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2024-08-14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8篇)

1.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一

对鹤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黑龙江省鹤岗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县区乡镇大力推进,地方与农垦共同发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全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农”工作,近日我们对辖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作 者:王秀清 马美青 李继山 王雪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鹤岗中心支行,黑龙江省,鹤岗,154101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F8关键词:

2.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二

“十一五”期间, 我省“三农”工作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第一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54.5亿元, 比2005年增长1.1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2010年总产值达到1047.8亿元, 比2005年增长1.2倍。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县行列的县市个数由2005年的9个上升到2010年的15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取得新突破, 年均粮食产量达到101.7亿kg, 比“十五”时期增加9.4亿kg, 增长10.2%, 2010年达到108.5亿kg, 创历史最高水平, 有效保障了粮食供给。肉蛋奶和瓜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市场供给充足。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前提下, 农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金融支持体系扶持不到位问题尤为突出。由此, 在分析金融支持体系在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 就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行探究, 以资参考和借鉴。

2 金融支持体系在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存在的基础是经济, 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则依赖于金融体系。大量资料显示, 金融行业稳快发展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山西省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平稳转型, 必然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当前, 伴随着农业经济转型的深入, 金融支持体系做出适当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金融体系可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原动力, 确保山西农业经济摆脱长久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其次, 通过金融体系的完善, 可进一步加快山西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全省范围内增强企业、个人的信用观念, 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最后, 在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 固有经济制度的调整必然会招致一定抵制作用。金融支持山西转型发展, 能从信贷资金的源头上对于资金的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 从而一定程度上强迫改变固有的经济结构。此外, 无论是何种经济体制变革, 产业发展规划都需要一定的建设资金。而建设资金的获取无非两种渠道, 一是通过自身原有的资本积累, 二是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由此可见, 金融支持体系在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发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探究

作为本省农业经济转型重要的资金来源, 加强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经济转型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 结合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实际情况, 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就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行革新, 以此来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力。

3.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调整金融支持体系, 确保本省农业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第一,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通过政策制定引导本地金融资金向现代化农业产业流动, 同时于高消耗、低产出、技术落后的农业产业出台相应的限制政策。如此, 通过政策制定可为今后农业经济的转型指明方向, 确定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 优化资源配置, 调控资金供给总量, 确保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劲的资金供应。

第二,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协调好金融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伴随着金融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情况下, 应该逐渐构建金融部门与经济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公布资金流转于重点扶持项目的运作情况, 加强风险预警, 提高信息公布的透明度和准确度。此外, 随着相关工作的逐步落实,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协调领导部门, 具体部门工作职责, 以便更好的协调相关工作有效运行。

第三,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逐步完善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金融机构合理布局, 扩大金融行业于本省内的覆盖面积。首先, 紧密围绕当前山西城镇化发展改革变局, 推动商业性银行尽快进驻山西, 鼓励金融机构渗透农业经济主战场——市县一级, 扩大金融机构于本省内服务范围。其次, 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创新机制, 扩大金融行业的服务领域和范围, 通过落实《物权法》在山西省内的有效实施, 实现财产抵押, 担保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从而为增强金融对三大产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微小企业和农村个体企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 积极成立金融租赁公司, 扩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扩大银行投资的业务在总业务中所占的比重, 从而为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租赁和投资服务。根据本省省情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为科研行业、中小企业和农村企业提供资金保险业务服务, 杜绝其发展的后顾之忧, 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 组建产权明晰, 治理结构合理, 资金充裕的区域发展银行, 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四,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时代, 诚信是确保各经济实体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由此, 必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 为金融体制扶持农业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就山西本地实际情况而言, 必须要落实好农业行业企业、经营业主、金融行业信息等采集工作, 逐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信用平台, 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征信服务平台。

3.2 金融行业自本身情况出发, 积极调整金融机构建设, 为山西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促进作用

第一, 金融行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 整合改革山西省内金融行业组织框架。顺因新时代发展要求, 金融行业的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领域, 还应该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积极拓宽新的服务领域, 而这些新的领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结合目前山西省实际情况, 建议在逐步完善银行信贷业务的基础上, 逐步推进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等等业务项目, 如此将确保农业行业中小企业需求融资、保险等等更加便捷。

第三, 金融行业明确重点扶持对象, 调整信贷比结构, 确保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得到重点照顾。山西农业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农业经济自身实力水平, 改变农业产业在各经济发展中比例弱化的态势。而金融支持体系变革的根本则在于, 通过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确保保障资金能够向重点项目产业流动。但是, 金融行业说到底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本着高额利润获得的目标导向下, 大多保障资金将向实力雄厚的资源型企业靠拢。但是, 资源型企业由于发展时间长、财富积累量大、融资渠道广等, 导致很容易自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与之相反, 新兴的农业产业发展起步晚、自身财力有限, 早期发展多是依赖银行信贷来发展。如果银行信贷仅本着赢利的目的, 势必会导致信贷比例结构的不合理, 影响农业经济地顺利转型。

由此, 金融行业非常有必要自大局出发, 适当调整信贷配比结构, 优化资金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首先, 新型产业往往代表着今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金融行业理应向新型产业靠拢, 积极探索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其次, 与山西省而言, 农村小型企业和服务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今后资金扶持方面, 早期应积极向这些基层中小企业优惠贷款力度, 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最后, 调整传统重污染、产值低、严重浪费的农业生产企业,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企业在早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 随着党中央“绿色生态”理念的提出, 这些企业终究有一天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由此, 今后资金扶持应逐渐向新型农业产业考虑, 逐步提升本行业今后的综合竞争力。

3.3 根据政府宏观调控方向, 选择朝阳产业, 逐步拓宽农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宏观环境一片大好的态势下, 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将尤为重要。在山西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山西省内企业应该审时度势, 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努力向朝阳和潜力行业靠拢, 摆脱过去落后农业产业的束缚。同时, 还应积极支持农业绿色产业的发展, 将此产业作为今后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选准主导产业方向之后, 还应逐步拓宽融资渠道。除了过去单纯地依靠信贷支持外, 应逐渐向上市获取发展资金的方向靠拢。因为, 作为现代化的农业企业, 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上市融资是目前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手段, 对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摘要:无论是何种经济体制变革, 产业发展规划都需要一定的建设资金。而建设资金的获取无非两种渠道, 一是通过自身原有的资本积累, 二是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在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期, 探讨金融支持体系变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体制,金融

参考文献

[1]赵建亚, 徐会中, 俞文伟.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安徽科技, 2011, (2) :23-24.

[2]苏星, 黄尚学.打造田阳品牌发展现代农业[J].当代广西, 2007, (16) :42-43.

3.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三

一、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政府“标杆突破”引领全面转型

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打造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煤炭工业格局,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煤炭资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和《标杆项目优惠政策》,筛选了第一批20个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总投资3063.9亿元。同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支持、上市扶持、电价优惠和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项优惠政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38项,成为全国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保留下来的269项审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平台,审批时限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一。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积极落实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合力初步形成。对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煤炭产业提升项目贷款余额3108.62亿元,较年初增加561.99亿元,增长22.07%,支持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链延伸,2013年累计发放1741.66亿元。

(三)多措并举力促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如晋煤集团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起了六大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2年末,企业总资产1856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684亿元,其中非煤产业收入占比达到74.72%,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如阳煤集团依托煤焦和能源优势,围绕“肥、醇、炔、苯、油、烃”六条发展主线,开展煤化工循环工艺研究,逐步形成煤—煤气化—煤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精细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氯碱化工产业链。三是以绿色能源为支点,着力推进能源结构新型化。如晋煤集团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煤气共采”战略联盟,建成国内实力最强的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连续6年保持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冠军。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山西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建设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并成为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后续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有效投入面临压力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行业,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增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省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到显著成效。尽管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近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差异,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存在约200亿元的资金需求。按照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总体目标,煤炭产能将从2012年的9亿吨提升到2015年的12亿吨。据测算需要2400亿元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洁净山西”目标的推进,洗煤行业需增加投入约100亿元。在上游煤机装备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煤机年需求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在当前行业效益不佳的背景下,煤炭行业面临信贷资金压力,后续贷款投入不足或将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瓶颈。

(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直接融资具有专业化、分散风险、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是煤炭转型发展项目理想的筹资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5%。2008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含可转债)比例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3年的32.3%,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金融资产的70%集中在银行体系。

(三)行业景气持续下降,行业信贷风险加大

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减速、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山西省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一是煤炭行业生产疲软,价格持续下跌。2013年,山西省原煤生产96256万吨,同比增长5.3%。价格方面,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吨煤全年平均综合售价450.64元,同比减少89.97元,下降16.64%。二是煤炭效益大幅下降。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利润45.75亿元,同比减少77.10亿元,下降62.67%。三是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截至2013年底,全省煤炭行业应收账款余额为7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37.9%。

三、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煤炭业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维持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整体评估和统筹规划,清理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省、市、县、工业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健全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三是支持、引导煤化工产业高水平发展,努力做好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三篇文章,力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八大煤化工项目,使其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融资机制,打造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支持、推动其利用沪深主板市场融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同时,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资源、技术以及人才上的优势,引导煤炭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等融资工具对优质项目进行低成本融资。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量身定制适合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从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兼并收购、设备采购、煤款回笼、资金理财等方面定制全新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适应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符合山西省情的煤炭产业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三是加强绿色信贷制度,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掌握低碳产业政策、环保企业名录、绿色产业项目规划等,构建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办法。

(四)探索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激发金融支持内在动力

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低碳信贷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机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降低商业银行在绿色低碳项目中的营业税税率以及相关的所得税税率,允许相关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的认证规则、机制,为商业银行介入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煤炭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为煤炭企业的能效融资项目提供履约担保,承担部分风险补偿。加快建立煤炭行业担保公司,为重组方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利息优惠贷款,确保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山西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融资服务功能,将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纳入再担保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范围,促进煤炭项目融资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赵志华.中国煤炭业重组研究:产权交易与金融支持[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赵志华.山西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孔祥毅,张中平.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4.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四

赵志华

提要 2008年底以来,山西省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煤炭资源整合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如何?整合后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对金融机构有哪些后续的金融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到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认真调查,并在全省选取50户煤炭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探求金融支持煤炭工业发展的新途径。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开始进入大矿发展阶段。至201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少到1053座,压减75%,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2010年的0.1876,比2009年降低了42.86%,比国家下达的0.351指标低0.1634,比全国的平均值0.749低0.5614。

三是煤炭总产能不断增加。在整合矿井没有全部投产的情况下,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省有100座重组整合建设改造矿井投产,新增产能约1亿吨,全年煤炭产量预计达7.8亿吨。

四是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以调查的阳煤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使原地方小煤矿30%左右的资源回收率,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问卷调查显示,在50户煤炭企业中,有64%的企业资源回收率上升了50%以上。

五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往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如今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金融为煤炭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支持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资金比较充足

由于兼并主体大多有国企或上市公司背景,被金融机构认为是优质大客户,各金融机构都想在资源整合和后续技改贷款中获得市场份额,因此出现了扎堆营

销贷款的现象,为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问卷调查显示,50户煤炭企业中,有45%的企业整合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有64%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满足率高,仅有2%的企业对金融支持表示不够满意。

(二)银行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力度增强

一是在信贷政策和措施方面,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总行的授信额度倾斜,并创新推出银团贷款、并购贷款、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搭桥贷款、整合重组专项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为煤炭资源整合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贷支持。二是在金融工具方面,各商业银行除积极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务工具提供金融支持外,还通过贸易链融资、固定资产融资、采矿(探矿)权融资、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在金融服务方面,各商业银行主要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提供资金管理、上市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揽子全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方案包括财务顾问、信贷支持、融资服务、金融创新等多个方面,为整合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三)基金、信托机构积极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基金、信托一般以并购基金形式进入到煤炭领域,获取一定股权,以股份分红或者股权回购方式收回成本

目前,已经有中国平安(首期100亿元)、山西能源产业基金(首期100亿元)、中信信托(40亿元)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山西煤改项目。

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影响与金融支持分析

(一)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煤炭资源整合由“兼并重组”转入“复产提速”,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第一阶段即煤矿的兼并重组、整合接管工作于2011年5月份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复产提速、改造建设阶段。从整合第一阶段情况看,由于兼并重组的煤矿大多处于关闭或改扩建状态,影响销售收入实现;加之整合初期,资金需求量大,企业整合成本高,盈利增长有限,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煤炭资源整合由“兼并重组”转入“复产提速”后,煤炭行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产销量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上缴税费增多,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加快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煤炭是山西省传统工业链条的源头,煤炭产业的提档升级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高效运转,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卷调查显示,50户煤炭企业中,有76%的企业认为“整合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煤炭装备”,有40%的企业认为“煤炭资源整合后有利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二)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及影响

一是煤炭资源整合后续资金需求旺盛,加大了信贷资金供给压力。从煤炭产量提升角度分析,2008年山西煤炭产量为6.2亿吨,根据兼并重组计划,到2015年山西煤炭产能约12亿吨。据调查,煤炭产能每提高一吨,建设成本(含设备、施工等)约为300元,产能提升6亿吨,则需1800亿元投资。按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占30%计算,所需银行信贷等融资规模近1300亿元。从煤矿改造扩建角度分析,此次兼并重组整合后,山西煤矿中约有80%的矿井需要进行改扩建,按照改造建设

一个90万吨/年的矿井需要资金 2 亿元计算,完成全省整合目标预计共需资金1376亿元。另据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需求报告分析,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技改资金需要2000亿元。

二是整合效应在资本市场率先显现,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攀升。通过资源整合,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提高,避免了资源浪费,煤炭行业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了整体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整合后集团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较为活跃。以调查的潞安集团为例,随着整合矿井产能释放,企业有望在未来两年进入煤炭产量增长爆发期。同时按照山西省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到2015年,煤炭资源的七大整合主体将全部实现整体上市。在此过程中,煤炭行业的资产证券化率将会越来越高。

三是从煤炭行业退出的民间资本可能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效果。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部分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形式进入煤炭企业集团,但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从煤炭行业退出。据有关部门调查,因煤炭资源整合退出的民间资本达1500亿元。部分金融机构反映,这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重点流向以下几个领域:其一,外地煤炭行业。在外省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下,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流向内蒙古、陕西、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继续从事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等行业。其二,房地产行业。全国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和房地产业利润率较高的特点,吸引了一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从事房地产投资。如投资到太原的星河湾、富丽城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其三,金融行业。部分民间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参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机构及典当行。

几点建议

煤炭资源整合对经济金融影响深远,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负面影响同样应予重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多数煤炭企业认为应“下放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权限”、“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创新抵押、担保等新型贷款方式”、“创新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基金,跟进金融产品”。因此建议:

(一)借助金融市场力量,推进煤炭经济发展

以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为契机,支持煤炭优质资源逐步向上市公司集中,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做优、做大、做强,积极推动重组主体整体上市。同时,加快煤炭整合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对资源类转型企业或项目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相关管理部门要简化发行审批程序并优先办理,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

(二)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为煤炭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平台

为支持煤炭行业的发展,山西已经推出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政策。从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征收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达559.5亿元,因此建议将部分基金投向煤炭企业技改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为煤炭资源整合筹措资金。此外,山西民间资本充裕,但投资渠道狭窄,应考虑建立私募基金支持煤炭行业发展。

(三)积极开办“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当前整合后的煤炭企业正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急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机构应积极

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开办“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企业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要支持煤炭整合主体由资源、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尤其要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现代煤化工园区建设,形成煤化工特色拳头产品,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密切监测民间融资动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

加强对民间融资的跟踪监测和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民间融资动态,深入分析其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做好信息反馈和政策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流动。抓住民间资本急于寻找投资出路的时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有效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5.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五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繁荣亟需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结合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合理切入点入手,从公共财政、银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提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公共财政;银行;投融资服务

中图分类号:FG1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9.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55-0

3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软实力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而文化则是构筑软力量的重要平台。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此背景下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2000年10月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距今已11年,与此同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也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而言,资金的支持对其发展影响巨大,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具有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高风险、回报周期长,实际市场价值难以预测和评估等特点,使得文化产业融资能力天生不足,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持也面临困难。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将北京的文化产业同金融业结合起来,获得资本,成为目前能否做大做强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开发程度高,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众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经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本身既具有庞大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市场,又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市场资源优势。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初,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行业”,3月份建立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11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2007年10月,北京市又出台《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一批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文化产业企业不断涌现,在经营管理机制转化、资产重组、资本经营、市场运作、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给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北京市已经挂牌确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效果正在显现,展现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金融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认为政府既可能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碍。它拥有的政策工具如金融市场规范、税制、政策等对企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看,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作为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金融支持体系功不可没,不仅有占政府财政支出12%的预算投入,还有各种税收优惠、社会捐赠、跨国公司投资以及来自金融创新服务的大量资本。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使英国发展出一套全球范围内最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英国建立的由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支出、彩票、赞助商、信托基金、知识产权证劵化等多元化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丰足的发展资金。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可获得高达5000万

美元的政府资助,韩国政府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和奖励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多项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自我国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方针以来,北京市政府也积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政策上的逐步到位使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不断扩大。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在2005年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促进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2006年11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5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产品、服务、项目;设立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3年投入,用于支持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平台。《政策》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研发和产品出口,对其所得税、营业税等给予减免,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非公有制资金和海外资本进入。在免税方面,北京市地税局自2004年以来,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减免税收近4亿元,惠及4个文化创意行业的20余家企业;为社会新办文化创意企业减免税收近1亿元,惠及6个文化创意行业的100家企业。

政府设立多项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财政部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2009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设立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将成为国内第一支具有政府背景、商业化运作、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投资基金,这会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投融资方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审议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政策、重大投资和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协调和积极推动下,截至2008年,共出台5条措施,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对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商业银行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贷款绿色通道,推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机制,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二是建立贷款贴息机制,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款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已获商业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包括全额贴息、部分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4月15日正式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三是设立担保专项资金,推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担保工作机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鼓励金融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制定实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四是进一步发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五是利用直接融资渠道扶植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适时上市融资,力争3年内培育3-5家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培育一批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在银行业支持方面,为了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运用银行信贷政策、直接融资政策等金融手段大力扶持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自2007年起,北京银行业以支持“文化金融”发展为使命,成立专门机构,不断推出新的、个

性化的金融产品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比如华夏北京分行成立全国首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北京银行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一揽子服务方案。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为文化创意企业贷款提供100亿元的授信额度,截至2011年5月末,北京银行业对1410家文化企业的贷款余额536.66亿元,贷款同比增长158.26%。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贷款余额达276.85亿元;投向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数字动漫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6项重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达167.77亿元;信贷支持产值过亿企业87家,中小企业1240家,培育567个文化品牌。

(二)制约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北京市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现行的金融支持政策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文化企业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其缺乏吸引金融介入的足够动力,市场上既缺乏对文化创意类项目的价值评估体系,金融机构也没有多样化的服务创新产品及规避相应风险的配套制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到位,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介入较深,政企不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经营机制僵化,垄断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了企业融资。文化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形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少之又少,中小文化企业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有限,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

二是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和综合效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晰,体现在实践中则是政府文化产业预算仍相对不足,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资金大都以直接财政投资的方式投向各大文化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投资方式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

三是银行对文化产业信贷支持不足。当前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而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如果金融机构要求其提供能够覆盖贷款风险的固定资产抵押,则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方面明显处于不利位置。

四是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渠道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文化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为主,单纯的对银行的依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急需拓展融资方式和渠道。据统计,沪深两市传媒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融资额仅占两市融资总额的0.6%,流通市值约占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0.4%。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相关融资渠道不畅,只有少数大企业符合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广大中小文化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的发展瓶颈。

三、金融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扶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信用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对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贴息或者一定的税收减免;对文化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以后,允许作为资本金投入企业经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或者各个行业分别设置发展基金,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鼓励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的捐赠,通过动员社会资金,实现以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投融资的运作方式。此外,政府应放松管制,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入,进一步强大文化产业的对外合作力度,建立高效务实的招商引资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二)推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搭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融资平台

银行机构要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完善个性化信贷服务机制,如对生产经营稳定、盈利模式清晰、已具备一定规模效益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对一些资金需求小、频次多的中小文化企业实行“一次核贷、周转使用”,缩短企业融资所需要的时间,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人民银行要引导各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前景,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各金融部门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提高信贷资金在文化产业行业的占有率。利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落实贷款担保工作机制的大好时机,推动银行创新金融服务,针对文化类企业特点,转变以房产、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为抵押的传统担保模式,实现以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为抵押的多样化担保形式。

(三)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融资规模

以市场引导投资,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等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发展和规范民间借贷,引入风险投资,将发展风险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中,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外资;进一步完善针对文化企业的保险服务,建立包括文化产品完工险、损失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合理分散文化产业发展的风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融资,鼓励外部资金进入有发展前景但缺乏财力的新兴企业;有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本身的产业优势、培育有潜力的产业,还可以扶持其他可开发的文化相关产业,多种经营、分散风险,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责任编辑:齐逸)

参考文献:

[1]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2] 徐明亮.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浙江金

6.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建议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任务,其重点是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重点又是农业产业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为全力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金融服务工作,近日,笔者深入农村,结合农业产业化情况对江西龙南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县域农业产业化现状

赣南次中心城市和赣州南部核心经济区的龙南县,是江西省通向经济特区广东的南大门,该境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占83.3%。近年来,该县各级政府和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赣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该县2007年底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2007年企业总产值达49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690万元;二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龙头企业共联系带动农户2.4万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0%,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1.2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达2000万元,同比增长9.2%,户均增长2500元,同比增长8%。同时,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4821人,同比增长23%;三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通过绿色食品的认证1个,全国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省级3个。如“恒泰花生”、“龙南腐竹”和无公害蔬菜等已在市、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2、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据调查,目前该县基本形成了脐橙、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蚕桑、生猪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据该县农业部门统计,2007年全县脐橙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饲养量42.47万头、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32万亩,花卉苗木4153亩、工业原料林11.8万亩,蚕桑面积10万亩。

3、农业招商有了新突破。该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招商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农业招商活动。2007年,该县共引进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5个,签约资金47900万元,实际进资1008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外资项目2个,实际进资5100万元。

4、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该县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出现了合作社、协会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好势头。2007年底,全县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家,全县合作经济组织有会员5663人,比上年增长23.4%,辐射带动农户4560多户。

5、农业产生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该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县、乡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新龙南的39条》,对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发展产品营销窗口、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优化完善。同时,县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拿出近10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制约农业化发展的因素

1、“农”字号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全县龙头企业尤其是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偏少,没有一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该县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一家是加工型企业,而且是以粗加工为主,精、细加工企业没有一家。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金偏低,启动资金薄弱,自身发展缓慢,内部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不规范。

2、县域金融支持乏力,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营业网点大幅减少。如该县农行2004年底以前撤消了农村所有乡镇营业机构,现只保留了县城4个营业机构。农村信用社也在近十年前撤消了九连山、安基山、黄沙等垦殖场和管委会的营业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县域机构只能办理小额质押、个人消费、票据贴现等低风险金融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把农村大量资金抽走存放央行获取利润,二是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力而不足。由于农村信用机构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三是正规金融让位留下了民间金融发展的空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大量撤并营业机构,上收贷款审批决策权,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使金融机构在“三农”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农”资金要求得不到满足,给民间金融让出了借贷市场,助推了民间金融活跃。据反映,该县有21家涉农企业,年需资金5600万元,但企业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仅占28%左右,其资金全部来自民间借贷。由于民间金融属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之外,金融监管难以涉及,易发经济纠纷,难以成为支农的重要力量。此外,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效果不理想。有些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因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缴所得税不多等原因而不重视涉农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反映在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还有些企业反映政府支持农业产业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着力破解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资金是经济的血液,没有资金,经济就没有发展。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农村经济中充分发挥主渠道和生力军作用,既要因地制宜、因行制宜,全面开展支农业务,又要互相配合,通力协作,众志成城,在“三农”发展中力求有地位、有作为、有效益。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尽力满足涉农信贷业务需求。邮政储蓄银行要尽快结束“只存不贷”的局面,力保农村资金不外流,全力发展小额信贷,服务产业化,助力新农村。同时,要逐步推广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切实满足农业中小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此外,要选准支农载体,把支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主导产业的关键来支持,重点加大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进一步发挥信贷政策对金融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指导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贯彻执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下,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服务手段,灵活适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并完善支农再贷款授权管理办法,用好用活授权、授信,力促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发挥民间金融作用,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民间金融是指自然人、非金融企业和组织从事的,并以借贷为主要融资方式的金融活动。它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快捷等优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近年来,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各级政府、银监等部门必须通力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去弊变利,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临时性融资困难。

7.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 篇七

关键词: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效率。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 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融资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给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 既是浙江经济走在前列的客观需要, 也是推动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

一、转型升级的障碍———中小企业融资难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传统劳动密集行业居多;产业链层次偏低、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技术主要依赖简单模仿;缺少自有品牌和渠道。中小企业面临的上述突出问题, 从根本上看, 还是一个“融资难”的问题。由于融资难, 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产业升级无从谈起, 只能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效益, 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也是浙江经济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中小企业融资难突出表现为企业规模越小, 融资越难, 新创办的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中小企业, 特别是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现金流紧张、抵押物缺少、财务制度不透明、信用评估制度不健全,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框架内, 中小企业难以获取满足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缺乏直接融资平台。直接融资虽然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但占比仍然很低, 尤其是债权融资比例过低。2009年, 浙江省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中, 以贷款、债券、股票 (包括境内和境外) 三种方式融入资金总额的占比分别为92.6:4.6:2.8, 股票、债券融资余额仅增加246.2亿元, 只占全省贷款增量的1/40左右。浙江省缺乏直接融资平台, 而全国性的直接融资平台进入门槛过高, 服务对象以大型企业为主, 2009年浙江省参与直接融资的企业总共为61家, 但这些企业也是规模较大的企业, 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无法享受直接融资的便利。更多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主要是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生存问题, 过高的民间借贷成本使这些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举步维艰, 发展缓慢。

第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商业性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从成本、收入的角度考虑, 贷款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目前, 浙江金融业的主力军仍是全国性的大型金融机构, 部分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相对较弱, 认为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为流动资金贷款, 额度小、频率快且管理成本高;同时,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 市场上还缺乏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 使得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顾虑较多。目前,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与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中的贡献率还有一定差距, 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在全省企业总数的覆盖率仅为25%左右,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大致匡算, 当前浙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在3550亿元左右。尽管浙江还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 但这些机构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要追求大企业好企业, 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另外, 受存贷款比例与资本金约束, 不愿给小企业、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贷款。

第三, 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 阻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制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目前浙江省各类担保公司有360余家, 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担保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政策、法规不到位;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建立稳定的担保资金追加补充机制与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再担保机构的有效支持;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风险承担能力的担忧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担保公司的发展, 限制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挥作用。

二、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金融的助推作用。在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 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具体而言, 就是要不断创新投融资对接机制, 让富余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效对接, 将资金从非生产性领域引入到生产性领域;不断创新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让资金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加工制造业部门配置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部门;不断创新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 在有效转嫁风险的同时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 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

浙江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 各金融机构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多的状况纷纷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其他新型中小金融机构也发展迅速, 但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战, 还未形成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集聚优势。对此, 一方面, 要继续调整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国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明确界定其主要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创新业务, 避免与国有银行抢夺客户资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中小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降低准入门槛, 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定合理制度。同时大力引进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浙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 以及鼓励省内各商业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来源, 形成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集聚优势。另一方面, 要引导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 开发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 借助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等创新业务, 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有效供给, 分散贷款风险。

(二) 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

浙江金融体系中,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很低, 对此应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以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股权投资、培育债券市场等作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的主要手段, 引导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 一方面以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股权、产权、债券、保险类产品为基础, 大力开发标准化、可交易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产品,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金融资产转让等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 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养新的盈利能力, 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金融业发展模式, 建立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并举的直接融资途径。

(三) 推动风险投资发展

风险投资机制能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分担创新风险,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虽小, 却能够发挥较强的杠杆作用,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 浙江应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首先, 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政府不应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 否则容易导致效率不高和道德风险, 并且会削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其次, 要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浙江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目前难以达到上市的严格要求, 风险资本只能在少数著名企业实现股权上市退出。对此, 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兼并、股权回购等有效的退出通道, 利用产权交易平台或股权转让市场, 形成多层次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再次, 针对浙江省风险投资缺乏长期资本计入的现状, 可以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允许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具有长期资本特性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与此同时, 为了解决风险投资体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网络, 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以提高风险投资市场运作效率。

(四) 扩大民间资本开放度

面对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日益庞大的民间资本, 浙江有必要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民间金融创新基地, 增加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一方面, 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丰厚、传统产业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经济开放度高的优势, 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金融仓储公司、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 从而支持微小企业、初创企业发展, 满足“三农”发展金融需求, 实现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 吸引民间资本入股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 投资于成长性中小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现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 不断强化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能力, 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五)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浙江省内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样的担保机构, 也因担保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风险等问题而难以有效的运作。对此, 应完善和创新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一方面, 可以在现有担保机构的基础上, 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通过联手评估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风险较小的项目, 使得双方都可转移部分风险, 更安全、更高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另一方面, 可以探索组建中小企业互助互保机构, 设立中小企业资金池, 为进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同时探索组建中小企业金融增信服务机构, 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流通交易的金融产品提供外部信用增级, 提升产品信用评级,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创新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

(六) 打造全国中小金融服务中心

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就是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浙江金融模式”, 其核心精髓是相信市场和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改变以往“增机构、压贷款”的传统中小企业金融发展模式, 通过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完善金融业生态系统, 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丰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交易体系, 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络体系等举措, 建立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体系, 初步形成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扭转金融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不协调、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这对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利华.浙江产业:区域考量和转型升级[J].浙江经济, 2010 (5) .

[2]、陆骁.浙江经济增长波动、转型与展望[J].浙江经济, 2010 (1) .

[3]、梅强.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0 (12) .

[4]、卜庆军, 古赞歌.基于浙江集群经济的共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9) .

[5]、叶晓凌, 靳明.建立适合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J].浙江学刊, 2001 (4) .

8.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篇八

摘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加快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和金融支持创新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最后提出促进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创造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助力度;二是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智”力度;三是提升发展档次,进一步打造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汕头市”品牌。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建议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改革开放领先全国的广东省,积极呼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市,近年来不断扶持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方面,在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了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活动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和集聚化以及金融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不断渗透,以及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立,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进入了“快车道”。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汕头市文化产业如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布局等方面入手进行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如何从金融支持地方经济转型进而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发展,仍然值得关注。

二、 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 汕头市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

(1)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目前,汕头市八大支柱产业中文化产业占据三席,分别为新闻出版与印刷包装装潢、动漫创意文化及音像制品、工艺玩具与文具。汕头市全市初步形成了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文具等文化产业集群牵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汕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接近9%,在广东省各地市中排名靠前,超过全国3.82%的平均水平。据统计,汕头市共有8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准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目前在广东省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共有22家上市企业,其中有5家是文化产业企业,同时还拥有国家重点动漫企业1家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由此可见汕头市文化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2)文化产业交易日趋活跃,文化产业投资全面发展。汕头市文化产业展会活动发展较快,目前成为多个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承办地,如1999年举办的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化、专业化的玩具礼品交易展会之一。2009年开始的汕头市文具博览会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文具博览交易的品牌性展会。文化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在玩具、印刷、音像业等产业中,民营企业比重高达9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市运营中心打造的“华侨板”正式启动,可以预测,侨资性质的资本的文化产业将在汕头市不断发展壮大。

(3)文化产业创意效应明显,文化市场体系逐渐完善。汕头市文化产业创意效用开始显现,创意价值带动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汕头市除了打造出“奥迪双钻”、“骅威”等中国驰名商标,还打造出“星辉”、“佳奇”、“飞轮”等广东省著名商标。2014年,国家工信部将玩具产业列入“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并授牌“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玩具产业试点地区”,这是我国首批22个国字招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汕头市顺势而为成立了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汕头市从市场经营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入手,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了由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构成的,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经营体系,并建立了以政府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2. 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文化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委联合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四大类①。对照这一标准,汕头市的文化产业核心层相对落后,比例较低;相关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三大类,汕头市在这一层面的占比例也有待提高;相关层包括的文化用品、设备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和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这两大类,汕头市在这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与前两者相比,仍需调整比例。总之,汕头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比例不合理,新闻、出版、发行、版权、广播电视电影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发展相对滞后。

(2)文化产业布局还需要优化,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汕头市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文化产业的效益急需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汕头市现有玩具企业4 000余家,但是规模以上企业不到400家,另外围绕动漫玩具的衍生设计还需要放到广州来完成。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2014年,奥飞动漫、群兴玩具、互动娱乐、骅威股份等5大上市文化公司生产总值占汕头市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09%、2.52%、3.18%、3.57%②。可以发现,汕头市文化产业产值较集中于几家大型企业,且占比逐渐提高。另外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引导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政府对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 产业集群优化与金融支持创新: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1. 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的机理分析。

(1)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的定义分析。根据迈克尔·波特(2007)的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地理上集中的众多具有交互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配套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客观而言,产业集群从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区域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三方面都较好地阐释了其对产业发展的实践价值。本文在融合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讨论汕头市文化产业集群与优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产业集群优化,是指由于相关文化产业处在同一地理位置,各种生产要素能更好的实现优化配置,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率提高和综合竞争优势提升,最终能形成有别于其他区域不具备的产业效应。就汕头市文化产业集群优化而言,应该可以在连接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发挥出市场的“主导”作用,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配置效应。

具体而言,通过政府的宏观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将高等学校、企业原创设计中心和金融机构这三方面力量连接到产业集群的“优化”这个焦点上,通过“优化”来发挥市场的机制和企业的能动性,将文化产业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精准链接到汕头市的动漫玩具、光盘音像、印刷包装及礼品文具等文化产业上,实现资源优化后的共享,朝着实现帕累托均衡状态推进。

(2)文化产业集群优化的机理表现。首先,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应该是文化内容的创意优化。文化产业的内容核心在于创意的集群,而只有创意和创意人才的汇聚,才能出现企业的集群。由于高附加值的文化企业都是围绕创意进行生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不是创意而是制造的话,那么这样的集群只能算是制造业的集群而不是文化产业的集群。其次,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应该需要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文化产业集群优化本质上需要借助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和创意,进而生产和加工文化产品,然后借助版权保护、推介、市场营销实现文化商品的市场价值,最后获得直接收益及衍生收益,以及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

2. 金融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1)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的定义分析。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内核和动脉,在经济运行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支持创新理论起源于熊彼特(1912)的相关论点③,后人围绕其创新理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认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指的是利用金融政策、组合金融工具、运用金融资产助力文化产业创新主体,推动文化产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2)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的机理考察。本文所说的“金融”不是狭义的货币银行与信贷交易,而是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围绕某特定对象进行的一个循环系统。因此,本文提到的文化金融指的是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上围绕创新产业活动和实现产业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它既不是简单的传统“合作”,更不是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简单“融合”。就汕头市文化金融支持创新的机理而言,一定要在连接到文化产业的“价值性”和金融市场的“配置性”基础上实现两种产业机制和内在经济机理“协同性”的渗透。在通过货币银行机构围绕文化资源建立适合文化产业需要的市场评估制度,根据相关文化产业企业的财务生存能力来进行文化金融创新,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分层文化需求背景下的不同消费者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信贷交易。

首先,文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对象是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在金融支持创新的实施中,金融的本质是资本追逐利润,哪个产业能更好地实现利润,金融资本必将向该产业集中。与文化产业相比,建筑业、制造业等产业因为能更快实现市场交易从而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本青睐,就市场交易价值,传统文化产业无任何优势而言,只有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才能获得金融创新支持。

其次,文化金融支持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金融运营。由于运营对象界定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所以这类文化企业能较好地满足金融逐利的需要,其核心就变成了如何创新金融运营来实现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发展。那么,就文化产业的评估方法、风险控制、投融资手段、衍生产业估值、贴息支持等金融活动都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四、 基于产业集群优化与金融支持视角的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根据本文提到的相关理论,对照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前面相关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1. 创造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助力度。加快汕头市文化产业四大类核心层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资助力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意识。比如,汕头市相关部门可以将常规化的知识产权宣传和不定期的讲座培训结合起来,将强制性学习和自愿性选修结合起来,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大众和文化产业企业员工提供知识产权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原创文化企业的合法利益。想要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加大对于侵权事件的执法和查处力度,汕头市相关部门要花大力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来净化和保护原创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市场,假以时日,必将实现汕头市文化产业集群从创意内容上的优化发展。

2. 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智”力度。进入21世纪,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图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广纳各类专业人才为产业集群优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广纳“才源”才能获取“财源”,引进“智源”才能获得“资源”。由于文化产业集群优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集聚作为基础,因此,汕头市一定要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汕头市本土高校如汕头大学、汕头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要进一步围绕行业需求改革教学计划和创新培养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既有专业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企业也可以针对自身要求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对员工进行技能上的培训和管理知识上的培训。另一方面,利用汕头市的海外华侨人才资源优势,建立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汕头市实现人才方面“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发展。

3. 提升发展档次:进一步打造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 “汕头市”品牌。创新各类金融行为支持文化产业的集群优化发展,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目前汕头市有奥飞动漫、星辉车模、骅威股份、群兴玩具、邦宝益智共5家文化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已经在国内文化资本界呈现颇具美誉的“汕头市”品牌,根据2014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上述五家文化产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占汕头市当年GDP的3.57%,相比汕头市文化产业占当年GDP的8%,几乎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扩大产业影响力,汕头市要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文化产业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加以培育、辅导和推介,推动更多优质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资金需求的已上市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并购和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将风投模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池模式、信托债权基金、私募股权融资乃至众筹模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工具综合运用,提供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文化企业进行金融支持方面的选择。

注释:

①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尽管目前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到底是核心层还是外围层,但针对地方具体的文化产业形态,三个层次的划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 由于邦宝益智2015年12月才上市,因此统计了五大上市公司2011年~2014年的数据。

③ 熊彼特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家的作用十分重要。银行家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参与者,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不断组合并产生巨大创新力量,通过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家的经营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27.

[2]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汕府办〔2013〕44号,2013-04-16.

[3] 张洁梅.基于产业集群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59-61.

[4] 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4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文化资助现状分析及制度设计研究”(项目号:WYM1010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文化科技融合研究:版权交易与金融支持的双重视角”(项目号:GD15XYJ30);汕头市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汕头华侨经济合作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号:201603)。

作者简介:陈能军(1981-),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经济学、文化金融;刘城(1982-)男,汉族,湖南省湘乡市人,中南大学管理学硕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公共管理;赖明明(1965-),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汕头市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经济、传媒经济。

上一篇:酒店月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参观考察华西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