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2024-10-25

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12篇)

1.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篇一

科技小发明和手工制作比赛活动方案

为在我校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思维,学校特举办“奇思妙想”科技小发明和手工制作比赛活动。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内容:

科技小发明手工小制作

二、活动时间:

1、班级初评和上交学校时间:4月7—9日

2、学校评审时间:4月10-11日

三、参赛对象:

3—6年级全体学生

四、比赛要求:

1、各科学教师在任课班级内要充分发动学生参加活动,调动家长、老师共同参与活动;

2、每位班主任至少指导2件作品,科学教师每班至少指导10件作品,倡导其他教师指导1件作品;

3、各位教师在学生制作前要充分指导阅读有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制作思路、选用材料等,力争做出高质量的作品;

4、由科学教师在班内先组织作品初评,成绩计入过程评价表,并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参加学校评比,每班不少于10件(越多越好)。

5、作品要求:

①作品设计新颖,具有创造性;

②作品可利用现有材料经过设计、加工、制作成的具有一定科学原理或科技含量的作品;也可结合环保教育,引导

学生利用一些废旧物品作材料,变废为宝,进行设计、加工、制作。(不可使用钱币、有污染材料、不清洁材料和法律规定不可用的材料)

③作品是学生本人独立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和成人指导下制作,但不得由成人代替完成;

④作品形式为小模型、小玩具、小工具、小工艺品、学习或生活用品、科学实验器材、木工、小电子产品等;

⑤凡参赛的作品都要贴上标签,写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班级。

五、奖励办法:

1、评委组织:

2、对各班选送作品进行评比,视作品件数确定奖励名额分年级评选出“科技制作明星”、“手工制作能手”若干名。

3、对获奖作品较多和奖次较高的班级颁发优秀组织奖,同时评出优秀指导老师。

六、活动组织:

组长:(活动领导)

副组长:(具体组织)

组员:科学教师(组织任课班级开展活动指导学生)

班主任(参加指导学生)

2014年3月17日

2.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篇二

家里的几盆花是爸爸的“宝贝”, 平时都是他自己养着, 家人都不用操心, 只管欣赏就是了。但是一次爸爸出差, 家里人上班的上班, 上学的上学, 都把浇花的事忘到脑后了。等到半月后爸爸出差回来, 他心爱的花都蔫头耷脑的, 叶子也黄了, 爸爸好一通埋怨大家。于是学生想到, 要是有一个自动浇花的东西多好。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 恰逢课堂上刚学了杠杆知识, 我鼓励他们学以致用。

二、制作过程

1.他们首次制作的装置, 杠杆1的支点是一个白色的空药瓶, 用几个铁钉固定, 杠杆1是木板做的, 它的右端我们用三个大小不一的石头作配重。当我们制作好后, 在试用过程中发现, 花盆中的水蒸发掉后, 花盆变轻时, 右边的石块很难把杠杆1压起来, 另外杠杆2中的水瓶向下浇水时, 经常不能全部流入花盆中, 撒的地上到处都是水。作为支点的小药瓶也经常掉下来, 总之不尽如人意。

2.于是他们经过向教师请教, 并认真观察了天平的构造后, 经多次修改的装置如下图:杠杆1的支点改用金属杆, 使杠杆1悬空放置, 杠杆1的材料由木板改为塑钢板, 以减轻杠杆1的自身重力。这样提高了杠杆1的灵敏度。另外杠杆1的两边各放一个花盆提高了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将杠杆2的一个瓶改为两个瓶, 并在瓶盖上开个小孔, 用输液管连通瓶和花盆, 在放置水流到地面的同时, 也可以控制流量。用弹簧秤称量了花盆的重力后,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花盆放在杠杆上的大致位置。学生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水不容易向下流, 又请教教师后才明白是大气压在作怪, 于是他们在瓶盖的上侧用针扎了个小孔, 以便和大气相通, 使水顺利地流出来。

三、数据记录及分析 (见附表)

数据分析:比平时一次性浇水更节约、方便, 采用滴灌使植物更能合理地吸收水分。

四、发现问题与不足

1.由于浇水瓶前后有两个孔, 水会由小孔蒸发掉, 而且在空气流速, 大阳光照射充足时蒸发更快, 为减缓水分蒸发可以把小孔开得再小些。

2.杠杆1不够灵活, 水浇了之后, 偏转不明显。支点及杠杆的用料还有待改进。

3.由于时间紧, 收集的数据不够完整, 还需进一步观察。

五、收获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搞发明创造的不易, 因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在不耽误作业的情况下制作的, 所以时间就特别紧。另外平时很少动手, 现在每一个钉子都要自己去找, , 制作杠杆1所用的塑钢板是学生到街边制作塑钢门窗的小店找的, 店主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控制阀门是找村里的大夫要的输液管。总之,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小发明在当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 从此学生更喜欢上物理课了, 不断地从课本上吸取知识, 学以致用, 综合素质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M].九年级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培养创新精神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为主,实践又以动手操作为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创造精神,在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注重方法,明确目的

实践制作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制定活动计划,使每次活动都能够目的明确,富有实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疑难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难题,并注意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使学生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这对于提高其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例如: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并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出新颖别致的作品,以达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二、课内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但能传授科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能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以及相关的操作原理;其次是依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研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如在教学《吹塑纸贴画》一课时,我先出示学生过去制作的贴画作品,有叶贴画、布贴画、蛋壳贴画给学生看,引起他们对贴画的回忆,然后再把一幅美丽的吹塑纸贴画展示出来,引导他们对各种贴画的特点加以对比,从中发现吹塑纸贴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画面色彩鲜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学生求知欲很快被激发起来了。这时我便抓住机会,让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照参考教材上的说明分组讨论,分析制作方法,交流意见。然后再让他们观看录像演示、讲解方法和步骤,从而证明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掌握了方法和技能后,就可让他们大胆动手实践,操作前提出以下要求:

1、用材料袋里提供的材料独立完成一幅吹塑纸贴画。要求在原图案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添加或修改)目的是比原画更美。

2、用教师发给大家的底版纸和吹塑纸,各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画面的设计富有想象、颜色的搭配要合理。

两节课下来,黑板上贴满了学生们一幅幅新颖别致、形象逼真的作品,每幅作品都表达出孩子们的心声和愿望,他们的作品中有静态的、动态的;有贴宇宙飞船、汽车、飞机的;有外星世界、火箭卫星等科学幻想作品;有小朋友庆祝“六一”、五彩缤纷的气球和鲜花;有非常有趣的卡通作品;还有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和游戏,作品中有蓝天、白云、绿草、野花和飞鸟等,多美啊!真是引人入胜、生动极了。孩子们是那样天真无邪,想象是多么丰富,愿望是多么美好。看着他们一个个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我与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堂课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注意引导他们在“新”、“奇”、“趣”上下功夫,逐步培养其浓厚的科学兴趣。

三、课外促创新

就地取材,注意利用身边的“废料”,进行科技手工制作,也是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每一册的劳动教材书最后一题是“看看、想想、做做”,我就抓住这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图上的各种动物、植物和用具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当他们知道这些精美的作品都是用一些平常不起眼的废料(如瓶盖、枯松球、乒乓球、夹子等)制作的,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开始收集一些自己喜爱的“废料”。每学期期末,我总是安排一节课展示他们的课外制作的作品和科学实验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班级科技作品大赛,在展示中同学们大显身手,利用平时收集的材料,制做出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精美作品。如用易拉罐、废塑料瓶子制作的小花篮;用硬纸板或泡沫块制作航模以及轮船、汽车、机器人等各种小玩具;用旧电动机制作小风扇。有的女同学还用各种花色的碎布缝制了一个个别致的小布袋和一些非常可爱的小动物等等。

4.科技制作活动方案 篇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推动校园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科技节领导小组及组委会成员

三、活动主题:笃行 挑战 合作 成长

四、活动时间、对象

活动时间:20xx年12月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要求

1、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质量,确保本次科技节顺利进行。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级活动中,特规定一名学生只能报一个校级项目。校级现场竞赛类项目报名在该项目赛前两天完成。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突出每个班级的个性特色。

3、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协作精神。各个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力,筹划好赛程,有始有终。注意各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包括成绩的汇总、奖状的发放等。确保本次科技节圆满、成功的进行和完成。

4、整个科技节的系列活动要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关注过程,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六、活动内容

(一)宣传动员

1、出好一期有关科技节的黑板报(副班主任负责,完成时间12月3日―12月7日)

(二)知识储备

1、读一本科普书籍(各班主任负责,时间12月3日―12月21日)

2、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各班主任负责,利用晨会时间完成,时间12月13日)

(三)科技节项目

本届科技节项目分为成果评选和现场展评二大项,成果评选项目主要包

括科技制作(科技小发明或科技小制作)、科学幻想画;现场展评项目主要

分制作类:航模制作和挑战类:电脑打字、魔方竞赛。

七、科技节项目实施日程安排

(一)成果评选项目

1、科技制作:小制作:讲究实用性与艺术性,按制作难度及如何合理使

用原有材料的程度综合打分。小发明:除了合理利用原有或废旧材料外,还要体现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科学性。每班至少送3件作品,不超过5件作品进行参评。(上交作品请贴好标签,标签见附件,各班主任自行填写。)

项目负责人:刘丽娟老师、陶柳曳老师

评奖方法:按级组分别设一等奖15%;二等奖25%;三等奖35%进行评奖。

项目备注:此项目由一、二年级的学生参与,于12月16日完成后送至7号楼1楼科学办公室刘丽娟老师处。

2、科学幻想画: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绘画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作品一律在规格为54cm×38cm(4开)的纸质或是其它材料上绘制;要求干净、整洁;必须是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每班至少送5个作品参评。

项目负责人:曹锋老师

评奖方法:按级组分别设一等奖15%;二等奖25%;三等奖35%进行评奖。

项目备注:本项目全校学生均可参与,完成后送至7号楼3楼美术办公室曹锋老师处。(此项目已在11月8日前完成)

(二)现场展评项目

1、航模制作:三年级制作直升飞机,四年级制作天驰杆身机

具体比赛要求如下:此项目比赛分2个过程,第1过程为制作过程,第2过程为飞行过程,2个过程分开计分,按2次计分的总和来计算最终成绩。

第1过程:制作过程 :

①比赛器材自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制作,并在每架飞翼面上清楚地写明班级和姓名。

②根据制作所用的时间,分3个档次确定运动员第1轮的成绩。

第2过程:飞行过程

①运动员必须使用刚刚制作的飞机模型参赛。

②根据飞机模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进行计时,分3个档次确定运动员第2轮的成绩。

③根据2轮成绩确定该运动员最终的成绩,如果2轮成绩总和一样,以第2轮成绩优秀者获胜。

项目备注:本项目为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全校学生均可参与,由各班自行组织比赛。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班内完成初赛后,各班挑选出2位运动员参加校级比赛。

竞赛办法:竞赛办法及技术参照江苏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规程执行。

评奖方法:按年级和机型分别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

项目负责老师:三年级吴戈老师

四年级程琰老师

校级比赛时间:12月19日中午14:15~15:30

校级比赛地点:三年级7号楼1楼的航模制作室

四年级7号楼2楼的航模展示室

2、魔方竞赛:选手分别恢复三阶常规魔方所用时间短者优胜。

具体比赛要求如下:

①竞赛时,根据报名情况选手分批进行,选手自行决定三名队员的参赛顺序,当第一位队员恢复好魔方,且得到评委确认后,下一位队员才能继续比赛;

②如果比赛时,魔方意外损坏,由选手提出更换魔方,但是计时不停止;

③仅限五、六年级学生每班3名学生参加

④团体赛,成绩统计以每班3名选手完成时间总和来进行排名,按年级组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项目负责老师:陈军老师

校级比赛时间:12月19日中午14:15~15:30

校级比赛地点:7号楼1楼科学实验室(2)

3、打字比赛:3-4年级英文打字,5-6年级中文打字。

具体比赛要求如下:

①三至六年级各班在班级赛的基础上选派2名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在5分钟内输入指定的文章,中文打字可选择机房中提供的任意一种输入法。

②团体赛,成绩统计根据选手在规定时间内输入的字数及正确率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后,按年级组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项目负责老师:蔡红丽老师

校级比赛时间:12月19日中午14:15~15:30

校级比赛地点:6号楼四楼微机教室

(三)成果评选和现场展评项目获奖表彰

比赛完成后,请各负责老师有选择地收集优秀作品,并及时做好总结(文字稿中至少插入3张活动过程的照片),完成成绩的评定和奖项的设置,于26日前汇总到顾新芬老师处。作好整个科技节活动的总结。

评奖及奖励方法:

1、给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2、团体奖采用积分制,以校级比赛学生一等奖3分、二等奖2分、三等奖1分,来计算班级团体分,黑板报按时完成按5分计入班级团体分。按班级团体分高低,评出年级组团体奖:低年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其他年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5.科技制作讲座活动小结 篇五

11月23日下午2点,我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齐聚四年级教室,悉心聆听我校科学老师王老师的科技小制作讲座,并以积极的互动参与科普教育活动中。

王老师的讲座主题是“在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实践中学习”!从古今中外的科学史谈起,介绍了小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离不开实践,学习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开启学习科学的心智,引发对科学和创造的积极情感。同时,他还讲到了科学的应用,科学的研究,科学的理念。号召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要有一颗恒心,一颗信心,一个永恒不变的志向。他说,科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用心去学,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自然就学会了。而且,虽然很多的科学发现或发明都出于偶然的机遇,但是,这些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科学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他触手可及,却又无声无息。他处处涉及着人们的生活,处处展现着神奇的光芒。所有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功。从这次讲座中,同学们懂得了科学的道理,领悟到科学的真谛,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展示了自己课下的科技小制作,四年级张帅飞自制了一把二胡,五年级的李要飞利用废弃的木片制作了小兔,三年级的王亚楠自制的口琴。。。也给现场的同学作了科技发明方法的讲解,并以实际的操作,请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内容生动有趣,吸引了每一个孩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次讲座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史,懂得一些常用的发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魅力,从小爱科学、愿意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努力学习。听完讲座后,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感想,画出了梦想,共同的愿望是希望祖国各个领域的科技在不久都能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大二班科技小制作活动方案 篇六

比赛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我班特举行“庆六一”亲子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比赛时间:

2014年4月12日——2014年4月13日(在家制作)。

二、参赛对象:

大二班全体幼儿、家长

三:作品要求:

1、每位幼儿与家长至少上交一件作品。

2、凡参赛的作品都要贴上标签,写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班级、作品创意及其简单的科学原理及操作方法。

五:评比细则:、作品采用环保材料或废物利用,简单、科学、适用、卫生,可操作性强,容易推广普及。(4分)

2、作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创意新颖,设计形象生动,具有创造性。亲子作品必须是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3分)

3、作品简介清楚合理,具体说明作品的科学原理及操作方法。(3分)六:奖项设置:

7.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篇七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以下简称“活动”) 的起步, 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密切相关。2 0 0 0年1 0月2 5日,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发表了《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讲话。当天下午, 教育部为展示全国各地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状况, 促进在全国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战略, 向参加会议的各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展示了2 4个省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成果。自此, “活动”拉开帷幕。此后十年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 主要是评选类电脑作品, 例如:程序、动画、绘画、网页、电子报刊等。这是当时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状况的客观反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对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起到较好地呼应和促进作用。

探索和创新阶段:2 0 0 4年, 在“评选类项目”基础上, 将“竞赛类项目”, 即基于机器人、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形态纳入“活动”项目, 使“活动”相对完整和完善, 对信息技术深入普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内涵发展阶段:随着全国各地参与学校和学生的增加, “活动”的内涵得到发展。逐步从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发展为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活动”走了十年路程, 在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 不断探索与创新, 不断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也更加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二、意义和作用

1.“活动”是紧密围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开展的。

一直坚持称之为“活动”, 而不是“大奖赛”, 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或是期望它应该紧密围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而开展, 是贯穿于一年一个周期的教学活动的载体, 而不是在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段内选拔中小学生优秀创意作品的竞赛。正因为如此, 十年来, 全国各地积极参与“活动”的教师, 特别是有志于打造一流学校的校长们, 能够积极将“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

2.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不太适合采用文字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 教育部领导同志曾有这样一个考虑, 就是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使这门并不太适合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的课程得到有效的评价、指导和促进。倡导在中小学开展“活动”并使之成为一个平台, 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相配合。

3.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的操作与运用, 基于传感器、智能控制的机器人项目, 对中小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通过制作电脑作品,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动手能力与工业时代的动手能力, 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适应时代特征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人文社会情怀和科学技术素养等, 都需要从小培养。“活动”的形式可以使中小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体系之外, 能够有一个亲身参与、亲身实践的机会。

4. 对国家的信息科技发展, 客观上可以起到人才储备的作用。

基础教育并不是专业技能教育, 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可以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活动”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它确实能够对国家科技发展起到人才长远储备的作用。例如, 常看到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在信息科技的应用、智能机器人应用、太空机器人的宇宙探测活动等科技新闻, 还有那些巡航导弹、遥控飞机等科技成果, 我国还有明显差距。这个差距如何弥补?所需要的仍然是“从娃娃抓起”这样一个基础。创意思维、科技兴趣等科学素养, 特别适合在中小学阶段培养。例如, 袁隆平教授之所以取得成就, 一个直接的动因是他在上小学时, 被教师带去参观植物园, 激发了他对植物的浓厚兴趣。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兴趣和志向, 能够对他的终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当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 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发展,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历程, 成绩是主要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计算机硬件建设、网络环境建设、软件和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但现在还远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 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冷静分析和深入思考。虽然, 开展“活动”还不足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问题, 但要组织好这项活动, 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还是要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需要大投入的战略, 这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意义上, 加大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是一项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大投入是必要的、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投入了以后怎样去做, 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经过十年发展, 这个问题越来越凸现。例如, 在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早或已相对领先的地区, 却认为处在一种“高原平台期”状态。这是一个客观的形容。他们认为, 主要的困惑并不在信息化经费投入上, 也不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经验上, 而是不清晰信息技术教育该怎样继续发展, 不知道教育信息化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 出现这种状况, 主要是我们还没有理清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没有寻找到信息化发展规律。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一个感受, 信息化作为我们国家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 工业、农业、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 而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似乎在理念、思路、措施等方面, 落后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客观地说,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涉及的内容主要还是基于文本处理方面的信息技术, 并没有涉及信息技术的全部内涵。对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利用计算工具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对于智能控制和电脑机器人等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也涉及较少。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一个缺憾。“活动”从2 0 0 3年开始, 先于课堂教学开展尝试, 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有一个平台去实践、去探索, 客观上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起到了完善和促进作用。

今后如何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 我认为, 起码要从三个方面再下工夫。

1. 深化整合。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 基本上大多是把计算机当做解决传统知识传授难点的演示工具。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有一些学科, 可能是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有一些学科, 可能是需要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些学科, 可能就是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培养观念和思维。总之, 需要深化研究和应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例如, 有个制作动画软件——“玛雅”。我们觉得高深、学生不需要接触。但国外一位校长却认为:当今社会是创意经济的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教育的责任。将“玛雅”软件作为载体引入教学, 特别适合引发学生在脑海中产生无限的遐想和创意。这样的认识, 引人深思。我们拿到一款软件, 要看它对于传统知识的课堂教学中的工具性如何, 要看学生需不需要技能性的东西。而他们拿到一个软件, 看的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这就是理念上的差异。

2. 转变观念。

包括对教育信息化战略、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信息化的应用形态、信息化发展前景和内涵的认识, 也还包括对信息科技本质的认识, 仍有转变的必要。在十年历程中, 更多强调的是面向课堂、教师、教学, 这些的确要做到。但是, 也就在这自然不自然、自觉不自觉之间, 把信息技术演绎成为课堂教学工具和课堂传递知识的手段。教育信息化战略要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值得深思。我认为, 可能是对信息技术本质的认识还有欠缺。如果跳出“教育技术”范畴的认识来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 或许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大。

3. 系统化建设。

包括环境、方式和对象都有系统化的必要。尽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相当成就, 但在系统化思考上还不充分。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程度, 决定着未来人力资源强国的水准。应该更多地围绕着学生的现代科技素养和长远发展来思考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化问题。我认为, 无论是想创办一流的教育, 还是实施均衡的教育, 还是实现个性化教育,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从知识传授的能力来讲, 中国的教师已经是世界一流的, 但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还是基础教育的一块“短板”, 还是我们的弱项。如果能够把关注点从目前的成就上看得再远一些、从面向教师转向面向学生, 那么发展空间将会更大, 也更有意义。

四、发展重点和方向

首先是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完善。“活动”是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载体, 需要有更多探索和创新, 这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完善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结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多年来, 网页、动画以及程序等项目在资源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形容这是“蚂蚁的力量”。学生在阅历、经历、能力等方面, 与专家们肯定有很大差距。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有热情、韧劲和独特视角, 他们观察社会的视野更加贴近同龄学生。他们动手制作的优秀作品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资源。“活动”应始终紧扣教学资源建设, 不能仅仅把优秀学生作品简单地看成一个样板或一个案例。

三是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项目特别适合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要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活动”的方向, 激发和保护学生兴趣, 给学生以健康、有益的引导。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 应该得到尊重。通过教师引导, 让那些适合或喜爱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创作的学生, 参与到不同项目。不可能期望所有学生将来都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或电脑高手, 毕竟未来社会还有许多领域需要今天的孩子去实践、去发展, 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这个载体, 给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滋生兴趣的土壤、发展兴趣的机会、激发兴趣的动能。做好“三个结合”, 才能保证“活动”健康、有质、有序地发展。

对“活动”发展趋势, 有几个想法和大家沟通:

1. 怎样更好地体现科技前沿发展。

我们不断地引进一些项目, 就是出于这个考虑。目前, 国外年年在变, 我们控制在三年一变, 引进的基本是国外二、三年前的成熟项目。这个频率还要稍微加快, 信息技术发展是相当快的, 不能由于各地条件还不均衡, 而封闭广大学生的视野。

2. 争取能够在适当时机走向国际化, 扩大学生的交流机会, 开阔视野。

目前, 从世界范围看, 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 有1 9世纪兴起的奥林匹克竞赛, 内容基本上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导能力为主;有2 0世纪后工业时期, 在美国的“西屋奖学金”竞赛活动基础上形成兴起的I n t e l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 这是着眼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活动。据称, 当代获得诺贝尔奖 (和平奖、文学奖除外) 的自然科学家, 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生时代曾获得过“西屋奖学金”。2 1世纪是信息时代, 基于信息技术的赛事, 国外还只是单项的, 如机器人赛事活动。到目前, 综合的、包含面广的、适合信息时代学生成长需求的赛事活动还没有见到。所以特别期望我们的“活动”在国内办得越来越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符合信息化发展内涵需要, 使之逐渐走向国际。

五、保障“活动”的公平、公正

有一些人担忧这个“活动”面临很多功利上的“诱惑”, 可能对公平性、公正性有所影响。在这方面怎样做?

一是对规则的控制。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和“深思熟虑”, 很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公平问题。从起步阶段, 我们每年都以发布活动指南的方式, 将规则进行尽可能详细表述, 甚至采取了签字宣誓的制度,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还对现场的专家评审和比赛设计了相应规则。大家要对规则给予充分关注, 不仅要关注有哪些变化, 还要整体了解规则所提出的要求。

二是对机制的控制。要健康发展, 机制很重要。例如专家的遴选, 我们没有采用先建立一个专家库, 再从中随机遴选的方式。因为这样再怎么随机抽取, 也还是在预定的专家范围内。目前的专家遴选机制, 可以说是大随机, 甚至是跨出基础教育领域的大随机。评审专家组成完全动态。我们每年请各省教育厅推荐专家, 推荐的人选可能身在闹市, 也可能在穷乡僻壤, 与“组委会”素不相识, 也就不存在凭组织者喜好来遴选。专家参加评审一般不超过三年, 避免形成“评审专业户”现象。因此每年评比, 较好地避免可能出现所谓的个别关照现象。这就是机制设计的优势。这种机制还可以让一线优秀教师有机会登到国家级评选专家的平台上, 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充分依靠专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专家大多是高级教师、教授或副教授, 具备高度敬业的工作态度。他们为事业、为学生的发展兢兢业业。尽管专家们对某些作品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或分歧, 但总体来看, 多年来评审结果还是基本公平与公正的。

四是依靠各地教育厅、电教馆、信息中心的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领导重视, 措施得当, 教师专注, 指导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更好。

当然, 也还有一些问题希望得到正确对待、正确引导。如正确对待成绩和得失、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差异、正确引导和参与。“活动”也是一种“游戏”, 是游戏就要有规则。避免学生甚至是家长们产生过强的功利心态, 需要一线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有一些人认为电脑制作是“贵族活动”。但看一下历年参赛获奖的学生, 有相当多还是来自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新疆建设兵团有一位获奖小学生生活在边远地区, 但她用W I N 3.1版本的绘画工具, 凭独特创意获得电脑绘画一等奖。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说明获奖并不只是依赖高级的制作工具, 主要还是看表达出的思想境界。“活动”宗旨是要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理想,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信息化是方向, 不能因为还有一些地区或某些学生没有电脑, 就停下来等所有的孩子都有了电脑再开展。要用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这些认识。

2 0 1 0年是提出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十周年, “活动”也到了第十一届。记得有句古诗, “千家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此, 希望各地的教师始终要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全面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8.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篇八

不同于翻转课堂一般意义上的微课,考虑到当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将本次评比的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还特别要求:制作成型的微课须可嵌入教学活动中,可用于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或两者融合的混合式学习中。

整个评比活动共选出80余个微课参评,选择的内容丰富多样: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习作;知识、技能;课内、课外等均有。形式上有解说型,也有互动型。特别是优胜作品,体现出选点精巧、设计新颖、重点突出、兼顾情趣等特点。

当然,因为是雏莺试啼,问题必然存在。后续研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价值。要考虑微课的必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方式完全可以达成目标的,就不一定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用于补课或课后复习等的除外)。

2.指向明晰。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兼顾适用时机。适用年级要清晰,目标定位避免偏高或过低;内容应精要,避免课前预热、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糅杂不清。

3.形式新颖。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强情趣性、互动性,避免单一解说形式(但不提倡过于花哨)。

4.时长简短。微课播放总体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特别是适用于课中学习的微课,从一节课40分钟考虑,微课更要短小精悍。如低年级写字指导微课最多不能超过3分钟,因为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笔练习时间。

5.细节精致。微课光线、声音、图像质量等都要尽可能精致,避免出现其他干扰因素。个人专长有限,则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友情配音、示范、作图等。

9.小学生科技制作论文 篇九

我希望将来发明一种多功能墙纸。它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变化颜色,还有时间显示。最神奇的是,人们只要有“墙纸遥控器”,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让墙纸变成超大屏幕电视机和环绕立体声音箱,或变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当你躺在了夏威夷海边的沙滩上;当你坐在沙发上,就好像坐在黄山顶上。但最令人满意的就是它的温控功能,它可以使家中保持你想要的温度,可以使春天永远留在家中!

这种墙纸外表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内部极其复杂,仪器精密,能量完全是从二氧化碳中获取的,同时它也会吐出新鲜的空气。

10.小学科技制作活动六上 篇十

竞赛活动总结

为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科普创新能力,启迪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励对小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素养,我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科技水平、科学素养,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推动小学生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结合本校的科学课程,于2012年12月2日上午,在学校科学实验室举行了 “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 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11.小学开展科技活动课的初探 篇十一

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树立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具有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从而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成为基础知识合格、特色鲜明的文明小学生。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少年儿童的认识特点, 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潜能的发展及创新思维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科技活动课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那么, 在小学阶段如何实施科技活动课呢?

一科技活动课内容的编排: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活动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一般来说,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而科学, 始于好奇和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 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技活动内容,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这几年来, 我校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 开展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地处南山地区, 这里风景优美, 森林资源丰富, 但由于人类的不适当的活动, 造成环境日趋恶化, 针对这一情况, 我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包括南山地区森林火灾的调查、白色垃圾污染的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植被调查、农家乐调查、神奇植物——茅膏菜等等, 这些活动内容, 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事物, 他们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却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 当教师引导他们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后, 他们就急于想得到科学的答案, 于是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由于活动内容包含的科学知识比较简单, 可操作性非常强, 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在调查中学生能够主动去探寻、去发现, 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答案, 并能够提出有关的解决办法, 形成小论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激发, 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并最终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内容的编排上, 教师要根据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灵活多样地开发和设计本土化和地方特色的案例, 在具体的工作中, 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从学生的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 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这些案例和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的认知规律, 操作性要强。概而言之,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出发, 从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着眼, 设计适合地区特点的科技活动校本教程,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和时事和生活接轨, 其形式要有课内的、课外的, 而更重要的是开辟第二课堂, 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

二科技活动课的活动形式

科技活动课的形式应该是新颖而丰富的,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 使学生在做中学, 乐中学,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只是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因为活动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的兴趣, 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内部需求, 因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送人一筐鱼, 不如赠人一张网”, 开展科技活动时,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掌握如何寻找答案和学习的方法。科学给人的乐趣在于科学的探索过程, 如果把知识——即探索的结果告诉学生, 就等于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长期以来, 我们教育的责任总是把前人的知识经验直接告诉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 被动的接受知识,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忽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其中的过程的直接体验, 许多人长大成人后都有这样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在学校学过的许多东西都忘记了, 而那些自己曾经亲手参与过的实验, 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 亲自参加的一些活动, 对其中的过程长大后我们仍历历在目, 甚至一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呢?从这些活动的共性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参与、我们的亲身体验。

所以, 在科技活动中, 要遵循活动课的实践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 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 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科技教育活动应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 学生不是从教师那儿学到多少知识, 而在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主要体现为:

(1)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身边的事物由于观察不够细致, 他们往往不能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行为规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 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了。要严格作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要通过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如:我校开展的生物百项活动《神奇植物——茅膏菜》, 起始, 自然教师在上自然课上讲到奇特生物中的植物的异养时, 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 发现了南山地区也有那么一种奇特的植物, 它就是茅膏菜, 那么茅膏菜是如何捕食小昆虫进行异养的呢?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实验、记录、分析、讨论, 解决了问题, 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充分的调动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不但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形成了对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信心。

(2) 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形成科学素质。在活动中,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记录, 并且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交流,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如:在去年的暑假学生实践活动中, 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南山地区农家乐现状及发展调查,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 展开了分析讨论, 甚至对南山地区农家乐的改进意见进行了辩论, 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不仅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学会了讨论交流, 学会博采众长, 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喜欢刨根问底, 并且极富想象力。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浅显而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问题,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逐渐没有了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扼杀了学生的科学潜质和创造潜质。要重视学生气质的差异性、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学生提出哪怕是1+1等于几的简单问题。

(4)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在科技活动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成功或失败 (特别是失败) 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句“干得好!”、一句“还差一点我们就成功了”、一句“我们一块儿来再试试”胜过教师无数次的叹气、摇头、批评, 因为我们的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信心的重塑, 是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技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 由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协同结合。学科教学绝非是应试教育, 科技活动不能等同于素质教育,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两者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既相联系, 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学科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认知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活动就无发进行;而科技教育中的各类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时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坚持以学科课程打基础, 通过科技活动出特长的方针促进学生的学科课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紧紧围绕“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夯实的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标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科技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地渗透现代科技知识, 特别是思品、自然、劳动、科技活动课, 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的科技教育因素, 对学生渗透科技教育, 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互动, 在活动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 结合课内所学知识,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科技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思维方法外, 还要让他们用这些方法去观察社会上的复杂现象,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2.六上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民间艺术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

老师:同学们喜欢旅游,老师也非常喜欢。在旅游的时候,我除了饱览祖国的秀美河山,还会带一些当地的民间工艺品回来留作纪念。今天,我把这些工艺品带来了,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欣赏,同学们乐意吗?

老师:介绍民间艺术品(虎枕、蜡染、挂饰、服饰、套娃等)挂件:这是民间的福字挂件,具有辟邪的功能,可保一生平安。虎枕:这是民间小宝宝用的老虎枕头。拖鞋:这是带有吉祥图案的拖鞋。马夹:这是一件小马夹。蜡染:这是一幅蜡染的装饰画

老师: 同学们看这些工艺品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工艺品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鲜艳夺目的色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件出示板书: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三、讲授新课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我国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1、课件出示:广义民间艺术和狭义民间艺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工艺、曲艺、杂技、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民间艺术就是特指的民间美术与工艺。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书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典型而且常见的民间艺术作品,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有哪些种类的民间艺术作品?

2、讨论回答:常见的民间艺术有哪些种类?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我国民间艺术种类很多,典型而且常见的形式有民间玩具、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织绵、面具等。

3、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健康、率真而质朴,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更是形成其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一边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民间艺术作品中常出现什么形象?为什么?

(2)民间艺术作品中常用哪些色彩?色彩搭配特点如何?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课件展示:欣赏民间艺术作品,配播音乐。

民间玩具、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织绵、面具等。

老师:现在我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讨论思考问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答题,老师总结

(1)民间艺术作品中常出现哪些形象?为什么? 学生: 讨论、发言

老师:民间艺术中所表现的植物、动物都有深刻的内涵。

老虎——镇宅辟邪、护生立子

鲤鱼——年年有余

龟鹤——延年益寿

雄鸡——吉祥如意

牡丹——雍容富贵

石榴——多子多福

另外还有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固定的语言结构模式

瓶插牡丹

——平安富贵 娃坐莲花

——连生贵子 蝙蝠和桃子——福寿双全 猴子骑大马——马上封侯 莲花和鱼

——连年有余 玉兰和海棠——玉棠富贵

在民间,逢年过节时,在门上贴上凶神恶煞的门神,在家里贴上年年有余的年画;结婚的时候在窗户上贴上“喜鹊登梅”的窗花;这些不只是为了喜庆、好看,而是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益寿延年、祛病避邪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民间艺术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那么民间艺术的色彩则代表着中华民族热情、开朗的性格。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民间艺术究竟使用哪些颜色?又是如何进行搭配的?

(2)民间艺术作品中常用哪些色彩?色彩搭配特点如何? 课件出示:真虎和布老虎比较

这是生活中的老虎,这是民间的玩具布老虎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布老虎和真老虎有什么不同? 学生:(„„)

老师:布老虎和真老虎的颜色虽然都以黄色为主,但是布老虎使用的黄色不是老虎身上的固有颜色,而是纯度高的原色,显得更鲜艳。布老虎身上又添加了红、蓝、绿色,由于对老虎的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添加,因而产生了鲜艳夺目的艺术效果。

实验分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的色彩搭配。

课件出示:山西玩具布老虎(提取主要颜色进行色相、色调、纯度、对比、冷暖 方面的分析)

提问:布老虎身上主要选用了哪几种颜色?

布老虎身上主色调是什么?

这几种颜色的纯度如何?

这几种颜色的对比怎样?

这几种颜色的冷暖如何?

结论:色相: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色调:以黄色为主色调,添加红绿蓝

纯度:红、黄、蓝(三种原色,纯度高)

对比:黄与蓝、红与绿

(两种互补色对比)

但是表现各不相同,一组为大面积的黄和小面积的蓝,另一组为大面积但分散的红和小面积但集中的绿。

冷暖:暖色 多,冷色少

(以暖色为主)

布老虎的色彩搭配特点:布老虎身上主要选用了四种颜色,以黄色为主色调,采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搭配,使用互补对比色进行搭配,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下面,我们再看看其它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特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风筝 以蓝色为主色调,运用纯度很高的黄、蓝、红、绿两组互补色进行对比搭配,显得格外醒目。

面具:以黄色为主色调,与蓝色、红色进行对比搭配,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刺绣:绣片以蓝缎作底,以大红为主色调,配以黄、绿、玫瑰红等色,并在花纹的空间钉以金色亮片,鲜艳的色彩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蜻蜓:以 绿色为主色调,和红色、黑色进行搭配,清新亮丽、对比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这四件民间艺术作品主要使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由于主色调不同,使用比例不同,因而效果各异,精彩纷呈。

通过对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有很多相同之处。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结论: 民间艺术作品主要选用红、黄、蓝、绿四种; 民间艺术作品大多运用纯度较高的三原色进行搭配,纯度高,色 彩鲜艳;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使用互补色对比进行搭配,色彩对比强烈。

四、学生作业;

我们了解了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特点,今天,我们也可以做一回民间艺人,用所学的民间色彩搭配的方法彩绘图形。同学们有兴趣吗?

希望同学们团结合作,涂出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作品。(老师发稿,小组合作)学生彩绘图形,老师巡视辅导。

课件展示知识窗(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也许对你有所帮助)知识窗:

民间美术中的“五彩”:青、赤、黄、白、黑

年画“点套“口诀:

红靠黄,亮晃晃;

分青绿,人品细;

要想俏,带点孝;

要想精,带点青;

红忌紫,紫怕黄;

黄喜绿,绿爱红。

五、作业展示:

展示优秀作业,自评互评,给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六、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在民间艺术中经常使用的色彩只有少数的几种,但在劳动人民灵巧智慧的手中却变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热烈、质朴、纯真的艺术特点,更让我们领略了民间艺术利用强烈对比的色彩搭配方法所形成的辉艳浓郁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仓库安全协议书下一篇:学生会团检部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