为判断数学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成功的教学改革是不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我们根据“互动”原理,在不断探索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课堂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来指导教学。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具体做法有: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和相关的双基情况,细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即将学习什么,自己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自己给自己制定好未来的学习计划。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可以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原有的知识,诱发学生不断的思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冲突中引发自己的学习需求,尝试自己处理练习。
4,“目标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应有的程度。检测不采用计分的形式,当堂公布答案由学生自己评定,使之尝到成功的乐趣以及错误出现的原因。教师根据检测得到的成绩,即使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堂引进合作探究学习,扩大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交往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仅仅是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而且在相互帮助,检查和鼓励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一改传统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学生占支配地位,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偶尔参与,甚至是根本无法或者不想参与的弊病。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参与学习,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引发问题情景,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个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并且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时,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教,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
(三)采取教与学的深化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会独立学习和同学与教师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互相沟通多向交流,将原有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学习活动。
我们就学习的形势看,“自主学习”是个人独立探索学习,“多向交流”则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集体学习,他们之间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让每个人参与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会这种方法,我们从“学法”角度去研究“教法”,把教法和学法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学生把 :尝试练,看书自学,互相讨论和教师讲解作为一个整体,以次来充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做法; 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交流,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的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的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作家的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可以采取”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
“引”
引导学生,给学生搭桥铺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自己去探索
“扶” “扶”着学生”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放”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能自学能力后,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开拓原有的思路
”评” 教师收集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做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学习什么,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改变自己
(四)课堂思维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师生互动更深层次的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互动不是表层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维的活动。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做
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客观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练习,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有规律的进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2学生练
师生互动教学不应该忽视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尤其是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大胆主动的寻求老师的帮助,以其较快的接受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学生,为学生想更深层次的学习扫除相应的障碍。3学生议
“议”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促进思维开阔,打开原有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参加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关键。4学生想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思考和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可以相应的采取“引导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交流。
总之,师生互动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可以从容不迫的发展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教师评价的单向性,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一个自我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为了能够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状况,我们应该坚持学生平等的参与进来,实行自 评互 评师 评 三者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同学们较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点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查找不足并努力改进.通过互评,小组之间的讨论,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师评,可以能够更加明确的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补充.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的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更加的客观和全面,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乐于接受这种学习的方式.提纲:
一:师生互动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一)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善学。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 三:互动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来指导教学。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具体做法有: 1,“教前诊断”-----2,“展示目标”-----3,“围绕目标互动”----4,“目标检测”-----
(二)课堂引进合作探究学习,扩大学生积极参与。
(三)采取教与学的深化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思维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1学生做 2学生练 3学生议 4学生想 四:总结
5.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五
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苏明文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理解音乐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创新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音乐教师能否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因此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了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首选。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为此,音乐课堂中构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上,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一上课就开始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同伴们 “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RichardA.Via)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作为教师,你必须爱你的学生,或者爱你正在教的科目。倘若能两者都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除非你爱二者之一,否则你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黎巴嫩贝鲁特英语学校进修班的桑德拉伊诺斯(SondraEnos)教授曾任意挑选出100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4岁到32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然后对他们理想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同早期冰冷无情的师生关系相比,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桑德拉伊诺斯把学生的意见记录下来加上她自有见解的评论:1.一个好老师应年轻活泼,或者心态年轻活泼。2.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3.他不应言行高傲,不要像命令仆人似地命令我们。4.一个好老师
知道的东西应比书上的内容多得多。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常表示希望有位有同情心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记得“自己当学生时什么样儿”,最后,出人意料地有些学生竟提到了老师的外表,“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地瞧着她我没有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喜人。”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当作整个人生命的延续,就会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做到“师爱胜于母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师爱,就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指引学生走上成长的道路。
二、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首先师生间要创造互相尊重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生成一种亲和力。一堂音乐课里如果充斥着批评、挖苦之语,学生将毫无参予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何谈提高。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努力的发挥想象,探索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同时,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也应该是亲切融洽的,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每一位成员才会真正愉快地相互交流。其次,教师的语言应生动、优美,富有鼓励性。生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再辅以饱含着情感的鼓励性语言,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只有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主动参予音乐的学习、活动,才能主动地探索,去提高。我们应该也必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气氛即周围的状态,学生只有处在一个令其身心愉快的气氛环境下,才能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学时首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直接经验,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才能获得。现在是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使得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源。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他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通过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案例6:《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这节课是一节同传统和常规完全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那是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教师通过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互动教学模式情景
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在《音乐鉴赏》的《丰富民间器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京剧》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亚非音乐神韵》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鼓乐的节奏作简单的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运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联想与想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得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及能力进行自由思维,愉快地学习、活动,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的发展,而忽视右脑作用的开发。)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岁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四、音乐作品多样化、拓展实践丰富化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如果教师只是严格遵循教科书而不越雷池半步以为单调的讲课本、专听深不可测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味如嚼蜡,音乐课自然也就失去了这些本来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听众”和“小演员”。因此,我们音乐教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遵循美育的原则,培养艺术能力和各种文化素质
人不仅有灵魂,还有智慧,智慧是经由灵魂统合的各种智能的整体,这些智能就是哈佛大学零点中心不久前揭示出的人类的各种智能,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等。智慧绝不是各种智能的想加,而是经由知觉和想象,各种智能发生联系和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整体,他是一个高级存在,同时也是与国际综合国民素质相互竞争需要的反映。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和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将哲学的、生态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和创造学的各种学科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起一种更全面、深刻、动态、开放的艺术新理念。艺术(音乐)修养高的人能够更深刻低理解人生,从而影响他的生存质量,关键是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功利对人的束缚,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艺术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培养将各门艺术之间“艺艺相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贯穿课本教学内容,汲取时尚生活元素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展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年都有大量的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优秀作品产生,如电视电影主题曲、音乐电视、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外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等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假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植根教材,掺和一点流行音乐,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感受那广场音乐、网络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相信没有学生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课。
3.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丰富的综合艺术实践
在人类社会愈益开放的今天,如何避免个体的锢闭、狭隘,从而与人更真诚地合作、更和睦地相处,已是一个十分凸显的问题。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找到了交往机会,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重唱、重奏、歌舞表演、话剧的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音乐讲座、管弦乐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电声乐队、话剧编演团、口琴、电子琴等等一切可以因地制宜的各种活动项目。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
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
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我尝试了几种方法:
1、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证明,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听歌会促进知识的输入;唱歌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在历史学习中配合音乐教学会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深情的歌声立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时,一曲《爱我中华》定能让学生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繁荣而努力!
2、用语言浸润历史,使学生感受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中,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条“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3、用影视回顾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多媒体,插播一段影视剧,定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悟历史,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境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随之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思绪完全融进影片之中,学生可以从影片的镜头中,了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一起学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4、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扩展知识,让学生畅游历史海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讲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时,教材中只讲到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怎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清晰地凸现当时历史的某些场景呢?我引用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从“战争中亲人的离别”角度再现了动荡的社会现实,深刻诠释了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场景。这些诗词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都很爱听、爱读,自然会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问题,多一些思考性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纵观各种新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创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都是在一个团体中,各种想法相互交流、碰撞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这种交流。而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这种交流中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动口权”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场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这时老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一一主动质疑一一讨论一一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2、给学生“动手权”
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给学生“动脑权”
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但是如何激疑、科学设问才能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第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女皇武则天内容时,我就把对“女皇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评价,有人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学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认为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政权,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7.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七
浅念并不是新生事物的。无论是中国古代, 孔子与弟子的而是自古就有谈座谈出的“, 教是为了不教还是古罗马教育”, 都在形式和家昆体良提初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自中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语中文跃/林的, 提高学生。语文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成绩文的亮心动分情, 了, 因教解人师教善在学诱实对, 施象向教, 着明教学了学时学, 目就生标应实, 该际共学同充
师进行该从以, 下几方面互动变化。着手具体:说我认为应
生一造民主氛、围是互动的前提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
互《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强调:和参与教师是
动者展的, 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叶澜教授说、共:同发“课堂
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充分尊重, 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
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良师, 先要做到益友, 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视为师生, 生生互动的过程。要使之有效地进行, 就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 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 对学生持肯定, 接纳的态度, 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学生则应该对教师表现为尊重, 信任, 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 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重要保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 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句暖心的话语, 一个赞许的姿态, 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 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 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添他们的勇气, 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 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 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我们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设置写作方面的话题时, 多以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 节约粮食, 培养和增强环境意识, 树立世界意识等题材为主, 让学生写一些周记, 小作文, 这些话题贴近生活, 充满感情色彩, 会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 教师就很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要激励学生, 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 激发学生的自动力, 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 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 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 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树立其自信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精神状态积极饱满, 才能在课堂中, 充分参与自读、靠、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 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 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四、更新师生理念, 适时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 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 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 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 他们要听从老师的指令, 允许做什么, 不允许做什么, 一旦教师的要求遭到拒绝, 便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一些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 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更是难以建立。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交流机会的提供者, 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 帮助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尊重学生, 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们的阅读题: (1) 找出文章描写环境的语句, 体会这些描写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 找出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 (3) 查字典, 给加点字注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在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 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只用一课时, 学生学得既轻松, 又愉快。
8.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八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期望的知识接受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特别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而对教师向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很少提及。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质
A.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含义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还常常用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喜欢学生写作文都用同样的格式和结构,上课举手要用同样的姿势,解题要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个性,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教育中不仅没受到关怀,而且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平等。
B.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分类
生生互動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这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因此,生生互动涉及竞争性、个体性和合作性三种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三种课堂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中,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能力作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是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师生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
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
师组互动——即教师互动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师――生”的双向交往、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师生的言语互动、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总之,师生互动是为了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学中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
A.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
教师和学生是师生互动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互动主体,彼此必须做到和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要努力摒弃“教师权威”等因素所形成的优势地位,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也就是说,在认知上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要求,要尊重他们做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
B.教师要精心备课,鼓励学生提问,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注意钻研教学法,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安排每堂课。在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同时把自己的激情释放出来,这样才能吸引感染学生,他们也才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行动起来,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C.教师要注意形象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生极强的评价能力和追求美的热情,要求教师以适中的讲课速度、幽默风趣的言谈、表情和动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使长期处于渴望求知的兴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使授课方式日渐完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A.语言互动策略
语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语言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互相关照,互相包容。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际进行语言交流,因为无交流比组际言语交流更容易控制,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语言交流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探索知识的世界。
B.情感交流策略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许多功能,它们在教学中发挥一系列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过程不仅是言语的知识信息的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语负载的情绪、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交往者的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往时的言语方式、面部表情、体姿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无数信息。
C.情景设置策略
互动教学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既要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突出本节课的独特性,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体现科学性。这样,可由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也可在课堂中激疑,或让学生提出问题,营造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
D.改进评价策略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预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再根据目标所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分数成为了强化这种“克隆式”评价的催化剂,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中有了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教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相反,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师资通识培训资料选编
【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推荐阅读:
浅谈教学论文写作过程08-01
写作教学中的一点体会07-21
略论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08-27
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07-16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10-10
浅谈高中英语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10-10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08-24
浅谈教学中师生的沟通06-24
浅谈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07-11
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