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旅游规划与开发初探(精选4篇)
1.西樵山旅游规划与开发初探 篇一
生态养生旅游开发初探
----以安徽南陵小格里旅游开发为例
[摘要]生态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由于现代人对康体保健产品的强劲需求,生态养生旅游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开发规划相关规范还不多。本文基于安徽南陵小格里林场开发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实践,初步探究生态养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养生;旅游开发
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污浊的水、空气、垃圾、粉尘、糟糕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精神压力等各种城市化“副产品”对城市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和长寿已成为举世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休闲、养生、康疗产品等需求正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有山有水、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配套服务齐全的乡野度假、疗养,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放松身心、健体养生,生态养生旅游顺应了这种趋势。
1生态养生旅游概念
生态养生旅游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最环保的旅游产品之一,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受到市场的推崇。其核心概念是让人们在自然景色秀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野外)通过参与各种养生项目活动,达到养生的目的,同时不损害环境,是生态旅游与专项养生旅游的有机结合。生态养生旅游不同于其他专项旅游,她需要特殊的养生项目,对环境的要求也很苛刻,必须进行养生活动与养生项目的开发。如森林浴养生法、雾浴养生法、生态温汤浴法、生态阳光浴法、森林跑步浴法、民俗养生方法、食疗养生等等[1]。
2需求动机及诉求
2.1 动机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但同时,人们的健康水平却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许多诸如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精神抑郁、精神失常等现象不断增加。现代社会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检查没有病,但实际上又不健康。焦虑感、罪恶感、烦倦感、恐惧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等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无一不是陷于“亚健康”的求救信号。人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健康,靠吃“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保健品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到郊野生态区度假养生,这种事实上符合了中国古代“集天地之灵气,汇万物之精华”的传统保健哲学思想。
2.2 诉求分析
林峰(2006)博士认为,人们消费生态养生旅游产品主要有七大诉求: ①延年益寿,即寻求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结合不同时节,以养生生活方式达到长寿的效果。
②强身健体,即在理想的养生场所进行适量运动来养精固元。
③修身养性,即需要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来舒缓身心。④医疗,即通过优质生态环境的要素,针对各种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⑤修复保健,即逃离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的城市环境,寻求修复的环境。⑥生活方式的体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与生态养生的民俗相结合,一种是与旅游十大要素相结合。
⑦养生文化体验,将生态与养生文化结合[1]。
3生态养生旅游市场调查
上海库思运用旗下第一调查网在2006 年9 月份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在线调研。其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居民。有效样本13012 个,参与调查对象年龄段为12-70 岁,其中超过七成的人均为大专、本科的文化程度,总体来看文化程度比较高。根据调查显示,有42.1%的被调查者表示肯定会选择生态养生旅游,49.5%的被访者表示可能会选择生态养生旅游,两者相加之和超过被调查者总体人数的90%,选择可能不会和肯定不会的被访者分别只占2.6%和1.7%。说明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体验生态养生旅游。生态养生旅游的发展前景光明[2]。
3.1 参与体验生态养生旅
在回答
是什么的问
回答是修生养性,是探亲访友,4.7%
务活动。从外出生态养生旅游的方
访者是生活方式的体验,游的诉求点调查 选择生态养生旅游的目的题时,64.9%的被访者有50.7%的被访者回答的被访者回答是商式来看,69.3%的被44.6%的被访者回答是为了强身健体,41.6%的被访者回答是养生文化的体验。与传统的旅游观光度假的主要诉求点不同,游客体验生态养生旅游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以及生活方式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养生旅游满足了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反映了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
3.2 最青睐的生态养生法
调查显示,森林养生法、生态温浴法、生态阳光法是游客最喜欢的生态养生方法,56.1%的被调查者表示最青睐森林养生法,45.7%的被调查者表示青睐生态温浴法,39.4%的被调查者表示青睐生态阳光法,33.3%、30.6%的游客表示青睐民俗养生法和食疗养生。说明原始森林、海边等地区有着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沙滩是游客认为最适合养生场所,非常适合建造生态养生景区。(见图3)对于一个生态旅游景点,空气资源、水资源、山林资源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基础资源,在被调查者当中有75.5%的人认为空气资源是生态养生旅游景点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其次是水资源和山林资源,分别占到总被调查人数的57.3%和53.7%,气候资源、养生民俗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基础资源。
4生态
游开发
4.1 环境
原则
发展生
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鉴
旅游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具体养生旅原则 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态旅游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保护于此,在开发生态养生体现在遵循生态容量这一基本规律上。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旅游开发和利用都有一个承载力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就会受到破坏,为此我们应该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3]。
4.2 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审美观认为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灵魂和肉体是统一的整体,而自然万物是愉情悦性的对象,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投身到自然大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这种天人的调谐是最美的。因此,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强调目的地环境的自然美,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因地制宜,突出自然本色,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氛围。
4.3 社区参与原则
社区参与泛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由于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特殊重要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必须的,应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态养生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它的特点是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
5南陵小格里林场生态养生旅游项目开发
5.1 旅游资源现状
小格里,古称霭里,位于南陵县西南边陲烟墩镇境内,为芜湖、宣州、池州三市交界处。小格里北距30县城公里,南距黄山180公里,与佛教圣地九华山紧紧相连,系九华山余脉。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覆盖有万亩原始次森林,是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一块原始次森林。境内山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小格里林场环境景色怡人、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民风纯朴,从自然生态角度看极适宜开发生态养生旅游产品,拥有开发生态养生旅游需要的5大基础资源如空气、气候、森林、水和山地。
5.2 开发条件分析
5.2.1 空气资源
林场拥有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资源,每立方米900-2000个单位,素有天然“氧仓”之称。医学研究证明,空气负氧离子有强身、保健、防治疾病功能,它可以加速呼吸道上皮纤毛的运动,使皮纤毛震动频率加快、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能抑制血液中的5-羟色胺。通过肺泡上皮层进入血液后,放出电荷,作用于血和胶体蛋白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能镇经、催眠、降低血压,可以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烫伤、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据西安肿瘤医院和西安医科大学向玉琴等人研究,空气负离子对晚期癌症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无副作用[5]。
5.2.2 气候资源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日光条件良好,有利于人的健康, 是小格里林场的重要资源之一。适合开发避暑、日光浴项目,一年之内感到凉、舒适、暖的总天数即旅游舒适期大约165天以上,属于气候舒适一类地区。
5.2.3 森林植物资源
地球同纬度(北纬30度41分)保持最完整的原始次森林。包括有多种珍稀树木(其中楠木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花卉、竹、草药在内的2000多种植物,还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是回归大自然之本,返朴归真之本,也是生态旅游之本。森林中的植物精气可以起保健和杀菌的作用。
5.2.4 水资源
素有“九峰十八涝”之称,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泉水,可饮用、保健、洗浴。而由山泉汇聚成著名的——五连池,系映月池、莲心池、醉春池、碧云池和香菱池的总称,因五池相连而称五连池。全长约1500余米,各池形状不一,池中之景随山形而变化。五池之中以映月池和香菱池面积最大,均达30余亩。映月池水面开阔,深不可测,三面临山,秀丽无比。其它四池夹于两岭之间,池中但见两山交映,绿波重迭。风起万枝动,水静波亦兴,令人悦目清心。五连池终年池水清冽翠绿,水似明镜,光亮照人。
5.2.5 山地资源
景区内外有大小9座山峰,著名的有姑嫂峰、盐石山等,山上四季郁郁葱葱,树木参天遮日月,植被条件良好。适合开发为旅游者休闲登山运动。每当天气晴朗之日,山水相映成趣,碧空如洗,尽显幽静迷人;而烟雨朦胧之时,又云蒸雾漫,群峰时隐时现,仿佛一幅山水画。
5.3 项目概念性构思
本项目区以小格里优美的山水、丰富的绿色植物资源、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为生态环境本底,以李白、罗隐诗词所代表的皖南山水文化为人文本底,将小格里生态旅游项目区塑造成以生态养生为主题,融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和运动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复合型的生态旅游区。
5.4 小格里生态养生旅游产品设计
5.4.1分时度假养生游
分时度假(Timeshare,又称Vacationownership或Holidayownership)在我国算是一种新兴旅游消费方式。它是将房产住宿权按一定程度分割出售的一种住宿产品。“分时度假”最基本的形式,是把度假目的地的酒店、度假村或者公寓、别墅等旅游住宿场所的客房使用权,按时段进行分解,用锁定并且优惠的价格按份销售给固定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约定的年限内,每年拥有一周或几天到该场所住宿、度假的权利,同时还享有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利以及对酒店其
他服务设施的优惠使用权。考虑到现今许多中老年人早已厌倦都市的烦嚣,梦想到景色优美的世外桃园休闲养生,近距离地体验大自然,最好能住几日,但由于经济原因,不太愿意购买别墅房产,而分时度假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因此,笔者规划在小格里风景区地势平坦的五连池旁修建山间度假别墅,配备专业的服务保障人员,并结合小格里森林、山地和湖泊资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度假者在休养的同时体验到山野间的情趣。
5.4.2 养生科普教育游
根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中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但这些人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不多,养生教育市场潜力巨大,笔者建议在小格里生态养生旅游区内建立养生科普博物馆,聘请专业的养生保健老师,教授度假游客养生相关知识,让他们在观光休闲的同时,学习到养生保健知识。考虑到小格里林场存在种类繁多的养生中草药类植物,建议组织活动让度假游客亲自深入山野采摘采草药。
2.西樵山旅游规划与开发初探 篇二
1 镇江市运河沿岸现状调查
1.1 调查区域概况
镇江古运河由长江入口平政桥至谏壁三叉河口段, 全长16.69公里, 汇水面积80.81平方公里, 分为上、中、下三段, 平政桥至周家河口主城区段为上段, 长5.6公里;周家河至丹徒闸段为中段, 长6.87公里, 下段为丹徒闸至谏壁三叉河口, 长4.22公里。运河两岸的土地利用状况相对单一, 商业区、居民区、交通主次干道是运河由江滨路至丁卯桥以西、以北地段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休闲区和闲置区是丁卯桥以东两岸土地利用类型。
1.2 政府对运河治理和规划的诸多方案
到2007年平政桥至周家河口主城区段已经整治完成, 2007年周家河至丹徒闸段为中段整治初步启动, 此次古运河 (中段) 综合整治工程范围包括周家河口至经十二路4.2公里段及主要支流周家河、四明河。市水利部门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 水工、污水截流、景观工程一并实施, 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其中, 2009年完成周家河口至谷阳桥段, 2010年完成谷阳桥至经十二路段;两条支流周家河、四明河的整治同步进行。
2 古运河镇江段旅游功能开发设计
2.1 宣传功能
古运河使得镇江城市风貌具有个性, 市政府要对古运河投入大量的环保和规划力度, 使得运河日渐恢复生机, 还应加大运河的宣传力度, 教育市民保护和爱护运河, 通过对外宣传古运河, 来提高镇江城市知名度。高曾伟先生曾提出在长江和运河“黄金水道”交汇处立碑亭。这种能够代表镇江城市历史、形象、性质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很好的外界宣传作用。
2.2 历史文化功能
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的底蕴。历史文化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前景, 例:城市发展理念、公众情感、民风民俗等。古运河承载着镇江2500年发展的财富与文明, 是镇江城市景观中的历史遗产和瑰宝。在运河沿岸构筑历史文化的追忆空间, 再现古运河历史风貌, 必将大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2.3 旅游功能
古运河沿岸景观带以河流为载体, 包括水、草、港、桥、路、堤、塔、庙、古建筑遗迹等诸多要素, 密度较高, 旅游功能开发潜力较大。将沿岸人文和自然景观串起来, 构成古运河风光带, 将古运河游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 可填补城中旅游线路的空白, 有利于形成城内城外传统景点与新开发景点联动的旅游格局。从远期看, 古运河可发展成沟通扬州古运河、长江、江南水乡的旅游干道, 成为一条水上黄金旅游线。
3 沿岸景观带开发的战略定位
3.1 总体目标
古运河沿岸景观带的建设应看作为镇江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 应参照同类型、同规模国际、国内河流景观带来确定目标定位, 还要根据沿岸文化底蕴的质量、各河段特色,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创新。沿岸景观带开发的目标为:将古运河沿岸建设成历史文脉清晰, 古商市井文化聚集, 河、桥、路浑然一体, 点、线、面协调发展, 绿化、美化、生态化的城市景观带。
3.2 规划原则
古运河沿岸景观带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整体特色与区段特色相结合;历史文化主导与体现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注意沿岸地段与周围街区的整合关系;突出高潮景观区段的开发。
4 古运河沿岸景观带分段开发设计
4.1 怀旧及古商市井段
该段从平政桥至西门桥, 为古运河景观带的精品段, 该段着重弘扬古运河的古代风情文化, 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精髓。长江与运河交汇处设立标志性建筑。以明清风格改造京口闸、迎江桥和西门桥。整修新河街区, 对安仁堂、同善堂、米业公所、经太公所、龙亭会馆等古建筑进行修缮, 开发遗址旅游区。在运河东岸弯道处建设临水型建筑, 如茶馆、书场、餐馆等, 西岸主要景观为文化长堤, 内容以怀旧为基调, 包括诗刻、镇江历史人物浮雕等, 展示镇江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4.2 现代休闲娱乐段
该段从西门桥至南水桥, 贯穿市中心。在设计上追求现代风格, 体现都市文化, 与上游段形成反差, 使游客差生跨世纪的感觉。该段可看作是个开放性的沿河公园, 为市民提供充分的游憩空间。东岸建亲水型阶梯式河岸、游船码头、阳光沙滩。水面可开发划艇、皮艇等参与性水上运动项目。西岸突出沿岸绿化氛围, 建瀑布、风雨长廊等景观, 改变目前石驳岸墙的单调感觉, 增加东岸游人的视觉美。还可在该段 (或解放桥至南门桥段) 发展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娱乐一条街、旅游一条街 (旅行社集中营业的街道) 等特色街区。东西两岸晚间灯光通明, 这无疑会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3 高级住宅区段
该段从解放桥至宝塔山公园, 主要强调富庶、安祥的小康生活氛围创造最佳居民环境。设计上基本维持目前状况, 为居民晨练和饭后“百步”提供方便。可再增加一些广场、票友俱乐部等, 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
4.4 城东绿色环保住宅段
该段从宝塔山向南延伸, 在设计上体现发挥沿岸生态功能和人本思想的原则。拆除东岸50米之内的建筑, 150米之内不再建高层建筑;两岸建生态护堤, 以景观树护堤, 形成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通道。水上花园、观观农业园等, 在地势较低易受水浸渍地段, 可建立河漫滩式的湿地生态系统。
5 要促进大运河旅游商贸业的发展
近年来, 从北京到杭州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旅游全线升温, 运河沿线已成为我国旅游热点地区之一。大运河又是江苏旅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牌。镇江市运河两岸历史遗存丰富, 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源, 沿河古商市井区文化特色鲜明。展望未来, 镇江建设古运河风光带, 发展古运河经济, 可以形成点轴发展的格局, 把古运河风光带作为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的南北中轴线, 以古商市井区为点, 发展商贸、旅游、服务业, 为镇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
摘要:古运河是镇江的母亲河, 运河旅游日渐成为旅游热点, 在调查古运河沿岸景观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 并对古运河沿岸景观带进行了初步设计开发。
关键词:镇江市,古运河,风景旅游带,开发与规划
参考文献
[1]张硼.镇江与扬州——京杭大运河上的两颗明珠[J].旅游天地, 2008, 5 (55)
[2]朱年龙.京杭运河镇江段升级改造势在必行[J].中国水运, 2004, 11 (42)
[3]蔡晓伟, 裴伟.发挥运河文化功能发展镇江旅游业[J].镇江高专学报, 2004, 4 (17)
3.西樵山旅游规划与开发初探 篇三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19-0
4“南岭”又称“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瑶族居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该地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更拥有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像岭南山区古道文化、历代古城遗址文化、瑶族村落民俗文化等,构成一幅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但长期以来,南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呈细小化、零散化发展趋向,文化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章试图通过对南岭走廊瑶族文化展开研究,梳理南岭瑶族文化特征及开发现状,分析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南岭走廊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岭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
(一)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1.信仰文化。南岭走廊的瑶族一直过着游耕式生产生活方式,迁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瑶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自由、信奉多神的民族。但是瑶族人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始祖盘王。千百年来,瑶族一直珍藏、流传着记载着民族起源、发展历史的典籍《评皇券牒》,并将自己的祖居地江永千家峒作为向往的美丽家园。还有反映瑶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如讲述湘南“千家峒”是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千家峒传说》,介绍广西恭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交趾曲》。另外,南岭瑶族地区还建有祭祀祖先的盘王庙。据《江永县志》(1995年版)载:江永境内瑶族敬奉盘王为祖先,瑶民居地多建有盘王庙。据1988年对16个乡镇调查统计,1949年时有盘王庙88座、祭师92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都会去盘王庙祭拜盘王。此外,中国瑶族盘王节每年都会在各个瑶族地区轮流举办,更是证明瑶族同胞对瑶族始祖盘瓠的崇拜与信仰。
2.歌舞文化。一是瑶族祭祀性歌谣总集《盘王歌》。《盘王歌》是瑶族典型的民族文学著作,《盘王歌》影响范围极广,凡是在瑶民存在的地方,盘王歌几乎都有传唱。《盘王大歌》魄力十足,歌词长达万余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是瑶族同胞珍藏的伟大艺术珍品。歌词主要内容大都来自瑶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瑶族的发展进程以及瑶族人民传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凝集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瑶族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的智慧和情感经历。演唱《盘王大歌》是举行还盘王愿祭祀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瑶族人民对《盘王大歌》这一文学作品的保护尤为重视,瑶族人民纷纷手抄盘王歌,或者是将盘王歌整理出书成册以便后代传唱。二是瑶族宗教祭祀舞蹈长鼓舞。瑶族长鼓舞是一种乐神酬神形式,也是一种自娱娱人艺术,一般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进行。长鼓舞的舞蹈特点,重在“曲”的舞姿、“拧”的变位,通过柔美的线条表现出来。长鼓舞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简洁而稳健有力,优美曲线配上节日盛装,整个舞蹈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三是瑶族娱乐方式“对山歌”、“坐歌堂”。瑶族人颇爱唱歌,他们在山里田间耕种时对唱,休息时自娱自乐对唱,在家操持家务时邻里间相互对唱,瑶歌对唱在瑶族人民日常感情交流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瑶族的“坐歌堂”是较为正式的、参加人数最多的唱歌形式,是女方家庭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伴嫁歌舞形式。对歌由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组成:“说郎”主要是新娘以唱歌的形式描述新郎的长相、性格,以及恋情发展等;“道情”是对歌的中心,主要是表达对娘家的不舍之情,在这一环节新娘嫂子以歌形式向新娘传授经营家庭、婆媳关系经验;“盘歌”则是以歌来猜谜,这一部分对歌互动性较强,参与人数较多,较为热闹。
3.节庆文化。一是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始终不忘自己的根,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已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的精神。二是赶鸟节。赶鸟节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过去田里庄稼经常遭受鸟害,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直到一位聪慧的瑶家姑娘灵机一动,用她清脆的歌声迷住了鸟儿,鸟儿半月不醒,忘记了觅食,种子才得以破土而出,获得收成。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家青年男女相约上山对歌,纪念歌仙,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方式,成为瑶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4.服饰文化。瑶族同胞长期依山而居并散居各处,服饰风格各异,其共同特征是服装多用蓝靛染成黑色的土布制成,俗称家织布,纱粗布厚,穿着暖和。瑶人“好五色衣服”,瑶族服饰的衣袖、裤脚处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此外,在瑶族的银牌、银簪、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上,也都刻有瑶族特有的精致美观的花纹图案。瑶族服装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各类形状、多姿多彩的头饰,不同形状的头饰各有各的特色和美感,有“龙盘”形、“月牙”形、“飞燕”形等。瑶族女子一般用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酷暑寒冬,都用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斗篷罩在上面,既能遮风,又能避阳。婚后女子则取下蛾冠,表明自己已开始成家立业,开始婚后生活。瑶族社会里,最著名的纺织莫过于瑶族“八宝被”,图案美观且颇有寓意,被子上绣有八种不同的传统图案,有犀牛望月、双狮抢球、丹凤朝阳、麒麟送子、金龙出洞、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鱼。“八宝被”是瑶族姑娘出嫁的嫁妆之一,表达着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美好期望。另外,还有花瑶挑花是在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工艺,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南岭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情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
5.饮食文化。瑶家十八酿是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制作工艺上形成的美味独特的一系列风味小吃,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主要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等。瑶家人善于腌制腊肉、熏肉。打糍粑是瑶族在传统节日里必备的一项活动,过年过节,走亲访友都要打糍粑。打油茶也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瑶族人爱喝油茶,油茶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的功效。打油茶是瑶家人待客的隆重礼节,每当远方来了客人,瑶家人都会献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以表欢迎。
(二)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少数民族性。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瑶族就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躲避战乱,往往选择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习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各民族人民开始尝试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边缘。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青睐有增无减,民族文化旅游热潮空前高涨。如云南滇池畔修建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度假区,凝集了26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优秀名胜和自然景观。其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绘画雕刻、民风民俗等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国外游客眼球。
2.不可模仿性。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生产生活条件产生特定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瑶族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瑶族的许多文化根深蒂固于人民的脑海中,比如说对盘王的虔诚信仰,这不是靠一两天的模仿就能达到的效果。瑶族文化的历史性使得瑶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特征。如若能将不可复制的瑶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其所产生的旅游价值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3.无形性。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创世神话、人物传说、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以及淳朴的道德和信仰,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例如藏族地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令许多人钦佩,人人纷纷前往西藏布达拉宫,体验那份心灵深处的虔诚与纯净。瑶族人民对盘王的虔诚的动力来源就是来自于瑶族独特的盘王创世神话。为了感恩瑶族始祖盘王,瑶族子孙们每年都会举办瑶族盘王节祭祀盘王。发挥这种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宽旅游的内容,而且可以与物质旅游产品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增添更大的附加值。
二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指数分析
笔者以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创建一个数学分析模型有助于问题的剖析与研究。下表从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出发,分析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与得分情况,来定量分析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评分等级主要依靠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江永县本地居民。计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指数的公式如下:其中XK表示模型中第k项因素统计值,yi为第k项因素中第i项因子综合评判值,hi为该项因子权数,m为该模型中因素个数,n为第K项因素中因子个数。经过瑶族当地居民的评判,得到各项数值,通过计算得知Rt=0.214。由此可见,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二)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特而又深厚浓郁的瑶族传统文化,在婚姻、服饰、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出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艺术,这些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是瑶族的一大特色。一些县市由于到受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因素制约,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远远不够,很多瑶族口传心授的瑶歌、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瑶族舞蹈以及一些独特瑶族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像瑶族文化始于江永千家峒而繁华于江华,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缺乏资金支撑,开发程度较低。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投资旅游产业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投资瑶族文化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目前,该地区有关县市旅游发展状况很不理想,文化旅游景点很少,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瑶族文化旅游景点就只有上甘棠和千家峒。上甘棠和千家峒凭借其独特、不可模仿的瑶族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但这种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县城范围内,游客大都是来自本地县城及永州市区少数学者等。博大精深的瑶族文化没有得到全面整合与开发,瑶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
3.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区道路交通不方便,没有开通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离县城也较远,现有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交通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差。人们常说“致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建设亟待解决。
三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南岭地区的湘粤桂三省及有关市县要加强协作,联合设计瑶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心线路,打造“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瑶族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客源共享,实现旅游市场合作共赢。
1.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湘粤桂三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联盟。作为湘粤桂三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推进政府组织之间、旅游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负责筹备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做好南岭瑶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定期举行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共同商讨推进三地无障碍旅游合作事宜。同时,积极整合南岭走廊旅游资源,采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策略,共建“和谐共生、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区域旅游“大联线”,共同促进三地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南岭瑶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2.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特色就是灵魂,个性就是魅力。南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精品线路在设计时必须全力追求自己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中国瑶族盘王节作为瑶族人民联欢的一次盛会,可作为该区域内一个特色旅游品牌加以打造,扩大瑶族文化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湘粤桂三省(市)要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瑶族风情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精心培育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向游客推出瑶家特色美食、瑶家织锦、江永女书等系列瑶族旅游商品,让游客体验具有南岭地域风情的旅游大餐。同时,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线路,在原有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上,建立起“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把圈内的景点重新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旅游路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人们出游经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喜欢随大流,而是喜欢和家人或同事、好友一起,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行程。因此,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和专题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由于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同时,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南岭瑶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湘粤桂三省(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瑶族旅游村寨,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乐趣,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跨区域旅游线路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目前,南岭山区道路建设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达到“条条道路通旅游景点”的格局,路网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湘粤桂三省必须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立体化、综合化、内外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一体化”格局,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以满足“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运输需求。同时,随着个性化、智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景区和智慧的旅游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景点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提高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4.农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初探 篇四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由最初分散的一家一户农家乐, 陆续出现了“民俗游”“村寨游”“农庄游”“渔家乐”“洋家乐”“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社区”等多种业态, 相继经历了“农家乐”乡村旅游以及以民俗村、古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等阶段。在旅游市场需求和房地产企业逐利行为的共同驱动下, 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的, 结合户外运动、会展购物中心、休闲度假地产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开始形成, 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乡村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贴近的本性, 是追求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表现, 而农庄旅游旅游地产正是乡村休闲房地产中的一类重要产品。
1989年, 台湾大学经过系统研究, 正式提出“休闲农业”的概念, 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与旅游联络, 运用农业表象和村庄空间, 吸引游客前来赏识、旅游、品味、休闲、劳动、领会、参与、购物的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形状。而休闲农业地产则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 在运营休闲农业项目时, 引入房地产的运营思想, 从产品方案、景区效能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 然后很好地表现项目优势, 更加深化地发掘产品的市场潜力。
1 农庄地产内涵
1.1 吸引力要素———农庄生活、田园质朴
农庄生活是农庄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吸引力。在乡村环境中, 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 返璞归真, 乐享生态田园生活, 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这些吸引力要素主要包括:农庄风光, 即农村的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 包括农田、水塘、农作物组成的大地景观、庄园植物、乡间小路、田园建筑等等。农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打渔、放牧、耕地等等, 展示各种当地农具和农耕方式;体验乡村田园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农庄的手工副业是指当地各种手工制造副业, 如酿酒、制茶、养蚕、造纸、烧瓷、风筝、年画等等。农庄四季节庆是指围绕农耕文明形成的各种节庆活动。农庄的建筑和小品包括村舍、祠堂、庵庙、书院、水车、水井、晒场、草垛等等;各个地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游客乐此不疲。农庄的文化包括中国士大夫文化、隐逸文化、民俗掌故等等。
1.2 核心要素———度假庄园、休闲产品
农庄旅游房地产的核心要素是“庄园”:它涵盖了度假村性质产品, 综合了餐饮、采摘、住宿、游乐、农庄生活体验等多项休闲游憩内容, 通常以农庄生活体验和农作物或手工副业为卖点, 综合各类配套产品, 有以庄园酒庄、生态水庄、度假山庄、乡村别墅等为核心的较大接待容量, 各层次产品分明, 从低到高能满足各层次市场的消费需求。
2 开发原则
2.1 主题要突出且创新
农庄地产的开发设计首先要坚持主题突出且独具创新的原则。要鲜明地展示当地田园乡村的风貌, 与周边类似资源具有差异性, 利用其原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形象和魅力。
2.2 充分展示乡村田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灵魂, 农庄的主题必须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农庄地产的开发, 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 以文化为脉络来引领农庄地产的开发。
2.3 坚持生态保护
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需采取相关措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发展生态农业,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并控制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 生产绿色食品。这样才能保证农庄旅游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3 农庄地产开发模式
3.1 景区依托型农庄地产开发模式
该模式依托具备了农庄生活核心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资源, 以观光休闲游客的商业消费和住宿接待为主要功能, 解决可进入性问题, 开发农庄旅游地产。该模式前期对原有乡村部落进行内部住宿接待设施提升和改造;中期进行农庄外部环境氛围的营造;后期可新建结合当地风格的档次较高的度假酒店和度假别墅。
3.2 养老农庄地产开发模式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和大众度假时代的到来, 农庄旅游房地产逐渐向养老地产靠拢, 催生了旅游、养老目的农庄地产模式。该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医疗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 往往为高端客户投资购买。
3.3 度假村农庄地产开发模式
该模式在休闲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城市近郊, 租入或购入适合开发农庄旅游房地产的地块或村落, 打造出典型的中国农庄生活的吸引力产品, 吸引休闲度假游客消费。
3.4 主题性农庄地产开发模式
在城市近郊, 以农庄生活产品为卖点的房地产产品, 以农庄生活的浪漫诗意为诉求点, 根据当地特色, 进行主题开发, 如郁金香花园、熏衣草庄园等就是该模式的代表型产品。
4 农庄地产开发建议
4.1 定位准确, 主题鲜明
休闲农庄旅游地产的开发要具有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特点, 这些主题可以包括水果采摘, 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 奶羊、奶牛、螃蟹、鳄鱼、鸵鸟等体验, 创新不断, 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位于台湾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 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向日葵, 且免费开放参观, 还有专门种植食虫植物的“波的农场”, 种有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农庄一看名字, 就知道农庄的特色, 如以香草为主的“熏之园”, 以奶牛为主的“飞牛牧场”, 以兰花为主的“宾朗蝴蝶兰观光农园”, “花开了农场”则栽植了大量珍贵的树林与奇花异草。
4.2 持续创新
目前全国各类景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乡村田园景观亦是如此。所以在农庄地产的开发上创新性尤其重要。在开发上既要充分融入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特色, 又要与周边已有的项目存在差异性。同时, 要对接市场, 放眼世界, 持续关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案例后, 进行实时创新, 开发市场持续热衷的农庄地产项目。
4.3 深度体验
要设有可供多人体验游乐的设施, 例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 农耕体验区等。还可不定期举办与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 游客可以借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的过程, 体会牧场农家的生活。
4.4 寓教于乐
乡村农庄不仅是休闲娱乐和度假, 也应该是是实践、学习的场所, 农庄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 用作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 周末则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为主。如台湾的“台一生态教育农园”精心设计了插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 游客可依序参观。
4.5 就地取材
休闲农庄的打造要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 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 通过新奇创意, 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
4.6 配套齐全, 服务周到
要建设完备的配套设施, 包括景区外部的道路、交通、水电等设施完善和内部的配套设施的完备, 所到之处吃喝玩乐样样都有, 而且要具备干净、温馨、舒适的特征。此外, 要引进和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接待服务团队, 提供细致、周到、完善的服务, 让游客在乡村田园环境中有浓厚的家庭氛围。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乡村度假时代, 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 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分析了农庄地产的概念及内涵, 总结出农庄地产开发的四大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
关键词:农庄地产,乡村田园,开发模式,建议
参考文献
[1]邱生荣, 朱朝枝, 张松坤.生态农庄发展的SWOT分析——以招宝生态农庄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09 (3) :56-59.
[2]郭飞, 周秉根, 韩钦臣.生态庄园-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10) :5-6.
[3]冯涛.农庄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战略思考[EB/OL]. (2013-03-20) [2015-05-14].http://blog.msn.soufun.com/24168325/16319026/articledetail.htm.
【西樵山旅游规划与开发初探】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