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贸易

2024-07-19

石油化工贸易(精选8篇)

1.石油化工贸易 篇一

成立于的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 多年来通过与国内外化工巨头的战略合作,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化工产品供应、销售和服务渠道。 公司目前经销产品涉及涂料、油墨、胶粘、日化、电子、清洗、建材、皮革、广告装饰等行业,已经成长为华南地区特种有机化学品和溶剂的专业供应商,公司经销的产品以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供应服务在华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以几何级数迅速发展,目前正形成以五洋贸易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上海君华(全资子公司)及天津、西安、东莞和成都办事处组成强大分销网,完整覆盖中国重要经济区域,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最具竞争潜力的化工贸易公司之一。

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不断给予员工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冀望他们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的目标不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司,而是成为最有效率和服务最好的公司,同时也希望成为最令人羡慕的公司之一。

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创新, 实现公众健康及环境安全是我们与客户的共同追求,努力降低客户的综合使用成本是我们的职责!

广州市五洋贸易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中国及亚洲地区最好的特种有机化工品和溶剂专业服务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永远在挑战未来...

2.石油化工贸易 篇二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全球瞩目,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及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 我国石油和化工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的势头。我国石油贸易从无到有, 再从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可以看出:受国内经济加速增长、汽车、运输等相关行业持续较快发展以及原油储备需求的拉动, 全国石油需求仍较旺, 进口继续较快增加。如何解决石油的安全供给不仅仅是企业的局部问题。更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就石油进口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分析, 并论述其相应的解决办法。

1 石油企业进口贸易现状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导致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石油企业产量必须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石油企业加大产量的手段就是多打井, 其次就是缩减打井的天数, 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更新。目前打井的核心设备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这就使得石油企业这几年的进口物资量急剧增加。进口贸易具体还表现有以下几点特点:

(1) 进口物资品种多样化。石油企业开采量的增加, 开采区域的扩大, 地质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 要求设备的适应能力相应的提高, 针对各种地质情况的设备相应的出现。国际钻井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速度快, 钻井技术多样化, 使得进口物资可选性增大, 进口物资呈多样化趋势发展。

(2) 进口渠道多样化。由原来的进口物资集中采购变为大型进口物资集中采购, 小型进口物资自主采购。说的是大型物资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采购 (例如:各大油田需要采购的石油压裂车等) , 小型物资由集团公司下属的各个单位自主采购 (例如:钻头等) , 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招投标法》、《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实施办法》) 。

(3) 国家政策有利于进口石油企业进出口政策在十一五期间进口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进口范围有所增加, 进口的权限有所放宽。大大的调动了石油企业更新设备的积极性。

2 石油企业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 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 产量增长十分有限。从需求方面看, 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仍然很低, 石油消费仍将大幅增长, 但是进口贸易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 管理部门多。

在进口贸易中设立的管理部门较多, 导致相关项目的审批周期较长。例如:进口一套设备的前期工作, 各二级单位项目组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报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预审后, 报局规划计划处。局规划计划处汇总计划, 综合平衡资金后报局引进领导小组研究计划处, 向集团公司申报。集团公司下达限上项目及重要工业品批复文件。限下项目由局规划计划处组织立项审批。局规划计划处下达勘探局下一年度引进计划。仅前期工作已经涉及6个部门, 可窥见一斑。

(2) 进口手续繁多, 周期长。

进口设备先要立项, 单项设备金额大于10万美金的要招标, 不能招标属于独家采购的必须上报申请材料。招标要通过中石油指定的招标公司招标, 先写标书然后严格执行一系列招标的程序, 周期在一个月左右。采用独家采购、谈判方式采购的要先与供货商进行技术交流, 然后再根据技术交流的情况进行商务谈判等程序, 一般周期2个星期左右。根据谈判总结或者招标公告再签订合同, 签合同时又必须走企业内部的一整套签合同手续, 一般周期3天-5天。从采购设备立项到合同的签订完成手续13-15项, 经手部门不下10个, 周期15天-45天。

(3) 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从项目的立项到执行只有操作办法, 而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造成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容易产生工作脱节、扯皮问题等。

3 解决石油企业进口贸易问题的建议

首先, 项目经理负责制:进口部门按照公司化管理模式运行, 每个项目由一个项目经理具体负责, 从立项——采购——交货——售后, 实行责任到个人, 全权负责。这样做改变了以往项目实施的间接负责及分工负责的做法, 实现了从项目跟踪至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一贯制负责。通过充分授权, 确保项目组织协调高效, 逐步使项目由传统的分工合作运作模式向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主的规范的公司运作模式转变。

其次, 可以施行规范招投标。应该招标的一定要招标, 不能规避招标。构建招投标统一平台, 规范招投标行为, 促进公平公正。要改变以往分散操作招投标的方式, 杜绝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实行行业垄断;坚决制止少数项目单位逃避招标、虚假招标, 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标、评标和定标;严厉查处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直接介入或干预招投标活动等问题。各项开标、评标和定标活动, 要严格按照招投标业务操作规程执行。这样才能规范操作程序, 切实提高招标的公正性。

再次, 简化进口审批程序。简化进口审批程序主要指简化企业内部审批程序, 减少管理部门的数量, 提高审批的速度。

最后, 努力跟国际接轨进口贸易市场化运作, 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合理配置社会的资源, 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这样我们必须和市场接轨成立专业的外贸公司, 全权负责进口货物的采购贸易。这样有利于防止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越位;有利于从源头上扼制腐败行为, 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 降低采购成本。

4 结论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拉动下, 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进出口价格随着能源、资源、环保以及运费等成本的上升呈现出普遍上涨的趋势。在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情况下, 外贸形势将出现一些变化。部分产品或许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将政策的不利因素转嫁出去, 但是对多数出口产品而言由于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档次低下, 利润微薄, 竞争十分激烈而难以提价, 出口势必受到影响。因此, 我国石油工业应改变传统的低水平发展模式, 改变过去长时期以来形成的低价竞争的出口方式, 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进口依存度可能将进一步提高。油品价格可能因政府控制放宽和可能开征的燃油税而上涨, 但对消费增长的影响不大。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和批发市场的开放可能促使成品油进口增长加快。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多的趋势可能使中国在2007年重新变为柴油净进口国。石脑油也存在同样的趋势。炼油厂继续增产石脑油可能使汽油的出口量降低。电力紧张局面的缓解应使燃料油消费量再度下降。如何解决石油的安全供给不仅仅是企业的局部问题, 更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就石油进口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分析, 并论述其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甲斌.中国石油市场形势分析[J].天然气技术, 2007, 1 (2) :20-24.

[2]王亚辉.中国石油贸易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6, 10:36-38.

[3]蔡恩明.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07, (15) :8-10.

[4]田春荣.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07, 3:14-20.

[5]田春荣.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06.3:1-8.

3.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问题探析 篇三

【关键词】石油;进出口贸易;问题

石油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石油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意义重大。

一、中国石油进出口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从2005年起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40%,进入“不安全期”,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进入“危机期”,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石油对外依存度度的增加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进口集中度高,渠道单一。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的进口原油约45%来自中东,32.5%来自非洲,3.5%来自亚太。加上中东、非洲地区是目前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直接对石油进口产生负面影响。从我国石油运输通道看,目前90%进口的石油需要外轮公司从海上船运,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不仅如此,从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石油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3)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从我国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实力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27亿吨,我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当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时,我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加脆弱。(4)中国缺失石油定价权。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推出原油期货的条件也还不成熟。尽管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是进口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能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这说明我国在石油进口上缺乏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

二、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中国石油行业不成熟。我国石油行业还处在加工生产的低级阶段,不提高生产技术与设备依然能够盈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大量的石油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加大了我国国内市场石油资源紧张的局面。从我国目前理论认识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制约石油增产的地方,急需要突破。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情况复杂,石油分布不均,勘探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2)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中国石油的进出口状况与国际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局部的战争与矛盾不断,尤其是产油区中东,频繁的战乱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证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与原油市场的密切关联;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再次证明,国际原油市场对金融市场波动非常敏感,金融市场波动甚至可以在短期内主导国际油价走势。国际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石油贸易状况。(3)中国石油风险应急措施不健全。201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2.39亿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约17.5%;2011年上半年油价超过100美元/桶,2011年7月份中国石油库存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原油库存(不含储备库存)环比增加3.3%。据国家物储局称,我国石油储备量勉强能支撑30天,与美国60天、日本169天等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量相比,还不到他们的一半。这表明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亟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三、改善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对策

(1)完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内应该重点理顺国内国际价格水平,使进口油价水平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从长远看,国内石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但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2)采取措施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一方面,提高国内石油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引导国内企业对石油资源进行合理性消费,利用石油资源税率的调节,节油技术的创新以及新能源的开发,适度替代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3)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爱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J].知识经济.2007(12)

[2]徐爱勤.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J].经济导刊.2011(7):46~47

4.21世纪化工贸易的发展 2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向21世纪,世界贸易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下面就世界贸易发展趋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谈几点看法。

1. 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 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 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 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 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 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和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 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 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 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 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 17

%。在1995到19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 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 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 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 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 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 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 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 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代理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 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 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 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伴随着新世

纪的钟声,我国即将跨人世贸组织的大门。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化学工业既有挑战也是机遇。市场的开放,关税的降低,会给我国化学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化学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槛。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化工企业要学会如何把握机遇,积极融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市场大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5.石油化工贸易 篇五

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致使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而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措施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如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二、产生背景。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 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由于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三、绿色壁垒特征。

(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四、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三)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

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环境贸易制裁。

环境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五、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

(五)、实例。

1、包装行业。

2006年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06年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4、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也是农业,我国农产品出口现存问题很多,主要是国内动植物疫情、农畜药残留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涉及到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40多项,其中涉及出口问题的有17项,80%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因该项检测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制度涵盖了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以及54 782个限量标准。而各项标准大约是现行全部规定的3-5倍,且限量指标更为严格。这份名单涵盖了大部分我国的输日农产品。

5、化学工业。

国际贸易中对化学工业中的化学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出口有较严格的规定,此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对进口新化学品的管理、对农药的管理、对合成洗涤剂的管理等规定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很早就开始限制和禁止中草药的进口,进口药品到美国必须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而我国国内单项品种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的生产厂家仅有20多个企业,直接影响了该行业产品出口。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其中方可解决;二是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来自环境与生态资源的支持与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于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良好的贸易和环境政策才可促使环境资源有效的配置,使环境与贸易互惠互利。

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三)、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

(四)、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七、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6.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篇六

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了解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内容和原则,对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和质量认证(合格评定)工作非常重要。

(一)概念

贸易技术壁垒(TBT)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制定或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标签标志等技术要求,如果制定或实施不当,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

(2)技术法规和标准

TBT 协议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加工和生产方法的文件(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此类文件)。对标准的定义是:非强制的,为了通用或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区别在于符合的性质。与标准相符合是自愿性的,与技术法规相符合是强制性的。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进口产品不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则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自愿性)的进口产品则可以在市场销售。但是如果消费者更喜欢符合地方标准的产品(如符合质量和颜色标准的面料和衣服),则不符合标准的进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可能受到来影响。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程序.例如:实验、认证、认可、检查和认证。一般来说,由出口商承担合格评定的有关费用。不透明和不公正的合格评定程序会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

(二)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主要内容

TBT 协议由15 个条款和3 个附件组成。从内容上可分为4 个部分即:名 词术语部分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部分信息和协调部分和机构、磋商 和解决争端部分。

TBT 协议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成两条(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订、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根据TBT协议对“通报”的规定,各成员的标准以及当各成员制订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对贸易有影响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必须向WTO 通报,并要留出适当时间征询其他成员的意见,对收到的意见要进行研究和答复。不难看出对各成员来说通报是双向的。即各成员不仅对外通报,征询其他成员对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意见,而且也将接收其他成员发来的通报.并可对其成员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通报制度以及咨询机构的服务WTO 把各成员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置于所有成员的监督与审查之下,从而减少某些成员利用 制订不当条款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可能性。TBT 协议的上述运行机制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员的权利是建立在其他成员的义务上的。如果某个成员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就构成了对其他成员权利的损害。

(三)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规定的正当目标

TBT 协议中规定,技术法规除为实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条款外,不应有额外限制贸易的条款。这里所说的正当目标是:

(1)国家安全要求:(这类技术法规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安全。)

(2)保护人身安全或健康:最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用于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在这方面可以给出大量的实例。(如要求汽车必须安装安全带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身伤害,或要求插头插座必须保护使用者不受电击,都属于保护人身安全的法规。保护人身健康法规中的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是香烟包装,它要求在烟盒上必须表明“吸烟有害健康”)

(3)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

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法规也是很通用的法规它们包括旨在确保受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的动植物不会灭绝的法规。(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某些受到威胁的鱼类只有长到一定长度后,才允许捕捉)

(4)保护环境

由于空气、水和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致使很多国家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规。这方面法规的实例包括纸和塑料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对汽车尾气的限制。

(5)阻止欺诈行为

大多数这类法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主要是以标签的形式)保护消费者。此外也包括分类、包装要求、测量(为集合尺寸、重量等)规定来避免欺诈行为。

(6)其他目的其他目的包括保证质量、技术协调或促进贸易。质量方面的法规:例如要求蔬菜和水果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寸才能投放市场的法规是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普通的法规。旨在技术协调的法规在统一的经济区域里也是很常用到的法规:例如欧盟和EFTA 对通讯和终端设备所做出的技术规定。

(四)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基本原则

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

(1)TBT 协议中有关技术法规的条款

贸易技术壁垒通常是由各国起草、采用和实施不同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引起的。如果A 国的生产商把产品出口到B 国其产品必须符合B国的相应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要求。两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之间往往存在差异。TBT 协议序言中明确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为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WTO 成员在技术法规方面的灵活性也受到TBT 协议的限制。

(2)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

对于成员政府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是:当成员政府为达到某项政策目标(如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而制定一个技术法规时该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达到正当目的所必需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根据产品的性能而不是产品的设计或技术特性来制定法规。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障碍。例如防火门的技术法规应要求防火门能够成功通过所有必要的防火试验。法规可以规定“门必须能够防火30 分钟”但不应规定门必须由什么材料制成等内容。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还意味着当导致采用某技术法

规的环境已不存在或已改变时或为达到有关目的可以采用其他对贸易限制较轻的手段时此技术法规应取消。

(3)技术法规引起的不必要贸易技术壁垒

当某技术法规的内容超出为达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内容或当某技术法规不能实现正当目标的时候此技术法规将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技术壁垒。考虑到正当目标不能实现所带来的风险当正当目标能够通过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手段实现时使用技术法规对贸易进行限制就超出了必要范围。协议规定了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是: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

(4)合格评定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如果对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评定的程序所规定的条件或所需要的时间超过符合评定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或时间则此合格评定程序会引起不必要的贸易壁垒。例如向申请合格评定方索取的信息不应超出评定所必需的内容评定用设备的设置地点及样品的抽取不应给被评定方造成不必要的不便。

2.非歧视原则

(1)技术法规

与WTO 其他协议一样TBT 协议要求各成员承诺WTO 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TBT 协议条款明确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来自任一成员境内产品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待遇。

(2)合格评定程序

非歧视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各WTO 成员进口的产品应享受本国类似产品或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类似产品的同等待遇。这项规定的含义包括对国外产品的合格评定收费应相同。同时为保护商业利益对被评定的进口产品的有关资料保密性应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尊重。

3.标准协调原则

(1)生产者的利益:为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互联和兼容(如电信设备、汽车配件)对各成员的标准进行协调是非常必要的。标准上的差异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壁垒。法国和德国的汽车要想销售到英国.他们必须把驾驶位调整到右侧。把一个产品设计制造成不同的结构必然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减少各国标准间的差异对生产方是非常有利的。

(2)消费者利益在一个标准获得协调的市场环境中各国产品自由平等地竞争,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的选择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3)标准协调与TBT 协议

协议鼓励各成员以国际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因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对实现正当目标不适用。

(4)参加国际标准制订

7.石油化工贸易 篇七

为此, 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纷纷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强化国际认证意识, 通过ISO 9001和API认证活动, 建立完善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 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完善自身内部标准体系,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1,2,3]。

虽然我国石油装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口业务不断增加, 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 我们的产品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竞争力偏弱。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主导地位, 国际石油装备2 000多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我们的市场份额不到5%。我们所供应的常规产品多, 高技术产品较少;合格产品较多, 优质产品较少;供应低端市场 (国家) 较多, 供应高端市场 (国家) 较少。从标准化工作的角度看, 我们仍然处于追随国际先进标准的初级阶段, 要想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乃至超越或领先, 需要我们在标准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为此, 本文在举例阐述出口的石油装备所遵循的主要国际标准的基础上, 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1 石油装备出口产品所遵循的主要标准分析

石油装备产品所涉及的标准分为国际标准 (如ISO、IEC等) 、国家 (或地区) 标准 (如ANSI、EN、DIN、NF、BS、CAN/CSA、GB、GOST、IPS等) 、国家的行业标准 (如API、ASME、ASTM、DNV、SY、CJ、YB等) 、企业或项目标准或规范 (如中石油的CDP、苏丹大尼项目的GEN和GSPE、乌干达道达尔GS EP FP规范、壳牌的DEP等) 。目前运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有ISO、API、ASME和ASTM等, 在独联体地区, GOST仍然重要[4]。

1.1 出口产品标准的一般性特点

1) 标准的适用范围越广、级别越高, 其要求越低 (或越宽松) 。一般情况下, 国际标准最宽松, 项目标准 (或规范) 最严苛。如API标准, 尽管是美国石油学会标准, 但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已成为业界事实上的国际通用标准和入门标准。API标准很多指标要求较低, 尤其是在油套管和输送管产品方面。而很多国家标准或项目标准的要求都是在API标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或加严, 以适应本国或本项目的需要。

2) 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生产商制造能力, 很多标准对产品制造规范进行了分级 (如API分级PSL1、PSL2、PSL3等) , 产品也进行了分组 (如API Group1、Group2等) 。数字越高, 产品性能和制造工艺、检验标准越严苛。

3) 以贸易型标准为主, 强调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要求,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1.2 典型产品标准分析

以输送钢管常用标准为例。按标准所涵盖的内容, 可以将输送钢管标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仅限于钢管制造的标准 (如API SPEC 5L、GB/T 97l1、ISO3l83等) ;另一类是管线系统标准 (如DNV OS-F101、CSAZ662等) , 在这些管线系统的标准中, 除了将钢管产品作为标准内容的一部分外, 标准中还涉及了作为管线系统的设计、安装、甚至操作和维护等内容。这些标准的特点如下:

1) ISO 3l83《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AP1 5L、EN 10208和GB 9711等3个标准仅仅针对钢管产品, 不包括管线的设计、选用或安装等。ISO 3l83是由AP1 5L转化而来, 而EN 10208和GB 9711则直接采用的是ISO 3l83。传统上API5L的技术要求比较合理, 兼顾管线钢的技术要求与制造厂的实际生产可能性。AP1 5L对海上服役和酸性服役钢管做出了较详尽的规定, 但是有些指标较松, 一般需要具体项目标准加严控制。

2) DNV OS-F101是挪威船级社专门针对海底管线而制定的规范。涉及内容很广泛, 包括管线设计、材料、制造、安装、检测、运行、维护等各方面。海洋管线较通用标准, 对于几何尺寸、纵向拉伸性能、化学成分、抗酸腐蚀等要求较为严格。

3) Q/SY GJX系列标准是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经理部企业标准, 近似于近年来如西气东输、中缅线等大型管线标准, 为国内厂家较为通用的标准。

4) NACE美国防腐工程师协会 (NACE) 的认证系列标准为抗酸标准, 主要对如何进行抗酸试验有较明确的规定, 如抗HIC (氢蚀裂纹) 、抗SSCC (硫化氢应力腐蚀裂纹) 试验等。

5) 沙特01-SAMSS系列标准是中东地区较为通用的标准, 对于抗酸性、碳当量要求等较为严格。

6) GOST标准是中亚俄罗斯地区标准, 对于碳当量、化学成分、拉伸强度、试样 (U型试样) 等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7) 加拿大CSA系列标准对于高钢级 (X90~120) 钢管要求较为详细。

8) ASTM/ASME标准主要是针对压力容器、输送管线的焊接有较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

2 石油装备出口贸易中主要存在的标准化问题

2.1 标准自身存在的问题

1) 为了兼顾不同的用户需求和制造商的实际生产条件, 以及适应不同的产品, 某些标准在一些条款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部分标准的一些规定要求较为笼统, 造成了对条款理解的分歧和执行过程的争论现象。

2) 部分特殊产品 (非常规) 产品, 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市场缺乏对产品质量的实质性掌握和判断, 一些国外大公司利用其专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在某些技术细节大做文章, 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排挤其它竞争者 (特别是中国企业) 造成市场上的垄断局面。

3) 标准有时被用作技术壁垒的工具, 通过制定其它竞争者无法达到和满足所规定的技术性条款, 如采用高技术标准或技术指标, 或对某些技术细节进行特别规定, 或者故意隐藏某些技术参数, 业主和特定供货商通过某种技术性条款形成默契, 排斥其它竞争者。

2.2 标准冲突

1) 标准差异冲突。甲方验收标准与乙方生产标准不同时, 双方标准会在一些重要指标和技术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 为解决这些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需要双方进行多轮技术磋商, 最终达成一致, 满足施工要求。

2) 标准的理解差异。出口国外的一些设备, 客户要求产品满足标准某项要求, 但国内的产品都没有该标准的认证标志, 导致客户认定该批产品不符合标准。

3) 没有明确指定标准导致的冲突。出口产品, 监理机构基于某项标准的有关要求, 判定制造间隙超差。对此制造企业并不认同, 认为标准不适用。由于之前没有明确规定验收标准, 导致双方产生分歧。

2.3 标准的理解与执行的问题

2.3.1 标准的理解与认识问题

API标准等重要的国际标准的原文是英文, 中国企业对外文版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普遍存在困难。这就有可能造成国内企业对标准认识不深、概念不清, 对标准内容和要求的掌握上存在偏差, 甚至错误。同时有的企业没有认识到标准化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 促进技术进步, 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使得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 导致标准执行不严以及体系运行不畅的现象出现。

2.3.2 标准的执行问题

1) 装备制造企业满足于标准的最低要求。中国的油套管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API 5CT的产品认证, 这和国外先进油套管制造企业并无二致。但国内企业普遍将API 5CT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目标, 而不是像大部分国外先进企业那样将API标准设定为基本要求。这种满足于标准的最低要求的做法, 决定了这些企业的油套管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生存, 始终无法与国外先进企业在高端领域竞争。

2) 没有及时跟踪标准变化。由于制造企业忽略了新旧版标准之间规定不同, 造成提供的产品不满足新标准要求。出口某国的套管接箍, 由于制造企业忽略了新旧版标准之间在某套管接箍外径规定不同, 造成提供的产品不满足新标准要求。

3) 执行标准不严。无视标准或技术协议规定或选择性执行标准, 没有严格按照客户要求的标准进行生产, 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出口某国钻机配套的钻井液立管焊缝, 没有按ANSI B31.3对焊缝进行探伤, 没有发现焊缝存在的缺陷。

4) 技术性配套措施不到位。国内某企业在执行外国企业一合同时, 厂家出现多批次产品焊接试板初次试验、复验不合格的问题, 损失达2 000多万元人民币。经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劳氏与企业共同分析, 依据ASME的标准和规范, 认为现有工艺技术流程和工作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据此劳氏提出的相关的技术建议, 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5)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制造商整个质量控制体系, 不仅要求制造商在技术水平和硬件基础上满足标准要求, 更要求制造商从原材料采购、入厂检验、生产制造、各环节的试验检验及可追溯性等全流程质量控制。部分制造商尽管取得了相关标准的认证, 也能够小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 但在大批量生产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制造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进, 国际标准认证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为形势所迫, 被动认证, 有的企业只看中证书效应, 而忽略了管理效应, 因而出现贯标只为认证, 取得证书万事大吉。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 分包商的问题十分突出, 分包商缺乏完整健全的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缺乏有效控制和可追溯性等, 无法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某些工厂的认证复检中, 大多数的不符合项是由分包商引起的。同时这也反映出工厂对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在目前客户所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中, 大多数也是分包商的产品质量问题。

2.4 中国标准的国际化问题

以抽油机用双圆弧减速器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石油装备技术, 由于产品本身无法适用现行国际标准, 在国际市场上推广受到限制,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标准未被国际广泛认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先进技术的标准国际化道路仍然漫长和曲折。

3 建议

针对我国石油装备在出口过程中, 执行标准出现的诸多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以提高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标准化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各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 切实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 加大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健全标准化组织, 强化标准化管理, 把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各个环节之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2) 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 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 比较不同标准间的差异, 熟悉和掌握不同技术指标制定的技术背景, 分析标准的适用性和符合性, 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标准的技术精髓。

3) 梳理企业内部标准、规范和作业指导文件, 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行内销产品标准与出口产品标准统一;建立产品等级制度, 以产品分类实现产品质量差别化管理[5]。

4) 标准化体系的完善与持续性改进, 努力消除薄弱环节, 防止潜在问题发生。如分包商的管理及其外包产品的技术接口管理和质量控制规范、长生产周期产品的在产品、半成品的现场管理以及产品外观质量及包装改进等。

5) 技术谈判要准确把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争取客户的实际需求与制造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合同条款要明确所引用的标准以及所规定的使用范围、适用条件及技术细节, 杜绝模糊条款。

6) 加大科研力度, 推进技术创新, 将石油装备先进的技术成果, 以国际标准的形式推向世界, 取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7) 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增加我国石油装备企业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

4 结束语

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标准化工作与石油装备走出去的要求相比, 标准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际标准竞争格局中还处于相对弱势, 应结合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 提高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逐步使我国石油装备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缩小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差距。只有这样, 我国石油装备才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如恒.石油装备标准国际化 (一) [J].石油与装备, 2009 (4) :112-114.

[2]高圣平.我国石油装备标准化[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25 (1) :9-13.

[3]刘雪梅, 沈树国.国际标准化促进石油装备产品质量[J].钻采工艺, 2008 (6) :149-150.

[4]陈如恒.石油装备标准国际化 (三) [J].石油与装备, 2009 (6) :90-92.

8.石油化工贸易 篇八

一、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贸易结构在不断演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石油贸易形势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油,而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国内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起,更是成为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贸易自此以原油进口为主,且进口量逐年增长。201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28195万吨,比上年增长4.0%,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随着原油进口的增长而逐年上升,到2013年,达到58.6%。2014年原油进口量加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6月底,进口量达15197万吨,同比增长10.2%。

尽管我国的石油贸易以原油进口为主,成品油进口及原油出口不断下降,但成品油出口持续上升。出口量从2006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578万吨,且2013年较上年增长29.1%,2014年出口略有减速,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成品油出口1367万吨。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测度

所谓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到最终消费者使用及后续,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活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密不可分。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国际分工格局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致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产业内垂直分工—产品内垂直分工的轨迹演进,当垂直分工逐渐跨越国界时便形成了分工领域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由于在垂直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产品价值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处于生产不同环节的企业及所在国家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制造等各种增值活动,其相应创造的价值也并不均衡,由此产生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部分学者因此也将垂直化分工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可贸易品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也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都只是从事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模块,并获得相应的附加值。Hummels、Rapoport等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 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全球价值链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测度最广泛的方法为投入产出法,由Koopman,Power,Wang 和Wei提出的KWW法,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与传统通关统计法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增加值进行估算。同时,KWW法将一国出口按用途区分,测算出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的增加值,从而避免了贸易增加值的重复计算,有效地改进了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WIOD数据库,采用KWW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所得,获益能力以及贸易增加值的来源,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三、我国石油贸易的收益分析与结论

(一)我国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我国石油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小于发达国家,且通过石油出口的实际获益也逐年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每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逐年下降,其单位出口的实际获益从1997年的0.8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0.56美元,同时,该行业出口对其增值的贡献程度在2000年以后也逐渐下降,1997年出口增加值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5.3%,2002年上升至24.4%,然后一直下滑,到2011年,石油的出口增加值仅占该行业增加值的11.6%。

(二)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商品的出口形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我国石油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额的78.8%。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最终品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28.4%下降到2011年的21.5%,甚至在2007年,降至18.2%。而通过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值则逐年上升,到2011年其比重达到74.7%。将中间产品出口再区分为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和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所谓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直接进口国的最终品。间接中间产品出口指,一国的产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到进口国,在进口国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通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中间出口品区分发现,直接中间品出口是我国石油行业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通过直接中间品出口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占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贸易增加值核算我们得到,1997、2002、2007及2011年我国石油行业直接中间产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占行业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9%、51.4%、55.9%及54.8%。

(三)原油进口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出口中进口品的含量,即垂直专业化率,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即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含量越高,则说明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越高,进口对出口的重要性也越强。对我国石油出口而言,其国外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2007年,我国石油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仅为16.2%,到2011年上升至32.5%,可见,我国石油行业的出口对进口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从我国石油贸易的结构来看,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品主要为原油,自1997年起,我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的石油出口主要依赖于对原油的进口,通过对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为成品油,然后主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口。

我国石油行业获益能力下降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跨国分工的形成导致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参与全球生产的国家或企业仅专注于垂直分工中价值链的特定阶段和任务,各国间形成了以产品价值链为链接的纽带,并取得相应环节的增值收益。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体系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欧美等国家以掌握核心技术在专业化生产中获得高附加值,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这样的分工决定了我国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必须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因此,对于我国石油行业而言,依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进而提升我国石油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获取高附加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ummels,D.,Ishii,J.,and K-M,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e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eonomics,(54)

[2]宋玉华,朱思敏.垂直专业化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3]柴斌锋,杨高举.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4)

[4]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

上一篇:西点执行力好文档下一篇:寻找身边的好青年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