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4

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共12篇)

1.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认真地阅读了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学习指导(小学语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

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在学习新课程标准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曾经的教学观点和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以下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与社会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特别提出了对书写姿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后,让我明白在教学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就我教学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说一旦养成对他们终生受益。

五、注重评价和交流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2.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掌握教学的精髓,把握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就要掌握教材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对教学整体的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授课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传授知识的高效性。这样的课堂也是真正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从而更有利于传达语文学习的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针对课程场景的变化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四季景色的小卡片。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卡片的引导教师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的进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将语文课堂真正放在让学生去感受小学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之上,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成长。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实现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析问题,最终通过一定途径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马过河》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就自身所讨论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让他们去评判文章中所出现的各个动物的做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各个人的看法,并就各自的问题也进行一定的讨论,解决部分同学的问题。那些小组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放到班级讨论上来解决,然后笔者再就他们所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文章中所存在的其他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再进一步进行讨论,这样整个课程的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把握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从而实现将语文还给语文,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观点,进行平等交流

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授课程的时候,教师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更多的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去学会如何应用语文知识去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交流的平等性。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学生说出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要对学生有耐心,对于学生看似异想天开的话要考虑其说出话的根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例如,笔者在教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时候,学生在自主讨论环节,很多孩子的想法的侧重点不同,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文章的主旨给予学生引导。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学生的天性,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讨论,在讨论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样就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计划。这样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就凸显出来,将小学语文教学赋予更多的实际作用。

四、走出课堂,以生活为舞台

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越来越提倡贴近生活,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外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动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也能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身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一年级《村居》这首诗时,笔者就根据生活化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在春游中发现春天的美,去感受诗中中所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情境,从而将诗中所写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这次活动,小学生对于诗的内容就会产生感性的认识,就能够更好地去感知诗中所传达的春的气息,在课堂上,同学也都对“春”有所感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信息,更好地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在课改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结合时代与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小学语文新课程能够真正有益于学生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更为适合学生学习,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研究,对新时代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希望对其他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曙光.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16(2).

3.小学语文新课程浅析 篇三

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越准确、越深刻。准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新境界。

为此,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可以说,真正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才是真正现代的;真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一是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现代服务;二是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

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师生亦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文化活动,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

还要关注尊重儿童文化,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别的什么课。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决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人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的天性,是智慧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

其二,语文课程是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杜威特别关注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上述言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拟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不是“做戏”,教学拒绝“作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教师的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儿童也应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压着嗓子和儿童虚以应对,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所谓‘权威’,正是师生关系的屏障。为什么教师不露本相、显本色,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呢!

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教师的施舍和恩赐。教师不是知识的惟一占有者,教师的话不是“金科玉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

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出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也不会有创造性。

张扬个性既是教学新理念,又是教学新策略,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儿童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当前,理论上不反对‘发展个性’,但实际上对学生管得很紧,统得太死,没有给学生个性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依然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固有模式去规范一切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制的方案行事的,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迁回、或反复、或跳跃,因此,教师要善于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既要考察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又要考察教学活动中的易变性、反常性、无序性.随机性、偶然性。要用有序性的原则、规则、规律,明确的概念武装起来,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中进行探索。

4.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授课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新的学习任务群指明了教学方向,为开展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任务群的提出,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群和课程整合的要求,我们既需要将课程文本进行整合,还需要将课堂符合“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完语文后,可以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5.小学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茨榆山小学 王秋伶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六

水口镇庙林小学:王 琴

暑期里,我认真地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收获颇多。学习后,我的思想又一次更新,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使我明白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及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得到培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现将这次新课程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校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7.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一、变“乏味”为“趣味”

传统的语文作业方式, 基本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写”, 而且表现为机械重复, 学生对这类作业没兴趣, 也没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仅仅让学生“写”这种单一形式中跳出来, 在课前课后勤动脑、巧设计, 设计一些让学生动脑又动口、动手的灵活性作业。如:画画、表演课本剧、参观、访问、综合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巧妙融合, 使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使学生乐做爱做。

(一) 在表演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 特别爱玩, 爱玩也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根据文本改写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让他们置身于文本之中, 使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文本, 还能促进他们深入文本与作者、与文本的主人翁、与相关的编者对话, 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如:教学苏教版《负荆请罪》后, 我让学生先分角色在小组内演一演。然后,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全班演一演、评一评,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廉颇知错就改的特点, 体会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特点, 还让学生体验表演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 在画画中做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 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文本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画画形式的作业, 这样使枯燥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 让他们在绘画中巩固知识、习得知识, 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炼。如:教学苏教版《渔歌子》这首古诗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意境画一幅画。学生对这个作业感到新鲜有趣, 利用水彩笔纷纷画了起来, 虽然画得稚嫩, 但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我顺势组织了一次《渔歌子》绘画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作业热情。

二、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 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他们自主设计、自我选择相关的作业任务, 变传统作业形式的“要我做”为新课改教育下的“我要做, 我还要做”,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究者。

(一) 设计“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形式为教师布置学生做, 然后教师批改。这些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 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和探究性的题目较少, 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 比较容易顺利完成。对于后进生来说, 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题目, 而提高题他们则束手无策, 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证明传统作业忽视了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 有极大的弊端。

为此, 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 既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又让优等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人人从作业中感受进步和成长。

如教学《詹天佑》时, 我设计的作业为: (1)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 克服了哪些困难?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特点? (2) 给詹天佑设计一张人物介绍卡片。 (3) 课外去读一读中外爱国人物故事。 (第1题为必做题, 2、3题为选做一题)

(二) 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设计作业时, 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 使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活学活用。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时, 我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搜集MH370的有关资料, 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有关资料。学生经过一周的准备, 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 能够踊跃发言, 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联系了实际。真正做到了顾宪成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三、变“独立”为“合作”

基础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 传统的独立型作业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更多的是需要互动、需要合作, 让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 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如:今年开学初, 我让学生合作办一份手抄报, 主题是《中国梦我的梦》, 要求大家分四个大组协力完成, 能者多劳, 但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善于画画的画插图;字写得漂亮的写报刊的名称;文章写得好的写文章或诗歌。能力一般的同学涂颜色, 找水彩笔等工具……经过一个月的准备, 四份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办起来了。我把报纸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8.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悟 篇八

关键词:新的理念 教学策略 教诲资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结合实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

三、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已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四、评价观念的变化

以往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相对忽视了历程与要领、情绪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和曩昔对语文学科性的相识是有关的,曩昔对语文太甚夸大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对人文性珍视不够。《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外交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9.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永丰中心学校杜可富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0.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一、新课标注重保护学生个性。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二、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11版新课标的表述中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摘抄几处: 1.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三、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循序渐进。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

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 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修订后的课程理念中不仅体现出语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侧重了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以往的教师在教学时,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而新课改修订后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

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评价模式具体多元化。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意见成为下一步的方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总之,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革新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2012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11.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点滴理解 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新课程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负担”变为“享受”,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权利和责任,把学习与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学习。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并为每个学生创设富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知道和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思考方式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课堂是学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统治者和权威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机会。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明显的层次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会一步到位。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

接着,我们再看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不會冲淡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说,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和有效运用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只是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一个传教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由课堂的权威变成了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这种变化也是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相反,我感觉教师主导作用反而变得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认识,自学、合作能力必竟是有限的。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调节和引导,再先进的学习方式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科学先进的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用陆游《卜算子咏梅》来形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功效, 我想是最恰当不过了。她以“零落成泥”的方式洒落在各个《学习园地》中, 内容囊括诗词名句、对联、格言警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类型。 (注:“日积月累”和“好词佳句”为了叙述方便有时相互通用)

下面我将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及应对措施, 尤其是有效应用的方法策略, 分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寄希望于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关注、研究!

一、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新教参的“教材编排”里略微提到过:“日积月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好词佳句”。具体怎样指导没有说明。在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中, 这样指出:“‘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所以, 这种不重视的结果, 导致“好词佳句”的学习似乎只能迫于无奈而囫囵吞枣。难怪“日积月累”只有“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落得个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然, 愈是处在尴尬之境, 愈要慎重待之!愈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处方一:高度精炼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好词佳句”的“词”“句”在新教参上并没有作出详细的意思解释、说明, 所以,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内容并不全是要求小学生必须通过意思翻译而弄懂的”?譬如:古诗词、古名句和一些格言警句等。语文教学应遵循新课程下“重积累、应用、感悟、整体把握”的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就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词句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感知。那么, 在教学时, 导入语的设计, 就显得非常重要, 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 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洁、精炼!

首先, 高度决定视角。

导入语的高度, 能够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去俯视这类知识, 有一个整体意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领会力和感悟能力。例如:第一次积累“词”这种文体, 因为这不是以往课本中出现的一个个的词语, 而是一种文体, 为了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教师就必须站在“词”这一类知识的高度设计导入语, 以一些“词”的文学常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蒙教育。可这样导入:

“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海洋, 催生了唐诗、宋词这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篇永垂千古;宋有著名的词人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 他们所写的词与唐诗一样流芳千古, 为后人传诵至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 这个‘词’不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一个的词, 而是一种和唐诗一样的文学体裁!”

这样的导语会使学生跳出学一个一个词的小圈子, 其思维的角度一下子站在了和唐诗一样伟大的文学体裁中, 进而进入了文学历史的长河, 随即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之感, 也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意识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由原来狭隘的背诵积累上升到一种与唐诗一样可以去感悟和领会的境界。但是, 也能知道“词”和唐诗是有区别的,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辨出哪是唐诗哪是宋词, 有了一种类的区别和比较, 并且从老师的高度视角的导入中, 获得一种学习伟大文学体裁的历史文化使命感和荣耀感, 兴趣自然而生!

其次, 精炼来自模仿。

经典始于模仿, 贵于创新!“好词佳句”本身具备的精炼程度已经是极致了, 因此, 平常教学中老师的一些琐碎口头禅, 引导语的冗长繁琐, 与“好词佳句”的精炼一鲜明对比, 显然暗淡失色。试想, 这样的导入语, 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 不可忽视。而且, 导入语的设计要求, 在课标中就有明确要求, 尽量做到“简洁有力、方向明确”。仍以学“词”为例: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五上)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师:风雨春归, 飞雪春到。花枝冰崖俏, 只为把春报。山花烂漫, 她在丛中笑。“她”指的是谁?

生:梅花。

师:是的, 刚才老师把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改编而成这首小诗, 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 (响亮的回答)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精炼的导入语中得到激发, 在学习中, 甚至也学着自己改编诗词。

二、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新教材按主题分组编排, 每组教学内容分有“导语导学、精略读课文、学习园地”三块组合而成。如果“导语导学”是一日之晨, “精略读课文”是精彩纷呈的白天, 那么“学习园地”该是一个单元知识点的黄昏了, 而“日积月累”又是学习园地中的一部分, 故, 好比是黄昏中的一点光, 也只有“黄昏独自愁”了!但是, 考试中“日积月累”所占的比分与之所处于教材中的“黄昏地位”却极不相符。纵观每次考试, 其所占比分在5—10分左右, 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

其所处的“黄昏地位”导致其简单教学, 从而与考试之间存在矛盾, 岂不是“更着风和雨?”学生以背诵、默写方式而学习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延伸、拓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 也失去了这些精美语言的人文性作用。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处方二:立足课内基础, 放眼课外延伸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载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 进行发散性的教学,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积月累”中进行歇后语的教学, 这一原则显得尤其重要!

1. 立足课内, 搜集资料, 延伸课外 (三下园地八为例)

八仙过海---各显灵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四月的冰河-----开动 (冻) 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 (鸣) 在外

……

师:同学们, 这些歇后语中的人物你知道多少?感兴趣吗?

生1:我知道猪八戒

生2:我认识诸葛亮

生3:我还知道林黛玉

……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知识知道得真多!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做到以下四个要求, 生活中常用的、生动有趣的、自己能弄懂的、脍炙人口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果。

2. 课外延伸, 整理加工, 回到课内

知识犹如海洋, 有时也会迷失方向, 而教材的安排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导航标, 千万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毕竟学生的精力和认知有限, 把课内的知识掌握熟练了, 才能在课外知识的海洋游得更远!所以, 在课外延伸的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课外知识, 几天后:

生: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

师:看得出来, 同学们这次作业完成得非常漂亮!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灵通”, 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真可谓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啊!

事实证明, 这种立足课内, 课外拓展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 学生兴趣盎然地搜集到更多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同时在搜集过程中, 对这些歇后语出自的作品也颇感兴趣!这真是意外收获!

三、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好词佳句”中的古诗词或诗词名句均出自于唐诗、宋词、元曲, 具有诗韵之美。而格言警句具有励志之美、对联的对仗之美。浓缩即精华, 高度提炼的格言警句和对仗工整的对联方寸之间尽显文字风流。至于其它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或是出自典故, 或是来自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经验的提炼, 或是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承等等, 均具特色之美。

在“精读课文”的群芳吐艳, “略读课文”的姹紫嫣红, 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落英缤纷中, “好词佳句”显得那样从容淡定, 无意去争, 她以其独特的语言精华之美散发出梅花般的幽香, 却“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从而奠定“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的特殊地位——幽香地位。

处方三:形式丰富多样, 生动有趣背诵

传统的机械记忆是种非常枯燥乏味的方法, 显然不符合“日积月累”特有的语言精华所散发的幽香之美。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 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活动将焕发生机和活力。

1. 经验交流背诵。适合较难背的部分, 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以下成语:

这16个成语互不关联, 要学生一下子记住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 看看谁的方法最好, 让记得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再记忆, 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例如:有位同学针对以上词语进行分类, 杀敌作战一类, 立志图强一类;还有一位同学把每个词套用一个人物, 如励精图治想到诸葛亮, 豪情壮志联想到项羽, 舍生取义夏明翰等等。

(记忆方法有了对比, 也有更多的选择, 他们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2. 激励促进背诵。有些内容不太难, 如歇后语, 都是一些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 如五下园地四: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 (吴) 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于是我着重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 采用激励法, 尝试着让背得快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背。背得又快又好的即可在软黑板上自己的照片处贴上“记忆大王”“记忆之星”等称号。

(有了这种称号的激励, 小学生背诵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

3. 联想顺序背诵。适合有顺序的事物, 如五上语文园地三: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 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 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 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 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 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 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 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 鸟雀尽潜藏。

(学生抓住“春夏秋冬”顺序, 联想到这四个季节的风各具什么特点, 背诵起来自然轻松有趣!)

4. 多种竞赛背诵。

如诗歌名句背诵, 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法……可以是整首诗句背诵的比赛, 也可以是上下句对接的比赛。这些平常用到的方法虽然不够新颖, 但是很实用, 不一一举例。

形式多样的背诵方法, 激发了学生兴趣, 使背诵成了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学习活动, 而不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学的自然轻松, 效果也显而易见!

四、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优美的诗句、精炼的词汇浓缩而成的语言精华, 像一朵朵散发着幽香的腊梅, “零落成泥”地洒落在新教材各个“学习园地中”, 本身散发出的气味使得人不禁的寻芳而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 已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至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去主动学习、探索。但是, 要让学生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 仅仅学会了还远远不够, 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实践应用!只有这样, “好词佳句”这株腊梅“零落成泥”的功效才能“香如故”!

处方四:良性循环发展, 促进积累应用

“好词佳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其积累和应用也在同时进行。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 熟练地应用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乐意的积累。

回到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

1.“好词佳句”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学生若能够把积累到的一些诗句、歇后语、成语等脱口而出, 变成自己的语言, 原本简单的语言立刻就会变得生动起来。试想, 一个出口成章的, 能够在口语交际练习中侃侃而谈, 娓娓道来学生, 哪个不羡慕?而且, 学生在这样的讲话中有成就感, 更能激发他们自觉积累“好词佳句”的激情和动力!达到积累与应用在口语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达到好词佳句学习与口语交际学习的良性共进。 (篇幅有限, 此处不作举例)

2.“好词佳句”在习作训练中的应用

当积累歇后语的热情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一次习作训练时, 我刻意地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 大家掌握了这么多的歇后语, 老师为你们高兴, 我们积累的这些歇后语都很有意思, 可是仅仅会背会填写, 或者说话时能用上一两个, 那还不够有意思, 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把他们用上, 那才有意思呢!你的话语就幽默了, 文章的语言也会一下子变生动形象, 老师改作文写评语就不会‘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了。要不要试一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我话刚落音,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连续几个歇后语一下激活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语文朗读课:“在语文课上, 张老师教我们诗歌《枫桥夜泊》的欣赏和朗读。当老师想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 大家都显得有些紧张而不敢举手, 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眼看就要冷场了, 看着张老师略显焦急的神情, 我怕老师难堪, 就勇敢的举起手来。我鼓足勇气, 大声而有感情地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朗读完毕, 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我的朗读水平和勇气, 终于‘黄鼠狼掀门帘——露了一小手’了。”

真没想到, 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李明星这个小片段如此精彩, 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真希望这样的学生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好词佳句”在生活中的应用

语文学习来自生活, 回归生活。“好词佳句”的积累除了应用于学习, 我还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尝试应用。这样的积累与应用训练, 不仅扩大了学生积累的知识范围, 开阔了视野, 同时也把很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形式转化成了一种灵活多变, 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的练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积累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更加促使学生热爱“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学习!

“日积月累”这株梅花, 独自开放在驿站外的断桥边 (单元末的学习园地) , 鲜有人欣赏、问津, 况且还要兼受“教学和考试”矛盾的风雨, 但是, 其独特的芳香, 吸引着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喜爱。她以“零落成泥”的形式散落课文各处, 碾成尘泥, 如果老师能精心开发和培育, 这株梅花何愁不“香如故”呢?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培育下, 就像这株腊梅一样绽放出幽香!

摘要:随着新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学习时间的缩短, 面对“好词佳句”这种“零乱洒落”的局面, 无疑对广大教师们是个很大的挑战,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就迫在眉睫!至于怎样进行“好词佳句”的有效积累, 本文将从“精炼导入——课内延伸课外——生动背诵——促进积累”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相信, “好词佳句”这株腊梅“零落成泥”的功效定能“香如故”!

关键词:日积月累,好词佳句,零落成泥,香如故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1月第一版.

[2]邱文伟主编.《唐诗宋词三百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9年7月第一版.

[3]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搞笑春节祝福语下一篇:部队入党转正申请书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