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2024-11-01

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一

参赛论文

论文题目: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论文作者:覃冬波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邮政编码:545811

电子邮箱:mpxx2009@163.com

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覃冬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的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受到多方面的陶冶,朗读是我们搞活语文教学,促进推普工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因此,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确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朗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对一些语调和表情夸张的学生着重指导。

二、重视读得准确、流利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于这个理论,教学时,我尽量做到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三、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四、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几个“借助”。㈠借助画面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画面是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如在教学《司马光》中,为使孩子们体会到别的孩子“都慌了”,引导他们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哭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跑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站在旁边不知道该怎么办?”……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

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㈡借助表演朗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我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学生一边拍着胸脯、翘起大拇指,一边读出了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位合作,一个当北风,一个当小鱼,表演对话。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津津有味,演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忘我、忘情,感受到读书的情趣。

让学生充分扮演文中角色时,一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位儿童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要提供选择,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三是教师的点评要与儿童扮演的角色“同一”,如“瞧,多得意的北风啊!”“你真是一条勇敢的小鱼!”……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角色意识,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与文本对话。

㈢借助音乐朗读

音乐是一种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是不可多得。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春笋》一文,配上一曲悠扬柔美钢琴曲,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带入无限遐想的诗文中去,从轻响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春天到处生气勃勃的艺术魅力。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教师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播放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邮政编码:54581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mpxx2009@163.com

2.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善用赏识评价, 引领学生敢读能读

低段一年级的学生, 刚从学前教育跨入正规的义务教育课堂学习, 年龄小, 对课堂的正规正矩, 免不了会出现胆小、怯场、不适应、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朗读基础还不扎实, 刚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开始, 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各不相同, 甚至会差异很大。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直截了当地以“你读书的语调太低了”、“你还读得不够流利”、“你怎么读书时总是漏字呢”等评价学生的朗读,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丧失开口朗读的勇气。孩子是发展中的人, 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任何表现, 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言语、微笑的表情、赞赏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细微的闪光点, 有利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自信。

我曾借班上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雪孩子》, 分段朗读课文时, 我叫了一名不举手的女孩子, 谁知道孩子站起来后一字一顿地轻声读着, 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下面跃跃欲试的孩子忍耐不住, 举手表示希望代替女孩读。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叫到一名怎样的学生了, 尽管很焦急, 还是坚持微笑地看着她, 耐心地等着她, 时而鼓励, 时而摸摸她的头, 时而带她读,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 终于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完了。互评时, 孩子们都认为她读得不好, 都站起来抢说“我来读!”“我来读!”我这时反而欣慰地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都是好样的。但是这位同学面对朗读困难, 没有退缩, 一直坚持着让自己读出来, 直至读正确, 多执着, 多好学!她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只是换个评价思路, 不仅让孩子们懂得:读错了不可怕, 不会读也没关系, 但一定要自己争取读正确, 会读;同时, 我的鼓励与赏识给孩子注入了新的力量, 瞧, 被夸的孩子不再低头、咬嘴唇、满脸通红了, 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可喜的是班上其他像她一样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启迪, 积极主动地抓住表现的机会———敢读、敢想、敢说!这对于刚迈入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带有赏识、鼓励的朗读评价犹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是孩子们学会朗读的助推力、润滑剂, 鼓励与赏识是扬起孩子们朗读自信的风帆。

二、善用诱导评价, 激发学生爱读乐读

低年级孩子缺乏阅读经历, 更别说有什么阅读理解, 所以他们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都有待于去进一步培养。在朗读中, 对一些长句或难读的句子, 孩子免不了会读错或出现加字丢字的一些朗读小毛病。但是孩子的朗读明显有漏洞, 不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语速、语调、语气等, 教师也一味地夸奖、鼓掌, 不知所以然, 那是一种很不应该的行为;当孩子的朗读不令老师满意, 教师既不纠正也不指点, 直接换人, 另请高手, 这种不屑一顾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赶时间、进度, 认为朗读浪费时间, 不给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好读懂的机会, 比如, “今天读不好, 回去再多练多练”、“读得不够流利, 课后再读读”等, 这种搪塞的态度不是老师所为。以生为本的课堂, 老师应当善于应用诱导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个性发展, 做到引而不发。

我校李玉婷老师在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 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声音响亮, 陈述的语气, 说开了就是念完这里的字词句, 老师这样评价:“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 要是你能够把表现小路美丽的词语读重一些, 会让老师欣赏到美丽的小路的!你有信心吗?”接着请这个学生再读一遍, 虽然有些生硬, 但语速适合, 停顿恰当, 有腔有调了, 有进步了, 老师评道:“呀, 这下, 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的鹅卵石, 路旁开着的鲜花。”然后, 李老师加重语气又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 模仿学生的样子朗读一次, 仿佛是模仿, 其实是在示范, 在强化朗读要领, 帮助学生领会朗读要领。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语言诱导下, 每个学生都心领意会, 第二个学生就读得趣味盎然, 这时随机让学生齐读一遍, 增强了读中训练, 读中感受, 读中体会。

重视朗读, 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的方法, 尤其是面对缺少方法的低段学生。老师要么点拨启发, 以说促读, 以问促读;要么示范引领, 以讲促读, 以演促读, 慢慢地让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真情。这个过程, 朗读评价是主要手段, 确切地说, 它是打开朗读教学大门的一把秘钥, 以“方法”、“习惯”为导向的朗读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乐园里如沐春风。比如, 在朗读教学中我常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好, 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 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渗透方法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朗读, 让他们明白只有多练习, 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潜移默化中逐渐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善于多元评价, 引导学生会读善读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 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一个班几十个人,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 要让每个学生被评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充分地发挥朗读评价的引领作用, 有针对性地促进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在朗读教学中, 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评价教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指导学生评价学生, 形成竞争意识。我们更提倡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 比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你认为自己哪里读得好?引发学生在反思中揣摩“品”读:学生说自己读得好的, 就让他阐释理由, 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不好的, 就给他机会再读, 或是让他与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还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找伙伴读, 小组合作读、表演中读, 这个环节要注意好组织互评互议, 有听众, 有评价, 在这样能轻松展示、能自由交流、能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在家里, 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预习、复习、背诵课文, 可以安排家长签字督促, 建议家长能写上评语, 可以表扬鼓励、指出缺点、提出希望。曾经有一位家长在检查记录本上留下这样的评价:“孩子, 妈妈第一次听到你那么有耐心地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 妈妈好高兴, 相信你以后会读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是多大的鼓励呀!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 受评价的空间增大, 多读多悟的途径增多, 显然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对于学生朗读时的评价也是如此, 要多样化, 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 领悟朗读的魅力, 形成“百花争春”的朗读教学局面, 让朗读教学酿出“蜜”来。

3.也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 篇三

第一单元: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第四单元: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

第五单元: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如果对如此明确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课堂阅读教学可能走向偏重分析的讲读,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背叛。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朗读常被讲读所压抑,当然也有许多老师在预设时注意到了朗读环节的设置,但读的效果却不都尽如人意,来看一个案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步骤

第一步: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听录音,思考:词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

(2)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3)学生齐读全词。

第三步: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1)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描绘一幅画面。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第四步:品读文章,探究主旨。

全体齐读一遍全词。

第五步:作业:改写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师配乐范读自己的范文)

这一节课思路清晰,从整体感知到了解诗歌大意,再到重点感悟,最后探究主旨。其中音乐、图画的出现,包括几次朗读,虽为教学有所增色,但也仅仅只是活跃课堂而已,只是一种教学花絮的穿插。细细地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课从头到尾,学生都很被动,被动地答,被动地读,被动地被输入情感,几乎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激荡,更谈不上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能否在上述这些形式的学习中真正获得内部体验,能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是我们所担心的。而朗读形式的单一,老师的评价与指导的缺乏,是这堂课最大的不足。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的常见误区有这样几条。第一,师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第二,教师缺乏指导和评价,朗读方式单一。第三,教师随意性比较大,朗读面窄,时间不充分。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和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督促朗读教学的实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明月几时有》时,一节课45分钟,几乎读了35分钟。朗读次数有18次。从老师的朗读指导来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开头7分钟的知识介绍,正是为了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世界,为第二步骤的朗读作铺垫。结尾的整体概析,正是对朗读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中间有二三、二四节奏的指导,有关于拼音—异读字的指导,有渗透感情的朗读指导,有读好二三停顿里面的“三”的短暂小停顿指导,有为了抒情将句子重复读两遍的指导,有三到四遍的范读指导,有老师的深入浅出的对分析内容的指导。从朗读的评价方式上来看,有鼓励——“节奏读得很好”,有指正——“缺乏情味,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有赞美——“读得多好啊!”余老师朗读指导“情”在词句的“节奏”中,“情”在词句的“反复”里,“情”在词句的“停顿”上。这样的诵读,把词句的音韵、旋律以及词人复杂微妙的心理等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顺乎文势,因声求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进而品出了苏轼词的“真味”。

余老师还指出了目前朗读指导课上常见的几种形式主义弊端。一是初中学生朗读中常会出现一味激昂慷慨的固定腔调,忽视深刻理解、漠视情感体验而导致的“声”“情”脱节的恶果,老师缺乏重视。二是一节课内机械设定朗读的时间标准,认为读得多,就是好课。其实没有正确指导工作的朗读,往往会让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反思。

第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余老师的课,特别重视范读,效果显著。其实,教师朗读指导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在课堂上经常范读,这样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评委,可以有效促进老师朗读水平的提升

第二,针对不同体裁,选择朗读方法。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现状下,配乐配图配视频朗读一直很受欢迎。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读出人物的个性,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先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的主题歌,当学生听到“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歌词时,情绪很快地被调动起来。接着播放电视剧中相关情节的剪辑,通过这一直观形象的辅助手段,学生就容易做到角色定位,朗读时就能把握鲁智深直爽豪迈、疾恶如愁的情态。

第三,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标准。

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赏识评价,要有针对性。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读的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2)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3)引导评价,要有丰富性。做要兼顾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作用。(4)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学生外,还可以是学生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亦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交流的空间里,既能表现自我,又能够与同伴们共进,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朗读也可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比本领》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认字5个,写字8个;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

① 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②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3.情感目标:学习与人合作。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情景模拟、感情朗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图画激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小朋友。(出示梅花鹿、金丝猴的图画)

生指认两个小动物的名称。

师:他们各有各的本领。那么,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呢?

生说出两个小动物的本领。

师出示词卡:爬树、跑。并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把这两个词卡分别贴到相应的动物下面。

师:到底谁的本领大呢?梅花鹿和金丝猴谁也不服气。他们正在举行一场比赛呢!

师板书课题:比本领

(以图画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生动,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 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听故事,并且和自己平时的朗读比一比,你认为别人读得怎么样?(范读或学生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不会的小组一起讨论。

生小组学习,互相帮助。

2.开展“摘果子”游戏,主动识字。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自由认字。生独立识字。

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生字卡离开座位去考考同学。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像梅花鹿和金丝猴一样,同学一起合作“摘果子”。黑板上的“大树”上有许多“果子”,每个“果子”后面都有一个本课的生字词。谁摘到“果子”就要把后面的词语读出来。两三个学生合作“摘果子”。

三、读好课文,感悟品味。

师:请小朋友们四人一组,把课文读一读,评一评,看谁读得最好。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当梅花鹿、金丝猴、大象伯伯把第一段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第一段。

生自由读

师:请一个同学把第一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比赛前,梅花鹿和金丝猴是怎样想的?

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朗读。

师:比赛开始了,它们各自使出了自己的本领,梅花鹿和金丝猴又是怎样做的呢?(生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引导说出“得意扬扬”、“垂头丧气”并课件出示,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进行模拟朗读,注意读出“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的感觉。

师:接下来看看金丝猴摘到了吗?(生读课文)

学生试着表演金丝猴急得团团转的样子。

(表演,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义,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验了人物的情感。)

师:他们俩都以为自己了不起,结果梅花鹿上不了树,金丝猴过不了河,最后它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摘到了果子。它们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读读课

/ 3

文,用波浪线画出表示它们办法的语句。

生读课文,同桌交流。

师:它们终于摘到了果子,靠的是什么?

生:合作

师:板书:合作

四、合作读书。

课文讲完了,你们还想再读这个比本领的故事吗?怎样读才能更生动,更有趣呢?

分角色朗读。

五、书写生字。

5.朗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苍苔、篱落”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展现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展现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路,激趣导入

1、师:我们学校是古诗乐园,谁的胸中都有那么几十首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怎么样?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日出江花红似火”——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春天)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二、理解诗题,渐进意境

1、从题目看,你看出了什么?理解诗题的同时相机重点理解:值、宿

/ 3

2、看了这两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可能会有:游园不值,诗人遗憾吗?他看到园中美景了吗?杨万里在徐公店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老师择其重要的简洁的给予板书)

3、大屏幕出示两首古诗。

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首诗,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读诗,师巡视)

三、解读《游园不值》

1、诗人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游园的?

重点抓住“怜”、“印”、“小扣”、“久”等字词来体会诗人的心境。

2、指导朗读1、2句。

3、没有遇见主人,他遗憾吗?重点理解“关”、“出”。

4、如果打开园门,诗人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色?

5、指导朗读好这两句诗。

6、指导读好整首诗。

7、你体会出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早春:红杏)

8、假如此刻主人刚好回来,园门打开,你和诗人一同欣赏到了满园的春色,你会用什么诗句来吟诵?

(准备好相关的诗句的链接,学生背到哪一句,就出示哪一首)

四、解读《宿新市徐公店》

1、师吟诵此诗,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去体会。

2、提问:假如给你一盒画笔,你准备在纸上画什么?分别用什么色彩? 相机板书:篱落、径、树、儿童、黄蝶、菜花

引导理解重点词:在这幅图上,你是否准备画上太阳?为什么? 理解帮助理解“未成阴”及当时的季节——暮春

3、还从哪儿看出此时的季节已经是暮春?(菜花)

4、作画一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能具体说说你的步骤吗?(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远到近,再任由目光跟着儿童飞进菜花地去)

5、在这幅画上,我们出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有耳朵听呢?你听,听到了什么?

/ 3

6、再次指导读好这首诗。

五、两诗对照,体会意境

再次出示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哪些句子在美丽的景色中融入了人物的活动?

六、作业

课后将这幅画完成,准备下节课展示。

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 篇六

张飞霞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学段特点如何指导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 朗读教学;学生兴趣;学段特点: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出发点,以落实双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试从形式和评价反馈来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教学,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语感。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

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

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带的五年级学生,班级中还有少数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他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级

这一年段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而且内部言语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

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低年段的学生设合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个学段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由图到文,指导朗读。比如朗读《家》中“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伴随着朗读,老师要求孩子们配上自己的动作,有的孩子把将头枕在双手上,做成种子睡觉的样子;有的孩子将双手从胸前向上逐渐展开,做种子发芽状,这是儿童的朗读,也是他们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2.中高年级

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

中高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比如《黄河的主人》中第三自然段“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

生朗读。(六个数字读得越来越慢,甚至犹犹豫豫)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从插图来看,作者离得太远了,看不清羊皮筏子上的人。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插图,课文中怎么说的,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

生朗读。(前“一、二、三”声音较大,后“四、五、六”声音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紧张得都不敢数了。

师:是啊,太让人担心了,人越多越担心,越不敢数了,你的感受更细腻了。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朗读六个数字越来越快)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小小筏子,居然能坐六个人,多危险啊,显示了作者的惊叹与担心。

师:好,三种读法,三种理解,三种感受。

这个案例中,教师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利用对关键句的反复朗读作为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小小的六个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使得原本单调的朗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

1、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

2、有个性地朗读(1)、不同的理解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

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如在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对于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朗读上,窦老师的评价非常的精彩,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如“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三届名师大课堂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师:江南那叫一个美啊!谁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得较平淡)

师:从你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你真心喜欢这美丽的风景。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你再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再读,美多了)

师:他一笑,声音就跳跃了,像把声音放在钢琴上一样。

3、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2课《夸父追日》:课文主要讲的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追赶太阳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夸父有宏大志向、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精神。在第四段中,课文对于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的体现,要重读文中的一些词句。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4、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贩毒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趵突泉》,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要用具体数据来说明鲸的特点的,如果还照《趵突泉》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就得先“下水”,现身说法,科学的进行示范。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在范读之前,要和学生明确听的要求;

在范读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心中默读等方式,从而扩大和提高范读的效果。

(2)、学生诵读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全班齐读

全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很难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暗里开小差。齐读,就要要求全班的朗读声音一致,对于情感和停顿上就很难把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不提倡在课堂上多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

(4)、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选取,大都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能很容易的让学生记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依据这一心理特征,角色分配的朗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样的朗读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请却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适合。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维感情的把握。(5)、配乐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5、读后评议,即时反馈(1)、学生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也许结果会出人意料的精彩。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同学,还可以是学生本人。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者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机会增大,这样的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用敏锐的眼神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另外,在褒奖的同时,如果能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如翘大拇指、鼓掌、连连点头„„定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七

一、设计层递性的朗读目标

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朗读, 这并不能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目标进行朗读, 可以给学生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朗读目标, 指导学生的朗读过程更加合理地进行。朗读前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本, 让学生明确文章基本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或者是向我们传达一个怎样的道理。朗读既可以是加深学生文本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也可以是帮助学生获知文本含义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 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时一定要给大家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 层递性的教学目标不仅易于小学生理解与执行, 也更有助于朗读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师应当注意, 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 个朗读层次: (1) 认读读正确, 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2) 课文读得流利, 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 (3) 精读有情感,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4) 熟读记于心,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 循序渐进, 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 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教师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 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 真正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由浅入深的学习目标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体验文本时的一种有效引导, 这也会让学生慢慢加深对于文本的体会, 会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和作者展开对话, 并且辅助学生更准确地获知文意, 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与内涵。想要让朗读教学的积极功效充分得以发挥, 首先需要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 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收获。

二、借助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与示范作用。对于那些饱含情感的文章, 教师可以借助范读来给予学生引导, 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本传达出的情感内涵, 并且体会教师朗读的基本方式。教师的示范会带给学生很多积极的指导作用, 既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朗读的氛围中, 学生在仔细听的同时也会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在情感。最为重要的是, 对于那些情感十分充盈, 或者是内涵较为丰富的文本, 学生很可能不会立刻读懂文章, 对于如何正确地朗读这篇课文, 也没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教师的示范则是对于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 会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应当轻读、哪些需要重读, 如何在读的过程中来表达文章中的情感。这不仅会让学生掌握一些非常有效的朗读方法, 也会慢慢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文本的体验与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情感深厚的文章,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前可以先给大家进行范读。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 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 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 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 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朗读中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会被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怀所感染。不仅如此, 在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后, 学生自己也会慢慢摸索出一些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朗读文本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三、对于重点段落进行重点朗读

朗读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意, 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情感及内涵体验的一个教学过程。想要充分实践这些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于重点段落进行重点朗读。很多文章的核心意思往往会包含在一些重点段落中, 对于一些核心段落的剖析会引导学生慢慢挖掘文意, 逐渐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很有必要指导大家对于文本中的核心段落进行重点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朗读, 并且慢慢给予学生引导, 让学生思考从这一段的朗读中给自己带来的一些感受与触动。这会增强学生从朗读过程中的收获, 并且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体验。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 《月光启蒙》便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 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 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则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这篇课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作者非常直观地给我们呈现了他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文章的核心也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段落, 从读的过程中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 并且感受作者内心对于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与感知文意。

摘要: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更为丰富的体验与收获,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读文章, 从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学习的积极体验。教师要设计层递性的朗读目标, 借助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 对于重点段落进行重点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5 (12)

[2]黄秀芸.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23)

[3]曹光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6 (01)

[4]张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山海经.2016 (02)

[5]范先龙.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快乐阅读.2016 (02)

8.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指导 篇八

关键词:重要性;层次与指向;指导和示范

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读书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将文章读懂,而且能在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2、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如晋代”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思想”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读,读的多,不懂的文意会自然随着读理解和掌握。

3、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他们如同站在作者的位置,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的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学生的语言就真正成了作者的语言了。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受到启迪。

4、朗读有助于發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注意读的层次与指向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必须有效地多读。要有效的多读就必须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指向性强。就读的层次来说,主要有:初读——了解内容;品读——感悟语言;熟读——背诵积累。初读课文,目的是读懂内容,一般用默读或轻读的方式,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那是脱离实际,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了解,感情从何而发?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老师的朗读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后再进行朗读。品读阶段,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看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的,通过品读体会、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最后高声诵读,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语言库存。

三、扩大朗读面,让学生广泛参与

听随堂课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朗读教学岂不只剩下空口号了。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朗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悉心研究和实践。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上一篇:成语狡兔三窟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成功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