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节日习俗礼仪

2024-09-27

新疆节日习俗礼仪(7篇)

1.新疆节日习俗礼仪 篇一

文化习俗学者高其才教授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文化不仅仅是个历史范畴, 它也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文化在今天的民族地区并没有死亡, 民族文化习俗观念还深深扎根于各民族成员的头脑之中, 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规范在当今的民族地区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民族地区的人们还有较强的约束力, 国家从整体上并不否定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这种现实力量。因此, 它仍然是一种‘活’的文化, 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1]田成有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注重民间的一切知识、社会上的一切法制资源。我们应有多元的思维角度, 应尽量避免看问题的单一化。……并不是因为我们大力倡导国家法, 国家法就自然会优秀起来, 也不是我们回避了民间法 (指文化习俗) , 民间法就不存在了。在推进法制进程中, 国家法之外的各种社会资源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整合”。[2]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是长期以来受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道德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而且已经成为新疆当地人民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甚至已经成为其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对穆斯林文化习俗中积极、健康、向上的部分进行肯定、继承和发扬, 使穆斯林文化习俗与现行国家法协调一致, 发挥其维系民族团结、解决纠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仅能保留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还能促进新疆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文化习俗可以协助国家法的实施并补充国家法的不足

国家法不是万能的, 不是唯一的社会控制手段,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所有社会关系都一一做出规范;其次, 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的观点、社会关系都随之不断变化, 法律自身的滞后性会使其规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穆斯林文化习俗从长期的民族社会发展中延续下来, 成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念, 源于社会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 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将其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 有弥补协助国家法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 国家法可以采用文化习俗中的一些规定作为补充并保障文化习俗的实施。新疆伊犁自治州是哈萨克族的聚居区, 当地哈萨克族世代遵循着七代以内不准结婚的传统习惯, 其文化习俗在禁止通婚的规定上远比现行国家法的规定严格, 但这种规定不与国家法的规定相冲突还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人口素质提高, 所以在伊犁自治州人大制定的单行条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 (2005年修订) 中规定“保持哈萨克族七代以内不结婚的传统习惯”。新疆穆斯林文化习俗中的一些规定对人们的要求严于国家法的规定或对人们的道德要求高于国家法的规定, 如“天课”制度的相关规定。这些健康向上的规定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可知,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可以丰富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认知, 可以协助国家法的实施, 弥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调控机制的不足。

三、文化习俗对民族地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均具有重要的规约价值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产生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和生活, 是适应自然环境、维持生存的文化模式, 能够体现当地群众的公众意志, 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均有很大影响。其规定通过长期的发展已融入当地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中, 内化为人们的价值选择, 更易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 价值利益取向上也易于达成一致, 可以强化成员的社会角色意识, 增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成员的自我约束能力, 为本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现行基础性法律制度对家庭财产权的调整和规范多体现在物权法、婚姻法和继承法中。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中不但存在着大量有关家庭财产权的内容, 还是其比较根本和基础的内容。如新疆哈萨克族文化习俗中重视对家庭财产的保护, 多采取家庭或家族各成员共同劳动, 互相分工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但使其生产劳动中的劳动力有所保障, 更为其克服恶劣生存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落后生产工具提供了保障, 符合其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其父母由幼子赡养, 父母的遗产均由幼子继承的做法也能得到当地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认同。在遗产分割问题上易于达成共识, 避免了家庭中赡养父母或父母遗产分割纠纷的产生。

至此可知, 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法学价值, 更应看到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有助于我们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的基本形态及其社会风俗, 对于维护新疆的社会秩序和安宁,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文化.中外法学, 1996 (1) .

2.法国习俗礼仪 篇二

1.送花的时候不要送菊花、杜鹃花及黄色的花。

2.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仙鹤是蠢汉的标志。

3.也不要送核桃,而核桃是不吉祥。

法国人待人接物的习俗:

1.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2.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3.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4.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5.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人的着装礼仪:

法国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极为讲究。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眼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吃法国菜的礼节:

1.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2.假如吃多过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鲜)之后,侍应会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槟造,除了让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进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欲。

3.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4.吃法国菜同吃西餐一样,用刀叉时记住由最外边的餐具开始,由外到内,不要见到美食就扑上去,这样十分失礼。

3.闽南节日习俗礼仪 篇三

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

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闽南过年风俗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拜年习俗

过年时在闽南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初四安下地,初五隔光,初六舀稀饭,初七摸,初八摸,初九祭天公…………”,这句话要用闽南语念起来才会顺口,大概的意思是:初一和初二要起早床,起早床后食用糯米制作的甜稀饭,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

初三就可以睡得饱。因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好好调理调理身体,养足精神,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初四安下地是说腊月二十四那天上天去的神仙们在初四这天返回地面带来新一年的运程。

初五隔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除很多过年的禁忌,比如在初一至初四在家中是不能打破碗或其它器皿的,到了初五这些禁忌就不存在了。

初六舀稀饭是说过年时人们常常大鱼大肉,过于油腻,到了初六这一天就要归于平常,吃点稀饭等素食用于调节饮食,以利于身体健康。

初七摸、初八摸这句话如果不是闽南人就没办法理解了,可能还会以为是搓麻将呢,其实不然,初七和初八是为初九祭天公做准备工作,闽南人都要用手工制作很多年糕,这些年糕绝大部份是用糯米为原料做的,分为两种,一种叫“粿”另一种叫“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粿”是无馅的,一般做成圆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笼的大小, “粿”一般是用米浆来作为原料,蒸熟后在最上面一层涂抹一层生油,然后在正中央贴上一张剪成圆形的红纸,以示吉祥。另一种年糕叫“龟”,有馅,一般是用炒花生搅碎后加上白糖加工而成,“龟”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后用专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纹就是以龟壳的样式为参照的,所以闽南人把这种年糕称为“龟”,寓意健康长寿。“龟”制作好后,在底部放一张竹叶,材料类似于端午节包粽子时的竹叶,在叶片与年糕之间也要涂抹上一层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锅底或蒸笼。

4.新疆习俗禁忌 篇四

新疆又是一个真实而开放的民俗“博物馆”。十三个世居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聚居区域,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这些人文风情与奇特自然景观相交融,使新疆充满了新奇和神秘。

服饰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饮食习俗

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带有浓郁的奶味,营养丰富,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肺。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头不少人身披雪花,围着火炉在吃西瓜,这是最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民俗禁忌

一、凝视禁忌

二、饮食禁忌

在饮食上,新疆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

因此切不可将以上诸物带入穆斯林家庭或餐厅,或在这种场合谈论这些物品。

如果你能向穆斯林表示,自己不吃以上食品,那么就会更受欢迎,例如,他们可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吃驴肉,性情也会跟驴一样,或认为情操高尚的人怎么能吃不知羞耻的驴呢?

三、崇拜禁忌

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四、礼仪禁忌

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许多讲究。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尽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起来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时,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必须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客人不能随便借翻主人家的东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来回走动。

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必须用毛巾擦干。不能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装有盐的袋子和做饭用具上。吃饭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等,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礼物、茶饭碗时要双手,单手接受或递送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家里有客人时不能扫地。作客时,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实在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绝。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应双手捧起碗,不能为了表示客气接过茶壶自己倒。

在新疆,你的行为如能这样,就可能会处处招人喜欢!

五、赞美禁忌

有些新疆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 “胖”、“漂亮”、“胃口好”等之类的词句;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

因此,在新疆,你常会听到一些老人见到小孩时常说“这个小孩太难看了”。

六、其他禁忌

穆斯林在做乃玛孜(礼拜)时,不能喧闹,诵读祈祷经文时,不能说话,不能站在或经过做乃玛孜的人面前或将人像置于做乃玛孜的人面前,也不能不脱鞋或用脏脚踩礼拜毯。

不能在清真寺或麻扎(坟场)喧哗或谈论与此无关的内容。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往水里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脸前不能看太阳等;不能踩拔庄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庄稼和草上大小便。

路经麻扎时,不能骑马、骡、驴;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允许任何人无故进入墓地,不许从墓地上大量取土,以防坟墓倒塌,墓地附近禁止修猪圈、厕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边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带污秽物经过和逗留。

妇女不能跨越绳子、脏水,认为跨越绳子生孩子时胎盘不容易下来;跨越脏水,分娩时将会无力。陌生人不能随便进入产妇的房间,一般要在产后满十二天之后去探望产妇。

忌讳男人将头发、胡子留得过长和带金戒指,忌讳女人将指甲、腋毛等留得过长。

认为星期

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会遇到倒霉的事。

吸毒、赌钱、酗酒、斗殴、说谎、暗算别人、占别人的便宜等,均被禁忌 民风民俗:

服饰

男子穿长袍,称为“袷袢”,右任斜领,无扣,腰系长带。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男女喜戴绣花小帽,称为“朵帕”。女子还喜爱耳环、手脱项链等作为装饰品。男女均喜着皮靴。

花帽

新疆花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均喜戴花帽。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纷而成。花帽的式样,花色不仅因民族而异,且有地域差别。不过各种花帽均具有精巧美观、绚丽多彩的特点,只看一眼也会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洗洁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用水壶浇洗,不用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特别是吃“抓饭”时,饭前洗手显得更为重要。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

文化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

民风民俗

维吾尔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维吾尔族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礼隆重热烈。

维吾尔族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民族荟萃】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民族风俗】

在饮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凡是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居住的地方和单位,都专门设置了供他们进餐的清真餐厅,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餐厅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餐厅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餐厅的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一般也由少数民族职工担任。

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数民族很重礼节。亲友见面,一般都要握手问候。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长辈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30°,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为„祝您平安‟)!”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别人家里或者在进餐时,常常双手摸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之后也做“都瓦”。

在称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辈序之称,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等民族,一般年轻人都称呼老年人“大大”(大爷)、“阿娜”(大娘),称呼比自己稍长的人为“阿卡”(阿哥)、“阿恰”(姐姐);称呼比自己年幼的男女为“吾康”(弟弟)和“森额尔”(妹妹);青年同性之间互称“阿达西”(朋友);对干部和军人称“尧尔达西”(同志);对小孩、少年人多称“巴郎”。但对青年人则不宜随便叫他们“巴郎”,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在丧葬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属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民族服饰】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褶,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围裙。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对襟“袷袢”(长袍),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戴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尤其喜欢戴花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别,其中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歌舞】

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世代流传。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负盛名,传统的音乐有木卡姆、库夏克、埃提西希、卖达等。其中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由大乃格曼、达斯但、麦西来甫等三大部分组成,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生活习俗为一体,包括互不相同的36个曲调,要连续24小时方可演奏完毕。

5.孝感礼仪习俗 篇五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曾祖父母);爹爹、婆婆(祖父母);家爹、家婆(外祖父母);伯伯、姆妈(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父亲的弟、媳);伯爷(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母亲的弟弟),舅妈(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6.新疆节日习俗礼仪 篇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56个民族组成, 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我国的少数民族, 第一是人数多, 加起来有一亿人口;第二是居住地域广, 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面积的64%, 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三是混居程度高, 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许多地方, 一个地方尝尝生活着若干民族。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生活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都存在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并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

新疆地区作为祖国的边疆地区, 共有47个民族成份, 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各民族中, 维吾尔族897.67万人, 占总人口的47.5%;汉族780.25万人, 占39.75%;哈萨克族138.16万人, 占7.04%;回族87.63万人, 占4.46%;由此可见维族和哈族是新疆少数民族的主体民族。维族和哈族不仅有着各自的语言和文字、并且有着各具特色的饮食、居住、节日、婚丧及礼仪和文化艺术等, 这些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习俗。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活动就必须结合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但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习俗的差异, 加上传播活动的受众群体不单单是少数民族, 还有广大的汉族同胞, 因此无法做到全部依据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传播, 所以说新疆地区的大众传播活动一定要即照顾到汉族的主体性, 又结合少数民族的习俗来进行。

在民族大融合的环境中, 融合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向汉族靠拢,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文化中也渗透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特色。在新疆地区, 汉族和少数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范围基本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在工作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交点。若是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只顾及一方的习俗而忽略另一方, 那必然会造成对另一方传播的缺失, 从而导致传播效果的减弱。因此, 对各民族传播习俗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 促进民族感情的增长, 还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新疆地区大众传播活动的范围来看, 对民族习俗的应用应该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 新闻活动中。2) 广告活动中。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活动要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民族团结。新闻活动的传播者为汉族, 受众却是包含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所以说传播方式必须要结合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些习俗性的传播方式可以直接被新闻媒体加以采用。例如服饰和色彩使用习俗。比如说电视台在对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进行的采访中, 记者可以穿戴少数民族的服饰。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 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 女记者穿着这种哈萨克姑娘特有的服饰会给哈萨克族以亲切感, 自然就在心理上易于接受, 传播效果势必要好的多。

电台节目由于更突出语言, 所以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应注意结合当地的语言习俗。针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受众的电台节目一般采取以汉语播出, 少数民族参与的方式进行。例如2010年在古尔邦节期间, 新疆伊犁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905天天说事》制作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快乐的节日》。节目以电话连线、直播间访谈的形式为穆斯林群众营造了喜庆的节目氛围。这是一档以汉语主播的节目, 但是由于伊犁是哈萨克自治州, 主要住民是哈萨克族, 因此新闻传播活动在宣传党的政策、指导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也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为是一档轻松快乐的节目, 所以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时适当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也就是内地人常说的新疆话。比如新疆人喜欢把“你在干什么”说成“你干撒的呢”, 把“我没理他”说成“我没尔视他”。诸如此类的新疆方言更有助于加强维吾尔族群众对节目的亲切感, 切实感受到这是为他们而办的节目。因此这一期特别节目很好的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统和在了一起, 对各族同胞来说都是一次美的听觉盛宴。对语言习俗的应用使得这档节目更加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比起单纯的用标准汉语主持节目来说, 此次节目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新疆地区有许多的特产, 新疆地区的商品营销包括对内和对外。对内指对新疆本地人进行营销, 对外指对新疆以外的地区进行营销。对内和对外营销都需要注意语言习俗的应用。这样对内营销时, 受众有利于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就会倾向于购买此类产品。这体现了语言习俗之为特定人群所喜闻乐见的特性则又使其对于特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而对外营销时会增加新疆特色, 让外地人能够更多的了解新疆。同时广告传播中也必须注意与特定的作为广告对象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传播习俗相契合。例如一个哈密瓜的广告:“什么亚克西, 什么亚克西, 我们的哈密瓜亚克西!” (亚克西是“好”的意思) 。新疆伊犁一家薰衣草店的广告:“阿尔曼薰衣草, 丫头子喜欢, 巴郎子也喜欢!” (巴郎子在哈语中是小伙子的意思) 。这两种产品广告的受众即包括汉族又包括少数民族, 应用了语言习俗的这两则广告语不仅赢得了汉族的认同和喜欢, 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和喜欢。

最后, 民族习俗具有变异性。由于长期与汉族群众的杂居, 各少数民族的习俗也在渐渐发生改变, 汉族同胞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的同化作用不可小视。因此不仅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播习俗, 一定时代的民族也有一定时代的传播习俗, 对新疆地区同样如此。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 无论是新闻活动还是广告活动, 传播者一定也要注意到细节的改变, 力求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的边塞, 世代居住着13个民族, 因此在新疆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定要注意与少数民族传播习俗的结合。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现状的分析, 以新疆地区为例, 说明研究少数民族传播习俗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播习俗,语言习俗,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杨立川.传播习俗学论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7.新疆节日习俗礼仪 篇七

关键词:用节日文化 深化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传统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是维系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催化剂,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弘扬优秀节日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唱读讲传”范围,将礼仪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要求。

1 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很多传统节日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仅不知道、不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对传统节日的礼仪和精神价值持冷漠态度,但对洋节却很热衷、崇拜。

2 加强节日礼仪的传承创新,增强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

中学生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教育,要对传统节日礼仪,去粗取精,发扬光大,将礼仪道德、法纪教育等有机整合,增强广大中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

2.1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它代表温暖和亲情,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回家过年”不仅是亲人的团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春节期间的活动很多,其中与中学生相关的节日活动有:

1)亲自动手,美化家园。

打扫房屋,搞好卫生,挑选春联,张贴对联。中学生参加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美化了家园,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辛劳与欢愉;又提高了对美的欣赏和创新能力,突显了对父母的孝道和感恩。

2)祭奠祖先,感恩社会。

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此传递亲情,感恩长辈,表达友情。祭奠祖先既充满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達了让祖先“庇护子孙”的美好愿望,更能培养和谐的社会心态,感恩社会。

3)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被先人们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7类生物的生日,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恩理念及善待、尊重自然的情怀。

4)吃团年饭,温暖亲情。

烧香敬祖,燃放爆竹,合家团聚,共享年节。趁着吃团年饭的年节场景,教养中学生的礼仪,对训练学生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礼节素养大有补益,更使学生体验快乐,温暧亲情,感受被尊重,被关爱的愉悦之情。

5)走亲访友,恭贺新春。

新春期间,带上极具地方特色的礼物(品),扶老携幼,出门走亲访友,举家前往亲友家拜年,互致新年祝贺。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仪式。

2.2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每年4月5日前后,人们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的节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有:

1)祭祖扫墓。人们给先人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以表示对死者的孝敬和关怀,表达孝恩亲情,祈求祖先荫庇家人安康,给家人带来好运。

2)祭扫烈士墓。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中学生要积极参加这一活动,瞻仰烈士墓,参观事迹展,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2.3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汉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第一要义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我们要利用这个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新时期历史使命意识教育,要他们为了民族的昌盛,为了正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龙舟竞渡,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公共场所讲礼仪的行为。

2.4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中秋节的活动主要有:

1)拜月赏月: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全家老小仰视明月,祭月拜月,边吃边谈,共享美味食品和明月的清辉。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亲人,身处异乡,仰望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这是对中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友爱亲人等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有利时机。

2)品尝月饼:在八月十五这天,有吃月饼的习俗,用月饼寄托思恋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3)送礼拜节:中秋这天,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最好是成双成对,但月饼不能少,既可联络感情,又是对亲人的节日祝福。对中学生可倡导三个活动:短信情意寄,电话一线牵,情意款款送。倡导同学们亲自写条短信发给亲人,把平时没有机会或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写下来,发给自己的父母、亲人,让他们感受中秋的温暖。

2.6 国庆节

10月1日国庆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欢庆的日子。国庆节庆祝活动,旨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热情,倡导知荣辱、重礼仪、讲文明的良好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中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抒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与美好憧憬,展现新时代中学生的时代风貌。

3 用传统节日礼仪文化,深化中学生礼仪教育

文化育人,让中学生浸润在富有传统节日礼仪文化氛围中,是创新教育方法,扩大“唱读讲传”范围,提高中学生精气神,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深化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新举措。

3.1 倡导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中学礼仪教育的内涵

在中学生中大力倡导传统节日文化,是深化中学礼仪教育,提升其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追求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有效排斥颓废、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3.2 形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倡导传统节日文化,把几千年沉淀下来、集聚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传统节日,让更多的中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到活动当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使素质教育得以纵深推进。

3.3 创新形式,增加互动性,提高关注与参与度

上一篇:生产主管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党员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