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2024-06-25

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精选8篇)

1.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一

浅析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更新时间 2011-4-15 8:55:47 点击数

238

分享到:

摘要: 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小 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2.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二

1. 电气行业的概念

电气是一个工程词汇, 电气行业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行业, 电气行业从性质方面可以分为强电和弱电行业, 从行业产业链方面可分为电能的生产、运输、使用和电能的使用设备两个方面。强电属于电力行业范畴, 电力行业是当代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 是围绕电能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所组成的电力电能生产环节, 围绕电能生产、运输、使用环节的设备、机械等方面的制造产业都归属为电力行业;而弱电行业则可以归纳为电器设备、电子设备、电子系统等等方面。总结来说, 电气行业是围绕整个电能系统的所有产业的总称。

2.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认识

电气行业包括电力行业和电力设备、技术、产品的制造企业。涵盖发电系统和用电设备两个领域。本文对电力行业的职业危害研究主要通过对电力生产运输方面的发电厂、变电站、配电等环节和电器设备生产方面的生产过程中所存在和潜在的职业危害进行讨论和分析。

电力的生产方面的职业危害主要有:第一, 发电环节的发电机组;第二, 变电环节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等。在这些设备和工作场所中存在有电磁辐射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粉尘危害、二氧化硫、六氟化硫、氮氧化物等等。电气行业的电器、设备制造方面的危害主要有:第一, 生产车间的噪声、废气污染;第二, 电气设备生产及运输过程中对职工造成的直接意外伤害等等。

3.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因素

由于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区域内职工的健康危害及影响程度不同, 以此本文针对电气行业工作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危害特征进行系统的整理, 针对电气行业中电场危害、噪声危害、粉尘危害以及废弃危害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 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说明。

3.1 电磁辐射

在电气行业中, 特别是电力行业中, 电磁辐射强度普遍高于其他工作范围, 工频电场对人体健康的损伤主要是通过人体体表进行传播。当人体处于高压交流电场之中时, 人体内的正负电荷随着外界的电场进行位移运动, 在人体产生100-200μA的位移电流, 直接影响到人体细胞膜的物理及化学效益, 使人体细胞膜受到一定损伤。

3.2 噪声

噪声是电气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电气行业工人长期处于较强噪声的工作场所中, 长期接触噪声, 对人体的听觉系统产生较大危害, 可引起耳鸣、耳痛、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等直接病症, 甚至可能引起短暂性听阀位移、高频听力损伤以及噪声聋等等症状。

3.3 粉尘

粉尘主要存在与电力生产环节, 特别是火力发电站等等工作场所, 工人长期解除高浓度的粉尘, 对肺部组织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临床表现为尘肺等严重现象。

3.4 废气

电气行业的废气主要有六氟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等。人体吸入六氟化硫会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变蓝, 身体痉挛窒息等严重现象;人体吸入氮氧化物时, 短期内会出现眼部、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长期吸入氮氧化物可导致白血病;而人体吸入臭氧将会引起咳嗽、咳痰、胸部紧束等感觉, 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 长期吸入可导致支气管炎甚至肺硬化等症状。

4.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针对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以及对人体危害的原理, 本文通过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职业卫生管理以及职业健康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4.1 工程防护

工程防护主要是针对电气行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化学有害因素所进行的日常检查、防护工作。在电气行业的工作场所中, 日常检查和巡视人员需要着重注意检查相关设备的密封性、操作流程, 避免因设备和操作原因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挥发, 对六氟化硫断路器中的湿度、绝缘电阻、耐压设备等方面进行重点视察, 防止弧光放电的产生。

4.2 个人防护

在个人防护方面, 电气行业中应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 严格落实我国关于劳动防护管理的规定。如在高空、高压巡线时应穿戴合格的屏蔽衣、防护手套、防护帽等等, 对有噪声的工作区域应戴好耳塞或者耳罩等等。对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环境需要落实工作人员的眼、口、鼻等部位的防护用具。通过对劳动防护的管理,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整体制度, 加强对电气行业中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力度。

4.3 职业卫生管理

电气行业企业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对工作场所内部环境进行卫生监测和评价工作, 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可行的改善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工作区域内潜在的职业危害进行控制和消除。

4.4 职业健康培训

电气行业企业应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安全以及职业健康的培训工作, 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入职体检、入职培训, 对在职的员工采取定期健康体检, 强化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严格的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对员工在防护意识、防护用品使用、职业危害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指导, 减少电气行业环境对职工的健康危害。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行业的概述以及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特征的表述, 研究和探讨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特征及危害形式, 从电气行业企业和员工两个角度提出对行业危害的防护策略, 旨在减少和消除电气行业职业危害,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3.电焊作业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三

一、电焊作业中的主要危害

1 金属烟尘的危害 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焊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除含有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和磷等:药皮内材料主要由大理石、荧石、金红石、纯成、水玻璃、锰铁等组成。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4000℃~6000℃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其成分主要为氧化铁(主要以三氧化二铁为主,占36%~76%)、氧化锰、二氧化硅、硅酸盐、氟化物、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等。烟尘粒弥漫于作业环境中,极易被吸入肺内。长期吸入则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称为电焊工尘肺,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电焊工尘肺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并伴有头痛、全身无力等病症,但很轻微,一般不影响工作。早期肺功能损害不明显,晚期肺功能可有障碍,当合并有肺部感染时症状和体征趋于明显。发病工龄多在7~23年,平均约20年。X线胸片表现:早期以不规则小阴影为主,以两中、下肺区为多。间有类圆形小阴影,且有分布广、密度低的特点;有的则以类圆形小阴影为主,且密集度高,个别病例晚期可见块状大阴影。肺门一般不增大,很少有胸膜粘连和肺气肿。脱离作业后,少有进展。

2 有毒气体的危害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弧区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1)臭氧,为无色、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的有害气体,它对呼吸道黏膜及肺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短时间吸入低浓度(0.4mg/m3)的臭氧时,可引起咳嗽、咽喉干燥、胸闷、食欲减退、疲劳无力等症状,长期吸入低浓度臭氧时,则可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等。

(2)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它极易与人体中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而且极难分离,因而,当大量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以后,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人体输送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

(3)氮氧化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其中常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当被人吸入时,经过上呼吸道进入肺泡内,逐渐与水起作用,形成硝酸及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3 电弧光辐射的危害 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红外线可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反复照射出现色素沉着。短波红外线及可见光经过屈光间质聚焦变成热能,导致视脉络膜灼伤。而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产生角膜的热损伤,并能透过角膜伤及虹膜。如果工龄较长,通过虹膜色素吸收红外线并转变为热能,间接损伤晶体,或由于眼前节组织,如角膜、虹膜及晶体本身都吸收红外线热能,使眼前节热量增高,促使晶体蛋白发生水解变形与凝固,导致自内障。红外线白内障的典型表现在后极部囊下皮质出现空泡变性,呈蛛网状,逐渐发展成碟状混浊,边界清楚。对早期红外线白内障工人定期随访治疗,严重影响视力时可作手术摘除。波长范围在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即可出现紫外线,随温度的增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变大。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胆红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眼痛、羞明、流泪、眼睑红肿痉挛,受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可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性红斑,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渗出液和浮肿,并有明显的烧灼感。电光性眼炎是眼科最常见的一种电磁辐射伤,其临床表现为发作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照射方向、辐射强度及照射时间。一般为6~8小时,故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二、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1 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地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再如选用具有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抑制技术的CO2保护电焊工艺,可使80%~90%的电焊烟尘被抑制在工作表面,实现就地净化烟尘,减少电焊烟尘污染。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 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风机产生的压力来换气,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3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可以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穿白色防护服、绝缘鞋,决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若在通风条件差的封闭容器内工作,还要佩戴使用有送风性能的防护头盔。

4.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四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5.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五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6.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六

【摘要】血液科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的开展应用,使很多肿瘤病人及血液病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但是对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有很大危害性,做好正确、恰当的预防措施是保证护士健康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化疗药物;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肿瘤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的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也呈增长趋势。有关资料表明,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其周围空气中能够检测出致癌物质原型,护士的尿液中也能检出致突变物质,甚至是药物原型,且持续5d才能消失,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损害。本文主要从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途径及化疗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等方面入手,探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

1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

1.1职业危害的途径

化疗药物在配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和消化道吸收3个途径而受低剂量药物的影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从以下4个方面:

1.1.1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针剂安瓿破碎,稀释振荡瓶内压力大,排气时药液喷洒,导致药物外溢造成危害。

1.1.2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静脉注射前排气,排气时针头衔接不紧,输液时药液从衔接处外溢造成危害。

1.1.3化疗药物使用后处理过程中,化疗药物空瓶或剩余药物处理不当,可污染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

1.1.4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如呕吐物、汗液、尿液等含有低浓度化疗药物,污染被服床单处理不当也可使护士接触到而危害健康。

1.2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

1.2.1白细胞下降、化疗药物对人体最严重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如氮芥、阿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

1.2.2脱发是化疗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可引起脱发的化疗药物作用靶标是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迅速分裂的细胞,而人体的毛囊细胞总是在不停地分裂。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侵入人体后使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细胞不能更新发生萎缩而脱发。

1.2.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国内外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直接接触化疗药物的孕妇,流产和畸胎的危险性显著增高。研究发现,怀孕最初3个月内接触化疗药物者流产率是未接触者的2倍,可致胎儿心脏缺陷、唇裂、腭裂;妊娠中后期接触化疗药物可致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各类白细胞减少等。另外,接触化疗药物可导致妇女月经出现异常,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药物引起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和闭经。

1.2.4对心理的影响

护理行业人员严重缺编,工作负荷大、生活不规律、休息时间少。随着社会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对康复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等。

1.2.5其他

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突变作用。

2防护措施

2.1基础防护措施

(1)强化专业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化疗护士要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学习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防护知识。根据医院现状制定出《化疗药物配制操作流程》、《化疗药物的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程序》等,从制度层面保障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制订严密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充足的防护设施及用品,如成立静脉配制中心、使用化疗药集中管理模式,逐渐以集中管理代替分散管理。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列入护理常规。

(2)增强身体素质,注意锻炼身体做好健康教育,做好本科人员、患者及家属健康宣传。

2.2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措施

2.2.1完善防护措施,改进防护环境:条件允许情况下设专门药物配制室,条件不允许的安排一个专门区域配制。在配液时穿一次性防护罩,戴口罩、圆帽、护目镜、双层手套,先戴聚氯乙烯手套,外戴橡胶手套,手套每30分钟更换一次。在操作中护士应遵循两个原则:(1)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单人在规定区域内配制(2)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污染环境。

2.2.2学习操作技巧,提升防护技能

(1)打开安瓿前,先将药液弹到体部,以防药物残留颈部,折断时用纱布包裹以防安瓿刺破手套及手指。

(2)溶解粉剂时溶媒应缓慢注入,待药液浸透时再行摇动,以防粉末溢出。

(3)抽取药液后在瓶内排气,所抽药液不超过注射器的三分之二以防药外溢。药液碰到皮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4)渗在桌面上的药液先用纱布或纸吸净后放置在密封袋内。再用清水擦洗最后用酒精擦拭干净。

(5)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静脉推注前应先戴双层手套,针头衔接紧以防止药液漏出,用药前后用生理盐或糖水冲管防药外渗。

2.2.3配制废弃物处理

医院应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与其他垃圾分开。根据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院应当将医疗废弃物集中并进行分类存放和统一处理,同时,为防止化疗药物污染室内空气,凡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如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输液袋、敷料及放置化疗药物的安瓿等物品应采用坚固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并在上面标明“细胞毒性废弃物”,由专人做毁形焚烧处理。配制完成后药物空瓶用密封塑料袋封好,连同配制好药液放在治疗车再次核对无误后,将一次性注射器、空瓶及剩余药物弃于带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带盖防漏专用桶内,由专人毁形高温焚烧。

2.2.4处理好病人的排泄物,如呕吐物,尿液等。被呕吐物污染的被服用黄袋子密封打包注明内容最后棉织物高温焚处理。

2.2.5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要定期轮换,一般一年做1至2次健康体检。科室定期检测空气中抗癌药物含量,加强接触化疗药物防护知识教育与培训。

3总结

化疗药物对人体的危害较大,要减少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必须制定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医学措施及健康管理的防护方案。预防是减少损伤发生的关键所在。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关爱自身健康,规范化疗药物管理及使用原则,健全防护设备及高度防护意识才能杜绝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徐波.肿瘤护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8.214

[2]陈琼芳,廖玉联,黎月英.综合医院护士化疗药物职业接触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2A)311-312

7.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七

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化学消毒剂的挥发, 高频电刀使用时发出的气味及全麻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 甲醛、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 它们对皮肤黏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甲醛还有致敏、诱变和致癌作用。安氟醚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含卤素麻醉药, 含乙烯基, 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 其化学性质稳定, 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

1.2 生物污染

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 受污染的机会很多。针刺损伤或刀剪、锐利提钩刺伤皮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危害不仅限于刺伤皮肤, 还可传播疾病, 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 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V) 。

1.3 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骨科骨折手术都在电透直视下手术, 这样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文献报道, 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 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和心理危害

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 思想高度集中, 精神也高度紧张, 经常要加班加点, 对家属和子女的照顾也不够周全, 认为对家庭有亏欠, 增加了心理压力。器械护士长时间站立, 久而久之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肌肉肌腱疲劳、损伤及腰腿痛。

2 防护措施

2.1 空气污染的防护

保持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使用的空调要求有换气功能, 尽量减少麻醉残余气体的吸收。正确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 使用甲醛的消毒柜要严格密封, 防止气体泄漏, 夹取消毒柜内物品前应做好个人防护, 夹取时动作要准、快,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甲醛气体。

2.2 生物感染的防护

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手术过程中要集中精力, 谨慎操作, 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如发生针刺伤或皮肤破损, 要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 并涂擦消毒液,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对疑似乙肝病毒 (H BV) 、丙肝病毒 (H CV) 、H IV感染者, 除紧急处理外, 要做好血清学监测, 并报告疾控中心做相关处理。

2.3 电离辐射的防护

对骨科常用的X线机, 在配合医生准确定位的同时, 尽量减少辐射次数, 同时护士要穿防护服。怀孕期的护士, 要避免参加骨科手术, 避免接触射线, 做好自我防护。

2.4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心理压力

护士要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不断强化自己,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科室人员的调整, 把准备手术器械包、敷料等工作分担给供应室, 可以使手术室护士集中精力,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适应各种压力, 达到身心健康。

8.医疗职业防护及危害 篇八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85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加上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繁重的工作、快节奏而无规律的生活,手术室护士常处于多种危险环境中,若不注意自我防护,会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手术室护士遭受职业危害的关键。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①锐器刺伤:在手术配合中,针刺伤是护理人员直接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感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液性传播最主要的因素。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中针刺伤80%[1]。有资料显示只需0.004ml带HBV的血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的HIV的感染率30%,HCV 1.8%[2]。②噪音污染: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35~40分贝,手术室的噪声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噪声污染严重。手术室噪音污染来源于多种仪器设备运作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和患者呻吟声等,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正常思绪和交流,使人处于高度紧张,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手术关键时刻的注意力。③电离辐射伤:为增加手术定位准确,X线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护士不可避免接触射线,如不进行有效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造血功能低下,甚至发生肿瘤。手术室护士在消毒灭菌时,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也会引起损伤。④温度性损伤:常见的高压灭菌锅所致的烫伤,易燃易爆品,如氧气、酒精等所致的各种烧伤;各种电器,如高频电刀等所致的灼伤。

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通过与传染患者的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物体、分泌物、组织、体液等导致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率最高,有时一次就导致感染。

化学性危害:①化学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制剂,如各种消毒剂、标本固定液、及有害物质等,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针刺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疾病,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危害。②有害气体: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对人体有害。手术室中存在残余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健康的浓度。麻醉废气直接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生育、心理行为及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另外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产生烟雾焦味。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产生异味。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可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运动功能性危害: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产生下肢瘀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可引起胃部病变;手术过程中,洗手护士术中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30°,长时间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性技术革新,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竞争力、适应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所致就业状态的不稳定性、角色更迭和人际冲突,使得职业人群出现职业紧张。另外,源于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工作繁重,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等,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护士压力较大。

职业防护措施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①锐器刺伤的防护:严格管理各种锐器,洗手巡回护士在手术中谨慎操作,用过的针头置于耐刺防漏的容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毁形处理。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放,如手术刀、剪、针等锐器,必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携带情况,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和急诊手术患者一律按传染病患者处理术中用物。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②噪音的防护:对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定期给活动的部件上润滑剂,加强维护,噪音大的仪器应尽量淘汰,吸引器即用即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请、开关门轻。在手术室安装防噪音设施,避免医护人员手术时分心失误。③电离辐射的防护:对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在指定的手术间进行,放射前注意关闭使用的门,确保穿戴个人保护设备,提示所有工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线射线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身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暂时回避,以免受射线的危害。术后,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健全和规范操作与防护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④温度性损伤的防护: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高压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电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落实术前患者的访视制度,做好HBV、HCV和HIV常规检查,特异性感染应作特殊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按感染手术进行防护。在进行各种操作时,严格按标准预防进行防护,必要时可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降低交叉感染危害。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①化学制剂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方法,取放物品时加盖,避免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使用手套、口罩、防护衣,加强自身防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如不小心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②有害气体的防护:对麻醉剂污染,采用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使用麻醉机,防漏气,重视废气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防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站立过程中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轻微的活动,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站立时,可让双腿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可适当做垫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瘀积。在休息时应尽量抬高下肢,睡觉时可在小腿部垫一小枕,使下肢抬高15°~20°,减轻下肢肿胀。也可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加强自我保健,对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腰部和颈部,操作时注意节力原则,手术室要树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安排班次。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的预防: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采取弹性排班、减轻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范围,以利于恢复疲劳;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使心理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提高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时有发生。要降低职业危害对手术室护士的威胁,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能,通过医护人员的协作配合,尽可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让每位手术室护士更好地服务于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09-212.

上一篇:峡山区能力提升年活动下一篇:关于清明节的谜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