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

2024-08-30

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共8篇)

1.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 篇一

党章总纲—高高飘扬的旗帜

党章总纲,是整个党章的总则和灵魂,展现了党艰苦奋斗和辉煌发展的基本历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及路线方针政策,在整个党章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学习、实践总纲,既有利于全面把握党章的框架和精神实质,又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理想、宗旨观念,唤醒党员干部党章党规意识。

党章总纲,是整个党章的总则和灵魂,是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表现。它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统领着党章的条文,发挥着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章的总纲是我们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因而,学习贯彻党章,首要的就是领会好和把握住党章总纲。至少掌握三点:总纲是如何写入党章的;总纲在党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总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总纲写入党章的由来

我们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大纲领、二大至六大党章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制定的,深深地打上共产国际的烙印。其特征之一就是,党章没有总纲部分,只有相当于总纲的条文。从当时党的机关刊物《共产党》转载的各国兄弟党的文件看,他们往往把纲领和章程结合在一起的文件通称为“党纲”。其实,早期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当代大多数共产党的党纲,不仅和党章分立,而且文字都很长。如《共产党宣言》近两万字,《日本共产党宣言》、《英国共产党纲领》、《苏联共产党纲领修订本》和《古巴共产党纲领》,文字规模分别达两万、五万、五万、十一万。

从我们党的情况看,七大之前的党章只有关于组织活动的准则,没有总纲部分,这部分内容一般以决议案、宣言的形式加以公布。尽管一大纲领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但是过于简单,也不是正式意义上的党章。1922年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和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这个宣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分析了中国与世界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要求和党的总路线。这是当时党的政治行动纲领。

总纲写在党章条文的前面,并成为党章的组成部分,是党的七大完成的。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已解散。这次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是党独立自主地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成果,是党成熟的标志之一。这也是一部能够保证党领导人民获得胜利和解放的党章,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好、最完备的党章。后人之所以作如此之高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党章第一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备的总纲。七大党章总纲与外国党的纲领不同之处在于,它文字简洁,只有几千字,但它的作用与外国政党的党纲是一样的。它阐明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条件,总结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组织原则,以及完整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这些为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七大把总纲写入党章,开了各国共产党党章的先河,扩大和充实了党章的内涵,使其更具指导意义。这种形式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并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了我们党党章的一个显著特色。

总纲在党章中的特殊地位

在党章中,总纲作为党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党的简要纲领,又是党章的总则,对于全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为什么说总纲是党的简要纲领?主要在于,从总纲内容来看,它完备而又简明地表述了党的基本纲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出,一个真正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结合本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制订明确、积极的党纲,以阐明本党的性质、理论原则、奋斗目标以及达成既定目标的行动路线。《共产党宣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第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纲领。列宁遵循《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原则并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的政治纲领,成功地指导十月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尽管我们党的党章总纲在形式上与其他兄弟党不完全一致,但它同样明确地阐述了党的性质、立场、观点、路线、方针与政策,是党的一面旗帜。

党章总纲,对于外部而言,是党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对于党章其他部分而言,则是一个总则,统领着整个党章的条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党章条例作为党的组织活动规范,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党的组织形式、权力配置、结构形式等。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章是党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总决议,是一致通过的组织规则。而党章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显然,党章条例所确定的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受总纲指导和制约的,是为总纲服务的。只有深谙总纲规定的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路线、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懂得党章条例为何要这样规定和表述,才能高度自觉地遵循和贯彻党章条例。党章条例如果没有总纲作为前提和总则,就成了失去灵魂的躯体。

积极、成熟、完善的党纲,也是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最基本的条件。列宁曾指出,在党纲问题上和策略问题上的一致是保证党内团结,保证党的工作集中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他还指出,党的纲领对于政党的团结一致、始终一贯的活动有重大意义。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如不能制定或不能有效执行自己业已制定的党纲,党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有机体。我们党的党章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巩固全党在总纲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上的团结,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现行党章总纲的内容

正是因为党章总纲有着上述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历次党章修改,总纲都是修正的重点,内容上经常会有较大的调整和充实。与十七大党章相比较,现行党章(或十八大党章)总纲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改革开放表述、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建设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修改、调整和充实。经过十八大的修改,现行党章总纲扩展至6000余字,重大问题表述上更为科学,内容与结构上更为完善。具体如下:

关于党的性质。现行党章继承了十六大党章总纲关于党的性质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即“两个先锋队”)。在此之前的八十余年间,我们党的根本属性一直表述为“一个先锋队”,即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个重大改变,进一步扩大和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现行党章在十七大党章总纲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定位,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此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贡献。它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党章在十七大党章总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概念。同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在总纲中作了完整表述。这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四项基本原则。现行党章关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的表述,与十七大党章总纲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现行党章总纲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伟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现行党章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新认识,对总纲中相关部分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于党对军队、民族、群众、统战及外交工作的领导。在这些方面,现行党章与十七大党章总纲在表述上保持了一致,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申了党致力于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申了党与各界人士共同奋斗的决心,重申了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立场。这有利于使外界认识到,我们党在重大问题上的观点、立场,是一贯的、连续的。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现行党章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内容。这些新内容,集中体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反映了党的建设新成果与新经验,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 陈坚)

2.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 篇二

1 妊娠前的管理

1.1 叶酸补充

神经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 孕妇叶酸缺乏是引起胎儿神经管缺陷的主要原因。神经管的闭合发生在胚胎发育的3~4周, 叶酸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管不闭合从而出现以脊柱裂和无脑儿为主的神经管畸形。为了预防神经管畸形, 叶酸的补充应在孕前进行, 通常补充叶酸4周后体内叶酸缺乏的状态才能纠正, 所以补充叶酸建议在孕前3个月开始, 至少应在孕前1个月开始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建议有生育计划的妇女应常规服用叶酸。我国近年开展了免费发放叶酸的工作, 但许多地区还限于医疗保健机构发放, 因此, 孕前检查时应强调补充叶酸的重要性并及时发放叶酸。此外, 叶酸缺乏也能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子痫前期和胎盘早剥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建议整个孕期持续补充叶酸。孕妇孕期叶酸的参考摄入量为600 μg/d, 但既往生育过神经管畸形的孕妇应将叶酸补充剂量增加至4 mg/d。

1.2 感染性疾病筛查

对胎儿影响最重要的包括梅毒、艾滋病病毒, 孕前如发现感染, 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风疹病毒感染的检测能了解妇女的免疫状态, 对于IgG抗体阴性的妇女建议接种风疹疫苗。对巨细胞病毒等的检测可以帮助鉴别妊娠后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原发感染还是继发感染。

1.3 口腔保健

孕前应进行常规的口腔保健, 包括洁牙, 治疗牙龈炎、牙周炎、龋齿等口腔疾病。孕妇牙周病的发生率可能高达30%, 但在孕期接受口腔保健的比例很低, 围生期保健专业人员应建议妇女在孕前和孕期进行口腔保健, 完成必要的口腔疾病治疗。告知妊娠后口腔可能发生的生理性变化, 如牙龈增生, 以及如何处理。孕期激素水平的增高可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增生、淤血, 炎症细胞和渗出增加, 牙周局部的酶活性升高, 牙龈结缔组织松懈, 是妊娠期妇女牙龈炎易发的原因。内分泌的改变使组织新陈代谢紊乱, 导致牙龈对菌斑的反应变化而出现炎症。此外, 妊娠期妇女体内的孕酮, 可能为牙周厌氧菌生长提供营养, 使细菌的数量在菌斑中达到可致病的高度, 从而引起牙龈炎。孕期牙周疾病既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 甚至拍摄牙片也是安全的, 预防性的牙科治疗应尽早在妊娠期开始。对于治疗牙周疾病是否可以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及胎儿生长受限还缺乏足够的证据[1]。

2 孕早期的管理

2.1 建卡的时机

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的指南均建议在孕早期至少进行1次产前检查, 公众的理解孕早期即怀孕的前3个月, 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月经可能不规律, 如3个月的时候才进行初次检查, 可能实际孕周已经超过14周, 就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检查, 如颈后透明层厚度 (nuchal translucency, NT) 的筛查 (要求在11周至13+6周进行) 。因此, 建议在妊娠6~8周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初次产前检查并建卡, 包括对既往病史的询问, 完成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梅毒、风疹等检测, 给予营养、心理、卫生和避免致畸因素的指导, 提供疾病预防知识, 告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或 (和) 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时间等[2]。

2.2 高危妊娠筛查

1997年, 在“母亲安全”项目实施10周年之际,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观点:“每次妊娠都面临风险”, 所有孕产妇都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而之前可能没有明显的预兆。因此要求每一位孕产妇都能得到高质量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以发现和处理那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要确保技术熟练人员接产。因为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并发症, 包括产科出血、子痫及严重的感染, 切实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者及产科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认真对待每一位孕产妇, 使妊娠更加安全[3]。在孕早期筛查孕期危险因素, 及时发现高危孕妇, 进行专案管理, 并向辖区上报信息。特别是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 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 对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仍有重要意义。

2.3 感染性疾病筛查

如在妊娠前未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筛查, 在孕早期及时检测并有效治疗仍能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包括梅毒、HIV等。对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检测其IgG、IgM, 了解是否发生了血清转换, 必要时进行IgG亲和力检测, 可以基本判断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 便于对胎儿的预后进行判断。但如果在孕中期及以后才进行这些检测很难判定感染发生的时间, 只能是增加孕妇及家属的困扰。因此, 目前不把TORCH检查作为常规, 但在孕早期有流感样症状的孕妇建议进行风疹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查。

3 孕中期的管理

3.1 唐氏综合征筛查

唐氏综合征 (Down′s syndrome, DS) , 即21三体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 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甲状腺疾病、癫痫等。DS筛查可以在孕早期或孕中期进行。在孕早期可以检查NT, 即测量皮肤到颈椎之间皮下组织间隙, 测量值增高提示患DS的风险增高。Pandya 等观察发现随着NT增厚, 21、18和13三体的发生率在其年龄风险的基础上明显增加, NT 3 mm, 是其年龄风险的3倍;NT 4 mm, 为18倍;NT 5 mm, 为28倍;NT≥ 6 mm, 为36倍。孕早期也可以联合检测游离β-HCG和妊娠相关蛋白A (PAPP-A) 进行DS筛查。但在全国很多医疗保健机构, 特别是在县乡级还无法进行孕早期的DS筛查。在孕中期进行血清HCG、AFP、游离雌三醇、抑制素A检查, 并结合孕妇年龄、孕周综合评价DS的患病风险是广泛采用的DS筛查方法, 如结果高于临界值即是高风险, 需进行羊膜腔穿刺, 羊水细胞培养, 明确胎儿染色体有无异常。但羊膜腔穿刺可能会增加1%的流产率。孕妇分娩时年龄超过35岁即为高龄, 发生胎儿染色体畸形的风险增高, 也建议羊膜腔穿刺检查, 但应告知即便是羊膜腔穿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鉴于羊膜腔穿刺本身存在的风险, 在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也对高龄孕妇进行DS的血清学和NT筛查, 如为低风险则不再进行羊膜腔穿刺, 这样可以减少大概2/3的羊膜腔穿刺。但注意必须告知孕妇任何筛查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率, 有多种原因导致筛查结果的差异, 特别是孕周估计不准确。众所周知, 妊娠期HCG的水平在孕9~10周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 在孕16~20周进入平台期, HCG的正常参考值每天都有差异, 因此在孕16~18周进行DS最为准确。孕周的估计应以超声测量为准, 参照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 (RCOG) 的标准, 顶臀长 (crown-rump length, CRL) 在84 mm以下, 用CRL核实, 孕囊的径线变异太大不建议使用, 当CRL在84 mm以上, 应以头围 (head circumference, HC) 或双顶径 (biparietal diameter, BPD) 为准,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可将移植时间减去16~17天, 作为末次月经时间[4]。在孕早期发现DS高风险可在孕11~13周进行绒毛活检, 但相对孕中期羊膜腔穿刺而言, 其取材失败率更大 (OR 2.86, 95%可信区间1.93~4.24) , 流产率也更高 (OR 1.33, 95%可信区间1.17~1.52) , 在许多三级医疗保健机构, 包括省市一级的产前诊断中心并没有常规开展绒毛活检。因此, 在有条件的机构, 开展孕早期的NT筛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对于多胎妊娠, 高龄且对羊膜腔穿刺心存顾虑的孕妇。

3.2 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是指经过专业培训, 最好是具有产前超声诊断资质的医师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普勒超声设备对胎儿的全身结构, 包括头颅、颜面部、心脏、脊柱、腹部、四肢、脐带、胎盘、脐血流等进行仔细的检查, 建议有条件最好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纳入, 因为近几年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的数据表明先天性心脏病连续居于首位。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部分特殊的结构异常, 从而为孕妇和医生提供帮助, 以进行适当的监护、保健和干预。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利用三维或 (和) 四维超声成像技术, 但三维或四维超声并不等同于系统超声。由于胎儿的系统解剖结构、孕周、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设备精度的关系, 胎儿畸形的检出率不尽相同。一项从1988~1996年分别在欧洲、韩国、美国所做的关于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系统评价显示, 在纳入的总共96633例胎儿中, 总体异常率为2.09% (0.76%~2.45%) 。胎儿结构异常的检出还与孕周有关, 在孕12~13周可筛查出84%的无脑儿, 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适宜在妊娠16~28 周时进行, 最佳时间在孕20~24 周。我国目前主张在孕中期进行结构异常筛查, 在孕期保健时应充分告知胎儿系统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意义, 并做好时间安排。

3.3 贫血的筛查随访

在世界范围内, 广泛存在的贫血是一项公共卫生问题, 影响到20多亿人口, 其中有50%的贫血是由于缺铁造成的。妊娠中期开始由于母儿的需求增加, 更容易发生贫血,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妊娠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56%, 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 妊娠贫血的发生率高达75%。贫血的原因除了缺铁性贫血, 还有地中海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10 g/L即为贫血, 特别是血红蛋白低于70 g/L的严重贫血可能对母儿生命造成威胁。此外, 贫血也会增加低体重儿和早产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 孕妇补充铁剂和叶酸, 可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从43%降低到34%。因此, 在孕期管理时必须加强对贫血的筛查, 建议在孕早、中、晚期均进行贫血的筛查, 及时查找原因并治疗, 积极纠正贫血, 以保障母儿的健康。

4 孕晚期的管理

4.1 胎动计数

计数胎动至今仍是最古老最简单的评估胎儿安危的手段。RCOG在2011年2月更新的指南中建议孕妇在28周以后开始注意胎动的情况, 每个胎儿有其自己胎动的模式, 没有足够的证据制定一个胎动正常的特定界限。一旦孕妇感觉到胎动减少应及时进一步检查, 而不应等到第2天再做处理。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 (ACOG) 认为有近一半的死胎是发生在低危妊娠中, 胎动的存在通常表明胎儿的情况良好, 所以在孕晚期让所有孕妇学会计数胎动是有益的。研究表明, 所有的30~39周胎儿, 98%的24~27周胎儿在75分钟的观察时间里均有胎动。所以计数胎动应观察1.5小时, 胎动减少表明胎儿可能受损, 需进一步检查评估胎儿的情况。建议向每一位孕妇强调从孕28周开始每天计数胎动的重要性, 并告知孕妇在既定的时间内胎动减少至最低限度时应采取的措施。Moore等研究表明, 每天记录感觉到10次胎动的时间, 如果2小时没有感觉到10次胎动立即进一步评估, 可以使胎儿的死亡率从8.7/1000下降到2.1/1000;而Grant 等的研究虽然没有发现计数胎动可以明显减少不明原因的死胎, 但确实发现在胎儿死亡前有胎动减少。许多资料表明早期发现胎动减少可以改善围生儿结局[1]。我国传统应用的是早、中、晚计数, 分别计数1小时的方法, 但鉴于有的孕妇时间不便安排, RCOG和ACOG推荐的这种10次胎动计数方法更为可行。

4.2 促进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是人类分娩的本来状态, 剖宫产只是在母儿的安全受到威胁时进行的手术。但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发表在Lancet上的研究使大家感到震惊, 我国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剖宫产率为46.2%, 居参与调查国家的首位。其中无指征剖宫产占到1/4, 而其他国家不超过3%, 我们的近邻日本只有0.03%。如果我们能将无指征剖宫产降低到日本的水平, 我国的总体剖宫产率将会降至30%多一点, 达到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相一致的水平。剖宫产率增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孕期管理不到位, 宣传干预措施未落实是很重要的原因。孕期在每一次孕妇学校的讲课中均应将鼓励、促进自然分娩贯穿其中, 使孕妇及家属了解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 从而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对孕妇体重的控制, 特别是孕中晚期, 胎儿体重增加最快的时间是在孕28~34周, 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 孕前正常体重指数的孕妇孕中晚期每周体重增长应在0.3~0.5 kg, 超重和肥胖的体重增长更应限制, 否则剖宫产率将增高。孕晚期还应指导孕妇进行自然分娩的准备, 如拉梅兹无痛分娩法, 并告知阴道助产的利弊等。因此, 在孕期特别是孕晚期应将促进自然分娩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PG.Council VA/Do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pregnancy management[M].2ed.Washington, DC:The Pregnancy Management Working Group, 2009:1-60.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2) :150-153.

[3]AbouZahr C, Wardlaw T. (2003) Antenatal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romises, achievement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An Analysis of Trends, Levels and Differentials, 1990~2001.WHO, UNICEF, Geneva.

3.学习党章总纲的心得体会 篇三

作为诚毅学院第25期党校的“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以前我曾经学习过党章,了解了党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党内的组织生活及制度纪律等。在新的学校,作为一名“新生”,重新学习党章,学习的目的与以往不同,虽然党章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生活和学习阅历的增长,我对党章也有了新的认识。党章中的总纲就是我党一切工作行动的指南,是为之奋斗的目标,总纲是党章的精髓,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经过两次党章的学习,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端正了入党的动机。同时也对党的基本知识及根本宗旨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通过这次对党章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党员义务与权利有了更新更彻底而深刻的认识,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党章的内容精神,还要用党章的内容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努力学习,把工作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位“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明确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能从几十人的共产主义小组发展成为有八千多万党员、领导13亿人口的执政党,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这也决定了党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党的历史任务,党的这一领导地位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阐述了党的工作与奋斗目标,为党和人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现实结合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

党章中提到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体会到这一点写进党章是对党员的严格要求。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都能起到带头作用。在生活上要带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带头遵纪守法。在学习上要带头勤奋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给我们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并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上要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党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党可用的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人,成为人民需要的人。共产党员有八项权利义务,义务在先,权利在后。党员义务中规定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自觉做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正是按党章要求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我们要争取以党章为镜子,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工作中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4.关于学习党章总纲的心得体会 篇四

作为一个专职的基层党务工作者,二十年来,自己的手边几乎没有离开过党章。事情想不通了,翻党章;工作有疑问了,翻党章;身边的同志思想有问题了,翻党章;下属部门的工作有差错了,翻党章。可以说,自党的十二大以来,三十年间的七版党章,在自己的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最近几年来,在与发展对象进行入党谈话时,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不少人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基本路线、组织原则等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有时即使反复提示,他们也是一脸茫然。在一些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中,这样的现象也同样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用说肯定是相关人员对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当我们仔细研读党章总纲时,却会发现:党章里只是明文规定了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和基本路线,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宗旨等,虽然在总纲里都有着详细的阐述,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

面对的新党章,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又涌上了心头: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章的总纲呢?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走上讲台,怎样才能把党章总纲的结构给别人讲清楚呢?在不断寻思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往事:理清文章结构最有效的办法不就是分段么?先将党章总纲分段,再找出其论述的核心内容,不就理清总纲的结构了么?经过仔细研读终于发现,二十八个自然段、6400多字的党章总纲,其实可以分为十段。它们依次规定了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重要成就、历史阶段、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内外主张、党的建设、党的领导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地说:第一段就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用一个关键词“是”点明了党的性质。第二段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明文规定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第三段包括第二至七自然段,用关键词“行动指南”规定了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五大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段阐述。第四段是第八自然段,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根据中央关于党章修正案的说明,可以将其称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重要成就。第五段是第九自然段,科学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六段包括第十至十三自然段,明文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了分段阐述。第七段包括第十四至十八自然段,详尽阐述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第八段包括第十九至二十二自然段,简要阐述了党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基本主张。第九段包括第二十三至二十七自然段,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四项基本要求。第十段是第二十八自然段,对党的领导进行了明确阐述。

5.党章主要内容 篇五

根据我院《教育实践活动2、3月份阶段工作推进表》的安排,本次学习主要由王聪慧院长对《中国共产党党章》进行辅导学习。

王聪慧院长详尽地讲述党章的每一个环节,要求我们认真履行职责,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维护党的尊严,处处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对于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我院明确要求每周五下午全院统一学习,安排一名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宣讲、领讲学习内容,周一至周四各庭室自主安排学习,必须保证每天两小时学习时间,学习笔记和心得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6.浅析跆拳道训练的主要内容 篇六

1 构建跆拳道训练内容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到,跆拳道既具备一般搏击运动的特点,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特质[2]。在日常的训练的过程中,可构建以下四点基本训练内容,以充分地发挥出跆拳道的强大作用。

1 . 1 基本技术、战术训练

1.1.1 基本技术训练

基本技术是顺利完成跆拳道动作的基础,按照动作功能可分成进攻、防守和反击三种基本技术类型。其中,进攻技术包括横踢、劈腿、前横踢、双飞踢和拳的进攻等[3];防守技术利用手臂的遮挡、脚底的移动来实现;反击技术包括后踢、后旋踢和拳的反击等。跆拳道运动员掌握的基础技术越多,就越具备较高的能力。

1.1.2 基本战术训练

对跆拳道运动员进行战术训练,是培养运动员运用战术的能力,巧妙地对付对方,最后赢得比赛的胜利。在进行战术训练时,要建立正确的战术思想,遵从以我为主、快速灵活的原则,不断增强自身的反应能力。

1 . 2 身体素质训练

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各类基础技术的先决条件,是运动员忍受高负荷、高强度训练的基本条件。

1.2.1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类运动中最基本的素质,它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其余素质的发展。在跆拳道的日常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来选择不同强度的力量素质的训练,但是以快速力量训练为主[4]。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可进行强度小、次数多的力量训练;而训练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可继续强度大、次数小的力量训练。训练方法必须和跆拳道的动作特性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类型的力量训练,以锻炼运动的肌肉收缩、肌肉用力等能力。另外,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全面考虑到运动员的年龄、性别、锻炼时间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在一般情况下,每周可设置2~3次的集中力量训练,也可将局部力量训练安排到每天的训练之中。

1.2.2 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训练主要是利用各类有效的方法,锻炼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不断激发运动员的各种潜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速度训练应以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出拳速度和反应速度为主要内容,并且这种训练需要运动员在精神充沛的身体状况下完成,以保证训练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1.2.3 耐力素质训练

跆拳道的赛制采取三回合制,且每回合持续3min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耐力素质。在一般情况下,可将耐力素质分成两种类型:①一般耐力;②专项耐力。在跆拳道的训练中,常常采用长跑、跳绳、球类运动、长时间组合训练以及一人对抗多人的实战训练等方法,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耐力。

1.2.4 柔韧素质训练

所谓柔韧素质,即指人体各个关节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5]。柔韧素质是跆拳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将直接关系到跆拳道动作的连贯性和高难度动作的掌控能力。训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的手段有两种:动力拉伸;静力拉伸。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将这两种手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要训练运动员的腿部肌肉以及髋、踝关节的柔韧性。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可采取前、后、侧等方位的压腿、踢腿和劈腿等动作来增强运动员的柔韧素质。

1.2.5 灵敏素质训练

所谓的灵敏素质,即指运动员在各种场合下,均可以快速、合理、协调地完成各类动作的基本能力。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要及时变更锻炼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手段。因为单一的训练手段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训练影响不大,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刺激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使其快速地做出反应。但是,训练的时间不得过久,否则将适得其反。

1 . 3 综合素质训练

综合素质训练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各类动作现场的运用;心理素质的培养;洞察动作的基本能力;个人素质的培养[6]。其中,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决定着比赛的最终成绩。在日常训练中,主要采取长期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长期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运动员承受高强度、超负荷训练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安排在赛前三周的时间内进行,有针对地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辅导和训练,以达到最好的比赛状态。

1 . 4 实战训练

跆拳道比赛是以制服、打倒对方为根本目标,运用各种技巧来赢取胜利。在日常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踢、打、摔、反关节等制敌的技巧,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击倒对方。训练运动员的实战技巧,可以提高日常训练的整体水平,提升他们在比赛中的反应速度。与此同时,实战训练还能维护社会和谐,不断加深跆拳道运动员之间的革命友谊。

2 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的训练内容,提出一些科学合理化的建议,保证各项训练内容得以顺利实现。

(1)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强各项训练内容的连贯性和连续性,保证训练内容的合理性,使跆拳道运动员全面发展。

(2)训练时要抓住体育锻炼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对跆拳道运动员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3)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他们的特点。

(4)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动作技巧、各项素质的训练,又要培养运动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这样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既具备高超的技术,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3 结语

自跆拳道这项运动进入到中国后,其发展速度较快。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并积极投身到跆拳道的运动中来,旨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体能。但是,立足于我国跆拳道的发展现状,较之韩国的发展水平而言,还相差甚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跆拳道的应用水平,需从训练内容上下工夫。唯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熟练地掌握跆拳道的各项技巧,最终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当前,跆拳道的主要训练内容有基本技术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综合素质训练、实战训练等,全方位地培养运动员的各项素质,以此提升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整体发展水平。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跆拳道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探究跆拳道的主要训练内容,结合跆拳道的基本特点,总结出基本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综合素质练等训练内容,并提出科学合理化的建议,旨在更好地发挥跆拳道的基本功能,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

7.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 篇七

自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以来,我按照党组要求,在干好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党章和有关文件、领导讲话要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无意发现一个理解不太透彻的地方,希望可以听听官方的解释或者叫阐述,以便使我可以正确的理解和改进自己的不成熟思想。

我关注了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部分内容,发现自十三大修改后,总纲中多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在接近第一章《党员》的段落,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我不知道是因为印刷问题,还是本身就是这样的原句,不过也有可能有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导致在理解上有些偏差。这个句子的后一句中使用了“造成......局面”一组连接词,看到后,我感觉总是怪怪的,觉得不太对劲,总之和以往常用词语不太一致,通常在这里,应该有更好的连接词适合这句话,比如“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或者“构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总之,我坚信一点,党章的制定初衷是褒义的。

为了避免自己说话犯较大错误,我专门百度查了查“造成”一词的含义和用法,百度反馈说“造成”一般以贬义使用情况居多,尤其以“造成.......局面”出现的,我个人见过的多为不太积极的,比如:有关部门的不及时处置,才造成/导致了今天的不良/被动局面。当然,造成也有中性词的情况,只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这种用法。《党章》是全体党员的,我个人觉得应该通俗易懂,就好像以前我们曾经不赞同广告牌匾写繁体字、生僻字一样,也该主推简易字、大众化的字词等。

8.中小学领导文化建构的主要内容 篇八

掌握领导文化的含义, 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

误区一:学校领导文化就是校长文化。诚然, 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在领导文化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校长文化常常成为领导文化的灵魂, 但是, 学校领导是一个高层管理团队, 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和严密组织的集体, 其他领导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作风, 会给校长以影响和制约, 校长会有意或无意地吸收其他领导成员的文化理念。由此可见, 学校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共同活动、交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而不仅仅是校长文化。

误区二:学校领导文化就是所有领导成员文化的总和。这是与误区一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认识。领导文化是全体领导成员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的, 只有那些得到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 基调一致的价值体系, 稳定持续的领导作风和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 才能成为领导文化的构成要素, 因此, 为个别人所独有、所坚持、所信奉的观念文化, 只能是个体独特性的表现方式。

误区三:学校领导文化就是学校领导成员口头倡导的文化。这一点从当前我国中小学存在的大喊素质教育、大抓应试教育的现状中很容易看出来。从本质上讲, 文化是人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化”人, 文化的根本属性仍然是实践性。因此, 学校领导文化是学校领导成员长期坚持做出来的, 而不是他们说出来或唱出来的。当然, 做出来的文化离不开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的总结和言说、传播。所以, 深入广泛地实地考察是了解一个学校领导文化的根本方法。

按照实践与认识的一般关系原理, 不难理解, 学校领导文化就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化学反应, 升华成既体现领导成员的意识和愿望, 又不同于领导成员的个性风格的领导团队文化, 它会反作用于学校领导成员的领导行为。这种反作用, 我们认为包括三项基本功能:

一是模板功能。大家都熟悉建筑用的模板或工厂用的模具, 工人运用模板可以实施前后一致的稳定行为, 并取得相对稳定的行为效果。学校领导文化形成后, 学校领导成员及一届接一届的行政班子, 会依照同一个文化模式展开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二是评价功能。学校领导文化被领导成员认同之后, 会成为一个领导成员评价另一些成员的圭臬, 以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学校领导文化为本校教职工和学生认同之后, 学校领导成员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思想, 也必然受到教职工和学生的评论。

三是辐射功能。新课改之后, 学校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多, 或者是走出去, 或者是请进来, 已很少看到完全封闭的学校。尤其是那些在课改实践中力度大、成效著、名声好的中小学校, 更是门庭若市。例如:湖南的汨罗、广东的六联、江苏的洋思、上海的闸北、辽宁的锦州、山东的杜郎口等学校, 曾先后扬名全国, 各地中小学领导教师纷纷前往考察, 受访学校大有应接不暇之虞。这些学校的领导文化必然影响来访者, 只是辐射范围和强度不同罢了。

通常认为,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方面。学校领导文化是文化共性在学校领域的特殊表现, 所谓的学校领导文化也蕴含上述四项内容。我们认为, 学校领导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本文仅从这两方面对学校领导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

人们常说, 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 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由此可推断, 有思想的领导才是高明的领导。学校领导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教育理念, 包括教育本质论、教育宗旨论、教育目的论和教育目标论。在此仅对本质论和宗旨论略加分析。

教育本质论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本质意义和客观规律的共同认知。过去曾出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的认识论, 甚至产生过教育万能的论调。这些论调, 或者把教育视为政治的工具, 或者把教育的功能无限夸大, 这些都是对教育本质的不正确认识所导致的。在中国古代, 教育长期被当作培养统治人才的工具,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统治中国教育二千余年, 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历史时期, 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教育虽然得到较广泛的普及, 也只是为了培养能够为资本主义创造丰厚利润的技术工人。后来随着社会进步, 人们才逐步认识到, 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今天则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教育宗旨论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为谁服务的共同认知。在古代中国, 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创办学校的根本宗旨, 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在欧洲中世纪, 宗教组织创办学校, 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虔诚的僧侣和忠实的信徒, 所以它们的教学内容是《圣经》或宗教教义。在当代中国, 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表面上解决了, 即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但实际教育方针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却并不完全如此,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 教育真正关注的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 而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被忽视了。

当前, 中小学校要建构学校领导文化, 首先必须解决教育理念问题, 让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所有领导成员的共识。

二、学校领导的价值体系

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有何意义、有多大意义的理性认识, 价值体系则是人们对多种客体的意义的认知的有机整合和系统化、理论化。学校领导的价值体系集中反映在“四观”之中, 即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其中质量观是核心, 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保证, 教学观是途径。当然, “四观”都是由教育理念所决定的。

质量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育质量的含义和标准的共同认知。知识育人模式中, 教育质量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与牢固程度, 检验标准就是各级升学考试, 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越多、比例越大, 质量就越高。学生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的认识。在知识育人模式中, 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 他们的思想由教师来引导, 他们的行为由教师来判定, 他们的学习由教师来安排, 他们的学业成绩由教师来测定和评价。总之, 他们是被动受教的客体。教师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地位的认识。

在知识育人模式中, 教师具有双重地位, 其一,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对象, 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学校指挥;其二,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 必须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三大职责。

教学观是学校领导成员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共同认知。在知识育人模式中, 教学对象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 教学内容是升学必考科目, 教学方法以师讲生听为主, 教学评价靠纸笔测验。

文化育人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与知识育人有根本区别。简言之, 文化育人认为, 教育质量要看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它把人格陶冶而不是知识传授视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要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不仅是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 同时, 又是自我成长的主体。教学目的是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所需的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也注意开发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有意学习、独立学习和接受学习, 教法的选择因时制宜, 不定于一尊, 等等。

三、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

作风是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毛泽东同志曾提倡我们党要发扬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在“文革”期间被完全放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经过拨乱反正, 三大优良作风逐渐得到恢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在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之后, 三大作风在不少领导干部中悄然褪色, 竟然演变成令人哭笑不得的新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惠, 密切联系领导, 表扬和自我表扬。这些来自群众的俏皮话, 真切地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 值得深思。

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领导的工作作风, 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虑的现象, 有个别学校甚至比较严重。学校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守主义。表现在坚持应试教育几十年不变, 不愿接受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等新理念, 思想上十分保守。

二是教条主义。大部分学校领导都承担教学任务,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是瞻, 唯教参是从, 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受领导影响, 亦步亦趋, 视教材观点、内容、事例为金科玉律。

三是官僚主义。学校领导在制定方案、拟订制度、校舍建设、确定校训等重大问题上, 不征求教职工意见, 甚至不听取其他领导成员意见, 搞一言堂, 在学校奉行霸权主义或家长作风。因脱离群众和实际, 致使不少决策失误, 造成经济损失, 或者引发教师上访。

四是金钱主义。一是表现为校长完全无心于教育教学, 专思如何广开财路,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进步;二是表现为教师管理上动辄罚款、扣奖金, 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律采取罚款手段。

四、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

单就个人才能和勇气而言, 刘邦比不过项羽, 若单打独斗, 两人直接对抗, 刘邦早被项羽踏为齑粉了。然而历史事实却是刘邦入主长安, 项羽自刎乌江。什么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刘邦具有人格魅力, 项羽没有。刘邦知人善任, 善于用将, 内有张良为其运筹帷幄, 外有韩信决胜千里, 后有萧何总理朝政后勤。而项羽刚愎自用, 连一个范增都被气跑了、气病了。

按照我的理解, 人格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基础层面是需要、动机, 中间层面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上位层面是理想、信仰与道德、情操。需要和动机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 兴趣、爱好和性格、气质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理想、信仰和道德、情操是人格的指挥机关。人格中最能透露个人魅力的因素就是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对老一辈中国领导人来说, 许多人认为最有人格魅力的是周恩来。我想他的人格魅力应该是睿智、稳健、操守、务实、风趣这几方面, 基本上是性格特征。

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并不需要同质化。从领导团队效能发挥角度考虑, 应当是异质互补。这一点与教育理念、价值体系等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偏重求异, 后者偏重求同。管理学、领导学、群体心理学对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做过不少研究,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同气质的领导成员要做到协调配合, 以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有气质阴阳论, 认为热情、奔放、开朗的性格属阳, 沉静、含蓄、温顺的性格属阴。古人认为, 只有阴阳相得, 才能和谐。这也说明领导班子成员的气质、性格等应当互为补充。

学校领导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要打造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本要求的学校领导文化, 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一是文化学习。学校领导团队要建立长效学习制度。学校领导不管多忙多累, 都要安排时间研读教育理论, 研究中外教育经典著作, 从这些著作中吸收养分, 补充新鲜血液。要研究中外文化学经典著作, 从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上了解文化的真谛, 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寻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文化自觉。学校领导不要埋头于校舍建设, 也不要埋头于课堂教学, 要有学校文化建设和领导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要有学校文化发展的战略意识, 要提高文化育人的自觉性。

三是文化实践。要制定学校文化和学校领导文化发展规划, 并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积极探索学校领导文化的实施路径。只有实践才是建构学校领导文化的可靠保证。

上一篇:英语本科自我鉴定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