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规程(共8篇)
1.学校管理规程 篇一
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范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地规范化,特制定我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规程。
一、实施目标: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里。
(二)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成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地发展与提高。
(三)按国家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课,教师要按《课程标准》教学。
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为学服务,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总结是教学常规的基本项目,教育科研是教学常规地延伸。
二、教学计划:
(一)教学管理处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实施措施与督导评估办法,重点工作安排等内容。
(二)教研组计划包括目地要求、主要工作任务、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等内容。
(三)教师学科计划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学期地教学内容、内在联系、教材地重难点)、学期教学任务要求(含各章、各单元地目地要求)、主要措施(要求详细、具体、切实可行)、进度安排等内容。教学管理部要对相关计划进行审定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三、备课:
(一)备课要做到“五备”。
备课标,胸有全局﹔备教材,心中有数﹔备学生,心中有人﹔备教法,灵活有序﹔备学法,积极引导。(二)备课要有全册备课、单元(章节)备课和分课时备课。
全册备课应体现全册的教学目标要求﹔单元(章节)备课要体现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三)分课时备课即教案一般由课题名称、目地要求、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部分组成。
各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提倡写课后感,学校要进行写课后感的指导,促进教师从反思中进步,教师每学期所写课后感要占备课总课时地50%以上。(四)集体备课要求每周一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力求做到教学目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进度与检则基本一致。
(五)每学期两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教案检查,做到每月一次,检查时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并盖章。
检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落实。四、课堂教学:
(一)基本要求:按课表√按时间上下课,中途不得出入教室﹔
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不得吸烟,应关闭通信工具﹔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简炼、清楚、易懂﹐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及实验进行教学。
(二)讲课要做到“五为”。
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六突出“,突出课程新理念,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三)课堂教学要有充分地准备,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地现象,一旦发现照搬教参或特级教师教案上课者,学校在全校通报批评。
五、作业批改:
(一)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之内。作业基本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完成。(二)作业次数。语文:小学低年级要有课堂练习,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每两周一篇。小学数学每天要有课堂练习,音美体、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每学期有一至二次优秀作品展或技能表演,鼓励作让创新。
(三)作业批改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发,要有批阅日期、批阅等第,要建立更正制度,课堂作文要有眉批或尾批﹐其中尾批要占执教学生总数地二分之一,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讲评。
(四)教学管理部每学期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每月一次,检查要
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要盖章﹔作好检查记录,找出特色,指出问题,提出要求。
六、辅导:
(一)辅导学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辅导学生要做到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辅导内容。
解答问题疑难,培优补差,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方法、目的地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各种竞赛证书、中英文钢笔书法及美术、电脑作品等,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七、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一)教学管理部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每周一次,做到有课题、有时间、有地点、有内容、有记录,确定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认真﹔校教研组或综合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重点解决遇到地实际问题。
(二)副校长必须带一门课,且有课时教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校长、书记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且有、听课笔记﹔教学管理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任教不足三年地教师每周至少听课20节:其它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三)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讲一节公开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至二节观摩示范课,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及时评课、研究、交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四)听课笔记要注明日期(年月日),记录讲课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步骤要有评价记录,最后对该节课要有总体评价,即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地建议。
不断提升教师的评课水平。(五)各教研组将每周教研活动记录以活页形式上交教学管理部存档﹔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讲座,并存有讲稿﹔教师人人有理论学习笔记。
(六〉教学分析和总结。做好学期教学工作分析总结,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学生能力发展状况,主要经验,存在地问题和原因及改进地措施,写出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
(七)学校每月检查―次教研活动,及时研究教研工作的过程性资料﹔期末学校对相关总结、论文进行审定、评比、表彰。
检查结果有记录。2.学校管理规程 篇二
种猪的外貌与毛色符合本品种要求,面目清秀,外生殖器正常,四肢强健。
2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2.1 饲喂方法
30 kg以前,不限饲;30~50kg,限饲饲养;配种前10~14 d,根据母猪的体况,每天增加0.5~1kg饲料,实行短期优饲。
2.2 管理
饲养人员应多接近母猪,注意观察初情期和发情是否正常。上圈7 d后,加强免疫,猪瘟苗2~4头份。
3 配种
3.1 初配年龄
初配年龄为6~7月龄,体重达45~60 kg。
3.2 发情症状
发情时表现为阴户红肿、扒圈、鸣叫、烦躁不安,减食,爬跨同圈猪,有黏液从阴门流出。
3.3 配种时间
在母猪发情后36 h左右配种,符合“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规律。
3.4 配种方法
配种方法有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
3.5 配种记录
配种的当天做好记录并注意观察已配种的母猪是否返情。
4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4.1 饲喂方法
配种当天减少饲料喂量;配种1~30d保持相对稳定,在保证青料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喂量1.5~2 kg;妊娠31~99 d,每天喂2 kg以上;妊娠100~112 d,每天饲喂1.5 kg,满足胎儿快速增长的需要;产前2 d,供料1 kg;产前1 d,供料0.5~1 kg或停料。
4.2 产前预防
在妊娠第99 d肌肉注射大肠杆菌疫苗;第107d驱体内外寄生虫,并将母猪转入产仔圈。
5 接产
5.1 接产准备
准备好接产物品,如照明灯、保温灯泡、檫布、碘酒、肥皂、消毒药、抗菌素等设备;妊娠第114 d有专人守候,做好接产准备。
5.2 接产
接产人员应剪去指甲并磨平,洗净手臂,用2%来苏儿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或带上干净的塑料手套。仔猪产出后,迅速用柔软的毛巾或布将其鼻、嘴和全身黏液檫干净。
5.3 断脐
把仔猪躺卧,将脐带内的血液反复向腹部方向挤压,然后距腹壁3~4 cm处掐断脐带,用5%碘酒消毒。
5.4 难产处理
母猪破水0.5 h后或上一头产下后下一头间隔30 min以上仍不见产出,反复阵痛、努责、呼吸心跳加快,但产不出仔猪,即为难产,应及时采取人工助产或请兽医来处理。
6 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分娩当天,多喂水和易消化的汤料,供给充足饮水,补充适量的食盐。断奶前3 d开始减少喂料,减少精料至0.5~1kg,母猪产后最好注射一针青霉素,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7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7.1 及时吃足初乳
仔猪产出后要尽早吃上初乳,最晚不超过24 h。
7.2 固定乳头
固定乳头的原则是把弱小仔猪放在前面的乳头,强壮仔猪放在后面的乳头,持续2~3 d。
7.3 仔猪寄养
一头母猪产仔数超过其有效乳头数,或因为母猪产后奶水不足、产后死亡等,均应对仔猪实行寄养。
7.4 疾病预防
刚出生的仔猪口服2 mL的庆大霉素。
7.5 补铁
仔猪生后3~5 d,注射补铁针剂。
7.6 仔猪诱饲与补饲
早诱食,诱食越早越好,一般以出生后第7 d为宜。
7.7 阉割
根据仔猪个体大小和健康状况,可在20~30日龄时对仔猪进行阉割。
7.8 断奶
可在28~35日龄对仔猪断奶。
8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8.1 饲喂方法
做到少喂勤添,每天投料4~6次,在断奶2~3周后可以将饲料逐步换为仔猪饲料。
8.2 管理
3.哺乳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篇三
哺乳期仔猪窝成活10头以上,母猪断奶至发情间距为3~5天;仔猪3周龄断奶平均个体重6千克以上,4周龄断奶平均个体重7千克以上,5周龄断奶平均个体重8.5千克以上。
二、哺乳母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1. 产房清洗消毒。母猪临产前10天必须对栏舍和设施工具等用高压水泵彻底清洗,干燥后完成维修保养工作并进行第一次消毒。进猪前24~36小时,采用火焰或药物熏蒸进行第二次全面、彻底消毒。以后每周用聚维酮碘、戊二醛、百胜等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交替使用,并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说明进行配比使用。
2. 生产工具和药械准备。生产工具包括扫帚、拖把、料车、料铲、麻袋、补料槽、耳号钳、记录本、保温灯、牙剪、毛巾、木桶、温水、电子秤、称猪箱、笔、接产布、剪刀等。药械要准备注射器、手术剪、止血钳、结扎绳、消毒液、抗生素、干燥粉、催产素、碘酊、缩宫素、高锰酸钾等。
3. 母猪提前上产床。准确推算预产期,提前将日期记在卡片上并贴到产房墙壁醒目位置。母猪在产前7天左右上产床,同时将预产期标记在产栏或产仔箱上。注意观察母猪临产征兆:母猪食欲减退、时起时卧,频频排尿,乳房饱满,外阴红肿,后部乳头可以挤出乳汁。
4. 难产的处理。有羊水排出、强烈努责后1小时仍无仔猪排出或产仔间隔超过1小时,即视为难产。胎衣不下或胎衣不全的要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人工助产。临产母猪子宫收缩无力或产仔间隔超过半小时者可注射缩宫素。注射催产素仍无效或由于胎儿过大、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原因造成难产应立即人工助产。人工助产时,要剪平指甲,润滑手臂并消毒,手掌心向上,五指并拢,随着子宫收缩节律慢慢伸入阴道内,抓住仔猪的两后腿或下颌部;当母猪子宫扩张时,开始向外拉仔猪,努责收缩时停下,动作要轻。拉出仔猪后应帮助仔猪呼吸,产后阴道内注入青霉素等抗生素。
5. 胎衣不下的处理。母猪分娩后24小时以内,按说明用聚维酮碘、卫可、百胜等药物冲洗子宫,2小时后可将滞留胎衣剥离排出。产后立即清除胎衣、死胎和产后污染物,并擦净母猪会阴部。如果母猪患子宫炎,应尽早采取药液洗宫的方法治疗。
6. 饲料营养与饲喂。提高饲粮营养浓度,洋种猪饲料粗蛋白18%、消化能14.63兆焦/千克、赖氨酸0.86%,饲料中还要分别添加4%~6%的油脂和维生素B粉;土种猪饲料粗蛋白16.8%、消化能13.13兆焦/千克、赖氨酸0.80%。母猪产前3天开始减料,渐减至日常量的1/2~1/3,产后3天恢复正常,自由采食不限量,每头每天5~6.5千克。对于便秘的母猪在产前、产后饲喂0.75%~1.5%的电解质、轻泻剂(维力康、芒硝、小苏打)。母猪日喂2~3次,夏季高温季节可增喂1~2次。
7.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产房内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50%~70%,保持空气新鲜。当舍温低于16℃时,要加热增温;当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超标时,要通风换气。冬季在中午外界气温较高或室内温度较高时开窗通气。夏季当温度超过30℃时,采取喷水、通风等方法降温。
8. 及时清扫。每天至少要清扫猪舍内的灰尘、残料、猪粪、垃圾等2次,产床上的粪便要随时清除,排粪沟要保证畅通,无积粪。
9. 患猪诊治。经常观察猪群,对表现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腹泻或粪干、气喘、子宫(阴道)炎等的患猪要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治疗,并做好诊疗记录。
三、仔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1. 接产。产前对母猪的乳头、阴部进行清洗消毒并挤掉每个乳头内最初几滴奶。仔猪出生后,立即将其口鼻内黏液清除、擦净,在离仔猪腹部3厘米处断脐并消毒,然后用抹布或干燥粉将猪体擦干。
2. 假死猪的急救。发现假死猪(脉搏跳动,但呼吸停止),用两手分别捏住仔猪前胸与臀部,使其腹部向上,右手由胸部向腹部按压,以促使肺部恢复呼吸活动,当仔猪猛然发出声音后再重复做几次,直到呼吸正常为止;也可一手提后腿,使仔猪头朝下,一手轻轻拍打其胸部,直到发出叫声;如果仔猪鼻腔有黏液,则要一手握住仔猪后脚和脐带,另一手握住颈部,用力将黏液甩出。
3. 注重保温。用电热板或加热灯给仔猪加温保暖,第一周温度控制为30~32℃,以后每周降2℃左右。
4. 仔猪寄养、补铁、补硒。仔猪要尽早吃上初乳,对不能自行吮乳的仔猪挤初乳至注射器中灌哺。日龄相差不超过3天的仔猪可寄养。仔猪2日龄内要注射血康、富来血、牲血素等补铁剂,同时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
5. 称重、打耳号、剪牙。仔猪出生24小时内称重、打耳号、剪牙。用剪牙钳在仔猪牙根处剪掉上下两侧犬齿,弱仔不剪牙。填好哺乳记录和生产管理记录。
6. 固定乳头。3日龄内遵循“前后大、中间小”的原则人工辅助仔猪固定乳头。
7. 仔猪饮水。3日龄仔猪开始训练饮水,专设水槽或将自动饮水器的嘴加垫,使之有少量常流水,引诱仔猪吮吸。冬天供给30~37℃饮用水。
8. 补料、去势。5~7日龄开始补饲专业厂家生产的高档专用开食料,保持饲料新鲜、清洁,少给勤添,夜间补添1次。每天补料4~5次。育肥公仔猪于7~15日龄去势。
9. 做好防疫。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伪狂犬、圆环病毒、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支原体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0. 断奶。仔猪一般28~35日龄断奶,常见断奶方法如下:①逐渐断奶法。如母猪乳汁充足,仔猪长势很好,可采用此法。具体方法是在预定断奶前4~5天,把母猪与仔猪隔开,每天定时先让仔猪吃饱饲料后再吸乳,逐渐减少哺乳次数,降低仔猪对母乳的兴趣,最后全部断奶。②分批断奶法。将体重大的仔猪先断奶,让个体小的仔猪继续留在母猪身边哺乳。此法可避免出现僵猪,但断奶期较长,影响母猪配种。有弱仔出现时,可采用分批断奶法。③一次性断奶法。如一窝小猪生长发育比较整齐,可实施此法。仔猪断奶时先把母猪赶走,仔猪留在原栏继续饲养7~15天,然后转入保育舍。
4.路政巡查管理规程 篇四
1目的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辖路段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3职责
3.1路政大队
负责对路政队业务实施指导、监督和考核。
3.2业主公司监控中心
负责对全线交通状况实施即时监控,对交通安全、突发事故及时调度人员和装备,并按事件性质及严重程度通知交警、消防、医疗、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对路政工作实施监督。
3.3路政队
路政队队长负责所辖路段的路政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落实、监督和管理。
3.4路政员
履行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职责,实施路政巡查、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协助交警处理交通事故,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帮助,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巡查辖区内路产及设施的状况;向监控中心通报异常情况及事故处理情况。
3.5按《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有限公司综合经营管理规程》协助业主公司综合事务
部加强对沿线加油站的安全卫生工作检查,每月不少于二次,并对违规情况责令改正,同时将检查结果报送综合事务部。
4工作程序
4.1路政队按时报送《值勤排班表》至监控中心和路政管理部;实行全天候24小
时巡逻,白天全线巡查2-4趟,夜间全线巡查1-2趟,雨雾天气或特殊情况应适当增加巡查次数。高速公路每天巡查不得少于2次。
4.2路政巡查的内容和要求:
4.2.1依法实施路政巡查,记录巡查情况,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2.10
4.3
4.3.1
(1)
(2)实施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变化的监控, 制止公路两侧违法建筑。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止、纠正、查处各种违法利用、占用、污染、挖掘公路路产的行为。对申请特殊利用、占用、挖掘公路等事项进行现场勘验。检查监督路政管理部门批准事项的实施。处理违法行为,通过调查、询问、取证、查询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监督施工路段落实车辆安全通行的保障措施。对与管辖的高速公路相关或相接的在建公路实施提前介入,全过程巡查和管理。记录路面、边坡、公路附属设施状况,通报行车情况及巡逻位置,处理各项紧急事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路政管理巡查职责。执行巡逻和相关业务前,路政员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履行好交接班制度 必须在值班室进行交接班,并按规定着装。提前15分钟进行交接班,如交班路政员正在处理事故不能按时进行交接班,接班路政员必须准时在办公室等候。
(3)交班前当班路政员应先将车辆加满油。交班路政员应将办公包、照明灯、皮
尺等物品拿到值班室认真清点,填写巡查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完成PDA系统同步工作,并把当日处理的无路产损失事故录入路政办公网。需交由下一班处理的事情必须在巡查日志上列明。
(4)交接班路政员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接,仔细查看巡查记录和核对交接班记录,清
点工作用品,检查各种文书和办公设备。交接完毕后双方在《路政巡查记录本》和《路政队巡查组交接班记录表》上签名。如发现文书遗失和设备损坏的情况,应及时做好书面记录并向队长报告。发现有关凭证用完或即将用完,应及时到内业处领取。
(5)接班路政员在出车前应对车辆进行检查,确认车况良好后方能出车。如发现
车辆损坏或异常,应及时向队长汇报。
4.3.2路政员巡逻时必须携带好巡查用具和器材,主要包括:行政执法证、执法文书、数码相机、PDA、皮尺、路锥、强光手电筒、手机、灭火器、防毒面具、急救药箱及临时标志等,巡查前应检查其完好程度。进行路面作业时,必须穿反光衣、戴帽。夜间作业时应手持发光指挥棒或手电筒。
4.4在出勤时向监控中心报告当班路政员姓名、巡查车牌号码。巡逻车进出高速公
路收费站时,应向监控中心报告进出收费站的时间,并输入PDA。
4.5巡逻车在巡逻过程中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白天巡逻时时速不得超过80公里,夜间或行车条件较差时应减速行驶并打开警示灯。特殊情况下车速不得超过道路最高限速。
4.6路政员处理紧急事件需穿越高速公路时,应距通行车辆500米以外疾步通过,夜间通行时,应向着来车方向晃动强光手电或发光指挥棒。
4.7巡逻中发现有停驶车辆或有人拦截时,应在其前方20米外的紧急停车带上停
车,由副驾驶位路政员下车处理,在没有问明情况或作出初步处理前,汽车发动机不能关闭,驾驶位路政员不能离开座位。
4.8发生重、特大事故或突发事件要立即报告路政值班领导和监控中心。
4.9
4.10
4.10.1
4.10.2
4.10.3
4.10.4为了确保快速反应,如发生第一点事故而巡查班距离事故地点较远(预计在30分钟内不能到达现场);或巡查班距离较远而机动班能在较短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等情况,由队长负责调度机动班前往处理。交通事故现场处理 路政员接监控中心通知有事故发生,应在五分钟之内出发(30分钟内到达现场,但车速不得超过最高限速)。如方向不对,在安全的情况下可先下一人带上勘验用具横穿公路到事故现场了解情况,另一人视情况而定。到达现场立即向监控中心报告到场时间,随即封闭事故车道。在做好安全措施后把车辆开到事故车辆前方20米处以避免意外发生,在拯救队到达现场后再进行路产损坏勘验工作。在封路和解封时应注意摆放第一个路锥和回收最后一个路锥的安全操作,摆放和回收路锥过程应保持面对来车方向和沿公路边行走,封路点与事故点距离要保持150米。做好安全措施后及时向监控中心报告现场基本情况、路面交通状况、人员伤亡情况。组织滞留人员及车辆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协助事主保护贵重物品。发生公路堵车现象,先协助交警疏导交通,随时向监控中心报告现场交通情况,待堵车现象得到缓解后,再进行事故现场勘验。
4.10.5处理索赔案件时必须把事故车辆的保险编号记录在赔补偿清单备注栏上,并
对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卡拍照,以便索赔工作的进行。对于索赔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除滞留肇事车辆外还要暂扣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证件。
4.10.6勘查现场确定路产损坏情况后,随即进行PDA操作,文书完成后应及时要求事
主签名(并按指印)确认(先与事主进行《询问笔录》待事主确认损坏情况后,再要求事主在其它文书上签名)。如现场交纳赔偿款的必须填写《自愿书》,如现场不能确认路产损坏情况的必须做好勘验笔录、询问笔录以及索赔清单。(1)现场没有交纳赔偿款的需要责令车辆停驶,交警又未立案的,还应制作《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并把《公路赔(补)偿路产损坏清单》相关联交给拯救员并要求其签名确认。(2)如交警立案的,必须把《公路赔(补)偿路产损坏清单》相关联分别交给处理事故的交警、拯救队签收。(3)如拯救队通知的索赔案件,在完成有关程序后把《公路赔(补)偿路产损坏清单》相关联交给拯救队签收。
(4)凡交警扣车或路政责令车辆停驶一律要把《暂扣/滞留通知凭证》送到拯救队内勤处,并要求对方签收。
4.10.7事故处理完毕后,向监控中心报告路产损坏情况和事故处理完毕时间。
4.11路政员负责对路面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施工安
全管理规定》和《施工安全协议书》。
4.12桥下空间巡逻执行《桥下空间管理规程》。
4.13路政员在巡逻桥下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对桥底违章堆放杂物的先动
员
5.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篇五
目的:建立生产统计管理规程,保证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为制订计划、指导生产、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范围:生产统计管理工作
责 任 人:生产部计划统计员、车间主管、班组长
内容:生产计划部必须设立专职的统计人员,人员必须相对稳定。
2统计报表的管理:
2.1、统计报表必须按统一格式、内容、计算,及时、准确严格填写报表。
2.2、统计报表的格式、内容,要标准化、统一化。
2.3、统计员负责统计档案的管理。统计人员必须按时完成统计报表报送工作,不得因其他活动影响而迟报或停报,因特殊情况停报或迟报,需先汇报并做好安排。生产车间的员工必须配合统计人员的相关工作。生产日报表的填写、报送、处理及处罚:
4.1、车间班组长负责本班组生产情况的统计,每日填写生产日报表。日报表的填写必须认真,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以便日常技术分析和生产安排提供依据。一次填写不认真、不准确,给予班组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主管30-50的工分处罚。
4.2、车间班组长上报的生产日报表必须及时,下班前15分钟完成日报表填写,且必须经车间当班主管审核签字,并上报生产统计员。一次填写不及时,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
4.3、车间班组长上报生产日报表时,必须提供领料单,废品、料头、铝屑入库单,待处理入库单,成品入库单,所提交的单据必须有车间、仓库经办人员签字。一次未提供或提供不全的,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4.4、待处理、废品、料头入库时,必须按规格分类,不得混合,以便生产统计员准确计算损耗。一次混合的,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4.5、生产统计员下班后10分钟,检查车间现场。一次发现有未处理铜排,给予当班班长10-20的工分处罚。
4.6、生产统计员当日统计数据必须与仓库核实,如有出入,及时连同仓库、车间相关人员查明情况。确保当日的报表数据当日处理完毕。
4.7、生产统计员根据生产日报表统计当日车间生产情况及当日产量,合格品、不良品、损耗,算出合格率,并于次日早10:00前以邮件形式发给生产总监以及各相关部门。一次不及时的,给予生产统计员月度考核20-30的工分处罚
5生产月度报表汇总及报送:
5.1、生产统计员负责月报表汇总,并于次月前三天将汇总情况以邮件形式报送生产总监审核,经生产总监审核后发给相关部门。一次填写不及时,给予生产统计员月度考核20-30的工分处罚。
5.2、生产统计员负责月底在制品统计,车间主管安排人员协助。
5.3、实验室用料的统计由品质部负责,并上报生产统计员。
5.4、每月最后一天最后一班,各当班班组长负责清理本班设备内部遗留铝屑、铜粉的清理,并上报生产统计员,以便生产统计员准确核算月度损耗。
5.5、生产月报表内容包含:
①月度总产量,损耗,产品合格率,计划完成率以及升降因素分析。
②月度产品加工情况明细表
③成品率曲线图
④计划完成率曲线图
⑤月度在制品明细表
5.6、定尺再锯切、表面再处理、退货再处理的另列表单,不记入月度合格率及计划达成率考核。
6生产报表汇总及报送:
6.1、生产统计员负责报表汇总,并于12月最后一周将汇总情况以邮件形式报送生产总监审核,经生产总监审核后发给相关部门。
6.2、生产报表内容包含:
①总产量,损耗,产品合格率,计划完成率以及升降因素分析。
②产品加工情况明细表
③成品率曲线图
④计划完成率曲线图
6.设备管理规程 篇六
目的:通过对设备的有效的综合管理、使用和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满足产品生产要求。
范围:本标准规定公司所有的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和管理职责,以及对这些设备的更新、移装、使用、检修、保养、报废、封存等的管理要求。适用于公司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设备的管理。职责:机修人员是设备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生产设备、公用设备的安装、更新、技术改造、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工作以及设备的资产管理,设备所需要的能源动力管理等。各车间、工段等使用单位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规程:
1、固定资产管理: 1.1凡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具备下列条件者亦可列为固定资产:属于整体之一部分,不便或不宜划分,而其整体总值合乎固定资产标准的(如操作台,管道工程等);凡相同种类规格的设备、使用限期在一年以上,虽单位价值不足2000元,但数量较多,总值较大,又便于集中管理的(如气瓶等)。自制的设备价值在2000
元
以上,使用一年以上的单台设备,经生产验证合格,图纸资料齐全,也应列入固定资产。凡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设备,属低值易耗品,应由使用部门建立台帐管理和维修。
1.2 财务部应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增减及转移做好业务记录,及时进行核对,并会同设备动力处年终核实一次,做到帐物相符。
1.3机修人员设备科对所属固定资产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要逐台编号,贴上资产标牌,建立设备台帐。各部门有分台帐,并做到帐物相符。
1.4 各种仪器、仪表、试验测试设备由使用部门采购申请,使用部门保管和使用,并负责定期检查鉴定和校验工作。2 设备的技改更新:
2.1设备更新的原则是为提高公司装备素质,符合产品生产要求,减轻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公司内正常的设备更新工作于每年10月由各车
间提出申请,报机修人员。机修人员应根据所掌握的设备技术状态,综合工艺、质量的要求,提出下的设备更新计划总经理审批,经批准后纳入公司综合计划中执行。由机修人员负责实施。
3、新增设备的管理:
3.1新设备进厂后,由机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会同仓管、采购人员共同开箱,设备的安装调试由机修人员负责,使用部门配合,重点关键设备或特殊设备由机修人员安排或委托专业安装单位进行。
3.2 新设备安装调试后,经生产工艺验证合格后,由机修人员办理《设备安装验收移交单》。正式移交使用部门,设备档案移交档案室。
3.3自制设备的验收:构成固定资产的设备,在制造完工后,机修人员会同技术处、安全环保处、使用部门进行验收。自制设备验收时必须有相应的图纸、说明书、技术鉴定书等资料齐全。验收合格后,由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归档。4 设备的移装、借用和调拨:
4.1设备的移装: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应由工艺部门或迁入车间提出申请报告,经机修人员部长批准后方可进行。设备的移装过程中的安装事宜,机修人员和使用部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实施。
4.2外借设备原则上是闲置设备,外借设备须经机修人员同意,由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执行,机修人员设备科应保持外借设备记录。
4.3设备的调拨:一律按质论价,实行有偿调拨,调拨设备须经总经理审批后,填写设备调拨通知单,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5 设备的封存管理:
5.1对闲置或连续停用三个月以上完好的生产设备,所属车间要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经机修人员批准后,方可封存,原则上原地封存。5.2使用部门对封存设备应做到断电、断油、断水等,将设备保养好,涂上防锈油料,套上机床罩,挂上封存牌。设备封存期间,要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保养,不准任意拆卸设备及零部件。
5.3 使用部门要求将封存设备启用时,应填写设备封存(启用)申请单;机修人员批准后,方能启封投产。6 设备的报废:
6.1 凡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报废。6.1.1 超过使用年限、主要结构陈旧、精度低劣、生产效率低,且不能改装利用或大修虽能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者。
6.1.2 使用年限未到,但不能迁移的设备,因建筑物改造或工艺布局必须拆毁者。9.1.3 设备损耗严重,大修后性能精度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者。
6.1.4 腐蚀过甚,绝缘老化,磁性失效,性能低劣且无修复价值者或易发生危险、存在无法修复的安全隐患者。
6.1.5 因事故或其他灾害,使设备遭受严重损耗无修复价值者。6.1.6 国家规定的淘汰产品。6.2 设备报废的审批:
6.2.1凡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机修人员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经公司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报废设备。设备未经批准报废前,任何部门不得拆卸、挪用其零部件和自行报废处理。
7、设备的使用管理:
7.1新上岗、转岗、调入的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知识等基本常识。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技术,熟悉使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规范。7.2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并对其保持完好和有效利用负直接责任。所有“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特殊工序设备、特种设备实行持证上岗操作制度。
7.3操作工人必须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掌握设备的使用要求、润滑“五定”和“三级保养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经考试合格才能独立操作,特殊工种如:电焊工、电工、厂内机动车等需按国家规定进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由劳动局或电业局发给操作证。
7.4所有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有关使用规程,合理使用设备,搞好“三级保养”做到“三懂四会”,生产中不允许精机粗用,大机小用。严禁设备超负荷超规范使用,不准随意拆除安全装置及零部件,动力供应中断时应立即关闭设备的各种开关,将工作机构返回起点装置,手柄、手把返回正常位置。
7.5因生产需要,必须要在设备上进行短时间的超负荷、超规范及精机粗用时,应由使用部门提出防范措施,同时报机修人员审查,经生产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操作人员有权禁止使用设备。8 设备的维护保养
8.1 设备的“三级保养”包括:设备的日常、一、二级保养。
8.1.1设备的日常维护:班前班后由操作工,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和加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润滑、安全,班中发生故障,应及时给予排除。
8.1.2设备的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为主,维修人员为辅,对设备进行局部拆卸和检查,清洗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更换和清洗油线、油毡、滤油器、调整设备各部位的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一级保养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8.1.3设备的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为辅,对设备部分解体检查维修,更换修复磨损零件,润滑系统清洗换油,电气系统检查修理,使设备技术状况全面达到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并有完整的维修记录。
9、设备计划检修:
9.1主要生产设备的正常状态及工艺验证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每年车间应对本车间主要生产设备进行设备普查。同时填报下一设备大修计划,报机修人员,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审查和平衡,并汇编全厂设备维修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列入企业综合计划中。
9.2设备大修由机修人员组织实施。设备大修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应根据“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安排。设备大修完工后,经使用部门确认,填写设备大修理记录,并交档案室归档。
10、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管理
精、大、稀、重点关键设备是本公司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必须严格执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和实行强制保养制度,以确保设备的完好运行。操作工人必须遵守设备的有关使用规程,合理润滑设备,合理使用设备,生产中严禁超负荷使用设备。发现问题逐级反应及时解决。重点关键设备要实行重点管理,要有标识,以示区别。使用部门应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精度普查,报机修人员备查。
11、特殊工序设备的管理
11.1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独立使用设备。
11.2特殊工序设备要满足工艺要求。使用部门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的精度普查。并将普查情况报送机修人员备查。12 特种设备的管理:
12.1特种设备必须是完好设备,严禁带病作业,并定期检查和保养。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操作训练和考试合格后才能操作。
12.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超负荷、超规定使用设备。其中厂内机动车必须严格进行“三检”制度(开车前、行车中、收车后)。
13、动力设备的管理:
13.1动力设备具有连续工作和不可中断的特点。运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有的工种要经市劳动部门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才允许操作。并有各种运行技术规程和运行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在值班期间应随时巡回检查,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动力设备不得带病运行,按规定对配电设备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 验,认真做好记录,确保安全可靠运行。
13.2 各动力站要建立出入制度,非本站人员未经批准,严禁入内,进入动力站一律办理出入登记手续。
16.3动力设备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在交接班前15分钟到达工作岗位,以便及时准备,集中思想,了解情况。交班必须做到:交设备的正常运行、工具、记录清楚、数据正确,机房内外场地整齐清洁,消防器材齐全完好。
14、设备事故处理:(暂定分类标准)
14.1一般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500—10000元,精大稀重点设备在1000—30000元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10—30分钟为一般事故。14.2重大事故:修复费用一般设备在10000元以上,精大稀重点设备在30000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供电中断30分钟以上者为重大事故。14.3特大事故:修复费用达50万元以上者;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厂停电二天以上,车间停电一周以上者为特大事故。
14.4车间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通知设备动力处,经鉴定后再进行处理。车间在事故发生后三日内认真 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设备动力处和安环处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三不放过” 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做好原始记录,签署处理意见。根据事故性质和损失经济价值大小给予赔偿和一次性处罚。
15、设备的润滑管理:
15.1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是设备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防止事故发生,减少机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有力措施。
15.2认真贯彻设备润滑的“五定”工作,即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各车间应做好设备的定期换油工作,同时做好废油回收工作,做到分类油质分类回收。
16、设备的备件管理:
16.1 备件必须根据备件储备原则,由机修人员制订储备定额。备件采购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交货期,并做到“谁采购、谁负责”,严格控制备件质量。
16.2车间如需备件,应填写《备件申请单》; 由部门负责人审批。交由仓库填写采购单,由机修人员采购申请人员办理。
16.3 外购备件原则上应验收入库后,再发放使用,并严格执行入库、出库手续。由于生产急用,到货后直接发给使用者,采购员应将领料单和报销单一起补办入库、出库手续。
16.4备件保管工作要达到科学保管分类、分区、分机型,摆放整齐,标志明显,规范化。加强防锈、防腐措施。备件不磕不碰、不锈、不变质。每年终核对帐物相符,库容整洁。17 设备报表资料统计:
设备的登记和统计是反映企业设备的动态变化。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确保财产完整,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必须准确掌握设备动态状况,使之得到合理的使用、维护、保养。机修人员每年对各部门的设备进行统计,对有关设备的资料进行更新、存档。设备管理人员及机修人员根据情况按要求填写以下记录。
“三台账”即《设备台账》、《设备润滑台账》、《设备校验台账》。
7.学校管理规程 篇七
1 园林施工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
1.1 植被成活率低
在园林施工过程中, 植被移植栽种的成活率低的难点一直困扰着园林施工单位。植被移植栽种的成活率低会造成后期的大量补栽和返工, 这也是造成整体施工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植被移植栽种的成活率低主要有3个原因。 (1) 外来引进植物。外来引进植物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本地的气候, 有的根本不适宜栽种, 所以会大量的死亡, 成活率低。所以现在提倡使用本地易活植物, 既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 (2) 时间不适宜。很多植物移植的时间不适宜, 连带着对气候也不适宜, 最终会枯死或被冻死。所以要根据经验和科学的植物知识对植物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移植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1]。 (3) 土壤被污染。植被在移植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土壤的松动和长途或短途的搬移, 在这过程中避免不了土壤被外界的有害物质污染, 植被栽种到被污染的土壤上后会造成植被的烂根等现象, 致使植被死亡。所以在园林施工过程中, 首要要尽量避免土壤的运输, 在不得不运输的情况下就要对土壤所处的环境谨慎留心, 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
1.2 环境保护不到位
园林施工过程一般在城市进行, 这就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既不能产生噪音, 也不能造成大量的灰尘, 更不能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不能造成土壤污染, 不能因为施工过程中引入的外来植物造成本地生态环境的改变。总之不能扰民和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例如, 在某市的环境改造中清理湖里的淤泥让湖水变得更清澈,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淤泥弄得公路、街道上到处都是, 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污染。这和城市园林规划的计划是相悖的。又如, 某市在植物的引进和移植过程中引入了一种不起眼的草类植被, 但是这种草类生命力旺盛, 繁衍能力极强, 加之本地的气候很适宜这种草的生长, 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长满了城市的角落, 使得其它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这种生物入侵不但会破坏生态平衡, 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
1.3 在城市施工中的场地问题
城市的建筑和绿化都是有规划的, 在施工过程中不能随意摆放。再者遇到较大的机器设备或者施工材料, 如假山、大树等, 由于周围高大的建筑个紧凑的空间都使其难以进入施工场地。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施工环境进行系统的考察, 精确的计算和合理的施工顺序安排。技术上需要大型的先进的机器的运用来帮助施工人物的完成。提前做好施工计划, 避免出现此类尴尬, 让整个施工进退为难[2]。
1.4 复杂的地形问题
城市绿化不一定都是在平坦的地界, 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地形, 这更是对园林施工技术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园林施工企业就要加强自身的硬件设施的精确度, 确保测量工作误差的最小化。企业要根据实际施工过程的难度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并且在复杂的地形地势下施工时, 要提前安排技术核算人员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作出施工成本的核算, 以避免在正式施工时造成的材料浪费或原材料不足的困境拖缓工期。
2 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对策
2.1 注重植被的采购质量
植被苗木在园林施工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工期的长短, 成本的价格。因此, 在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植被的存活能力, 避免引进的植被苗木栽种后批量的死亡和生病。现在一般植被的选用大多选择本地植物, 既能降低采购成本又能保证成活率。
2.2 提升员工素质
现阶段, 园林施工的工作人员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没有专业知识, 没有责任心, 有的只是滥竽充数。针对这一情况, 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这一方面的培训, 对促进工程的质量的提升和进度的加快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过硬的施工技术才是一个施工单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核心, 因此, 加强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很有必要。技术控制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提高技术的攻关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对技术人才的重视, 加大企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 协调施工现场
园林施工现场是一个人员杂, 程序多的环境, 要想保持一个有条不紊的施工状态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 使其相互理解对方的工作难度, 为对方留足工作空间, 避免发生纠葛, 做到能协调工作, 推进工作进程。
3 园林施工中技术规程分析
3.1 完善管理体系, 规范技术规程
在园林施工的实际中随时会遇到突发的困难, 如何应对这些突发的情况就要求施工单位平时有一个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一套完整的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施工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包括业务方面, 职工方面、技术方面等要综合提高。在技术方面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注重设备的更新换代, 吸纳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企业自己要根据事成的需要为自己定位, 做好发展计划和未来规划, 以此来促进和完善整个施工管理体系。
3.2 选择施工季节
施工季节的选择对工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选择合理的施工季节可以保障工程的进度和工作的连续性。这就要施工企业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不同工程的特点以及移植栽种的植被的生长特点作出合理的工作安排, 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3.3 制定施工计划
园林的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施工计划程序。而这一科学的施工计划程序的制定就要求施工单位以遵循园林施工规则为准绳, 提前对整个工程做全面了解, 做准确的测量和细致的核算,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施工计划, 以保证工程的合理性。
4 园林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和当地环境相结合, 不要引起土壤植被的污染和生物入侵。 (2) 注意植被的迁移习性, 不要盲目迁移使成活率低, 造成经济损失。 (3) 注意施工过程对市民的影响, 做到不扰民。 (4) 注意利用先进手段解决技术难题, 勇于攻关。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有人为引起的也有客观环境引起的,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施工过程。因此, 施工企业要想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就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难题, 克服技术困难, 定位企业发展方向, 提高管理能力等一切只为了提高完成工程的质量。园林绿化建设是一个朝阳行业,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肯定也还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 本文只是就其中的一部分做简单的论述, 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还要依靠在施工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网义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施工的影响分析[J].园林景观资讯, 2009 (5)
8.学校管理规程 篇八
关键词 图书馆规程 高等学校图书馆 高等教育法
分类号 G251.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0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vised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Li Xinli, Zhang Bing
Abstract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was put into effect on January 4, 2016. The revision is necessary and timely, since it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ing trend for the library career. This paper analyzes six highlights of revised regulations by comparing to the original edition from the format and the content, and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cosmic.
Keywords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libraries. Higher Education Law.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公布施行。200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原《规程》”)在指导高校图书馆工作、规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职能与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工作实践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原《规程》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新《规程》的出台非常必要和及时。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研读,并与原《规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规程》修订的六大亮点。
1 科学谋篇布局,优化章节结构
从形式上看,新修订的《规程》修改幅度较大,由原来的8章、41条、3811字,修订为8章、48条、3664字,新增14条,修改34条,真正原文保留一字未改的只有1条,新增、修改、去除条文比例高达95%,有的章节甚至达100%,可谓“脱胎换骨”。
从结构上看,新《规程》调整了章节顺序,理顺了逻辑关系,篇章布局更加优化。①新《规程》将原来的第六章“工作人员”和第七章“经费、馆舍、设备”分别调整至第三章和第四章。人员配备、队伍建设和经费、馆舍、设备是高校图书馆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将办馆基本条件前置,使结构更为合理,也便于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阅读了解。②章节名称用词更加精炼、规范,保证了行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具体变化见表1。
表1 《规程》修订前后对照表:章节名称
2 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国家有关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了进一步明确。
根据国家改革要求,为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新《规程》删除了原《规程》第四条和第五条的内容,“图书馆馆长应为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确定学校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校(院)长办公会”“有关图书馆工作的重大事项由校(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修订后的规程对此不再作统一要求,而是规定“学校在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对于涉及文献信息保障方面的工作,应吸收图书馆馆长参与或听取其意见”(第五条),这就使新的《规程》既从宏观管理角度体现了图书馆发展的要求,现实中又切实可行。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1]。《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公开招聘制度“高校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面向社会依法依规自主公开招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1]。依据这一要求,修订后的《规程》将原《规程》第九条“高等学校应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修改为“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第八条)。几字之差,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特性已得以体现,同时也避免了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弊病。新《规程》还在第十二条增加了“高等学校新聘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按照规定执行”,体现了高校自主选聘教职工的特点。
3 明确立法目的,优化图书馆性质
3.1 明确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条款是整个法律文本的价值目标,其他部分都是为实现立法目的而设置的。“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要非常明确,这是法的灵魂。”[2]因此,修订后的《规程》在第一条增加了立法目的条款,说明制定《规程》的现实目的和法律依据,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清晰地说明了制定《规程》的意图,准确地阐明了制定《规程》的精神,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准确地理解《规程》制定的目的,知晓《规程》规定的要义,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
nlc202309090139
3.2 优化图书馆性质
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进行了优化处理。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之一,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是高校育人的方式,尤其是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来看,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已充分凸显了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为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3],修订后的《规程》在延续原有的定性描述之外,增加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并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调整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延伸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升了图书馆的地位。
这一认知在第六章“服务”的有关规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十一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第三十二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第三十四条)等。新《规程》做出这些规范,一方面要求图书馆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图书馆作为高校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已逐渐凸显[4]。
4 融入图书馆实践成果,体现时代特点,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
十多年来,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规程》的修订也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些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将实践成果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面对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带来的挑战,图书馆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特点及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规程》总结了新经验,回应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利器,指明了方向。
这一特性在第五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第六章“服务”体现得更为突出。
自2005年以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购置费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11工程院校馆均数字资源购置费已超过纸质资源购置费[5],数字资源建设以及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新《规程》规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第二十三条),“应注重建设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保障信息安全”(第二十七条),不仅对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具有前瞻性的宏观指导作用。
新《规程》在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五章第二十四条还增加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图书馆在共建共享方面实践成果的有效固化,并把积极参与馆际协作固化为制度规范。
新《规程》在服务工作方面,在服务层次、服务广度和深度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制定了一些有弹性的条款,赋予图书馆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图书馆能够因馆而异、灵活机动、更有成效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如图书馆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开展学科化服务”(第三十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第三十一条);“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第三十二条);“设置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岗位,支持与图书馆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第三十四条)。
5 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1 批判继承
修订后的《规程》保留了原《规程》中应当继续实施的内容,对其中一些条款进行了调整、充实、完善和细化,对一些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条款不再写入,并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真正实现了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如新《规程》删除了原“读者服务”章节第二十、二十一条中有关收费服务、违规罚则等与当前形势要求不符的规定。又如,第十九条有关馆舍建筑的规定,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节能环保”及各类用房面积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之既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又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
5.2 首次提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
新《规程》的最大亮点就是在第十一条创造性地将图书馆馆员划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这是原《规程》从未涉及的新提法。新《规程》没有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做出过多解释和说明,只是在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务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可以看出,新《规程》对专业馆员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
笔者认为,新《规程》对图书馆馆员做出这一划分,是基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对高学历、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加而提出的,对图书馆的发展影响深远。《规程》还规定,“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这将意味着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深化,专业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必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高校图书馆人员队伍中的主力军,承担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角色。
新《规程》第十三条还增加了“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这一规定对于完善专业馆员知识结构,促进专业馆员快速成长,发挥其中坚力量,培养和造就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图书馆人才队伍,必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 强化高校主导责任,注重文字表述规范
高校作为图书馆的直接领导单位,对图书馆工作起着主导作用,应当积极引导推动图书馆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修订后的《规程》注重立足图书馆实际,强化学校主导责任,助推图书馆事业实现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条款,见表2。
新修订的《规程》十分注重语言文字表述的严谨、精炼、准确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区分运用助动词“必须”“应”“可”等法律术语。笔者注意到,原《规程》第二、五、十二条有关图书馆职能、馆长任职条件、以及文献加工组织标准化的有关规定使用了“必须”二字,新《规程》在修订时不再作强制性规定,而使用“应”字,只做一般性要求。如修订后的《规程》第十条规定,“图书馆馆长应设置为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并应保持适当的稳定性”,这对馆长的岗位设置和要求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实际执行中考虑到各馆馆情的差异也允许特殊情况的存在。另如新《规程》第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资料室”,这就意味着《规程》给予了图书馆自由选择的空间,是否设立分馆或资料室由图书馆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表3 《规程》修订前后对照表:文字表述
上述法律术语的区别运用,有助于图书馆对新《规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避免和减少适用上的错误。
二是注重表达的严谨性、准确性。相对于原《规程》,修订后的《规程》可谓是焕然一新,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表达、文字表述方面也较为突出,在此仅列几例(见表3)便可管窥一斑。
7 结语
《规程》的修订,是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修订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条文变化和文词变更,更是高校图书馆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步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修订后的《规程》更具实效性、规范性、指导性,符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了图书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为图书馆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管理规程】推荐阅读:
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双减07-14
沙洋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规程11-02
药品监测管理规程06-21
作业规程管理细则08-16
保洁外包管理规程09-08
水系统管理规程10-13
宝安区民办学校评审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08-09
设备保养规程管理标准07-01
系统日常管理操作规程07-10
资料规程管理规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