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精选11篇)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一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时,又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同学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学笑笑,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表示对我的感谢,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学笑,表示不用感谢,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间学之间的情谊;最后,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间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好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
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幻灯,一组是在大街上有人倒垃圾、吸烟、吐痰等现象;一组是是清晨环卫工人正在路灯下做清洁;然后教师提问:看了幻灯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他美呢?有的同学说,在大街上倒垃圾、抽烟、吐痰破坏了公共卫生,影响他人健康,又不文明;环卫工人干的活虽然脏些,但却美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因此这种行为美;再如学习《保护文物》一课时有同学问:有些文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还要保护呢?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些文物从外表看并不美,但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美,我们应该培养一定的鉴赏文物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品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留下一个“烙颖,以指导自已的行为。如在学习了《尊敬老人》一课,教师召开了“做一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的主题班会,着重让学生谈谈: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尊敬他们呢?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为塑造美好的心灵,达到知行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矗(湖北张德喜)“”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许多事实证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一定就能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如何给孩子一把发现自然美的钥匙呢?
1.从观察、领略自然物外部特征的美入手,努力攫取自然美的信息。
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极为丰富,同时,它们又是变化多奇、生气贯注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整个自然风景都在不停地运动者,而风景中富有动态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廓自然,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其形态、其色彩,无不处于无穷变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长的指点下发现这些令人神往的变幻,无疑会激起奇思通想,浓化自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
2.拨动孩子感受自然美的心弦,逐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总是怀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来欣赏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赏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现,每每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在观景时,要缓步慢游,凝神静观。第二,要掌握“远望近看”的欣赏方法,既注意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这样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发为情。第三,要不断变化欣赏视角。第四,要注意时间、氛围的变化对欣赏过程的影响,自然景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第五,我们还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这样说.许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为依据,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3.给孩子以知识的陶冶,努力提高审美感受力。
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孩子尽量多读一些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孩子阅读并熟记这些作品,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使他们的美感得到升华,其次,为了帮助孩子欣赏自然美,实现自然美的美育功能,我们还不能忽视地理、历史知识的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 提升学生的生活。”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 愉悦的审美体验;如何摘去遮住学生双目的面纱, 还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些问题真正解决, 思想品德学习才能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一、把握教材, 让学生领略自然美
过去的思品课教材文字偏多, 说理性和说教性较强, 学生往往学得毫无美感。如今的教材图文并茂, 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如广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峦、葱茏的森林、碧绿的湖水、浩瀚的海洋等各具特色的美。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出示这些大自然的美景课件或图片, 让学生欣赏, 进而对学生进行领略美的思想教育。如教学《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 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雄伟的万里长城、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 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而感到自豪, 这时教师借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此刻, 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材所带来的美, 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二、析疑明理, 让学生感受社会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 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使我们感受、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人情美、劳动美、行为规范美等。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
例如, 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时, 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 同学向“我”笑笑, “我”也向同学笑笑, 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 表示对“我”的感谢, 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 “我”向同学笑, 表示不用感谢, 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 “我”也向大家“笑”, 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 同学们明白了, 大家的笑, 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 “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 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情谊。最后, 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事实证明,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让学生感受到美好, 才能内化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构建学习, 为学生培养鉴赏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 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大利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美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发现美、感知美的心灵。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一定都是美的, 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 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 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
四、开展活动, 为学生内心塑造美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审美教育的最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 育才才是目的。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渗透审美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美的同时得到教育, 养成习惯启迪智慧, 并最终内化成品德。
综上所述,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如地下的宝藏一样静待我们去挖掘。通过实施审美教育, 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审美的眼中可能就是苍翠的原野;一块贫瘠的土地, 在审美的眼中就会是丰收的稻田。肩负美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 要紧扣时代脉搏, 树立审美教育观念, 提高审美教育能力,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完成形象转变, 在实施美育的路上, 任重而道远。只有用心去爱, 用情去悟, 用智去启, 才能真正还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之教师审美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三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會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表率示范法
4.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四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课改条件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及可行性。本文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试图从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紧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思想品德教材与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新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设兴趣活动课,办心理小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3、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但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因为其他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4、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切实掌握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把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结合,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实际,采取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措施。
三、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初中生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愿学”、“乐学”上下功夫。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琢磨。本人发现,情境式教学、智力竞争式活动、图画欣赏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些活动环节上学生兴趣比较高。再把知识具体化到活动中,在具体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紧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心理素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们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而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人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了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八九年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4、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也不能以管理需要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5、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作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这样,一次又一次,常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6、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进一
步深化素质教育。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将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心理健康》七、八、九年级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5
2.《思想品德》七、八、九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8
4.《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吴增强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55、《学校心理辅导》
刘华山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
附:
作者:陈雁芸
工作单位:武定县东坡中学
通讯地址:武定县东坡乡东坡街12号
邮编:651601
联系电话:***
5.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导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可先出示颐和园的彩色挂图向学生介绍。接着问学生,谁知道这个大名园建在哪儿?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因为它是我国人民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是我国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最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看图来学懂生字,理解生词,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通过运用讲解式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了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学生对趵突泉的美景有了具体认识以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趵突泉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由觉得趵突泉的美丽进而产生对它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我乘机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它是东方的一条巨龙……”学生幼小的心灵此刻燃起了祖国的炽热之火,完全沉浸在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分析。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充分感知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而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利用文中的光辉榜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讴歌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的。例如《一定要争气》、《爱迪生》、《詹天佑》等。这些课文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同学们被童第周艰辛求学、坚强的毅力,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我就适时提示:本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童第周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童第周那种为国争光、刻苦钻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借助文中优美的景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有许许多多,这些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林海》等。这些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山河,优美的风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迪学生深思、联想,让学生从具体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描写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祖国大自然的风光,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利用录音机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于西沙群岛的美景之中,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喜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懂得了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是物产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所以对它产生了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发问:“我们祖国像这样的地方有许许多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吗?”引导他们联想到小兴安岭、桂林等祖国的风景区,使他们了解祖国的美好,祖国的广大,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6.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六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时,又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同学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学笑笑,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表示对我的感谢,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学笑,表示不用感谢,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间学之间的情谊;最后,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间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好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幻灯,一组是在大街上有人倒垃圾、吸烟、吐痰等现象;一组是是清晨环卫工人正在路灯下做清洁;然后教师提问:看了幻灯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他美呢?有的同学说,在大街上倒垃圾、抽烟、吐痰破坏了公共卫生,影响他人健康,又不文明;环卫工人干的活虽然脏些,但却美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因此这种行为美;再如学习《保护文物》一课时有同学问:有些文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还要保护呢?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些文物从外表看并不美,但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美,我们应该培养一定的鉴赏文物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品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留下一个“烙颖,以指导自已的行为。如在学习了《尊敬老人》一课,教师召开了“做一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的主题班会,着重让学生谈谈: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尊敬他们呢?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为塑造美好的心灵,达到知行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许多事实证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一定就能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如何给孩子一把发现自然美的钥匙呢?
1.从观察、领略自然物外部特征的美入手,努力攫取自然美的信息。
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极为丰富,同时,它们又是变化多奇、生气贯注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整个自然风景都在不停地运动者,而风景中富有动态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廓自然,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其形态、其色彩,无不处于无穷变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长的指点下发现这些令人神往的变幻,无疑会激起奇思通想,浓化自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
拨动孩子感受自然美的心弦,逐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2.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总是怀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来欣赏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赏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现,每每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在观景时,要缓步慢游,凝神静观。第二,要掌握“远望近看”的欣赏方法,既注意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这样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发为情。第三,要不断变化欣赏视角。第四,要注意时间、氛围的变化对欣赏过程的影响,自然景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第五,我们还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这样说.许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为依据,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3.给孩子以知识的陶冶,努力提高审美感受力。
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孩子尽量多读一些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孩子阅读并熟记这些作品,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使他们的美感得到升华,其次,为了帮助孩子欣赏自然美,实现自然美的美育功能,我们还不能忽视地理、历史知识的作用。,我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7.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七
1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 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1.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学生在联系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 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 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1.2 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
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教师就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 学生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自身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形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
1.3 学校的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具有集体性。
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 互教互学, 相互配合, 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1.4 体育运动非常具有竞争性。
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因此, 运动竞争是家属、战术、智力的竞争, 即使身体素质的竞争, 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2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 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 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又不能混为一谈, 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法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 而教育法的研究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2.1 规范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从而受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是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 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 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 得到认可和发展。
2.2 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 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 不顾集体利益, 不与其他队员配合, 一味过分的“表现自己”, 都会给人、给集体带来损害, 将受到集体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 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
2.3 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现代要求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 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 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
2.4 表率训练法。
表率训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一种方法。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 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 都应该考虑到它有可能带来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然后才能要求学生, 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做表率, 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 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经过亲身实践, 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 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 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3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 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
3.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3.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有恒心,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3.4 规范性。
在教学中, 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 用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课顺利进行, 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3.5 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3.6 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 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 有个人之间, 个人与集体之间,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 要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尊重对方, 讲文明礼貌, 虚心向对方学习,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摘要: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 如何有效地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需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8.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八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我认为,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文化道德修养
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因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了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教育学习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
三、借助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诵读,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由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的“修己”“克己”;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来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培养学生“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的修养态度。
再比如:通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让人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承认人有义和利的双重需要,从不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但是更加注重轻利重义的品质。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还有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意识等等,都通过经典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对学生进行不断渗透和培养。
四、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传承优秀人格,弘扬传统美德,把传统文化的养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一是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诵读会、赛诗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结合学雷锋活动纪念日、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胜利日等时间节点,以观看红色影片、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劳工纪念馆、制作手抄报、召开主题班队会、网上祭英烈等形式开展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爱老敬老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他们领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精神。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寸草春晖”的体现,理解宽容他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写照,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
总之,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更能让学生从小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君玲.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06).
9.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九
安源区第一中学政教处:彭勇
摘要:语文教育中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之外,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课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提高好学生素质。关键词:语文教育;多媒体;思想品德教育
正文:
根据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语文教育目的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德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又是处于懵懂的年龄,一切都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学生。中学生是人的一生中从儿童少年时期迈向青年时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所有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
二、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做成课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
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了许多优秀范文,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沿革、国家制度、名人典故和文化遗产等内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制成课件,更加直观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牢固的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如《皇帝的新衣》、《丑小鸭》、《芦花荡》、《岳阳楼记》和《愚公移山》等等,这就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灌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催化”作用。例如,我们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时,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中观看芦花荡美丽景色以及老头子画像的基础上,教师再配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分析让学生仔细体会文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的爱国抗日的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的自信自尊、智勇双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激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运用《丑小鸭》的教学课件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丑小鸭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人生在世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要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课件《愚公移山》展示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神。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人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我们不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尤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
三、运用精美的课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讲授《七根火柴》,在进行背景介绍时,可选用彩色故事片《万水千山》中过雪山草地的画面,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中背景音乐和诗歌朗诵,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融为一体,画面上有红军将士的人物形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段背景介绍,使长征路途的艰难困苦及将士的崇高品质的逼真再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又如在教学《鸟语》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关于鸟的动画,有的鸟在飞行,有的鸟在栖息,有的鸟两只或成群地飞行,这节课结束时让学生们欣赏。欣赏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鸟在干什么,它们在说什么,你想对鸟说些什么,模仿鸟姿,学鸟叫。这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大鸟在对小鸟说,要学会坚强;有的说,它们在商量怎样对付敌人;有的说,它们在想办法,阻止人类破坏森林⋯⋯答案各式各样。运用多媒体设计迁移动画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
总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直接推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10.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
贵州省黔西县甘棠中学 王正英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科的法制教育渗透点,把握重要时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合格公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宽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既抽象又实际,看起来远离生活,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搞好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一是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自己就需要有更广博的法律知识。教师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引导学生的行为,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很多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和法律素养提供了便利。二是要把教材教“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深入研究课标、钻研教材,搜集并引导学生分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
二、挖掘渗透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要遵循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渗透点,对学生因势利导,适时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统一。以现行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为例,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列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的作用和意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维护我们的正义,列举违反交通规则和校规校纪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就是在维护正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三、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渗透法制教育
法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潜移黙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观察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每一个人的消费理念如何,是不是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几种消费行为(从众、求异、攀比、求实),通过进一步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认为哪种消费行为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就会得出结论:要学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此时再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到如果长期奢侈消费而不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就可能会造成许多经济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处罚或制裁的。
四、寓教于境,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沉浸在法制教育情境中,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的浓郁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在讲《维护受教育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着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思想品德课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政治 思想 教育
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明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做为培养人的场所有着一定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索与研究,下面浅谈自己的下些体会和感受。
一、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要求我们要真正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和作用,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的渗透意识。在政治课教学中,其真正把学生看成是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强化行为规范
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思想道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尽量避免一般化,成人化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按学、讲、记、做、查、评的系列进行教育。将〈〈规范〉〉和〈〈守则〉〉发给学生,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开班会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和“小品演出”等,人人都来参与,以此形成大家都讲〈〈规范〉〉按〈〈规范〉〉去做事,提高师生贯彻〈〈规范〉〉和〈〈守则〉〉的自觉性。为让学生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每月由学生用量化的方式对照〈〈规范〉〉,自评行为。学期未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同学互评,最后评出行标兵,给予表彰。这样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度化,系列化,达到多次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目的。
三、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对学生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自然环境建设。校园要净化,不要脏、乱、差;校园要绿化、美化,多种树种花,创建花园式的学校。二是人文环境建设。学校要按规定悬挂名人画像,国旗地图,有醒目的校训、班训,处处能见到教育人激励人的标语,绘画、格言、警句等,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卫生角、行为评比栏等。应根据实际,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知识教育。三是优化师生关系。爱是教育的基石,只有真挚的爱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和严”是校园中人际关系的主旋律,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生活上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要耐心热诚的辅导,思想上要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学生要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身教会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也会效仿教师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学校还要要求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学校的小主人。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各有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依托和补充,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联贯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中学生以“课内滲透”为立足点,以“课外延伸”为增长点,着力拓展中学生的德育空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打下基础,学校应屐社会力量,聘请校个辅导员,请他们配合学校搞好思想品德教育,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法制报告会,开展军训等,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五、重视实践活动
我们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水平。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决定思想品德不是光靠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要靠受教育者,在活动和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可,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因此,学校无论是组织学生活动,还是搞社会实践,都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活动,实践的真正主人,不要怕他们遇困难,受挫折,甚至做点错事,困难,挫折同样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写字教学08-29
浅谈电子白板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07-14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06-18
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10-27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07-29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8-09
在游戏中进行初中英语教学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