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精选8篇)
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一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本课小结:
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二
第一环节:借助学案, 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学案给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学案的要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异步传递为同步传递, 变盲目无序的学习为有目的的知识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围绕练习课的主题设计问题。所设计的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 如, “认真读本单元练习中出现的习题, 借助学习工具, 你学会了什么?请写下来。”也可以是一组典型的习题;最后让学生填写评价表, 根据学习任务单, 检查自学情况, 全部完成的请给自己一个评价, 并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自主学习, 不是盲目地学, 一定要有指导, 且指导方案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 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要预设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 精讲点拨。
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环节之后, 要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课堂上, 教师要重点讲解学生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操作要领: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等环节, 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课堂上, 要先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提出不懂的问题,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小组中, 了解各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点拨, 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进而引导学生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地交流探讨。
第三环节: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教学目标: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下课前, 可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 进一步强化“双基”, 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订正错误, 提高学习效率。
操作要领:练习课上, 教师可以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如, 我在教学中常根据习题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创编“智力大冲浪”“芝麻开门”“挑战极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根据相关的知识点, 自主创编习题, 再集体挑选出有创意的习题, 让学生操练。事实证明: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提高练习的效率。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本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 突出重点和难点, 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小结: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教材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 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小结时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然后教师点评。
课外延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练习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要目的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还可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习作业等。
由于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学生的学案, 已经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这样, 就可以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 调整教案, 做到以学定教, 使教师的“讲”真正满足学生所需,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消化了部分要学的内容, 只是把存疑留在了课堂上, 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课, 学得有重点, 有效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教与学的目的性强了, 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3.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三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公平正义责任意识,增强奉献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能力:
引导学生做追求公平、正义、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知识:(中考考点)
1)公平的含义、表现及其重要意义
2)分清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做有有正义感的人
3)承担责任的代价、意义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4)青少年要积极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一、自主复习:重要知识点回顾
1、什么是公平?公平有什么样的要求?P4
2、列举我国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平所实施的措施。P7
3、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P8
4、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P8
5、我们应如何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P9
6、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12,13
7、什么是责任?责任的来源都有哪些?P16,17
8、观点:“身份不同,责任不同”P18
9、承担责任有什么代价?我们应怎样面对责任的代价?P20
10、承担责任有什么回报?P21
11、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P22
12、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P23-27
13、我们应该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P24
14、什么是维护良好社会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维护社会秩序的内容有哪些? P25,26
15、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们应该去做?P27--28 合作探究
(一)价值判断
1.国家队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利于社会公平。判断:正确。
理由: 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能有力地保障农村中小学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小丽投票选举曾经批评自己不认真值日的小林担任班级卫生委员。判断:正确。
理由: 要按照正义的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在投票的过程中,她按照班干
部的标准对自己的投票行为负责,表现出较强的正义感。3.在学校里,青少年的身份是学生,因此,学习是青少年在学校生活的唯一任务。判断:错误。
理由: 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在校青少年作为学生,主要责任是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建设集体,参加社会实践等责任。
(二)中学生小逸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企图行窃,问母亲该怎么办,母亲赶紧说:“千万不要管。”眼见小偷就要得手,小逸感到很气愤,大声说道“有人偷钱包!”小偷没得逞,溜下了车。
你如何看待小逸的行为?
答:①小逸的行为是有正义感的表现。他看见小偷行窃产生愤怒的情绪,采取行动见义勇为,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维护了社会正义
②小逸没有盲目听从母亲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能正确对待父母的关爱与教育
③小逸勇于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说明他法制观念强,积极履行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三)在当今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长期努力,共同奋斗。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存在哪些上述材料中所指的“社会问题”?(至少两方面)答:(1)人口负担、就业压力、环境恶化、贫富分化、腐败犯罪、看病贵、房价高等。
(2)请简要写出让你感动的富有责任感的两个先进人物的事迹。
(3)为了倡导同学们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光明中学初二(1)班团支部决定② 负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一个人正是在承担责任中,体现出他的社会价值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的内容补充完整。和人生意义。我们要从小培养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责任能力,学会做一个负责任 倡 议 书 的公民。(10分)亲爱的同学们:
三、巩固提高 链接中考 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负责任能建设一个美好的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人们之间就能获得更多信任和自由,1.人们在社会合作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下列表现有利于合作公平的是(D)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倡议:①,② ①为他人着想 ②自私自利 ③利益共享 ④少负责任,多取利益 ⑤自己说了算 ③ ④ ⑤。⑥互惠互利
某中学初三(X)班团支部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2011年9月5日 2.促进社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答:(3)倡议:①在家庭中,要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②在学校中,要努力做个质要求。下列对公平正义理解正确的是(D)好学生。③在社会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④我们要积极关心国家建设,①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得到应得到的利益而不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就是公平关注人类的命运。⑤我们要从小培养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责任能力,学习做负责②追求公平、维护正义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我们在社会生任的公民 活中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 ④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将失去文明发展的动力
(四)信义兄弟 • 公民责任(10 分)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3.一位农民企业家说:“责任是什么我讲不清楚,但我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我不能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卖给农民质量差的化肥;我要优质服务,让农民满意,还要对子女关心,对父母尽身后事,已经 30 多个小时没合眼的他冒着一路风雪赶回老家,将筹措的 33.6 万孝。”由此可以看出(C)元钱一分不少地送到 60 余位农民工的手中。兄弟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 20 多年来①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②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③我们的角色只有一直秉持的“新年不欠旧年帐,今生不欠来生债”的家训。一种, 而成年人角色可以有很多种 ④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l)教材链接:“信义兄弟”为承担信守承诺的责任付出巨大的代价。请你说说任 负责任需要承担哪些代价?(略)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践行责任:作为中学生,虽然我们年纪尚小,但我们毕竟日渐成熟,开始融4.在小兰14岁生日这天,妈妈对她说:孩子,妈妈虽然非常爱你,但你总是会长入社会,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请谈谈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你应承担的责任。大的,从现在起你要学会承担责任。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会告诉你怎样生活、(3分)答:在家庭孝敬父母,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在社怎样做人,但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都要认真思考:任何行动会给你带来什么结果,会遵纪守法,做个好公民。(其它言之有理也可)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妈妈这是在教导(A)(3)我思我悟:“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从两个角①要有勇气和智慧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②要选择自立自强的人生 ③要对承担度回答,4分)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④只要会付出代价的责任就答案:①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我们要懂得承诺不要承担 的重要性,诚恳地待人,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感悟公平,分析说明。(10分)
材料一 新修改的选举法,改变了原来城乡按4∶1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
材料二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60岁以后领上养老金,不再只是城镇居民的“福利”。
材料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1)请针对上述每个材料,分别谈谈你对公平的具体理解(3分)
材料一,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选举权(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材料二,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福利(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
材料三,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怎样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2分)
答:国家的做法:①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社会公平。
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青少年的做法(P8一段略)
(3)上述举措都和农民、农村有关,这是针对我国怎样的发展现状提出的?(1分)这些举措对改变这一现状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答: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或我国还存在城乡差别)。
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
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③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三、“香港好人”阿福,一位香港货柜车运输公司老板,一位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的志愿者,一位在汶川地震灾区奋战3个月的志愿者,最后倒在了青海玉树的土地上。香港各大媒体高度评价了阿福的壮举,称赞他是“香港英雄”、“港人之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联系所学知识,评价他的行为。(1分)
答:阿福的行为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有爱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1分)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2分)
答:意义:①有利于帮助他人;②承担了社会责任,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抄到P28
(3)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阿福学习?(至少答出两个方面,2分)
答:①学习上刻苦努力,迎难而上;②生活中有爱心,有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③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④国家处在困难时刻,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公民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家处于困难时刻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能主动为国家分忧,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故选D考点:考查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知识点。2.B
【解析】试题分析:作为青少年必须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学习,学好知识与文化,因此②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志愿者服务事业,这是承担责任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作为青少年学生,也是公民,因此必须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①符合题意。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勇于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3.C
【解析】试题分析:该做的事情必须做,这是我们的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要自觉承担责任去完成,而且要做好,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C符合题意;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能纯粹通过回报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去做,而是由这件事情的意义来决定,也不能完全由自己的兴趣来判断,A、B错误;我们有很多人承担责任,做出贡献是默默无闻的,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赞誉,甚至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误解,D错误。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4.C
【解析】试题分析:承担责任必然要付出代价,同时也会得到回报,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因此C符合题意;一个人只有承担责任才能最终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D正确,不符合题意;不负责任的人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B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责任的回报与代价的相关知识。5.D
【解析】试题分析:漫画说话者认为回国了就可以不承担责任,随意丢垃圾,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D符合题意,B错误;这也是不爱国的表现,A错误;这更不是尊重朋友的表现,这是在误导朋友,C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
6.D 7.C 3
【解析】 试题分析:
6.作为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不只是两种角色,①错误,排除;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就承担着不同的责任,②④符合题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转化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适应社会要求,③符合题意。故选D。
7.太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角色与职业,因此太空进行授课是工作的需要,职业的要求,①符合题意;也是这个工作任务中的一部分,④符合题意;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有这一个责任,因此②不符合题意;更不是传统习惯的要求,③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相关知识。8.A。
【解析】本题针对近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从这一个方面折射了部分国人中广泛存在的不遵守规则、不尊重生命、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守法的现象。④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所以选A。
考点:规则、法制、生命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责任、精神文明。9.D。
【解析】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青少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③说法不对,所以选D。
考点:青少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10.B。
【解析】CD说法明显与题意不符,A中弘扬正能量是对的,但履行法定义务不对,因为车队职工做了许多法定义务之外的事情,所以只能选B。考点:责任,诚信,奉献,爱岗敬业。11.B。【解析】行为与后果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管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所以选B。考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解析】行为与后果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有行为就会有后果,不管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所以选B。考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12.B.【解析】本题针对近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从这一个方面折射了部分国人中广泛存在的不遵守规则、不尊重生命、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守法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法治进程已然任重道远,也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②说法与题意不符,这是交管部门的责任,所以选B。考点:规则、法制、生命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责任、精神文明。13.B。【解析】每个人在社会、家庭、学校等生活中担任多种角色,角色不同,责任不同。ACD说法都与题意不符,所以选B。考点:做负责任的公民。【解析】每个人在社会、家庭、学校等生活中担任多种角色,角色不同,责任不同。ACD说法都与题意不符,所以选B。
考点:做负责任的公民。14.
(1)懂得感恩,孝敬父母,自立自强、主动承担责任、勇于面对挫折、积极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等。(答出3点即可满分)
(2)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体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或负责任促进个人进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赢得自尊自信,增长才干,使人获得实际的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一问可在材料中提取归纳王冬雪的品质。
第二问要注意语句通顺,尽可能使用思品语言。考点:培养优秀品质,自觉承担责任。15.A。【解析】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对责任的承担叫负责。②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选A。考点:做负责任的公民。16.B。【解析】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对责任的承担叫负责。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责任的来源:①对他人的承诺;②分配的任务; ③上级的任命;④职业的要求;⑤法律规定;⑥传统习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则等。所以选B。考点:责任的来源 17.A
【解析】本题针对近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从这一个方面折射了部分国人中广泛存在的不遵守规则、不尊重生命、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守法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法治进程已然任重道远,也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公民所应具备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方面考虑。所以选A。考点:规则、法制、生命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责任、精神文明。18.A。
【解析】何玥大爱无私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不仅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党培育下的青少年形象。③④句意与此无关,所以选A。
考点:珍惜生命,帮助他找人,做负责任的公民。19.A
【解析】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则。哪里有规则,哪里就有良好的生活秩序,没有规则,就没有良好的生活秩序。BCD均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A。考点:规则与秩序的关系。20.D。
【解析】本题针对近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从这一个方面折射了部分国人中广泛存在的不遵守规则、不尊重生命、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守法的现象。所以选D。
考点:规则、法制、生命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责任、精神文明。21.ABD 【解析】
试题分析:肯尼迪的话强调要对国家负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启示我们要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同时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因此,ABD符合题意;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根本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要兼顾个人利益,C错误。本题答案选ABD。考点:本题考查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有关知识。22.ABC。
【解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但能锻炼自己,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考点:服务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23.AC。
【解析】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B说法不对,所以选AC。考点:提高个人素质,维护城市形象。24.ABCD。
【解析】本题针对近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的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从这一个方面折射了部分国人中广泛存在的不遵守规则、不尊重生命、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守法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法治进程已然任重道远,也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公民所应具备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方面考虑。所以选ABCD。考点:规则、法制、生命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责任、精神文明。25.ABD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发展,以振兴中国为己任,前赴后继。国家的发展是大集体,个人的发展是个体,在这其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C选项是不符合现实的,个人利益实际与集体利益不相违背的。考点:本题考查承担责任以及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点评:本题以不同时期人们的表现入题,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思想性,体现了试题的正面教育功能。26.ABC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汕头市的特警庄宜生在患有尿毒症的情况下,仍不忘工作,可见其具有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岗敬业的高尚职业道德。他是一名特警,勇抓歹徒,是其维护社会正义的表现,对警察来说保家卫国、维护一方安定就是他们的责任,可见其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无畏精神。所以说ABCD都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勇于承担责任、爱岗就业、发扬民族精神
5.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五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认识社会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2、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奉献社会,提升自身价值。
二、学习重点
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三、学习难点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四、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
(一)自读课文,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
(二)根据学习提纲,完成本课重点难点。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3.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4.养成亲社会行为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共同探究(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快速阅读教材P6-9 1.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社会。
2.P8 结合图片和你参与的社会实践,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3:拓展: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五.达标提升(我能行!)
1.2016年12月1日,北京陈经纶中学的31名学生来到甘家口大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商业经营、发展,体验甘家口大厦“亲朋式”服务。参加这一活动能使学生()A.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B.体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C.感受到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D.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2.杭州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同学纷纷走上了社会实践岗位,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有了个“亲密接触”。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①学生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②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③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④有利于引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D.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4.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法律关系
5.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
①血缘关系②敌对关系③地缘关系④业缘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九上第一单元学案 篇六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一、主题揭示: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迸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诗人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三、初读全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惟()莽()滔()驰()裹()妖娆()逊()风骚()单于()可汗()天骄()
四、齐读全词读准各句的节奏停顿
五、朗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实景有、、、、、;虚景有,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有、、、、、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六、学习上阕:
1、上阕共分三层:①前三句概写,“千里”“万里”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凝然安静;“飘”写,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中间七句具体写实景,用“ ”字统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后三句写 的景色“须晴日”三句中,“ ”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 姿!
七、学习下阕:
1、下阕共分三层:①前 句为第一层,过渡;②中间 句
为第二层,评古;③后 句为第三层,论今
2、“ ”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
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3、一个“ ”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既肯定了、、、、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 ”、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 ”、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4、“ ”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5、作者在下阕以“ ”与“ ”对比,“ ”与“ ”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八、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九、比较阅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十、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词雨 说 郑愁予
一、作者简介:
七、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郑愁予,原名,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 ”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 》、《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 ”。
二、初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圃()
锢()滞()喑哑()嚷()蓑()
笠()
膏()耸()
绕()襁褓()
三、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
(2)寒浅:。(3)留滞:。(4)喑哑:。
(5)润如油膏:。
四、朗读课文。
五、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六、齐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九.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十、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一、简要介绍作者以及“朦胧诗”:
江河:原名,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 《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被称为朦胧诗五位主将),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星星变奏曲》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三、讨论分析: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5、“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6、“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小结: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的信念。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一、作者简介:济慈,英国 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 》
第四节:再次写
3、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二、读熟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四、《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夜 叶赛宁
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国)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
第二节:写
第三节:写
※ 技法点拨
怎样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文本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2.从表达方式入手,注意综合手法的运用。或描写或抒情和议论,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第一单元自测题 篇七
一、基础练兵场。 (24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
倔()强的他把胆怯()和恐惧甩在了身后,在无边无(yín)___的大海上劈
波斩浪,(chà)___那间,他觉得自己真的像个男子汉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吉祥物设计数易其稿后方正式定稿,吉祥物身上的服饰,补子,朝珠,龙帽,凤冠都经过专家考证,力求精确。
B.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C.在教育孩子时 ,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 ,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近日香港民建联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左右的幼儿园家长为子女报读1项至3项课外活动,结果有幼儿一天要参加多达6项活动,身心疲惫。
B.《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父性教育的一系列思考。
C.如果一个人总生活在自己的骄傲中 ,无视自己的那些脆弱,那么他就不是勇士而是懦夫。
D.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愿意为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腐败官员家里的钞票竟然多到让点钞机烧坏”“某军中巨贪家中的各种财物装了整整四卡车”“某高官被查抄出1吨多现金”……近来,诸如此类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B.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将永垂千古。
C.紫藤萝瀑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停下脚步,细细地察颜观色,静静地轻嗅芬芳。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默写。 (8 分)
(1)_______________,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2 )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实践活动。 (6 分)
班上将以“网络与中学生”为主题举办一次班会,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完成下面的工作。
(1)请为本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会中将有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小小辩论会,请你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的一方的同学写一段辩论词。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 (3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8 题。 (5 分)
题木居士1二首(其一)
韩愈
火透波穿2不计春3,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4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注释:1木居士:即木头神像。2火透波穿:雷击火烧,雨打水淹。3不计春: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4题作:这里指说成。
7.木头成人形、似佛像,韩愈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的“木居士”和“求福人”分别象征了哪两种人? (4 分)
木居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 9~11 题。 (12 分)
猫虎说
来鹄
农民将有事于原野,其老1曰:“遵故实2以全,其秋庶3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4,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 豕者,吾其虎乎! ”其幼戚5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 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抑6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7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8甚。射之擭9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 噫,吾亡无日矣! ”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10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 ”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注释:1老:对别人父母的称呼。2故实:旧事。3庶:幸,表示希望。4羞:通“馐”。5戚:悲伤。6抑:况且。7决:咬断。8滋:更加。9擭:huò,用捕兽笼捕取。10听然:笑的样子。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 分)
1乃具所嗜(2逐之而去())
3不可与之全物(4不可与之生物())
5或有决于乡先生(6由是知其不免())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
(1)噫,吾亡无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借“先生”的议论讽刺了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 12~18 题。 (19 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1)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2)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 ,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3)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 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 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4)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5)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 ,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 ,那些绿 ,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
(6)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 ,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7)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 ,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8)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
(9)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
(10)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11)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选自《读者》2008年第21期)
12.第(1)段中“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什么意思?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4)段中加点的“春色”指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是如何理解第(5)段最后画线的句子的?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呼应并能诠释第(8)段最后一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7.第(9)段最后说“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母亲不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那么,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再续写两句。 (4分)
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不, 母亲不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 ,她也是,她也是。
18.你觉得文章末尾所说的“天道”包括哪些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 分)
8.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篇八
单元模块化教学应该体现“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整体策划单元教学出发,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努力寻求学科自身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同时将分散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使学生能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明确学案的真正内涵,所谓学案,简而言之,应该是为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它包括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基础评估、学习策略设计、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流程、课后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案编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编制的应该称之为导学案,二者不能混淆。
学案式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编制学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对单元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明确提出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做好问题记录。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释疑,同时设计评价方式,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类聚原则,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一至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课文。并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系列性出发,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为例。
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过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划分层次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要点和文章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等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归根结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学习这类文本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学习完了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知道了解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着重训练了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对学习本单元有帮助。同时,在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运用的在反复阅读中,发挥想象,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溢于作品中真情的方法也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有帮助。
2.学生在第二单元中,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掌握大量的文言知识,容易疲倦。本单元三篇文章要么写悲惨忧伤之事,要么写名人趣事,学生易于读通文本。
三、教学目标
1.独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明确本单元三篇写人记事散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深刻性及真实性等特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品析语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
5.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字典、网络等工具,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及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分析理解作品做准备。
6.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按照单元要求独立完成每课的“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能够掌握常用的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如按照时空变化、情感变化、事情的发展、描述角度变化等;能够理解在写人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选择典型的材料,了解选材与写人的关系。
7.通过品析文本,掌握运用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人的常用方法。
8.通过阅读品评,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9.通过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设计
1.通过查阅每课的学生“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2.通过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梳理本单元字词等基础知识,形成测评卷,限时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3.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一,检查学生对选择典型材料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
4.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二,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在写人时对描写、对比、烘托等方法的掌握情况。
5.通过学生自学读本上的《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普通人》三篇文章,检查学生对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处理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并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品析语言。
2.难点:将学习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要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等。
3.补充资料:读本《你的微笑》中“高山仰止”“芸芸众生”单元中的文章。
六、学习流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单元提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关注的知识点,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本单元的课型
1.单元导学课。以教师为主导,编制导学案。师生共学《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单元学习目标,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2.单元群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狗包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案,学生运用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学到的方法开展组内互学,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评价总结。
3.单元自学课。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独立编制学案,组内释疑,全班展示,分组质疑,学生相互补充、评价、总结。
4.单元写作课。设计片段作文,当堂完成。要运用单元所学立意、构思、选材和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进行及时演练,做到读写结合,要有目标、有要求、有反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完成片段作文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300字左右。
学习《小狗包弟》后,完成片段作文二:发挥想象,补写“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他......”的情节,300字左右。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抓住细节描写来写人的方法,修改作文片段一或者片段二。
(三)按照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主预习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选择本组准备在全班讲解的知识点,分工合作,按照要求制作学习案。
(五)教师审核各组的学习案后,由课代表排版印发。
(六)学生全面预习下发的学习案,研究针对本组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基于学生自制的学习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互动质疑。
(八)师生共同总结。
单元模块化的学案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师生共同解析课程标准,共同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共同商议单元学习的安排,共同编制学案,包括单元内容的取舍、单元评价的实施。单元的内容不是绝对客观的知识体系,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单元目标也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是师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参考,随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情感、行为的变化而可以进行调整和重构。当一个单元模块结束,教师和学生会获得全新感受的体验,获得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崭新境界后的满足与喜悦。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学案】推荐阅读: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0-24
政治生活第二课学案06-27
经济生活学案第一课07-15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检测试题08-11
初三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0-29
B4《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06-28
((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07-21
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作文:低碳生活的作文08-06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写自己的课余生活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