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2024-09-07

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共8篇)

1.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一

积极推动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为构建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这“两个重大”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民族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关系”,“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和谐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跨越,加快了工业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认识上取得新提高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部署,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做到与全县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及时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民族宗教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各乡镇切实抓好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县委、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精神,研究我县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情况大检查,督查指导各乡镇、部门(单位)的民族政策落实情况。

二、强化宣传教育,在营造氛围上取得新突破

宣传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对于贯彻党对民族工作的总体部署、动员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大作用。为使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我县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抓经常性的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等作为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中心组学习和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纳入县、乡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宣讲、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方式,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要性的认

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以“民族团结月”活动为载体,力争做到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办法,年年有新成效。通过组织宣讲队深入乡、村(组)集中宣讲民族政策、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抓舆论宣传。利用制作电视专题片、宣传栏、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了民族团结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人人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三、强化第一要务,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着力解决民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项目安排、资金投放、政策扶持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倾斜扶持,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据统计,2008年—2011年,共申报批复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8个,总计430余万元,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共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办实事

1000余件,扶助资金总额近5000万元,使一大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村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道路、电力通讯、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自救和自我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四、强化文化建设,在创新载体上取得新突破

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按照创建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寓创建活动于各种有益载体实践活动之中。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平安家庭”、“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二是着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人士书画展、回族“花儿”歌唱大赛、伊斯兰教宗教人士“吾尔兹”演讲比赛、散居少数民族联谊会等活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优越性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充分展示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

下,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全县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着力培育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和衷共济、和谐相处。

五、强化宗教事务,在规范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做好宗教工作,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把做好宗教工作与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宗教活动、教职人员的管理。健全了宗教事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协调处理宗教事务,掌握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宗教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全县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的依法有序进行。认真调处化解涉及宗教方面的各类矛盾隐患,尽力使其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了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工作水平。结合我县宗教工作的实际,通过举办各类座谈会、学习会、培训会等形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学习贯彻了《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到外地学习借鉴了宗教场所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宗教界人士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珍视团结,维护稳定,做到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团结和睦,和谐相处,让群众把更多的智慧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上来。

六、强化制度建设,在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取得新突破

我县十分重视健全民族工作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县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县民族宗教信息报告制度》、《**县清真食品管理制度》等地方性管理制度。为保证政策法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我县统战、民宗部门建立并实行了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等制度。人大、政协及民宗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乡镇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惠农惠民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切实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强化了责任监督,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族法制建设创造了条件。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也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继续要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精神,同心同德,创新工作,以改革稳定大局为重,为构建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2.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团结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例子太多太多, 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 才创造了现代美好的中国。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 我首先介绍第二幅浮雕:“看这幅浮雕, 有一群英勇儿女, 拿着大刀、梭镖、锄头, 扛着土炮为新中国而争, 他们正从山坡上斗志昂扬的冲下来, 代表革命和胜利的红旗随风飘扬”。这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战反抗帝国主义的缩影。课文《老山界》中, 1934年冬,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文中叙述到, 当红军到了瑶民家里, 一位瑶族妇女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米煮粥给红军吃。这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节, 其实红军走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 少数民族人民给红军送粮指路, 有的还参加了红军, 参加战斗, 少数民族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汉族经济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发展, 文化也较为完整, 而汉族人民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复兴经济, 为他们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全国解放后, 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建设, 派出大批汉族干部、工人、解放军、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帮他们改善环境, 发展经济。例如《向沙漠进军》中, 讲到我国治沙所取得的成绩时, 我这样说道:“新疆建设兵团在这里建立国营农场, 挖沟渠, 种树造林, 看那原本一毛不拔的沙漠, 转眼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当提到如何在沙漠地区将风力合理的利用时, 文章作者写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 能够发电、磨面”。《山的那一边》描写一批人民解放军挺进山沟, 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 也为他们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这个山沟俨然以成为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地方, 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沟。

二、延伸课外, 让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本质任务, 也是根本任务。首先应告诉学生, 虽然我们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但我们也要随市场经济的步伐, 振兴国家经济, 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努力, 与汉族人民一起, 为现代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要求学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 从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出发, 凭自己的理解力、总结能力将这些故事展现在课堂上, 或者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把了解到的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事情表现出来, 让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教育。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之爱的种子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让民族团结的花朵永远开放。例如, 我们可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 二讲我国秀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 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 四讲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还通过“六一”活动可相继进行, 让学生唱民族歌, 跳民族舞蹈, 画民族风情画, 讲各民族英雄故事, 看一部民族故事片, 做一件民族工艺品。透过这些实践教育, 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团结。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内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 到汉族、藏族聚居地去参观, 掌握各自的宗教信仰, 体验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 了解各自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3.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三

关键词: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7-0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但是,中华民族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构成的,从1947——1965先后成立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在内的五个民族自治区。56个民族之中有许多有着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所以,其必然有着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不可能完全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之中,这必然会给当今的中国政府带来一定的民族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国内存在着藏独、疆独、台独等多个民族分裂组织,他们向世界和自己民族内部宣扬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同时想尽办法破坏整个中国目前构建的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希望以此能够为自己的分裂行动创造条件;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大国对中国使用的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策略,所以,西方舆论很大程度上给予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支持和帮助,这就导致了我国政府面对很大的压力与阻力。中国政府面对这些情况于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颁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本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白皮书。在这三个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表示了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政策的方针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而其中的民族团结政策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当前的中国政府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同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制度也日趋完善,但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域还需提高。目前,整个中国还存在许多的经济弊端。全国的经济分配不平衡,经济政策不一致,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所以,现在的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区域和个人的贫富差距。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同时,整个社会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国民素质有了很大地提升与改善,中国正渐渐步入和谐社会,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作保证。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上制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政府当前发展的中心是加强经济建设,可是如何才能是经济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进步?毋庸置疑,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同时上层建设又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民族团结正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省一地一个民族来建设,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只有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现今中华民族的力量就是56族兄弟姐妹团结协作不分你我的恢弘巨力。而这股力量恰恰须要我们的民族团结才能够形成。同样,社会进步也需要以民族团结为保证。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要以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而如果一旦民族难以团结,必然会导致社会大格局的混乱和动荡,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的“7·15”事件带给整个世界的震动。两次事件中,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是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均破千万元,同时两次经济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严重破坏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分裂的典型事例。用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民族分裂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更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和“5·12”抗震救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市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将北京市社会人民素质提升了一个台阶。同时,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初升的中国、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这样的展示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5·12”抗震救灾中,各族人们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协力共抗震魔,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素养得以全面的进步。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团结的典型,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中国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政策,要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切实维护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使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4.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离不开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于**和分裂,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只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同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我国的强大,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企图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并策动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从事分裂活动,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原则,积极开展反对分裂主义的斗争,以增强国内各民

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引发的问题。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在民族意识中有积极向上、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面牞也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面。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牞各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趋增强。这种民族意识是健

康的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牞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牞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增长牞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例如,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牞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牞不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国家关系等等。对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牞如果不注意

正确引导牞则有可能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牞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均衡牞将会出现新的矛盾。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健全,软、硬件水平不高牞有的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牞投资上项目对民族地区考虑不均衡,使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误解。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牞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牞增强综合实力牞调整了政策牞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牞一些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部和群众一时不理解。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牞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西方敌对势力引发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是跨境民族,而且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牞与十几个国家接壤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曾多次侵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均被我国各族人民挫败了。近年来牞西方敌对势力又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牞利用分裂主义组织搞分裂活动,破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团结。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本领。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密切合作,齐心协力为各族群众谋利益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

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尤其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原则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五

(***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交流材料)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将民族团结和社区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一个安定祥和、和睦相处的环境,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奠定安全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形成彼此紧密连结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 街道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居民满意的队伍,夯实社区治理基础,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民汉搭配的原则,将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按照一民一汉选拔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在积极培养锻炼现任班子的同时,超前选拔,储备在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年轻干部学习思考、动员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年轻干部档案库。三是各社区干部按民汉比例搭配,在各民族混居的环境下,提高了社区干部学用“双语”的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好的发挥了社区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坚持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各社区管理的治本措施、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采取多项措施,突出实践特色,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入户时带着民族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也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管控各族居民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了解民情民意帮助各族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维护辖区稳定工作中,按各民族分部情况充实楼栋长队伍,及时召集楼栋长和单元长会议,充分发挥义务联防队、楼栋长和单元长作用与社区民警一道,社区巡逻,走访入户,认真了解排查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三是各小区居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居住的社会结构格局,呈现出互相交叉居住的氛围,社区干部入户走访过程中通过与各族居民沟通学习,及时掌握了居民信息变动情况、流动人员的动态管理,让“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在社区是否发挥实效。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丰富各民族文化活动

在春节、古尔邦节、国庆节等节日时,以社区为核心挖掘各类资源,想方设法,搭建活动平台,全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工作中来,如:***社区连续2年在社区不同居民小区内开展“社区邻里节”活动,在欢歌笑语中加深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表达了各族人民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加强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社区在辖区开展“好儿媳”、“好邻居”、“好婆婆”、“好妈妈”评选活动,营造出和谐、友好、共进的氛围。***社区依托国际象棋协会,组织开展国际象棋少年班免费培训,并举办了首届克州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同时还组织青少年参加了全疆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为让各族居民在端午这天都吃上粽子,在农牧系统家属院举办“浓情端午节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各民族感受了端午节的魅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社区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各社区开展大型文体活动4次,开展知识竞赛3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2个,在今年其余4个社区全部创建完成。

6.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和谐 篇六

各位青年朋友、各位学生干部,大家好:

按照学院业余团校暨第七期“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班的安排,今天首先由我来上第一节课,我授课的题目是“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和谐”,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听后也能有所收获。

在正式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爱我中华》)

视频看完了,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视频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状况?

视频反映了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总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视频反映了我国56个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看同学能知道他代表哪个民族吗?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了解了我国56个民族基本状况后,下面进入我们的正式课程。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国民族政策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 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少数民族政治政策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为实行这些权利和义务所制定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维护和确保国家的统一,是新中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所在。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其基本内容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政策。

(3)民族干部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少数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状态,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综合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而制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和税收两大方面的适当照顾和特殊优惠。

(2)扶贫开发政策。这是国家为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实行更为宽松的优惠以及扶贫与开发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

3、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保护、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所实行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并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民族教育政策。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权、创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倡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民族教育 的对口支援与协作等。

(2)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3)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坚持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干预和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民族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把少数民族与汉族区分开来,把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地区区分开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2)提高人口素质。即实行优生、优育、优教,促进民族人口在体能和智能上优秀个体的繁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二个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第三个话题:民族团结中的不和谐因素 1、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他们大肆纵火,辱骂、殴打、砍伤执勤人员,冲击新闻、金融、学校、公安机关等要害部门,抢劫并烧毁商店、学校、汽车、宾馆。更骇人听闻的是,暴徒还惨无人道地杀害群众,连孩子也不放过,对藏族群众同样毫不手软,个别暴徒甚至效仿旧西藏农奴主的“点天灯”酷刑,把无辜群众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据初步统计,在这起事件中,共有18名无辜群众被暴徒残 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其中重伤58人),242名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在值勤中伤亡(其中牺牲1人、重伤23人)。造成包括3所中小学在内的22处建筑物被烧,数十辆警车和民用车辆被焚毁,给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带来重大损失。2、2009年7月5日晚,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事件经造成1700多人受伤、192人死亡。其中,无辜死亡的156人(汉族134人、回族11人、维吾尔族10人、满族1人)。

“7.5事件”是一起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指挥、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暴力事件。

热比娅今年58岁,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市一个普通维吾尔族家庭。上世纪80年代以来,热比娅开始经商,她利用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敛财暴富。在境外,热比娅一直以“维吾尔族母亲”自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7.5事件和3.14事件国外媒体都进行了歪曲报道。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曾用不顾事实、张冠李戴的歪曲报道在中国民众中引发类似的愤怒情绪,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中国政府对外国媒体的报道敞开了大门,但有些亲眼目睹暴徒残暴的西方媒体却依然固执地对事实视而不见,他们选择的每一张照片,写下的每一篇报道 “民族镇压”,“疆独”势力可笑的“和平示威”论被他们广泛引用,无辜死难者的泪水竟被他们说成源于“警察的袭击”。西方媒体刻意给中国施加舆论压力,他们无不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恐天下不乱而想看中国笑话的态度。

此类事情的意图很明显,对于这些反动势力的支持无疑就是对中国统一的一种妨碍。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更加努力地发展自己,加强对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学习,即要有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有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认同。

第四个问题:谱写民族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更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社会相适应。

第五个问题:宁夏历史、人口、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概况

一、宁夏历史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宁夏水有滔滔黄河水,山有连绵的六盘山、贺兰山,在这个碰撞、交融的过渡带上,是历史上多民族南下北上的大舞台。

公元1288年二月,元朝政府改中兴府为宁夏路总管府,“宁夏”的名字正式载入史册。“塞北江南”的美誉,更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成了宁夏的品牌,“塞北江南”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所指,更不是景观意义上的涵盖,而是宁夏历史文化地理繁荣的象征。唐代诗人韦蟾《送卢潘之朔方》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二、宁夏人口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30余万。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近407万,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223万,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万,占34.77%。全区22个县(市、区)中,城镇人口近302万,占47.90%;乡村人口328万,占52.10%。男性人口近323万,占51.24 %;女性人口307万,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0:105.09。

三、宁夏经济 据自治区政府新闻办2011年全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第三产业受房地产业、金融业等政策影响,增速相对缓慢,但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加快、建筑业快速增长,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拉动全区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0 1689.65 2005 612.61 2000 295.02 1991 71.78 1978 13.00 2011 2060

四、宁夏文化

近年来,我区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大框架下,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殡葬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关于重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回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重视,开斋节、古尔邦节,省区干部职工放假一天,回族的土葬习惯也得到了充分尊重,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回族公墓。位于银川市纳家户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目前唯一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的回族文化旅游项目和伊斯兰风情旅游区。

五、宁夏教育

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义务教育事业一直呈现不均衡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区设立了三个倾向: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农村倾斜、向办学困难的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经过几年的实地工作,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在发展民族教育这一发面,宁夏2001年启动了“百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银川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育才学校,免收学费、住宿费,异地培养南部山区的贫困生。目前,全区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37.55%,已实现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7.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美好社会状态,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 为实现和谐社会理想进行了不懈努力。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强调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是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统一角度, 论证了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和途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社会和谐是一种不断完善的社会发展过程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3]承认矛盾的存在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多元化, 充分认识社会各要素的差异, 协调不同利益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经济作为加强民族团结, 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根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它是不断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迈进的过程。实现和谐社会的动态过程, 就是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不断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实现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升华。

二、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基础

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 不仅具有社会性, 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情感的社会关系。[4]和谐民族关系是指民族权利分配公平、合理, 民族利益的享有公允、等同。

和谐民族关系是衡量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民族关系的和谐, 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现阶段,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促进社会公平。“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5]各民族间互助合作, 团结友爱, 是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关系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内容,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促进民族交往、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个民族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自身优势, 实现民族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为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它有助于激发各民族的主人翁意识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广西历史悠久, 先秦时期广西境内已有苍梧和越骆族群的分布。秦汉以来, 广西民族关系逐渐发展为汉族与本区土著少数民族的关系。在长期的多民族交往中, 逐渐形成了以友好合作为主流的广西民族关系格局。广西各族人民具有务实、平和、安土重迁的品格, 长期以来他们共同居住、友好相处, 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开发了祖国南疆这片热土。

新中国成立后, 广西民族关系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后, 广西各族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和国家把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广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 党和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少数民族加快本区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西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发展区域合作创造了基础条件,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合理利用本区的自然优势, 国家实施了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和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合作等措施, 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广西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广西民族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广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历史机遇。

四、发展广西民族关系, 促进广西地区社会和谐

广西各民族在不同时期能够和睦相处, 为该地区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 进一步完善民族关系, 有助于促进本区的社会和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增进广西各民族人民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是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保证。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里, 各民族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其他民族而单独存在。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发展表明,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则政通人和, 百业兴旺;国家分裂, 民族纷争, 则丧权辱国, 人民遭殃”。[6]各民族应维护国家的统一避免民族纷争, 把各民族利益与祖国利益紧密结合, 共同努力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用法律规范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制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宣传和教育, 有助于群众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1984年5月广西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 开展了广泛的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 迫切需要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牢固树立民族区域自治的观念和意识。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积极培养和引进民族法律人才。建立健全地方民族法律体系,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完善相关实施办法和单行条例。有效开展执行民族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 促使有关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三)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加快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实现广西的快速、协调发展, 首先应立足本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广西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 突出区域间的特殊性和相关性, 实现广西全局的科学发展。总体上看, 桂东地区的产业优势体现在轻工业和现代农业。一方面要积极吸纳广东先进产业的转移, 另一方面要依托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域的整体优势, 提高该区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桂中地区的产业优势是工业, 主要是柳州轻工业、制造业有较好的基础, 应该保持这个优势并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桂北的优势产业是旅游业, 应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培植新的旅游相关产业。桂西的产业优势是种植养殖业以及矿业, 应在政策上和科技上给予扶持。桂南的产业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及海洋产业, 可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及特殊地理位置, 科学发展优势产业。

广西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 为发展本地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要不断更新观念优化投资软环境。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开发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广西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出发, 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体制创新、高效管理等途径实现投资环境的改善, 依靠提供规范、高效廉洁的服务, 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 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实现广西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720.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73.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2.

[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4:263-264.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4:238.

8.民族团结和谐社会 篇八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共同体意识

一、现状分析,确定研究内容

管庄学区地处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所属6所学校、8个校区,两所农村校。教师367人,回、满、壮、蒙古族4个少数民族教师42人,占教师总数11.4%;学生4662人,回、满、蒙古、锡伯、俄罗斯、壮、朝鲜、苗、土、土家、鄂温克、阿昌族12个少数民族学生共347人,占学生总数的7.4%。

由于校际之间跨度大、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不均衡,在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差别,总体存在民族团结教育概念化、模糊化、形式化、口号化的普遍现状。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管庄学区面向全体,针对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二、强化管理,保障推进顺畅

(一)加强管理

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育引导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学区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培训、组织、开展区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创新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持久、深入、持续、实效性地推进工作,学区完善和创新如下机制:

1.队伍建设机制。定期对党员干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分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项培训。

2.宣传教育机制。树立人文化理念,针对区域和学校实际,开展“滴灌式”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

3.创新交流机制。建立巡回型-观摩式考察交流机制。区域内巡回组织干部和骨干教师下校观摩学习,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4.专项评比机制。开展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层面的评比活动,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树立和推广典型。

三、创新载体与活动,提高教育实效

(一)主渠道育人

1.学科课程。学区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学科特色与民族教育的结合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学科优势,在教案设计、课堂育德、知识传授、资料搜集、能力考查等各环节自然融入、润物无声。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例进行展示。

2.特色课程。借助市区课题研究项目,学区成立以综合实践教师为主体,研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实践与评价手册》(现已出版全区使用);作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项目研究实验单位,积极开发并出版《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成果集》《中国农业博物馆导学手册》做为学区特色课程指导资料。

(二)文化育人

1.核心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从学生入学开始,以《“做儒雅小学生”~新生入学习惯培养指导手册》《原创少数民族童谣》等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小建立祖国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民族平等团结意识,明白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

2.特色文化。各校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将民族特征、民族风俗、民族礼仪、民族文化、民族英雄等的学习与班级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将学、写、唱、演、舞、画、评等方式体现在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创建上,营造出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例如:传媒附小“尚美文化”、兴隆小学校园剧创编、高碑店中心小学一班一课程等,呈现出班级文化与学校特色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3.网络文化。为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的开展宣传教育,引领全体师生和家长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助校园网站、公共微信号、班级微信群等载体,不留死角地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三)活动育人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学区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切实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

1.民族团结歌曲创编、传唱活动。学区开展原创民族团结歌曲创编征集活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遴选出两首优秀歌曲《金色童年》《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朝阳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主题歌,在朝阳区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表彰及展示会上进行展示,并在学区范围内学习、传唱。

2.“做儒雅教师育文明学生”才艺展演。学区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每年组织开展师生才艺展演,各校师生们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表演唱、舞蹈、校园剧、朗诵、民乐、书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成果。

3.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学区总体策划,覆盖各校,深入开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学区的每一所学校,为师生们讲解优秀的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深化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4.学区、区级层面展示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营造氛围,今年5月28日,朝阳区少工委组织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庆六一活动中,做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5月30日,学区组织开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四)实践育人

1.推进学校特色。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在注重发挥学区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倡导学校结合地区和学生实际开展特色活动。例如,半壁店小学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心理关爱等系列活动;定福庄一小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活动;高碑店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学实践,收到显著成效。传媒附小金帆民乐团、兴隆小学金帆话剧团体现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特色发展的与时俱进,提升了办学影响力。

2.利用地区资源。学区指导各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例如,高碑店中心小学不仅将国粹苑、励志堂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还多次与社区合作在民族传统节庆日展示民族团结艺术教育成果。传媒附小金帆民乐团、兴隆小学金帆话剧团也多次与社区合作,学校教育对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拓宽社会资源。为使学生从小强化祖国意识、民族意识、平等团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区引领学校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学区与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与学生一起学习、体验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传媒附小与传媒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大师讲坛”“媒介素养”“英语夏令营”“美德教育”等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效果

(一)学区

学区承办朝阳区“和谐杯”民族团结课堂评优课活动、朝阳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朝阳区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表彰和展示会、朝阳区小学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现场会、北京市“美德在我心”课题推进会并介绍经验、朝阳区“庆六一”优秀民族文化展示等。学区精品课程在平台上供各校共享。

(二)学校

1.形成协同教育良好氛围。各校注意挖掘家长、家属、社区志愿者等的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如:传媒附小家长利用专业特长为开办家长大讲堂;兴隆小学教师家属积极参与课本剧创编;高碑店小学与社区密切合作,形成了协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2.骨干教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培训,教师们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学生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推进,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意识初步形成。各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体育、艺术、科技、器乐、书画、朗诵等方面获奖率逐年上升。上年度全国市区级学生获奖三百余项,上万人次。

(四)物化成果

1.《润物无声—民族团结教育特色项目成果集》;

2.《加强民族团结 共享金色童年—少数民族童谣汇编》;

3.《传承优秀文化 实现中华梦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传承优秀文化 实现中华梦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做儒雅小学生”新生入学习惯培养指导手册(修订版)》;

6.《朝阳区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开发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集》;

7.朝阳区改革创新项目成果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

8.《导师带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系列成果丛书(上下册)》;

9.管庄学区教学立项成果系列(五册)。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陈晓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熊梅.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

上一篇:描写重阳节的优美段落下一篇:毕业作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