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的巡礼》读书笔记

2024-08-28

《古典美的巡礼》读书笔记(精选8篇)

1.《古典美的巡礼》读书笔记 篇一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楚汉浪漫主义”

人们对美的认识史上,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以形式和内容的严谨为人称道,一个以思想的无限发散著称于世。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最早盛开的地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讴歌与深沉的爱,给中国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对中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深远。在先秦时代,由于南方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被称为“蛮荒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则代表了这种“蛮荒”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充满浪漫与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神话,即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与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怪力乱神”之说被保留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之中。

屈原的作品,包括记在他名下的作品,以瑰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离骚》,这也是屈原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屈原将自己的爱国主义用浪漫主义的诗歌来表现,这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浪漫主义文学家庄子相比较,屈原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种积极入世,却求而不得英雄之歌。

屈原是一位以死报国的先贤。在《九章》中的《怀沙》一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有力的脉搏。《怀沙》是这位爱国者的绝命诗。在这篇诗作中,屈原反思了自己从政道路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当时楚国黑白颠倒、好坏不分的黑暗现实。“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作者写到:“任重而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作者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很清楚的,虽然当时并没有人理解他,但是,他报定决心,“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决定以死报国,用自己生命的终结,唤醒楚国的君臣,使他们能够自强不息,把楚国变得强大。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诗人向天地乾坤发出了战斗的宣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这首绝命诗是诗人为了崇高理想而坚决斗争的顽强战斗精神的写照,是诗人身殉美好理想的坚贞行动的宣言。

屈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政治上的残酷打击,使他心灰意冷,从而诉诸于丰富的想像,吐纳出珠玉之声。在《离骚》中,他以美人、香草来比喻自己和君王、美德和贤才以及政治斗争中的正义一方,这两种意象反复使用,反复咏叹,使诗歌意境朦胧,五彩缤纷。在《离骚》的中后段,屈原通过自己色彩斑斓的想像,虚构出一个由日、月、风、雷、凤凰和龙等组成的一个超现实世界。在这个想像中的超现实世界中,诗人上天入地,驾龙驭凤,乘长风,驱瑶车,周流天地,浮游求女,向“重华”陈辞,表达了自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这些绚丽多彩的想像,正是屈原浪漫主义创作的体现。

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大家。他的浪漫主义思维,不仅表现在上述作品中对天地的瑰丽想像、对往古历史先贤的丰功伟绩的讴歌和对故国生死相依的眷恋中,而且渗入与他的许多以祭祀神灵为主题的楚辞作品中。在《九歌》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东君》等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放荡不羁的心灵的绝唱。在《山鬼》一诗中,作者对山鬼的描述,如“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等,几笔勾勒,活生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渴望爱情的女神形像。没有丰富多彩的想像,没有天赋神韵的浪漫,是写不出如此形像生动的文字的。屈原对“山鬼”的想像,正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刻画,正是一种对神灵的五彩缤纷的臆想。

在《九歌》中的《东君》一诗中,作者把人们对日神的顶礼膜拜和日神一天的工作作了一番详尽的描述。开篇就描写了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的绚丽场景,而后,作者围绕主题,描述了东君行天的壮丽场面,“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让东君发出长叹,叹自己又将回到栖息之所,而不能长久地给人间带来光明。但是,日神东君并不是与其他神一样的,他仍是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工作着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孤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要举起长箭射向那贪婪成性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临人间,尔后以北斗为壶觞,把美酒洒向大地,赐福于人世,最后驾车继续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前行。作者对东君出行、人们的祷告等细节作了一番多彩多姿的想像:“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这是作者浪漫主义想像力的又一范例。

在《九章》中的《思美人》一诗中,诗人抒发了虽遭贬斥,但却仍心系楚君,心系故国,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的心情。在屈原的楚辞作品中,常用“美人”来比喻君王,这是一种惯用的手法。在这一篇中,诗人将现实人物、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联系在一起,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拓展了读者想像的空间。“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降”,“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诗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胆地将神话与现实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强烈的奇特浪漫风格,令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与屈原和庄子相比较,两汉时期的浪漫主义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冲击,尤其是来自儒家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理性思想也注入到文学创造中。楚地的神话梦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和出现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艺术世界里。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实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从而,这里仍然是一个想像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在东汉画像石上的图像较之马王堆帛画,原始神话在相应的褪色,人世、历史和现实愈益占据重要的画面位置。在各种史料中,汉乐府最能表现汉文化中的浪漫主义。

汉代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中评汉代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也阐述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但汉代乐府中不乏有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等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是汉代乐府的主线,浪漫主义是线上的珠子,为汉代乐府描绘绚烂的一笔。

汉代乐府的现实性要求浪漫主义来使人民达到情感体验上的平衡。乐府诗歌的内容不仅来源汉代残酷的社会现实而且由于统治者支持乐府从民间采集整理从而为现实主义作风奠定基础。由于汉代土地兼并严重,阶级压迫和剥削使民不聊生。此状况使得浪漫主义成为汉代乐府诗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民面对悲惨的社会生活,悲观失望的生活态度需要浪漫主义文风给予慰藉。

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作品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其中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运用的目的各不相同。

借浪漫主义诉说人民心声,替人民呐喊。《乌生》和《枯鱼过河泣》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其具体化的展现出来使人民以另一种视角接受社会现实并借助它物说出人民心声。其中《乌生》借中弹身死的乌鸦自宽自解指出山中白鹿,天上黄鹄,深渊鲤鱼皆难逃一死从而将人名生活于战乱的世道随时有丧生危险的无奈表达出来。一定程度上写出了生死由天安于坦然同时由给人以宽慰之感,生死由命强求不得也就不必再作无意义的挣扎。让生者在心理上寻求平静。浪漫主义手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易走进读者内心。《枯鱼过河泣》中相教慎出入,鱼的哭泣更容易让人们给予认同感。浪漫的想象将人真挚的情感与感受融入现实并呈现在我们面前,借鱼之哭泣,诉民之心声。

借浪漫主义手法给人民心里上的满足感和胜利感。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洋溢着喜剧色彩和乐观主义情感。夸张的描绘罗敷的美貌,进而由描绘罗敷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夫君的相貌和社会地位,无非是为了让丑恶的太守无地自容从而满足人民心灵上的快慰感。这种夸张的手法让人民拍手称快,让人民长时间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为了照顾受众的心里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慰人民构画一幅完美理想的结局画面。在《孔雀东南飞》中结尾焦仲卿夫妇合葬,松柏梧桐枝叶相合,鸳鸯相向共鸣来象征他们不朽的爱情。若照常理或是遵照社会现实规律则这样美满的结局将不会存在。但浪漫主义就给了这个美满一个契机。为了照顾读者情绪,满足于颂扬美好爱情歌颂叛逆反抗精神,给予人民正确的引导。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假设这个故事没有一个美好结局,一切归于现实直来直去那人民心里所需安慰从何而来?若只有恶势力的猖狂,正义何来?美又何来?浪漫主义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是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之上。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已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建筑上必用瓦当以彰显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西汉素面瓦当较为少见,所见者多为饰纹瓦当和文字瓦当,其饰纹瓦当亦可分为图像画和图案画两类,图像种类繁多,据《陕西金石志》记载有麟凤、狻猊、飞鸿、双鱼、玉兔、蟾蜍等数十种,构图巧妙,独具匠心。值得注意的是,与秦图像瓦当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同,汉代瓦当图像多是取材于现实而又经过了高度艺术夸张的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珍禽异兽,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细腻而不繁琐的线条勾勒,将汉代质朴浑厚、走有奔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艺术还没有领悟到后世的实而虚之,虚则实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显得粗狂而真实,充满生命的律动与生机勃勃的气势。汉末艺术更加突出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而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豪放的浪漫主义,那是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2.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二

拂去浮尘,一本书就鲜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深蓝色的布面包裹着,厚重的基调,泛黄的内页,无时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写它、装帧它的人的匠心。这就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的美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有两种东西,始终让我震撼:一是无尽的星空,吸引无数人为之沉醉,记得儿时看流星雨时,总会为之爆发出陈阵惊呼;二是人的信仰,美则属于后者,因为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赏美,这本身已是高于其他需求之上了,从生态美学来看,星空也是一种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万物的大美了。

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治。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这种哲学观使中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学精神的指导作用。

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正是上述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

延着河流的源头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称他们为“民”,说明他们已从单调的劳动中逐渐解放,初步拥有个体意识和家国观念,并渐进掌握了鉴赏美的能力,第一次团结成了一个个群体,即社会。现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务仕途,远离官场还是可行,但想脱离社会那还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隐居江湖消极避世,仍不得不与人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谓的“出世”“超脱红尘”只是远离众人烦扰嬉闹趋之若鹜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独立存活,逃离的是一种生活。不由想起之前学过的《赤壁赋》,苏子在其中大谈人之渺小与享受美好,记得当时解读为出世与入世,觉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离凡务了吗,从前后两段来看,纵情山水应该是他寄托情怀、休闲愉悦之地,他还是积极入世的,可谓神得儒家学派的精髓,从休憩再出发,这也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三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在毫无生气的时代,也出现了伟大的作品《红楼梦》。

4.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四

惠:我当时看牡丹亭昆曲演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剧的词很美,演员的姿势打扮都很美,但是这个故事的情节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很狗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觉得轻浮,但其实不是。我觉得《美的历程》作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考虑当时的人对于解放思想和冲破道德束缚,追求“本心”的强烈愿望。这样看,就会觉得其实《牡丹亭》的剧情在当时是很有新意和吸引人的。所以,这本书很大的意义是让我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成因,从而以后我们也能理解更多作品的美究竟美在哪里

嘉宾郑昕宇童鞋:艺术必然映射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很多人往往爱好于通过“艺术”这面镜子去观察彼时彼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似乎又多了一种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的方法,还可以披上“艺术”这层精美的衣裳。但我觉得,这样去看待艺术,有些太浪费了,而且有点累。翻翻历史典籍或者大家文章去了解人类历史社会不是更容易,而且更让人信服吗?何必在一件精美的陶瓷身上幻想出一个帝国的丰盈与威严。

阳春白雪、水墨丹青、高山流水……这些是艺术优美的表现形式,融汇于视听触觉之间,荡漾在心神之际。一幅画本身的形式就是独立的存在,画面上的色彩、线条、明暗;色彩的深浅、线条的疏密、明暗的交织……形式的本身就能够引起人类共同的感知,引发情感的波动或共鸣,从而达到对美的感知。这是一种由形式引发的审美活动。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最符合艺术欣赏规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审美。

路暘:由于之前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什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比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别,西方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这幅画展示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近处的山岗上,一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紧紧地串在一起。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诉说着无声的绝望。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5.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 篇五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的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的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都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还有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当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影响也多半是属于楚国地方的。同时,与此有关而影响于“楚辞”的那就是楚国的方言。楚国的方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殊的音调。《楚辞》中的方言极多,如“扈”、“汩”、“凭”、“羌“、“侘傺”、“婵媛”之类,参考古注及其他文献还可以理解。至于当时音调的读者早已失传。汉宣帝时,九江(今安徽寿县,楚最后国都)被公能诵读《楚辞》,至隋代,还有释道骞也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汉书?王褒传》及《隋书?经籍志》)。后来唐人还继承他的读法。可见懂得《楚辞》中楚声的人隋唐间还有。不过这对《楚辞》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民间文学和地方音乐的关系。

总之,楚国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为文化的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的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就在这个优越的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怀王起初很信任他。但那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反诬蔑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怀王不察,遂疏屈原。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阴谋诡计。张仪许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交。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大怒,发兵攻秦,先后皆大败,丧师失地。齐既不来救,韩魏复出兵攻楚,怀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齐,恢复邦交。局势暂时稳定下来。诗人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作斗争。而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走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这时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谮毁屈原,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诗人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汨罗江而死。

诗人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负地想为楚王做一个统治上的带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诗人在他的诗篇中都曾一再郑重地表明,而且称之为“美政”。但这些并不是空话,诗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比如《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材,希望将来有用。当他奉命草拟宪令,而反对派的旧贵族就千方百计来破坏它。只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诗人所谓“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反对贵族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所以在国内必然会引起斗争。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地说:“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几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这可能是刘向校定的篇数。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至于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数,那是极不妥当的。

关于屈原作品中的真伪问题,后人纷纷讨论,各执一说。现在看来,《大招》一篇显然是模仿《招魂》写的,而词采远远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渔父》一篇司马迁在屈原传中本是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所以王逸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因此《渔父》不应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远游》、《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有人认为后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据。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众说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 离骚

《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妇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傍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媭劝他不要“博謇好脩”,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下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他与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拔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

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悟,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哪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以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媭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容,纯熟的艺术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但这个总题名不是诗人所自定,而是后人辑录时所加。朱熹所谓“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从《九章》各篇内容来看,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九章》各篇的创作年代,大概以《惜诵》为最早,它是作者被谗见疏以后所作。《抽思》是怀王时作者流放汉北所作,故诗中有“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其余七篇都是作者在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所作。其中《哀郢》为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秦攻破后作,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深刻的反映。《涉江》中的地名和时令紧承《哀郢》而来,是诗人溯江北上,入于湖湘以后所作。《橘颂》中有“生南国兮”一语,疑亦是诗人在江南途中所作,表面上咏物,实际是诗人的自赞。《怀沙》、《惜往日》都是屈原自沉以前不久作的,后者是屈原的绝笔,是他最后一首述志诗。此外《思美人》、《悲回风》二篇作于何时不能确定,所可知者,前者大概是再放初春所作,后者则作于再放的某年秋间。

《九章》与《离骚》一样,是诗人在同腐朽的贵族集团进行激烈的斗争中产生的。因此,它也同《离骚》一样,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在《抽思》中诗人写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诗人独处“异域”的孤寂苦闷的心情和对郢都的怀念,是表现得如此深挚动人,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夏夜不寐,辗转反侧,魂梦萦绕故都的痛苦表情。诗人热爱祖国的心情越到晚年就越强烈,当郢都被敌人攻破时,诗人在《哀郢》中回忆当年被迫离郢的情景,如云“出国门而轸怀”,“望长楸而太息”,“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最后则“登大坟以远望,聊以舒吾忧心”,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伤神。他在九年不复的放逐中,面对着残破的祖国河山,内心的痛苦是无可名状的。但诗人仍坚持返回故国的愿望,所以在《哀郢》的“乱辞”中写道: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人时刻都没有忘怀祖国,也时刻没有忘怀人民,特别是在长期的流放中,实际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在郢都破灭后,诗人事实上成为难民群中的一个。因此,他就更加深切地了解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诗人这种同情人民、拯救人民的心也就成为他热爱祖国,不肯远离“故乡”的动力。

诗人在《涉江》中还具体描写了流放中的艰苦生活,但诗人并没有灰心退缩,反而更加顽强,更加坚毅不屈。他郑重宣言:“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由于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进一步地认识了“党人”的腐朽丑恶的本质,因而对他们的鞭挞更加有力,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更加深刻:

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怀沙》

《九章》的强烈的政治性,强烈的抒情意味与《离骚》基本一致。诗人眼看着祖国的命运就要被“党人”断送,他的心情就越发不能平静。所以表现在《九章》中的感情有时比《离骚》还更激烈。但《九章》中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使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吟咏的方法来表现其奔放的激情,因之它比《离骚》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如《哀郢》、《涉江》、《怀沙》等篇都是纪实之辞,作者放逐生活历历可见。《九章》的语言十分华美,富于表现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形式上《九章》散而不乱,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地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它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天问》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然参差错落,灵活变化,并不觉得单调。

《天问》的创作年代,据篇末“薄暮雷电,归何忧”、“伏匿穴处,爰何云”及“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几句看来,王逸认为是诗人放逐后所作是正确的。又《天问》后半篇多引历史故实以为鉴戒,与《离骚》陈词重华的用意相同,估计它们的写作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招魂》也是一篇奇文,是屈原放于江南时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现在应该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全文以中间巫阳招魂词为主体,前有叙文,后有乱辞。招魂辞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做语尾。“些”和“兮”都是楚国的方言,而用“些”字又是楚国巫觋禁咒语的旧习。诗人正是把民间流行的习惯语言引入自己的创作中。关于本篇的主旨,除旧说宋玉招屈原外,还有屈原招怀王和他自己招自己两说。我们基本上同意后一说。招魂本是楚国当时的巫风。而从谢灵运《山居赋》的“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和杜甫《彭衙行》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等语句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招生魂的遗风。

屈原放逐江南后,思想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根本原因就是《离骚》提出的是否离开祖国的问题,这就造成他“愁懑山泽,魂魄放逸”的精神状态。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的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铺张那些物质享受,虽然不一定属于诗人自己,却是他曾与楚王“图议国事”,经常出入游宴的处所,耳闻目见的事物。这正是诗人的苦心孤诣之所在,不是什么俳谐之文。有人认为《招魂》是以文滑稽,那是轻看了这篇作品的。《招魂》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铺写方法对后来汉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离骚》、《天问》都曾提到它。据传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馀每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祀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就是。它们庄严富丽的情调,与《诗经》的颂诗相近,但比颂诗生动活泼而有情致。《九歌》又有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描写,这是原始宗教“人神杂糅”的一种遗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就是十分优秀的恋歌。《湘君》是湘夫人的独唱,《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都是表现他们互相追求终于不遇的复杂变化的心情;《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却没有来。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大司命》、《少司命》和《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或写同游九河、是暮忘归的快乐,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此外,《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全诗概括而又生动地描写了战斗的经过,刻划出卫国壮士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并加以热烈的礼赞。《国殇》风格刚健悲壮,语言朴素,色彩单纯,声调激越,与内容和谐一致,是《九歌》中风格突出的一首。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九歌》中的多数诗篇大抵韵味隽永,语言精美,善于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人物容貌动作的描绘和内心感情的抒写十分完美地统一起来,有一些片段长期为后人所传诵。例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夫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他如《山鬼》以深山中特有的景物描摹女主人公的美丽和她的深挚的感情,《少司命》写神灵往来倏忽所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情绪,也都具有深切感人的力量。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千百年来,人民没有忘记他。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精神的再现;千百年来,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中,我们也看到了诗人精神的再现。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进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表扬了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另外还有不少人离谗忧国,以“悼骚”、“感骚”为题来作赋著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屈原的精神。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浪子和诗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学习的,所以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了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响。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来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楚辞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裁,在屈原手中它很好地起了文学的战斗作用,但作为楚辞的直接影响,却是在汉初特定的土壤上产生的铺张扬厉的大赋,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是走到了楚辞的反面。在文学创作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前人早已指出。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的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都是直接间接受了屈原这种作风的启发的。至于《离骚》、《招魂》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极力推崇楚辞,称为战国时代的“风”、“雅”,“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是对的。楚辞影响的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第六节 宋玉

宋玉是屈原以后著名的楚辞作家。关于宋玉的生平,《韩诗外传》、《新序》等书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都太简单,且彼此互相抵牾,未必是可靠的材料。唯一可靠的,现在看来还只有司马迁在《屈原列传》末尾所说的几句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参照宋玉的作品,宋玉是一个屈原的后辈,他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而出身低微,出仕后并不得意:这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十六篇,其篇目已不可考。然《楚辞章句》有《招魂》和《九辩》,《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古文苑》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招魂》非宋玉所作,已详前节。其馀十二篇,除《九辩》外,都是后人所依托,决不可信。《古文苑》中六篇,前人指为伪作,已成定论。《文选》中五篇由于它们的艺术成就较高,且对后世文学有不小影响,如“巫山云雨”、“曲高和寡”等,成为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成语。因此,尽管前人作了不少的辨伪工作,提出了许多可疑的理由,但也还有人相信是真的。我们认为《文选》中所谓宋玉赋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与楚辞迥异,倒和汉赋相近,这从辞赋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宋玉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而且这五篇赋都作第三者叙述口气,又直称“楚王”、“楚襄王”,明为后人假托之词,不是宋玉自作。综上所述,宋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九辩》一篇,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九辩》是一篇优秀的楚辞作品。王逸认为宋玉“闵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大概是一种揣测之词,事实上屈宋未必有什么师生关系。《九辩》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例如说:“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诗人对社会的黑暗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因此,他明白表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但宋玉没有屈原那样激烈的感情,所以调子很低沉。像诗中“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等句,又可以看出他性格卑顺软弱的一面。

《九辩》在《楚辞》中也是一首长诗,共二百五十五句,其中虽颇多袭用屈原作品中的词句,但在艺术上仍有它的独创性。作为抒情诗,它不是以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像开头的一段: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忄广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6.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篇六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看到这段文字,就不禁让人想读下去。读了第一辑《再见,原配的世界》,才知道原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地消逝,而我们却不自知,这真的让人细思极恐。小时候还会看到的萤火虫、蟋蟀如今已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飞速发展的城市占据了一条条河流;夜晚的霓虹灯使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自来水的开通使井荒废了,被铲了,被填了;“无数的新桥轰鸣降生,钢筋水泥,旱地拔葱,和水完全没有瓜葛了”……

突然记起小时候,自己也曾和小伙伴在小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疯跑,在小河边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并做成戒指戴在手上,蹲在墙角甩弄石缝间的小虫子,一帮人爬树上偷摘无花果吃,跑去田间烤番薯吃的美好时光。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近,或者说,离原配的世界那么近,然而这些都不存在了,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流逝了,而且已无迹可寻。这让我害怕,害怕找不到以前的自己,害怕那些美好的事物会被时光淹没掉,怕自己也会随波逐流。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这是时代的发展必然。时代变得复杂,变得危险,“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的黄昏”,这是“古典之殇”,其实也是我们人类之殇。但是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过去的美,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7.西游记古典名著读书笔记 篇七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叫做唐僧的和尚,非的不听周围人劝阻,要西天取经,然后他就开始了取经的历程,他身骑着白马,一个人孤独地走着,走啊走啊走,遇见了一个大山,这个大山的名字叫做五指山,五指山就跟他的名字一样,是如来佛一掌砸下来的,所以他就叫五指山,五指山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它是用来压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孙悟空是个猴子,不知道哪来的本事,就上了天,玉帝给他个官当,他还不知好歹,嫌官太小,然后就大闹了天宫。

但是天宫里那么多的神仙好像也没有孙悟空厉害,所以玉帝没招了,就找来了大boss ,大boss 的名字叫做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不愧是大boss 啊,一掌就给孙悟空压在手底下了,然后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唐僧看见了孙悟空,觉得这猴子太厉害了,都活了五百年了还不死,所以他决定把这猴子就出来,费劲巴力的爬到了山顶上,然后把符一揭,孙悟空就蹦了出来,这孙悟空不愧是大闹过天宫的人,被压了五百年不吃不喝的,还能这么活蹦乱跳,不得了啊不得了。

孙悟空出来之后就决定拜这个救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为师,要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从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不再孤单,有了陪伴,但是孙悟空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屡教不改,都快把唐僧气死了,天上的神仙不干了,不行啊,唐僧气死了就没人西天取经了,于是派了观音菩萨来帮助唐僧,给孙悟空脑袋上带了一个紧箍咒,只要孙悟空不听话唐僧就念紧箍咒,孙悟空脑袋就疼了,他也就不敢撒野了,唐僧凭借着这个办法治了孙悟空一路,招不在少,管用就行!

俩人走啊走啊,路过了一个庄子,庄子的名字叫做高老庄,一听名字就知道里面住的人都姓高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个女的也姓高,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来了,这还是个非常漂亮的女人,但是漂亮的女人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烂桃花太多了,不仅男人喜欢,雄性动物也喜欢她,最可怕的是那个雄性动物还是只猪!!!这他么问题就大了,这只雄性猪还他么是个猪妖,一般人都打不过他啊,你说这猪妖也不正经,仰慕人家高家小姐你就仰慕,还非要娶人家,你不知道有种专业术语叫做生殖隔离么,猪和人能生出孩子么!!!也不知道要为后代想想!

弱智猪每天都说要娶高家小姐,高家小姐每天都哭啊,呜呜哭啊,也是,好好一个人,要是有猪妖来娶你你也怕 啊,但是!高家小姐人长得漂亮命也挺好啊,就在要出嫁的前一晚,孙悟空和唐僧就来了,唐僧这个爱管闲事的就待不住了,非要孙悟空救这个高家小姐啊,我估计这唐僧也没安好心啊,看见个漂亮的就走不动道啊,孙悟空没招啊,我要不救这姑娘估计他又要念紧箍咒了,就算为了我自己那我也得救她啊。

然后就在结婚的晚上,孙悟空变成了高家小姐,替高家小姐拜了堂,在新人入洞房以后,猪妖就等不及了,欲火焚身啊,赶紧把高家小姐的喜帕摘了,就在猪妖准备脱衣服为后面的啪啪啪酝酿的时候,孙猴子就变回了原型,再不变也不行了,孙猴子是个直男啊,这要是被猪妖给啪啪了,以后还怎么泡母猴啊,猪妖看见自己心心念念的高家小姐变成了这幅猴子脸不禁大喊一声卧槽,然后他就萎了,跟孙猴子大战了好几回合,最终还是输了。

孙悟空把猪八戒带了回去,唐僧就又把猪妖收为了徒弟,这回可好了,仨人热闹了,能斗地主了!然后唐僧又收了徒弟叫沙悟净,凑够了四个人也就圆满了,终于凑够了一桌麻将。

8.《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个人收获 篇八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而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上一篇: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股权下一篇:河北省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最容易用错的25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