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024-09-02

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精选11篇)

1.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一

论社交礼仪的作用及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摘要: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 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关键词:社交礼仪 重要性 作用

一、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随着社会发展,礼仪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新潮、多元。能够娴熟地掌握和得心应手地运用社交礼仪,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现代人,不能不学社交礼仪。现代人,不可不接受社交礼仪教育。于是,现代社交礼仪教育更加凸显必要。

(一)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1、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信息交流

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2、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增进感情

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使我们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带来感情上的收获。

3、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二)社交礼仪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1、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

2、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这对于一个企业或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地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习社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

3、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这是学习社交礼仪的另一意义。

4、学习社交礼仪是争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国家提倡每个公民均应争做“四有”新人,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社交礼仪知识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先生或女士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们。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一点社交礼仪,它可以免除你交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它可以指点交际场中的迷津,它可以给你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知礼懂礼,做一个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受欢迎的现代人。

二、社交礼仪的作用

(一)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1、良好的社交礼仪能点旺人气

生活事实证明:人际关系好的人,办事容易命顺达。这就是说你要会恰当地 利用社交能力调试人际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和结果。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追求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不论社会条件如何,人们都是需要交往的。只有通过交往去建立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才能同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

2、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形成网络

职业流动的经常化、人际关系的契约化,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地面对陌生的交往对象和环境。社会交往的过程,就是交往双方互相认识、互相体验、行为趋同的过程。只有通过交往,我们才有可能去观察他人、分析他人、了解他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理想和信念。也只有通过交往,他人才能够认识、理解、体验和把握自己。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通过自己良好的社交能力来建立关系“网络”,让“网络”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最多的可能性。

3、良好的社交礼仪能获取信息

社交是人与人智慧的组合。学会社交,利用社交,就能从对方那里获取“另一半丰富的信息”。信息是财富,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收取这个财富的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不愿获得信息的人等于把自己逐出了财富的家园,等于走向了“夜郎自大”的道路。

4、良好的社交礼仪能繁衍感情

社会交往是实现感情交换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才能推销自己的感情,同时赢得别人的友爱。

5、良好的社交礼仪能消除距离

社交的关键在于消除距离,相互沟通,寻找成功。

6、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创造机会

任何社交都不是盲目的,人们总会在社交的过程中捕捉到成功的条件和因素。因此,成功人士总是在社交与机遇之间寻找必然的联系。

(二)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仪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学社交礼仪 谈心得感受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社交礼仪一直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以崇尚礼仪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已经成为热情的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惊醒交流、沟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吸收外国优秀的科学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礼仪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得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学习礼仪首先是个人的需要,因为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大家都来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进而有助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其次,学习礼仪是社会的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所以,我们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必要的。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记得上第一节社交礼仪课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学会了怎样正确的鼓掌,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在之后的课程里从怎样坐、立、行,手放在那里,仪容、着装、举止,到交谈、舞会、餐饮,聚会、送花、送礼物,出国旅行礼仪,再到怎么作自我介绍,怎样写自荐信„„经过一学期的社交礼仪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许多。非常感谢田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栽培。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我懂得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修养,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礼仪的核心是给人舒适和尊重:桌位要有主次,介绍要有先后,穿衣要分场合,送礼要有讲究„„让他人感到舒适,感到被尊重。

礼仪涉及到各个方面:社交礼仪、商务礼仪、餐饮礼仪、生活礼仪、出国旅行礼仪等。对于大学生来说,礼仪分为有形礼仪和无形礼仪。有形礼仪是指我们平时的穿戴等别人从外表就可以看得出来的,而无形礼仪主要指一个人的礼貌用语。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于是,我知道了,礼仪是舒心的、愉悦的、温暖的,礼仪不仅是一套高贵的华服,还是一件暖心的贴身衣服!

2.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二

一、概述

设计心理学, 即把握消费者的心理, 遵循消费行为规律, 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满足用户需求。

在工业设计中,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阶段, 可以理解为应用设计心理学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并通过对产品的设计而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设计师通过设计产品对产品进行编码, 而用户通过对产品的使用来解读设计师所进行的编码, 即解码, 从而完成对产品的认知过程。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 不仅要在操作方面实现某种功能, 更要在精神上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要通过使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调研、访谈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心理信息调查, 把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建立用户模型, 即对产品的使用群体和产品本身特点进行分析, 对产品进行编码, 设计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二、中国工业设计现状

虽然我国工业制造开始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 但我国工业设计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迅速发展起来。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没有很好解决“人—产品—环境—社会”这一主要矛盾, 也导致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滞后。

1. 许多企业“急功近利”, 为追求效益, 忽略了开发创新机制的引进。

例如在汽车设计方面创新不够, 对国情缺乏分析, 对国人性格、气质与车辆设计的结合也没有充分考虑, 只是简单地模仿、抄袭或是将几个车型的不同部分简单地堆砌, 造出的车不但毫无本国特色, 而且许多显得不伦不类。在车辆人机界面设计和内部颜色搭配以及人性化设计的细节上, 没有过多地琢磨, 影响了驾驶者的驾驶乐趣, 车辆操控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都大打折扣。

2.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 忽视了需求者对产品的

社会心理、易理解性等的需求, 片面夸大了需求者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很多设计人员会认为自己对产品的需求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忽视了真正的用户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 懒于做市场调研, 或者在做市场调研中, 忽视了调研的准确性或有效性, 仅仅是程序化而已。

3. 设计人员人为地在设计中留下个人印记。

设计者总想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个人印记。这种力求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欲望固然能激发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新颖的想法, 但如果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完美的产品, 其他设计者可能会将原本完美产品加以改变, 结果反而设计出不让人满意的产品。

4. 从设计产品到产品投入市场, 反馈信息的周期过长。

往往是在旧产品还未投放市场之前, 设计人员就已经开始研制新产品, 况且也缺乏用于收集并反馈产品使用状况的机制。产品设计出来, 小范围地投入市场后, 很多产品的设计人员并没有及时地对产品的使用者进行反馈信息的调查, 以了解设计出的产品是否具有易操作性, 是否很少出现误操作, 使用过程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期望。

5. 盲目的功能主义。

设计人员或用户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 结果常常导致功能过于繁杂, 使人无法明白, 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复杂的功能组合和按钮常常会令用户无从下手, 这样的设计就与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 不符合设计的自然演变过程。

三、在教学中应如何改进并应用工业设计心理学

1. 设计观念从“以机器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由于“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指机械论世界观。这种思想影响下设计了许多机器工具, 给人造成了巨大体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将人的需求着重讲述并讨论, 只有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作为用户, 对产品的需求不光是功能上的需求, 更多的还存在心理需求, 而大多数人们的心理需求就是其价值观等引起的。因此, 要在设计中确定“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学生学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 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2. 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依据, 建立合适的设计调查方法。

要弄清楚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 然后进行设计。那么就需要设计师学会观察了解用户的使用心理和使用过程。由于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素很多, 很难得到真实信息。用户调查和实验往往涉及到人的内心深处, 因此在做调查的时候, 很多人往往不加以配合, 或者掩盖了真实的想法, 只给调查者客套、表面的回答。而在产品设计中, 不同的价值观就决定了用户群体对同样产品而产生的不同需求, 这在设计中是很重要的。因此, 在设计调查方法的时候, 要注意并避免得到不实的答案。

3. 在调查过程中, 尽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 建立用户模型, 减小对系统表象理解的鸿沟。

在产品设计之前, 要先对用户需求做设计调查, 建立正确的、真实的用户模型。如果用户拥有正确的概念模型, 就能比较容易地学会使用产品,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 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在建立用户模型的过程中, 有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用户模型建立的不正确。因此在调查过程中, 要注意尽可能得到真实的用户资料, 以便设计师建立用户模型。而且,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过熟悉, 以致自己察觉不到, 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在这里, 要正确理解心理模型这三个方面的关系。设计人员要保证尽可能地得到真实的、正确的信息, 保证设计人员建立的用户模型与用户本身建立的用户模型尽可能一致, 这样就能够减少对用户心理模型方面的理解误差, 才能建立恰当的用户模型, 设计合理的产品。

随着现代设计人性化需求的增加, 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注意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而引起的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进程中, 设计心理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设计中要正确地运用设计心理学的知识, 建立正确的产品用户模型, 摸索用户心理需求及操作习惯, 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摘要:现代工业设计的理念早已从“以机器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越来越多的设计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注意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而引起的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本文从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出发, 探讨了设计心理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应用设计心理学知识构建产品用户模型的方法, 从而提高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用户模型,人性化,设计心理学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4]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1.

[5]张伟社, 张涛.产品系统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 篇三

一、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交往现状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我国新课标实施以来,师生交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广大教师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教学标准,积极探索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特定模式的影响,继承着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明显特征,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情感关系的距离性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使双方互相理解,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现在的教育中师生间缺少这种情感的交流,反而只是淡漠的你教我学的一种关系,然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很多,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师生都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想事情从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这样很不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也就接收不到学生的情况,这样就使师生间的隔阂增大了,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的人际关系了。

(二)师生教育关系的单向性

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互动关系,是师生间互相交流产生的。在这交流过程中,师生间相互启发,来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但这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只负责文化的传递工作,却忽略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在这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单方面地接受教育,这就出现学生接收教育的单向性。然而现代教育也是这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依照教育目标来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失去原有的丰富想象力、对事物的好奇心,也就形成了现在学生的一种固定思维,没有任何创新力。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只是自己从中来学习,把不懂的知识放在一旁,不去钻研它们,慢慢对学习失去了激情。这应该就是单向性的表现方式吧。

(三)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

现在的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演员,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你是教师,他是学生,没人能改变这样的安排。作为一名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感,因为怕答错题目被老师指责。带着这样的心理去学习,结果很多时候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会不愿向老师提出来,宁愿自己选择放弃。而老师没有收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就会把这一题结束掉,也不会再问是否还有学生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教师不去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不愿表达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双方缺少交流、沟通。然而如果不去进一步的关注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少,两者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了。就像这里所说的师生间的疏远性,应该就是如此吧。

二、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如韩愈的《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这恰好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培养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了现代的教育,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教师的责任是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本人认为这个如何学习也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法去自主的学习、钻研。所以说不能缺少教师的提点的。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交往的一个生活圈。当然,在生活中免不了会有一些摩擦。如同学间会因为兴趣爱好不一样而闹分歧,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身上,从而就产生矛盾。这些教师都要有所了解的,要深入学生的心理去摸索学生各个年龄段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处理起学生间的矛盾就会容易些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减少对老师以往的一种戒备心理,打开自己的心胸和老师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师生关系就相当的好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对老师充满崇拜,激发起学习的上进心,完成好自己的学业。这样,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希望看到的。因此师生间的交往很重要。

三、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特点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就是这种自身的独特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间以教师为指导进行交往

在交往的活动中,教师要领导学生,教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在交往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领导者,要主动地带动学生进行活动,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学识、教学水平,还要懂得爱护学生,培养社会上需要人才。同时,学生也要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尊重老师。学生和教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双方互相努力,那么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两者间,最主要的是教师。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言行合一,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其次要尊重学生,要用民主,公平,平等的原则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建议,做好在师生交往活动中的主导的角色扮演,学生则是辅助的作用,不可缺少,这种交往有利有弊,教师要张弛有度,把握好师生间的关系。

(二)师生间以多向交往为主的交往

传统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以单向交往为主。何谓单向交往?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在教学生活中保持着不变的教授者和接受者两者的位置,不做改变。这也许就是单向交往。教师以为教授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学生接收到这样的知识,不做改变,原模原样的按部就班地接受并学会应用。在别人的眼中觉得学生学会了就好,何必去关注接受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注意到的也就只有结果而已。但是其实重要的是过程,学生是如何学会的,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的,这些更要关注。

学生为了学习,就会配合老师的工作,一切听从老师安排,老师做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大家都是这样认同的吗?难道老师就没有不对的地方了吗?抱着这样的疑问再去看师生间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师生相互间地进行了解,让学生去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敢于去指出教师错在哪,来告诉自己我不该像老师一样做错,有知错就改的观念。师生间允许有不同观点存在,这样才会有相互之间的交流,彼此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双方双向的交往,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去发现教书的乐趣,双方都乐在其中。

(三)师生间以全程参与为主的交往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双方明确好学习的目的,自主的进行学习,明确重点。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两者相互的配合好,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四、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策略

根据师生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的对策应以转变交往观念、把握沟通的技巧为重点。因为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

4.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四

摘要: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经营人际关系的范畴下沟通。在销售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也许就是人际关系的良好运用了。与客户沟通时,在达成销售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客户关系、争取更大的销售、建立影响力、塑造品牌服务,为企业谋取利益。所以说,人际关系在销售行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了人际关系心理学在销售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字:人际关系

心理学

销售管理

性格

运用

引言

随着国家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消费者处于从不成熟消费走向理性消费的过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给销售行业带来较大的压力,这也就给销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成功销售,并为其企业提高收益率,如何才能掌握行之有效的销售技巧,这些都和人际关系心理学在销售中的良好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近几年,人际关系与销售行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商业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一.

简介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销售管理

1、人际关系在销售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相同的活动条件下,由于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往往是不相同的。尤其在销售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凝聚力,从而提升销售行业的竞争力。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在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销售活动中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不同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害的,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销售之中表现尤甚,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成功销售的垫脚石。

2、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

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人际关系及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其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对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分析,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其次,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还需要人际沟通的技巧。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或交换过程。人际沟通要求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应完整、准确、可理解,接受者能接受到完整的信息并能够正确理解这一信息,接受者愿意以恰当的形式按传递过来的信息采取行动。合理的沟通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效率。倾听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销售者需要善于帮助和启发消费者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掌握消费者性格,这样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增强对产品企业的信任感,还可以使销售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工作。

3、人际关系与销售

在销售中,位于首位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许多销售人员都擅长与人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不断的实践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和话术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欲望,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潜在的用户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变化,如果推销人员不仔细揣摩用户的心理就不能很好掌握人际关系从而就难摸透对方的真正意图。与其相反,如过在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产品推广时,看其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从而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在销售中良好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

1、发展人际关系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要学会赞美别人。不断的赞美别人会累积更多的笑容,使您的人际关系交往打开尴尬。赞美别人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好的人就很少。特别是对于客户的赞美,是激发客户的购买欲的一大利器。

第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闯进别人的警戒范围。每一个人都有安全意识,每个人对于周围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警戒范围。对于不同的人,警戒范围的大小不同而已。对于熟悉的人,警戒范围小,对于陌生的人,警戒范围大。在生活中我经常碰到有一些人会经常闯进别人的警戒圈,给自己也给别人制造了麻烦。

第三,学会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做销售会遇到各种性格的人,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和他们交流的方式就应该不同,这样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才能够做到好的人际关系。

2、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销售技巧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销售人员每天都要与许多客户接触,客户的类型不同,客户的偏好、性格不同,则其消费行为也是不同的,其心理活动也各有特点。Y—G量表中,提出了人类性格中的12个特性,而根据不同客户的性格中所占比例较重的特性,可以将客户群分成以下10类。

特质

高分

低分

抑郁性D

抑郁、悲观、有罪恶感、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常常感到疲劳、无精神

乐观、满足、感到充实、什么也不担心、有精神

循环性C

情绪变化明显、易惊慌、气量小、常把小事放在心上、经常担心

心情平静安定、不担心事

自卑感I

缺乏自信、过低评价自己、不适应感强烈、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充满自信、心情开朗、积极

神经质N

常担心事、精神过敏、易不满、焦躁

不担心事、开朗、乐观、爽快

主观性O

爱幻想、过敏、主观、不能冷静地客观地评判事物

现实主义、冷静地客观地判断事物、乐观、安定、充实、稳健

非合作性Co

牢骚多、不信任人、不适应社会环境

设法与别人合作、善与人合作、有时对此过于浪费心机

攻击性Ag

攻击性强、具有社会活动性

有自卑感、无斗争性、处世采取保守态度

一般活动性G

活泼、喜欢身体活动、动作敏捷、干事爽快、效率高、乐观、和他人关系好、能干

认为自己无能、工作效率低、比较抑郁、活动不活泼

乐天性R

开朗、活泼、快乐、冲动、随便、粗心大意

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不易下决心、不开朗、稳重

思维外向性T

不爱沉思默想、无忧无虑、漫不经心、乐观、冲动、随便、爱交际、思维深度不够

常把小事放在心上、悲观、爱思考、行动不活泼

支配性A

具有社会指导性、能领导他人、自信

不想指导别人、缺乏自信、爱沉思

社会外向性S

外向、喜欢社会交往、社交活泼多

不爱交际、喜欢独处、缺乏自信心

1、沉默寡言型;

2、拖延;3、多疑优柔寡断型;4、神经敏感型;5、理智冷静型;6、挑剔型;7、傲气十足盛气凌人型;8、情感直率型;9、擅长交际型;10、多言多语型;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沉默少言型

这一类客户性格中抑郁性所占较多,这种类型的客户其心理特点是:言语不多,说话较为严谨,表面严肃,反应冷淡,表面看上去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但对产品有其自己考虑问题的独特方法,不轻易相信别人。

对策:接待这类客户时首先要重点介绍产品独特较为吸引的特点,亦应注意语言少而精,同时加强感情上的交流,要以亲切诚恳的态度笼络其感情,尽快缩短相互间的距离,以便尽快发现对方所感兴趣的问题和真正所需要的,再对症下药。

(2)

拖延型

这类客户循环性质较多,气量较小,态度随意。此种类型客户一般心理上对该产品抱以很随意的态度,即可买也可以不买,感觉良好就买,不是非常急需,或者根本就没有购买的打算,因而生性多疑,推三说四,习惯借故拖延,期盼更多的优惠出现。

对策:接待此类客户的时候,首先是试图找出犹豫不决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介绍,以及销售现场的热情,然后设法激活其购买欲望,重点介绍本产品将会为其带来的超值事实,在掌握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些小利或者介绍一些优惠活动,使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诚意,产生购买欲望。

(3)多疑优柔寡断型

这类客户则在心理上自卑感较强,此种类型的客户心理表现主要为:对自身购买产品的选择能力和识别能力没有自信,没有相关的产品知识和缺少辨别产品好坏的经验,一般为以前从未购买过相关产品或以前在购买活动中吃过亏上过当的消费者,因而内心犹豫不决,持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决定,害怕上当受骗。

对策:在接待这类客户时,营销人员应抱以诚恳的态度,并加以引导,鼓励客户说出心理的疑团,针对疑点并耐心解释,详细讲解相关产品知识,公司荣誉,服务保证,以赢取客户的信赖,抓住时机,消除对方的疑虑心理,帮助其做出购买决定。

(4)神经敏感型

这类客户心理较为神经质,对事物敏感。这种类型客户其心理特征是:能够轻易被其销售现场或者周围环境影响,遇到事情较为悲观,对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容易被销售员打动,但又多疑。对本企业产品了解甚少,需要销售员帮助。

对策:接待这类顾客的时候,开始时应多观察客户态度,多让顾客阅读产品的说明资料,官方简介等,找到合适时机并以其仪表态度庄重严肃的态度认真接触。在对方相对信任后,以有力的事实,重点说服对方。

(5)理智冷静型

这类客户在心理上主观能动性强,也可能较为偏激。这种类型的人其心理特点是冷静考虑,老成持重,不深思熟虑,不下决定,有问题或不明之处会详细咨询,不轻易被销售人员说服,不被销售现场或营销人员的热情所影响,而更会从销售的过度热情中寻找产品的弱点。

对策:接待这类客户,营销人员也应保持稳重对其作详细的说服,要从本企业的性质、信誉、业绩、产品的独特优点和最能表现其产品质量等方面,作出内容真实,有理有据论辞,以获得理解和信任。

(6)挑剔型

这类客户非合作性较为明显,支配欲望强烈。很少受销售员的热情和言语影响。此类客户其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产品提出较苛刻要求,希望产品完美,面面俱到,当营销员稍作解释就易被驳斥,较多表达自己意见

对策:接待这类客户群体时,销售员应先耐心听客户要求,对于关键性的问题及要求进行充分讲解,要以充分的事实进行陈述,对其挑剔的问题要有理有据的耐心解释。对于做不到的要求,要耐心解释,并提出其他产品优秀卓越的特点,适当转移客户注意力。

(7)傲气十足盛气凌人型

这类客户攻击性较强,态度高傲。这种类型的人员心理特征表现为:趾高气扬,财大气粗,自以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政治背景,容不得反对意见,对现场不屑一顾,拒普通营销人员千里之外之势,以显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位。

对策:在接待这类顾客时自己应及时稳住立场,保持不骄不躁的态度,首先要尊敬对方,视顾客为上帝,同时不失时机地恭维对方,赞美对方有眼力,拉近感情,寻其弱点创造营销机会。

(8)情感直率型

这类客户一般活动性较明显,乐天性也可以从言语中看出。

这种类型的人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天生易激动,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易受营销人员的语言态度等左右。性情直率,一旦将其性格调动起来就能很快做出购买决定。

对策:接待这类客户要积极主动热情的讲述其产品特色和实惠之处,特别是实惠的体现,刺激其快速决定。如果客户不想购买时更要注意态度得体,语言亲热,给其留下深刻印象。

(9)

擅长交际型

这类客户思维较为外向,性格开朗,擅长交际。而擅长交际的长处在于热情及幽默。他们能迅速、容易的适应一个变化的局面,不管话题是什么,总有话可讲,而且常可以令人感兴趣的方式把话进出来。其弱点是优点的延伸,有时表现过甚,被视为矫揉造作,不注意细节,对任何单调事情或必须单独做的事情都容易感到厌烦。

对策:对待这样的顾客要赞成其想法、意见,不要催促讨论;不要争论,协商细节;书面归纳双方商定的事情。在向他们推销的时候:计划要令人激动并关心他们;让他们有时间讲话,坦率地提出新话题;研究他们的目标与需求。用与他们目标有关的经历或例证来提出你的解决办法;书面确定细节,清楚而且直截了当。

(10)多言多语型

这类客户性格开朗,话多。此类客户由于过分小心,而至多言多语,唠叨不休,凡事皆在顾虑之中,任何事都要问,甚至离题太远,有的一个问题问上很多次也不甘休。

对策:接待这类客户群体,首先应耐心听其咨询,然后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加强对方对本产品的信任度,增强其信心,适当时机引入购买主题。

三.人际关系在销售中的误区

无论是销售有形产品还是无形服务产品,人际欢喜总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

1、对于销售者而言,存在对人际关系本质的认识误区

部分销售人员容易高估人际关系,对自我及客户认识存在误区。首先,必须认识到,客户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个体在商业中存在的。忽略这一点,容易忽略独立个体客户的想法。错误的销售员们就此认为,仅仅凭借关系就可以得到客户的信任,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的重要性。事实上,作为消费者而言,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销售人员在销售中要加以引导,这时才需要人际关系和对客户心理的揣测。相反地,部分销售员则并不重视人际关系及对客户心理的揣测。他们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不重视以往的人际关系,热衷于建立新的客户人际关系。他们容易被新客户或者陌生领域吸引。而往往忽视了已经建立的老客户或者以往成功人际关系。当然了,良好好的人际关系和客户心理在销售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但对其不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高估或者低估人际关系,均不利于市场的拓展,业绩的提升。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重视人际关系的拓展的同时注重产品质量的性价比的竞争。作为销售人员,拒绝和被拒绝均属正常销售行为,但不能因此完全依赖个人人际关系的培养。

2、对于企业主而言,存在对人际关系过分的盼认识误区

作为企业主或上级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定是在产品性价比以及公司政策的基础上,运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客户心理的揣摩,才取得成功的。并不要指望他们凭个人的良好人际关系,一已之力就可以把企业产品立即推向市场,占领市场或抢夺市场份额,这是急功近利且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

首先,公司应提供性价比良好,值得客户依赖的产品,这是基本要素;优秀的人才,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缩短产品进入、占领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有助于公司资金回笼,但企业要认识到商品促销措施以及相关政策在销售中也占有很大作用。

再次,作为企业高层或者公司领导,当推销产品失败时,应该要理性分析对手,剖析自我。过分依赖人际关系的作用和眼前利益,是不利于公司企业发展的。

结语

关于人际管理心理学在销售管理中的运用有方方面面的认识,企业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看待人际关系的培养,不盲求,不依赖,不断加强对销售员素质的培养,加入创新,灵活的元素,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销售人员应该多学习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对于销售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自得文化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吴娅丹、赖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6

[3]王登峰,崔红.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2004

5.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礼仪有哪些 篇五

交际时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是交际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牵制着人的思维和言谈举止。

心形手势

首先交际时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是交际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牵制着人的思维和言谈举止。公共关系人员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制造的是有利于宣传自我形象的各种场合和气氛,接触和要结交的是对自己有用而又位于不同层次的朋友。若想应付自如,首先要有不可动摇的自信。

培养在交际中自信心的方法是:

①刺激目标意识

信念是人类的征服者,一个胸怀目标的人会为此付出全部身心达到忘我的状态。这一状态恰恰孕育着一个真正自我的`诞生。

②充分肯定自己

在社交时,要经常意识到,作为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拥有人所共有的一切天赋,并且具有某种特长和优势。在与人交往时,尽可能地摒弃“不可能”的意念。颇富经验的推销员告诉我们,当心目中有了一个对自己彻底肯定的信念时,和对方交涉的成功率必然很高。

③主动评估对方

夸张对手的实力使自己不战而退,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对手实力尽管强己数倍,但如果能在心理上保持与之平等的心态发挥潜能,天平的倾斜方向便很难预料。如果时时在意对方的评价,心理上总会有沉重感而压抑自己的行为。相反,观察对方的表情、服装和举止,找出缺陷,由受评估的被动地位转为评估他人的主动者,产生与对方对等的心理关系,厌烦和紧张感会淡缓,最后悄然而去。

④主动进攻

当初次与人见面时,应主动去招呼,强有力地握住对方的手,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紧张感也会烟消云散。

⑤幽默与自嘲

幽默感是克服自卑心理的良药。在怯场失常时,为了不使自己陷于失败的懊丧之中,若能超然于自我之上自嘲娱人,自信心会回到身边。

⑥讲究仪表

6.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六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二、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要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7.课堂艺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七

1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注重医学生的情商教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 就是指学生的积极性 (即兴趣) 高涨, 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要想做一名好医生, 必须热爱医疗事业, 医疗事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同时, 从医也是一种艰辛的事业, 需要敢于吃苦, 甘于奉献和有牺牲的精神。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观念”所趋, 有不少同学选择从医, 只是看到从医经济收入稳定, 并没有看到从医艰辛和奉献的一面。故医学生在学习和实习阶段若没有正确的敬业精神, 就很容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从而误入歧途, 违背了医学教育的根本准则。作为医学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教学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远大的理想, 想病人所想, 急病人所急。通过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甘于牺牲和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CA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据有关调查显示, 在当代有很多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高智商, 低情商”[1],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 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关键, 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都离不开“情商教育”的启迪, 在当今的高等医学院校中, 情商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中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医学院校常常只注重学生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掌握, 注重对学生临床实习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在德育工作中, 也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科研思想灌输及未来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而情商教育却开展得不够深入, 忽视了应教会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 养成自己的人格, 从而保持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身心愉悦的心理状态。情商教育也应是CA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病理学教师, 要把CA很好地应用于病理学教学当中, 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掌握病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情商教育, 面对医生这个特殊职业, 要有激情和责任感,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达到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之所想的好医生。

2 课堂艺术的重要性

我院最近的教学质量监督显示, 教师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教师上课过多依赖多媒体, 有些教师虽然知识渊博, 但授课条理不清晰、系统性不强, 内容太宽泛、不生动;教学内容过多, 讲课速度过快, 学生没有理解、记忆、思考的时间, 知识难以消化, 学生听课容易疲乏、不易理解;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学习方面显示:学生上课出勤率低, 上课迟到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 说话、睡觉、玩手机等, 部分学生不想学习, 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很茫然, 课堂学习气氛表现得死气沉沉。调查中显现的问题称之为“隐性的课堂无序”, 这种现象现在较为普遍, 不但在高等教育教学中, 甚至在一些中学中也较为普遍。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作为大学教师必须有所思考, 为什么大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这种现象, 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CA可以大大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作为大学教师, 不但要搞好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病理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到引领的作用, 把CA贯彻整个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将病理学知识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课堂艺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科学、灵活运用

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学科, 如何在病理学课堂中避免“隐性的课堂无序”,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知识, 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我们讨论的主要内容。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 CA也非常重要, 很好地应用CA将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之能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3.1 时间运筹艺术的把握

时间运筹指整个课堂时间分配在最佳时间里用最短时间、最佳时间完成主要和次要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为了掌握好时间运筹艺术, 首先要了解学生课堂注意力状况的变化以科学运用时间。有学者将一堂课的时间按学生注意力变化分为三阶段[2]:T0-T1为开始的十分钟, 是集中注意阶段;T1-T2为第10-30分钟内, 是稳定注意阶段;T2-T3为第30分钟以后, 是精神疲劳阶段。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运行上, 应“尽量缩短T0-T1、T2-T3, 尽可能延长最佳时机T1-T2, 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就是时间运筹艺术的科学运用。病理学课程是一门以形态为主的医学课程, T-T1阶段:对于每节课开始阶段都要精心准备, 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吸引学生, 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况, 可以采用典型的大体实物图或典型的病例展开, 让其从一开始就有引人入胜的感觉。例如, 在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栓塞的章节, 可以先以一个典型肺栓塞导致病人死亡的临床病例入手, 讲述患者死前的临床症状, 展示尸检肺组织的大体外观实物图, 从而提出问题, 让学生相互讨论, 分析思考死亡原因及发生机制,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顺利进入T1-T2期并延长其时间。紧抓这一宝贵时机, 教学的主要内容, 难点、重点都在这一阶段完成。T2-T3阶段:已临近下课, 学生注意力开始下降, 精神有些疲劳, 这时, 可结合刚讲解过的理论知识, 举一些临床经常遇见的鲜活病例,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再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还有讲心血管这一章节时, 可以通过心血管疾病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大量的数据资料对比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体会和目睹到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主要“杀手”之一,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得学生自觉的想去学习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发生原因, 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使整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 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3.2 课堂内容运筹艺术的把握

病理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专业, 讲解的侧重点不同。如对临床医学专业, 加强病理联系临床部分, 为后续临床课程打好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 注意联系各种病变相关分子水平改变。对医学影像专业, 则突出各种病变的大体表现, 注意联系相应的影像学特征等, 从而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除传统的病理学教学内容外, 以讲座的形式增加超微结构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新进展, 把这些都增加到课堂中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广谱性。课堂内容的运筹艺术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把握, 包括有病案法、演示法、三级梯次教学法、PBL教学法等。病理学作为以形态为主的一门学科, 应巧妙的把这些方法运用于课堂中。

在多年的教学中, 病理学教学基本沿用演示法,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看什么。尽管近几年增加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但学生仍对不断涌现的疾病名称、新名词、新概念和复杂的病理变化, 感到不知所措, 最后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长此以往, 桎梏了学生的思维, 压制了他们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潜能。而一个合格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在病理学教学中巧用病例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法[3]等来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近本学科把PBL教学方法应用于本科教学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PBL典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教师提出的一个实际问题 (即所谓的学习议题) 通过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其中包括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 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过程中, 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 学生就需要反复循环的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 小组再次交流并讨论直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后, 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教师在这个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和纠正, 而主角是学生, 这样整个课堂就很融洽和活跃, 当然这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思路和讨论要适当把握, 避免过激或者错误的论谈, 并且要把教学内容合理的融入到议题中, 避免跑题或者主次不分。这些都可以很好的体现课堂内容的运筹艺术。

总之, CA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大学教师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收获很大的乐趣就是一门很深的艺术,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修养良好的品德和情操, 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及对这门事业的热情, 尤其是医学这个伟大而神圣事业, 更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去渲染和传递这份情操, 使得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学会正确辨认各种是非等等, 最终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人格健全、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良医学生, 使得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忠华, 蒋英英.高等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情商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9, 141:154-156.

[2]季昱, 叶秀峰, 米粲.病理学教学中的课堂运筹艺术应用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6) :590-591.

8.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驾驶技能 心理现象 教学方式

在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过程中,由于每个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质不同,对驾驶技能的掌握也不一样。因此,教练员在教学中,要去观察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点,为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个学员都能熟练地掌握驾驶技能。

一、了解学员的气质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1.胆汁质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直率、热情、反应快,做事勇敢果断,但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喜欢感情用事。驾驶时胆子大、喜欢开快车,容易出现强行超车、开英雄车等危险动作。对这类学员,教练员一般不要轻易批评,更不要在其他学员面前进行批评教育,以免激怒其他学员。出现问题时可以让其冷静反思或单独和他谈心沟通。如确实有严重错误,可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还要培养其耐心。

2.多血质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活泼、乐观、灵活,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驾驶时胆大心细、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会经常不集中,易造成交通事故。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培养其扎实、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教学练习中要让其反复操作,掌握每一个操作要领,同时也要培养其持久的注意力。

3.黏液质

这种气质的人特点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但反应迟缓、主动性比较差。驾驶时能够专心致志、遵章守法,但是不够灵活,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危险情况时,反应比较迟钝,会手忙脚乱,因此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而且这类学员往往自尊心比较强,不宜经常批评。等其有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多训练其灵活性和主动性。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的人的特点是细心谨慎,感情细腻、富于想象力、自制力强。但软弱胆小、孤僻离群、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驾驶时会犹豫不决,动作易反常。针对这类学员,教练员要少批评多鼓励,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男女学员

1.男性学员

男性学员大多动手能力较强、精力充沛、善于独立思考、敢说敢做,对教练员的指导经常保持独立的见解,技能学习的接受能力强,但动作粗猛,缺乏耐心,不愿进行单调的基础动作的训练,虽能迅速掌握行车方法,但往往不听劝告,忽视交通法规,超速行驶或冒险超车。对此教练员应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反应敏捷、好学上进的长处,严格、反复地训练其基础动作,落实安全驾驶操作规程,重视安全教育。

2.女性学员

女性学员大多温和细心,能遵章守法、尊敬师长,按操作规程练习,有耐心,动作柔和,行车谨慎,喜欢钻研业务知识,但多数爱面子,害怕被当众批评和大声指责,思维主动性相对缺乏,不宜独立完成驾驶任务,处理情况犹豫不决,不够敏捷。一部分女学员转向倒车能力很差,对此教练员在教学中应讲究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让其充分感受到驾车是一种享受,多给训练时间,循序渐进,到复杂道路交通情景中去培养其镇定果断、勇敢机敏等心理素质。经复杂道路磨练后,再回到一般道路训练,其自信心和独立驾驶能力会明显提高。同时要顾及女性生理特点,妥善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

三、在汽车驾驶教学中要注意学员的情绪

在教学训练中,学员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员掌握驾驶技能。因此,教练员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要明确且难度适中。当学员操作不当或发生危险情况时,不要大声指责,以免使学员紧张,抵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不想学,要退费的情况。教练员要注意观察学员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员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学员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表现为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

总之,在汽车驾驶教学中,教练员一定要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了解学员的各种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9.人际关系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篇九

人际关系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我认为,人际交往时获取友谊的重要途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新的群体的构成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10.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篇十

《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你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生动的事例,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文·韦伯和约翰·摩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159位心理学家的协助下。运用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对许多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运用的“心理操纵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心理操纵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中对这些识别并操纵人心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和分析,揭示了一些人极具说服力,而另一些人却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冲动地顺从他人背后的心理根源。

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到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朋友、同学、亲人、陌生人等周围最常见的人相处,懂得如何洞察他们的内心,并自信自如地与之交往,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1.歌唱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摘要:歌唱心理学是研究演唱者心理现象与教学实践的一门新科学,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认识到歌唱学习与音乐心理中的感知觉、记忆、意志、情感情绪、兴趣、个性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从了解歌唱活动有关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对歌唱行为的支配和影响作用,并能在歌唱学习与演唱中克服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和心理因素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使歌唱学习活动及歌唱表演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歌唱心理 歌唱学习 感知度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高级神经系统控制下实现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实践也不例外。我们的歌唱学习、表演及教学和诸多心理因素发生着联系,要提高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掌握歌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懂得与歌唱活动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这些心理因素的一般规律,以使歌唱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与表演达到更好的效果。

歌唱活动中的意志是人活动导向和控制方面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和自控性等方面。歌唱活动是歌唱者为了获得完美的歌声,塑造声音艺术形象的一种有目的的审美行为。歌唱学习者的活动效能首先取决于他的意志品质,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首先注意意志力的培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其与歌唱相关的各项活动;要在歌唱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愈挫愈奋,不断前进;要在歌唱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歌唱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各方面达到更好的协调;在临场的演出中,要学会自我控制,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活动中去,以达到最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因此,在歌唱教学和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意志来努力达到对自己的歌唱情绪和情感的有效调控。

歌唱活动中的兴趣是人的情感动力因素,它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基础。实践证明:当对学习歌唱有兴趣的时候,歌唱感觉会更加敏锐,想象力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就会达到最佳的境界。因此在歌唱学习中要注意对歌唱兴趣的培养,调动学习兴趣和唱歌的积极性,在精神兴奋和情感充沛的状态下学习歌唱。

歌唱活动中的感知觉是人对事物信息接受和整合的心理过程。歌唱活动中的内部感觉有:呼吸感觉、共鸣感觉、吐字咬字感觉、情绪感觉。外部感觉有:音高感、旋律感和节奏感。这些感觉可以说是一个人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其音乐感觉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歌唱活动中的记忆是对歌唱活动有关的感知觉信息的输入、贮存和提取。音乐的歌唱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单音记忆、旋律记忆与和声记忆等。在我们的歌唱学习实践中,对歌唱技能技术的学习大都是通过感觉记忆的积累来完成的。

与歌唱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记忆表象主要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在视觉表象的记忆中,除了对歌词和曲谱的记忆外,还包括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歌唱行为和教师示范的视觉形象的记忆。歌唱本身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歌唱者通过视觉去接收和积累更多的他人表演时的歌唱状态和情感表现,作为自己歌唱学习的参照摹本。

概念记忆功能在歌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活动除了和感觉方面的表象记忆相联系以外,它也同知觉方面的表象记忆相联系。歌唱学习者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追求审美的艺术境界等,这些几乎都和知觉的表象记忆有关。歌唱学习者通过理性的概念记忆不断地学习同歌唱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歌唱活动中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和艺术标准,使自己的歌唱实践变得更为自觉和有效。

歌唱活动中的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创造性的”,它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这种禀赋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因此,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

歌唱中的音乐想象可以分为音乐再造性想象和音乐创造性想象。音乐再造性想象是歌唱者在歌唱活动中依据歌曲作品在脑海中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的过程。一首歌曲的情感内涵越丰富,歌唱者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就越深刻,再造的歌曲艺术形象也就越生动。音乐再造性想象是歌唱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之一。

歌唱情感是歌唱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是伴随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的歌唱艺术表演的创造活动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作用。首先,情感是歌唱艺术的创造与表现的动力。其次,我们的歌唱艺术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歌唱艺术本身就是表情的艺术,它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创造也是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要目的的。

总之,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只有了解了歌唱的心理状态,掌握歌唱的相关心理规律,采取适合自己歌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歌唱学习的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地遵守它、顺应它,以避免弯路和倒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叶欣 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艺术活动指导中心

易琳 华北科技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反思下一篇:企业备案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