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9-22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共10篇)

1.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巫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规划,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不遗余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中药材作为我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重点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值约2个亿,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药材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海拔相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据统计,我县共有中药材资源180余种,其中:野生名贵中药材50余种,重庆重点药用品种135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覆盖全县20个乡镇65个村,庙当、独活、桔梗、牛膝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其中:庙当的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了全县1.5万户药农脱

(二)延伸产业链条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

巫山中药材产业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必须由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的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强大的加工能力来保证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强化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支撑。今年5月29日,我县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正式签约县院合作协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将运用他们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庙党之乡打造、重庆市中药材基地县打造、党参GAP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科技合作,全面推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强化产业链中端的生产管理。良好的产品质量是品牌打造的基本前提,我县在大力推广GAP等标准化种植规范的同时,从抓农业投入品这个源头着手,防微杜渐。三是强化产业链末端的加工销售。我县以中药材初加工为主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近10家。神女药业、至合农业两家招商引资的公司,都已经确定建设规模较大的饮片加工厂。建成后,将基本解决我县中药材产品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话语权等制约瓶颈。

(三)建设特色品牌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

围绕品牌打造,我县多措并举,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是安排专门资金扶持标准化种植。我县已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

2.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 积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保护人体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院从2006年开始, 引进广州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药厂生产的中药颗粒剂近400种。

2 结果

颗粒剂处方数占中药总处方数的比例逐年增加, 由44%上升为76%, 5年平均为63%;中药颗粒剂销售额占中药 (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 总销售额的比例也迅速增长, 由55%上升为67%, 5年平均为62% (见表1) 。说明中药颗粒剂逐渐被医师和患者接受。

3 讨论

3.1 中药免煎颗粒剂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 经现代化工业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中药颗粒剂的质量差异小, 制药单位采用大批量制备、分量包装的方法, 保证了中药提取物颗粒质量的一致性, 且装量差异小。既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药性、药效, 又具有不需煎煮、直接冲服、使用方便, 服用量少、作用迅速、易携带保存, 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等优点, 又克服了汤剂服用前需临时煎煮、费时耗能、久置易霉、变质等不足。按配方服用颗粒剂时, 温开水一冲, 既可服药, 与服西药一样方便。部分颗粒剂的疗效甚至比中药汤剂的疗效还要好。

3.2 保管中药配方颗粒采用药用复合膜包装, 易贮存, 不易受潮.使中药颗粒剂的质量得到保证。剂量准确, 便于调配时, 按方取药, 不需称量, 不需抓药, 便于核对, 有效防止了差错, 并且配方时清洁卫生, 并大大减轻了药房人员的劳动强度, 既省时又省力。另外, 中药颗粒剂通过薄膜包衣, 达到提高药物稳定性, 掩盖某些中药的不适气味 (如苦味、腥味等) 和缓慢释药的目的[1]。

3.3 颗粒剂虽然比中药饮片的价格略有偏高, 但若深入进一步剖析, 则会发现, 医院中药房的中药饮片易散落、消耗、浪费之多, 再加上中药饮片煎熬也要成本 (包括人员工资, 机械磨损, 消耗的能源等) , 既浪费了精力和时间, 也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相比之下, 中药颗粒剂为患者提供了成本相对低廉的个性化医疗服务。从疗效看, 以前虽然对中药颗粒剂分煎与合煎的争论尚未休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种观点必然会达成共识。分煎工艺与合煎工艺的合理性要结合处方具体分析, 或许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大多是一致的, 少数则各有优劣[2]。

3.4 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中药颗粒剂。中药颗粒剂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和完善, 促进了中药用药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剂型, 它有着潜在和巨大的产业优势、市场容量、社会经济效益, 也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遇[2]。

3.5 我院在引进、学习现代医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 本着“中医医院必须姓中”的原则, 绝不丢掉自己的中医、中药的精髓, 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努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引进并大力推广应用了中药颗粒剂, 并制定了有效措施, 提高了中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 深受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并为医院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龙, 姚尧.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9) :82-83.

3.旬邑县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旬邑县位于渭北旱塬中部,地处渭北百万亩苹果优生区,县内塬面海拔960-1350m,年均气温9.0℃,年均降水量606mm,年日照时数2390.29h,无霜期180天,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钙、镁、钾、锌、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生产出的苹果,色泽艳丽,口味浓郁,无污染,这一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使旬邑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一、问题与差距

我县苹果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我国先进果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的国外果业更无法相提并论,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目前我县苹果种植主要以家庭为主,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而经营土地的农民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妇女,他们观念落后,科技知识普遍偏低。常规技术掌握不够,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新时期市场发展认识不足。多数果农只求产量不求质量的思想依然存在,难以适应新时期果品市场对质量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竞争应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苹果采收时期,农户急于将苹果出售,对市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价格混乱,竞争无序,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或简易装袋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

(二)果品结构不平衡、单产低、优果率低的问题

在品种结构上,我县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主栽品种单一。红富士接近总面积的90%。二是品种结构搭配不尽合理。早熟缺、中熟少、晚熟过剩,导致成熟期过于集中,苹果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三是鲜食品种中,使用于加工的品种很少。

(三)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我县苹果基本上处于地产地销,80%果品等待客商上门收购,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经营等原因,年经营量少,把握市场不准,销售方向盲目,老市场不稳固,新市场开拓不够。

(四)果园栽后管理不力

近年我县每年都以5万亩左右的速度快速扩建基地规模,但在定植后的五、六年内,大部门果农任其自然生长,不注重各个时节的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导致挂果晚、难、树体大小参差不一,果农见效迟缓,

(五)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灵通

旬邑苹果虽然品味超群,深受各方赞誉,在一定范围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品牌宣传不到位,长期以来就果抓果,对树立品牌有所疏忽,加之地处偏远,信息来源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果农适时顺价销售,使旬邑优质苹果在市场上名声小,占有率低。

(六)果农组织不健全

有名无实,服务体系瘫痪,群众统一技术管理不力,病虫联防措施不到位,产后销售环节非常薄弱,面对市场竞争应变能力显得特别被动。

二、措施与建议

为了促使我县苹果生产健康持续地发展,全面提升果业效益,把我县果业生产做强,现就我县的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供参考。

(一)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品质入手。这是基础。多年前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下,全县苹果产业迅速崛起,广大果农抓住了市场机遇,有果不愁销,有果卖好价。在市场平衡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在农产品市场转型,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出现的是优果不愁销,优果卖好价,而多数果农生产观念还没有与市场同步转型,依然寄希望于不现实的市场投机,这就出现了市场变化,果业效益低靡的现状。所以说,现在苹果竞争的基础就是要有好的品质。如果在生产技术上不落伍,加上别人无法比拟的区域优势,旬邑苹果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因此,我们要从生产技术抓起,分层次请专家教授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坚定不移地推广应用“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扩大示范提高到位率,使所有果园全面普及,要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以沼气到户带动农户养畜,果园种革,实现果畜良性互动。从技术方面讲,具体有以下3点:

1增强树体光照是提高优果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是今后大改形应重点推广。推行在间伐基础上的提干、缩冠、疏枝、落头等技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优果率,减少病虫害,对果树个体刺激小,使根系和大枝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延长树体的经济寿命。二是进一步深化对红富士苹果结果习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单轴延伸,结果枝组下垂的习性。

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应常抓不懈

据测定,我县果园土壤有机质含最普遍不足1%,是导致苹果树势衰弱,花芽形成难,连续结果能力差,果个大小不整体,适口性愈来愈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我们提出的果园种草,秸秆覆盖、秸秆深埋重施有机肥,建立“五配套”生态果园及大力发展果区畜牧业等培肥地力的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果农应长期坚持。

3加大常规配套技术的落实力度

一是在花果管理上。要重视人工授粉和放蜂,解决授粉受精不足,果形不正,果个不均的问题。二是坚持果园种草。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利用严格的疏花疏果、轻剪缓放、多疏少栽,调整枝干角度和方位的措施来促花,避免因造伤而导致树体的发育失调,诱发枝干病害大大降低果树的经济寿命。

(二)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形成品牌效益。这是关键。从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保护全县苹果整体形象出发,应建立在“行业群学、销售模式”。叫响一个品牌,形成拳头产品。具体工作中,要培育好的果品经销企业,并以北山、南海、绿野果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为企业形象,开展创名牌活动。同时要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业自律,落实“绿色通道”的各项规定,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4.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从田七发展情况看广西需要振兴中药产业

一、广西田七、云南三七产业发展状况迥异 田七是广西著名特产,全国仅桂、滇两省区少数几个县出产,云南称三七.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广西田七发展逐步萎缩,而云南三七发展方兴未艾.据了解,到70年代广西田七种植面积、产量仍均比云南三七大,80年代后云南三七发展逐步超过广西.两省区田七采挖面积约1.3万亩,产量超过100万公斤,云南、广西约占九一成.在广西田七种植减少的.同时,云南整个三七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一是三七种植业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亩产由十年前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三七在地面积5.37万亩,采挖1.78万亩,产量135.81万公斤,七农出售三七原料收入8457.7万元.二是三七加工业发展极快.

作 者:刘玉萍 黄敬之 杨华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刊 名:计划与市场探索 英文刊名:MARKET FORUM 年,卷(期): “”(4) 分类号:F4 关键词: 

5.五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篇五

中药材种植的收益,一直是困扰着当地农民大面积发展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东秀庄乡小双碾村是出了名的中药材种植示范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其中有3户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当时被誉为中药材种植收入的“万元户”,后期由于盲目大种党参,出现市场供需失调,造成了严重的党参烂市,一度时期无人问津,农民所种的党参不是生虫,就是霉变,不是烧火,就是喂牛。前几年全市发展穿地龙种植,产出后穿地龙又被黄姜替代,价格一落千丈,农民又吃了苦头,药贱伤农,谈种药色变。

近年来,在公司、合作社的保护下,农民中药材种植心情蠢蠢欲动,但仍不敢大面积种植,原因主要是投资过高,想种种不起。

五寨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发展,2002年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决定》,提出了五寨发展中药材生产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战略措施。2004年又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全县六大产业之一,专门成立了中药材领导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中药材种植的规划和组织原理;协调投资企业和种植药材乡、村农户的联系;培训中药材种植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2011年,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上任后,特别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远景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继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2.4万亩,其中黄芪种植1.6万亩。黄芩、甘草、穿地龙、金银花、板蓝根、红花等种植面积8000余亩。

五寨县委书记张春在2012年2月17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突出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建设马铃薯、甜糯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五大种植示范基地。”县长张宇光讲到:“发展蔬菜、中药材、糯玉米、红芸豆等特色种植”、“投资1.5亿元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项目”。绘制了五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远景蓝图,催人奋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我县扶贫对接单位,非常注视五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在财力、物力、技术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最高的科研机构为我县中药材种植发展提供了科学数据,发展当地道地中药材种植已形成全县人民上下的共识。

五、市场分析

黄芪为我国中药材大宗商品之一,以黄芪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有200多种,随着世界各国医药界、保健业界、餐饮业界等对黄芪的研究开发,黄芪的用量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前,我省外贸把黄芪作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年创汇800多万美元,上世纪末,国内年需求量为9000吨,出口

芪的销售网络逐步形成。五寨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扶贫县,2005年6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山西省扶贫办、忻州市扶贫办、五寨县人民政府与国内二十多家大型中药加工、销售企业在五寨县召开了中药材产业化座谈会,各大中药加工、销售企业对五寨产中药材看好,愿长年订购五寨产中药饮片。广州其星药业,每年要求提供地产各种中药材100吨;哈尔滨制药集团包销我县所产黄芩。但当时的年产量很少,实难凑齐。2011年,经中国中药协会介绍,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了安徽省十大药商之一亳州市景福中药有限公司,公司每年需提供黄芪150吨,同等价格下,首先选用五寨黄芪;年前,经山西省外贸朋友介绍,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香港一家公司签订了年生产5-8吨、单价每公斤200多元的出口黄芪饮片协议,年前已开始生产。除此之外,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州清平等各大药材市场的客商常来五寨订货,但终因货少而谢客。目前五寨道地黄芪可以说不愁卖不了,就愁产不出。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黄芪育苗。以水浇地种植,亩需种子12公斤,单价120元,合计1440元,亩产种苗10万左右,株重平均4克,合计亩产种苗400公斤左右,按现时的市场行情计算,种苗单

三年后,每公斤以8元回收农民半野生黄芪,亩支出5200元,折干率2.5:1,干品出260公斤,按70%修剪出口黄芪条180公斤,下角料74公斤,损耗6公斤,每公斤出口条按40元,下角料8元计算,亩加工增值7790元,扣除收购成本5200元,加工费360元,管理费等200元,加工厂亩增收2030元,上缴国税200元,企业获利1830元。

2、社会效益

如果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每年可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700元,可创税近2亿元,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岗位,形成中药材集散市场,提升中药材的品味,掌控中药材的行情,带动其它产业的增收。

黄芪为豆科植物,种植后老百姓公认的好茬子,黄芪为多年生植物,可增加植被,防风固沙,抑制水土流失。

七、存在问题

通过几年的种植,研究探索出了不少经验,通过几年的发展,看出了不少问题。

1、想种种不起

中药材种植投资大,效益高,当地的贫困农民想种实在投资不起。以2011年黄芪育苗计算,春季每公斤种子涨到100元,到秋季涨到120元。我们以每亩地12公斤种子育苗,以每公斤120元计算,只种子投入1440余元,农民种当地农作

地,双重起挖投入,农民、合作社双重受损。

3、缺少龙头企业

近年来,五寨县建成了不少种植、加工企业,但不是停产就是因资金不足而无规模,限制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

八、建议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政府的支持,五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建议一:成立产业领导组织机构,争取国家、省、市等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五寨中药材基地建设,管理五寨中药材产业发展。

建议二:解决黄芪种植的机械化采收。解决机械化采挖是首要的问题,去年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到内蒙古黄芪产区考察机械,发现也很简单,只是一部大马力拖拉机与一部改装过的土豆收获机,效率远远超过单犁起挖,收净度达92%以上。

建议三:建议县政府为农民购买黄芪种子,实施育苗3000亩,移栽12000亩,持续支持三年,并为中药材种植户,保证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育苗、移栽到产出自己的种子,形成中药材种植小产业链,发展自身种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

6.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英山境内已查明的中药材1181种。其中植物类208科,1061种;动物类30科,80种;矿物类30种;菌生类10种。其资源分布广泛,遍及全县境内各个乡村,是华中地区著名的药材资源宝库。

一、英山中医药材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实地调查统计,英山现有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其中,苍术8300亩、茯苓3500亩、当归1000亩、天麻2000亩、小红枝1200亩,桔梗、天麻、杜仲、柴胡、灵芝、夏枯草、菊花等各类药材总计8000亩,年产野生及种植药材2830万公斤;药材从业种植户21602户;从事药材经营人员2700人;专业药材种植合作社22个;年销售近千万元的药材加工生产企业9家。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

近几年来,英山中药材产业保持了健康,良性发展的势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县内现有湖北辰美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百辰药业有限公司两家骨干药企,尽管目前的加工层次较低,但是在提升原料的附加值上已走出了标志性的重要一步;二是工贸混合型企业承担了药材种植与销售的产业重任。现有的湖北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华林药业等十几家公司,分别成为英山苍术、茯苓、当归、红枝、柴胡、白芨的产业牵头者和组织者,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带头人;三是标准化种植的模式与产业政策同步接轨。现有种植面积最大的宏图公司苍术基地通过了国家行业协会GAP认证,是湖北省三大认证品种药材基地之一;四是大宗道地苍术产量高居全国榜首。现有的苍术和茯苓被全国药材行业公认为全国第一大县;五是重点药材有效物含量全国稀有。英山苍术所含挥发油含量是北苍、矛苍的一倍以上,比周边的徽苍、川苍高出0.5-0.8个百分点,是全国最稀有的道地药材。英山的茯苓所含的进出物(主要指多糖)高出全国平均值的0.6-0.9,是全国药市的抢手货。由此可见英山传统的中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是,近年来,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大宗药材增幅缓慢、精深加工块头过小,生物提取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如何让英山中医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共同观注的重点。

二、英山中药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华中地区药材生产的大县中,英山是名副其实的药材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县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本县资源拥有量和产业集聚度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初加工、精加工和生物提取板块上,与邻县蔪春相比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英山拥有的正真医药企业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这两家企业的起点较低,产品主要以中药饮片为主,其科技含量和利润空间均不足以带动英山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和华林药业等几家药材粗加工企业,从厂房的布局和外观上看,类似于小型药企,但是从生产的属性上分析,仍然是当地药材进入流通渠道的一个搬运站。由此可见,英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缺少科技含量,缺少大型药企作为支撑。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一批有市场、适宜当地种植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对推动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概括起来,制约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政府缺乏管理引导机构。在中药材产业的宏观引导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在布局确定种植规模品种上,没有兼顾规模效益、长远效益和近期效益;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引导。

2、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没有一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整合能力也较弱。英山县规模较大的英山县吉利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的销售近3500万元;全省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湖北金新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额5600万元;出口销售历史较长的英山县宏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全县中药生产经销企业中都是原料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生产经销企业,一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太小。中药材种植主要是农户零散种植,千亩以上连片面积屈指可数,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英山目前最大的药生产企业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根据调查发现,该公司主要生产中药饮片,是一个代工企业,大部份药材来自外调,对本地资源的消化有限。因此,难以在实质上支撑当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深加工板块,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支撑体系不健全。一是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据调查,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的不到巴东的1/5。二是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生产、加工缺乏统一规范的模式,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主要由大户、专业合作社提供,不能与国外大市场有效接轨。

5、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与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使得地区相比,英山县在科研、教育、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吸引人才。目前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专业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6、产品研发无团队。产品研发是人才、资金、技术的集合,三者缺一不可。英山目前规模以上的药业公司没有一家具备上述条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科技部门必须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只有政府介入,科技部门牵头,利用行政资源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社会资源,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药材产品开发的难题。

7、品牌创建无意识。英山药材走向市场的法宝、靠的是道地与品质,但是道地药材品质虽然优良,却没有一家药企能把品牌叫响,更没有一家公司打响企业品牌,特别是调查走访中,英山药材行业带头人对品牌建设基本没有意识。

8、发展资金招商引资不够。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中药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英山县的财力不足。从投资环境看,通化、浏阳等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中药产业发展平台,拥有众多医药企业,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投融资政策,英山县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面临不利形势。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周转艰难。

总之,制约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可全面叙述,但是以上八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最为明显。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上述问题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全县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区,重点企业进行了大量详实的调研,掌握了较为清晰的一手资料,尽管对每一大宗产品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但是清楚地认识到过去几年行政统计的数据水份过人,不能代表英山中药材整个行业的现状。真正挤干水份后,我们发现在大宗中药材中茯苓实际种植为500万窖,年干货总产量为350万公斤,折成面积约为3500亩左右;苍术种植面积为8300亩,成品苍术年产量为400吨;天麻种植面积为2000亩;其余各类较为大宗的常见药材包括香附子、小红枝、当归、杜仲等品种规模均千亩以下。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石斛野生种苗基地仅为30亩。由此可见,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应在2.5万亩左右,占比不到茶叶面积的七分之一,但是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其它经济作物,由此说明,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围绕做强做优英山药材产业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结合县委、县政府“五城同创”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英山药材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后发优势,今后三至五年,建议英山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产业方向,以提升附加值为产业重点,以做粗做长产业链为目标,重点以巩固基础、规范机制、培植特色、做强品牌的着力点,力争把英山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过10亿元的产业巨人,成为英山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支柱。为此,我们对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的方向

1、以种植为基础,形成资源优势。英山地处大别山腹地,气候温润、季风明显,境内高中低山群峰错落,土壤略偏酸性、有机物含量丰富,局部小气候复杂,是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自古以来,人民群众有种植药材的习惯,特别是近年来,在产业带头人的推动下,部份农民通过种植药材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农民对这一产业有着深厚的情感。英山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多年以来,自主自发式的生产形式,使药材产业出现广而全、杂而乱的局面,药材品种多、规模小、在行业中难成主角,是英山药材产业面临的现状。因此,在未来几年,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由行业带头人对英山的药材产业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以及各类药材适宜的生长条件进行通盘布局。力争在短期内实现道地大宗药材的生产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把英山药材资源打造成在规模上称霸、在品质上称雄、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产业巨头。

2、以特色为重点,形成拳头产业。英山中药材品质以道地而著名,特别是苍术、茯苓、石斛产品以其独有的理化指标而闻名全国。目前,英山的苍术年产量成品为400吨,茯苓成品产量为350万公斤,在全国药材市场中雄居全国第一大县称号。宗坤石斛基地作为全国野生石斛的育苗基地,虽然面积仅有30亩,但已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野生育种的第一大户。从英山的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上分析,上述产量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几年,政府必须在特色药材的发展上适度放宽对茯苓生产的限制,加大对苍术、石斛生产的支持力度,力争把特色产品打造成全国药材市场上的拳头产业。

3、以工业为龙头,推进中药材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中药材工业品生产在英山药材产业中是最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几家企业,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体,真正可称之为药企和具有制药生产能力的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中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北辰公司至今发展的方向尚未明确。辰美公司从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是以饮片生产为主,属于中医药生产的初级阶段。因此,英山的医药生产企业尚处在起步的萌芽状态。但是目前辰美公司借助英山中药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初具规模的厂房条件优势,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准备与上市企业中国药材总公司合并。该举措成功实施后,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在经营方向上可依托大公司大集团的实力,重点向英山大宗药材的深加工和生物提取上拓展。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企业在立足饮片生产的同时,以茯苓的保鲜储藏,超细微粉生产、多糖提取、和药食同源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率先打响英山中药材深加工、精加工的第一战役。为此,政府在近期内要积极配合辰美公司的并购工作,为其创造和营造有利的并购条件,争取把大药企拉进英山、落户英山。为工业兴药、龙头带动积蓄能量。

4、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健康发展。近年来,英山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富民强县推销英山的重点产业和靓丽名片。全县各行各业都在向旅游资源聚集靠拢。但是,中药材资源作为英山的特产、土产、名产却迟迟未能搭上这一产业发展的顺风车。究其原因,一是行业内领军人物的思维认识不足;二是旅游景点与中药产销售的对接渠道不通畅;三是产品研发与包装滞后。所以,最好的资源未能与最有前景的产业实现对接。其实可与旅游对接的中药材产品很多,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特产、土产、名产礼品类。其中包括天麻、薏米、当归、灵芝、白合等十几个产品;二是药食同源与药膳保健类。其中包括天麻、苍术、茯苓、槐山、薏米、灵芝等十多合品种的保健茶、保健酒、保健菜等;三是具有特定疗效的医药旅游纪念品。包括苍术艾叶儿童肚痛护脐贴、茯苓超微粉降压茶、苍术驱邪正气香囊,灵芝养颜袋泡茶等十几个产品;四是生态药材种植体验园等均可与依托英山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药材同步发展。因此,未来几年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

5、以工业新城为旗帜,筑牢产业招商的平台。

五城同创为英山各个产业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可依托资源的优势,吸引大药企来英山落户投资。但是工业新城只是招商平台的有利环境之一,关键还要在产业的上游筑牢基础,只有英山拿出几个具有市场统治力的重点药材资源,才能在引风筑巢的过程中抢得先机,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如果真正把苍术第一大县、茯苓第一大县、石斛繁育保种第一大县的品牌叫响,基础筑牢,相关产业的药企自然不请自到。因此,在未来几年,政府在工业新城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应认真考虑英山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制订出明确的产业规划。

(二)、配套措施

一是要健全完善管理机构政策机制。明确全县药材管理机构,界定其职能职责,要做到领导重视,有政策措施扶持,有部门管理引导。

二是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技术路线图。依托省科技厅,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合英山产业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药材产业技术路线图,为县委政府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谋和指导方向。

三是要加快中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英山地道药材GAP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茯苓、苍术、桔梗等品种GAP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制定、完成茯苓、桔梗SOP,争取茯苓、桔梗通过国家GAP认证。力争3-5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亩平收入达到5000元,种植环节年产值达3.5亿元。

四是要推进精深加工及产业化进程。以湖北金新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为载体,重点在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中间体提取、中成药加工、免煎中药等方面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培植3+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的龙头企业,形成10亿元的产业规模,推进英山向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强县跨越。

7.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1) 自然资源优势

和顺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6.4℃, 年降雨量582 mm。区域内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 构成了有利于多种中草药繁衍生存的自然条件和有利环境。据1985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 和顺县有中药材100余科269种, 其中属于山西省重点普查范围的有37科76种, 可见和顺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2) 品种优势

中药材适应性强, 在保障粮田面积前提下, 在恢复弃耕、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间, 套种投资小、见效快的道地中药材丹参、柴胡等, 纯收入可达1 500余元/0.067 hm2;种植技术性要求不高, 且不怕天旱雨涝、好成活的中药材, 如知母、黄芩等, 平均收入为1 000余元/0.067 hm2。中药材还能避免野兽糟蹋, 多数性味苦的中药材, 野兽及牲畜根本不去毁坏。因此, 从经济学角度讲, 大力种植中药材在和顺县具有强烈的产业替代性和明显的产业选择性。

(3) 劳力优势

和顺县经济发展起点低,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双层经营体制更多表现为家庭经营单一、层次个体色彩浓烈。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产业投入能力很低, 而剩余劳力却又很多。这就决定了农户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上, 更注重开发投资小, 省时、省力, 见效快的项目, 而中药材适应性广, 投入产出回报率高, 而且技术要求又不是很高, 大力发展这一产业, 农户能够很快接受。因此, 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有着较好的劳力资源。

(4) 土地优势

和顺县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而就这一分田内,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有约0.2万hm2土地被弃耕撂荒及轮作闲置, 所以, 近年和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正在向这0.2万hm2弃耕轮作地推进;同时, 和顺还有0.2万hm2的退耕还林地可间作套种。在不和粮食争土地的情况下, 贫困山区中药材种植的土地资源依然占很大优势。

(5) 市场优势

从当前中草药市场销售情况来看, 国内市场稳中有升, 如党参售价1985年为4元/kg, 1990年为8元/kg, 2002年为12元/kg, 2012年售价已达20元/kg。日趋上升的中药材价格刺激了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看好的市场前景不仅为农民发展中草药生产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将会大大推进和顺县中草药产业的战略进程。

2. 市场需求拉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和顺县紧紧围绕典型引路、大户带动、基地辐射、梯次推进的发展原则, 通过几年的努力, 中药材产业由小到大, 由点到面逐步发展, 逐步提高, 走向规模。龙头企业年加工中药材6 800 t的和顺禾宝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步入了产加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模式, 为全县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架起了新桥梁。禾宝公司基地2012年大田直播的308 hm2中药材, 年产黄芩2 300 t, 按现行市场价加工后可收入690余万元。同时, 和顺农民自己种植的804 hm2中药材也增收了1 200余万元, 药农户均增收4 000余元。

3.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障碍探源

(1) 认识问题

和顺县多数农民依然保留在传统产业发展观点上, 至今还未充分注意到中草药作为新兴产业所具备的巨大资源转换的市场潜力, 因而未能将中草药置于粮、菜等产业同等发展的选择上。

(2) 资金问题

要使中草药产业在山区贫困县形成支柱产业, 不成规模是没有出路的。而要形成规模成为支柱产业, 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然而, 和顺县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投入大量资金仍是个大问题。从辉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义兴镇承包的66.67 hm2退耕地进行野生中药材抚育基地的资金投入情况看, 66.67 hm2基地虽已投入10余万元, 但仍有较大的缺口, 需要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才能顺利完成。

(3) 技术问题

近年来, 和顺县一部分农民已掌握了一些药材品种的种植技术, 但从滩田转移到坡地大面积种植药材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难题。需要有关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药农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4. 立足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发展思路

(1) 要靠强化土地承包管理,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规范土地资源配置, 引导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中药企业集中, 发展规模经营。对于撂荒的农户, 应积极引导其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力耕作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发包方要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对因地处偏僻、耕作条件差、野兽和鸟类糟蹋严重而撂荒的耕地, 发包方要督促、协助承包农户改善耕作条件恢复生产, 或引导承包农户改种药性苦、山害不去糟蹋的品种。防止耕地撂荒, 或将撂荒地采取互换、转包等形式, 流转给有能力耕作的其他农户经营。

(2) 要靠培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带动千家万户

专业合作社往往具有厚实的技术底子和较强的经济实力, 是农村中极为活跃的一支力量。他们率先致富的事迹和经验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 要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合作社或协会为依托, 以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 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 把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联合起来, 组成经济技术协作团体, 对中药材种植引进、示范、供种到技术推广、物质供应、收购、销售实行全程化服务, 以此促进利用弃耕撂荒地开发中药材产业的大力发展。

(3) 要靠优化环境推动千家万户

政府部门要确实发挥和顺县山区资源优势, 恢复弃耕培植中药材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改变当前山地种植效益比较低的现状, 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保护和扶持政策要确保落实, 以发挥最大效应。同时, 各乡镇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立足复耕种药或在退耕还林地规模种药的重点户、专业户给予扶持。

(4) 要靠拓展区域来联动千家万户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 打破行政区域,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大力发展中药材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 建立与资源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 以带动周边县市中药材产业的迅速发展。

(5) 要靠壮大龙头加工企业牵动千家万户

8.石城县绿色高效产业情况调查 篇八

一、常规农产品与绿色高效农产品产值对比

(一)常规农产品产值及农民收入。

水稻:双季年均产量1500斤/亩,1.3元/斤,产值2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500元/亩后,纯收入约1500元/亩。

白莲:年均产量约125斤/亩,25元/斤,加二季水稻500斤/亩,产值约38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600元/亩后,纯收入约3200元/亩。

烟叶:年均产量350斤/亩,10元/斤,产值约3500元,加二季水稻900斤/亩后产值约46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1500元/亩后,纯收入约3100元/亩。

每户按5人、3.5亩田计,平均每户每年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约10000元。

(二)绿色高效农产品产值及农民收入。

1.高效蔬菜。

圣女果:双季年均产量24000斤/亩,批发价2元/斤,产值48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30000元/亩。

美容黄瓜:双季年均产量30000斤/亩,批发价1.5元/斤,产值45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27000元/亩。

茄子:双季年均产量60000斤/亩,批发价1.2元/斤,产值72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54000元/亩。

辣椒:双季年均产量30000斤/亩,批发价1.7元/斤,产值51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33000元/亩。

每户按5人、3.5亩田计,以圣女果为例,平均每户每年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约105000元,是常规农产品纯收入的10.5倍。

2.高效养殖。

三元猪: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2批200头,约1500元/头,总产值60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1300元/头,计520000元,纯收入约80000元。

蛋鸡: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5000羽,年产蛋约300个/羽,批发价0.6元/个蛋,总产值90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0.5元/个蛋,计750000元,纯收入约150000元。

山地鸡: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5000只,批发价50元/只,总产值25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30元/只,计150000元,纯收入约100000元。

以养殖山地鸡为例,平均每户每年纯收入约100000元,是常规农产品纯收入的10倍。

二、石城县农业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对比情况看,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虽然石城县高效绿色农业已经起步,但与其发展潜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落后。对绿色高效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应用适用先进技术不高,习惯于常规农业的耕作模式,靠天吃饭,粗放管理。

(二)自然条件差。一是田面不平。全县周边大部分为高山,仅有的农田绝大部分为巴掌型田,中下部为相对平坦的农田,上部连接几条高差较大的垅田,且面积小,每块相连农田面积大都在1000亩以下。二是农田总量少。全县农田总面积19.8万 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平原地区大面积耕作无法比拟。三是地理位置偏。与最近的地级市相距200公里,省级市相距300公里,仅靠公路与外界相连,交通不便。

(三)基础设施差。由于县本级财政紧张,每年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灌排水不畅,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大都靠肩挑手提,导致40岁以下的中青年都不愿在家务农,农村劳动力大为减少。

(四)产品效益低。 现有的农产品档次低下,分散经营、量少质低,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品,名牌产品少,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如石城县的主要农业产品白莲、烟叶、水稻三项, 水稻抗自然风险能力强,但量少价低,年均产量仅1500斤/亩,纯收入约1500元/亩;白莲年均产量仅125斤/亩,加二季水稻并扣除成本后纯收入约3200元/亩,且效益受市场影响较大;烟叶年均产量350斤/亩,加二季水稻并扣除成本后纯收入约3100元/亩。每户农户(按5人、3.5亩田计)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仅1万元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五)产品销售难。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少,出现生产盲目性,好卖的年成没有生产,无产品可卖,不好卖的年成生产过多,卖不出去;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单干,无销售手段,在家坐等贩子上门,价格自然低廉。

三、石城县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有可为

从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必要性看,一是农民增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很多农民生活仍然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与小康生活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原因是,现有肩挑手提的生产方式、单家独干的经营模式以及单一的常规产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像石城这样的县,耕地面积少,耕作条件差,农业总量较小。农村需要发展,农民渴望致富,渴望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做精做优,提高单产及效益,使农民家庭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虽然石城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矿产资源不多,工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刚刚兴起,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基于现有的条件,工业的发展难以赶上和超过其他县市,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快速兴起的要求。唯有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幅提高农业总产值,并带动生态观光旅游、农产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社会责任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较多,食品安全成了政府最大的心病,人民需要绿色安全的食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将实现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给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社会稳定。同时,通过推进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农业收入,将使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到农村投入家乡建设,减少农田的撂荒。

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可行性看,一是有环境。石城县远离城市,距最近的地级市200公里,省级市300公里,工业不发达,污染非常少,特别适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且是一个独立流域,通过天然降水形成独立的河流,水源与周边县市基本不相连,不受外界水污染的影响,非常适合发展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产品。二是有市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需求安全的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3—5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季节、高品质农产品成了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如美容黄瓜、圣女果等,其价格是正常普通黄瓜、西红柿的5倍以上,而且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给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带来了生机。三是有政策。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大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有氛围。石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多年来农民喜欢种植经济作物,有改革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产品。近年来已在各地发展了一些小规模的绿色高效农业,如种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耸岗的蔬菜基地、石城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各乡镇推进的三元猪及蛋鸡养殖场、木兰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山地鸡等,发展势头良好,效益显著。

四、石城县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主要措施

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核心,是生产方式机械化,经营模式企业化,农业产品高效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统一思想,合理规划。要将发展农业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上来,在保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势的同时,强力推进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国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要从上到下,对石城县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做到一乡一园,一村一品。形成山上油茶,山脚养殖,农田果蔬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如以琴江镇、珠坑乡旅游景区为中心,建立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观光园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以小松创业园为中心建设5万亩高效白莲示范园区,在小松创业园建立白莲深加工企业;在屏山、大由、横江一带发展10万亩高效果蔬基地,生产小黄瓜、小圣女果、反季节蔬菜等高产高价农产品;在横江、龙岗一带发展10万头生猪等养殖园区;在木兰、丰山等山区发展100万羽山地鸡等绿色无公害家禽园区等。

(二)整合资金,有序推进。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扶贫等部门约1亿元扶持农业的资金进行全面整合,有序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通过努力,将石城县大部分农田改造,达到田块方正、交通便利、灌排自由、土地肥沃、机械耕作,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高效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时序上,先将高速路进出口等主要通道及千亩以上农田进行改造,再将500—1000亩农田进行改造,最后改造500亩以下农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石城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三)引进企业,带领发展。全力引进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农”字号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发展高效农业。利用农田改造机会,推行土地流转机制,通过租赁或保底入股等形式将分散经营的农田集中由企业或合作社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将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通过企业自身技术和优势,生产、加工、销售其高附加值农产品,使农业产值得到显著提升。农民学到技术后,通过承包企业农产品生产的形式进一步增加收入,达到致富的目标。

(四)延伸产业,保障效益。在农业企业布局上,合理安排生产和加工企业,鼓励深加工企业发展,特别是对白莲等主要产品尽量延伸产业链,减少初级产品的销售,并搞好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增加销售量。成立相关农产品协会,在全国设立销售或信息网点,全面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杜绝盲目生产。在生产管理上,实行“六统一分”,即统一品种(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施肥(饲料)、统一防病、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分户生产。在质量管理上,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及市场准入制度,以保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

9.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一、基本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省湖口县、**县隔江相望,西同**省**县、**县接壤,北和**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

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工作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专门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明确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2、极大推动广大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县只用长康公司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生产,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规模生产,效益逐年提高;其他乡镇药农均靠有限实践经验自行种植,管理松散,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均难以提高。

(三)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紧缺是所有药农面临共同难点。分散种植农民多为山区、丘陵、畈区贫困农民,家庭条件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尽管政府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资金,发展基础产业。

(四)政策支撑不够

1、原有山场、丘陵等可种植药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当然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将有新布局、调整,土地、山场可以流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够

民族中药事业发展是我国传统优势,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中药发展政策导向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够,使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2、政策倾斜,各级金融、财政、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从资金、政策、国计民生各角度为药农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0.《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篇十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得以发布,详细阐述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四大原则,通过“四个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充分供给与确保质量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并行,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协调。

(一)中药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显示,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近年来由于中药生产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药使用方式,中药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根据200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为494亿元,2013年达到5065亿元,增长了10多倍。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是我国医药贸易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我国中医院就诊人数超过4亿人次,收入达1769亿元。

2、中药资源过度采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三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具有药用价值记载,技术成熟的人工栽培种仅占总数的2%,约200种左右。我国野生药材只有76个物种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在《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中有209种植物分布在我国,其中涉及药材(可否改为“具有药用价值的”)24种,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有69种,这些物种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受威胁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980年以来宁夏挖甘草破坏超过800万亩草原;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因采收麻黄而破坏的草场逾2700平方公里。

3、中药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领域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简称《名古屋议定书》),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中药制药行业是我国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多的行业之一,目前中药资源仍以出口为主,《名古屋议定书》的生效整体有利于规范我国中药资源的管理。但同时,《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对我国香料产业(东南亚)、冬虫夏草(尼泊尔)、甘草(西北亚)、玛咖(秘鲁)等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如何利用好《名古屋议定书》趋利避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

(二)绿皮书发布旨在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1、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大量野生中药资源生长分布于极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野生中药资源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在导致中药资源灭绝的同时,也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一些中药材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对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比如天麻、灵芝、茯苓的栽培需要以树木为原料,人参、西洋参、黄连的栽培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以及很多药材在栽培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等。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需要。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的根基,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统计表明,60%的新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源,就意味着控制了新药。如果中药材资源枯竭或不断流失,将直接制约中药新药的创制,势必削弱生物医药作为我国新兴战略产业的基础。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中医药在保障我国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础是中药资源。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作为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以及保障农村基本医疗的重要举措。中药和中药饮片是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组成,但其供应和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要保证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的正常运转,首先要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质量安全。

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我国珍贵的原创知识产权资源,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中药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标志。对中药资源应有序利用,合理采挖,保护生境,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承诺义务,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2、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发展与保护兼顾、传承与创新兼顾、资源与产业兼顾、质量安全与持续供给兼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需要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各个方面。

坚持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为中药工业和中医药事业提供坚实保障的同时,还要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相协调。

坚持保障中药材供给和确保质量相结合。发展中药材产业除要解决供应短缺,实现供需平衡,维护价格稳定以外,更要强化服务健康产业“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确保质量和安全。

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发扬“道地药材”的科学精髓,加强中药材适宜产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特色药材生产的同时,发挥首创精神,构建新型中药农业经营体系,加速中药农业现代化。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壮大现代中药农业企业,也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重大问题。

现状之中药资源普查

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的途径、技术和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前三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目前此次普查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调查范围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922个县,布局建设了包括1个国家级中心,28个省级服务中心,65个监测站和若干监测点的监测体系。通过此次普查,药用资源种类和分布信息得到更新和丰富,繁育基地和资源库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和推进,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得到收集和梳理。必将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背景

我国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第一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是由卫生部发文组织实施(1960-1962年)以常用中药材为主进行普查,出版了四卷《中药志》,收载常用中药材500多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有关中药资源的学术专著。第二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是结合全国中草药的群众运动(1969-1973年),将各地的中草药作了调查整理,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第三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由中国药材公司牵头完成(1983-1987年),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等6本专著。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新一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工作,目的是为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建立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监测和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进与中药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解决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需要。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将主要开展以下四项任务:一是开展中药资源调查,掌握代表区域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和数量等情况;二是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情况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丰富、完善和构建我国传统药物知识信息体系;三是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以下简称“监测体系”)建设,实时掌握我国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的变化趋势;四是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繁育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促进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的繁育和保护。

2、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展

从2011年开始,分4批在31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累计投入经费8.1亿元。目前,两项调查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92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1/3。在12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16个繁育基地和2个种质资源库,布局建设了包括1个国家级中心、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5个监测站和若干个监测点的监测体系。

图1 中药资源家底调查情况

(1)中药资源调查进展

根据“普查系统”的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收集汇总的普查数据量合计21T,约52万个样方数据信息,其中60%的数据已录入普查系统,可估算300多种药材的蕴藏量。汇总得到全国近1.4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已经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总的种类数,其中云南、湖南、湖北和重庆等省份调查到的药用资源种类均已超过了3000种。汇总整理11个省份,10万多份标本实物,发现了1个新属,11个新物种,为国家级中药资源标本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2)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2012年布局建设的5个基地,已经完成60%的建设任务。2013年布局建设的11个基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通过2012年和2013年2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包括2个种子库,12个种子种苗检验检测中心、16个繁育基地和3.2万亩基地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现已入库种子5123份,可从源头上保证90多种中药材的质量。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以参加繁育基地建设的单位为主体,成立了“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科技联盟”及“人参国际标准科技联盟”。探索建立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主导,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为核心,地方政府为支持,科研单位为依托、种植企业为主体,协调创新的繁育基地建设和组织管理模式。

图2 全国种子种苗基地分布图

(3)监测体系建设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在民政部以“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登记注册,作为国家级中心。28个省级中心已经开始建设,65个监测站已有40个完成建设。编制出版了《中药资源信息监测与技术服务手册》作为培训和开展服务的手册。成立了监测体系的技术专家委员会,编研开发了监测体系信息系统。形成的监测体系,可实时收集、掌握全国各地区中药材产量、质量和价格等的变化情况。

图3 全国中药资源监测体系示意图

(4)开展传统知识调查

整理一批古籍文献和口述材料,汇总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1千余条,据此可梳理编制传统知识保护名录,促进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收集汇总21个省份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80余项,正在梳理和推广应用。并已组织编制《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鄂伦春药用资源及其传统知识调查》、《常用蒙药材与中药材的比较研究》等对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进行收集整理。

现状之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

中药材是加工中药饮片和生产中成药的原料,其品种的真伪、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与安全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央视曾曝光过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在中药材中掺假、混杂,以降低成本,致使药材市场混乱,给生产中成药及饮片的企业带来了重重障碍。下面就《中药资源发展报告》中关于中药材质量与安全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作以总结。

(二)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

1、中药质量安全的三大热点问题

依据网络关注度排名梳理出中药质量安全的热点问题,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栽培中药材外源污染物问题、中药材“掺杂使假”问题和中药材及中成药的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1)栽培中药材外源污染物问题

随着野生中药资源的枯竭,栽培中药材已经逐渐成为中药资源的主力,2012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85%,总计1379.4千公顷(折合2069万亩),药材年产量接近900万吨(注:不含野生抚育及林下种植的药材)。根据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栽培中药材外源污染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栽培中药材占我国农作物的比例和面积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一是过度施肥和使用膨大剂。因盲目追求产量,加上栽培技术落后,过度使用化肥和滥用膨大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人参、大黄、柴胡、防风等许多中药材在人工栽培后,出现质量严重下降的现象;人参、三

七、白术、山药等药材普遍存在施用化肥或膨大剂的现象。栽培柴胡引种混乱,据报道药用柴胡有25种、8变种、3变型,药用情况非常混乱。栽培防风在药材表面颜色、根头部形态、质地、断面、气味和显微上均有较大区别。

二是病害严重导致农药施用过量。因为人参、三

七、地黄、丹参、苍术等中药材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黄芪、甘草、金银花、板蓝根、丹参、人参、三七等在种植过程中常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为了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药农将各种农药混合施用、反复施用和过量使用,从而导致中药材农残超标,使用地上部分的花类和叶类药材更容易出现农药残留问题。

三是部分药材有硫磺熏制现象。黄芪、党参、当归、山药、白芍、牛膝、山药、枸杞子、金银花、菊花等药材存在硫磺熏制的现象。一些药材为植物的肉质根,干燥周期比较长且容易霉变;还有果实、花类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较多容易霉变、虫蛀、变色;还有质地脆弱不易保存的药材,对此类药材有硫磺熏制的传统,易导致硫酸盐类的超标。

(2)中药材“掺杂使假”问题

人为造假不仅会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还会损害中药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根据食药监总局及相关媒体的报道,“掺杂使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家为了让中药材看着好看而对药材外观进行美化,包括对药材染色、漂白等,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药品的“卖相”。另外,为了掩饰药材的霉变、质次等缺陷。诸如西红花(纸纤维染色)、黄柏、乌梅、丹参、五味子、朱砂、酸枣仁、山萸肉等药材皆存在染色现象。

二是商家通过添加低成本非药材来增加药材的重量,包括加淀粉、加糖、加盐类、加沙子等。比较严重的就是红花、金银花、鸡内金、蝉蜕等较轻中药材的增肥问题。紫河车、蕲蛇严重掺假增重,炮制穿山甲片、猪苓普遍增重,而在海龙、海马腹内,则灌入糊精、水泥等,虫类药材如全蝎、土鳖虫等腹中充满杂质。

三是商家用劣质药材来冒充优质药材的情况,主要包括: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低规格药材冒充高规格药材等,以次充好也大行其道。在掺杂使假方面,工作组发现,如乌梅中掺有山杏、李子等类似掺杂使假的药材,数量多达十几种。平贝母冒充川贝母、山麦冬冒充麦冬、锁阳冒充肉苁蓉,以其他小蛇充金钱白花蛇等。部分药材存在被提取过有效成分后再出售的情况。如人参、西洋参等,鹿茸味极淡,苦参、黄连、黄柏颜色淡,无苦味等。

(3)中药材及中成药的重金属超标问题 一是加工不当引起的重金属毒性。中药材矿物药约有80种,常用的有30余种。许多有毒性的矿物药仅用于外用,许多矿物药的传统加工要求非常严格,现代加工方法的不当可能导致重金属超标甚至中毒的症状。

二是配伍不当。矿物药与西药化合物的络合问题,如四环素族、左旋多巴类与铅、铁等络合会增加毒性。含有汞、砷等重金属中成药与碘化钾、碘、亚铁离子、亚硝酸等氧化还原剂共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中毒。此外还有酸碱反应等影响。

三是服用方法不当。口服的矿物药在生产过程中就被严格限制了用量。许多矿物类中药材只可极少量内服(不可久服)或入丸散用的药物有砷和砷的化合物,如砒霜、雄黄、雌黄、轻粉等。

2、中药质量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监管困难

中药资源是生物资源,且拥有比农作物更为复杂的来源、漫长的生长周期和苛刻的生产条件。多来源、种植变异、产地、生态环境、采收加工、包装运输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药材存在多来源现象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造成一药多源现象,并且进一步导致中药药效的复杂性。如《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淫羊藿4种原植物中,收录川贝母6种植物,不同来源间的差别导致标准统一困难。

(2)种下变异对中药品质也存在影响

同来源的植物,由于其长期栽培变异,分化成多个栽培类型。不同栽培类型间产量、质量存在差别。如普通参、边条参、石柱参等,沙参大红袍、白条参、红条参等,这些栽培类型也影响到药材的质量。(3)产地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药材自古强调其“道地性”,现代研究也证明产地对中药质量至关重要。如薄荷、丁香、肉桂等含挥发油的药材,其挥发油含量随纬度下降而逐渐升高;苍术挥发油的含量越向北越递减;青蒿素含量随经纬度变化。

(4)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对中药品质的影响。海拔、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环境因子都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三七需要遮阴70%以上;穿心莲在强光环境下生长,不仅植株生长旺盛茁壮,穿心莲内酯含量也比在荫蔽环境下生长的植株高10%~20%。

(5)采收加工是中药管理的真空地带

采收的季节、时间和采收方法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霜桑叶必须在霜后采收,丹参需要在旱时采收,花类中药则多在蕾期采收。药材加工过程中的阴干、晒干、烤干等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6)包装贮藏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包装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但是却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包装不当会引起芳香类药物的药效散失;贮存不当会引起霉变、虫蛀、变色、泛油等问题。

3、在质量改进上的努力(1)道地药材标准的推行

谢宗万指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全国道地药材约208 种,约占常用中药材的2/5, 产值和产量却占中药材商品的80%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标准化项目,《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茅山苍术道地药材标准》于近期编制完成,并已作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发布试行。

(2)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推行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质量问题的另一个途径。中药材商品是指中药材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药材类商品,应按照《中国药典》等国家标准规定的独立品名为一个商品。中药材商品规格是中药材商品的一个交易品类,不同规格之间可以有优劣之分,也可以无优劣之分。中药材商品等级是在一个商品规格下,用于区分质量优劣的交易品种的“标准”,一个交易品种称为一个等级。等级是一个特定的交易品种,不同等级之间存在质量差异。

商务部挂牌成立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20多个品种都已经完成了文献研究、样品收集、传统经验鉴别指标提取、现代鉴别指标的提取,以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大多处于规格等级标准形成阶段。

(3)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针对中药材流通领域质量问题频发,基于中药材流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商务部开始着手打造“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提升中药材流通质量保证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2014年,商务部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重点工作包括: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现代医药物流,转变行业发展模式;宣贯行业标准,规范流通秩序;加强行业统计,促进数据有效应用;开展行业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中药材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行业能力等。

(4)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

为了监测中药质量现状,中医药局根据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中药原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工作任务设立,在28个省份设立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省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中药资源信息(产量、质量、价格、流通量)的收集和技术服务工作。

(5)CFDA开展“两打两建”行动

为解决存在的药品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问题,特别是一些突出问题,CFDA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以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生产、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经营、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和加强药品监管机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下称“两打两建”行动)。总体目标是,集中半年的时间,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带有区域性、系统性特点和“潜规则”性质的药品安全隐患,查处一批违法违规行为,移送一批违法案件,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完善监管规范和机制,提升药品监管水平。

CFDA针对广东、安徽、甘肃、四川4个省份相关单位生产、经营及使用的部分中药饮片进行了抽样,检验结果显示红花、延胡索、西红花3个品种共22批存在染色问题。食药监总局工作组暗访发现,假冒伪劣、掺杂使假、违规经营、非法加工已在国内多个中药材市场成风。仅仅亳州,工作组便发现了增重、以次充好等九大问题。CFDA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中药材专业市场整治约谈会,约谈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所在地政府相关负责人。

(6)CFDA药企飞行检查进入常态化

药品飞行检查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药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突击检查或者暗访调查。不告知、突击、暗访使飞行检查成为监察监管利剑。

上一篇:教师参加治庸问责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写夏天的夜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