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精选12篇)
1.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一
对中国居民储蓄持续高增长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呈平稳增长态势,高储蓄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居民储蓄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储蓄资源的相对过剩,如不能对“过剩”的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分流,势必造成损失和浪费,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笔者通过对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正负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作 者:吴文清 李海旺 李红 WU Wen-qing LI Hai-wang LI Hong 作者单位:吴文清,WU Wen-qing(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李海旺,LI Hai-wang(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李红,LI Hong(太原二十九中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3(1)分类号:F014.5关键词:储蓄 高增长 原因
2.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二
一、关于居民储蓄率的测度方法
研究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的前提是测度方法问题, 很多研究结论的巨大差异是由于居民储蓄率测度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关于居民储蓄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一种是运用国家统计局分城乡的住户调查数据,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差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就是城镇居民储蓄率;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居民生活现金消费支出的差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值就是农村居民储蓄率。Kraay (2000) 、Horioka&Wang (2007) 的研究就是采用以上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数据, 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部门总储蓄与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就是居民储蓄率, Kuijs (2005) 、何新华、曹永福 (2005) 、任若恩、覃筱 (2006) 等人的研究运用了这种测度方法。第三种方法也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 稍有不同的是, 这种方法将住户部门总储蓄与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比值定义为居民储蓄倾向, 而将住户部门总储蓄除以国民可支配收入定义为居民储蓄率。李扬、殷剑锋 (2007) 采用了这种定义。第四种方法则是通过估算, 将当年居民总财富 (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的变化量作为居民储蓄, 将其除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即为居民储蓄率,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 (1999) 、Modigliani&Cao (2004) 在研究中采用了该方法。
在四种测度方法中, 第一种方法中采用住户调查数据同时拥有各省市和分城乡的数据, 但其界定的收入和消费的范围偏窄, 容易存在低估可支配收入和实际消费的问题;第四种方法则主观随意性较大, 估计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第二和第三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 前者的分母是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后者是用国民可支配收入。根据联合国牵头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 其中对储蓄率作出了严谨定义:“储蓄率, 尤其是住户部门的储蓄率, 是一个很关键的经济变量, 通常用各部门的储蓄除以其可支配收入来计算”。因此, 在本文的研究中, 采用第二种定义方法, 即用住户部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的余额除以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2012年, 国家统计局根据财政部提供的全口径财政收支详细资料、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后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 以及部分交易项目编制方法的调整, 系统修订了2000—2008年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 并新公布了2009年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 其中部分历史数据发生了重大变动。可以通过图1由中国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居民储蓄率, 对未修订和修订后的变动进行简要对比:
注:在上图的未经修正的居民储蓄率计算中, 2004—2007年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计算所得, 其他年度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定期 (一般滞后期为3年) 公布的数据计算所得。修订后的居民储蓄率全部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图1显示, 修正后的居民储蓄率较修正前明显上升, 特别是2000—2003年的调整尤其显著, 平均上调了近5个百分点。同时, 从居民储蓄率的发展趋势来看, 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稳步上升,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 (2007—2009年) , 中国居民储蓄率甚至接近40%左右,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对修正后的2000—2009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认识, 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视。
二、关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再认识
(一) 从国民储蓄结构角度分析
自2005年以来, 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资金流量表, 开展了对中国高储蓄的来源和结构等问题的研究。Kuijs (2005) 通过对2001年以前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发现中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 同时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大幅超过其他国家水平。何新华、曹永福 (2005) 通过对1992—2001年资金流量表的研究, 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 国民储蓄率之所以居高不下,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政府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以及政府储蓄率过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滑。李扬、殷剑锋 (2007) 以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为基础, 对居民、企业 (包括金融机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 、政府等三个部门储蓄率的比较分析, 发现政府部门储蓄率急剧提高, 企业部门储蓄率缓慢上升, 而居民部门储蓄率逐步下降。并认为,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门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有所下降。那么, 在国家统计局对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调整后, 这些研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首先, 分析国民储蓄的部门构成。根据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说明, 我国资金流量表 (实物交易) 将全部经济部门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五个部门。前四个部门为国内部门。对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而言, 两者没有消费支出, 其可支配收入就是储蓄。为了便于展开分析, 笔者将非金融机构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 统称为企业部门。对于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而言, 两者各自的可支配收入与最终消费之差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之比便可得到住户部门储蓄率 (笔者称之为居民储蓄率) 和政府储蓄率。将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储蓄加总称为国民储蓄, 国民储蓄与整个国内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比就是国民储蓄率。另外,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将政府部门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定义为政府储蓄占比, 将住户部门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定义为居民储蓄占比, 将企业部门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定义为企业储蓄占比。因此, 按照以上定义, 可得:
部门储蓄占比=部门储蓄率*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
因此, 国民储蓄率就等于各部门储蓄占比之和。
从表1可以发现, 自2000年以来,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 其中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无一下降, 呈现出普遍上升的态势。其中, 政府部门的储蓄上升尤为明显, 2000—2009年, 政府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 而居民储蓄占比和企业储蓄占比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以上。因此, 中国高储蓄率是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 其中政府储蓄的上升最为显著。
通过表2可以发现, 2000—2009年,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居民储蓄占比的提高完全是由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带来的。由此可见, 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次提出要刺激居民消费,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导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另一方面是居民的储蓄倾向不断加强, 在短短的十年间居民储蓄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政府的储蓄率迅猛上升, 从2000年的负储蓄上升到2009年的27%, 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政府财政、税收等收入的大幅增加, 这一点从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可以得到映证;二是政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支出相对不足。
(二) 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
根据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 国民收入核算的起点是各部门的增加值, 收入分配可以分为初始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对住户部门来说, 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增加值、劳动报酬净额和财产性收入组成。由于国情特殊性和数据基础薄弱等问题, 中国资金流量表中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受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还包括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净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收入。因此, 为了分析方便, 所指的住户部门的劳动报酬净额是劳动报酬项来源与运用之差, 再减去住户部门生产税净额之后的余值。根据这一定义, 住户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就等于住户部门增加值、劳动报酬净额和财产性收入之和。
从表3可以发现, 自2000年以来, 劳动报酬净额始终是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的主要部分, 并呈现略有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 增加值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财产性收入比例有所上升, 但变化不大。由于增加值是由个体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增加值比重的下降意味着个体经营者在我国经济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通过计算各部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之后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 可进一步反映中国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状况。
表4的数据表明, 2000—2009年我国居民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中, 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 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下滑幅度均超过6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从收入再分配的情况看, 经过收入再分配后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 而政府部门在再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收入再分配主要涉及经常转移项目, 其下面又分为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其他项目转移共五个子项。对政府部门而言, 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款是主要的来源项, 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是主要的运用项, 其他项目转移一般规模较小。对居民部门来说则正好相反, 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补助是主要的来源项, 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款是主要的运用项。自2000年以来, 政府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的收入不断增加, 但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并未明显增加, 导致政府部门在再分配后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2007—2009年, 政府经过再分配后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政府收入不降反增, 表明政府公共支出明显不足, 很多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成本被转嫁到居民身上, 这或许是解释居民部门储蓄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自2000年以来, 中国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点显然与何新华、曹永福 (2005) , 李扬、殷剑锋 (2007) 利用未经修正的资金流量表原始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同。但政府储蓄率上升速度远高于居民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的结论依然成立。
二是中国居民储蓄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份额呈现上升态势, 这种上升是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储蓄率更快速度的上升。从这种情况来看, 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取有关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居民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报酬, 其在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在10年间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 这表明个体经营者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四是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 由于居民部门的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不断增加, 而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并未明显增加, 导致居民部门在再分配后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所降低,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政府部门在再分配后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共支出明显不足是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
1.从长远来看, 降低居民储蓄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 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高, 相当程度上挤占了居民部门的收入增长空间。虽然国家已经将扩大消费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但在居民收入增长有限、预期未来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的情况下, 不得不提前进行预防性储蓄。这一点从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居民储蓄率不降反升的情况可以得到映证。因此, 国家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大幅提高劳动报酬, 否则刺激消费的愿望难以成为现实。
2.短期来看, 在政府储蓄大幅增加、公共支出明显不足的情况下, 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恢复财政的公共属性, 适度增加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这一方面可以降低过高的政府储蓄,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 刺激消费增长, 从而较好地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3.面对我国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三高”且短期难以根本扭转的形势, 国家要进一步理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提高储蓄的利用效率, 努力提高储蓄的边际收益。
参考文献
[1]Horioka, C.and J.Wan,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7, 39 (8) :2077-2096.
[2]Kraay, A.,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 14 (3) :545-570.
[3]Kujis, L.,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R].World Bank China Research Paper, May 2005, No.1.
[4]Modigliani, F.and L.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 (1) :145-170.
[5]何新华, 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 2005 (11) :58-61.
[6]李扬, 殷剑锋.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6) :14-26.
[7]任若恩, 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 2006 (3) :67-81.
3.我国居民储蓄利率弹性实证分析 篇三
关键词: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利率弹性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38-03
一、居民储蓄利率相关理论研究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储蓄是利率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利率的变动也会给储蓄带来反作用。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储蓄额就越大;反过来,利率越低,储蓄就越少。表明储蓄与利率是正相关的。现代经济理论对利率的研究从利率变动所引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利率降低时,一方面会因储蓄收益的降低而引起储蓄的减少和消费的增加,这种效应被称为“替代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储蓄收益的降低减少了未来的收入从而促使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和增加储蓄,以确保未来的消费水平不降低,这种效应被称为“收入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对消费-储蓄替代关系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消费替代关系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从总体来说,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与储蓄效应在理论上是无法确定的。在这一点上,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与古典经济学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就说,现代经济学家虽然承认利率对居民的储蓄有重要影响,但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古典经济学家所阐述的那种明确的相关关系。
对于居民储蓄是否受利率影响, 国内学者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区分开来, 利用全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了矛盾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有弱正相关性, 对名义利率不敏感。如在徐燕(1992)的实证分析中, 发现1979-1987 年我国居民储蓄利率对实际利率变动敏感, 实际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储蓄额的同方向变化;有学者认为, 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有一定的相关性, 实际利率与储蓄相关性较小。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大,如刘尚希(1992),张文中、田源(1990),后者在研究中发现1979-1987年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的系数小于零但不显著, 同期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的系数则大于零。黄宾(2006)则认为我国居民当年储蓄存款额与名义利率显著正相关, 与实际利率无正相关性,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名义利率无正相关性, 与实际利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最新的研究中, 卢君生、蔡锐得出了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有着微弱的正效应, 与李焰的研究结论相似。
那么,近年来我国利率的调整对储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果如何?本文试图给出答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1979-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利率变动与储蓄变动的关系。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弹性的定性分析
通过对1979-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的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的变动关系(如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变化与名义利率的变化在大体的波动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因而可以判定名义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大体上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储蓄存款的变动对名义利率变动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往往在利率变动了一定的时间后,储蓄存款才会相应的发生变动,而非紧密相连的反映其影响。
而对于储蓄存款对实际利率敏感性的分析结果(如图2),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储蓄存款的变动与利率的变动关系基本上是完全相异的,利率上升,储蓄存款下降,而利率降低,储蓄存款却上升,这与理论上利率与存款间存在正相关性是完全相异的,所以可以断定储蓄存款的变动与实际利率的变动是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的。
从1979年以来的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和利率变动状况来看, 不管利率是升是降, 甚至不顾实际利率是正是负, 居民的储蓄存款始终保持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因此, 无论是通过直接的观察, 还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检验, 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 认为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水平之间即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系也不大, 也就是说利率变动对储蓄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即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国内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持这种看法。而由这一分析结果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必然是政府可以根据其他方面的需要如抑制通货膨胀、减轻企业财务负担等, 调整利率水平, 而不必去顾及对储蓄存款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分析储蓄存款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根据1979-2010年之间的数据对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如图3,从图3我们很明显的可以验证上面得出的结论,图中储蓄的名义利率弹性大部分为正,而储蓄的实际利率的弹性却基本上都为负,这也可以说明,居民储蓄对名义利率的变动是相对敏感的,但弹性系数并不大,而对实际利率的变动则是不敏感的,因而更进一步的验证了上面的结论。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的敏感程度,进一步通过对SPSS11.5统计软件的运用, 结合我国居民储蓄及利率的相关数据, 对储蓄存款的利率敏感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并验证上面得到居民储蓄存款变动利率弹性的关系。
(一)居民储蓄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括号中的值是P值,模型中X的系数的P检验值都是0,所以模型通过检验。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增长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R2值为0.524, 表明我国储蓄的利率弹性不是十分充分。
(二)居民储蓄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对实际利率和储蓄额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R=0.286, R2= 0.084, 且P>0.05, 表明实际利率和储蓄额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该统计结果提示,在实际经济过程中, 我国的储蓄利率弹性明显被削弱,反而缺乏利率弹性。尽管储蓄弹性会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被扭曲,但不会因此而消失。所以货币政策当局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适当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使得利率成为我国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储蓄利率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利率来对居民的储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从宏观上看, 有利于生产和消费, 有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 从而达到稳健的经济增长目标。从微观上看, 有利于调节控制企业贷款投资数量等等。但实际利率变动后居民的储蓄变动情况却和预期的水平相距甚远。
(三)利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模型甚至通不过检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储蓄利率缺乏弹性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储蓄利率之间的相关性都较弱,这充分证明了储蓄利率缺乏弹性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从我国1979-2010年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GDP 增长率的变动趋势也可直观地看出我国储蓄利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走势关系(如图4)。尽管名义利率和经济增长率有着比较明显的一致性,但其一致性并不是十分吻合,而且名义利率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利率才是真正反映我们国家利率情况的指标, 是我们研究的关键。从图4中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趋势来看, 1979-2010年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时而呈正向变动, 时而呈反方向变动。此期间利率变化较为频繁, 波动较大, 而经济增长率则保持着平稳上升。实际储蓄利率和经济增长率这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表明, 由于我国缺乏利率弹性, 中国人民银行变动利率对我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是不敏感的,相对而言名义利率的变动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只是弹性并不是十分敏感,然而名义利率的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相关性,因而总的来说储蓄利率是缺乏弹性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张目、杨梅.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6,(07).
[3] 杨丽等.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01).
[4] 张华江等.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昌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4,(01).
[5] 严长松、王文岫.加息周期中人民币存款利率弹性及相关性分析[J].武汉金融, 2008,(01) .
[6] 张文中、田源.利率、物价与储蓄增长[J].经济研究,1989,(11).
4.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四
影响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及实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农村居民储蓄一直呈急剧上升态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文章首先运用储蓄理论找出影响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然后运用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江苏农村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利率水平等的结论.
作 者:刘荣茂 周良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210095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4“”(3)分类号:关键词:农村届民储蓄 储蓄存款 利率
5.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五
题目: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作者:武占云(复旦大学)
关键字:居民储蓄存款 实证分析 主要因素
二、研究问题
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三、可能影响因素
收入因数
利息率
物价水平
收入分配
四、理论模型
Y=β1+β2X1+β3X2+β4X3+β5X4+u
β1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β2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β3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β4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β5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五、结论
基于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分配领域的调节,加大对低收入的者的转移支付,切合中国实际的对税收领域进行改革,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六、感想
6.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六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排查事项…………………………………………..2 第三章 日常排查…………………………………………..6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集中排查………………………………………….9 处置措施………………………………………….11 排查工作要求…………………………………….12 附则……………………………………………….13 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员工从业行为管理,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员工行为排查工作,主动预防、及早发现和有效化解案件风险,保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稳健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规定,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员工行为排查,是对全行员工涉嫌案件的行为以及可能诱发案件的行为进行主动识别,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控制、化解风险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体从业人员。第四条 员工行为排查工作在各级行案件防控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各级监察部门归口管理和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配合。
第五条 员工行为排查应坚持依法合规、审慎实施。排查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员工合法权益。
第六条 员工行为排查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排查反映问题不得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不得打击报复、诽谤诬陷他人。
第七条 员工行为排查应坚持主动预防,教育为先。要加强对员工的廉洁从业教育,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主动预防和避免发生案件。
第八条 员工行为排查应坚持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各级机 构、部门要建立排查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排查、谁负责。
第二章 排查事项
第九条 员工行为排查重点关注员工以下两类行为:
(一)涉嫌案件的行为;
(二)存在隐患可能诱发案件的行为。
第十条 涉嫌案件的行为,是指可能构成犯罪案件的可疑事项,包括但不限于贪污侵占挪用、贿赂、其他犯罪和外部查办等类别。
第十一条 贪污侵占挪用类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涉嫌贪污或侵占银行及客户的资金;
(二)是否涉嫌挪用银行及客户资金;
(三)是否涉嫌设立小金库或进行账外经营;
(四)是否涉嫌组织、参与私分银行财产。第十二条 贿赂类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涉嫌索取、收受贿赂;
(二)是否涉嫌行贿;
(三)是否涉嫌介绍贿赂。
第十三条 其他犯罪类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涉嫌违法发放贷款;
(二)是否涉嫌骗取贷款、票据承兑或金融票证;
(三)是否涉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
(四)是否涉嫌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及其他委托、信托财产;
(五)是否涉嫌违规出具金融票证;
(六)是否涉嫌违规出具保函;
(七)是否涉嫌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
(八)是否涉嫌盗窃公、私财物;
(九)是否涉嫌诈骗公、私财物;
(十)是否涉嫌非法集资、社会融资。第十四条 外部查办类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被公安、司法机关传唤或调查取证;
(二)是否被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
(三)是否被公安机关给予行政拘留、劳动教养或其他治安处罚;
(四)是否被新闻媒体负面报道。
第十五条 存在隐患可能诱发案件的行为,是指虽未构成案件线索,但如果不及时关注或采取处置措施,可能会发展为案件或给银行资产及声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表现、经济往来、社会交往、家庭状况等方面。
第十六条 工作表现方面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有指使、胁迫、诱骗他人违规操作的情况;
(二)是否有受他人指使、胁迫、诱骗违规操作的情况;
(三)是否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情况;
(四)是否有串岗、混岗、操作“一手清”的情况;
(五)是否有随意简化、改变业务流程的情况;
(六)是否有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或经常擅自离岗的情况;
(七)是否有故意推脱、延迟、拒绝轮岗、交流或休假的情况;
(八)是否有故意躲避、抵制录像监控、稽核、检查、审计,或在不合理的长时间内未接受检查、审计的情况;
(九)本人经办或管理的账务是否有非因业务差错或特殊业务处理的原因造成的账务不符或不正常挂账的情况;
(十)是否有故意造成业务差错或账务混乱的情况;
(十一)是否有隐匿、销毁、篡改业务凭证、记录、账册、档案的情况;
(十二)是否有违规为自己办理业务,或违规为父母、配偶、儿女及其他关系人办理业务的情况;
(十三)是否有违规代客户保管存折(单)、办理开户、存取款、更换印鉴、购买重要空白单证、签字等代客服务的情况;
(十四)是否有利用个人储蓄账户或“控制账户”违规存放、过渡本单位财务费用的情况;
(十五)是否有利用个人储蓄账户或“控制账户”违规存放、过渡客户资金的情况;
(十六)是否有利用职权为自己及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十七)是否有经常在上班时间办理私人的商业事务或交易活动的情况。
第十七条 经济往来方面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有以本人或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情况;
(二)是否有与本人收入明显不符的大额炒股、炒期货、炒外汇、买卖基金等风险投资活动的情况;
(三)是否有违规集资或介绍集资、高利借贷、参与经营地下钱庄等情况;
(四)是否有热衷于赌博、大额购买彩票,或购买非法彩票,参与赌球、赌马等博彩活动的情况;
(五)是否有收受、索取客户回扣的情况;
(六)是否有借用、占用客户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财物或向客户大额借款的情况;
(七)是否有让客户支付或报销不正当费用,或向客户提出其他不正当、不合理要求的情况;
(八)是否有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日常消费与个人及家庭收入明显不符的情况;
(九)是否有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聚财敛钱的情况。第十八条 社会交往方面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有参与“黄、赌、毒、黑、传销”等违法违纪活动的情况;
(二)是否有与有劣迹或不良嗜好的客户、社会人员来往密 切的情况;
(三)是否有向有劣迹或不良嗜好的客户、社会人员提供私人借贷、担保的情况。
第十九条 家庭状况方面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否有家庭成员或来往密切的亲友从事传销、赌博、涉毒等非法活动的情况;
(二)是否有家庭成员或来往密切的亲友因从事大额风险投资活动(如经商、炒股、炒期货等)而出现资金紧张或大额亏损的情况;
(三)是否有重大家庭变故造成情绪异常、消极悲观的情况;
(四)是否有违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员工亲属回避暂行规定》(邮银发„2009‟12号)的情况。
第二十条 排查事项由总行统一负责修改、增减。一级分行可以结合实际补充、增加排查事项,但不得修改、删减总行统一规定的排查事项。
第三章 日常排查
第二十一条 日常排查,指员工的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机构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是否存在第二章所列事项和员工行为的合规性及引发风险的可能性进行持续关注的管理活动。
第二十二条 开展日常行为排查,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 行为动态,及时纠正员工的风险隐患苗头,是预防和化解案件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员工从业行为监督管理,教育和引导员工形成良好职业操守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十三条 日常排查应当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一)观察的方式。随时用心观察、留意员工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谈话的方式。主动与员工谈心,及时掌握所辖员工思想、行为动态。
(三)查阅的方式。不定期抽查员工考勤记录、工作文件以及监控录像等相关资料。
(四)问卷的方式。组织员工填写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员工行为状况。
(五)走访的方式。走访员工家庭、客户以及当地公安、司法、银监、纪检、工商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
第二十四条 日常排查应建立工作台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与员工谈话记录,走访客户及外围调查记录,监控录像调阅记录,员工行为排查登记表,网点工作日志,发现问题核实处理情况等。排查台帐及工作资料应妥善保管。
第二十五条 各级机构负责人是日常排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日常排查按照员工管理权限,由员工的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机构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员工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机构负责人负责建立和管理员工日常排查工作台帐,认真做好排查工作相关记录,对日常排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监察部门。
第二十六条 监察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各级机构日常排查工作以及组织协调发现问题的核实和处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等案件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做好日常排查工作。
第二十七条 各级机构应定期向上级监察部门报送日常排查工作情况。
一级支行应每季度向二级分行监察部门报送日常排查工作情况。
二级分行应每半年向一级分行监察部门报送日常排查工作情况。
一级分行应每年向总行监察部门报送日常排查工作情况。第二十八条 各级机构监察部门应定期对辖内日常排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二级分行监察部门应按季度对辖内日常排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一级分行监察部门应每半年对辖内日常排查工作情况检查一次。
总行根据工作实际,不定期检查一级分行及其辖内机构日常排查工作。
第二十九条 员工的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机构负责人在日常排查过程中发现所辖员工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事项之 一的,应当立即组织核实。确认属实或基本属实的,应当立即采取或移交有关机构、部门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及时控制和消除风险。
第四章 集中排查
第三十条 集中排查,指由一级支行及以上机构或部门统一组织,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流程,对规定的事项进行的排查活动。
第三十一条 集中排查包括但不限于:各级机构组织开展的集中排查;各业务条线组织开展的集中排查;监管部门安排开展的集中排查。
第三十二条 集中排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员工自查、员工互查、单位排查、突击排查。
员工自查,是指员工对照规定的排查项目,对自己是否存在相关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如实向组织报告。
员工互查,是指员工对照规定的排查项目,对一定范围内其他员工的行为事项进行的排查操作。
单位排查,是指员工所在单位的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专门人员对照规定的排查项目,对所辖员工的行为事项进行的排查操作。突击排查,是指被举报员工存在风险隐患或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员工存在风险隐患,立即对存在风险隐患的员工行为事项进行的排查操作。第三十三条 各级机构组织开展的集中排查,由监察部门按照案件防控领导小组安排牵头制定排查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审计部门等案件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配合;各业务条线组织开展的集中排查,由业务条线制定排查计划报案件防控领导小组批准并组织实施,监察部门协调配合;监管部门安排开展的集中排查,由相关部门根据监管部门要求组织开展,监察部门和其他成员单位配合实施。
集中排查结束后,各级机构对集中排查情况应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报上级行监察部门。各业务条线组织的集中排查结束后应将有关情况向监察部门报备,监察部门汇总后报案件防控领导小组。
第三十四条 全行性的集中排查由总行根据工作需要统一组织实施。
一级分行每年组织1次(含1次)以上的集中排查。二级分行每年组织2次(含2次)以上的集中排查。下级行按上级行要求开展的集中排查,计入本行的排查次数。
各级机构对关键岗位人员的集中排查可适当增加频次。第三十五条 发现员工有集中排查所规定事项的,由排查机构、部门或排查人提出处理建议,报监察部门。监察部门督促、协调被排查员工所在部门、机构组织核实,确认属实或基本属实的,监察部门、被排查员工所在部门和机构、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有关规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 和消除风险。
对于问题重大的,监察部门应当提出建议,报案件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上级行监察部门报备。
第五章 处置措施
第三十六条 排查发现案件线索的,应当严格按照案件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立案管理和调查处置。
第三十七条 排查发现员工有可能诱发案件的行为之一的,被排查员工的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机构负责人应当采取教育、提醒谈话、责令限期改正等纠正措施,劝诫、督促行为人及时改正。
第三十八条 对被排查员工采取纠正措施仍不能控制或消除风险的,其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机构负责人应当按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关键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立即采取或移交有关机构、部门采取组织离岗检查、实施强制休假、调离本职岗位、责令离职待岗、责令限期退赔、制定并组织实施处置和化解风险的专项方案等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
第三十九条 被排查员工的行为经查实且符合惩戒条件的,应当按照《邮政金融从业人员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十条 员工的直接管理人员、所在部门、机构应当采取 建立专门档案、指定专人监督、责令定期汇报或其他适当措施,对排查发现有本办法规定事项的员工进行持续跟踪,动态掌握行为纠正和风险化解的进展情况。
持续跟踪的期限以确认排查发现的问题不会引发案件或给我行造成资产、声誉风险为必要条件进行合理确定,但最短不少于六个月。
持续跟踪期间,排查发现的风险不能及时消除,或新发现有其他风险的,应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严厉的处置措施。
第六章 排查工作要求
第四十一条 各级机构、部门要充分发挥日常排查在案件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案防工作主动性,认真组织和落实辖内排查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行为动态、工作动态和生活动态,防微杜渐,有效规避案件风险隐患。
第四十二条 各级机构、部门在集中排查中,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排查内容,落实排查方案,确定排查重点内容、重点业务领域、重点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集中排查工作。
第四十三条 各级机构、部门要将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作为加强员工从业行为管理和防范案件风险的两种重要手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组织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工作。
第四十四条 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核实时,应当严格控制 知情范围,严禁泄露、扩散排查人和被排查人等敏感信息。
第四十五条 排查应逐级建立举报机制,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畅通信息反映渠道,广泛征求和听取员工的意见。
第四十六条 排查发现的问题经确认属实或基本属实的,排查人应当受到表扬和肯定,并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四十七条 排查发现的问题经确认失实或基本失实的,除明显为恶意的以外,不得追究排查人责任。
第四十八条 各级机构应加强对辖内机构开展排查工作的指导督促,并将本机构排查工作计划和开展情况及时向上一级行报告。
第四十九条 各级机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员工直接管理人员在员工行为排查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应组织排查而未组织排查的,导致发生案件或资金、声誉损失扩大的;
(二)排查工作流于形式,应当发现问题而未发现,导致发生案件或资金、声誉损失扩大的;
(三)排查发现问题之后,未及时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当,导致发生案件或资金、声誉损失扩大的;
(四)对违反保密要求造成排查信息泄露或扩散,产生不良后果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各一级分行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向总行监察部报备。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总行监察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各级机构、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遵照本办法执行。
附件: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分行(支行)员工行为排查表(样表)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分行(支行)员工行为排查事实确认书(样表)
7.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居民储蓄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的老百姓都有钱而不敢消费, 面对着居高不下的房价, 如电视剧《蜗居》对现实的形象刻画道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心声, 看病费用高昂, 及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也就造就了中国百姓有钱而不敢花的无奈。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一研究对象的原因。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 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我国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保障。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高储蓄率抑制了我国消费, 导致内需不足, 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为了更好了解各种因素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 并结合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2 数据及模型建立
本文模型数据样本为1979—2002年。
单位:%
数据来源: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注:Y代表城镇居民储蓄率;X1代表通货膨胀率;X2代表一年期储蓄利率;X3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X4代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基于以上数据, 建立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3 模型数据分析
利用Eviews6.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输出结果如下:
从图1结果可以看出, R2=0.902429, 修正R2=0.881888, 拟合优度较好, 系数的符号也基本上符合经济意义。
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结果中X1的P值=0.1309>0.05, X3的P值=0.0612﹥0.05都通不过T检验, 在拟合优度较高情况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通过Eviews利用quick———group statistics———correlations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得到最终删去X1, 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存款储蓄影响不大。因而在原模型中剔除X1 (通货膨胀率) , 再一次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结果可以看出, 新模型的R2=0.989629, 修正R2=973074, 拟合程度很高, X2, X3, X4的P值均小于0.05, 通过T检验。
3.2 异方差检验
利用怀特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得到以下结果:
Obs*R-squared的P值为0.1741>0.05, 所以接受原假设, 即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3 自相关检验
由图2可知DW值≈2, 由DW≈2 (1-P) 得到P≈0, 所以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综上分析, 最终得出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模型:
Y=-0.287593+0.030762X2+0.434269X3+1.350501X4 (-6.699751) (6.358840) (2.245390) (9.555070)
4 模型结论分析
从上面的测算模型可以得到:一年期储蓄利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涨0.030762%, 即说明了利率上涨会吸引人们把钱存进银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率变化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率一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涨0.434269%, 也进一步证实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促使人们更多的进行储蓄;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程度很大,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涨1.350501%。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明显高于低收入者。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对居民存款储蓄影响较大, 而储蓄利率对居民存款储蓄影响相对较小。
5 本文的局限性
(1)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不够新, 由于有些变量各年份数据不连贯, 综合考虑只选择至2002年的数据, 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测算模型的准确性与代表性。
(2) 鉴于笔者学习程度受限, 未把可能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考虑在内。由于无法把中国居民的历史心理因素以及将人们预期进行量化, 加之中国自古提倡节俭, 风险防患意识较高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倾向于储蓄, 笔者认为这也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该模型的代表性。
6 建议与分析
“存钱防老, 存钱防病, 存钱教育后代”已成为一代代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要改变这一情况并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 而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当我国社会制度趋于完善时, 消除人们的顾虑, 人们才有信心把存在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这样才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 积极引导居民消费。考虑到以上分析结果中收入及基尼系数对储蓄的影响程度, 也可通过合理分配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3) 稳定价格。特别是稳定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 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在备有一定储蓄的基础上拿钱出来消费。
参考文献
[1]卢君生, 蔡锐.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2]屈宏斌.居民储蓄高增长堪忧[N].经济观察报, 2003-03-31.
[3]潘雅琼.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03 (6) .
[4]刘隽亭, 乔瑞红.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及特点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 (2) .
[5]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 1999 (11) .
8.别打居民储蓄的主意 篇八
难道居民有钱不肯花或者不会花?
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要解释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而消费需求不旺这种现象,必须理清两个问题。一是居民储蓄存款到底多不多?二是居民存款是为了干什么用?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步德迎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大多数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大多数居民储蓄存款是为子女教育、养老、防病以及意外之需等,不可能立即消费或者投向股市。
步德迎算了一笔帐。他说,从实际需要考虑,目前大多数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8万亿元居民储蓄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只有6200多元,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估计,即占人口20%的人拥有储蓄存款的80%,这最富有的20%的人群人均储蓄存款也就25000多元,其余80%的人人均储蓄存款只有1550多元,户均不到5000元.想想一个家庭有5000元存款能干什么?这只是生一场病的住院押金数。
而且,这8万亿元居民储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类机构、企业的小金库,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的生产资金。所以,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手中的存款用来应付日常急需都捉襟见肘,还谈什么增加消费?更谈不上到风险性很大的股票市场上投资了。因此,无论是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还是股票市场低迷,都不应打居民储蓄的主意。
再来看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目的。储蓄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活期存款,需要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股市投资显然无法做到。储蓄存款中的大头是长期储蓄。据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在各项储蓄目的中,选择首位人数的比例分别是:子女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1.9%,防病、失业或意外11.1%,选择"得利息"的低于5%。大部分储蓄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因此,将储蓄资金向股票市场分流的可能性很小。
有观点认为,居民这8万多亿元储蓄闲置在银行,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引导其进入股市。步德迎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说,8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闲置在银行,而是由银行以长短期贷款的形式转化为无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真让这8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走出银行进入股市,那等于将上百万企业的资金抽走去支持股市,在股市繁荣的同时,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满足其资金需要,而大多数企业则因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而陷入困境。
那么,现在民间投资仍显不足,与居民储蓄倾向较强有没有关系?步德迎对此解释说,这需要分析投资不足的原因,要区分是因为消费非正常收缩导致投资需求不足,还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不畅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后者,而且主要是农村投资渠道少。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将多出来的那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如发行政府债、企业债和股票,从而保持供求的平衡和经济的正常增长。应当指出,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最安全、最方便、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的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国债。农村居民缺乏国债投资渠道主要是因为农民居住分散,面向农民发行国债发行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农民储蓄存款免征利息收入所得税的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考虑。
从长期看,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虽然持续增长,但储蓄倾向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33.9%,90年代年均增幅降至27.6%,而80年代和90年代名义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4%和17.1%,本来GDP增长加快后居民储蓄增长也应相应加快,但实际情况却是储蓄倾向下降。当然,90年代与年代有许多不可比因素,如90年代发行国债增多、证券市场出现并快速发展、基金和保险等投资渠道增多等,但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的增速仍然是下降的。因此,不能说近几年需求不足是储蓄过多造成的,而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不畅造成的。
9.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储蓄业务制度 篇九
1.普卡的最高额度是万,金卡的额度为万到万。
2.普卡的取现比例为%,金卡的取现比例为%。
3.金卡的年费为元/年,首年刷够次免次年年费。
4.普卡的挂失费为元/次,金卡的挂失费为元/次。
5.重置密码费普卡元/次,金卡费为元/次。
6.信用卡取现的交易代码为。
7信用卡存款的交易代码为。
8信用卡自动还款加办申请交易代码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金卡的发卡目标有()
A.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主的申请人的经营年限为1年。
B.乡级(含)以上党政机关的在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副主任科员以上工作人员;
C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机构的中方管理人员
D中国500强企业在一、二线城市所设机构从事管理及以上工作的人员,三线及以下城市所设机构中的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
2.以下选项不可以申请我行的金卡有()
A主卡申请人年龄为65周岁
B附属卡申请人年龄为15周岁
C主卡申请人年收入为2.5万元
D附属卡申请人为60周岁。
三.问答题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篇十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6日成立,承继原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将继续从 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的业务。截至2008年7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全国36 家一级分行、312 家二级分行、20089 家支行已全部挂牌成立,邮政储蓄
银行正加快转型和发展,朝着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银行方向发展。邮政金融业务 是综合利用邮政网点的基础设施、人员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的零 售金融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确定近几年的经营目标是:向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目前,市场定位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 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邮政储蓄银行确定未来的总体目标是:依托邮政网络,确立服务城乡大众、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走低成本、差异化特色经营之路,以资本节约型业务
为基础,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努力将邮政储蓄银行建成国内网络强大、客户众多、资产优良、资本充足、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银行。
2.信息化建设情况
1993 年底开始实施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技术改造工程(又称“绿卡工 程”)。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已建成了全国覆盖面最广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截至 2007年底,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达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 网点2 万个,ATM机超过1万台。其中,58%的储蓄网点和66%的汇兑网点分布 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之一。截至2008年8月末,邮 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9820 亿元,是中国第5 大存款机构;邮政绿卡发卡量达2 亿 张,为中国第3 大发卡银行机构。
近年来邮政汇兑业务发展平稳,每年开发汇票2.2 亿张左右,收汇款额2700 多亿元。国内邮政汇兑业务品种主要有普通汇款、电报汇款、入账汇款、礼仪汇 款等。目前正在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汇款、网上汇款等业务。开通了与美 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cn 103
国、日本、芬兰、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巴西、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 亚、西班牙、法国、奥地利、丹麦、南斯拉夫、秘鲁、罗马尼亚、越南、哈萨克 斯坦、香港、国宝银行、巴基斯坦等23 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的汇票互换业务。全
国31 个省(市、区)的236 个通汇局都开办了此项业务。
近两年代理业务发展力度加大。目前代理业务品种主要有代理保险、代理国 债、代收代付(如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代收电话费)等。全国31 各省(市、区)均签订了保险兼业代理协议。目前开办的其他中间业务还有如下几类。代理 业务:彩票、长城卡;代收业务:移动电话费、固定电话费、寻呼费、发行费、学费、书费、交通罚款、菜金、牛奶费、农电费、旅游费、水费、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Internet 通讯费、物业费、卫生费;代发业务:养老金、工资、下岗
职工解困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金;其他业务:邮政储蓄IC 卡,消费卡、电话卡;与中国联通合办营业点;代付电话亭酬金;代售:寻呼机、Internet 上网
卡、企业债券;代缴税金。
面对全国庞大的运营体系,亟需解决的就是财务核算、数据处理与管理难题,良好的财务管控是邮政储蓄银行稳健、快速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基石。2008 年4 月18
11.存款刚性使居民储蓄难以逆转 篇十一
调查显示,有72.9%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这个数字较上季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认为利率适度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5.9%,较上季减少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减少2.4个百分点。对利率认可度的降低使得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减弱。
银行存款利率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分。所谓名义利率就是一定时点上对物价变动率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而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的差额。由于剔除了通货膨胀率,它反映了利率的实际水平。
1995年以来,我国经历了连续8次降息,我国存款的名义利率已经达到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2002年2月份第8次降息之后,我国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一直维持在1.584%(扣除20%的利息税)的低水平。自2003年1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后,并逐步走高。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2003年10月以来,我国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出现"负利率"的情况。5月末,CPI同比增长4.4%,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9%,扣除利息税后的实际利率则为-2.168%。目前存款实际利率已全部为负值。
存款利率受到管制是"负利率"出现的根本原因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从理论上讲,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不应是负的。任何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都应该看成是资金价格的扭曲。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在一些以经济增长为先导的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也曾多次发生。这种资金价格的扭曲是由于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的管制造成的,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一般很难出现,即便出现也会很快发生调整。这是因为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利率由资金的市场供求自行决定,一旦实际利率为负,资金的出借者自然会减少资金的供给,从而推动名义利率向上调整,使实际利率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实施以来,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金融债与国债发行利率、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等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基本实现市场化。而按照"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也逐渐实现浮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已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0.9至1.7的幅度已使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因此,目前真正被管制的仅有存款利率。在物价发生变动时,由于存款名义利率受到管制,其实际利率就会相应出现波动,容易出现负值的情况。
"负利率"促使居民储蓄分流
存款实际利率走低甚至出现负值将使得居民储蓄资产缩水,从而使居民的储蓄倾向降低。居民会调整理财思路,选择那些更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例如去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购买住房等固定资产。居民消费倾向增强,增加即期消费。在消费信贷存在的前提下,还会通过贷款,减少延期消费,增加即期消费。对有债务的居民而言,实际利率为负还会促使居民提前偿还债务。
就现实情况看,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1.2%,较上季提高0.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02年以来的较低水平;选择"提款购买国债"、"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5.5%,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出现热销,提前还清个人住房贷款的情况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出现分流。5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人民币)余额同比增长16.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已连续4个月同比少增。前5个月累计新增居民储蓄8984.21亿元,同比少增381.71亿元。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轻微为负的实际存款利率,尚未给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储蓄存款刚性不会出现逆转
12.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篇十二
1.1 研究内容和意义
全球经济不平衡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合理特点,就是收入相对较低国家储蓄率高,而发达国家富裕人群过度消费。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态势,投资率从1992年的36.6%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43.5%,消费率则从1992年的62.4%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相对有关经济体,我国存在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平稳、可持续的拉动作用,但消费增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储蓄作为支撑,在储蓄不足情况下过度消费,必然损害经济的健康运行。那么居民总消费与总储蓄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既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1.2 研究假定与研究假设
为使研究结果不产生歧义,本文特做假定:样本数据真实可靠。本文采取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有关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真实情况。
根据以上假定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提出相关假设: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存在线性相关性。
2 模型介绍
2.1 相关分析概念、基本思想及其作用
相关分析有时称为回归分析,有时也把整个内容分成相关与回归两部分。这种区分主要是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不同决定的。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同于函数关系。在相关关系中,反映某一现象的标志值(作为自变量)与另外的标志值(作为因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基本思想: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所作的统计研究,要做到数量上反映现象间复杂的相互联系,首先要凭借研究者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工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做定性分析,以免把不相关或虚假相关现象拿来进行相关分析。定性分析能对总体的一系列标志找到其中有联系的成对标志,确定哪个是因素标志,哪个是结果标志,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作用:根据实际观察或试验取得的资料,分析它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反映这种关系。这样就可以从理论上确定,当某一标志的值发生变化时,另一有联系的标志值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动。这就为研究和估计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依据。
2.2 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
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用来度量定居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例如,测度收入与储蓄、身高与体重等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时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它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n为样本数;xi和yi分别为两变量的变量值。据此推导得到以下公式
undefined
式2只代表了样本的相关系数。虽然样本相关系数r可以作为总体相关系数ρ的估计值,但是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从相关系数ρ=0的总体中抽样的杨本相关系数r不一定为0.如果对r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成立,可以应用正态分布来检验。但从上面对r的抽样分布的讨论可知,对r的正态性假设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通常情况下不采用正态检验,而采用t分布检验。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假设。H0:ρ(总体的相关系数为0)
H0:ρ≠0(总体的相关系数不为0)
第二步,计算检验的统计量。undefined,其中(n-2)为自由度。
第三步,确定显著性水平α,并做出决策:若undefined,拒绝H0;若undefined,接受H0.
3 实证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为了研究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了2001~2009年的相关数据,把居民总储蓄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总消费作为解释变量构建相关模型。在SPSS中定义变量,然后在数据表中输入样本数据。如(表1):
在SPSS的Output窗口,输出(图1):图中显示的是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数据散点图。可以看出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为了解两者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我们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加以研究。
表2至表5为SPSS16.0根据表1的数据,以居民总储蓄为自变量,居民总消费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返回来的结果:
①相关系数表(详见表2)分析。
相关系数表显示,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相关系数通过1%水平下的双侧显著检验,显著性值sig.为0.000,均小于0.01,因此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且为正相关。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②模型概述表(详见表3)分析。
模型概述表显示,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81,即因变量变化的98.1%能够由自变量解释。
③系数表(详见表4)分析。
系数表显示,回归系数常量为17238.264,但是sig为0.002,常数项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413,相对的sig为0,具有显著性。所以从图中可知一元线性方程为:
居民总消费=17238.264+0.413*居民总储蓄
a.因变量:居民总消费
4 结论分析
综上所述,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表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居民总储蓄的增长比率明显高于消费的增长水平。所以很明显我国存在着高储蓄与消费不足的的问题。
另外,根据调查发现:中国居民总储蓄的增加主要是企业储蓄增加所引起的,而普通民众收入的增长很不明显。所以,目前的投资储蓄的失衡或者说投资消费的严重失衡,本质上是我国分配结构的严重失衡,是高度集中的企业性利益集团对高度分散的居民利益的一种侵蚀。
高储蓄率既是支撑我国高投资和高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储蓄偏高导致消费相对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内需增长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从本质上看清了国内高储蓄、低消费的症结所在,也就好开出改革的药方,为居民合理分配其收入及政府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5 建议措施
研究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采取的对策应是对方面的、综合的。但是,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仅仅从高储蓄的总量层面出发很难制定针对性政策。因此,从其他常规角度考虑,有以下几方面:
①应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确保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让国民无后顾之忧。
②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的是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的中产阶层消费能力。
总之,扩大国内消费,既是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因此,政府应注意从本质上把握我国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症结所在,正确认识储蓄与消费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台一个相关政策,以指导中国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尽可能防范把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压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周期上的风险,真正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从1992年的62.4%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相对有关经济体,我国存在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从实质上把握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症结,文中借助SPSS16.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2001—2009年的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总储蓄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措施,为居民分配其收入和政府制定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居民总消费,居民总储蓄,相关分析,SPSS
参考文献
[1]王雪华.管理统计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70-171.
[2]王立杰.统计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6-176.
[3]王瑞卿.统计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教琳,刘秋红,杨雯.统计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推荐阅读:
Aqlfbm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文库10-05
中国钢琴发展论文10-06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06-26
中国的周边形势论文06-27
中国民间艺术论文07-23
易经与中国文化论文09-02
我与中国梦_论文09-14
中国画赏析论文09-19
中国梦议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