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2024-10-02

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共11篇)

1.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一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切实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经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和院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责任报告人

门诊首诊医生、病房住院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应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共39种,按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报告。

三、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电告防治科。防治科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上级CDC。

2、发现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直报的责任医生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交到防治科。

3、防治科对报告卡核实确认后,于规定时限内输入网络报告。

四、报告卡登记要求

1、报卡填写要完整、及时、正确。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要详细填写:城市应写至xx社区xx楼xx室,农村应写至xx镇(街道)xx村,应尽量写电话号码。外地人员要写明原籍地址及现在居住详细地址,对不满14周岁的儿童要写家长姓名。一人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可在同一报告卡内填写,传染病急性转慢性后,跨未愈者(如病毒性肝炎等)应在次年第一次门诊时重新填报,做新病统计。对初诊中疑似病人也应报告,确诊后及时作订正报告。

2、责任医生对已报告的病例有诊断变化或死亡的,要及时进行订正报告。

五、相关传染病管理要求

1、腹泻病人要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验”,并在化验单上写明详细地址。

2、发现肺结核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市定点归口医院,同时填写报告卡及一式三联转诊单,一联交病人随带到定点医院诊治,二联随报告卡交防治科(其中一联留底)。

六、相关科室登记与检查要求

1、建立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簿。及时登记门诊日志和住院日志,要求与报告卡相符。报告卡填写后由科室在规定时限内送至防治科。

2、防治科建立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核对和自查,于规定时限内输入网络直报系统,并做好统一报表的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由防治科保存三年以上。

3、检验科建立化验报告登记簿,要填写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送检医生姓名。登记簿保存三年以上。

4、放射科建立肺结核病人胸片登记簿,对疑似或确诊的肺结核胸片进行登记,按登记本要求详细填写。

5、疫情管理员每月5~10日对疫情报告卡进行自查,检查漏报、迟报,并更正误报,然后汇总、统计、存档。

七、培训

1、针对重点及常见传染病由防治科、科教科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各临床科室的业务学习中每年均需进行传染病法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作好记录。

2、对新进人员(毕业分配生、进修生、实习生、新调入或聘用人员等)必须进行岗前有关《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各类工作。

八、责任追究

1、传染病疫情报告卡要符合“三率”要求,并登记完整。如发现有漏报、迟报、谎报、漏登记及登记不全的,对于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计入科室工作质量检查,并与科室奖金挂钩。

2、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由防治科具体负责,并做好督查和定期自查工作。防治科工作不到位,追究防治科责任。

2.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二

1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 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我院成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及院内感染委员会, 由医院传染病管理三级网络进行医院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实行了传染病阳性报告签收制, 采取了谁签字谁报告谁负责, 发现漏报一查到底。预防感染保健科对疫情监测报告进行监督、检查, 负责指导全院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医院各科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为传染病监测报告实施单位, 负责及时监测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 并对首诊医生进行督促和教育。

2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核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我院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并对传染病报告的种类、时限、方式和程序进行细化。通过互联网上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直报传染病的同时, 对于甲类传染病, 要求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便及时审核。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医院同意, 不得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等私人信息、病史。责任疫情报告人不得瞒报、迟报、缓报传染病, 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 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对于在传染病报告中有突出表现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搜集并提供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备查。门诊医师和病房主治医生发现传染病例后必须认真逐项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要求字迹清楚, 注明诊断依据。预防感染科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注明报告时间, 统一上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网。

3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 强化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

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每年举办1次或2次全院性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培训班, 让全体医护人员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传染病防治, 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医院进修实习人员较多, 轮转快, 我们对每年来院进修及实习的医护人员和分配来的新医护人员, 在上岗前必须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并经考核后方可上岗, 为增强疫情监测报告意识, 做好隔离防护。

4 建立奖惩制度, 严格进行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

医院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纳入科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标准。预防感染科要对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工作, 每月检查1次。检查内容有病区传染病登记、各科门诊日记、传染病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阳性报告登记。发现未报告的除追究责任外, 应及时给予补报。根据检查结果和考核标准, 对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认真负责出现瞒报、漏报或缓报等的科室和个人, 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 并予通报批评。

通过以上措施, 使医院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准确、及时, 较好地控制了漏报和缓报, 而且使非传染病科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转诊、隔离和治疗, 防止院内感染,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传染病源体引起的医院感染。针对新形势下的传染病管理, 我院一是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三是与职称、工资挂钩, 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把传染病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3.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5-01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绝传染病疫情的迟报、瞒报、漏报发生是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虽不断有新发或社会关注度高的传染病出现,但总的来说,传染病防控在部分医疗机构重视程度逐年降低。现将诸城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报告如下:

1 现况

诸城市现辖19所镇(街)卫生院、8所市直医疗机构。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疫情报告员,负责本单位及辖区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及每月自查核对工作;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的组织体系和疫情管理各项制度。近3年未发现传染病疫情漏报现象。

2 存在问题

①人员缺乏: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都为兼职,在从事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本单位其他工作,如预防接种、卫生执法等。②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少数管理员为非专业人员:部分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在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疫情报告管理规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少数人员为非医疗专业。③疫情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单位因工作调整等各种原因更换疫情管理人员,新任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不熟悉。④少数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管理要求不了解,报告意识不足,对法定传染病尤其是丙类传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诊断意识不高,埋下发生迟报漏报的隐患。⑤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在少数单位未得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各项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各单位成立了有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疫情管理员审核上报,确保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有序开展。

3.2 强化督导检查,纳入年度考核 各单位疫情管理员对本单位相关科室报告情况进行自查核对,市疾控中心对各医疗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零缺报单位进行月督导;各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对各单位年度考核,并加大所占比重。

3.3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报告意识 每年根据传染病发病流行特征,及时组织举办各类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技术培训班,对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参训人员作为师资力量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并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3.4 严格落实疫情管理各项制度 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严格按相关制度要求有序开展,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的要求,明確相关责任人职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4.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四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沈阳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

三、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院及科室分别设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院及科室分别设《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并定期核对,每月至少自查一次。

五、门诊、病房诊治医生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科室疫情报告员登记后,送交预防科,由院疫情管理员填写总登记后及时报出。

六、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七、发现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艾滋病及HIV感染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及爆发疫情和突发事件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八、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完整,不得漏项,14岁以下儿童须填写家长姓名。《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九、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乡(镇、地段)级以上的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县(市、区)级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实现计算机或采集器的网络直报。

十、加强化验室传染病阳性化验单的管理,指派专人取送并建立交接手续,避免由患者直接取走,造成传染病漏报。

十一、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有疫情报告知识的业务培训,对新上网人员及实习学生随时进行培训。

十二、建立传染病疫情保密制度,内部人员调用疫情资料时进行登记,外单位人员凭介绍信查阅或复印相关资料,并记录盖章。

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网络直报工作制度

一、为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确保其报告的快速、准确和敏感,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组织管理

1、设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预防科、医务科及计算机信息科等科室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预防科为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卡片的及时输入,并建立传染病总登记簿。

3、建立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管理考核办法,并做好自检记录。明确报告时限和传染病卡片传递程序,建立传染病报告卡交接手续,实行签字制度。

4、各相关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本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收集传染病报告卡、送交预防科并做好登记。同时建立本科室传染病分登记簿。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的具体要求

1、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传染病疫情。

2、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要立即填写传染 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由预防科保存三年。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网络直报实施人在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时,必须首先进行审核,对空项、漏项及出现逻辑性错误者,应立即与填卡医生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录入。

5、在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做好登记。

传染病自查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沈阳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传染病自查制度。

二、按照传染病法规定的报告时限进行报告。

三、彻底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

四、每日到临床科室核对、登记报卡。

五、每日收集传染病卡片后进行网络直报。

六、每月到临床科室监督检查一次。

七、每月对传染病报告病种进行分类、整理、核对后存档。

传染病核对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沈阳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传染病核对制度。

二、医院及科室分别设《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医院疫情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其进行核对,发现不符登记应及时纠正。

三、医院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立即对传染病发生科室、医生、患者、登记病种、发病时间等进行核对,然后进行网络直报。

5.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五

1、目的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场、林场、煤矿、劳教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3、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1)甲类传染病2种(强制管理),包括: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及手足口病。

(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流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6)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常规疫情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特殊疫情报告(暴发疫情、重大疫情、灾区疫情、新发现的传染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1)甲、乙、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传染病告卡》的要求填报。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制,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按照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

(2)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

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与调查核实。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登记报告人、报告电话、报告事件、疫情发生时间、地点、发病人数、发病原因等。并立即电话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进行调查核实。

(5)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的报告

传染病菌中、毒种丢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之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后要在1小时内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医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由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专业人员负责进行网络直报。暴发疫情现场调查的院外传染病病例报告卡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并由疾控机构进行报告。

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要建立预防保健科,要有专人负责网络直报工作。

6、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对于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传染病漏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现场监测时发现漏报的应该及时或随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6.小学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六

一、学生因时、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者,由家长向班主任口头请假或电话请假,班主任应将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课病因登记表》上。

二、对于因病缺课学生,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患病情况和病因,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就诊情况等信息,协助学校疫情报告人对其病情和转归进行追踪。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了解学生患病的情况,对追踪情况进行排查,并将情况记录在晨午检记录表上。如因漏报、瞒报引起的相关传染病流行,其责任由漏报、瞒报者承担。

三、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做好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生的联系工作,及时将统计结果报告学校相关负责人。

四、凡在校学生确诊患有传染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立即将患病学生送至相关医院,不得继续在校上课;学校应做好诊断证明复印件留档和情况上报工作。

五、班主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患病学生在家治疗休息,严禁“带病上课”。在校期间学生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与家长联系。

六、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七、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因病缺课登记与追踪工作,对各班登记结果进行核实、汇总,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7.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七

关键词:大型活动,风险管理,行业标准

湖北省第14 届运动会(以下简称“省运会”)于2014 年4-10 月在荆州市举行,共计51 个比赛项,比赛场次约4000 余场,预计观众累计达80 万人次。全部赛事历时7 个月,各项目赛场分散于荆州市8 个县市区,其中每场次和集中活动预计参加人数达到或超过《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1]规定标准的项目有三项,分别是10 月份在中心城区举办的省运会开幕式、省运会闭幕式和省运会运动员村。省运会期间,荆州市卫计系统依照规范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组织完成对省运会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及突发中毒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为成功举办省运会提供了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规范性工作文件

风险管理过程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三个步骤的要求[2]完成。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技术方案》要求完成。

1.2 方法

1.2.1 明确信息

1.2.1.1明确管理目标

⑴风险管理的事件类别。根据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本次风险管理限定专业范围。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病种包括本地发生的法定传染病、传染性皮肤病以及输入性传染病等。突发中毒事件(按照中毒方式和毒物品种综合分类,分别为食物中毒(生物)、腐蚀性物质中毒、有机溶剂中毒、金属及类金属中毒、农药中毒、军事毒剂、有毒生物等。⑵风险管理时间段。主要是湖北省省运会赛前和赛时,即重要时段为2014年9-10月。⑶风险管理空间范围。荆州市中心城区,重点为省运会开闭幕式会场、省运会运动员村、运动员临时居住地以及前述场所的周边地区。⑷风险管理目标人群。省运会期间在荆州市的所有人员,包括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

1.2.1.2确定内外环境信息

⑴外部环境信息。收集荆州市举办省运会相关信息、近5年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中毒事件信息资料、近5年重点传染病监测情况、近期新发传染病国内外疫情概况、评估时间段的近5年同期的气象信息、中心城区人群特征、风险管理空间特征等信息。⑵内部环境信息根据荆州市各相关部门目前实际承担的风险管理任务现状,确定由荆州市疾控中心完成风险评估,由市卫计委完成卫计系统内各相关部门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和卫计系统外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1.2.2确定风险准则和风险等级

综合考虑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突发中毒事件可能发生的后果的性质、后果的度量特点,决定采用专家综合评分并以评分顺位排序方式,分别确定传染病聚集疫情与突发中毒事件的风险程度位次。

1.3 风险评估

1.3.1确定风险评估专家

邀请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专业领域25名专家参与此次评估。其中,传染病防控专家20名、突发中毒事件防控专家5名。

1.3.2数据资料和评估表单准备

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电子邮件将内外环境资料发给各位专家,请各位专家依据资料和各自的工作经验,列举省运会期间可能面临的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突发中毒事件的种类,据此形成《省运会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公共卫生风险识别咨询分析问卷》和《省运会突发中毒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识别咨询分析问卷》。

1.3.3风险识别

采用Delphi法,请各位专家针对按照5级评分标准[3],对各被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各种被评估风险对目标区域公众的潜在健康影响、目标人群对于各被评估风险脆弱性等三方面内容进行独立评分,填写评分表。

1.3.4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

对各位专家第1轮评分表[按照计算公式,R(risk)=L(likely hood)×I(impact)×V(vulnerability)(其中R为风险,L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I为潜在影响,V为人群脆弱)]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第1轮评分顺位表。召开专家风险评分与会商会议,会议分两步进行,首先采用Delphi法,专家独立进行第2轮评分,工作人员现场整理,形成第2轮评分顺位表,专家们据此再进行评估会商,形成专业版专题风险评估报告,上报市卫计委。后者审查研究后形成行政版专题风险评估报告报市政府。

1.3.5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

1.4 风险应对

1.4.1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将风险评估结果、省运会保障要求、荆州市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由需要组织多部门合作实施的综合应对措施和卫计系统各部门实施的专项应对措施。

1.4.2制定风险应对计划

根据风险应对措施,从三个层面明确风险应对计划:向市政府提交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多部门合作防控措施建议;制定《第十四届省运会荆州赛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责成市卫计系统各相关单位制定本单位专项预案。风险应对计划明确了风险控制准则和目标、责任人、具体措施及其执行时间表、计划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报告的要求等。

1.4.3监督和检查

采取动态抽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自查与督查相结合的形式,对省运会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整改,并针对排序较高的风险组织应急处置演练。

2 结果

2.1风险评估结果

专家们经过风险评估分析认为,省运会前后一段时间,公共卫生风险如下:(1)荆州市中心城区存在发生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的潜在风险。应将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和运动员村列为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的重点监测区域。(2)荆州市中心城区存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及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安全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有毒气体中毒、农药中毒、有毒生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放射物质(源)污染等7种突发中毒安全风险。应将各类食品行业、自来水水厂、农药厂、化工厂列为重点管理对象,运动员村食堂、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运动场馆、自来水取水点列为重点监测区域。见表1。

2.2风险控制措施

确定风险控制准则。根据省运会进程和风险状态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制定卫计部门向省运会领导机构提出重大活动安排调整建议应当遵循的风险准则。赛前的风险控制:(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加强风险沟通。与省运会组织机构、比赛场所和运动员村管理机构、各类食品生产销售、自来水水厂、农药厂、化工厂、各类学校及托幼等机构建立联络员沟通机制。(3)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规监测(4)加强饮用水、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5)各类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足额到位。(6)完成省运会医疗保障队伍组织培训工作。(7)加强卫生应急暨12320卫生热线24小时值守工作(8)完成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运动员村实地综合演练。比赛期间的风险控制:(1)实行省运会期间的突发事件专报制度。(2)加强省运会期间各项常规监测工作的报告。(3)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装备处于即时待发状态。(4)医疗保障队伍进驻现场待命。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引入现代应急管理理念,积极推进风险评估实践,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大型活动等开展了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3]。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导致大的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但风险管理过程是由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系列活动组成。显然,仅开展风险评估是不够的。荆州市在依照《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 )规定程序,完成省运会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与突发中毒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3.1明确风险管理层级

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过程涉及面较广,仅靠任何一个部门显然无法完成。应由各级政府应急办牵头,建立风险管理专家组织体系,作为各级风险管理技术支撑。应在政府综合管理层面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整全各个部门风险管理资源。最后根据大型活动规模和涉及范围明确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层级。

3.2风险评估专家与方法的选用

在公共卫生专业分工日趋细致的情况下,目前很难选出足够数量的“通才”型专家,其结果可能造成评估结果偏倚。本次风险评估先将风险分为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与突发中毒事件两类,然后将Delphi法与专家会商相结合,最终形成两份风险评估报告。

3.3风险准则

风险准则是评价风险等级的依据,建立风险准则时,需要参考的公共卫生、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等诸多要素,在大型活动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中较难精确计算这些要素的量化指标与风险量化等级之间关系。如本次风险评估,采取定性的方法确定风险位次,能够达到既能达到实际工作需要。但是精确计算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要素的量化指标与风险量化等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研究的方向。

3.4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过程是一种结构化过程,风险评估仅是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据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目前我国卫生部门对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多,对按结构化过程完成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鲜见。《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通用标准和方法。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有其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应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结构化过程的实践与研究,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R].200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技术方案[R].2012.

[3]王瑞平,郭小芹,毕安华.2010年松江区上海世博会传染病风险评估分析[J].疾病监测,2011,4(26):305-309.

8.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八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漏报;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5-02

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渠道,而医院的传染病报告是我国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医院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自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医院传染病报告工作得到空前重视,2006年我院开始实行传染病24h网络直报,但仍然存在漏报现象?为防止传染病漏报,我院预防保健科每月对全院住院病人和门?急诊就诊病人都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定一系列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2013年开始全院门诊日志电子信息化管理,漏报率明显下降?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出院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和门?急诊就诊病人的门诊日志上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以及实验室结果查询为阳性的病例?

1.2 方法

预防保健科人员每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查门诊部?急诊科门诊日志和住院病人的登记簿,将上述登记簿上诊断为传染病的与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本及网络直报病例数进行核对;通过实验室查询结果为阳性和影像科摄片提示为结核的病例与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进行核对,定期到医院病案室按疾病分类查询出院诊断为传染病病种的病例与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数进行核对,没有上报者均为漏报?

2 结果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计报告各类传染病1193例,共漏报20例(内科门诊5例病毒性肝炎?泌尿外科2例淋病?输血科1例梅毒?儿科9例手足口病?妇科门诊3例尖锐湿疣),漏报率平均为1.67%?

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计报告各类传染病毒1181例,共漏报6例(感染科2例病毒性肝炎?妇科2例梅毒?儿科2例手足口病),漏报率平均为0.5%?

3 漏报原因分析与讨论

1.部分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认识不足,法制观念不强,执行医院制定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力度不够?医生认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增加了自己额外工作负担,因此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如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确诊某种法定传染病,到出院时才报告,造成迟报,甚至有些出院时未及时上报,没有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个别病人曾入住普通病区,因诊断未明确,最后造成漏报?

2.门诊日志管理存在缺陷 2012年门诊日志是手工登记,临床医生超负荷工作,部分医生对登记门诊日志的认识不足,认为登记意义不大,造成漏报,因门诊日志登记不全,预防保健科无法准确查漏?

3.检查科室与感染科医生?防保科之间信息反馈不及时 检查科室查出阳性结果后,病人拿了结果没有到感染科医生处就诊,门诊日志又没有详细记录病人信息或无记录,检查科室与感染科医生和防保科之间没有及时信息反馈,医生因而不能及时进行填写传染病报卡,预防保健科疫情人员无法追踪,造成漏报?

自2012年8月开始,我院加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疫情知识及报告的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生进行岗前培训,向每个医生发放传染病报告与管理相关知识材料,制定严格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要求门诊医生必须按盐城市疾控中心要求填写门诊日志,对没按要求填写的医生进行一定的处罚?2013年我院实行HIS系统管理后,把传染病报告纳入系统管理,门诊日志电子化管理,大大减轻了医生工作量,同时门诊日志登记率达100%?科室医生?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每天在HIS系统上可以查看所有就诊病人信息,督查各类传染病报告情况,并通过查看检验科信息,查询到病人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要求医生在规定时限内报出传染病报卡,从而保证防保科疫情人员实行传染病24h网络直报?

4 对策

目前人类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任重而道远?为防止传染病漏报,确保传染病能在规定时限报告?具体措施如下:

4.1 加强传染病法规培训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报告疫情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特别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认真掌握传染病断诊标准,明确传染病报告的报告时限和报告病种?

4.2 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

加强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生传染病漏报追究首诊医生责任,并进行一定的处罚,所属科室科主任也负连带责任?对传染病报告?转诊及时的临床医生进行相应的奖励?

4.3 加强传染病督查力度

疫情报告专职人员充分行使自已的职责,利用每天下科室收卡时机,提醒?督促医师及时报卡,发现问题立即找本人修改或重填,加强和临床医生?检验科的联系,及时将传染病阳性检验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通知首诊医生及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坚持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每月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检查各科室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以及住院病例,发现漏报及时反馈给漏报医生,及时补报?

4.4 加强传染病网络建设

进一步完善门?急诊的门诊日志登记工作信息化管理,建立各种疾病监测登记簿?避免以前因手工登记字迹不清的弊端,既减轻了临床医生工作量,也方便了预防保健科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督查和管理?同时在电脑管理系统中设置报病预警程序,在医生诊断传染病时能自动提醒医生报告传染病卡,以杜绝传染病漏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玮;林庆能;陶芳芳;;民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9.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报告制度 篇九

为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规定,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如下:

1、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2、学校张旭升老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班主任和教师发现学生有发热、皮诊、腹泻、呕吐、黄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及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上报卫生防疫部门与教育局。

3、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及时向所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得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定期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班主任每天进行晨检,对缺勤的同学通知家长了解情况,并进行登记。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并通知家长,疫情报告责任人进行进一步排查。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5、传染病报告员要加强责任心,对玩忽职守、瞒报或谎报,不按时报等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6、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疫情报告人以最快捷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部门报告,做到不漏报,不瞒报。

10.区医院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

区医院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文档编号:115419

区医院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管理,由副院长分管,防保科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监督管理。

二、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服从省、市各级卫 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各级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

三、凡诊治病人的中、西医务人员、检验、放射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报告方法。

四、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法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人 时,要立即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并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炭疽病人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防保科及院领导,并同时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防保科,防保科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控中心。

2、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填好传染病报告卡,报防保科,防保科于6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3、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也必须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防保科,防保科于24 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CDC。

4、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报防保科及医院领导,医院以最快方式向市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时,要提高填卡质量,要做到:字迹清楚,项目填全。

6、在门诊日志上详细填写患者的家庭住址,城镇填写到门牌号,农村填写到村。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等,住院病人还需详细记录身份证号码。

【精品文档】

五、科室发现传染病病人,该转院的要及时转院,不能转院的应根据病种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和控制传播等措施,并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六、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时间,按时按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和发热预检诊室,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和标本采检工作。

七、各科室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关防止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等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八、切实做好病人保密制度,不准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九、防保科要经常深入科室督促检查疫情报告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提 出整改意见予以纠正,保管好传染病报告卡至三年,以备查验。

11.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 篇十一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0-02

为了解南昌市青云谱区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0年青云谱区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南昌市青云谱区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对南昌市青云谱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1.1流行情况2010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840例,死亡2例,占总的发病数53.95%,报告的发病率为330.25/十万,与去年比(-9.46%),年死亡率0.79/十万,去年死亡7例,年死亡率2.77/十万,与去年比(-71.61%)。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717例,无死亡病例,占今年发病数的46.05%,年发病率281.89/十万,与去年比(+54.23%)。

2.1.2疾病位次2010年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痢疾;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死亡的2例中,有1例为艾滋病,1例狂犬病。

2.1.3疾病构成在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26.0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65.71%、肠道传染病占7.74%。

2.2乙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青云谱区5个街办及1个乡镇报均有发病,发病率在50.31/10万~156.3/10万之间,发病率位于前3位的街办(表1)均位于青云谱区的城乡结合部,其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

2.2.2时间分布全区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 乙丙类传染病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表2)

2.2.3人群分布全区发生法定传染病1557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053例,占发病总数的67.63%,女性504例,占发病总数的32.37%,男女性别比为2.09:1,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布以0-3岁(334例)散居儿童最多,其次20-30岁(213例)及30-40岁(191例)中青年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351例)、工人(265例)、幼托儿童(193例)、学生(161例)、离退人员(154例)、家务及待业(136例)居多,共占总发病数的80.92%。

3讨论

从不同的传播途径可以看出,青云谱区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5.71%,提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其中以乙肝及淋病、梅毒为主,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高青壮年乙肝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由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开展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07%,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地带,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动人口涌入青云谱区,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

再次为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病病种是痢疾。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

综上所述,青云谱区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强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

4 参考文献

[1]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

上一篇:医院企划部管理制度下一篇:废气治理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