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之要点听课法

2024-08-16

学习经验之要点听课法(共8篇)

1.学习经验之要点听课法 篇一

而偏偏听力试题对于很多习惯了“哑巴式”英语学习的考生而言是个“死穴”,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听力能力,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是当务之急。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很多考生备考听力的复习方针存在误区。应付考试,很多人武断地以为,不断地做真题就行了。殊不知这是对英语听力学习非常肤浅而浮躁的认识。如果说考试成绩是上层建筑,那么扎实的听力能力就是知识基础。基础不牢,大厦将倾。没有系统提高听力能力而盲目做题的考生,到头来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非但成绩提不上去,还打击备考信心。而要系统提高听力能力,最佳手段莫过于听写训练,尤其是,改革后的新四六级听力考试,特别加入了复合式听写作为必考题型,且占10%的大幅分值。如果考生的听写能力较强,非但有助于整体提高做听力考题的正确率,也能直接在复合式听写中获得较好成绩。

进行听写训练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从材料的体裁内容上来说,可以选择大学英语课本上的课文、经典的散文、美文、时事新闻等等,为了突出与考试的针对性,也可以选择四六级往年听力真题,总之不一而足,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听写材料的五大黄金原则:

1.不要选择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较多的材料。

专业术语之类难词、生僻词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不需要掌握,因此练习时可以忽略掉。而如果选择的材料中这类词汇较多的话,无疑给自己设置了很多不必要的“拦路虎”,会影响练习的流畅性,应予以避免。

2.注意语段材料的时效性,时效性越强越值得练习。

不宜听写已经过时的英语语汇内容。如一些出自名家之手的英语美文,文采固然是好,但可能是百多年前创作的作品,其中一些用词,可能现代英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用词比较艰深晦涩,这种材料就只适合单纯欣赏,和同学平时的英语使用情况相去甚远,对大家所面临的考试更是没有针对性,不适合用来练习听写。

3.基础不佳者不宜用影视剧对白练习听写。

这类材料可能含有过多口头语或俗语,且语速非常之快,对于英语程度不扎实,听写能力有待提高的同学来说很难听懂,更别提听写了。对于面向四六级的大部分同学而言,影视剧作品是可以作为听力和口语的练习素材的,但前提是,不要直接听写,应先结合中文字幕把大意听懂,然后作为泛听材料,单纯地通过听练习一下语感,使自己在听觉上习惯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并起到口语纠音的作用,同时听加深记忆,学习一些剧中的口语表达。

4.刚开始练习时,材料篇幅不宜过长。

篇幅过长容易导致过度疲劳,会使练习者丧失兴趣。可先从简单、短小的材料练起,循序渐进,不断体会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这样比较合适,

备考资料

随着练习的深化,可慢慢地逐步接触长篇材料。5.不推荐听收音机节目来做听写练习。

这是因为收音机里的内容不可重复,万一第一遍没有听懂,则无法反复听,做循环练习。而且,收音机里的英语内容没有录音文稿,也就意味着听完没法对答案,这对实际提高能力帮助甚微。建议使用磁带或MP3材料,这样可以根据各人需要反复聆听,且所选材料一定要配备录音文稿。

有了合适的训练素材,练习方法也颇有讲究。一定要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听写。有些同学为了片面追求听写的正确率,每次只听两三个单词就直接按暂停并开始写,把听写句子变成了听写单词或词组,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像这样给自己降低难度,减小压力,最后纸面上看起来是很漂亮,仿佛全听写正确了,但其实没有任何提高。所以听的时候要一定要有全局观,要听整句话在讲什么内容,而不是这句句子里包含哪些词汇。笔者在四六级听力授课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有这样的困扰:每当听完一段材料开始做题,只记得所听到的只言片语,而没能理解材料的整体含义,导致解题错误率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只能以极短小的英语意群(如单独的单词,或者词组)为单位来接收信息,一旦听到长句,马上前听后忘。而如果经常练习句子听写,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增强短期记忆力,对应付考试很有帮助。

具体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训练:

第一步:一句话先听一遍,要求自己严格地把所听到的内容一词不变地记录下来。如果有记不下来或不确定的,就先留出空格,然后再听一遍。基本上一句话可以反复听三至五遍(具体依据训练者本身水平而定),如果有某些部分听了五遍还是无法攻克,就先放一放,听下一句。就这样逐句把整篇材料听完。

第二步:对照录音原文,把之前没有写出来的,或者写错的部分圈出来,并进行分析。四六级考生常见错误原因往往有二:第一,没有听出来的单词确实是不认识的,反复听也没感觉;或者听的时候似曾相识,但拼写发生了错误,那么就利用对答案的机会把单词背熟。通过这个过程背单词印象深刻,效果绝对优于死背词汇书;第二,许多学生向笔者反映,在练习听写时,有一个词反复听也听不懂,但最后对照原文一看,马上就认识了――原来是自己背过的单词,只不过听的时候意识不到。为什么有的单词会看得懂而听不懂呢?很可能是因为考生对于该单词的发音存在误解。比如lamb这个词,表示小羊羔,最后一个字母b是不发音的,但很多考生在积累词汇时,总是以为这个b是要念出来的,所以对于这个词的发音便留下了错误的印象。试想,听写时,考生从录音中听到的发音肯定是标准的,而这个发音和你对lamb这个单词的记忆对不上号,自然就听不懂了。碰到这种情况,应该马上在把录音再听一遍,并跟读,把自己的发音纠正过来,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可见,重要的不仅仅是练习本身,对答案时的分析总结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学习方法。这让笔者联想到了中医学里面的“刮痧”――它的原理是,用牛角梳沾取精油在病患的背部来回刮拭,刮过以后,背部会呈现出红色的斑点,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出痧”。医生会根据出痧的部位和性状进行诊断。其实我们练习听写,并在原文上圈出错误部分,让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呈现出来,和刮痧是一个道理。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判断自己英语老提不高的“病根”究竟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单词不认识的背单词,拼写不熟悉的记拼写,发音不正确的纠正发音,从而全方位巩固自己的英语听力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再去做考题,自然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正确率也有望相应提高。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www.shangxueba.com/jingyan/13254.html

2.把握听课评课的要点 篇二

听评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听评课中怎么把握住要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教材处理的切入点

教师对于教材的切入点,当是听课者着重考察的要点。教材是教学的范例,也是教学的重要的内容,但教材绝不等于教学课程。具体的教学课程还是需要教师自主去开发,教师如何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开展学习的依据,进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道德的教育、艺术的熏染、审美的渗透,应当是听课者学习与观察的重要内容。

听课者应当考察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切入点,考察教师如何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案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流,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课程。教师对于教材的切入点不仅反映了教师对于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而且反映了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吸收,是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把握住授课教师对于教材的切入点,便有效地实现了教师与教材的有效链接,将教师与教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不仅考察了教师教材解读的深度,而且考察了教师教材把握与运用的程度。

观察教师教材的切入点不仅是对授课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的考察,而且对于听课教师学习借鉴授课者有效的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听课活动考察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思维的碰撞点

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应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教材而进行的对话过程,因而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应当考察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就应当考察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流、思想的交互情况。

因此,在听课过程中,师生碰撞点也应当是听课者观察的重点。听课者应当考察授课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交汇点,一节课中师生思维碰撞的频度与程度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度与深度,只有师生思维频繁碰撞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才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课堂。观察课堂中师生思维碰撞的交汇点不仅有利听课教师把握住课堂的本质,而且也有利于听课教师从中获得启示,吸收有效的成分,从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的创生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互相作用的综合体,无论哪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时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着些许不确定因素。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着不可预知的状况与情境,课堂便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创

生点。无论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问题,还是教师灵光闪现的教学机智,或是教学环境的突然变化,都是有利的教学契机,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观点的引导,对于教学环境的利用,对于教材的挖掘,对于教学课堂的整体掌控,都有可能是课堂的创生点。这些创生点是教师教学的精彩之处,也是丰富多彩课堂的重要表现行式。这些创生点是教学的亮点,也是听课者学习与思考的细节,当然要重点观之。

四、问题剖析的讨论点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无论教学专家还是普通教师的课堂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不可能无可挑剔,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正是因为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让听课者与授课者有了进一步探讨与思考的机会。对于授课者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于授课者是一种学习与改进,而且对于听课者也是一种思想的激活。

授课、听课双方就课堂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与思考,是将教学研究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应思考课堂中潜在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是授课者课堂中出现的弱点与缺憾,而且也应当包括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思维的困惑,或者对于授课者授课形式背后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思考。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听课之后议课的重要内容,也是观察活动得以深入的重要载体,因而听课者也应当着重把握。

3.一对一教学经验之英语法 篇三

我们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总是以老师教为主,通常一节课中讲课过程就要占一大半,然后就是学生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虽然能对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但记忆时间不长,也无法灵活应用。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也使老师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

一对一课堂上老师完全能使学生成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传统大班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是无意识地跟着老师走,老师说背就背,说读就读,往往不是主观上去学习而只是机械地重复老师所说内容。当时可能记住了,不一会就忘得一干二净。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老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每讲一个重点就可以暂停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复述所讲内容,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成为思考的主角。

大部分英语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把英语当成负担,认为其非常枯燥,一提起英语就兴趣缺缺。事实上,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降低学生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学生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学生往往会处于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不妨采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的方式,例如一些小游戏,带学生欣赏电影等等,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4.学习经验之要点听课法 篇四

合作学习方法之小组游戏竞赛法

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tournament,简称TGT)由德弗里斯和爱德华兹1980年所创。经研究证实,该合作学习的方式适用于小学和中学数学、历史、语文、外语等多个科目的学习。TGT模式也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人人均等,并且其进行小组奖励的方法与STAD相似,但TGT体现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方式独具匠心。它让不同小组中水平相近的人在一起进行竞赛,以竞赛名次换取小组积分。在这种机制下,无论基础好或差的组员,只要努力,都有可能从水平相近的人中脱颖而出,为小组挣得最高的加分。这种竞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责任则体现在个体必须独立地进行竞争,不能得到其他组员的帮助。

该模式主要由全班教学、小组学习、游戏竞赛、记分和奖励五个环节组成,通常一周或一个单元结束时进行一场游戏竞赛。

5.学习经验之要点听课法 篇五

听课之前,听课者首先要找准角色定位,做到有备而来。听课的时候,听课者首先要认准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或批评家。以学生的身份,带着学习的心态,用赏识的眼光去感知教师课堂上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去感知教师巧妙的设计、独到的方法、严密的结构;去感悟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引导与激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听课之前,听课者要对授课者的授课内容,上课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了然于心,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只有有“备”而听,并且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丰富自己的底蕴与内涵、完善自己的授课技巧与艺术。

怎样才算会听课呢?我认为听课者如果能在“听、观、记、评、思”这五字秘诀上下足工夫,登堂入室并不难。

一、听,要耳听八方

置身课堂,听课者要耳听八方。教学是师生多边互动的过程。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

一听教师怎么讲的,看教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教师的点拨是否适时。听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授课者思路是否清晰,导入是否新颖,激励是否得法;听教师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合理,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听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的讨论和答题是否热烈。听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听教师是否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二听学生怎么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由于教学是一种师生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教是为了无须教,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听课者在关注教与学多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二、观,要眼观六路

与其说听课,不如说看课。因为听课光带着耳朵去不行,还必须带上你的一双慧眼,去洞察整个教学过程的风吹草动、潮起潮落。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看教师板书是否条理美观,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适时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实验练习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得心,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应手。

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学生是甘当忠实的看客和听众,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地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是否深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是否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是否踊跃积极;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具备。

三、记,要迅速及时

听课是综合性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听课者调动起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不仅需要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在听、看的同时也得让手活动起来,听看结合,翔实记录。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儿。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置身于课堂,听课者要记录下教师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法选择、学法运用、练习设计、教学反馈、课堂的亮点与失误等,还有听课者瞬间的心得与感悟。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

四、评,要全面准确

好课是听出来的,也是评出来的。听课者在课后应对所听的课进行分析整理、客观评议,针对不足寻找解决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对课堂教学,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评。一评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二评学生的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五、思,要联系自己

听课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善思。在听课过程中要边听边看边想,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对一节课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认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自己的思维来正确分析观察到的教学活动;要用自己的思维来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

6.高三听课手记之二 篇六

我市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

嘉兴教育学院 戴加平

三.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加大了能力考察的力度,其中包含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历史高考更是在新材料、新情景与新问题(“三新”)方面做足文章。因此,我市不少高三历史教师加大了在复习课中材料的使用与训练,这一方向无疑是对的。

但目前看来,这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材料过多过杂,谈不上是精选;二是对经典材料的运用也缺乏有效的手段。

材料过多过杂表现为一节课中材料堆积,常常多达十几则甚至是二十几则,并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际上常常是稍作停留即闪过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均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程,笔记也来不及记下,下课后当然也就几乎没有记住什么,更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有效训练。

实际上,材料必须精选。精选,既包括材料内容应当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或经久不衰、或具有重大影响力,经得起师生的“咀嚼”;也包括其呈现形式应当丰富多采而不能只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即使是文字材料,除了内容方面的考虑,表达方式也应有计划地选取历代文选、国外文献、私人笔记、外交文件、诗赋散文等方面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有效的文本解读训练。

精选当然也包括材料要为课时中心(或教学灵魂)服务,可以是价值观立意,也可以是能力立意,而不应是着眼于“补充知识”,因为“撞彩”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经典材料的运用缺乏有效手段主要表现为没有设计好问题,从而导致师生均没有对材料进行“咀嚼”,自然也就既不能从中品出历史的智慧,更没有通过“咀嚼”,展示“咀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起学生解读与运用材料的能力。

实际上,对材料特别是经典材料应当充分重视,并在“咀嚼”过程中注意“能力立意”,从而让材料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方面,周崴老师在执教《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值得老师们学习的成功案例——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我会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的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象在实际遭受外部敌人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

——节选自1933年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呈现上述材料后,周崴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材料反映出罗斯福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不少老师老师通常都是这么做的。周崴老师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继续在这段材料上做文章。

在向学生总体地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欧美特别是苏联和法西斯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后,周崴老师又问,为什么在具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传统的美国,人们会同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呢?难道人们不担心政府成为思想的控制者吗?于是他再次呈现材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发现”演说词中的丰富意蕴。有此引导,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国家干预经济这样的表层上了。认识得到升华,解读材料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懂得理解材料还须还原史料所处的时代。

在本课中,随着教学的推进,周崴老师第三次呈现这则材料并提醒学生:罗斯福主张的政府干预,剑指何方?在这场危机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共同研讨,学生不仅知道了“给人民工作”是首要任务,了解了经济危机会引发政治问题,也理解了罗斯福新政得以成功的一些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矛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等。由此,学生对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成功、对现代政府的职责有了新理解。第三次解读,使学生懂得“咀嚼”经典材料还要学会变换视角并用敏锐的眼光去解读材料背后的“历史智慧”。

据此,周崴老师把“咀嚼”经典的路径归纳为: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

总之,重视材料方向是对的,目前的关键是要精选材料并用好材料,用好的标准是:逐步地培养起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绝不能搞成“材料之海”。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历史学大国,史料真正是浩如烟海啊。要向优秀数学老师学习,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解题,学会一题多解。

当然,这方面还有待我市历史老师一起努力。

四.重视预设,关注生成不够

我市高三历史老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听的大都是常态课,依然可以感觉到老师们为之付出的心血。

然而问题在于,高三历史教学理应更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而无需要在观赏性方面下功夫。因此,认真备课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开。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既是“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训练过程,各种能力养成与提升的过程,也是问题暴露的过程,是给教师提供诊断并形成对策的过程。

遗憾的是,从听课情况看,老师们普遍重视备课,普遍重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那怕是拖堂也要完成(严重的拖堂达四分钟)——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但对教学推进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则关注不够,更未能趁势而进地解决问题,即课堂上的生成性严重不够。

下面就举较为典型的两例予以说明。

例一:当时在进行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课时)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阅读“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节内容,要求“阅读教材,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几分钟后,教师请一女生进行概括,该生比较详细地试图“概括”这一过程。教师一看不但思路不对,时间也较费,就提醒她“说简单些”,可是这位学生还是继续细细地罗列,于是教师让该生坐下,并帮她解围说,“看来阅读时间太紧张,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还不熟悉”。教师随即出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线图(1640-1688)”,自已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

在我看来,从该生的回答情况看,并非她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而是不知概括的方法或者说是缺乏概括的能力。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位学生的问题应当不是个案,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确实缺乏对历史事件等重要历史现象的概括能力。因此,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或许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让其他学生(建议是男生)来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对过程的“概括”;二是直接提醒该生用“要点法”来概括“过程”,指导她说出“起点”“高潮”或“转折点”“终点”等要点。如果有这样的过程,再辅之以“概括过程”题的训练,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能力当会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提高自行阅读教材的能力。当然,这是对“过程”的概括,如是对其它历史现象的“概括”,用做“名词解释”(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比较有效的,可惜现在很少有老师要求高三学生这么做。

显而易见,当学生学习遇上困难时,让其暴露问题,进行当场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形成教学对策,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作为高三历史教师,要重视并珍惜这种机会,不能因为要赶课时、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无视这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良机。

其二:当时,是在进行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看教材第41页上的“农民踊跃报名入社”图,并请学生说说从此图中读到了什么信息?重视教材,这是对的。当时一位学生答道:当时在进行公社化运动,人们兴高采烈。这个答案当然是错误的。教师指出了这一错误,并告诉学生,是人们在踊跃加入合作社。于是,教学就继续向前走。我则坐在下面感叹:错失了一次极好的生成机会。

实际上,学生读图得出错误信息的原因很可能是对“合作化”和“公社化”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并不理解,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进程也并不了解。因此,比较好的解决思路不是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可以问该学生读出这一信息的依据是什么?再问问其他同学读到了什么信息,其依据是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理解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过程,也是掌握这一方法的过程。历史教学不能由论到论,高三历史教学尤其是如此。必须强调“论”背后的史实,必须重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也可以由教师说说合作化与公社化的基本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必须清楚,对高三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的点拨,而非知识或结论的呈现。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如果“有幸”遇上下面这个试题,自然也就不会犯难啦:

(2008年江苏卷)右图(图略)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当然,指出我市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并非表明我市高三历史教师不努力,更不是否定我市高三历史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只是意在期待我市全体高三老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前行的方向,继续努力,争取在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接下来的手记将推出我市高三历史教师在复习课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与经验,供大家借鉴,欢迎老师们继续关注。

2008年10月6日

高三听课手记之三:

提高我市高三历史复习成效的若干建议

二.有效的高三复习课

1.能力立意

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的深度参与

适当的训练

2.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

3.具备五大要素

构建脉络体系:以“近代民族工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例 讲清基本概念:如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企业/大跃进与公社化运动 梳理重要史实:

关注现实问题

7.自然之道听课心得 篇七

三月三十一号我们到日月中心学校观摩听课,我有幸聆听了张勇稚老师的一节《自然之道》课感受很深,听取了张老师执教的如这一课题,张老师以幼龟为点,以情景导入,引出“这么多幼龟是如何离巢入海”,再品读“离巢出海”文段,然后理解“自然之道”。我认为张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把教学目标还是把握的非常准确。比如: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段与段之间关联教学等等,还有对难读字词的处理,都做了充分的预设,使之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字词教学的最大效率,真正体现了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也说明张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把学生放在了首位。

二、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张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在这些环节中,;老师边引导孩子实际操练,边帮助孩子提炼学习的方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如:在教学一群幼龟,这一环节,胡老师紧紧地扣住了“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队而出”这几个词,在这几个词中下了很多的功夫,让学生感受其数量多,出的方式不同。

三、善于捕捉、设计训练点,进行言语实践。

张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在指导孩子们归并自然段段意时,引导孩子们如何把话说通顺,说连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8.新《安全生产法》学习体会之二 篇八

新《安全生产法》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近段时间认真学习研读新安法,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首先是“一切为了人”。安全生产的目的首先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在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成本、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以及在重大险情可能发生时,必须本着安全优先、生命为大的原则组织好各项工作。其次,“以人为本”也是一切依靠人。因为人的因素是安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事故的最大致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现实工作中,个别员工在生产作业时凭经验办事,为自己一次次地违规作业没出事故而庆幸,给安全生产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后果难以想象。再者,“以人为本”更是为了一切人。员工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石,客户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来源,我们各级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充分明白这个道理,切实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和风险源防控工作,把保护人员安全,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集结点。

(二)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十二字方针”,认真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第一,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预防为主,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上,强化防范意识,做好事前预防,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把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监督上来,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综合治理,要求充分发挥党政工团以及社会、职工、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的作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因此,我们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始终牢记安全生产方针,遵循“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安全生产原则,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总要求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担当,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好自身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分管的生产经营业务安全无事故。

(三)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不是他人的事,不单是政府部门的事,更多是企业自己的事。因此,做好

安全生产工作,既是法律赋予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安法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急切呼声。对于轻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忽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法律就要严肃追究企业主体责任和负责人个体的责任。新安法力图通过严厉的处罚手段,重拳出击,让企业不敢出事、不能出事、出不起事,进而倒逼企业切实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四)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我们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知识,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从以前无计划、无目的、粗放型的管理,向有计划、有目的、精细型管理转变。要不断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都能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才能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事故之猛,猛乎于虎;安全之重,重于泰山。安全生产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每一个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

上一篇:租地转让付款协议下一篇:重庆飞去不可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