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24-07-25

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精选12篇)

1.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一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 不平等的事。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总之。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这对解决乡村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经贸2班 王贺

2.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二

1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现阶段, 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 部分国内生产企业存在偷排现象, 企业在发展与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而处理这些废弃物无论是处理还是置放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金, 为了节省成本, 一些小型企业并不对其有效治理, 并且还缺乏一些的经验与技术, 所以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 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 不少跨国公司 “入乡随俗”, 大部分跨国公司都资金雄厚、历史悠久, 并且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还拥有一定的防治环境污染技术与经验, 所以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完全能够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但是受到国内企业的影响而投机取巧, 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造成环境污染。 (3) 企业违规排放的危害, 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 企业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并且达标后才能够排放到城市污水系统中, 然后与生活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但是在通常情况下, 城市污水厂都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废水, 通过微生物来治理污水, 而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又比较苛刻, 如果企业污水处理不达标的话, 就会导致微生物死亡, 从而导致整个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失效。 (4) 环境污染对企业自身的危害, 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 受到环保部门查处的污染企业, 将根据具体情节与污染程度, 对其进行处以罚款或停业整顿, 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将直接关闭, 对企业本身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和重大损失。

2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措施

2.1政府解决企业违规采取措施

在政府整治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提高排污费标准,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 执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 其中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远远低于污染治理的成本, 为了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高排污费标准, 使企业能够自觉减少排污。 (2) 将环保纳入企业的诚信系统, 国家环保总局可以与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合作, 将企业的违法环境污染信息纳入银行的企业诚信系统, 并且作为放贷的主要依据之一, 有环境污染违法的企业, 会因其环保违法而遭到银行的信贷现在。同时还需要与商业部合作, 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环保监控, 严格控制其产品出口, 进一步遏制其环境污染行为。 (3) 政府需要为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 在过去出现环境污染损害案件时, 不少受害者在面前企业时往往因为缺乏法律援助而处于劣势状态, 这种状况需要得以改善。国家环保总局可以筹建一个投诉中心, 鼓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公民和社会团体,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都可以举报、投诉, 或者是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2.2整治污染源头要防范于未然

对于企业来说减轻环境污染十分重要和关键, 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 以此提高能源或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同时还能够节约能源或原材料;另外, 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开发新材料来替代旧材料。不过新材料应该具备更好的使用性能与更长的使用寿命, 从而提升原材料的利用率, 在新材料的获得与处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废料的产生与数量;而企业所使用的新材料不能有害或污染严重, 要保证无害无毒,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要尽量减少排放物和废弃物毒性、有害性与排放量, 从企业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2.3针对工业废品需要循环利用

在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过程中, 针对部分特殊企业可以循环使用工业废品, 再次利用材料变废为宝,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与污染, 像钢铁企业、塑料企业和玻璃制品企业等。如一些钢铁企业, 可以使用污水循环处理系统, 把处理后的水在投入到生产环节, 让水资源全部循环使用, 从而大量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进而减少环境污染;而像塑料企业, 可以利用一些废弃的塑料制品进行生产再加工, 从而实现塑料资料的循环利用, 玻璃制品企业也可如此, 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还能够有效的循环利用资源, 减少开支, 一举多得。

2.4合理布局工业做好环境规划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对于自然资源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不仅可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充分使用, 还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又能够得以保护。应该根据自然环境对不同污染物的扩散、净化能力与稀释, 对工业分布进行合理布局, 包括企业类型、规模大小与功能区的划分等。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和过滤有害有毒大气污染物的功能, 所以在工业区要做好环境规划, 绿化造林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特别是对于煤烟型企业, 能够有效的治理空气污染, 从而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2.5建立健全废水废气处理设备

现阶段, 企业发展在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就是废水、废气污染, 其中废水污染企业有化工企业、造纸企业和印染企业等;废气污染企业则包括钢铁企业、制药企业和炼焦企业等。针对这一部分企业, 废水废气需要经过专业处理并且达标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 一些废水废气排量较小的企业, 可以将那些废水和废气收集整理之后, 按批量的送到专业废水废气处理厂, 而对于那些大型废水废气排放企业, 则需要自己建立废水废气处理设施, 自行处理且达标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另外, 部分企业可以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来提高废气利用率, 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回收废气, 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消耗, 降低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谓是一举两得。

2.6针对噪声污染企业防治建议

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 但是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 企业可以通过改进设备与生产工艺, 尽量减轻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影响。首先, 改进机器设备结构, 提高其各个部件的装配质量与加工精度, 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 降低噪音的产生;其次, 根据声波的反射、干涉和吸收等特性, 运用减振、隔振、隔声和吸声等技术, 安装消声设备, 控制噪音的辐射;再次, 在企业厂区周围构建绿化带, 植物和草坪的吸声效果都比较好, 不仅能够绿化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还能够减少噪音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需要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者需要兼顾, 在企业发展壮大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开展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不能顾此失彼, 并且环境污染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更是关系到全球的生态环境, 更是需要重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虽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观念的时代主题, 对企业发展就有了更多的要求, 需要企业为环境保护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 并且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希望能够略尽绵力。

关键词:环境污染,企业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郝文斌.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北方论丛, 2015, (2) :144-147.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 :96-104.

[3]徐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 2014, 18:66-68.

[4]程月明.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3.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企业关系 篇三

目前县级财政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

公共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以特定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作为县级财政来说,就是要坚持松紧适度、着力协调、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

县级财政主要通过确定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以及确保收支平衡等财政政策,在宏观上对企业施加影响: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企业等社会经济实体,企业的发展是财政收入不断壮大的源泉,企业的规模决定财政的规模。所以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就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促进企业发展、给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正确处理财政和企业的关系。比如确定财政收入发展速度指标,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定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速度指标定的太高,会使企业的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活力,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杀鸡取卵,本末倒置的局面;对于征收机关来说,如果速度指标定的太高。征收机关为了完成收入任务,会产生收过头税、乱收费、互相拉税引税、收入空转等不法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速度指标定的太低,会使财政筹集的资金太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以至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于征收机关来说,如果速度指标定的太低,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不成问题,但容易产生行政不作为、纵容偷税漏税、甚至产生收入不入库、私设小金库等不法行为。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和财政关系极为密切,企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壮大提供动力、提供财源,而县级财政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县级财政部门应把壮大地方财源作为己任,在财政政策上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尽财政之力。现在全国各县级政府壮大地方经济的要求都很迫切,举国上下的招商引资热潮就是很好的说明。市场经济也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健全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方法,这也是县级财政在与企业关系定位中一项不可忽略的问题,即财政的会计管理与服务职能。同时企业也要做到照章纳税,遵守环保法规,把企业做大做强。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政实力增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市财政与企业关系的现状

我市是县级市,近年来,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实干干实促发展。狠抓工业上项目”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东引东进”的战略决策。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建设经济开发区、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举办象棋文化节、郑氏文化节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企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反过来又促使了社会经济不断进步,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这样那样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二是后劲不足。传统的工业产业水泵产业、纺织机械产业,现正逐步萎缩。企业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队伍,技工、工人队伍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正逐渐拉大。三是用于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结构不合理。我市财政如何正确处理企业与财政关系,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是我们应注重思考的问题。

三、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设想

(一)财政应在培养企业家队伍方面加大投入

没有比尔,盖茨,就没有美国微软电脑产品的辉煌。同样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集团家电产品在全世界叱诧风云。中外企业发展的历史证明,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以解放思想为关键,以解放人才为核心,以解放生产力为根本,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企业家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在企业家队伍的培养上下功夫,把企业家培养成在所在行业勇于和能够赶超世界一流,制造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在瞬息万变的企业竞争中敢打敢拼、有勇有谋,打造世界级企业的一流人才。区域间的竞争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财政要像抓义务教育一样抓企业家的培养与教育,在资金上重点保障,绝不含糊。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财政对企业家培养资金投入的力度。要确立对企业家队伍培养投入是第一投入的思想观念,加大对企业家队伍培养的投入力度。其次,各市(县)、区、乡(镇)都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企业家队伍培养机制。企业家队伍培养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特殊企业家的引进、高层次企业家队伍培养教育和培训。其三,要奖励为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企业家和为企业家队伍建设做出重大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其四,要解决企业家队伍在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难等。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只有在科学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逐步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发展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产业化。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首先要保证科技投入。科学技术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是法定支出,要足额安排:对我市的优势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其次,要与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联姻,不但要研制和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还要有前瞻性,储备开发一批先进技术,以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边际效益。

(三)对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事实证明,企业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并使其发挥作用,是企业取得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基础。如贾峪镇2004年、2005年洞林水泥有限公司和长城水泥有限公司各建立了一个先进水泥回转窑生产线,使贾峪水泥产能大幅提升,质量大幅提高,在全国水泥产能大量剩余、小型水泥厂强制关闭的形势下,贾峪水泥供不应求,产销两旺,并带动当地石材业、运输业、煤矿业的发展,成为贾峪镇的龙头企业和重要财源基地。可见先进制造装备和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一台大型设备和一项技术,会救活一家企业,会带动一个产业。所以,引导企业引进先进大型设备和一项技术,很有必要。为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县财政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四)转变财政职能,注重财政支持企业的投资效果

在支持企业发展上,要彻底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重日常业务轻法规建设的财政行为模式,把财政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到制定和加强宏观调控上来,实现财政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改变重拨款轻效果和管理的状况,不断开辟财政管理的新领域,提高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的效率。

对企业的扶持是县区财政培植财源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市财政对企业的扶持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级财政安排,另一方面是上级财政的专项指标。作为我市财政,由于财力的限制,对企业扶持资金的安排不可能很多。这部分资金应主要直接面向我市所辖企业,通过引导和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县级财政对企业的扶持,不只是资金一拨了事。而应更多地在扶持项目的评价选取、补贴资金的拨付管理、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上做文章,通过财政扶持、财政引导,使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五)深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发展了,才有社会财富的增加,才有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才有政府的税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就是财政的上帝。我市财政对企业的工作应以服务为本位,立足于多服务、不索取,多帮忙、不添乱,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财政人员熟悉国家宏观政策,了解企业税收法规的变化,掌握国家会计政策的调整。所以财政的服务项且也应该集中在这三方面上。同时,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都要有新的突破,真正实现方便企业,有利于企业发展。

(六)强化企业会计信息监管,打造企业“诚信”品牌

4.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1:16 来源:《求是》 期号:2006.8 作者:白恩培

云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多民族省份,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省确立了“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生态工程成效明显。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既有深刻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云南东川曾是闻名中外的“铜都”,但由于未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铜都”留下来的是荒山秃岭和频发的泥石流灾害;滇池曾是云贵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如今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治理。丽江古城之所以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得益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那种一谈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必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抢吃子孙饭。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云南的不少优势资源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生态保护中利益受损的地区和群体,如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易地搬迁、营造公益林的林农补偿等,在妥善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关键在经济发展。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十五”期间,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停步,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迈出了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人均生产总值有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我省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显著加大。事实告诉我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贫困只会加剧生态恶化,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态,最终打破贫困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怪圈。我们既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又要承担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团结率领全省各族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共享发展成果的光荣使命。“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切实保护生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必须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否则就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就会丧失保护的动力和基础。我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有些地方虽然生态状况较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十分困难,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保护任务相当艰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要发展,人民要致富,就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稳步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云南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压力还在加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我们将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抓好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抓生态,全面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治理,力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符合云南实际,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进程。生态建设产业化,就是生态建设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经济规律。云南是一个生态资源大省,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十五”期间,我们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烤烟、鲜切花产量和优质咖啡出口创汇保持全国第一;蔗糖产量全国第二;茶叶产量全国第三;林浆纸、食用菌、生物医药等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并针对旅游业、林业、水电业等领域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出台了统筹发展与保护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妥善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着眼点,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立足点,遵循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水平;继续加快环保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保本微利”、“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排污收费标准和机制;加大政府引导与支持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投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作为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之一,我省在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开发质量和可利用系数,抓好林业产业;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把云南建成特色鲜明的天然药物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发挥云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打好生态旅游牌,夯实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

提高产业发展生态化水平。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云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与产品,重点抓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积极开展生态工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认证产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与保护综合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云南建成一个发展条件优、自然环境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省份。

5.对企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 篇五

对企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

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并以四川某酒业公司为分析对象,提出了企业对环境问题应持的态度及对策.

作 者:鲍洪刚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1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XI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2(1)分类号:F270-05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经济 环境伦理

6.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六

单位和通讯地址: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初级中学

执教者:冯旺才邮编:726406电话:***

第十课我与集体共发展

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热爱集体、融入社会”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心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态度,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框题侧重于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集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实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因为如果让学生通过课本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地精神境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理解一个集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穿插多组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图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体会“团结就是力量”,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充分利用课本及学生日常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解决。

2、教学难点:理解一个集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用过学生实践活动及多媒体展示生活片断来解决。

【教法教具】

1、教法: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设立1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小组成员活动。老师负责整理、分析、激励、综合。

2、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等。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收集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个人与集体的认识水平;准确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展示多媒体: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众人划桨开大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通过刚才自己额达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所感、所悟好吗?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我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生:只要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师:是的。在任何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才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呢?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师用多媒体展示出示学习课题。

师: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咱们分成六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把我们每个人都融入到集体中去,尝试一下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活动一:“我该怎么办?”

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组情景

情景一:小玲今天很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小组活动。

情景二:但是今天刚好轮到小玲为班级出黑板报,小玲该怎么办?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讨论分析,为小玲寻求良好的对策。

(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师认真关注学生发言,准备作出活动小结)

生:一致表示让班内同学们帮助小玲出板报,小玲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师:多媒体展示歌曲《朋友》

师小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师多媒体展示板书:个人离不开集体

活动三:成对曲线赛跑

师:在比赛前,为了让你们更好地体验个人与集体地关系,下面你们每个人都自己练习一下绕障碍跑,体验一下个人练习的感受怎样?

生:完成个人绕曲线跑

师:下面咱们按小组排好,一个连一个结队跑,绕过所有障碍物,而且队伍不能脱节。以最先跑过终点的队为胜,体验一下集体练习的感受。

生:完成结队绕跑比赛

师:“自己练习与大家一起跑有什么不同吗?

(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思考、讨论)

生:“自己练习比较轻松,可以跑的快些。大家一起跑的慢,很难跑”。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我们要一条心,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师积极表扬,激励评价学生发言)

师多媒体展示名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师展示板书小结:集体离不开个人

活动三:“折筷子”

师:“下面我发给每组同学1根筷子,然后请组内同学把它折断。”

生:“太轻松了,一个人一下子就折断了。”

师:“好,下面我发给每组同学一捆筷子,可请组内所有大力士参与把它折断。” 生:“需要好多人,废很大力气才能完成。”

师:“下面大家讨论一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生:“团结就是力量!”

师:我们全班同学为了共同得目标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反之,如果是单兵作战,将会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凝聚力,集体的力量就弱小。

师多媒体展示:“团结就是力量”

师: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依靠集体的团结共同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典型事例,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生:“前一段时间我生病耽误了许多课,是同学们帮我补齐了。”

生:“我成绩的取得与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生:“前不久,全国上下一起努力,抵抗“麦莎”袭击。”

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了“非典”。”

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共同克服洪灾。”

生:“很多伟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集体。”

师:“好!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下面我就奖励给同学们一个礼物。”

多媒体展示三组片段:

片段一:全国抗击“非典” 的情形画面;片段二:“神舟”五号升空的景象; 片段三:“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视频。

(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组同学表现都不错,而且同时也尝试到了集体的力量。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的集体。

生相互交流

师:“除了小组和班级,同学们还在哪些集体中生活、学习呢?”

生:“学校、祖国。”

师:“对,不仅是咱们的班级、学校,我们的祖国也是令人自豪的,在这些可爱的集体中,你有什么打算-------生畅谈理想?”

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背景画面为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全班同学起立齐唱、下课。

7.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七

1 CSAMT电磁信号在理想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CSAMT采用人工场源,其发射源电(磁)偶极子激发的电磁波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地下某一点:由场源直接传入地下的波,简称体波。另一种是在空气和地表的接触面传播的波,简称面波,由于空气的波阻抗远大于地下介质的波阻抗,因此,面波几乎总是垂直地表面向下传播,并几乎垂直反射回地面,这种面波是CSAMT测量过程中所要采集的电磁波信号。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面波由近向远方传播过程中,每到一处都会产生几乎垂直地表面向下的面波。

2勘测深度与收发距相关因素与野外试验

2.1勘测深度的相关因素

趋肤深度公式:

通过趋肤深度公式知道,勘探深度只与电磁波的最低频率有关,与收发距的大小无关。

2.2收发距的相关因素与野外试验

根据前人的实践总结出CSAMT收发距R的经验公式为:

式中:R———收发距;

H———预计勘测深度。

公式(2)收发距与预计勘测深度关系,对于CSAMT探测过程中,收发距的设计、工作应用有这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收发距与预计勘测深度存在正比关系。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认识原因是没有理解公式(1)的来源和目的。

为了理解预计勘测深度与收发距的关系,收发距不同情况下的数据特征情况。在已知的某矿区,进行野外试验。预计探测深度为H=1千米,根据经验公式(1)知道Rmin=(5-9)千米。发射端分别置于A1B1、A2B2、A3B3位置发射信号,A1B1=A2B2=A3B3=2千米如图2,在接受端位置不变情况下,进行野外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野外视电阻率采集数据曲线对比,野外视电阻率采集数据曲线特征如图3,得出以下三点:

1)高频率区段,发射端在A1B1位置与A2B2位置的野外采集数据视电阻率曲线满足远场测量。而发射端在A3B3位置的野外采集的视电阻率曲线明显是近场数据。

2)频率减小到一定频率区段,发射端在A1B1位置的野外采集视电阻率数据继续满足远场测量要求。发射端在A2B2位置的野外采集视电阻率数据曲线呈明显俯视下冲,是典型的进入过渡场数据,而发射端在A3B3位置的野外采集的视电阻率曲线依旧明显是近场数据。

3)频率减小到更小区段,发射端在A1B1位置的野外采集视电阻率数据任然满足远场测量要求。而发射端在A2B2、A3B3位置的野外采集的视电阻率数据曲线依旧明显是近场数据。

3结论

通过趋肤效应公式,野外试验与前人的经验的以上分析,总结出:1)勘探深度与收发距大小无关,只与最低发射频率有关;2)频率越小,野外采集的视电阻率数据越容易进入近场;3)收发距越小,野外采集的视电阻率数据越早进入近场;4)收发距的大小只是决定了近场、过渡场、远场的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1]石昆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吴璐萍,石昆法.松山地下热水勘探及成因模式探讨[J].物探与化探,1995,20(4):309~315.

[3]Christensen N.B.Difficulties in determining electrical anisotropy in subsurface investigations[J].Geophys.Prosp,2000,48:1~19.

[4]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05.

[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S](.DZ/T0153-95).

[6]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SY/T5772-2002).

8.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八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经常听到关于现在学生难教、难管的抱怨,同时也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一些令人震惊的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闻。

2008年5月24日,北京一所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在“京骂”和嘲笑中,年近七十的老师仍在坚持讲课,而一个戴着耳钉的男学生走上讲台,打算伸手摘下老师的帽子。

10月4日,山西朔州一高中生在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凶手与被害老师没有任何仇怨,却揣着三把利刃,在课堂上,在众目暌暌之下,连捅老师四刀。

10月21日,浙江省缙云县舒洪镇盘溪中学一初三学生由于逃课,害怕班主任老师家访被家长知道,于是就骗老师说父母在山上干活,然后将老师带到山上,在山上无人之处将老师推下悬崖,当他发现女教师还没死,就选择用绳索把她活活勒死…在经历了整个作案过程以后,该学生居然还装作若无其事照常地回校上课。

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在课堂上被学生砍中脖颈致死。

在各大贴吧、论坛上,攻击当前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帖子比比皆是,还有部分网友将医患关系、替民关系、师生关系定义为最不和谐的三大关系,将医生、警察和教师定义为三大高人身风险职业。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发生了如此多学生袭击教师的事件,师生的关系和位置仿佛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让人感觉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突然被颠覆。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人们不禁问,现在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阶段,要怎样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怎样处理这个关系?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根本的关系上着手。

一、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的第一个关系,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力和义务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力和义务。教育学生,这也是作为教师的师德和良心的一个最基本体现。教师的权力是社会和法律赋予的。作为教师,现在所教育的学生千差万别,有好有坏,可以抱怨学生的素质低下、不爱学习、不服管教、经常打架等,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行使教育权力的教师,必须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去履行教育学生的义务。

首先,教师去教育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影响,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应当是知识的化身。在学生眼里,只要和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教师是理所当然知道的。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尽量做到问不倒,才能树立知识丰富的形象,更好地教育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人格魅力。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魅力。年轻漂亮的教师固然更易于跟学生交流,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一个处事公正、品德高尚的教师无疑更具长期的感召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中正,面对学生才能令出必行。

二、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变班级管理的人治为法治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家庭,家长会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同样,教师也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干部和一些所谓的差生,才能消除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敌视,更加便于班级的管理。笔者在每学期第一次给班级学生干部开会的时候就说过:“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干部,都是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都是老师的左膀右臂。你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老师是不会忘记的,而且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毕业实习等,老师也是一定会帮助你们的。但是,作为学生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如果你们违反纪律,就是所谓的执法犯法,所受的处罚将更为严厉。”这样,对待一些出了问题的学生干部,可以作为典型,公开严肃地处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老师对待每个学生是平等的、绝无偏袒的。

其次,要建立在纪律面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氛围。笔者在管理学生,给学生规定纪律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在这些纪律与规定面前,老师和大家是平等的,笔者也会严格去遵守任何纪律,变班级管理的人治为法治。比如,在处理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的问题上,教师如果能首先自身不迟到,比学生到得更早,并亲自到场,那么这样一来,抓到现行的效果要比仅凭学生干部的记录再进行批评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不会使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现在的一些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管教,对于自己家里的父母长辈,都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妄论对待自己的老师了。因此,对待这些学生,如果还以老观念看待,简单地凭借教师的身份去压制,恐怕适得其反,收不到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尽量建立一种氛围,不是教师在批评他,而是道理、纪律、社会规则在教育他,是为了他更好地做人,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这样一种氛围和前提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那么就能减少师生之间的抵触情绪,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给学生以适当的权力

众所周知,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权力和责任是无形之中共生的。因此,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权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给他戴上了责任的枷锁。所以,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如果想让学生有一些责任感,那么就不妨给学生一些权力。

在班费的管理上,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权力。比如,笔者在任06数控1班的班主任时,让所有的学生决定班费的支出问题。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班会,来讨论本学期本班班费支出的计划。通过计划的讨论和制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合理理财的习惯,也可以给学生以少量借取班费的权利。在教师的把关下,可以给学生少量的借取班费的权利,并且公开班费的借取情况。这样无形之中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信誉档案,能让学生更珍惜自己的权利和信誉,也同时避免了学生向其他学生、教师借钱的情况。

9.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案 篇九

第一课时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设计人:李文霞审核: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维护集体团结。

2、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知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理解一个集体只

有团结才有力量。

二、重难点: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感受团结的重要性,从而树立集体意

识。

三、《课前预习部分》

学生准备:搜集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预习提纲:

1、什么是集体?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

3、如何理解团结就是力量?

四、《课堂探究部分》

(一)展示案例、导入课题(学生思考讨论)

某班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班主任开始讲关于安全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等几点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了同学们要听从指挥,而此时班里的体育健将张震却认为:王老师真是多此一举,我身体这么强壮,还让别人来照顾?大家一起爬多慢阿,我一定要低一个爬到山顶。于是张震偷偷脱离大部队,一个人爬向山顶;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张震只顾往前跑,快到山顶的时候把脚崴了,坐在地上又后悔又难过。就在此时,班主任领着几个学生找到了他,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帮助下,张震和所有同学都爬到了山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思考:张震为什么要脱离集体单独活动?最后他是怎样爬上山顶的?他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师总结引出话题)

(二)共同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活动一:感受震撼(多媒体可见播放flash动漫《斑羚飞渡》)思考:羚羊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二:走近诺贝尔奖

展示资料: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十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的,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第三个25年竟达到79%。

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

活动三: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班集体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组写出一条热爱班级体、为班集体作贡献的誓言。

(三)共同体验:团结就是力量

活动一:感悟团结(播放歌曲《众人虎将开大船》),让学生感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展示图片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抗击非典、抗洪、抗震的胜利。问:胜利靠的是什么?

活动二:聆听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谈启示。

活动三:分析课本上的案例,讨论总结

(四)反馈检测

单项选择题:关于集体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集体是一个整体。B:集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整体。B: 集体是一个行动上相互支持的整体。C: 集体是一个心理上相互依存的整体。D:集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荣辱与共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材料分析:1998年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同洪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2003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致抗击“非典”疫情,取得了重大胜利;2009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道理?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道理的?

10.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十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个课题,这也是本单元的开始和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从而珍视集体的团结,为集体的团结贡献力量,也为下一课时:《我为集体添光彩》做好铺垫。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及我校的实际,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真切感受团结就是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能力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集体的团结出谋划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锻炼小组的协调能力。

知识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教学重点:我们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人能从集体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深切感受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生活中去关心他人,顾全大局,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容易被集体和社会接纳的人。所以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并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就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要想突破这一个重点,必须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显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理解和掌握。

难点:引导学生对集体进行进一步认识,并对集体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对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联系以前学过《良好的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乐园》进行讲解。【教法与学法】

学案导学——展示激学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具体事例,整理好,以备上课时来读或说。2 提前下发学案,完成课前预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引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2 序曲

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通过引子和序曲引导学生体会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也营造了氛围,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也导入了第一个问题: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

(二)讲授新课

1、联系以前学过的“交往的范围由内圈向外圈发展”和“良好的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乐园”,说一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在集体生活里有什么感受? 对集体的概念进行界定。

合作探究:故事:有一滴小水珠,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妈妈的怀抱。它 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抛到了高处,刚被抛到高处时还有些害怕,但渐渐地,它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炫目的阳光、亮丽的彩虹、湛蓝的大海,它陶醉了,没想到空中的景色这么美!小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呀飘呀,忘却了一切。这时,传来了海妈妈焦急的声音:“小水珠,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小水珠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我再玩会,这儿太美了…”

可还没等它说完,一束强烈的阳光照过来,小水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1)为什么小水珠离开大海妈妈的怀抱后,会马上消失?(2)如果小水珠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它该怎么办?(3)从小水珠的故事中你感悟到什么道理?

(4)试想:如果大海离开了无数滴小水珠会怎样呢?

回答上面的问题,从而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我设计了走进生活:小记者采访 我们所在的班级是我们温馨的家园,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大集体。请说一说你从班级中获得了什么?你为班级奉献了什么?

同学们抢着回答,气氛热烈,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2、看视频《海底总动员》,回答问题:你认为鱼儿能够平安逃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而导入第二个问题:团结就是力量。由于学生对此动画片非常熟悉,所以一下子就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对此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个时候我没有多说,让学生自己回答,但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当场的评价,烘托了气氛,达到教学效果。根据P7上面的事例,联系在我校刚刚举行过的拔河比赛,分析总结两个班级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该怎么办?

提升:欣赏视频:奥运会动人场面、抗震救灾、2008年感动中国颁奖盛典

从而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三维目标顺利实现。

(三)收获平台

(四)达标检测

(五)作业设置

(六)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像一个个小水珠一样,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汇入祖国这个浩瀚的大海里,伸出你我的双手,共建祖国美好的明天。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2008年是我们国家悲喜交加的一年,抗震救灾、奥运会、“神七”发射等众所周知的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案例。所以这节课重视以情感人,让学生既根据自己的集体生活,又联系学校、社会、国家,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得到升华,努力做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学习的要点,做到既加深重点,又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我还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内容的拓展较好。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与层次,合理和恰到好处,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严谨、有逻辑、有起伏、有节奏。

2、不足之处:(1)有的材料提出的问题偏多、偏浅,思维含量较低。

(2)教学语言不太精炼,尤其是在进行小结知识的时候,感觉啰嗦。

(3)声音太小,缺少激情。

(4)问题情境的创设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个别问题的处理

11.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十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基本完成国企公司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2015年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

深化国企改革,确立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社会上对此有一些微词:一说是改革的倒退,一说是不伦不类。有的企业党建专家和官员疾呼修改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党组织在国企中的法律地位;一些国企负责人有困惑:企业党组织凌驾于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上,必将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看法,多是臆想、误读或误解。国企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工人阶级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求参加管理国有企业”。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领导国企的实践,提出了国企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三大民主原则”的思想。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相适应,国企经历了从经济指标承包、下放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企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如何发挥作用多次遭到挑战和质疑。上世纪80年代末,一度提出党组织属地化管理的观点,与此相应,有人提出党组织要从国企撤出。尽管这些观点没有真正成功付诸实施,但是,企业党建工作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却实实在在地被削弱和忽视了。一些国企负责人出现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利益输送、任人为亲、道德败坏、生活糜烂、腐化堕落,甚至里通外国等严重问题,不能不说与削弱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说明,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

整体来看,几十年来国企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在企业内部设立党组织、坚持对国企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有变。《指导意见》提出:“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保证党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这是对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行之有效

综观国企管理体制的历史,从三人团、一长制、管委会、两参一改三结合、承包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可以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改革,但是,“党政工”即党的领导、经理负责、工人参与的“民主共治”之根本必须坚持,这是国企成功的经验,“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党对国企的领导和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必须融入法人治理结构当中。

按《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主要职权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公司法关于“在公司中,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和党的章程关于“支持董事会依法行使职权”之规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符合条件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中符合条件的党员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经理层成员与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适度交叉任职;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党组织书记、董事长一般由一人担任。”这是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改革措施。

党委书记作为国有资本股东代表,依法进入董事会担任董事长,确保董事会作出的决策依法合规、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得到贯彻执行;同时,强化党管干部原则在选聘任用经理人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对经理人经营管理国企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不断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强化党组织在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中的责任,支持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坚决防止和整治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实施双向进入的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治理的“民主”内涵,强化了公司法人治理功效。

事实上,双向进入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建设等相关文件,都有双向进入的明确规定,实践证明这是完善法人治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所以,国企深化改革,需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企业党组织并不凌驾董事会

《指导意见》强调,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深化国企改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战略决策方面,企业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总体部署,针对本企业的定位和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董事会依法按照工作程序独立研究、作出决策。在人事问题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组织按照党中央关于企业领导干部的标准培养、推荐候选人,董事会依法独立行使聘用权,对不称职的企业负责人,党组织可以从党要管党的程序采取党内组织措施,同时向董事会提出解聘建议,董事会依法依规独立决定。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助于保障董事会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向进入的内涵,这不是要企业党组织凌驾董事会之上,更不是强化党委书记个人的权利。双向进入的意义在于使党的工作与企业决策、管理等工作有机地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现象,使公司法人治理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十二

一、梳理历史

我们发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 都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思想大解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中国) 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 是权力过于集中”。“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979年2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代表中国政府官方立场的社论, 文中强调“当务之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 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办法, 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 建立起符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 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 , 指出“改革计划体制, 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被邓小平赞扬为“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87年9月,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深刻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1992年10月,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为长期纠结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至此,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 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了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明确要求:“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并提出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强化了市场功能的作用的同时还明确了政府的功能作用。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并要求:“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强调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也是对市场作用的重视和强化。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明确要求:“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了市场作用, 也强调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以往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看出,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角色的不断认识, 是中国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市场与政府的基本功能

1. 市场的基本功能

(1) 交换功能。商品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出售商品和消费者购买商品, 都须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不仅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且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促成商品所有权在各交易者之间让渡和转移。商品实体转移以及所有权交换的实现, 是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范围已扩展到各种无形产品及生产要素 (如服务、信息、技术、资金、房地产、劳动力、产权等) , 但依旧是通过市场完成交换和流通。

(2) 反馈功能。市场把交换活动中产生的信息传递给交换双方, 就是市场的反馈功能。其最大的作用是反映了社会资源在各部门间的比例配置。市场的反馈功能, 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参考:其一, 国家可以根据市场商品数量及其结构的信息反馈, 判断商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 并以此作为调整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依据;其二, 企业也可以根据商品销售业绩信息反馈, 对消费偏好和需求潜力做出预判, 从而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3) 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此功能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 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按照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能够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直接联系起来, 促进竞争。其本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实现形式。

除上述基本功能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中枢, 还具有如下重要作用:第一, 市场是社会资源的基础配置者。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首要职能。合理配置资源, 使物尽其用, 避免浪费, 是任何社会在经济运行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第二, 市场是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干预、间接管理的中介。第三, 市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

2. 政府的经济职能

(1) 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2)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 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 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3) 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 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一个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 结果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政府干预市场缺乏效率, 结果导致政府失灵。

曾几何时, 我们的政府权力和市场之间不清楚的纠结在一起,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非常模糊, 具体说来, 原来就是“政府直接办市场”, 而不是“市场办市场”。在某种程度上, 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滞后, 因此我国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政府直接成为市场主体、股东和直接投资者, 或者政府通过各种审批和行政命令来控制市场。如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就是当务之急。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 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 政府职能也开始转变。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涉及许多问题: (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线, 是市场机制本身能解决的, 政府就不要干预;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由政府来解决。 (2) 在资源配置方面, 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应该偏重于宏观调控、市场法规的制定、市场秩序的构建、社会诚信的树立, 而市场则在制度下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3) 政府该退出的领域应该坚决退出, 不该管的领域不要管, 不与民争利, 建立服务型政府, 把无限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总之,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我们在思想领域和实践中都在不断探索并逐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功能,市场,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罗纳德·哈里·科斯, 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徐尧, 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上一篇:传统体育进校园简报下一篇:嘉鱼县城北中学杀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