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2024-10-10

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共14篇)

1.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一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摘 要]语文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敏锐发现并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关键词]课堂 动态生成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8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突破教师的设想,甚至会与教学思路相悖。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错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就可以抓住有价值的错读来做文章。

我们来看一位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

(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生1: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2: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3:兵士看时一定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离得很近了。

生4: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是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太快了。

生5:老师,我接着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6: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

教者捕捉到学生朗读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多表现为喜欢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去捕捉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进行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个学生就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教学价值,就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要确定五彩池是否能够游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看水池的大小适不适合游泳;二是看水池的深浅能不能够游泳;三是看水是不是干净,可不可以游泳;四是看水池中有没有障碍物,敢不敢去游泳。这四个方面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自读课文,把答案找出来。”学生研读课文后找出了依据:“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很多水池太小、太浅,不能游泳。”“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个水池的水质干净,能够游泳。”“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许多水池底部有障碍物,不能游泳。”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五彩池不能游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新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是沟通,要让沟通深入有效,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说,他们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行之于外,被他人所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提示,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汇报中抓住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交流引向深处。

如教学《老牛》一课时,课堂伊始,教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生1: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生2: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生3: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

生4:这是一头快要死了的牛。

生5: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生6: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就此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实为遗憾。

无独有偶,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穷人》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教师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有一个学生的汇报如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穷人不穷。”教师在这里没有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组织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穷人的穷,又是如何写穷人的不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主题探究中走向了生本,走向了深处。

四、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高度关注课堂中学生写的活动,并从中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将教学推向深水区。

如一位教师听写“放肆、哭笑不得、失足、气极、瞄准、心惊胆战”等词,有大部分学生把“气极”错写成了“气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分析:“文章中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气极’指气到了极点,‘气急’指又生气又着急,这里侧重于‘气很大’,所以用‘气极’。”――这是从词语的意思方面进行的探究。“从下文中孩子的行动、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是因为气昏了头才会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所以,这里应该用‘气极’。”――这是结合下文进行的探究。“孩子的气不是一下子达到极点,而是一点一点推向极点的。从‘哭笑不得’可以看出孩子有点生气;从‘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可以看出孩子的气更大了一点;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孩子非常生气;当猴子在桅杆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模样’时,孩子的气终于达到顶点,所以这里应用‘气极’。”――这是结合上文进行的探究。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在黑板上由小到大板书了五个“气”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写的活动中的错误,并将其巧妙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将课堂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同一堂课,同一班学生,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教学所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五彩缤纷,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以学定教,又何愁不能捕捉与利用课内动态生成资源呢?

(责编 刘宇帆)

2.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二

一、预设可能是精彩生成的源泉

首先我觉得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 这样, 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 多想一些意外, 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

其次, 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 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 才有利于生成。

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学中我特地创设了“坎儿井是一口井吗?坎儿井中的水有什么优点?”“我们东阳市能否挖坎儿井?”我们这里的水与新疆的水有区别吗?这样的预设找准了知识的生成点, 为新知识的生成做了充分的预设。有了充分的预设做前提, 才能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更精彩的是在我教学设计时留给学生自由发问时间中出现的“新疆绿洲会不会被沙漠淹没?”等问题生成, 真可以算的上点睛之笔, 学生都参与了过程, 展示了自我, 弘扬了个性。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 就可以送给他们整个春天。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 预设可能, 是我们教师永远要面对的话题。

二、直面意外是精彩生成的机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必然使课堂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 常常会使教师的预设和实际教学产生差异甚至不同。我们要直面真实的课堂意外, 学会捕捉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亮点思维, 如果不及时捕捉, 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 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社会是个大舞台》教学中, 教材第8页图出示了两组不同的家庭生活漫画, 共有六幅。我根据漫画设计了下列问题:不同的家庭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你喜欢哪一组图片?为什么?你的家庭生活属于哪一类?它对你有何影响?学生发表的见解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一切都按备课时的设计进行, 学生们开始讨论第一组漫画中的家庭生活为什么不受人喜欢?而第二组漫画中的家庭生活为什么受人喜欢?这时, 班里一个先前没有进行选择的学生轻轻地说了一句:“第二组的家庭生活场景, 我也不喜欢”, 和谐的音乐中突然跳出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大家都转过头去, 这是一位上课时比较随便, 常会给老师惹点麻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大家都相信他又在捣蛋了。我刚想指责这位同学, 可一想, 也许这里还有文章, 说不定还真有道理的, 于是我请他站起来把自己的理由告诉大家。他看我没有责怪的意思, 就站起来大胆地说:“我学习本来就不好, 学习时就不喜欢家长站在旁边, 更何况是爸爸妈妈一起上阵, 做作业时边上有两双眼睛盯着自己, 多难受。再说了, 更何况现在的功课难, 我爸妈没读什么书, 他们比我更不懂。”此时另一个学生也表达了自己所想的意见:“老师, 我觉得第二组的第三幅场景好像也不是很好, 因为爸爸不信任我才会在我用电脑时陪着我。”学生纷纷跳出了原来的思维模式, 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每一个场景的看法, 还真有点百家争鸣的感觉。这主要源于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 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 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 让“死”的知识活起来, 让“静”的课堂动起来, 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当然, 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敏感, 更需要有深厚的教学理念为底蕴。

三、有效引领是精彩生成的升华

3.语文课堂魅力的三个生成点 篇三

一、简约性

体现语文魅力的课堂教学设计推崇简约不简单,要求教师剪枝蔓立主脑,杜绝课堂的无意义重复与拖沓,学习内容选择精细,教学话语言简意赅,习题训练循序渐进,有效是底线,高效是目标,优效是终点。

以长文短教为例,当我们面对较长篇幅的文本时,舍弃的勇气体现着教者的智慧,如何删繁就简成为教学设计之初的难题,那种贪多求全唯恐有所遗漏的心态往往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芜杂,教如浮光掠影,学似蜻蜓点水。那种把语文课堂变成琳琅满目的知识超市的做法,不仅难以带来生命的狂欢,反而会令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眼花缭乱,甚至是意乱情迷。

柳宗元笔下的小虫蝜蝂应当引起上课惯于拖堂、课后抢占时间的语文教师的警醒,小虫蝜蝂之死源于不停负重,语文课堂之死根在内容繁琐。实现长文短教,考量着语文教师做减法的本领,提炼文本主旨需要压缩事关重要的语段信息,确立课堂中心需要删减无关紧要的教学环节,非如此不能去粗取精,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须在以下六方面格外留心:

语文课堂目标最忌散乱,必须坚守本位反对泛学科化,目标的集中在于符合语文特点,能瞄得准、收得住;语文课堂导入最忌冗长,主张开门见山亦能富于机心,导入的巧思在于触及文本内涵,能激兴趣、吊胃口;语文课堂链接最忌繁复,提倡纵横联系重在举一反三,链接的价值在于推动文本解读,能补不足、长见识;语文课堂形式最忌虚浮,一定不耍花架但求真切实在,形式的变化在于听说读写联动,能有范式、好落实;语文课堂内容最忌赘余,追求画龙点睛绝不画蛇添足,内容的充实在于每课学有一得,能明方法、成章法;语文课堂呈现最忌单向,明确一味讲述不及各抒己见,呈现的亮点在于点拨之后顿悟,能吐心声、闻创见。

二、生命力

彰显语文魅力的学生思维锻炼注重纵深不艰深,倡导学生钻深度拓广度,回避课堂的浅层次思考与叙述,问题预设切合学情,课堂生成丰富多彩,课外延伸自主自觉,氛围活跃是标志,表述鲜活是特质,思想灵活是核心。

以古文今学为例,联系已学推断未知是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可行之路,有意义的重复可以表现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搭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反复推敲上。不割断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连续性,把一个“读”字的文章做通透,教师范读、导读,学生朗读、译读,从而熟读成诵,久诵生思,师生可同在我中华精美文学与精深文化的世界徜徉。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文言文是汉语永远剪不断的脐带,它隐藏着汉语文明的基因,培养语感成为古文今学的首要任务。那一个个千载流变的字音、那一字字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一段段轻重疾缓的语气……都在一次次句读分明的朗读中,在一回回情真意切的吟咏中,在一篇篇千古名作的背诵中。语文学习的魅力,悦耳莫过于诵读,会心莫过于思考,尽情莫过于写作。

如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唤醒沉寂已久的生命力,则语文课堂的气象必将不同。在国家意志层面明确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语文课堂落实古文今学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诗人余光中认为“文言为体,白话为用”,据此我们提倡“以古释古,以今视古”,沿着“文字——文学——文化”的思路开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

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告别了死气沉沉,于是大容量、高密度、快频率的思维锻炼同样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低起点设问、深层次追问,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流,用“读译结合”去冲决字词音义的阻碍,用“读思并举”去体悟汉语音韵的美妙,用“读写相济”去明辨前人之述的精彩。

三、幸福感

昭示语文魅力的师生情感共鸣指向幸福不虚浮,追求师生同呼吸共体验,远离课堂的隔膜化关系与状态,师生交流平等民主,长幼心灵存在默契,学习体验教学相长,双边互动是形式,心理律动是方式,幸福流动是范式。

以质文美赏为例,经典文本辞藻并不见得一定华美,很多作品反而文风质朴,可是平淡之中却饱含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透过平实的文字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需要在语文课堂之上建立一种文学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有赖于语文课堂师生吟咏背诵、咬文嚼字、批注点评、续尾追溯、论辩质疑、比较阅读等学习行为的坚持,师生可在“听”“读”之间接受文本,在“说”“写”之中提升自我。

每一篇经典虽各具特色,是不同作者个性化思考的结晶、卓异性表达的成果,但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倾向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情感追求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语文课堂进行文学审美的任务之一就是求同存异,见微知著,语文教师以自身的感动呼唤学生的触动,以自身的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以自身的示范鼓励学生的尝试,当语文课堂师生唱响指向文本的“同一首歌”时,必能收获叩问生命的回音。

语文课堂的师生情感共鸣,以文本为介质,以对话为载体,以和谐为标志。文本或为清词丽句者美不胜收,细心品鉴可得之;文本或为朴言质语者返璞归真,反复深味当得之。对话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三元四向”的语文课堂对话蕴藏着微妙的共生关系,教师、学生、文本乃至作者因课堂对话而产生思维的交集,教师不居高临下,学生不迷信权威,文本不断章取义,师生尊重作者立足文本,进行合理解读适度延伸,语文课堂自然走向和谐。

4.谈小学数学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开发 篇四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我眼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虽然在此文中并没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善于倾听是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前提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话,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只有学会倾听,及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有一次数学课上,我刚揭示课题“除法”,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就有意见了,他大声地嚷道:“为什么乘法还没学完就学除法了呢?”其他学生听了也附和起来:“对呀,怎么就学除法了呢?”课堂一下子就乱了。我一急,忍不住批评他们:“我们一直强调发言前要举手,你怎么可以乱嚷嚷呢?”学生都静了下来,我也没理会刚才的问题,开始上新课。整节课,那个带头嚷嚷的学生始终是一副不服气的表情,听讲也很不专心。下了课,我把他叫过来批评。没想到他委屈地说:6、7、8、9的口诀都还没学呢,为什么就学除法?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认为乘法口诀学到5,就应该再学习6、7、8、9的口诀,可是为什么教材在5的乘法口诀过后却马上安排学除法呢?他想不明白。由于我对学生的质疑缺乏敏感性,没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话语,所以没能把握好这个极为珍贵的生成性资源。至今我还在反思,如果当时能给那个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把想法在全班说一说,不仅能使全班学生进一步清楚教材的知识安排体系,明白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欲望。激活滋生课堂生成的最佳“营养源”

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出有效的课堂生成。这种课堂文化,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我来谈谈错误型资源的开发利用,请看案例——

《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展示亲手制作的钟表。

师:(出示几个学生制作的钟表模型)哇!真美呀!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亲自动手制作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老师,我发现有错误!9号钟面两根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

生:应该是一根短针,一根长针。

师:短针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什么?长针呢?

生: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生:我还发现2号钟面上的数字写成一堆了!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生:每个数隔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我发现8号的9点钟拨的位置不是很准确,我来给他拨正。

师:你最喜欢哪一号钟面?

生:我最喜欢3号钟面,因为它的数字写的特别端正清楚,距离也很平均。

师:谁能再把他这句话的意思说清楚一点?

生:他是说,一个数和一个数隔开的位置都是一样长的。

……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但能促进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评价,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正是发现了学生制作钟表模型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并巧妙地将这些错误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探讨、纠正,从而促进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主持人: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动态生成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正是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对话的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课堂,是精彩纷呈、时时闪现创新火花的课堂。那么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需要注意什么呢?

蔡呈腾(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

在七年级科学课“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学生在提出猜测时,不但提到了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程度、液体的种类,还提出了环境湿度对蒸发的影响(八年级时教材有介绍)。这一点连教师都没有预料到,教师如获至宝,便临时调整教学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起这个内容来。

我们所提倡的生成,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需要,更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毫无意义的。上例中,教师把后续教材内容提前,貌似对教材知识内容的“重组”,但环境、湿度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不仅仅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还与气压的概念有关,空气的相对湿度的学习必须以气压为铺垫,而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气压。不加分析地利用这一“生成”,无形就是把整条知识链中的某一环节拆出来,打乱了学生知识系统形成的逻辑性与循序渐进性。因此,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无异于鹊巢鸠占。

黄瑜(江西省万年县六零小学):

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生成固然精彩,但是如果当学生价值取向有悖于文本人文内涵的时候,教师也不加区分和处理,信手拈来,导致曲解文本,这样的生成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负效的。下面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和注意。

《狐狸和乌鸦》教学接近尾声,教师问:“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对故事里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学生有的劝乌鸦下次不要再轻信别人的“好话”,有的指责狐狸不要再用假话骗人。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出语惊人:“小狐狸,你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教师大吃一惊,连忙追问:“为什么?”“小狐狸能动脑筋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它很聪明。”教师马上表扬这个学生道:“你真会动脑筋,敢于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其他学生一听教师的鼓励,立刻叽叽喳喳地说开来:“狐狸一开始的时候乌鸦不理狐狸,但是狐狸一点也不灰心,直到把乌鸦嘴里的肉骗下来。”“狐狸竟然能把乌鸦嘴里的肉骗下来,说明它很会说话。”听了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很高兴地表扬学生:“你们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多不同理解,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于是转身在黑板上的狐狸图片边上写下了“聪明”两字。

主持人:我们在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为资源开发者的人——教师。是否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育实际、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能否正确选择和筛选课程内容,能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动态。动态生成,激发着教师的创造潜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0

您可能也喜欢:

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 论动态生成的课堂  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 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  在课堂生成中捕捉话题

无觅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2

更新:2007-4-19 8:06:18 编辑:fengyefy 关于 生成 的文章

     生成,原来课堂可以更美的 追求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

5.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五

(数学学科组学习材料)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追求理想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 堂教学既成功预设,也动态生成。

一、预设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二、生成

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我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

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

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6.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六

针对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本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当然,像我们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数教师也就义不容辞地投入到“生本教育实验中”。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的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而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本”转变为“生本”,强调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并且要高度尊重和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构建和谐、欢乐、高效的课堂氛围,这才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所在,下面就本人执教《倍的认识》一课的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如下:

有感之一: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更要创新教材。

上完“倍的认识”一课,我在本班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同学们,你觉得“倍的认识”这节课的什么地方最有意思?随后,对调查的情况进行了整理。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带有动画、音乐的画面特别有兴趣。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学习需要一个自由、开放而有趣的情境。不要小看这些“无关紧要”的动画和音乐,;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在“倍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庆中秋节图片,引出在此佳节,我们通常要吃什么?学生随之回答月饼,然后,切换第二张图片:2个月饼为一组,有3组,并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我们昌吉人生产的麦趣尔月饼,接着问:表示几个几呢(3个2)?应怎样列式?(2×3),然后向学生说明:月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含糖量高,不易消化,同学们可不能多吃了,进行一点课外常识的补充,随后接着说道:吃完了月饼,再来点爽口的水果好吗?学生则会异口同声地回应:好。紧接着出示第三张水果图片(3个苹果一组,有2组),问到:谁能说一说图上表示几个几呢?(2个3),怎样列式?(3×2)。由于这些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就感受到2个一组或3个一组就是一份,就是一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实际课堂教学证明,我这样的设计和引课是成功的,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

有感之二:生本理念要落实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1、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观察并比较“爽歪歪”的瓶数是“可口可乐”的几倍时,先出示一排:“爽歪歪”图片(16瓶),并很快隐去,接着,让学生猜一猜“爽歪歪”的瓶数是几个4瓶?再出示“可口可乐”有4瓶(图略),让学生同桌相互讨论后回答,有的猜有3个4瓶,有的猜有4个4瓶,有的猜有5个4瓶,就是没有人猜1个4瓶或2个4瓶,这就说明学生的年龄虽小,但已经知道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猜,并能在这一情景中估计出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结果:“爽歪歪”的瓶数有4个4瓶,这时,学生发出一片欢呼声,为猜对的学生加油,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2、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知,体验知识的生成

《数学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由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熊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思维形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教材中例2的生成过程进行了丰富和延伸,使学生在具体地动手做中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倍”的表象,并体验到“倍”的含义的作用,比如: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个正方形,紧接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1个4根,随后让学生再接着摆出两个正方形,并指名板演,引出2个4根,然后同桌讨论一个正方形与两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1个4与2个4之间的倍数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以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把动与静,观察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拓展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例3时,学生对“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于是我对例3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对例3中的标准量和条件中的倍数做了改动,标准量中添加一个“○”或条件中把“4倍”改为“5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组议一议,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并班内交流,进一步地理解“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做几组徒手操游戏,理解并及时地抽象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和计算方法,随后立即以一组文字题加以巩固,如:7的3倍是多少?使得教学“例3”这一环节得到及时的巩固和简单运用,同时,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对例3进行了拓展,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动手探索,个人与个人,组与组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呈现一种和谐、高效的氛围。

4、要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谈起生本教育,我们往往都会说:“不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吗?”“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吗?”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背叛”自己的诺言,确实,从观念到行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才能使观念和行为达到统一呢?我赞同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平时的每一节课当作生本课来上,要把生本示范课当作平时的课上来。”我正在努力这样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逐步达到统一,那么,如何才能把“备学生”落在实处?我认为,既要备学生的共性,更要备学生的个性。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这是很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

我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上过三次“倍的认识”课,每次上完后的感受都不相同,由一般到可以,由可以到丰实,记得第三次是在自己班里上课,因为本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课外知识比前两个班较好,因此,整个课堂效果很好,但在教学例2后的练习中,有的学生说: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还有的学生说: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1倍。后者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我没有心理准备,这一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后想一想,如果课前对学生了解得更充分一些,把“备学生”落在实处,既备学生的共性,又备学生的个性,这一环节可能会处理得更好一些。、由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看作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2012年5月

浅谈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

——《倍的认识》教学有感

7.活用生成资源打造魅力课堂 篇七

一、关注生成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的生成资源是在课堂动态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不是预先计划设定好的,而是教学过程中临时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当学生处于似懂非懂,想说而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思维状态时,如果教师能恰当启发,那么学生必然能突破思维的障碍,“举一隅而反三隅”。因此,生成资源虽然不能提前预设,不易把握,但是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资源,并以此为激发点,激活学生尚处于“懵懂”状态的思维,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定会充满活力,散发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数字1”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圆,然后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图形的形状上,忽视了图形的数量。就在一片“圆形!圆形!”的叫喊声中,一个孩子大声说:“不对,是一个圆形!一个!”他特别肯定用力的强调了图形的数量。这一声回答,似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紧紧地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我问:“它在强调什么?”“它在强调一个。”孩子们发表意见。“那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来表示?”我顺势启发。

“一个苹果,一个人,一根手指,一片叶子……”孩子们举了好多的例子,但是回答的都是个体事物。于是我问:“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东西之外,1还可以表示什么?”课堂安静下来,孩子们托着腮,静静地思索着。这时一个孩子说“1张画。”这又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马上请学生欣赏了一幅画。让学生说一说,这幅画上都有什么?接下来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一张纸和一摞纸的不同。在观察与比较中学生理解了整体与个体的概念。这一下孩子们明白了,1不仅可以表示1个个体还可以表示1个整体。他们马上就想到了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座城市,一群小鸟,一篮苹果,一条马路,一个国家……

在孩子们尽兴的回答问题之后,我又说“再想想,1还能表示什么?”“老师,1还能表示我站排的时候排第一。”“老师,1还可以表示‘哆’”。我被孩子们有创意的回答逗笑了。一节数学课,就在孩子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中延续……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课堂的生成资源。因为及时发现并抓住了这两个动态生成的资源,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数字“1”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构建数字概念,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把握生成资源,灵活引导教学

教学离不开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的活力与生机更在于精心预设之下的生成。把握生成资源,顺势利导,灵活教学,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发掘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方法、新问题,随时对预设做出有效调整,让课堂因为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因为生成而充满魅力。

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速度”在这节课时就出现了一个“小意外”。我在讲授计算速度的方法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轿车2时行驶120千米,越野车3时行驶210千米,哪辆车快些?问题出示后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在我设计的教案中,完成这一问题要实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要理解分析算数法的解题思路,第二要分析讲解线段法,这就要求学生在讨论中两种方法都要涉及。

可是,预设与生成之间永远存在着美丽的偏差,因为学生对算数法解题非常熟悉,所以全体学生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算数法,没有一个人使用线段法。为了过渡到线段法的学习,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仍旧没有想到线段法。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我猜测有可能学生对线段法不熟悉,使用起来不顺畅,所以没有采用。针对实际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放弃设计好的线段图,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引领学生经历画图的过程。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就是比较它们的速度。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领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清了知识的本质属性,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些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透彻的认识,一切都源于那个“意外情况”。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准确、及时地捕捉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认识,让课堂教学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巧用生成资源,创建动态交流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课堂交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关信息“搜集上来”,组织对话互动,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辨,从而在交流中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师生共享。课堂互动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巧妙利用生成资源,创建动态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受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与热力,体味思维融合带来的豁然开朗,展现数学课堂的无限魅力。

例如在教学“过河”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如果每条船限乘9人,需要几条船?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学生经过讨论列出算式29+25=54(人),54÷9=6(条)。接下来,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怎么办?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不断的尝试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此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综合算式很好列,可是用什么方法才能表示出先算29+25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新知识的好机会,于是我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资源引导他们思考。“是啊,我们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先算加法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29+25旁边写上先算两个字,有的说在29+25下面画一条直线表示先算,有的说在29+25的上面写个54表示先算,还有的说在29+25后面画条斜线与后面的除法隔开也可以表示先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课堂讨论空前热烈。通过激烈的讨论交流,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一环节的互动是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在交流与比较中,在思考与辨析中,在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清晰,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8.动态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魅力四射 篇八

一、以生为本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2、4、6、(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多数学生的答案是“8、10、12”,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相差都是2,这个答案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的答案。到这儿,似乎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这位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又问了一句:“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填法?”没想到这一问,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有的说:“虽然我也是填8、10、12,但是我的理由是第一个数2是1+1,第二个数4是1+3,第三个数6是1+5,所以第四个数是1+7得8,第五个数是1+9得10,第六个数是1+11得12。”有的说:“可以填10、16、26,理由是后面一个数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的和。”还有一位学生想举手却不敢,被教师发现了,于是就鼓励他发言。这位学生说:“可以填2、4、6。”顿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那位学生害羞得低下了头。教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抬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当时,教师就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路。没想到,这样的肯定让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2、4、6、2、4、12……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6的2倍、6的3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但是学生的动态生成在教师的呵护下迅速蔓延开来,不同的填法都出来了,而且都是有理有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并在有价值的前提下,加以生成、扩充。

二、善待错误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行程类应用题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从A地到B地是24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去B地的速度是40千米,回来时速度是60千米,求来回的平均速度。”一部分学生不经思考就抢着说(40+60)÷2=50(千米),而有另一部分学生的解法是(240+240)÷(240÷40+240÷60)=48(千米)。两种方法的学生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有道理。我们都知道第一种算法是错误的,但是,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一时也没有想出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只好搪塞着说:“第一种方法是错的,第二种方法是对的。至于第一种方法错在什么地方呢,咱们课后再研究。”其实问题很简单,第二种方法是完全按照“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来算的,肯定是正确的,那第一种方法错了哪里呢?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也就是去B城可以画6段,而回来时只是画4段,求平均速度就是求两条线段上每一小段的平均数,最后去B城的线段还剩两段没办法求平均数,所以是错误的;如果来回的段数相同,就可以用第二种方法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求平均速度不能用两个速度和除以2来求,又加深了学生对行程类问题的理解。同时,避免了教师的尴尬,让学生在互动生成中了解了这类题目的解法,使错误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及时调整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巩固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三年级有37人去划船,每条船只能坐7人,需要租几条船?”大部分学生都计算出37÷7=5(条)……2(人),所以得租6条船。一位学生却举手说:“没有必要多租一条船,让两条船上多坐一人就行了,这样可以节约一条船的租金。”对于这个问题,我回答说:“船上多坐一个人就是超载,是很危险的,不安全呀!所以从安全角度来说,应多租一条船。”但是这位学生却又站起来反驳:“你看现在什么车船不超载呀!”是继续进行预设教学,还是关注这个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超载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后者,带领学生研讨运输工具能不能超载的问题。显然,这样的调整使课堂教学目标完成不了,但是我却知道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通过下一节课来完成,而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却容不得我们拖后。也就是说,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完成,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却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刻刻注意。

为此,我们在强调课堂是互动生成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更有必要强调教师在价值引领下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互动与发展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如果教师不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基本方法的深层价值,那么就不可能对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保持足够的敏感,也不可能发挥在自身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责编 蓝 天)

9.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九

新的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美术教师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创新的美术教育,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法。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环保小发明》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学习《别致的灯》一课,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小台灯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奇特的热带植物》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热带植物的叶子,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并且要求孩子们把这些植物的不同外形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教师不可能在所有需要“示范”的教学环节中都现场作画,这就需要课前准备好恰当的范画作品,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教学命题画、想象画或设计创作时,为了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范画,并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及技法讲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不仅展示了多幅美观的构图范画,还可展示几幅构图不恰当的“范画”,多幅相比,逐步淘汰,最后剩下最完美的一幅。这种比较式示范,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美术作品鉴别有明确的认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

总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相毅敏.新课程教学设计美术义务教育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2]陈忠进.美术培训的教学方法之我见[J].引进与咨询,2005,4.[3]张小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J].中国美术教育,2006,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魅力

汕头市澄海城西树强小学

10.魅力的优秀作文 篇十

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曹雪芹等大师们用文字铸就的名著,是人类的良师和益友,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承载着我们步入了知识的殿堂,驶向文明的彼岸。

《安娜·卡列尼娜》,让我懂得了如何体会开卷名言“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同时也为托尔斯泰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折服。

《约翰·克利斯朵夫》让人产生一种直指心灵的共鸣,并在潜意识的后方产生了一种渗透式的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红楼梦》中每个人在警幻仙子处就注定了的命运及其所演绎神秘的宿命情调,让人对人生的生与死感慨万千。

《西游记》以她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盛名世界。唐僧师徒为取真经,一路降服妖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经常闪现在脑海,顽皮机智的美猴王孙悟空,是聪明勇敢的化身;功利憨厚的猪八戒,虽好吃懒做、自私自利,常干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事情,但在取经路上,也立下过不少战功,着实让人觉得可亲又可爱;严格执着的唐僧,越过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取回真经,为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启示世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忠心耿耿的沙和尚是取经路上的一名忠诚卫士,肩挑重担,无怨无悔,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11.乡土的魅力优秀作文 篇十一

家乡总是一个人心中牵挂的代名词,进入乡土,感受乡情,你就会感到灵魂有了归宿,总有一种乡土味道让你流连忘返。

进入家乡,一股柴草的气息扑面而来,原来是田野里在烧火堆,我感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回首往事:小时候在田野里,挖土豆、找野菜、肆无忌惮的玩耍,坐在大山山头上接受着阳光沐浴、与姥爷砍柴上山去却发现了野椒的惊喜,一幕幕往事翻过脑海……还是那个记忆中那个老伯烧着火,见到我们,还热情地与姥爷攀谈几句。徜徉于山野之间,天空湛蓝湛蓝的,真如八面发光的钻石一般,比起城市灰暗无光、压人心怵的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下,感觉到了身心的放松,感到了大山对自己的怀抱。山野,乡情!

家乡味更浓,尝一口家乡菜,感到浓浓的乡情……姥爷见到我们回来,特意做了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土豆炖粉条烩菜,尝着姥爷的味道,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炖出了乡情,炖出了家乡的.味道,炖出了浓浓的亲情与爱!吃着这碗菜,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能唤出个个思乡游子的浓浓乡愁!远看,一道道炊烟从屋上升起,此刻,那个游子在这里不受家的呼唤!游子心,恐是早已随烟飘入家乡,感受到那熟悉的亲情的味道。味道,乡情!

小时候,家乡还有着土窑洞,大部分都是平房,依着大山,以山为伴,一道道坎来一道道壑,是以前家乡的记忆。现在回到家乡,顿时感觉家乡变得焕然一新。各种市场,电信公司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栋栋住宅楼高楼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已经跃然眼前!乡中人们的生活也有了改善,放眼金黄的田野,一台台顶替人力的收割机在田野里运作,收割下了幸福,收割下来了一年的硕果累累,是人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金黄的麦田,现在已焕然一新。变化,乡情!

12.文化的魅力优秀作文 篇十二

文化,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无法与社会上层的人社交。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没有资金来源,如果没有资金,我们干什么都不行。因为现在连一个洗碗工,都至少是高中生的学历,可见现在的社会需要文化的积极。

文化是一种力量。大家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没有文化,那做什么就不会成功。为什么古时候的诸葛亮、姜子牙这些人会这么出名,是因为他们很聪明,有智慧,说白了,就是他们有文化,是知识分子。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孙刘一起攻打曹操,曹操为了使大帆船在海上如履平地,就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士兵不晕船。但什么事情都是两面性的,虽然船是稳定下来了,但只要随便攻击一艘船,其他的船也会受到伤害。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到了这一点,就用火攻,这就形成后来的歇后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这样,诸葛亮用文化,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曹操的水军打得落花流水,重创曹操的水军……

说了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在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时,一定不能分心,如果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最后反而什么也不是,这样就功亏一篑了。所以选择学习时,一定要钻进去,展开来,就一定达到胜利的彼岸了!

13.冬天的魅力优秀写景作文 篇十三

今天,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这是20xx年的第一场大雪,也是庆贺新年的一朵朵娇艳的鲜花。虽然在冬季人们常常窝在家中,但冰天雪地中的美却不可代替。大雪用自己的身体为“大地爷爷”织成了一件“白棉袄”,悄无声息地盖在了它的身上。大雪伸出它温柔而又灵巧的手为万物盖上棉衣,“雪姑娘”也跟着小朋友们玩起了游戏了!你看!“雪姑娘”化为一个雪球,被小朋友们互相抛来砸去,成为小伙伴们冬日最大的乐趣所在。当春天来临,大雪离开时,“大地爷爷”从冬季的沉睡中,慢慢地苏醒了过来,它伸了个懒腰,懒洋洋地说,它好久都没有睡过这么好的觉了,它想好好报答“雪姑娘”。树上的雪借着阳光发出了闪闪亮光,仿佛到处都是一片片发着光芒的金子,把“雪姑娘”显得光彩照人。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学地上,透过树梢缝隙的光被折射出七彩的颜色。原来冬天不只是严寒刺骨的冰霜,它也有它的魅力所在,它是如此的洁白,圣洁与美丽。

14.谈课堂生成的魅力优秀论文 篇十四

摘要: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很多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即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英语课堂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挑战,正确认识并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做好“预设”和艺术地把握“生成”,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探讨如何做好课前预设和怎样应对课堂生成是必不可少,持之以恒的。

关键词:农村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成,如何应对。

Abstract: The Creative questions,as the new questions often met by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English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countryside.The English class is so colourful,complex and changeful,and it is a challenge to the teachers.So the teachers should recognize the preparation clearly and prepare it sufficiently in the Englishclass of middle school ,and the teacher also should cope with the new questions very skilfully.It is necessary and permanent to discuss how to do the preparation well and how to cope with the new questions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class.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urse,new question(Creative questions), cope with.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还比较落后,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尤其是在具有互动的、有生命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填鸭子”似的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求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课堂不再是“预设”的舞台,而是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需要,积极回答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生成”问题。但是。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来探讨怎样作好课前预设与如何有效地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1.“预设”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它包括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计划;还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其它情况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的拟定。

2.“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的新特点。

二、教师在有效促进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生成的应备条件

在以往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预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往往看是否在课堂上圆满完成了事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事实上,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过于机械化,而少了能让师生碰撞出火花的富有创造性的交流。“预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应用“生成”的观点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通过了解,本文就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精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我认为教师在促进生成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才能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效益是成正比的。综观教学中卓有成效的先驱者,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各自精深的理论修养、渊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对我们英语教师而言,相对的要求也更高。以前教坛上盛行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教育环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再是一桶水,而是把要求提高到教师必须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才能吃透教材、融会教材、驾驭教材,讲课时方能做到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灵敏的嗅觉,捕捉新的知识信息,瞄准英语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课堂教学新形势下的需要,但要达到这些条件,教师平时必须要博览群书,查阅资料,广泛收集,积少成多,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杂家”。没有教师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没有教师渊博的知识,哪有学生学习时的聚精会神?如此,才能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话、思想碰撞中得心应手,激发出“生成”资源。

2、课前做好精心的课堂预设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因此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它是学生在一个模拟的、非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觉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英语语言的掌握是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通过大量的说话练习才有可能掌握的。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充分重视预设,精熟教学资源,依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计,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扩展,列出可能出现的状况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状况,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例如,在一堂有关sports话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Which sports do you like?”。在设计此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各种回答,准备了4种方案:(1)回答“basketball”的,请他说说“which chinese basketball star”?(2)回答“football”的,请他说说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3)回答“pingpang”的,请他说说how often do you play pingpang?(4)回答“running”的,请Do you run every morning?再自编一首简单的儿歌。有了这样的充分预设,无论在课堂上出现哪种情况,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而不会扑灭他们闪现的智慧火花。

3、对学生要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动态资源得以生成的前提,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标新立异、反常规地思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同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从而也使课堂不断绽放出动态生成的绚丽智慧之花。比如:初中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时的内容是:what is this? This is an orange.what is that? That‟s a banana.当即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orange前面加an,而banana前面加的是a?”听了学生的提问,老师

马上解释:“因为orange这个水果的第一个字母是个元音字母,发音是元音(音素),比较特殊,所以前面要加an。”教师有意识地提到“元音字母” 概念,是想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下去。果然,话音未落,就有学生询问:“老师,什么是元音字母?”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出了a、e、i、o、u五个元音字母,由于此内容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所以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了一下,但是结果这堂课学生对这5个元音字母记得特别牢。

4、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机会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亮点,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挈机,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智慧的头脑,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

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变得开放而有弹性,但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意外,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一次,教师在上课时,突然有一只蜻蜓“闯”进了教室,而且一直是在教师所处的讲台周围盘旋飞翔,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刷”一下子全转移到了它的身上。教师苦于无法将它驱逐出境,突然想到,学生之前学过的昆虫中没有蜻蜓这一单词,何不有效利用呢?于是,老师把蜻蜓的单词dragonfly写在黑板上,然后问:有谁知道黑板上单词的意思?学生门马上把目光转移到了黑板上,但没有一个学生知道。这时老师便提醒道:这是一种昆虫,现在正好在我们的教室里。立即就有学生回答:是„蜻蜓‟。老师立刻表扬道:you are right,very good.然后他便教学生们读dragonfly这个单词。学生们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一次不曾预料的“意外”就被化解为一次美的“生成”。

三、教师如何应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英语课堂教学不是呆板的,固定的,而是开放性的。虽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英语教育还很落后,但在我国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睿智的提问,往往会生成五花八门的问题。那么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面对和应对这些新问题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灵活处理好这些生成,把一些突发事件巧妙地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来。这样,作为一个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面对课堂生成要从容不迫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不曾预设的,教师不要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教材、预设教学过程,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

2、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我们常说: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要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学生的很多充满灵性的、独到的见解是稍纵即逝的,学会倾听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学会倾听,学会真诚的接纳,学会尊重别人,这已经是在为学生的人生底子着色。

3、要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民主和谐的氛围,真诚耐心的倾听,必将换来学生的百花齐放,课堂因此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要善于根据实际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那些无法当堂解决的生成,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探究,不要无谓地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对那些在认识上有偏差、价值观上有问题的生发,教师要及时正谬纠错,不能一味表扬“呵护”;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才应抓住不放,做足文章。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应“增删”。以“元音字母”为例,这原本不是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现在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教师不妨好好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即使教学目标比原定要高,但相信学生在好奇心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推动下,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学生还是能吸收、消化的。

4、要能善于引导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这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跟着学生走,势必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作为教师,要能敏锐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生成,并进一步“放大”,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课堂教学的出彩之处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

如:一位教师要教授painting、sports等几个单词。她通过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引出I like painting.并边说边在事先准备好的奥运五环旗上逐一涂色,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sports。然而学生在边说边画中,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思去画奥运五环,而是将其中一环画成了一个人脸——姚明。教师见状,没有阻止他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顺着这个学生的话题,问他们还知道哪些运动员。学生个个兴致高涨,提到了许多运动健儿。这时,教师再让他们边说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I like painting.I like …….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人物,很多学生都用到了以前学过的He/She is tall/strong.等形容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教师说:I like them all.They are sports.自然地引出了sports这个单词。这节课教师没有按照计划的内容引出sports,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边画边讨论了许多体育健儿,再引出sports。学生们很快乐,每个人都表现得很积极。虽说是打乱了教师原先的教学计划,但由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反而出现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5、要学会巧妙延伸

如果学生的生成在教学目标以内,又是教师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当堂解决的,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延伸拓展。现在的学生奇思怪想很多,往往不经意间会出现教师不曾预料的的场面,甚至出现一些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把球踢回去,把问题留给学生,留到课堂之外的时间去,让学生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远比结论来得重要的。一个老师在教学color一课时,黑板上贴了这些新授颜色的单词,正巧,yellow 和blue并列在一起。突然有学生脱口而出:“yellow加blue等于green”。“黄加蓝等于绿”,这不是一则婴儿奶粉广告中的广告词吗?但又确实和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可老师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因此老师在及时肯定这名学生的意见后,把问题还给学生,反问学生还知道哪些颜色相加产生不同颜色的例子。由于学生的信息量以及经验有限,个个表现出一无所知的表情。面对此情此景,老师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后自己动手调配颜色,看会有哪些组合?由此化解了生成的危机。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提倡的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当

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会出现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的生成。此时,作为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机智而巧妙地应对生成问题。唯有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也只有这样,我们人民教师才能真正把知识传授给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村孩子;才能真正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村富裕起来。以促进我国全国人民奔扑小康,甚至于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魏立明,《英语课堂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曾令格,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4)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5)李玉华,《英语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黑河教育》,2007年05期

(6)胡庆芳//贺永旺//杨利华//袁菲,《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上一篇:洪水印象诗歌下一篇:给校长的一封建议信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