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2024-10-17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共9篇)

1.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一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现状得出相应的审美教学意义以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尝试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做出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体育;审美教育;浅析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艺术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行美,逐渐成为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了审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其主要的内容为竞技体育,而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竞技体育为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更多的进行审美学习。所以,在现在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得以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但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学习,同时对于审美方面的学习也要不断的开展,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身意识等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发展。

2.教师教学过于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思想的指导之下的教育往往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教学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同时针对审美的学习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现代教学过程之中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将审美教育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灵活的体育教育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在现在体育之中,不同的项目所对应的美学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田径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展现速度美以及力量美,舞蹈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美以及舞姿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竞技技术,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不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于审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以后在社会之中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捉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随着现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体育美,同时能够在加深认识的过程之中不断的提高对审美的创新。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其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现实条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体育教学的审美,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丰富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充分的结合现在的教学内容,对自我进行及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将其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之中,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案的编写,使得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的认识美,创新美。

4.系统的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我们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中对老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便是其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尤其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教师在现代教育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技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审美学习过程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标准的语言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审美教育,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动作示范的优势以及语言讲解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标准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巧的渴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轻松的气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同时采用优美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体育教育之中要不断的结合审美教育,使得老师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于此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以及语言讲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2016(04).[2]任志超.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知识经济,2011(06).

2.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二

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现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在当今教育死板模式的教育中, 许多学生都无法真正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所以教育改革创新无疑给这样死沉的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许多科目都纷纷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 从而来提高教学效率, 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是艺术教育与其他的科目教育有所不同, 它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性质, 所以在艺术教育上进行创新会更加有难度。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都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上的创新, 它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创新思维,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兴的兴趣和爱好。艺术是一门发现美和观察美的学科,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升他们美术的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形成艺术素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美术教育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而且内容也比较的复杂多样, 改革的方面也比较彻底, 比如要改革美术教育的传统观念、美术教育的传统指标和评价标准等, 除此之外还要改革教育课程以及课程的相关内容。

美术教育就是要用艺术美来充分展示现实生活的美好, 从而来影响学生的感知力和观察力, 是他们能够形成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以及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 从而提升自己鉴赏美、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加强对美术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更好的满足美术教育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美术教育创新的方法

1.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不仅仅是在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还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的动力, 自觉形成创新的过程和思维, 从而真正实现在创作中的创新。例如, 当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 需要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对所要设计的图画以及事物的大概图形, 然后再通过动手实践将想象变为现实, 但是这种创作于以往要有所不同, 不能够仅仅是照抄和照搬他人的作品, 而应该是在吸收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形成自己作品的风格。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才能够实现创新,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升创新能力, 是因为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将绘图的想法通过实践变为了真正的图画作品,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了他们创新的自信心。美术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 他需要学生手眼的结合以及思维和实践的结合, 在这样的结合中才能够完成创新,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美术创新需要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独特的分析问题能力、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能力不仅仅能够展现在艺术创作上, 还能够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

2.提升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实现美术教育创新的关键。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主体引导者和实施者, 他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进行美术教育创新的同时应该提升整体美术教师的素质, 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首先,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 从而提升美术教育课堂的效率,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 美术教育应该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 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转换自身所扮演的角色,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讲解当中去, 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 而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要进行耐心的讲解改正他们想法中的不足。同时, 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 及时收回反馈的信息,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除此之外, 美术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充电, 在专业上做到精益求精, 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积累自身的专业素质,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在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时, 首先也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 即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者, 而成为教育学习的主动者,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进行改革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 要充分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 在进行美术教育创新时,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网络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美术作品在信息技术下绽放出他的独特魅力。所以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的实现网络化教学, 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设计和创作出更多更有新意的好作品, 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 学生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学习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和查询。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同时教师的讲解一般理论化较强,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的讲解如果过于细致学生就不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及创新的思维, 如果教师的讲解过于简单, 则又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艺术赏析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出同类作品, 通过对比及探讨来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可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 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

其次,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充分实现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欣赏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引进计算机技术, 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美术创作, 以严谨的思维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学生学会网络计算机美术设计, 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创作的美术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 与其他人来共同交流与探讨, 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找到今后创新的方向, 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二, 改变传授和引导两组的比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美术教育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 引导为辅。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下, 需要调整教授和引导两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比例, 要以引导为主, 教授为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减少教师的传授比例, 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艺术和发现艺术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该营造出激发学生创新的艺术环境,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绘画、电视、录像、电影、游戏、故事、音乐等, 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热情。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课堂上增加讨论和交流的环节, 积极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创造性的应用视觉艺术、语言文字艺术。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通过比较、对话等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思考、判断、体会和鉴别资料, 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在进行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年代背景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的理解,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美术资质以及人文精神的作用。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习环境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所以在进行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时, 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首先,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他们对学习美术的热情。教师还应该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意识, 要尊重学生对艺术的不同观点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积极活跃、崇尚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以及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心理的自由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对个人的赞同和认可则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这样, 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就能充分展现个人独特的思想魅力、新颖的表现形式和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良好的创作环境更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的意志和勇气, 培养自身的标新立异, 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做到在绘画创作中独树一帜。

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还能更好的释放自己的审美观念, 敢于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表现欲, 利于他们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角度, 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和情趣。

三、总结

美术教育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符合国家关于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理念, 可以提升我国美术教育的质量, 促进我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 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创新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改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美术教育创新中能够形成不同的审美视角, 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新过程中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 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美术教育创新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今后美术教育实践发展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1) :64-65.

[2]刘芳.打开绘画创新之门——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7) :122-123.

3.审美体验视角下的瘾 篇三

关键词:审美体验 毒瘾 瘾 快乐中枢

瘾本来是我们都避之不及的一种内心体验,这与审美放在一起,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瘾的发生和所带来的感受,与审美体验的发生和所带来的感受,如果有相通之处,那么这二者放在一起,那的确很有重要意义,就是应用审美来解决当下的瘾问题。

一、什么是瘾

瘾又称依赖,在医学中是指“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特定心理生理过程”。外来物体引入人体,引起个体在心理上的嗜好或者生理上的癖好。

(一)瘾生理:值生理依赖,又称躯体依赖,“是反复应用某种物质后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变化,体内如果没有一定份量的这种物质存在,便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反映(戒断症状)”。

(二)瘾心理:指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是指依赖物质给个体带来的某种特殊的心理体验,通常是一种心理上的快感,依赖者对此发生了嗜好,要靠经常应用该物質来保持这种心理体验,否则会觉得的若有所失、焦躁不安、激动易怒。”

瘾的产生,不论是瘾生理还是瘾心理,都是以生理系统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大脑中一个名为腹侧被盖区的区域与毒瘾的奖赏和强化功能有关。研究显示,对曾每天注射可卡因的小鼠在停止注射后,5—7天内进行观察,他们发现释放多巴胺的神经细胞上的神经键的敏感性增强了,毒瘾的形成和复发可能与大脑中药物线索反应功能的提高有关。”关于这一生理上存在的奖赏和强化功能区域,在神经学科研究领域被称为“快乐中枢”。

二、审美体验与瘾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相通之处

审美体验与瘾在生理和心理上,二者的生理发生机制和心理特点有很多相似,首先是生理上都是由于大脑中的“快乐中枢”作用,多巴胺传递信息而引起;其次,是心理上都具有共同的主体个体的融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个体的参与互动,沉浸,和对时空的把握,最终体验到的与个体心理需求相符合的独特感受。

(一)生理相通

脑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审美心理快感的生理基础是人体大脑中的一个“快乐中枢”区域在起作用。该区域是儿茶酚胺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而多巴胺是其重要递质。些区域构成了一个脑内奖赏或动机系统。

“神经科学研究者曾对饥饿的大鼠做过著名实验。他们让饥饿的大鼠在食物和颅内多巴胺能脑区自我刺激之间选择,令人吃惊的是,大鼠选择的竟然不是食物,却是似乎不知疲倦地高频率颅内自我刺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脑内许多区域都支持颅内自我刺激的高速率。”

(二)心理相通

审美体验有四大特性: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不确定性,而瘾的心理表现和心理过程也具有这四种特点。以网瘾和毒瘾为例,可以看出审美体验和瘾二者在心理表现上的相似。

1.主体性:我们通常在无法描述自己的某种特殊感受时,往往穷尽言语都感觉描述的和所感受的差异很大,这就是审美体验的独特之处,这种体验是独享的,是个体的独特经历。这在美学中,我们通常称之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的是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法却不同。

沉迷于网络聊天的瘾,调查发现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是人际关系并不乐观的人群,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了满足自我需求的那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算是伪善,但是因为它是个美丽的谎言,也会让他们得到安慰。如同你的相貌真的很差,但是有人为了讨好你,故意说长的还可以啊,比起那些庸俗的浓妆艳抹出来的好看多了,这时你也会很开心一样。这种个体特殊的自我感受,是由于自己的特殊需求决定的,体验也是自己独特的。因此,即使有人告诉你那些虚拟世界中的伪善时,你并不在意,却依追求那种被满足的快感。

2.浸入性:在审美过程中,常常用陶醉、流连忘返等词来描绘一个人沉浸在某一吸引人的境界中,这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这中吸引力令人着迷和不忍割舍甚至对它难以自拔。浸入的另一层涵义是指融入,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感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在审美的过程中,人追求的是自我创造潜能的实现,进而达到美感的体验。在个体对的自我观照中,个体的融入,实现了自我参与的美感创造,领略到了包含自我价值实现的美感体验。

什么是废寝忘食?就是画家正要吃饭时,忽然想起画中需要添加某些东西,起身走开餐桌,当他再次走回餐桌边上时,发现餐桌上的食物不见了,然后自叹说“我以为我没吃呢,原来已经吃过了”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一个人体验的浸入性。曾经爆出许多艺术家都是“瘾君子”,即吸毒者,他们认为吸食毒品后,自己的灵感大发,艺术创作很顺利。这些都是艺术圈中的一大怪事,但是为何会如此?因为毒品化学作用与人脑的“快乐中枢”,让他们体验到了快感,此外某些毒品甚至可以让吸食者产生幻觉,例如致幻剂。不论什么毒品,他们触发了吸食者的“快乐中枢”,致使他们体验到了快感的美妙,在这一美妙的时间中不断的徘徊。如同在你饥饿的时候,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饭香,即使你没能看到饭菜,你都可以猜到那时以为漂亮的主妇在制作某一道鲜香的佳肴,锅碗瓢盆一一呈现在眼前,使你总想看看到底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道菜,或者味道和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美一样沉浸其中。

3.互动性:在审美体验中,产生美感的事物吸引了个体,而个体的参与创造,二者通过体验这一桥梁,将自我和美的情景联系起来,实现了美感的体验过程。美的情景给予个体实现创造所需的一切,而自我创造的参与,将个体审美需要和这一切完美的融合,最终个体在审美体验中以个体价值的实现达到情感高峰,沉浸其中。

互动性在网瘾患者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尤其是那些网络游戏的成瘾者。这里的互动是以成瘾者为主体的。当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为了竞争,各类媒体也在各自发挥以自己为主体的互动领域,包括电视短信电话互动平台,网络信息评论互动功能,游戏视讯互动等等。虽然这都为网络成瘾者和网络提供了互动的机会,但是那些网络成瘾者却并非完全因为此才会迷恋上网络,并成瘾。而是因为他们参与了网络世界的创造,比如曾经报道上班族女白领迷恋QQ农场,上班忙偷菜。并不是因为网络提供的蔬菜好看或者和现实中的不一样,也并非因为他们提供了白菜和种植平台,而是因为成瘾者在游戏中自己参与了种植和收获,种植时的期盼和收获时的兴奋,以及偷菜时的带来的快感。

4.不确定性:审美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在审美体验中,个体对时空的掌握,可以把以往存储在大脑中的和当下反馈到大脑中的任何形象,通过时空转移,可倒退到过去或者前进到未来,或者在当前把过去和未来的形象搬移过来,进行整合。个体在审美中,由于主动参与了情景的创造,把自己的审美期望和审美经验,与当下的情景相互融合,进而产生美感体验,达到快感高峰。

睡梦中的我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所以在梦到有人追杀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依旧那么疯狂的想要向前奔跑,随手一抓就能拎起一个棍子,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身在唐朝。虽然幻觉和梦境不能等同。但是毒品让人产生幻觉时,一切如同梦境一般,毒品作用过后,吸毒者才发现原来是黄粱一梦,可惜梦的结束带给他的并不是梦境中美好的延续,而是痛苦的开始。

三、毒瘾与审美体验

毒瘾,毒瘾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吸食者在吸食毒品后会出现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积极幻觉;其次是毒瘾发作时生理和心理上的胸闷、气滞、抽搐、發冷,焦躁不安犹如万蛇穿心,万蚁撕咬般难受。前者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后者则是一种恐惧的体验。快乐的体验诱使吸食者不断的尝试那种欲仙欲死的快感,恐惧的体验使得吸食者需要吸食毒品来给以痛苦的解救。据社会研究学者称“吸毒后可产生暂时的欣快感,飘然若仙,魂不守舍。可是嗜毒者若毒瘾发作时吸不上毒品,便如同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刀尖上滚,在油锅里煎,非毒品来过把瘾而无以为活。”

毒瘾最大的治愈难点就是心瘾。“据相关文献及戒毒所治疗案例反映,吸毒成瘾人员在专门戒毒所经十五天至二三个月左右的药物治疗,就能戒除对毒品的躯体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但不幸的是,吸毒成瘾的人员心理毒瘾却很难就此戒断。”这说明心理作用对毒瘾受害者的影响之大。

正如所有有关吸毒人员反映的材料一样,吸食毒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欣快感,让自我迷失在其中,之后难受的煎熬又使得其在恐惧中追求毒品的满足。而在这刹那间的欣快感中,自我可以如若神仙,飘来飘去,亦可看到美好的未来或者将时空倒转,将世界的各种元素搬运过来,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添枝加叶。这样的瞬间,和个体经历了一场审美体验一样,而畅快无比。

四、网瘾与审美体验

在所有关于网络成瘾的原因中,包括网络虚拟世界中对身份、金钱和外貌的屏蔽,和内心郁结可以毫无顾忌的发泄,网络色情的视官感受,网络游戏中的生命复活、过程的重复、挑战胜利的愉悦、升级后的期盼等,所有这些心理需求,使得受害者沉迷与网络,他们通常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的不能自拔,甚至废寝忘食,深陷游戏中不断取胜和无限复活的癫狂愉悦中或者沉迷于网络中的内心慰藉与视官感受中。

因为在网络里,网络成瘾者才会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可以再来的美好,才能感受到自己可以创造奇迹的力量,才能感受到时空可以为自己所左右,甚至只要自己有需要,一切都可以创造出来,只要自己期盼中的美好,都可以再现。而只有这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才会那么的快乐,身心自由。

自我实现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报告指出,“大学阶段处在完善人格的关键期 ,希望能充分的体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实的残酷,一些大学生无法实现 自我完成的欲望。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放的呈现真实的自我,或者重新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相反的自我,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在网络世界里,网络成瘾者把自己的向往和期盼的世界,融入其中。把自己对美的标准放在里面,按照自己美的标准,创造一切。自我审美创造的需要,也是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最高需求。

这一切,如同古代很多读书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样,在读书中能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一样,自己和书中的人物,情节,情感融合在一起。唯一与网瘾不同的是,书有读完的时候,而且读完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回忆和思考,如果还有需求我们可以重读一遍,但是读的再多,最后当你烂熟于心的时候,你的新需求会指向另一本书;而网络世界,随着你审美需要的不断升级和新需要的出现,留给我们的就是不断的在网络中寻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美感的世界,进而离不开网络世界。

五、替代毒瘾与网瘾的审美体验启示

近乎所有人在网络世界中都会有审美体验,并产生快感,但是为何一些人会最终沦为网瘾患者,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异常呢?也许那些网瘾受害者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会给我解答这一问题。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者性格上都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且自控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差等表现。如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者称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都发现“成瘾者具有害羞、较为疑心 、悲观、自我中心、缺乏自信、冲动控制困难等共同特征,生活态度较为消极 ,对人际互动羞怯,对公开场合有恐惧。”

对于毒瘾患者,第一次的快感会使他终生难忘,需要寻求生理快感和心理上美感的再次体验,成为吸食者沦为毒瘾患者的动力和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瘾难断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解决瘾问题,或许有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审美体验的替代性。对于网瘾的解决,我们也在采取一种替代方式,那就是开发网瘾患者的其它的兴趣,或者引导和教育,但是另外的兴趣是什么,并没有给他带来如同网络世界带给他的审美体验一样,因为他活在现实世界。因而,笔者认为不是我们找错了方向,而是找错了对象。我们以为开发一个他的新兴趣,会对他有帮助,但是我们对于什么样的兴趣才能抵制他对网络的迷恋,却没有认识透彻。忽视了新兴趣带来的身体体验和网络带给他的审美体验的一致性。

对于毒瘾患者,我们也在采取药物替代治疗,如美沙酮替代疗法,且效果很好。这次我们找对了方向,也找对了替代物带给毒瘾患者如同毒品带来的相同审美体验。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替代物的副作用,或者说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带来毒品给予毒瘾患者相同审美体验的无副作用的替代物,对美沙酮的副作用给予默认。

如何才能找到解决瘾问题的恰当替代物呢?又如何才能确定替代物能够带来和瘾对象相似的生理快感和心理美感呢?这就是我们解决瘾问题的关键,那就是需要认真分析和找出瘾患者的审美体验心理是怎么样的。需要去研究他们的审美体验心理是如何变化发展,又是如何驱使瘾患者沦为瘾的受害者的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II》[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93.7.1689

[2]《科学时报》.毒瘾为何会复发[J].科学.2006.8(7)

[3]阮学永.审美快感的脑神经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4)

[4]刘凌.毒瘾-魔鬼的诱惑.社会扫描政策要闻版.1997(10)

[5]陈广.赵苛苛.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机制的综述研究[J].校园心理. 2012. l0(4).

[6]叶树斌.大学生网瘾心理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8.10.24(5)

[7]谢久明.封蕴.李璟.毒品滥用者92例心理及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5.9(20)

[8]于建华.潘淑先.李胜书.毒品滥用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4)

4.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四

摘 要

通过“特岗计划”招聘的50多万特岗教师,已经成为我国教师中的新兴群体,对他们的研究与关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界的重要话题。关注特岗教师的生存现状、现实境遇、精神境界,是事关特岗教师幸福的重中之重。应切实改善住房条件和工资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正确认识身份问题和心态问题,让教师放心从教;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让教师开心从教。

关键词

特岗计划 特岗教师 教师幸福

一、“特岗计划”及特岗教师

“特岗计划”的全称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5月由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该计划。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全国22个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任教,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学历过低的问题,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该计划实施十年,已经有50.2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到特岗计划中来,为我国农村补充了大批优质教师,一批批青年学子用他们坚实的臂膀扛起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通过“特岗计划”招聘的教师统称为特岗教师,是特岗计划的间接实施者也是参与计划的在场者。特岗教师的特岗身份为三年,经过三年的志愿服务,选择留岗并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才能转变为当地正式的在编教师,成为一名正式的农村教师。在三年的志愿服务期内,特岗教师应该享受与当地在职教师同样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工资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统一的标准数与地方政府的工资补差构成。特岗教师的学历要求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可少量招收专科毕业生,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均可报考。特岗教师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特岗教师的现实生存状态及幸福现状

特岗教师作为现在农村学校中新兴的教师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影响着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关注特岗教师的幸福,审视他们不幸福的原因,是每一个教育人的职责、使命和诉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大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对全省4 290名特岗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幸福指数、工作压力、生活与工作状况等4方面共100个项目进行了网上问卷监测。报告显示特岗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工作,有工作热情,能通过各种方式适当调节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逐渐降低,选择跳槽改行。教学方面,特岗教师能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良好地互动交流,帮助影响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师。

广大特岗教师工作生活在贫困的中西部学校,自然环境、生存条件都比较艰难,环境的不习惯、生活的不适应、工作的不胜任,种种状况都在考验着特岗教师。

1.特岗教师的生存困境

怀揣着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80后、90后特岗教师们,服务的学校都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住房面积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单调。从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到现实的农村贫困学校,巨大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上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他们从教的信心。有80%的教师反映住的环境太差,必须尽快解决。

特岗教师的工资主要由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支付,各地根据情况发放绩效工资,2006年是不得低于15 000元,2008年增加到18 960元,2009年是20 540元。不高的工资收入,正常开支都很困难,但是很多时候还不能按时发放,经常“打白条”。特岗教师只有向学校、向父母借钱,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长时间的拖欠工资,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也是条件差、保障标准低、手续限制过多,存在很大的隐患。

2.特岗教师的现实境遇

由于特岗教师的特殊身份,他们既不是正式教师,也不是在编教师,只是在学校服务三年的特殊教师,所以特岗教师不能享受到和正式在编教师同等的待遇,在评优、培训机会和评聘职称等方面都会受到学校不公正的待遇,严重影响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大多数特岗教师在三年后选择留任,但是由于这个岗位本身的流动性,还是给很多特岗教师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据调查,有50%的人选择特岗教师仅仅是为了就业,把特岗作为一个跳板,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自然就不会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也就不会收获幸福感。

3.特岗教师的精神困惑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其他职业所无法比拟的,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体,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是一个灵魂影响一群灵魂的事业,具有独特的精神性。教师渊博的学识、人格的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所传承的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创造学生理想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培育是教师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凝结在学生身上的知识的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都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

特岗教师身处农村教育第一线,在满腔热情准备把自己的知识才华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困境,致使他们体验不到职业幸福感。很多的特岗教师教非所学、教非所选,据调查,有27%的特岗教师所授科目与当初填报志愿不同,有54%的特岗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还要从事其他的行政工作。特岗教师任教的主要科目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其次是体育、美术、音乐,根据所在学校的缺编情况分配任教学科,这样不仅导致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施展,反而去教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而且特岗教师平均每周的代课量为18课时,有的教师身兼数职,成为所谓的全能型教师,力不从心,导致在教学中难以应付,出现厌教的情绪。

特岗教师虽然年轻,精力充沛,教学理念新颖、先进,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是学科的理论知识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这些新特岗教师由于很多是初站讲台,缺乏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真的是疲于应付,压力大增。除此之外,兼做班主任的和行政工作的,还得分心去应付这些杂事,导致在工作中难以体验到幸福感,体验不到教书育人、传承精神文化的精神愉悦,导致在职业的初始阶段就出现了职业倦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三、提升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特岗教师在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三个维度上的幸福缺失,为全面提升农村特岗教师的幸福感,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教育学的生命立场出发,解决特岗教师的生存困境、社会压力、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及专业发展等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1.切实改善住房条件和工资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

如何让特岗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使他们在农村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是住房面积小、质量差。积极改善特岗教师的生活环境刻不容缓。建议应由国家出资,县财政形成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筹措周转房建设,加大住房补贴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特岗教师的工资继续由中央财政发放,同时中央财政对边远地区实施边远补贴。2016年中央财政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为西部地区人均年27 000元,中部地区人均年24 000元,在教育部、财政部的统一要求下,各地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按时落实特岗教师的工资和津贴发放。全面关心特岗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医疗保健。切实改善住房条件和提供工资待遇,是特岗教师在艰苦环境中的期盼,是他们安心从教的保障条件。

2.正确认识身份问题和心态问题,让教师放心从教

因为“特岗计划”的实施,数以十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到偏远贫困的农村中小学校,成为有着特殊身份的特岗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十年来,已经有50多万大学生加入进来,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村、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力量。为了增强特岗教师的吸引力,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提高工资待遇,有重点地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特岗教师。

对特岗教师由于身份问题导致的来自社会的偏见、来自学校的不公正待遇,各级政府首先要确保特岗教师与当地的公办学校教师、在编教师同等的待遇,体现在职称的评审、工资的待遇、培训的机会、评选先进、年度的考核等方面。各个设岗学校应该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特岗教师安顿身心,体验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努力使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岗的比例达到最大化;各地教育局、学校要保证留岗的教师尽快入编,稳定教师队伍。

无论何种原因选择做特岗教师都可以理解,但要让这些特岗教师能留得住的关键是如何让他们从骨子里喜欢这个岗位、融入角色。特岗教师本人也要摆正心态,在进行人生定位、职业规划时,要多方位考虑。特岗教师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要有抗挫能力,要培养献身农村教育的责任担当意识,要从心底热爱特岗教师的职业,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扎根农村教育,放心从教。

3.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让教师开心从教

对很多人而言,特岗教师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他们却如同星星之火,散布在乡村贫困地区,默默燃烧自己,将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基层教育。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教学设施,农村留守儿童敏感与孤僻等多种因素,让特岗教师在三尺讲台追寻幸福感多了些艰难。

对于特岗教师所教非所学、非所愿的状况,设岗学校进行特岗教师任务分配时,应该按照特岗教师的专业和个人意愿安排教学任务。对于初登讲台的特岗教师,教学任务不宜过多、过重,教学压力不能太大,多听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讲课,善于做总结,勤于反思,学校应该建立一些新老教师的学习科研小组,多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工作,仅仅有热情与活力是不够的。特岗教师要尽快融入新教师角色,适应新岗位,所在学校要对其进行适时的培训,可通过听评课、观摩课、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进行,也可采取以老带新、师徒结对、“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建立新老教师的教学帮扶机制,解决特岗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应该减少特岗教师校内不必要的非教学和行政工作,让教师安心专注于教学,给他们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工作灵活度,让特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了解学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师范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加强和地方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根据各专业的安排,每年每学期分多次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有站讲台的机会,这样才能便于发现问题,指导教师及时跟进学生的实习,对课堂教学给予适时评价,帮助其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从教的信心。非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决定当教师的那一刻,就要自学教育学、心理学,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特岗计划”是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阳光工程,作为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特岗教师的发展与这项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密切相关。随时密切关注特岗教师的幸福指数,关心他们的生存发展,是“特岗计划”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为广大农村学校打造留得住的“永久牌”教师队伍的现实之需,是我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2] 杨浩.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3(6).[3] 常攀攀,罗丹丹.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2).[作者:胡春梅(1969-),女,山西介休人,太原师范学院师训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张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山西师范学院科研处主任科员,档案馆员。]

5.高校京剧音乐教育与审美探讨论文 篇五

一、开展京剧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京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相传的精神纽带。京剧唱腔宣传忠孝节义、大公无私、积极向上的内涵,唱腔反映出民族是非观与道德标准,剧中人物形象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起到楷模作用,具有民族美学意义。京剧音乐旋律来源于各地民间民歌,受南北音乐文化流通影响,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西皮”“二黄”声腔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地方小戏及民间小曲的腔调,从而构成京剧音乐综合、多重的特点,京剧音乐的形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京剧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将对学生认知民族文化及戏曲音乐起到重要作用。

二、京剧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京剧音乐的“程式性”

“程式性”是京剧音乐的突出特征。京剧乐队按听众的审美需求建立了“文武场”,并在百年实践中积累出有关声腔、板式过门、伴奏、曲牌运用的规律。京剧声腔以“皮黄”为主,西皮腔明朗欢快,带有喜悦激动的特色。二黄腔平和舒缓,适用于叙事、抒情等情绪。两者相互和谐,形成“西皮之清丽缠绵,二黄之神味隽永”之韵。京剧是戏曲中最成熟的“板式变化体”,其有完备的板式体系特征,如“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旋律迂回复杂、拖腔较长,用于人物内心矛盾、忧伤、感叹之时。京剧音乐板式多达10余种,每一音乐结构、过门、锣经及适用情绪各不相同,其规律高度体现了“程式性”。另外,在京剧传统演出中,常由乐师演奏曲牌为剧情衔接、渲染气氛进行处理,因此曲牌在应用场合与功能意义上有一定基调与程式,如曲牌“小开门”用于皇帝出场;“榜妆台”用于酒宴聚会;“哭皇天”用于灵堂祭祀;“工尺上”用于迎送宾客。可见,曲牌具有稳定严格的程式框架,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有着巨大的民族意义和审美特征。

(二)京剧音乐的“即兴性”

京剧形成之初,“口传心授”是唱腔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并无乐谱记录。唱腔旋律经由几代人或地域间的传习,难免会发生变化。相同传统剧目的相同唱段,由不同地域或不同演员来演唱,旋律“过门”也是各不相同、千变万化的。而中国京剧音乐与西方交响乐截然不同,我们不会找到两段完全相同的唱腔、板眼或是“过门”的旋律。一方面,由京剧传统伴奏中没有统一、标准、固定的乐谱所决定;另一方面,与乐队琴师常需根据舞台突发情况,因地、因时、因人的变化而作“即兴”演奏也有一定关联。

(三)京剧音乐的“趣味性”

欧洲戏剧的表演舞台,需布置出符合剧情的真实场景及道具。演员通过在实景中的表演加强观众对剧情的理解。而中国京剧表演舞台布景不采用实物道具,剧情变化由演员的表演塑造出来。首先,京剧乐队承担着许多描绘舞台环境的任务,如在呈现风雨雷电、婴孩啼哭、马嘶雁鸣等效果时,由乐队“文武场”来模拟特定环境。其次,乐队中各乐件音色不同,展现的音效及趣味也不同,如小锣运用特殊音色,常配合小花脸、小花旦等诙谐活泼的人物出场;大锣声音低沉,常配合沉着干练,有社会地位之人出场;铙钹与某些节奏结合之后,可暗示人物勇敢机警或急促的赶路。再次,音乐中有诸多有趣的“锣鼓经”:“急急风”用于敌我双方交战的场景;“圆场”用于行走或翻山越岭;“四击头”用于亮相等。

三、高校审美教育现状及实践方案

6.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六

“绝对表现主义”是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与艺术教育专家贝内特雷默将“形式主义”和“思辨主义”之争带入了音乐教育层面后进行化解,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它克服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即主张培养有关音乐作品的价值观,在体现思辨主义思想的同时,促进情感价值观的表达,这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融合“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

一、研究思考

1、对研究问题及背景的思考。在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受过去受思辨主义思想影响,教师过度追求审美的表达而忽视了音乐本体。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虽都明确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主要表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功利心态的影响,音乐考级成了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正冲击着传统音乐教学;我国自身的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实施课程标准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现象;当今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借助审美教育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还很薄弱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有碍于音乐教育的快速成长。

2、对研究意义及目的的思考。面对新课程标准,音乐教育亟需重建课堂文化,我们通过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达到“用音乐育人”的目的,故“绝对表现主义”这一哲学观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中侧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全方面的掌握音乐的.情感内涵与表现形式,并明确音乐表现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与特点。在“立美、审美、被审美”全面的美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方法的掌控,在将音乐知识和技能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加快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音乐的美感,以培育美好的情操,最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实践操作

1、寻求理论支撑实践操作。可见,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艺术学习心理,用艺术经验的持续性创造来尝试创新研究。因此对教师而言,教育是使学生获得有意经验的一种过程,需要对学生经验导向进行控制,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积极投入学生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并在参与的同时实现控制与提高,争取在多种理性环境下获取音乐知识,这对艺术教育本身和教育艺术化来说都很有开创意义。

2、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实践的主阵地,从备课入手,以教材为内容,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进行“课例研究”剖析,始终把“绝对表现主义的审美教育”作为主题,以实现音乐新课标要求。通过提高音乐素养――一种多形式的知识,包括知道如何专业地倾听音乐制作和音乐作品以及“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之间的关系,来施加影响以支撑学生们的音乐鉴赏、偏好和认知情感的信念和认识。我们即按照著名音乐教育家曹理结合中外教育领域关于教学模式理论,选择了“参与与体验教学模式”、“情景与感悟教学模式”进行试验,已逐渐形成感受、体验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和提升审美素养的“交融――感受――表现”课堂教学模式。

7.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

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

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8.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八

必要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其中,钢琴就是一个有效的艺术方式。而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原因在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必要的钢琴演奏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对于人在生活中情感的充分发掘,集中性的表现出来钢琴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使得我们有效的进行钢琴教学,更好的表达出、挖掘出人心中丰富的情感与对艺术审美的方式。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于钢琴教学来讲,通过有效性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的挖掘人心中的情感与审美,使得他们在钢琴教学中进行更好的生活体验,即更好的挖掘美、体验美、追求美、表达美、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得到提升。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钢琴课的质量与水平,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与思想的课程中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在一种享受性的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寄托,最终使得钢琴教学的作用得到升华1。

二、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行必要审美与情感渗透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进行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渗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钢琴理论知识与演奏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演奏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充分的应用好有效性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思想与情感中的不足,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水平,最终使得他们在钢琴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愉悦。而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就是对于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具体来讲,第一,教师需要自己对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进行全面性的研究与分析,使得自己的水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充分在教学中进行演示,使得学生以自己的模板来进行钢琴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技艺的模仿与学习,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进行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演奏风格2。第二,钢琴教师需要自己兢兢业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真挚的情感与灵活性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演奏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钢琴教学中内容的理解水平与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比如:我们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的一些作品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使得学生充分对于三人钢琴演奏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学习,尤其是需要进行充分的对比,然后在具体的作品演奏中使得学生进行深刻的领会。如: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潇洒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而肖邦的作品具有如诗如画的特点,非常注意演奏手法的灵活多变,使得听者置身于一种如梦如幻的情境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升华与艺术审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神圣庄严的特点,仿佛使得听者感觉严肃宏达的场景就在眼前。因此,教师通过这种具体的作品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与演奏模仿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情感与审美的充分融合,会使得这些作品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最终会使得钢琴教学具有人性化、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3。

(二)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

我们需要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具体来讲,钢琴教师自己需要对于钢琴教学进行清晰的定位,更加准确灵活的掌握好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学习钢琴理论、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等等是钢琴教学外在的东西,充分把钢琴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进行宣泄、思想进行表达,最终使得人们思考、觉悟,进行心灵的感动、情感的丰富、灵魂的洗礼才是其最终目标。因此,钢琴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第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中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的演奏使得自己与作品的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形成共鸣,充分获得情感体验。第二,钢琴教师需要使得学生对于钢琴中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思考。如:作品的题材、音节的变化、音乐符号的表达、作品中思想的展现等等,最终使得自己的钢琴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在今后的钢琴演奏中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提高演奏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作品思想的充分表达,最终获得情感体验,给予听者充分的审美感觉,获得心灵的寄托4。第三,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可以使得学生应用这些方式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钢琴知识的学习与钢琴演奏的欣赏,充分进行作品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以往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被替代,有效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直观性与形象化的知识学习,更好进行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表达思想的领会5。

三、结论

对于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钢琴教师更好的应用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使得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钢琴作品中思想的领会,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注释:

1.张海霖.浅谈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6,15:249.2.杨小凯.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6.3.肖成英.浅谈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44-145.4.聂蓓蓓.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艺术教育,2014,12:64-65

9.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篇九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20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美育与其他认知教育不同,其他教育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制学习。美育则是让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智力是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认知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美育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感知能力即人的感受力,人的认知能力与的高低与他的感受力的高低有密切联系。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因此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更需要借助于艺术。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唤起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感受这些审美意象,从而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在文学史中,东汉时期班固的《三都赋》引起了“洛阳纸贵”的美喻。宋代,柳永创造了大量的市井内容的慢词,史书上记载,凡是有水井的地方,便能听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词。由此可见,文学的感受力是多强。在中国画中,“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时也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五四时期,胡适创导的文学改良运动并写了一首诗《黄蝴蝶》,现在读起来感到可笑,但这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在当时是一个壮举。《红与黑》这部小说揭示了新兴事物“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的挑战。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新兴阶级的资本积累的肮脏史。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让我们在这个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中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种真实不只是文学上的,感受也不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感知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内在的知识同外部的知觉表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具有很大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不同,除了先天的赋予外,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一个老工人,能分辩毫米之间的区别:艺术家对美的东西特别的敏锐。这都是后天的训练的结果。美育是一种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但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而且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西方,古时人类的悲剧被认为是神的戏弄,中世纪认为是命运产生的悲剧。叔本华把悲剧引到“床第间”的悲剧。让人们把观察目光注意到日常生活,产生了尤利库斯《秃头歌女》,波得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被恩格斯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罗丹的雕塑《老妓》,杜尚根据他的“存在就是艺术”把一个小便器送入艺术展览,称之为《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索。车尼尔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的命题就是让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在这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在现出来的能力。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要靠记忆力把它们储存起来,在创作时再把它取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弗洛依德的“灵感来于无意识”其实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无意识中被意识到。没有记忆,感知就不会有任何的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以发展。记忆可分为词语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学、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利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进认知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远古时期,我国大量的神话传说就是想象力的产物。如:女蜗补天,大禹治水,共工刑天以舞等,都是人们想象中的产物。宋代的文人绘画,如苏轼的赤竹,是作者赋予它人的品格,使它具有新的意义,是想象力的杰作。在闽西流传的民谣中有一首:“出门见到树缠藤,入山见藤缠树;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把爱情坚贞的描写却是如此的深刻。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对地狱的描写,郭沫若诗集《凤凰般涅》:在小说中,西方的《浮世德》,中国的《西游记》等,不胜枚举。

艺术品给读者提供的只上一个想象的框架,读者读解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去理解它,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是人类头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自己的知觉表象与所感知的知觉表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觉表象的过程。想象力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

五、发展和提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包含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审美教育往往是具象思维,但它离不开思维的抽象化。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

在我国的诗词中,许多把具体形象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落花”、“人”、“微雨”、“双燕”这些具体形象描绘了一个春愁的心境,而且通过人的“独”和“燕”的“双”使人倍感孤独,使愁更为强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淡淡的不可言语的憨思。我国《诗经》的“比、兴”手法就是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之间的联想。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也是用“比翼鸟”“连里技”比喻杨贵妃与李玄宗的爱情。

在现代波普艺术里,《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时使我们通过这作品的本身形象,想到玛丽莲·梦露这一电影明星,她的生活,她对在当时的社会的影响等,这都要要通过我们的思维读解它。

在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去思索,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连力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西方解释学这样表述:“伽达默尔以哲学和科学有许多新发现证明,一切对作品本来意义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作品的意义被再造,也不再是原来的意义。就像那些按照原来的条件重恢的古建筑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一样。既然如些,解释学追求的东西就不应该是恢复作者的原意,而是作者原初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和对后形成的新东两。”

审美教育培莽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足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增强感受力、培养学生蕊察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商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审美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材。

上一篇:高中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下一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