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感悟(共7篇)
1.学习中医感悟 篇一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 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自以为还了解一点中医吧,现在却发现,我什么都不知道,简直就是白痴,被震撼、被彻底洗脑了。
惊:还好我的方向正确,要不,就要与这一瑰宝失之臂膀了。
恐怖的教材! 不知 可不可以改编下教材啊……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也太中西医了?
2.学习中医感悟 篇二
一、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医妇科教学在教改方面也提出来较多方法, 但达到真正意义的改革和创新却较为少见, 这可能是中医妇科教学质量提高较慢和人才的培养不利的主要因素。中医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核心基础, 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 认真阅读、领会, 才能学通、学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经典在中医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才能体现传统医学的魅力, 才能使传统中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并且也是现代中医教学和传承必备的核心内容。因此经典著作的教育必须体现到中医妇科学的教学当中。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初即安排了四大经典的课程, 此时, 他们对中医的认识还是个初学者, 对于深奥的经典来说, 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所以就出现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当学生们接触到临床学科以后, 就会认为没有学习经典的必要了, 由于经典著作形成的历史遥远, 之乎者也, 文简意繁, 阅读起来枯燥、乏味, 因此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越来越淡漠。
二、中医经典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学术价值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被中医医学界称为“四大经典”, 这些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证的基础和准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书籍, 它以人与自然、天人相应的理论揭示中医学的内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每一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认识疾病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 贯穿于始终的整体观和恒动观, 并有其独特的辨治特点, 其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真正做到知常达变, 它是中医临证之航向。学习中医经典是提高和巩固师生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通过对历代名医应用经典的临床病案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同样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1. 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就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即教学应达到的标准, 它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具体方法:在中医妇科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就应该把本节课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告诉学生, 让他们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提出目标时要选择最佳方法, 要简单明了, 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之初, 可引用一些古代医家的诊病小故事,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胎死不下”这节课时就可用:李将军妻病甚, 呼佗视脉, 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 胎已去矣。”佗曰:“案脉, 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 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 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 一儿先出, 血出甚多, 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 旁人亦不寐, 不复迎, 遂不得生。胎死, 血脉不复归, 必燥著母脊, 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 并针一处, 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 不能自出, 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 手足完具, 色黑, 长可尺所。[5]
2. 把握提问, 激励求知。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问, 学生答, 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性,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要有问题意识, 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彻学习过程的主线, 要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一些经典的小故事,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后, 向老师提出有关故事的时代背景、医者的学术思想、诊断过程以及治法方药。如果学生把握了提问的主动权, 就说明了他们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已经有了初步的创新萌芽。与此同时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有效地提高了经典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 注重方法, 提高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先导, 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 阐述学习方法时, 大部分是由教师完成, 学生只是唯命是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方法印象不深, 同时也压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展现学生个人风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以及临床的实践能力, 这是教改中的重要环节,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给予学生发表议论的空间,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4. 改变考核方式。
学生经常在考试之前, 根据条文类别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此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针对中医经典的特点, 可以增设一些随堂测验, 每一节课结束后, 都会有1~2个小病例, 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每个病例。这样才能使“活学活用”这一方法得以实施, 解决了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困难, 同时起到了巩固知识、加深印象的作用, 切实巩固与提高经典教学地位。
中医学历史悠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经典是医学根源和灵魂。对于中医学下属学科———中医妇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的中医教育, 不仅偏离了这个轨道, 甚至摒弃了传统四大经典的教育模式, 致使学生甚至部分临床学科的教师, 对经典著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用, 大多数医生缺少中医的基本功。所以, 要想培养出现时代合格的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和科研人才, 必须要重视经典的研习, 用经典理论指导实践, 这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事业的必由途径。只有这样, 中医及中医妇科学才能真正发展强大。
参考文献
[1]Schmidt HG, Machiels-Bongaerts M, Hermans H.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competence:a comparison between a prob-lem-based, an integrated and a conventional medical curriculum[J].Academic Med.1996, 71:658-664.
[2]郭敏, 韩军.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0) :64-66.
[3]周伟.医学创新人才规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4) :23-24.
[4]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学习中医的次第 篇三
我们学中医也好,学道家的也好,都有一个初始阶段和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的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和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高级的阶段,就是感悟,去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无自觉之感,那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先说认识:现在汉语特别讨厌,白话文一发展,就把古代很精辟的言简意赅、一个字一个意思,搞得混沌而且复杂。甚至,我们会把一些反义词当成同义词。比如,我们现在说“褒贬”。褒贬什么意思?我认为褒贬是反义词。褒是说他好;贬是说他不好。但是,我们现在说褒贬是什么?褒贬是买主。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他就把褒那个词,那个意思给抹掉了,就剩个贬。包括我们现在说舍得。你这么不舍得。那是舍的意思。所以,汉字本身就在退化。
“认”和“识”有什么区别?比如“认人”和“识人”有区别吧?认人是指肉眼感官层次上对人的分辨、指认。问题出在哪儿?如果这人整了容,你就觉得认不出来了。但是,常言道:剥了皮我也认得你的骨头,烧成灰我也认得你。这叫什么?这叫识。“识”是什么意思?抽象的。你看跟“识”相关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等閑识得春风面。你把春风拿来让我认一认。你认不得?你拿肉眼看不见。但是,你识得它,是吧?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出去以后,人家不认得。但是一听,哦,你是讲《黄帝内经》的那个人。这叫什么?他识得我。这种识是什么?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了解。
大家现在问题就是认字不识字。写出一个汉字,认得不?认得。啥意思?就开始挠耳朵。包括我们经常说贫穷。我说你是贫还是穷?我们现在一说人没钱,就说人叫穷人。这贫和穷完全不一样。贫是什么意思?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这是没钱。穷人什么意思?穷途末路,走投无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见,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可是,我们现在汉字胡乱用。我们现在把没钱说成是穷人,其实是走投无路叫穷人。如果你不了解它的意思,那就成了什么?穷寇莫追,什么意思?就成了没钱的敌人别追,而不是走投无路的人不要把人逼急了,围三缺一,给人有出路。否则的话,人家狗急跳墙要反咬一口,跟你拼命呢。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话,古人要是活着现在、看着这些,能气死。我们真都是披着一张中国人的皮,但是内心的那些东西根本没有。如果我们修炼到了高级层次的话,可以不借助文字去传道。但是,我们没修炼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能踏踏实实地去认字识字。所以我写出一本书叫《字里藏医》。大家先从识字入手。我们讲《黄帝内经》,逐字逐句的讲。就是说,起码在我们这个层面上,先解读一下古人的意思。古人的意思匪夷所思。
我们现在活得浅薄、粗、鄙、糙,然后理解不了古人的那种深刻。所以,学道家、学中医,咱们应该先拿本书,把那里面咱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搞清楚它是发什么音?它啥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它字的本身的含义,先达到一个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知”。先做到知其然,比如,我学了个方子。我知道了。我拿去用。怎么用?治病嘛。知其然就很不容易了。我爹传我的方子。我靠方子治了好多病,挣了钱,活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问题是人有一种好奇心。他老想,为什么能治好病?为什么没治好?活到知其所以然的这个境界,我觉得,就有一种快感。就是一种探索未知、与天地沟通、与古人沟通的那种快感。
所以,如果学中医只活在这个层面上,姑且称之为儒医。儒医什么特点?很多人夸,你真儒雅。我说,你这是骂我是吧?什么叫儒医?我说的不是正经的儒,正经的儒医像王阳明那种人,他也要修身的。我说的是诸葛亮骂的那种腐儒,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一说起话都是排比句。被人问:到底这个水半夏、清半夏有什么区别啊?然后就该给你查资料了。他就活在这个层次上。他没有知其所以然。
其次,我经常说要恢复“知觉”。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一看,边儿上有人一杯牛奶、俩煮鸡蛋吃下去。得,这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我特别想问一句,他们这么吃进去舒服吗?第一,他们不知道,或者他们知道的是邪知。他们认为这就是补蛋白、补钙。他们这么吃,有个关键的问题:他吃进去以后,舒不舒服。这个他就不知道。
动物活得也挺高兴,挺愉快的,也不停的繁衍后代,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人家靠什么吃饭?人家靠什么吃药?你看你们家狗吃东西前,先干什么?先闻一闻。香就是添阳气的。先唤起你的魂儿。你再往里面吃,是魄的事。我们现在吃任何东西“有味儿没气”。尝一尝有味儿,但是闻一闻香不香?没有。而且经过冰箱冷冻这些乱七八糟的,真的把它那个气完全消灭掉了,或者它给你加邪气。比如那些什么香辣蟹、什么麻辣香锅、什么水煮鱼,全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添加剂都加的有邪味儿。
所以,我在临床里面看的很多病人,第一,先教他正确的知识,然后要他恢复“觉”。“觉”是个什么东西?我们经常说“感觉”,“感”的层次,其实要比“觉”高得多。“觉”是基本的,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神经和脊髓的反射”。你比如说,这儿倒杯开水。我一碰,哎,我觉得烫,我就把手收回来了,这叫“有觉”。手放在这都烤熟了,然后一看见,哎哟,我这个手烧坏了,这叫“无觉”。喝点凉水胃就不舒服,吃了点冷饮胃就难受,这叫“有觉”。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胃病特别重的人,吃嘛嘛香,吃什么都没事。我有一个铁胃。这种人更可怕。而且,这种人查出来的病都是很重的病。相反,经过一些调理以后呢,他们慢慢觉得:原来,吃是特别的……比如吃水果,我原来一直在讲,要应季,要当地。因为水果本身就一种酶,它来破坏我们的口腔黏膜和胃的黏膜。所以,你吃水果不合适。你会觉得难受。但是,现在人呢?吃一次不合适,不停地吃,吃吃吃,最后不难受了,不难受不是好了,是“无觉”了。包括,你受伤以后,拿冰块去敷住了,它不是好了,它是“无觉”了。
“感”和“觉”的区别,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平常说: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什么意思?摸着老婆的手有“觉”呀,是触觉。但是,没有当年搞对象那个“嘣嘣嘣”的那个心动。这叫有“觉”无“感”。所以,我培养学生,第一,让他们恢复“觉”。怎么让他们恢复“觉”呢?我是通过让他们学“茶”,学“茶道”课。大家记住:我们现在中国很多叫什么茶艺课,或者茶技课,拿一杯水,什么苏秦背剑,是吧?犀牛望月,搞那些,我觉得真是下三滥的东西。我请非常好的老师教他们体会喝茶。首先,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杯子,不同人泡,喝出来味道不一样。大家开始都不信。这有什么?都是水嘛。没对比,不信。哪知道,带着病气的人泡出来的茶,它带着一种很邪恶的味儿。我有一个乳腺癌的病人,她泡茶以后,让大家尝。结果,我们那个茶叶老师喝完就吐了,水泡完跟墩布那水一样。学完这个茶艺课以后,大家对“觉”的那种感觉逐渐地恢复了。
我们还有烹饪课。烹饪课就告诉你: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炒出来,味道不一样,甚至同样的人、不同心情下炒出来,味道也不一样。这是中国人跟天地交流的基本的条件。你这方面感觉都很迟钝。再往后边说,都不大可能。其实,“觉”,是一个魄力。魂和魄的区别就在这儿。我们上大学做过青蛙实验。把青蛙脑子给搅坏了以后,青蛙死了。往青蛙肚脐上贴一块硫酸片,那青蛙的腿就开始“啪啦啪啦”。青蛙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这反应?魂没了,魄还在。
我有一个法国的大使馆的学生。他以前打篮球,篮球啪地砸脸上了,他才反应过来,拿手去接。练完站桩,就是练完太极拳以后,他说,我眼镜再没坏过。这是种本能的反应。换句话说,一股邪风吹进来,你魄力好的话,你那个腠里,马上啪就闭上了。它进不来了。你如果魄力差。它都灌进去了,都在里面游走了。你还没反应。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训练,让他的魄力恢复。
怎么训练他的“感”呢?这其实涉及到了道家修身的问题。“感”其实是一个回神。怎么回神呢?就是“独立守神”。所以,我的学生都要去练内家拳,去站桩。我不强调静坐。因为,我坚定的认为,如果没有师父的护持,和有人指引,静坐的人很多会出偏。而且,我知道,有很多个性很病态的人,他去练功,然后更加重了他的病态。所以,这个邪人信正法,能把这个正法都闹邪了。而且,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他的身体的疾病不调好的话,他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是白费。但是,我们现在不调身体,上来就要入道求佛。上午拜了师父,下午就要得道。本身就有病,是吧?所以,这种站桩的训练,是根据《黄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貌似傻呆呆地在那儿站着,但他们会发现,开始对自己有知觉了。不但知觉,感觉在恢复,就觉着身上有点地方在热,有点地方在冒凉气,有点地方在动,这其实是个运。大家都在动,很少能运。所以,通过这个站桩的训练,至少,我们会让他的手变得很温暖,很润。所以,他这个气脉疏通以后,就会感。
感是很神奇的。这个感是穿越时空的,是可以跟前世、未来和古人沟通的。而且,它神奇到让你觉得都不可思议。有时候,你在脑袋里边就会出现一些声音,或者画面,举个最简单例子:就是我从上班到办公室的路上。走到这,走到半截,我突然想起我一个多年不见的一个病人,这个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一进办公室,那个人就坐那儿。我学生说,你是不是看见他了,看见他的车了?没有,就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修炼好了以后,你再认字看古书的时候,你能看到背后的两个字:吃人。这个就不好说了。还有就是,病人往哪一坐,“哎哟,你的膝盖太凉了。”“哦,你怎么知道?”如果在“觉”的层次上,你必须要摸他你才知道他凉。那么,在“感”的层次上,他在那儿坐着你就知道。而且有的人,你看一眼你就讨厌,就不想跟他多说话,就离他远远的,是吧?而这种神气强大以后,一些邪恶的人看你他就躲。原来他会往你身上扑,坑你一下,绊你一下。等你神气足以后了,他看你,他闹不动你,他就往外跑,而且呢,跟你这个气,或者频率接近的人,慢慢的会聚过来。所以,这种感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经常讲一句话叫“惟妙惟肖”。形似叫肖。我们经常画个像,肖像,神似叫妙。可是,我们现在就只剩长得一个中国的样。我们不是不肖子孙。我们是肖子孙。但是,我们都是不妙子孙。因为,我们那个神的状态,跟主人差的太远。
4.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篇四
这学期的选修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义无返顾的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经过之前两年的选课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就我个人而言,选择某一门,也不是因为看到朋友选它自己也跟着选它的跟风行为,因为临近毕业,所以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谨慎,我想我选择的这门课让我获得的知识必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
通过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初步认定自己是阳虚体质。在外貌特征表现为:面色偏白没有光泽,唇舌淡白,皮肤经常出现过敏现象,对蚊虫叮咬很敏感,易长痤疮、冻疮,头发旺盛却枯燥散乱无光泽,反应比较迟钝,动作慢。我的体质在生理特征表现是平时怕冷,尤其是在冬季,四肢发冷,容易疲劳,气虚,腰膝背冷痛、经常小腹痛,月经延后并且会出现痛经的症状。精力偏弱,喜欢昏睡且常常感到乏力。
阳虚体质的社会学表现为:生命力不旺盛,抵抗外界伤害的能力比较弱,能力和承受力差,缺乏定力,不大气,不容易有大的成就和大的过失。朴实真诚,长远可靠,与人沟通障碍,生活中很难通过人际关系获取利益,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与人有冲突时,愿意自己吃亏化解矛盾。
在实际生活中,我是一个安静,喜静少动、沉默寡言、性格有些内向的人,不喜欢热闹与喧嚣,不太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听劲的音乐,比较敏感,不喜欢刺激,害怕承担压力,逃避挑战,缺乏勇气。喜静少动的性格会致使我动手能力差,做事常优柔寡断,丢三落四,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逃避挑战缺乏勇气会让我错失很多良机,所以不容易有大的成就。性格内向、比较敏感也导致我承受能力差、不大气。喜静少动不利于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培养,导致定力差,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阳虚体质会让我的注意力和耐力受到影响,容易犯低级错误,对细节问题不容易把持,但对问题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大势有较清晰的判断,所以不容易犯大的过失。
中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从儒家的“中庸思想”到中医上的“阴阳平衡”理论都阐明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从道家的“法到自然”思想到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都表明要顺应自然规律;从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
为怀”的境界和中医的“大医精诚”的医德都注重行善积德,拯救苍生,这些无一不是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的哺育下才得以茁壮成长,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我觉得这门课不只是一门传统学科、不只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只是一种睿智深邃的生活方式,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种坚定不一定信仰。它净化了我们的内心,培养了我正确的人生观,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是它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学习了这门课,我对养生和修养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这门课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养生,顺应自然规律、阴阳变化规律和四季气候,适度的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鼓足勇气多与人交流,对待事情不能太敏感,试着承担压力,迎接每一次挑战,这样才能抓住每一次机遇,多运动,高质量睡眠和是昂达饮食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还有就是要适度的运动,运动量不足,则体能低下,运动量过度则伤身耗神。虽说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但要运动有度,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动可活血,气血流通方能增强体质;静能养气,消除疲劳才可恢复精力。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
养生是毕生的要事,每人对养生理解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再加上人们随时随地都处在自己内心的干扰之中,所以没有办法速成。所以要想养生,必须要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古人云:精以养生,俭以养德,宁静致远。这些主张对于修身养性都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只有用恬静的心态修养自身,用俭朴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适度的满足自己的嗜好欲望,积极的调整自我,才不会被外界那些私心杂念的物欲干扰了内心。这样,人自身的行为和道德就符合了养生和修养之道。
通过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我受益匪浅,我会从先现在开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中华传统文化是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广阔而肥沃的土壤,中医学就是植于这片土地上的一株美丽的奇葩,积累了无数学者的智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只有从这些智慧中汲取营养才能解决身心痛苦,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
5.学习中医感悟 篇五
【学习感悟】
航空总院医务人员学习党史感悟在党支部的号召下,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学习后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在100年前就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气魄和担当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百年的奋斗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这在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长河里都是奇迹。学习党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事业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建国后,我们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的局势,通过睿智改革,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到今天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业及科技大国。这又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___引经据典的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恰恰就是我们党不竭之力量的来源——为人民谋福祉,人民就是江山。
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未来的中国掌握着世界的钥匙。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要睿智改革进取。把我们的党史牢记在心,不改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要乘势而上,以十四五规划为准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健康中国而奋斗终身。
6.学习中医感悟 篇六
这 段日子在申请版助,任堂主和豆爸建议我写点针灸科普的东西,遂才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写这个帖子。实话实说,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没有积累,更缺乏 沉淀,写的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但从接触中医至今10年,有些话,有些学习针灸的心得,还是恬着脸,说说,希望对刚刚踏入临床的医学生,尤其是针灸专 业的学生有所帮助。
现而今,针刺很多人都在做。因为针灸很容易上手,知道几个穴位,甚至不知道穴位,哪里疼痛就扎哪里,都有一定疗效的,所以,有乡村的赤脚医生在做针刺,有美容院的阿哥阿姐在做,有出国移民想挣外快的华人在做。
这说明一方面针刺有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说明,针刺真的是易学难精。
那么作为中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苦读数年的莘莘学子,刚刚踏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应该如何来学习呢?
1、先要明白,针灸只是中医的一部分。
中医体系庞大,如同一颗千年老树,枝蔓众多,而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所以,要想再针灸上面有所建树,光在这个小分支上修修剪剪,装饰装饰,搞些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唯有在肥沃的土壤上把根扎深,才能日久弥香,长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肥沃的土壤就是中医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从此入手,学中医,学针灸,方是正道。
本 针灸专业奉之如珍宝的是《灵枢》(最好是看马莳的版本《灵枢注证发微》)是一定要熟读,经典条文要背诵;《针灸大成》中很多经典条文也要熟悉,后面的一些 歌赋也是必背,如《玉龙赋》《标幽赋》等;如果有机缘的话,能够遇到真正懂子午流注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这个要是能有点感悟体会,《易经》 是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个也是我实习最大的遗憾,没有珍惜机会)。
在学校把基础打扎实,临床跟师,才能有所感悟,当老师随手起沉疴,我们认真总结,提问,老师的只字片语会定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师徒无法共鸣,平白浪费时间,难道还指望天天忙于临床的老师回头来给我们讲最最基础的经文?
2、针刺手法的练习。一个虎背熊腰的北方大汉和一个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谁的针刺手法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此可见,针刺手法不是比力气,而是讲究巧劲。针 刺手法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也许时下,很多针灸医生不信这个,扎上针后多是直接电针接上了事,我这么说并非是否定电针的治疗效 果,说实话,有的时候我自己在是否应该用电针这个问题上也很犹豫。一方面,临床上我在治疗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时候喜欢用电针的,并且觉得用电针比不用电 针效果好很多(没有严格的统计过,仅仅是凭一些病人治疗效果的反馈)。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非常相信手法。因为读书的时候,亲眼见到1个病人,都是老师的 VIP病人,一侧肢体的酸痛10多年,大关节处尤为明显,RF及HLA-B27,骶髂关节CT这些基本上无异常,基本排除了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多方治疗(针刺也试过很多医生)效果不明显,老师针刺治疗上的核心是一是缪刺;二是在手法上采用合谷刺,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这个病例给我的震撼太 大。所以,如果有机会接触信奉针刺手法的老师,那么恭喜,请务必静下心,抓住机会,先模仿、学习。
3、不要过于偏执的学习针灸而忽视了中药、方剂。
临 床上很多针灸大夫基本上只扎针不开中药,因为长时间不开中药,方剂背不出几首,《内经》《伤寒》《金匮》基本上没有研究,《温病》更不用说,这样其实是买 椟还珠。真正合格的针灸大夫,不仅仅要擅长针灸,开汤药的思路应该要更具有特色。因为本身就是搞针灸的,对于经络辨证会更有体会,毕竟背了那么多年的“是 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故在治疗一些内科疾病中,你的思路定当更加开阔。所以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背点东西的。《药性赋》《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 是基本功,《内经》《伤寒》《金匮》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能有一个好的老师领着入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4、针灸针灸,要清楚,是针刺和艾灸。
时下,多是注重针刺,灸法开展唯有江西的陈日新独树一帜,在往前推,安徽的灸法也风光过一段时候,可如今人气逐渐流失。如对灸法感兴趣的看家,推荐2本书,值得一读。江西陈日新教授的《热敏灸》和安徽周楣声先生的《灸绳》。
中医的生命力是在临床的。
曾 经治疗过一个病人,朋友的朋友,每每发脾气后就容易干咳数日,胸部CT、MRI,痰涂片等检查都做过,无异常,学中医的都清楚,此是肝气犯肺,用药或用针 皆可。简单的背腧按压,肝胆腧压痛尤为明显,针刺后,当夜咳嗽明显减轻。再举个例子,有次坐火车回家。途中遇到一个腹痛的病人。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 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是胃经的郗穴,“郗”是孔隙之意,病症 的反应点,临床多可用来治疗急症)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 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再有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服用复方氯唑沙宗等不能缓解,针刺后多数症状能很大缓解(此时治疗尤其重 视经络辨证,定好病变经络,循经远处取穴,疗效颇佳),这样的例子针灸科能时时见到,不足为奇。所以,当我们能有幸跟位好的中医,亲眼见到仅仅凭中药、针 灸,解决了些西医诊断治疗较为头痛的病例,我们就会有自信,才会由衷的喜欢上中医,就会自发的去专研中医。老师只是将我们引进门,指明方向,以后的路还长 着呢,必须得靠自己走。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但我相信,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今的囧境会慢慢好起来的。医生,本就需要能静下心去专研的。其实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好医生的标准,无外乎业务和医德。作为一名中医不去夸大中医疗效,但也不要在西医面前妄自菲薄,坚持下来,相信未来无论是名(在 病人中的口碑),还是利(说白了就是钱),肯定会双收的。当然,初期还是要收敛性子,冷板凳做几年。毕竟,荣耀的背后必然刻着一道孤独。
一个年轻中医学习针灸的体会(二):如何跟导师门诊
仅以此文怀恋对给我很大帮助的老师们。
每 个主任医生都是从实习医师开始的。学习道路上,能遇到和自己对味的老师是非常幸运的。现在,自己看门诊病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来辨证思考的:以前跟老师时 看过一个什么什么病例,现在这个有点类似,辨证如何抓,那个方子能不能套用?呵呵。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跟导师门诊的那些日子教会我太多太多。每次导师的 门诊都要从上午8点看到1点,至少50个病人。病种广,内科杂病。师妹做在电脑前录药,我来维持就诊次序。站在老师身后,捧个小本,整理记录病案。一个病 人就诊结束,另一个病人即将坐下,趁着这个功夫,赶快就刚刚这个病例中自己的疑问提出,门诊病人虽多,但导师总是会不急不躁的点拨我几句。有时候会恍然大 悟,有时候不知所然。不管怎样,先记下来,等下门诊后,另外再找时间请教老师。这样的跟师,提高会非常快。
很多人抱怨,跟导师门诊,三年下来,就知道几个成方,可是等到自己在临床用时远远达不到导师那样的疗效。我觉得,这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如下。
1、导师的文章,一定要熟悉。就文章中具体的治疗方法,处方用药,以及自己的疑惑,在门诊时有针对性的提出。
2、还在学校读理论课时候就要先向师兄师姐打听下,导师门诊病种,导师的习惯用药用方。如果导师是喜欢经方,伤寒赶紧的,拿出来背背,免得下了临床,时间不够用。
3、导师门诊的典型病例,自己要好好揣摩。辨证上有不明白的,下了门诊后,再找时间请教老师或是师兄师姐。
4、中医的疗效在辨证,所以跟师时,看见典型病例,一定要搞清楚老师从哪一方面入手治疗的。凭借患者哪一个症状辨证的,又或是舍证从舌脉来治疗的。譬如,一个 患者辨证为阳虚血瘀,老师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先以活血为主;或是为什么要先温阳;或是温阳的时候为什么在用药上各有不同。因为不同的导师性格不一,自己找到 合适的提问方式。(这段写的很纠结,有点不通)
5、最后要强调,平时在病房的实习不要忽视。西医的基本功要趁此机会打扎实点。所以我导师门诊我一 周只跟一次,觉得每次50个病例中自己有感悟每次2-3个,这样积累下来,分量很重的。其他时间一方面可以自己就着典型病例查点资料,再找老师提问。另一 方面要泡在病房。中医院的病房而今确实很西化,但肯定能遇见踏踏实实用中医的带教老师。自己留心观察,用心记录,很多经验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
个年轻中医学习针灸的体会(三):怀恋针灸科的带教老师
这个周末上门诊,下午休息,刚刚整理东西,发现实习时的小本本,是在针灸科时用废弃的病历自个整出来的。上面记录的都是实习时候我带教老师的经验。
名字不说了。是个女医生,属于踏踏实实专研业务的,中西医并重的,带教很有一套。跟着老师6个多月,像这样小本本记满了好几本。记不清第一次见老师的场景了,只记得去针灸科报道后,老师你给我讲的第一堂课就是病理征的意义,很好很强大,深深被折服。
笔记如下。(当时的记录,从自己的QQ空间里面拷贝过来。)
收 个中风后遗症的病人。老师说,她很强调神经内科查体的规范问题,并且提问:你们知道脑膜刺激征么?除了书上讲的,还有人知道其他的查体么?查脑膜刺激征,骨盆的挤压分离试验如果出现了患者屈膝屈髋,这也是个阳性体征,临床许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可以见到阳性体征。另外大家都知道巴斌斯基征怎么做,但怎么 样才能算阳性呢?为什么要从足底外侧开始划,划到第二趾为止,不能超过第二趾?如果检查者迅速的划过去了,患者出现了拇趾背曲,其他四指扇形展开,这样还 算是阳性么??
老师查体提问,循循善诱,侃侃而谈。说到她进修时候跟的老师是搞病理征+神经电生理研究的,结合她自己最近步态分析的学习体会说,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1是食用熟食,2是直立行走,正常人走路是先跟腱收缩足跟离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再观察细致点是脚板外侧缘先着地,但力的作 用都是相互的,人踩下去了,由于地球对人的反作用力,要求我们自然要五个指头屈曲来抓地,所以正常人做巴斌斯基征的时候阴性都是五指头一起屈曲,即跖屈。而动物是四肢着地,行走的时候要求大脚趾要翘起来四指展开可以更为牢固的抓住地,人类的近亲猴子就是这样子的,而1y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完全,上运动神经元不能抑制下运动神经元,巴斌斯基征也是阳性,而我们做巴斌斯基征的时候从脚底外侧缘划至大脚趾,整个时间一定要大于0.3s,只有这样做出来 阳性才是真正的阳性。另外巴斌斯基等位征中以pussep征阳性率最高,巴斌斯基最有意义。即从后向前划足外侧缘的赤白肉际。
我自己很 笨,只能努力,泡病房是笨鸟先飞的方法。记性不好,多记弥补,做个跟屁虫紧紧跟着老师。跟老师去会诊,次次大丰收。15楼的老白,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读 片;10楼外伤后尿潴留的病人,学到个神经性膀胱;4楼产科产后尿潴留,针灸辨证取穴,痰瘀湿。老师每天都是充满激情的在病房忙碌,我如跟屁虫般的照葫芦 画瓢,亦不由自主的奔波。收病人,查体,跟着老师去会诊。提问,总结,再现炒现卖教给本科生。每天都很充实。老师对我很放手,我收的病人针灸治疗方案的选 择让我自己决定,我开的中药处方也基本上不改,并且就西医的处方用药原则也时不时敲打我,拿我当住院医师用,给偶很多自由挥洒的空间,这种信任让我诚惶诚 恐。
老师对学生很宽容,对病人很和蔼,尊重上级也尊重学生。治学不浮夸,有一说一,讲病例,不单单选成功的,也讲了些许误诊,漏诊的。都 是宝贵的经验啊。所以,每每老师值班,我都要泡在病房粘着,将病例尽快弄完,然后安静而惬意的听着老师的教诲。老师曾经在值班的时候,聊到去年在北京三院 进修的血泪史,给我的触动很大。前后半年的进修生活,刚刚好贯穿了北京奥运会。北京三院大概位置在五环,老师平时住在北医大招待所的地下室,从住的地方去 医院,不堵车,需要1.5h。在北京半年来,老师中午都是呆在医院。老师说,在三院,进修医生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奥运期间排班,本院医生挑完了再把进修的 排进去。半年来,值班本来该发的值班费一分也拿不到手,全部给研究生了。本院的医生和实习生都是凭着卡去附近的中央党校刷卡吃套餐,进修医生一概不给进,五环附近也没有地方吃饭,而路边摊都是大饼,冷面等典型的北方食物,老师是正宗闽南人,吃不习惯,只能前一天提前买好第二天的中餐。第一天在病房走廊发现 微波炉,用了,可第二天微波炉就不见了。原来北方的医生和护士关系基本上不好,护士发现有医生热饭,随即就将微波炉锁起来,老师中午就吃着冷饭。医生办公 室和值班室是同一间房间,给本院的医生中午休息用的,老师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护士站坐下来吃,可没有想到,护士跟医生的关系恶劣到这个地步,一个 17~18的小护士过来,拍拍老师的肩膀,很客气的说,*医生,这里不是吃饭的地方啊。怎么办,只能坐到病房走廊的凳子上。本院的医生带教也只教实习生,根本不理会她们进修医生,天天都是杂干活,老师说每晚回到地下室,常常反省,我是来干什么的。比老师后来的2个进修医生,因为受不了这种生活早早的就回去 了,而老师为了自己的康复梦想,始终没有放弃。康复科骨科两头跑,并且晚上回到北医,还要去教室听公共课。老师说,我们医院一辈子只有这一次进修学习的机 会,再苦也要坚持下来。老师的学习积极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像老师一样的好医生。毕业前,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够给老师当 住院医生,可医院连报名的机会都不给我,科室根本不要人。曾经也想过当基地医生,一边准备考博,一遍轮转,这样就可以间接地做老师下级医生了。恰好,临近毕业,我现在工作的医院招人,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说说,征求意见。老师劝我“先养活自己,再确定目标,有所追求”,“你那里地方不错,先骑着马,再找 马”,遂稀里糊涂的过来。我做老师的下级医生的梦想就这样破碎了。
有点跑题,没有想到回忆起来感慨能有这么多。到现在都坚定的认为,能遇到这么优秀的带教老师,是我这一辈子莫大的荣幸。期望自己未来能有所成就,可以让老师以我为傲。
一个年轻中医学习针灸的体会(四):老生常谈,中医学院学生怎么学西医
老话题。说说自己体会(主要是把我以前的帖子整理下),不一定对,但希望能给中医学院的实习生一点启发。
开门见山。西医要学,但要有选择的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西医要花时间学,针灸是看家本领,更不用说,中医是基础的基础,另外还要抽出时间踢球喝酒,玩游戏,泡MM唱K。所以,学习方法异常重要。
先 说说自己的求学经历。本科略过(因为自己没有珍惜那1年的时光,不好意思提„„)。我是学针灸的,读研的时候,临床实习2年半,其中1年时间是在针灸科推 拿科(包括门诊、病房),还剩1年半时间,当中除去开题、答辩、考执业医师、过年回家等,大概浪费了我将近4个月时间,在剩下来的14个月里面,当地的三 甲西医院实习了近一半时间。临床实习中,我喜欢的几个科室,如神经内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都是因为带教老师的影响),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即便不是自己值 班,也在科室待到11点多回宿舍,遇见忙的时候,干脆就一起义务加班,反正值班室床多的很。现在回头想想,当时自己真的太有激情了。在西医院,学的都是西 医,在中医院的住院部,也基本上都是西医,中医学习大多是在针灸门诊和跟导师门诊的时候。记得当时我的带教对我说,现在你这个时候就和海绵差不多,只要是 能治病救人的,能学多少就学多少,有老师顶着,也不用担心医疗安全。真是这样啊。
基于自己的经历,有几句话想对中医的学弟学妹们说。
1、医生成才时间太长,尤其是中医。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中医,请坚持下去,如果不是,请早点离开,别耽误自己,更别毁了中医。
2、如同我一样刚刚毕业的中医,只要你在医院工作,不可能做到纯中医。所以,在实习时要把西医基本功打的扎实点。想搞中医的学生,外科(皮肤科除外)实习可适 当减少。内科常见病的西医诊疗规范要比较熟悉,这个要求希望中医的硕士(主要指内科)都能做到,虽然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点难,但也并非不可能。既然选择了喜 欢的专业,既然抱怨改变不了大环境,先努力提高自己业务吧。
3、重点说下针灸专业的学生如何选择实习科室。除本专业针灸科外,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骨科是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科室,重点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在有所偏倚)。我自己上面三个科室都是申请去外院(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西医 院)实习的。原因很简单,中医院的病源有限,平水嘛,我不好说,你懂得„„。神内半年,风湿免疫2个月,骨科2个月;另外,心内科是重中之重,如果基本功 不扎实,等到自己管床不仅会被同行看不起,而且还会给自己增添很多麻烦。呼内、消化、内分泌、肾内、妇科次之,可以各1月(我实习时,消化和肾内有偷 溜„„);再余下是血液、肿瘤、儿科(学校是要求我们要转儿科的,自己偷跑了„„)。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诸位大侠勿拍砖。呵呵
最后,再次强调,西医要学,但自己要清楚,身为中医人,要在针灸、汤药上有所建树。只有当你在医院解决的西医同行较为头疼的病例时,才能真正得到他们认可。
一个针灸临床医生的小总结
第一 针刺手法的练习: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针刺手法的练习就好象是卖油翁所说的 别无他,唯手熟耳!怎么练习?如何做到无痛进针?真的要那么苦练吗?当然了,如果按照教科书中所传授的练习,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 还要学习巧进针,要掌握进针得要领,那样就可以做到 快速进针,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 快 准 狠呢?如何才能让患者不敢到疼痛而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呢? 看过电影 鹰爪铁布衫吗?就是那个破气门的 铁指寸金 的功夫,是学习他的那种善于使用巧劲的手法,其实进针也是这个手法,将针放到皮肤上 突然发力 让针进入皮肤内,患者根本就感觉不到疼痛,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真皮层富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而疼痛是针刺中血管的感觉,如果能让针快速穿透真皮层 进入肌肉层,肌肉层内血管的分布相对较少,所以也就不是疼痛了!进入肌肉层后,再行提插捻转手法,或苍龟探穴,或赤凤迎源,或青龙摆尾等手法!但是提插捻
转是最基本的手法!一定要熟练。那么如何练呢?
一定要学会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持针和捻针,将其它三个手指蜷起来,就单剩拇指和食指,捻起来,或 者将笔,烟卷,筷子等,只要是能够练习捻转手法的东西都拿过来练习,或者是一根针灸针,让拇指和食指充分动起来,小幅度,高频率,达到每分钟 150~200次,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 慢一些,先练习手法,平时即便是手头没有东西也可以两个手指练习捻转动作,我的痴迷程度达到了,拇指和食指不能碰到一起,只要一碰到一起就是捻针的动作,知道的是在练习手法,不知道的以为是帕金森呢!哈哈,曾经有一次手里面拿着一根针练习,不小心碰到了一个病人家属的身上,麻烦大了,天津曾有一段时间 因针头扎人 一度让人们心中惶惶不安,哈哈,就正好在那个紧张季节发生的这事,最后 我的导师出面才解决的问题,麻烦大了,不过,就是这样的痴迷程度,才让我的手法能够得以突飞猛进,现在 在欧洲工作,患者很容易接受!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手法,但是 一定要熟练!别无他,多练习,没有任何的捷径~ 第二 要舍得在自己身上练习!别怕疼痛,只有自己对自己的畏惧感消除了,才能够更有信心为患者治疗!自己也体会每个穴位针刺后是什么感受,那样 就知道患者是什么感受了!是什么针感,针刺后传感到哪个部位?放射到哪里?针刺后效果怎么样?自己心里有个数,才能够更有把握去面对患者!更有信心去利用
针刺给患者祛除病痛~ 我身上的穴位除了后肩胛骨处我自己够不到扎针外,基本上每个穴位我都自己在我身上体验过了!很有必要!不能只能狠心的扎患者,而对自己下不了手,这样,很难成为高明的针灸医师!只能做针灸匠吧~!还有各种手法也要在自己身上试验 烧山火透天凉 怎么做的等等,是不是真有那种效果啊?只有自己试验过了,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做不到,要考虑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要舍得牺牲自己!
第三 对于新的患者 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针刺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针刺 一定手法要轻,选穴要少,尽量用最小的针!浅尝则止!不要求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了
急性病除外,第二次以后再施以必要的手法!要一点一点地加量,别指望一步到位,对针刺的恐惧心理远远大于针刺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了 小针也不是没有效果,对于从来没有过针刺的人,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第四 对于辩证选穴〉 针刺对于各种痛证 颈椎病腰椎病 以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有着非常确切地疗效,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经脉走行要非常明确,当然至于选穴,痛症 以痛为输,以知为度 的治疗方法指导着我的临床,要善于总结,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更要有自己的绝活,针灸对于哪些病有着确切地效果,对于哪些病针刺效果不如中药,哪些病又是 中药所擅长的?哪些病又是西医的优势大于中医的优势等等?对于一个医生来说 一定要心中有数才行!分清这些,再看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然后就可以放手去做了!第五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一定不要出医疗事故,当然了 晕针 针后出血 拔罐起泡之类的 这都是非常常见的,只要处理好就行!我所说的医疗事故是 别出现气胸 别出现 内脏出血,腹深如井,被薄如饼!手如握虎,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7.学习《指南》三点感悟 篇七
2012年10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我区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指南》, 通过区、片和园本教研三个平台, 让每一位教师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指南》培训。我感到《指南》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而应有目的、有步骤, 特别是要注重理解《指南》的内涵。我有三点感悟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通过学习和对比《纲要》, 把握《指南》精神实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 把幼儿发展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 《指南》也从这五大领域来阐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目标。但是, 我认为不能说《指南》的五大领域目标就是《纲要》五大领域目标的细化。如, 《纲要》语言领域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 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的表述有两个子领域: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倾听与表达下面有具体期望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阅读与书写准备下面也有具体期望:喜欢听故事, 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显然, 对照《纲要》和《指南》, 可以看出《指南》领域目标不完全是《纲要》五大领域目标的细化, 而是更强调各领域的独特教育价值和核心经验。《指南》语言领域加大幼儿经过大班生活能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的愿望及初步技能的目标成分, 强调幼儿的学习能力等品质。为此, 我们在落实《指南》中要更认真思考幼小衔接工作, 一方面, 利用幼儿园绘本教学和语言等生活活动, 发展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 也可以邀请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园双向互动交流;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广泛宣传科学保教, 积极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防止无视幼儿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小学化”倾向。
二、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已成为全世界学前教育的共识, 现代社会文明赋予并充分肯定幼儿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必然选择, 幼儿教育应重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指南》的学习中, 应深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重视幼儿的已有经验,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日本高杉自子在《与孩子们共同生活》书中描述, 一位家长听到孩子说“妈妈, 今天我很幸福!我和小朋友一起在外面玩了很多游戏。我们在游泳池里尽情地玩儿, 太有意思啦!”这位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来是正确的决定。但我们的部分家长却缺乏对游戏的正确认识, 有些民办园直言, 如果我们不多一点教知识技能, 家长就有意见, 甚至不把孩子送到我们的幼儿园。每当我思考幼儿期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时, 我就想起上面家长的那一段话。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介绍, 让更多的教师和家长有正确的幼儿游戏观, 支持幼儿游戏。
三、建立全面发展观, 重视幼儿学习品质
《指南》从五大领域的11个子领域阐述幼儿全面发展的期望目标, 这是指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 并不是幼儿学习的全部内容。如《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两个子领域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与欣赏具体目标是: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表现与创造的具体目标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显然, 《指南》强调幼儿多元的表现, 萌发幼儿多种多样美的情趣。《指南》明确指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作品, 更不要急功近利对幼儿进行技能训练, 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在《指南》中多处强调幼儿的学习品质, 如语言领域中“阅读与书写准备”、社会领域“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科学领域“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等等。落实《指南》要立足于对幼儿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理解, 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培养“完整”的人;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看待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要承认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 达到期望目标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学习中医感悟】推荐阅读:
学习中医总结11-25
新建 峰峰矿区中医院关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08-03
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11-11
中医发展思考08-06
中医基础培训08-26
中医护理理论09-07
中医英语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