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精选8篇)
1.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 篇一
长沙市农家乐旅游SWOT分析及其营销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肖文金 转贴自:湖南社会科学
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作为一个现代旅游行业, 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迅猛, 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从1997年的第一家发展到2006年的1400余家, 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就达140余家, 直接从事农家乐旅游的工作人员达2万人以上, 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生态农家乐旅游成为省会都市旅游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飞跃。但是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仍处在发展阶段, 虽然竭力遵循了“先发展后规范”的发展思路,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为了促进长沙市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更好地发挥农家乐旅游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长沙市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营销对策势在必行。
一、长沙市农家乐发展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产品迎合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大众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游客已经厌倦了长途跋涉、兴师动众、历时长久的阶段式、劳动式旅游。转而将橄榄枝抛向了绿色环保、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短、频率高、注重体验的城市周边休闲旅游。
(2)资源良好, 经营成本低。长沙市农家乐多处于城乡结合处, 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 且周边多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观, 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且农家乐旅游的背景是在农村, 旅游的接待者主要是农民, 旅游的内容也以农村生活的体验或观摩为主, 农家美食都是就地取材, 现取现吃, 自产自销, 经营成本较低。
(3)消费水平较低, 符合大众承受能力。根据长沙市旅游局对赴农家乐旅游者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居民中去农家乐旅游的人, 家庭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下的很多,占调查总数的93%。主张一日游消费(含吃、住、行)人均花费50元以下的, 占调查人数的87%。这一消费水平,正适应农家乐旅游目前的档次。还有不少的农家乐对准中低收入阶层, 收费更便宜, 吃一顿饭玩一天, 人均20元左右。由此可见, 农家乐旅游的消费水平较低, 符合大众消费水平。
(4)规章制度较为健全, 经营发展有章可循。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长沙市“农家乐”管理办法》、《长沙市“农家乐”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等文件, 不但填补了国内农业旅游规范化建设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规范了长沙市农家乐的发展, 为运作高端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07年又将制定《“农家乐”食品卫生规范》, 进一步为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2、劣势(Weaknesses)
(1)经营者众多但精品较少, 品牌意识薄弱。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 可符合《长沙市“农家乐”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的星级农家乐只有102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四星级24家、三星级24家、二星级26家, 较其他城市而言还需要追求更多精品。长沙很多农家乐是以农户经营为主, 既没有单独合理的品牌规划脱颖市场, 更不可能将整个特色品牌联结到大市场, 仅仅让农家乐的经营满足于各家各户的小打小闹, 定位不明确, 没有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 很难真正形成游、食、住、行、购、娱一体的产业链。
(2)定位模糊, 经营者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首先表现在农家乐提供的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缺乏特色, 品位不高。农家乐尤其是一些低档农家乐己经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 提供给游客的服务以饮食住宿为基础, 茶水唱歌为附属, 而棋牌游戏是主打。过于通俗的娱乐项目不仅忽视了百姓的多元娱乐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 而且还提高了该潜在旅游形式的替代性。
目前, 越来越多的农家乐认识到多投资搞项目开发的重要性, 却走入了重设施建设, 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让旅游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产生错觉,常常向往都市化的建筑和设施, 片面追求规模大和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始、自然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使景区出现了大量“突兀”建筑和破坏性景观, 这与游客向往乡村的自然原始风貌与古朴的生活方式形成反差。
此外, 农家乐提供的景致大多停留在纯粹的观光游览上, 缺乏文化内涵高的旅游项目。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湖湘地区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 没有反映出农家乐以“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 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3)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 经营理念落后。目前较多的农家乐都由精明能干、农事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当家, 她们料理事务精细勤快, 但同时也受到文化水平不高的束缚。因其文化素质偏低, 加之小农思想严重, 对于农家乐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考虑, 目光短浅, 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不正当竞争、或帮助到附近成熟景区游览的旅客逃票、或者随意宰客、或者打起了恶性价格战, 性质恶劣, 反响极坏。此外, 农家乐工作人员的招募, 带有较多亲友帮工性质, 这种人事制度的混乱,损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成效却很低。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培训, 并且因为家庭成员的年龄与文化差异, 造成服务程序不规范, 非标准化的服务也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4)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农家乐经营的主体是农民, 由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限制, 加之卫生基础条件欠缺, 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存在一定问题。一些经营户厨房设备简陋, 基本消毒设施缺乏, 生食熟食混装, 烹饪过程粗简, 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保证等, 卫生隐患值得重视。城郊及乡村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与农民经营意识的淡薄, 使得农家乐缺乏安全保障。很多简装改造家用房的经营户, 为招待游客添置过多家用电器, 用电负荷增加。消防设施缺乏, 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忧。部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农家旅馆, 对如何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也缺乏必要的措施。
3、机会(Opportunities)
(1)长沙市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 长沙市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都大幅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极大增强。2004年, 长沙市GDP总量达到113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9032元。2005年实现GDP总量1519.90 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34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9660元。2006年, 长沙市实现GDP总量1790.66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24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10680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消费能力的极大增强, 居民对娱乐休闲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 给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2)交通区位与市场优势明显。长沙市近年来花巨资对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交通状况进行了改善。新修、改造、改良了一大批道路。并将城际周边的道路也纳入了改造的范围, 使得城市周边道路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大部分农家乐处于城乡集合部, 是交通道路改善的直接受益者。特别是长株潭城际公交车的开通和正式运行通车, 使得有些地方的农家乐游客可以直接乘坐公交车到达, 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到农家乐旅游。且长沙市人口众多, 消费能力较强, 长沙市农家乐的市场已是很大, 加上湘潭、株洲又处于外围, 在长株潭一体化的融城背景下, 市场蛋糕更是越做越大, 有着天然的市场优势。
(3)长沙市娱乐文化繁荣, 市民休闲意识强烈。长沙被称为“星城”, 娱乐场所众多、娱乐文化盛行。“超级女声”等一系列知名娱乐活动的举办奠定了长沙娱乐之都的地位。市民的休闲意识日益强烈, 对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事休闲旅游经营的农家乐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4)长沙市政府对农家乐旅游的支持。长沙市为确保经济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消费引擎的启动, 不仅着力整合旅游资源,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还特别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长沙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就地转化、消化了不少农产品, 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促进了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作为一个绿色旅游产业, 政府给予了大力肯定与扶植。长沙市对农家乐实行政策性收费。第一年缓交、第二年征收30%、第三年征收50%、从第四年按标准依法征收。希望通过加大扶持力度, 使农家乐成为长沙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强劲增长点。
4、威胁(Threats)
(1)大量资本和资源涌入, 竞争急速加剧, 重复建设严重。随着农家乐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许多单位和民间个人急于瓜分农家旅游这块大蛋糕, 却又很少考虑与论证游客流量等经营要素。结果是重复建设严重, 造成行业的拥挤, 导致行业竞争的无序, 对农家乐的发展构成很大威胁。
(2)项目建设盲目, 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农家乐的致富之道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进入该行业,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部分经营农户轻易上项目, 决策之前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本地政策、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产品开发也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 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重模仿、缺乏创新, 所以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重。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 都比较趋同, 缺乏个性化色彩。这种状况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 回头率低。从旅游规划来看, 大多数区县还没有进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更谈不上农家乐旅游的专项规划了, “农家乐”发展的盲目性很大。
(3)基础设施不完善, 环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农家乐主要是建在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郊区位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 受城市扩展和旅游容量过度饱和的影响, 使该区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 如森林植被减少、山水公园乐园化、风景区建筑化等。对旅游产品的不当开发亦引起了城郊环境的退化。环境退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城里人向往已久的乡村景观和自然之趣在城郊已难寻觅, 使农家乐旅游失去了其真正的吸引力和生态服务及生态文化内涵, 故而无法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生态回归的休闲目的, 大批的“回头客”流失。
(4)宣传促销不力, 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 很多地区或者从没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宣传促销, 或者促销力度不够, 导致这些地方的农家乐旅游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 其它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或从没听说过。农家乐旅游的营销战略与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 没有深度挖掘。即便是对于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星级农家乐, 在营销手段上的运用也较为单一, 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一, 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 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影响力小。
二、长沙市农家乐旅游营销对策
通过以上对长沙市农家乐发展的SWOT分析, 长沙市农家乐旅游在选址布局、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营销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因此, 长沙市农家乐的发展需要实际可行的营销策略支持。
1、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营销理念的支持, 长沙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农家乐旅游属于服务行业, 其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顾客的一个体验过程, 因此, 农家乐经营的营销理念应树立体验营销的理念, 创新顾客体验过程。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 体验式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 重新定义, 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了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 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 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 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企业树立体验营销理念后, 要建立一个体验营销模式。该模式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旅游需求, 加快顾客出游的频率。这种模式要在政府的主导协调下, 企业结合自身的特色, 创新有形和无形体验, 使顾客享受到一个互动体验的过程。而且, 企业还要整合所有的体验要素, 将旅游产品用体验包装起来, 最终为游客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体验产品。
2、进行市场调研, 充分了解顾客需求。通过长沙市农家乐旅游市场的调研, 能够准确反映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发展趋势, 并从中可以充分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这样获得的顾客需求具有很强的市场真实性和实际操作性, 而且顾客需求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最根本的出发点。企业可以根据顾客对农家乐旅游的具体需求, 提供有特色的、多方位的旅游项目, 满足顾客各方面的需求, 加强顾客对农家乐旅游的体验, 提升顾客出游农家乐的频率, 进而建立顾客对农家乐旅游的忠诚度, 加速农家乐的口碑传播。
3、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所谓营销组合, 也就是企业的综合营销方案, 即企业对自己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使之协调配合,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以便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农家乐旅游是服务营销范畴, 其营销组合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组合, 还包括人员、有形展示和服务过程的一个组合。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 要求对其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合策略。
在产品和渠道上, 要做好“农”、“家”、“乐”三篇文章, 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道路。“农家乐”旅游首先要立足于“农”字, 以“旅”促“农”, 围绕农业生产, 农村生活和农风民俗做好旅游文章。其次要以农家为单位, 向游客展现农家风貌, 为游客营造“第二个家”的温馨感觉。三就是要强调参与性, 营造休闲娱乐的氛围。长沙市农家乐旅游未来发展要联户、联片经营, 走规模化道路。产品要突出特色, 强化品牌意识, 对已有品牌要进行经营与保护。
开发旅游纪念产品, 提升旅游附加值。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民间剪纸、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 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 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还能提高农家乐的旅游附加值。
此外, 长沙市农家乐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强调城乡文化差异, 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 提升农家乐旅游产品品位。这是包含了农家乐旅游的促销思想、人员以及有形展示的一个整体过程。
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农家乐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 就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 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目前, 客源地依托型农家乐旅游产品尚停留于观光、采摘、垂钓为主的浅层次阶段, 产品与市场开发能力均较为薄弱。而随着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 市场的多元化, 高端市场开始形成, 高素质游客对旅游经历将有较高要求, 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 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 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 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而对于目的地依托型农家乐旅游产品而言, 则重在保持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汁原味的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生态。总之, 在发展长沙市农家乐旅游的过程中, 要始终注意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 同时注重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4、建立优质服务系统。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 而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成分, 也含有相当大的无形服务成分, 并且服务的优劣往往是决定旅游者回头的关键因素。因此, 建立优质的服务系统最为关键。
旅游业中的服务由其从业人员提供, 主要包括企业后台管理人员、维护设施与园内秩序、清洁的人员、前台面对游客提供服务的人员、为游客表演的人员以及任何可以与公司品牌相关的人, 提升服务质量最终还是要从员工着手。员工应为游客提供充满亲情的、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培训员工与游客沟通、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在服务上还要要解决农家乐旅游的“三化”问题。长沙市大多数农家乐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要改变现状, 长沙市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 及时培训, 解决“三化”问题。即: 一是庭院的美化。要科学栽花植草, 美化农家环境。二是室内居住环境的城市化。特别是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要向城市看齐。三是服务的标准化。农户经营过程中, 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13(3).[2]马勇,毕斗斗.旅游市场营销[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3]长沙市卫生局.长沙卫生监督网.http://1 2006-01-09
[5]长沙市委办公厅.长办发[2004]17号文件,2004.[6]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7]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郑红霞,丁振.市场营销新领域—体验营销[J].江苏商论,2004,(1).作者简介:肖文金(197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2.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 篇二
“农家乐”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 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农村土地广阔, 自然风景优美, 美食和风土人情方面都丰富多彩。农村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 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这一点体会更深。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近程中, 土地不断减少, 污染逐步增加, 人们的休闲空间变得越来越少。在一些大都市中, 仅有的自然休闲区域也都被人群所覆盖,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人们对原始的、传统的田园风光的需求日益旺盛。人们迫切希望回归自然, 享受农村无污染的生活。这是在这一需求下, “农家乐”旅游形态应运而生。
所谓“农家乐”旅游是指利用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等特色农业资源, 为“农家乐”游客提供了解农村风土人情、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风光的开发为基础, 把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的科技手段和旅游业相结合, 使游客能够领略到其他风景区所无法领略的情趣。
我国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 农业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也差别万千, “农家乐”旅游形态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我国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开发农业旅游,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 但是“农家乐”的发展却始终未能全面发展。相反, 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 不但是“农家乐”的发源地, 也是农业旅游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 在2014年赴日“农家乐”旅游的人次达到了3.5亿, “农家乐”旅游收入占到了日本国内旅游收入约50%。生活在城市中的日本人常常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与朋友结伴同行参加“农家乐”活动, “农家乐”也成为了日本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日本“农家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其他行业 (交通、住宿、餐饮等) 的快速发展。
日本人口数量众多, 人多稀少, 这与我国在人均土地占有量上具有相似性, 同时由于我国农业旅游行业目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因此, 借鉴和学习日本“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为游客提供享受农家风情和自然环境的同时, 也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对于繁荣我国的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日本“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路径
上个世纪中叶,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 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成为制造业一员, 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业荒漠化的现象, 农业生产产量低下, 农民收入也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挑战。日本政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 也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化, 扶持农民种植水果、蔬菜和草药等种植业, 促进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同时, 在政策上给予农民一定的优惠, 提供资金给农民开展餐饮、休闲农场等一些非生产性农业项目, 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一些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农业观光经营, 例如一些休闲农庄和采摘果园等, 大量的城市居民开始进入这些休闲农场进行度假。80年代, 日本出现了利用明间资本大规模开发度假村和旅游建设的热潮。容纳千人的“农家乐”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本“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经营。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经营收益不断增加,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
纵观日本“农家乐”发展, 其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时令果园
时令果园顾名思义是根据水果的生长时节定期向居民开放的果园, 是一种非日常性的旅游观光游览胜地, 日本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时令果园。日本时令果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位于东京郊外松户、市川与多摩川沿岸具有代表性的梨园等,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数量不断减少, 逐渐沦为居民住宅地, 导致土地越来越珍贵, 土地拥有者逐渐将土地转换为能够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观光胜地, 在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同时, 也提升土地收入;二是诸如汤河原、伊东、稻取、西伊豆的蜜柑园, 伊豆长冈的草落园、山梨县的葡萄园、长野县的苹果园等。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城市土地的不断减少, 周边地区的农业区域逐渐沦为城市居民的旅游地选择, 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演变为农业观光胜地。
在日本的一些水果花花卉产地中, 其果园本身就是人们休闲旅游的主要选择。从时令果园的分布情况来看, 关东和甲信越地区集中了超过70%的果园;果园经营者的数量达到了3000多家, 8成以上都属于个体经营。在农业合作协会的管理方面, 大多数的经营者都是根据自身的经营和技术状况对果园进行开发, 为果园游客提供观光旅游服务, 使游客在体验采摘果实所带来的乐趣时, 也使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农村自然风险和风土人情, 给游客以更好的生活体验, 让游客了解到水果生产和种植的过程。同时, 这些果园根据水果生长季节的不同, 开放不同的果园, 可以使游客在一年中任何一个季节都可以体验到采摘水果的乐趣。
(二) 专业农场
在日本的乡村中, 有大量专业性质的休闲农场, 这些农场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和旅游休闲相结合, 在依托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进行经营。在日本的“农家乐”中, 专业农场的经营模式也是以一种典型模式, 它以一些农副产品 (瓜果、蔬菜等) 为基础, 在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开展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活动。农业经营既有以单一农产品为主的农场也有综合性的农产品经营。单一农产品的经营农场有静冈县的葡萄农场, 该农场是一体化的农场, 集成了葡萄景观、葡萄的自由采摘及与葡萄相关的绘画、创作、雕刻、摄影等活动, 以葡萄作为核心, 为游客提供关于葡萄的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休闲旅游服务。综合性的农场通常都聚集在一个区域中, 在这个区域中划分为多个子区域, 有服务区、观景区、绘画区等, 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 使游客可以在体会采摘乐趣的同时, 也可以享受到一些花卉等景观, 陶冶游客的心灵和情操。
这些专业性的农场, 经营实质是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 利用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造, 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三) 休闲农庄
在日本“农家乐”中最适合度假住宿的场所便是休闲农庄, 与都市环境不同的是, 休闲农庄具有秀丽的自然风景, 生活方式非常自由, 生活氛围非常和谐, 风土人情异常浓厚, 这些特点都吸引着城市生活的人们来休闲农庄住宿。日本的农户中, 虽然拥有的耕地面积很小, 但是在仅有的耕地上都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例如在日本福岛县, 农民将一些长期废弃或破旧的房屋进行翻新和改造, 提供给城市生活的人们作为乡村旅游的住宿场所。这种住宿也被称之为“民宿”, 一般可以容纳3-5个人居住, 同时提供餐饮。这种农庄式的住宿一般都是以家庭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 每月定期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 而旅客的住宿是通过统一的住宿协会进行安排, 避免了价格和服务上的较大差别而导致的市场秩序扰乱行为。
总体来说, 日本的休闲农庄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 但是收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有效保证了住宿条件的安全和卫生。
(四) 乡村农园
提升农业旅游的体验效果也是日本“农家乐”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实践, 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农业体验, 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 从小接受农业生产教育, 与自然生态之间进行紧密的接触, 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操和务实的态度。
日本许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安排一次学生参加农业观光和农业生产活动, 大阪的“子供刃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中经常可以看见学生参加诸如农业采摘、播种和插秧等活动的身影。日本教育的这种做法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接近自然, 亲身体验农业生产活动, 学会更好的与自然相处, 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体验活动, 需要住宿、餐饮等, 都是农户的收入来源之一, 在休息日, 学生家长会深入农村探访孩子, 在消费的同时也给农户带来了经济收益。
(五) 农村公寓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 日本自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老年化社会以来, 全国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 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也给“农家乐”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 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较多、养老金充足, 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同时, 加之日本国民非常重视修生养性, 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修生养性的方式。因此, 在日本的很多乡村都会专设老人休闲娱乐度假村和活动中心。让老年充分享受回归自然的宁静和安详, 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身体上的放松, 农村公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为到农村旅游度假的老年人提供公寓式的住宿, 并提供餐饮、娱乐等服务, 使老年人在晚年充分享受到自然的快乐, 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日本“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启示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 尤其独特的发展和经营路径, 日本“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发展可以说是“农家乐”发展的典型, 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我国不但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使得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充分合理的利用乡村旅游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 我国的农耕文化相比于日本更加的丰富, 我国的农村既有独特形态的自然旅游环境, 也有乡村节庆等独具特色的乡俗旅游环境, 如果能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和利用, 势必将会极大的提升“农家乐”对游客的吸引力。
我国可以学习日本乡村旅游的经验和经营模式, 注重对旅游资源本身和文化内涵的开发, 在旅游产品的营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打造特色“农家乐”旅游品牌, 强化休闲娱乐, 对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进行不断的提炼, 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通过让劳动者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 提升游客参与体验, 同时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等配套措施, 使游客在白天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 在夜晚休息时, 也能感受到来自乡村宿舍的自然气息, 打造一体化的“农家乐”经营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的多样化和规模化。
(二) 实行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的职能部门可以将乡村旅游纳入到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范围之内, 出台乡村旅游相关办法和意见, 对“农家乐”的经营、运作和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监管, 在餐饮和住宿方面制定一定的标准, 对卫生环境进行规范, 保障游客的健康。此外, 鼓励民间成立行业协会, 实行行业自律和监管, 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 成立乡村旅游协会, 会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游客的住宿、餐饮等也可以通过相关协会进行办理, 规范市场秩序,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巴芳.经营有道的日本“农家乐”[J], 聚焦, 2012 (20)
[2]山本充.『観光開発に伴う首都圏周辺山村の変容-群馬県片品村の例』愛媛大学人文学会創立20周年記念論集, 2006年.
[3]荒井邦寿.『甲州市勝沼町における観光ぶどう農園とワイナリーの地域的特徴地域』.農業研究年報, 2006年
[4]伊藤奈美子.『東チロルにおける観光業と農業の共生システム』.地学雑誌, 2007年.
3.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 篇三
关键词:农家乐;问题;可持续;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25-01
“农家乐”最早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游。我国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当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以至于至今学术界对其定义未达成一致。笔者认为,农家乐是指以“农家庭院”为基本接待单位,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风土民俗和生产条件及自家庭院及周边自然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开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
一、基础分析
为了系统分析三圣花乡农家乐,根据张根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和该区的实际状况,将从旅游目的地断面(供给分析)、旅游通道(区位分析)和客源地断面(需求分析)三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 供给分析 。三圣花乡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光秀丽,农家风情浓郁,如今三圣花乡已经打造成了包括“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的“五朵金花”景区。
(二) 区位分析。三圣花乡距主要客源市场成都市中心约7公里,依托成都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通达,市民出游交通非常便捷。
(三) 市场需求分析。1、经济因素 三圣花乡最大的客源市场——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的中心城市。据显示,在2009年,刚经历过“5.12地震”的成都市人均GDP竟高达3521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即使是中低收入阶层,也有余钱用于旅游消费。此外,成都的私家车数量一直高居全国前三并仍飞速增涨,这为城市近郊游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2、社会因素 首先,随着成都及周边县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市民生活的高竞争、高节奏、高污染状态,促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这种“现代文明病”,寻求清新舒适的休闲旅游空间。 其次,我国丰富的法定带薪假期保障了人们的休闲时间。3、文化因素 成都因其休闲的地域文化,历来被誉为“休闲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仅在2009年,成都就先后被评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4、政治因素 多年来,成都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圣花乡的旅游发展,在其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培训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给与积极的指导和监管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现,当前三圣花乡农家乐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目前的三圣花乡区内,虽然农家乐的数量众多,但规划大都缺乏科学的论证,不但造成了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资源的共生性差,经营者单兵作战,各自为阵,资源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等现象,而且给景区整体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二)基础设施不健全。三圣花乡在环境整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如,景区内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地段灭火设备、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设施缺乏。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在卫生、安保、消防、价格和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娱乐场所、餐厅等未经过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擅自营业。(四)营销体系不健全。理念方面,经营者对农家乐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对旅游市场预测的意识。面对“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的季节性现象时,不但不能有效应对,反而出现互相压价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产品定位方面,当前还停留在纯粹的观光游上,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还较粗浅,不能较好的反映农家乐的独特卖点;实际营销方面 ,各农家乐没有统一营销的品牌意识,造成了部分客源市场流失、景区秩序混乱的现象。(五)从业人员素质低。如今景区内,从业人员大都是 “自学”从业,边干边学,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要将三圣花乡农家乐做成“大旅游”,则必须有“大旅游”的发展观和战略观,因此,政府和有关规划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发张做好长远战略规划,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将三圣花乡农家乐的旅游资源进行最优配置,逐步推进,全面科学发展。(二)坚持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管理,政府给与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勵。同时,积极创办农家乐行业协会,进行相关研究、监管和交流。从而通过政府和民间协会,齐抓共管,为农家乐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三)重视文化和差异化。首先,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开发与发展,应以农家文化为核心,将“花”文化、农耕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等众多细文化做活做深,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农家乐。其次,基于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应保持本色,突出特色,走一条“特色化、品质化、情感化”的旅游发展道路,给游客处处出新、时时愉悦的享受。(四)塑造品质,深化营销。深挖文化同时,注重项目打造、产品创新、服务、环境和危机管理等各环节的品质塑造,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同时,深化品牌营销,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荣誉,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客源市场,展示独特的农家风情。(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要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相关法规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强化服务规范,提高服务品质;二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本土特色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各个风采斐然。(六)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循环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本地的农业、手工业、文化、自然等各产业发展,走一条产业联动,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的道路。如走绿色蔬果种植路线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简介:徐金梅,女,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沈惠惠,陈瑛.“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分析—以杭州梅家坞农家乐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 177-178.
[2]严于雄.“农家乐”:农业旅游的亮点—成都市“农家乐”旅游调研报告[N].中国旅游报,2005-01-19.
[3]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见: 张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16(4):1-5.
4.关于农家乐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何家乡黄岗村农家乐是从XX年年开始创办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家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还有农户正在筹备当中。何家乡黄岗村位于何家乡西南部,距离常山县城约10公里,公交车可以直达村里,交通极为便利。坐落于黄岗村境内的黄岗山是常山县著名的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山清水秀、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40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8%。乌鹰坞水库、万寿寺、万寿塔、三贤祠、千年苦楮树、天伞神剑等自然、人文景观,更以神、奇、秀、美蜚声县内外。相传千年古刹万寿寺佛主颇为灵验,慕名前来烧香拜佛、休闲观光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是浙西地区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从XX年年开始创办农家乐到目前黄岗村已经有农家乐经营户7户,还有农户正在进行农家乐筹备工作。作为黄岗村村民主任助理,我专门对黄岗村农家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查找了各地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信息,形成了初浅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岗村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1、黄岗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在常山县城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使农家乐的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黄岗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岗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黄岗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黄岗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黄岗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黄岗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黄岗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黄岗山的美景,到黄岗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乐”来说,自XX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黄岗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而黄岗村的农家乐从XX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三)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一是黄岗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二)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要推动黄岗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制约。发展农家乐,需要一笔较大的投资。黄岗村属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农民并不十分富裕。加上农民历来对投资心存怀疑,要筹措资金开办农家乐也有一定的困难。
(四)推进农家乐发展的力度不够大。虽然对农家乐发展村里动员和部署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了,但是,没有完整相关的规划和具体计划,尚未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有很多举措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重视归重视,但相关的具体事项没有人去抓,去落实。
(五)发展农家乐的基础不够扎实。黄岗村的生态旅游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规模小,配套不够完善,游客人气不够旺。此外,与农家乐发展相关的农业产业不够发达,如蔬菜业、养殖业,还有特色传统产品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无疑增加会对农家乐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对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建议
征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农家乐的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要对黄岗村的农家乐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和分析黄岗村发展农家乐的优劣势,保持黄岗村农家乐的特色,同时要吸取其他地方农家乐发展的相关经验,稳步推进农家乐的发展。
(二)要积极寻求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帮助。目前,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对农家乐的发展极为有利。我们就应该积极向上级需求政策上的扶持。同时,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忙。如县旅游局对农家乐这一休闲旅游的规划,县农办对农家乐发展的支持,还有有关信贷部门的资金扶持等等。
(三)要为农家乐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农家乐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可以对农家乐经营用户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增强管理经营经验:对农家乐的厨师进行培训,以丰富农家乐的菜肴品种,增加特色,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对农家乐的服务人员进行陪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其他农家乐发展较成功的地方学习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
(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可以实行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从林业、环保、农业、卫生、新农村建设办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定向支持;可以实行农民以土地、物权入股合作的方式,尽量不改变用地性质及资源现状,既符合政策走向降低开发门槛又降低投资成本来鼓励农民合作开办农家乐;可以考虑对外招商引资;同时还可以通过信贷措施,来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五)要建立农家乐发展的长效机制。农家乐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建设、环保、卫生、公安等众多部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运作,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这是关系到农家乐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农家乐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建立各家卫生责任制、村卫生监督责任管理小组等各项措施来保证农家乐的环境卫生。
5.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 篇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作法
XX城郊农村紧靠中心城区,山场面积大,植被保护好,生态环境优良。随着城市空间的日趋紧缩和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假日游、郊区游、生态游迅速风靡盛行。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把发展“农家乐”作为破解城郊农村“灯下黑”问题的突破口,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借鉴成都等地的发展经验,出台了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意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发展合力和氛围。从2001年“农家乐”开始起步,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农家乐”106家,2005年“农家乐”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
1、明确定位,找准“卖点”。把农村特有的人文风情和自然山水、蓝天绿树、空气阳光当作资源来经营,以提供价廉、舒适、随意的消费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为经营特色,以参与体验、融与自然的休闲方式为活动载体,引导业主找准定位,形成个性和特色。目前大致形成了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等四种发展形态,成为伏龙山旅游背景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众多市民耳熟能详的品牌。
2、政策扶持,强化引导。在发展初期,为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家乐”业主享受与招商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实行手续从简,税费减免,从土地、税收、电力、信贷各方面给予支持,区领导和区直各单位开展结对帮建,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增强了农民的发展信心。随着“农家乐”的日益红火,外地投资者、城市下岗职工也把眼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使“农家乐”的开发日趋多元化。全区属农户利用现有的房屋设施开设的“农家乐”达78家,如二堰街办的“听竹园”、“归真独一家”等;属业主投入的有28家,如伏龙山沿线的“桃花湖”、“紫薇岛”、大川镇的“留春庄园”、“青瓦寨”等。全区“农家乐”产业总投资达5200万元,其中盘活存量资产783万元。
3、规范发展,提档升级。“农家乐”以农民或业主自我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为主,大多实行独家经营,以吸纳家族内部或邻里、亲属解决用工问题。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和开放的旅游服务形成的反差,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委、政府适时组织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制订了行业服务规范标准;每年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乐评选”,定期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一系列推介、造势活动,大大提升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经过几年的培植和引导,“农家乐”经营者正在从自然人向通过工商注册的法人转变,从零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从无序竞争向规范化服务转变。
4、珍惜资源,保护生态。“农家乐”的发展,让农民尝到了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的甜头,靠山吃山、开山砍树已成为历史。区有关部门也出台保护生态的相关措施,实行严管与重罚并举,实现发展“农家乐”旅游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督导马家河、百二河沿线38家“农家乐”完善了污水三级沉淀设施,实现达标排放;鼓励引导“农家乐”业主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共种植风景树、果树6万余棵;在伏龙山、大川等地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环境整治;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制定了严禁乱砍滥伐、不得经营野味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农家乐”发展数量和规模,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农家乐”发展成效
从这几年的发展看,“农家乐”的发展起到了小村庄联结大世界,小经营开拓大市场的作用,体现了农村一、三产业相互融合。
1、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家乐”旅游经营机制灵活,有游客时可商,无游客时可农,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工务农两不误,不但利用了闲散劳力,而且农副产品可就地消费,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全区106家“农家乐”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789人,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妇女劳动力盼转移、难离家矛盾找到了出路。2005年,“农家乐”共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050人,其中最高年收入达到1.6万元。2005年,“农家乐”带来的收益使城郊农村人均增收260多元。
2、促进了农户间新的产业分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家乐”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使农户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农户则发展加工业和种养业,专为“农家乐”提供配套服务。如大川村23家“农家乐”年需求土鸡2万余只,年销售额20余万元,带动本村发展成为了养鸡专业村。全区土鸡年产销量达30万只,收入500多万元。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特色蔬菜生产户、特种畜禽养殖户,如赛武当保护区的野猪、东城开发区的鸭子养殖、大川镇的蔬菜种植实现了“农家乐”经营户定点收购、生产户定向供应,带来农村产业结构形态的新变化。
3、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加强“农家乐”发展,达到“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食宿卫生”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以及有线电视、信息通村入户工程等,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环境、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农家乐”业主也纷纷对农家院落进行改造升级、绿化美化、发展花卉园艺,进行配套沼气池建设,全区“农家乐”共建设“一建三改”沼气池56口,刷白房屋3万m2。城市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也正在逐步向农民延伸,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
4、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2001—2005年,“农家乐”旅游收入从185万元增加到1800多万元,增长了近10倍,在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2005年,全区“农家乐”共提供税收155万元,大川镇在2000年税收几乎为零基础上,通过发展“农家乐”,2005年达到35万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农家乐”发展对策思考
XX有发展“农家乐”的优越条件,有这几年发展中探索的成功经验,为“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农家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如重“吃”轻“乐”、缺少参与性项目、服务不够规范等不足和问题,下一步应着重予以解决。
1、科学规划,加强引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旅游总体发展等因素,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弘扬特色、大做文章,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做到朴素、自然、协调,杜绝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
2、强化管理,规范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生活环境;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对本地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农业生产知识等进行统一包装和推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提高水平。
3、突出个性,形成特色。发挥城郊农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在民俗游、休闲游、生态游上做文章,努力把“农家乐”打造成市民城郊游的首选地。引导经营者在“农”、“家”、“乐”上下工夫,在“农”字上,要尽量做到“自产自销”,要创造让游客动手采摘、加工菜品、果品的条件,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在“家”字上,要善于营造“家”的气氛;在“乐”字上要改变“打牌”唱主角的现象,开发新的娱乐项目。
6.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 篇六
http:// | 2007年10月9日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来抓,有力地带动了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直接吸纳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达到24.6亿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发展要求,因势利导推动。顺应休闲消费兴起、农业功能拓展的发展趋势,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面貌的实际出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决策,成立了工作协调机构,连续两年召开全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现场会,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各地按照省里提出的“科学发展、因地制宜,服务三农、突出特色,安全发展、规范经营,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努力实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全省各地根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结合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促进农家乐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新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不少地方已经完成《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着力整体发展,拓展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农家乐的综合带动作用,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与特色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与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先进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提高发展水平。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垂钓、登山、采摘等体验农家生活、休闲健身的游乐项目,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品等,促进现代农业、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很多地方优先将农家乐村庄列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对象,统筹规划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的交通、供水、购物等条件。下大力气保护、整理和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开发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等文化元素,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内容丰富、健康的人文环境。
(四)制定服务标准,加强规范管理。为了加强对农家乐的规范管理,提升农
家乐服务水平,制定颁布了《浙江省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认定办法》、《浙江省农家乐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试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制定了省级农家乐经营服务质量地方标准。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农家乐食宿经营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价》等管理办法,明确了农家乐的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环境保护、规范竞争等要求,逐步实现对农家乐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近两年来,全省共认定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82个,农家乐特色点56个,评定了农家乐星级经营户3060家。同时,注重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规范竞争行为,促进良性发展。
(五)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档次。把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以“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抓手,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对农家乐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重点培训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旅游管理知识、当地民俗文化、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定期培训机制。两年来,全省共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7.2万人。举办农家乐菜肴大奖赛、厨艺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
(六)加强宣传推介,打响特色品牌。为提高全省农家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到农家乐休闲旅游,普遍加大了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宣传、推介和促销力度,扩大影响,打响品牌。各地以节庆活动、节假休闲为载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平台,通过举办农家乐旅游展示会、在浙江农民信箱上推出“农家乐专场”、举办农家乐避暑新闻发布会、特色旅游节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农家乐精品线路进行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促进了农家乐的蓬勃发展。
7.清代摔跤运动的缘起及重要发展 篇七
关键词:清代,摔跤运动,兴起,发展
中国的摔跤是以满族摔跤为基础, 汇聚各民族摔跤之精华的一项重要民俗体育项目。它以满族摔跤为根基, 是因为清朝政府对摔跤特别重视, 其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摔跤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逐渐形成一种有着民族特点及理念的文化精品。清朝统一中国后将摔跤游戏带入中原, 同时吸收了汉族的摔跤技法, 将摔跤运动推向更高的层面。清朝还有专门管理摔跤的机构“善扑营”, 每当皇帝宴席、出游等, 都会安排摔跤运动项目以助兴, 特别是在康熙“智擒鳌拜”以后, 摔跤便成为清朝宫廷中重要的游艺项目, 宫中每逢喜庆之事便有“布库之戏”, 作为纪念。清代蓬勃发展的摔跤运动, 促进了摔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该技术不但承袭本民族的传统特点, 而且还兼具其他民族的优点, 逐渐形成近代中国式摔跤。
一、满族摔跤文化的兴起及清代的摔跤运动
1. 清代摔跤运动的缘起。摔跤是中国古代武艺最早的体现形式, 也被称作角抵, 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相传蚩尤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头上装有两只兽角, 并将作战勇猛的人称作“角抵人”, 除了黄帝以外无人能抵挡。蚩尤在与黄帝的斗争中失败后, 人们便创造出一种“蚩尤戏”以作纪念, 这便是摔跤的原型, 特别是在周朝以后的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摔跤又被称作角力、相扑、撂跤等, 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根据《礼记·月令》中记载, 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习武的风俗, 当时的摔跤被称作角力“, 孟春之月, 天子命令将帅习射艺、角力。”[1]3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将山东六国的多种表演艺术搬进了咸阳城, 自此角抵不但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而且还成为宫廷中的重要娱乐内容。20世纪70年代, 考古学者便在湖北江陵发掘出一只秦代的梳子, 上面就刻有二人角抵的场景。唐朝时期有调露子作《角抵记》, 对唐代以前的角抵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宋代甚至还出现了女子摔跤的场景。《茶香室续钞》中记载“;宋嘉佑年间, 上御宣德门召各色技艺, 内有妇人裸体相扑者, 其先以女角抵打套子, 以观赌, 后以臂力争跤。”宋代还有专门摔跤的团队, 称作“角抵社”。元代继承宋代遗风, 在每年三月的东岳庙会上都会举行摔跤比赛, 《独角牛》中提到, 尧阳县刘谦擅长摔跤, 在泰安庙会上带病战胜了恶霸“独角牛”[2]87。明代的戏剧演员还将摔跤运动搬上了舞台, 《陶魇梦忆》中记载, 武场搭一戏台子, 并挑选徽班戏子, 能相扑跌打者二三十人, 搬演目连, 场面甚是宏大。
2.清代满族的摔跤习俗。《金史·蒲察世杰传》中记载“:其人多力, 每遇武士角力便赌牛, 辄胜之。”这段便说明早在女真时期, 满族的摔跤运动已经流行, 并逐渐成为一种习俗。17世纪30年代, 皇太极称帝并命国号为大清, 废除女真旧部改为满洲, 为了抗击强大的明王朝, 满族还与当时的蒙古族建立了同盟, 每到节庆、宴会便会举行摔跤表演。当时, 皇太极还分封三位善角抵的勇士, 说明其本人非常重视该项运动, 同时为了提高摔跤技艺, 皇太极还号召满族弟子向蒙古族学习摔跤。《啸亭杂录》中记载“:顺治时, 有喀尔喀使者与近臣角抵, 俱莫能赢, 满使臣与斗, 应手而扑, 世祖悦, 赏银无数。”这说明顺治时期满族的摔跤技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并开始超越蒙古族。清代《归田琐记》中记载清代皇帝多善于摔跤, 清圣祖即位时便赏宫内监习布库以为戏, 捉拿了当时的奸臣鳌拜“, 小内监强而有力, 便令其习布库, 鳌拜入奏事, 不避之, 其以帝弱, 心便安然, 帝令布库擒之, 遂降服。”上面便讲述了康熙捉拿鳌拜的场景, 他利用训练有素的布库, 夺回了手中的权力, 并开始实行新政。清代还有专业的摔跤卖艺场所, 其中最为出名的应推宝三、沈三等人, 宝三的撂地表演成为当时跤场的重要特色。清代的摔跤运动经历多年的发展, 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摔跤特长, 最终使得该项运动蕴含着独特技艺及丰富艺术魅力的民族习俗。
3.清代皇帝的提倡, 使得摔跤运动不断得到推广及发展。清朝以武力起家, 入主中原后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尚武风气, 特别是历代皇帝尤为推崇摔跤运动。清代称摔跤为撂跤、布库, 即融合秦汉时的角抵、匈奴的角力、隋唐的相扑等招式繁多的摔跤方法。清代还专门设有“善扑营”以训练摔跤手, 其中布库还分有一定的等级, 并每年举行摔跤比赛, 到了清朝末期, 摔跤运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康熙皇帝15岁时便利用摔跤的方式擒拿了鳌拜, 这次事件的成功更让康熙皇帝肯定了摔跤的功能, 并下令扩大布库的名额, 成立了 “善扑营”, 令八旗勇士学习摔跤技艺。由于清朝皇帝对摔跤运动的倡导, 使得清代的摔跤运动得到迅速推广及技艺水平的提升。早在清太宗时期, 宫廷中就提倡摔跤表演, 《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上御坤宁殿, 召内外诸王, 贝勒、文武群臣大宴, 站阅角士角抵。”[3]15太宗还亲自到演武亭观战角抵之戏。到了清高宗时期, 摔跤活动更为盛行, 在外事活动中, 特别是在节假日及大型宴会上都要进行摔跤表演, 并与参加武举考试的人竞赛。清朝皇帝每次巡国狩猎后便会在避暑山庄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每年农历腊月, 摔跤手还要到紫禁城养心殿内为皇帝表演, 《赛宴四事图》中便真实描绘了该场景。
4.清代民间摔跤活动的盛行。清代除了善扑营为主的专门训练贵族青年摔跤手的运动之外, 该项运动还以多种形式在民间开展。 满族民间摔跤活动一般在满族人聚集多私人摔跤场进行, 同时也是民间摔跤能手切磋技艺的地方。满族人设立的摔跤场所一般在庙会开设, 并由从事过摔跤行业的人组织, 这便给民间摔跤手提供了表演及进入职业摔跤的舞台。清代民间的摔跤遍及整个京城, 北京的天坛、日坛、西四等地都是摔跤高手云集的地方, 又被称作“摔窝子”。一些地方的摔跤表演一般是以业余选手为主, 他们通过摔跤的形式养家糊口。北京的天桥就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摔跤场所, 天桥有天子之桥的称呼, 是专供皇帝到天坛祭祀祖先的御路。康熙年间, 天桥四周逐渐形成民间市场, 出现了许多杂技、摔跤、说书等地摊形式。在这个过程中, 摔跤便成为最为热闹及火爆的表演项目。清朝末期, 善扑营的摔跤手开始流落于民间, 并开设有跤馆或在街头卖艺, 这样北京天桥等地便成为民间摔跤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 清代民间的摔跤还流行一种“二贵摔跤”, 即满族的体育表演项目, 其形式各异, 所以在民间又被称作“二跪摔跤”, 其由于少年摔跤手为各旗中的弟子, 故因“贵”而得名。这种摔跤还是一种体力、 智力及灵敏性很强的体育项目。表演者一般都会身背一块木架, 并在上面安装两个穿不同服饰的“旗人”道具, 双手及两脚都要穿上靴子, 然后使用不同的技法, 并做出各种滑稽、幽默的摔跤动作。农村的满族青少年经常在草坪、沙滩上进行骑马摔跤表演。该项摔跤运动同时兼具健身及娱乐功能, 深受清代上下人士的喜爱, 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
二、清代摔跤运动的特点及重要发展
1. 承袭“布库式”摔跤风格, 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清代的摔跤运动承袭了布库式独特的摔跤风格,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仍保留着徒手相搏、专赌角力的传统, 以对方倒地为胜负。在准备阶段, 摔跤者应两脚叉开站稳, 一只胳膊在对方的肩头, 另一支放在其腰间。比赛开始后, 双方选手就需要采用摔、掠、背等姿势尽力将对方摔倒。清代的摔跤风格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蒙古族的风格, 摔跤一词, 满语称为布库, 蒙古语称为布克, 蒙古族在摔跤时一般采用“祖锡而扑”的姿势, 这对清代摔跤的风格影响很大, 清代摔跤手往往也赤脚露身, 只穿着一条裤子, 这样运动起来就更加灵活。在《热河志》 中提到, 摔跤手上肢的动作有按、引、拉、持等, 下肢有蹲、踩、跳等动作, 双方都想以奇特的方式将对方摔倒在地, 并让头及双肩着地。清代的摔跤方式是“两两作势, 各欲取胜, 继而相互扭结以足相掠, 稍一疏忽便扑然于地”[4]49。此后, 清代的摔跤受蒙古族摔跤的影响, 便出现了“脱帽短襟两两相角, 以扑地胜负。”所以, 清代的摔跤风格借鉴了蒙古族的特点, 虽然倒地后仍不能算作输, 必须让对方双肩着地, 这与当今国际摔跤方法非常相似。
2.由角抵到撂跤、摔跤, 摔跤的形式及技巧的根本变化。明朝时期仍然沿用唐宋的角抵称呼, 并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项目。到了清代, 角抵正式更名为撂跤、摔跤等, 其形式及技法都有了根本的改变, 同时摔跤一词还是清代满族摔跤运动发展的结果。“布库谓之撂跤, 徒手相搏, 专赌脚力胜负, 以扑地为定。”可见, 清代穿着“跤衣” 的摔跤手不但有手上功夫, 而且更强调脚力, 以脚上功夫取胜为本。 清代满族的“跤衣”皆为白布短衫, 领、襟等用七八层密布缝之, 有着极强的坚韧度。同时, 清代的摔跤运动以“扑”而裁决胜负“, 以搏摔扑决胜负, 以扑地为定。”他们在比赛中可以随意抓扯对方的衣、带等, 也可以全身握抱, 但不允许撕扯裤子及任何形式的击打动作, 比赛过程中如果出现两脚加一手或一膝着地皆视作失败, 赛制一般为三局两胜制, 且没有任何的时间限制。在摔跤过程中一般都会推选有着丰富摔跤经验的长者作为裁判。清军中也经常举行摔跤比赛, 借以练兵, 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清会典》中记载“:清军中设善扑营, 人员由八旗子弟中的精英组成, 其训练严格, 与外藩之角抵者争优劣。”总之, 清代摔跤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摔跤技术的发展, 并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规则, 对中国乃至世界摔跤技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小青.清代满族摔跤活动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 1994 (1) .
[2]赵敏.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10) .
[3]徐玉亮.清代满族摔跤对中国摔跤的影响[J].中央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 .
8.基础英语新课程缘起和发展 篇八
摘要:回顾世纪之交中国基础英语界走过的这段历程,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减少盲从,从中国、从湖北的实际出发,让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能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基础英语新课程英语《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08—11—08
作者简介:金莺(.—)女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科学技术信息化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都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大国,中国理应抓住契机,顺应潮流,避免错失良机。因为历史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时,学校课程不可避免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而上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外语课程改革浪潮是启动和推进我国新一轮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两轮初中教学循环的今天,我们回顾世纪之交中国基础英语界走过的这段历程,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减少盲从,从中国、从湖北的实际出发,让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能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一、国际:外语教学,如火如荼
上个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引领课程改革潮流的是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是美国。美国历来重视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其变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曾经在五六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听说法”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不足逐渐显露,遭到批评。于是美国的语言学家们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学习策略、环境和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一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国际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界“习得与学得” 之争来源于此。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推出各自的外语课程改革方案。各国方案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两点是欧洲许多国家外语课程改革的共同点,一是积极推行低龄外语教育,开始在小学进行开设外语课程的实验。二是中学阶段开设第二外语。为了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委员会曾于1995年发表题为“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白皮书,书中明确提出第一外语的学习最好能从学前阶段开始,然后在中学阶段再开始第二外语的学习。如地处北欧的挪威,所有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第一外语),进入高中后学生可自主申请学习第二外语。
再看亚洲,日本、韩国等国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相继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外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各国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特别重视教师自身语言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套成熟的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进修培训体系和制度,从机构和经费等方面为教师进修提高提供保障。二是十分强调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围绕此目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提倡语言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力求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中国:大势所趋,迎头赶上
面对21世纪初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应对竞争;只有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让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正所谓: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迎头赶上。于是就有了以下时间表:
• 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课标的拟定工作。
• 2001年国家启动38个新课程试验区。随后几年将席卷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
• 2002年武昌区初中率先在湖北进入新课改实验。
• 2003年武汉市、黄冈市、宜昌市、十堰市等在湖北地区首先开始实施新课程。
• 2004年湖北全省所有市(州),包括农村和山区学校全部进入初中课改。
• 2005年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率先开始高中课改的实验。
• 2008年高中新课程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铺开,尚有10个省份将于2009年或2010年进入高中课改(包括湖北省)。
三、课改的核心内容
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了解到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如下:一是要从以单一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倾向。三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四是要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五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六是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变为研究学生如何学。而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变化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没有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他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比较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urism)为理论支持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课堂上师生角色分工明确。教师口若悬河,一人主讲。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师生之间偶有呼应。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主导性,二是强调知识传授的理论性、系统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非一无所是。例如对教学条件与设施的要求低,往往只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开讲。
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差,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事实上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诚如有人所说:“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引自‘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作者陈越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都有其体系与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亦是如此,其内涵与外延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五、多元智能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除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外,我们还需了解的是新课程还有另外一个理论支撑: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加德纳教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明白为什么有的学生善于听,有的学生善于读,有的学生唱一唱做一做就学得快一些,这正是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就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主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多元智能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发挥作用。
我们之所以提倡在英语学习的起始教学阶段用游戏的方式、活动的方式还有chant等方式实施教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式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有效地发掘和利用了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学生的多元智能。尤其是chant,中国和欧洲的英语教师在学生接触英语的起始阶段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具有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寓意正确,有助教学,贴近学生,生动有趣的特点。以下是笔者在国外听课时收集到的部分chant。
I can see, ABCDEFG.
Girls and men, HIJKLMN.
Me and you, OPQRSTU.
Time for bed, VWXYZ.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All the way to London town.
Legs swing, legs swing,
All the way to Berlin.
Heel and toe, heel and toe,
All the way to Mexico.
One, two, put on your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eat off a plate.
Nine, ten, say it again.
以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语言,形成能力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语言学习活动的开展一是能有效的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三是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四是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更好更和谐的学习氛围,五是有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并更多的关注学习风格有差异的或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农家乐的缘起及其发展】推荐阅读:
福建省“农家乐”发展情况调查06-27
难忘的安吉农家乐作文08-15
关于农家乐作文07-21
农家乐策划书专题08-02
农家乐推广策划书08-11
农家乐营销策划书08-31
民宿酒店农家乐横幅标语10-14
美丽的农家小院作文06-25
五年级音乐 第二课 农家乐 教案08-19
写乡村农家的作文600字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