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背后的思考

2024-10-25

“减负”背后的思考(共8篇)

1.“减负”背后的思考 篇一

关于“减负提效”的思考

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教研室傅京 前两日,与一位孩子在某重点初中上初三的朋友聊天,他说起一件事,令我难以入眠。有一天晚上,他陪读孩子写作业到夜里12点多,孩子突然抬起头说:“爸爸,我现在好想给老师打个电话。”我的朋友很惊讶,就说老师现在早已经休息了,你是有问题要询问吗?孩子接着说:“我就想问问老师,您今天晚上布置这么多作业,我怎么做的完啊?”。孩子后来又说了一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他说:“我还想问问老师,要是我是您的孩子,您还会布置这么多的作业吗?”

无独有偶,人民网上也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减负难,难于上青天。原因在哪里?首先,减负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体制、观念和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什么是“减负”?减负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什么是“学业负担”?学业负担就是学生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时间 1

后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倘若课业负担超出了学生承受程度,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伤害,如视力减退,厌学逃学,考试综合症等。其次,减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校的身体力行、家长的理解支持,资源的均衡配置,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等。有这样一句话: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但胖子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大家都觉得减负难而不去作为,那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大讲特讲,无针对性的题海战术和“地毯式” 的广普训练,最后受伤的肯定是学生。再次,减负不能陷入误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并非不要教育质量。减负不等同于简简单单的减少课时,减少作业量;追求教育质量也不等同于唯考是举,唯分是举。现阶段我们要谨防左手高举素质教育,右手挥舞应试教育的口号式减负现象。

要不要减负?答案毋庸置疑。下面一系列文件可以佐证:1955年7月,教育部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50多年来,教育部第六个减负文件。2013年8月,教育部又新拟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从国家层面,减负势在必行;从学校层面,似乎是“有苦难言”。一次与一位名校的小学校长交流,他突然拿出手机给我看qq群上的一些信息,原来该校家长委员会代表在群中纷纷呼吁学校要给孩子多布置些作业,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的成绩会退步,教学质量会下降,PK不过别的名校的同事孩子。我的这位校长朋友做了耐心的解释。如下是他的答复:第一、减少作业量

并非没有作业,有的作业学生可以当堂完成。第二、学校提倡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第三、学校更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一个温暖的童年,从长远看,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最终赢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该如何减负?首要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与责任,加快高考制度改革与日常评价制度改革。目前,教育部提出“管、办、评”分离方式以及2015年尝试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高考录取参考等方案都是深化课改的重要举措;合肥市教育局学习上海经验,推进绿色评价体系,开展三大工程和新优质学校评选也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做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抓质量就等同于抓升学率,抓升学率就等同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偏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次,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体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择校热”和“择校难”问题的根源在于校际之间的差异,一个区域中小学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家长支持,社会和谐,减负不再难破解。再次,学校要有实际行动。上周,笔者随区局赴上海参观考察了西林中学和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两所“新优质学校”,前者以“赏识教育”为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后者以“七彩课程,幸福人生”为驱动,整合家校资源,取得很好突破。两所学校成功的启示就是寻找一个突破口,将薄弱学校做大做强,学校既关注学业水平提升,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校园学习氛围浓,学生负担轻。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追根溯源,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情况:一是教师专业化未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理念、方法落后和手段陈旧,所以采取题海战术和加班加点的手段解燃眉之需。二是作业设计不够科学,机械重复性作业过多。三是评价机制未跟上课改发展需要,重分数,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注意创设情境,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减少无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二、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课堂结构,如: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合作探究,注重实践等,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第三、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评价。教师在关注笔头作业同时多一些实践性探究性作业。2013年寒假合肥市某小学寒假作业就很有创意,数学学科要求学生画一幅科幻画、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找五个带有数字的对联、英语学科是读一个英语故事,并在新学期与同学们分享。此外,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使之真正成为见证学生成长阅历的精神智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曾经在教室墙壁上看到的两句标语。第一句是: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第二句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前句是国产原创,后句引用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同样是励志的目的,但读后感觉却迥然不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减负提效需要呼吁,更需要行动。从力所能及做起,既让孩子走得快,更能让他们走得远。

2.“减负”背后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减负增效,教师,学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但减轻学生负担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至今仍然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最近, 随着教育部门“减负增效”政策的出台, “减负增效”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自从“减负”以来, 书包轻了, 作业少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习有趣多了。然而, 一段时间过后, 社会、学校、家长纷纷亮起红灯, 教学质量也减负了。也难怪, 考试仍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手段, 而教学成绩是在学校量化建设教师考核评选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个指标, 不少学校和教师迫于舆论的压力, 终改初衷, 又开始“旧调重谈, 老本经营”。于是, 有人就认为“减负”和“增效”是一对矛盾体。其实, 它们是我们优化教学的两个并列的和谐目标。

首先来谈一谈“减负”, 要解决必须三方面的:首先政府要担起责任。要改革实行多年的选拔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还有国家必须从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职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入手, 克服唯学历的弊端, 在选才、识才、用才上做到唯才是举、竞争择优, 为个人发展提供各方面机会,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要尽快改变以升学应试为中心的教材体系和学得过死的课程模式, 国家应会同各省教育研究部门抓紧进行课程、教材的改革, 构建工作, 指导学校优化学科课程。

其次, 学校主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转变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解脱出来, 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减负”有关政策, 并把减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严格要求每个任课教师按照上级“减负”有关政策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又是学校“减负增效”的关键。从现阶段看, 我们教师队伍的素质令人担忧。一是大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 功利主义思想突出, 片面考虑“我”教的学生比别人高多少分, 在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上、素质结构上、个性发展上均缺乏明晰的认识。二是教学方法落后, 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授的是现成、划一的知识, 很少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力, 对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更少涉及。三是自身技能素质不高, 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研究较多, 但对发展不同儿童不同个性特长的技能则掌握甚少。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制约了儿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达到既“减负”又“增效”的效果, 应做好哪些思想准备和工作呢?

1 教师要有健康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对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的学习, 强化职业道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等, 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师者, 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 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 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 应满腔热忱, 关心爱护学生, 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样的老师可亲可敬, 学生才会愿意学, 也才学得好。其次, 应该有强力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乐于奉献。

2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培养严谨务实的作风

周恩来说过:“活到老, 学到老”, 教师工作只是学习的又一种开始。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现行小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 所以, 我们小学教师不光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学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新的要求, 还可以向学生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书本学习, 从实践中学习,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就必须抓紧时间和机会, 不断充实自己, 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3 新教育体制需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勇于实践和创新, 不断进取

3.1 传统教师观主张“教师中心论”、“课本中心论”、“课堂中心论”

新的教师观主张师生友好、平等。教师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成为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 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幅笔墨。

3.2 建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构建起师生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 从而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

3.3 建立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遵循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新课标还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的教学方法, 要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是今后全体教师努力的目标。

3.4 建立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立足于学生终身知识。新课程是一种载体, 有永恒性;新课程是一种法规, 有严谨性。课程的形态是立体的, 有多维性;课程体系是变化的, 有发展性;新课程结构具有多元性;新课程实践过程具有动态性;新课程管理具有分权性;新课程评价有促进性;新课程发展趋势具有综合性。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 为改革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应及时掌握信息技术, 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完美地融合到课堂中, 以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 “减负增效”是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坚持新的教育思想, 才能接受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

最后, 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切不可把家长意愿强加给孩子。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很高, 有些父母甚至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企盼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部分企业效业不佳, 社会竞争激励, 下岗、失业等现象不是在身边发生, 家长唯恐子女将来步己后尘, 竞争不过, 于是父母不惜财力、物力、人力, 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玩乐时间, 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 时常高举升学大棒在孩子面前乱舞, 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当然, 学习一点压力没有是不行的, 家长要掌握好尺度, 要将适当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事实上, 成才的路有千万条, 关键是家长的心态要摆正。家长要少一些有失偏颇的心理状态, 多一些平常心。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以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为教育目标。使他们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成才、成长。

减负的根本目的在于增效, 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各方面的良好素质。但教育改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牵涉到观念、体制, 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 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3.关于减负增效的一些思考 篇三

一、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减负增效的中心在课堂。提高老师课堂教育教学效益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益是中心的中心。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集中,怎样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安排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候讲,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做认真的谋划,显然一节从头讲到尾的课不能算是好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都有個性差异,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为此,我在上课前总是认真思考本节课的教法,思考学生的学情,最大限度地发挥45分钟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有时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变式题、有梯度的题目,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

二、精心筛选、布置课后作业,控制作业量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教学中我坚持可做可不做的题不做,必须做的绝不打折扣,做到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求面面俱到,有时一节课就解决一个问题,我认为网撒的太大,学生会抓不住重点,都是重点就是没有重点,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课堂效果好,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家庭作业也就可有可无了。学生减负,教师增效,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而真正要达到减负增效,精选作业是减负有效途径,只有精选作业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所以积极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加强教研,认真备课,面向全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是不布置、少布置作业的保障,否则减少家庭作业成为无稽之谈。如果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必然要布置大量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未达到的效果。所以学生要减少过量的家庭作业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认真抓实精选作业这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动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讲,去探究,去小组讨论,我感到这样的效果比老师讲要好,因为学生参与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

四、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法上多做指导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的差异,好多学生不适应中学的学习,找不到方法,为此,我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上经常做一些指导,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思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觉性,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不断纠正自己不良行为习惯。

开学以来我们进行了几次周练,在每一次的周练前我都会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做充分的准备,俗话说:“袋中有粮心中不慌”。教给他们复习的方法,教他们归纳知识点,学会找重点。教他们应试的方法,如怎样规范答题、规范书写、怎样检查等,刚开始考试的时候许多学生做完试卷就会在哪儿玩,不知道检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们慢慢开始体会到检查的重要性了。在心理上加以辅导,告诉他们难题比信心,易题比细心。每一次的周练以后,我总会要求学生做好错题集,写好反思,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践中我感到,只有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了,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五、灌输勤奋学习的理念

我经常和学生说:聪明不能代替勤奋,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勤奋的人。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要强调学生的勤奋学习,由于做班主任,所以我经常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励志方面的文章,表扬班级中勤奋学习的同学,树榜样,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总之,减负增效留给我们老师的是更多的思考,加班加点已成为过去,教无定法,怎样使我们的工作轻松而高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轻松地学习,是我们老师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的课题。

4.减负提质问题的思考与做法 篇四

一重二中 张玉学

一、学生的负担重在哪里,或者说学生的负担从哪里来的。1.各学校领导最在乎的评价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①是行政部门的评价。②是教研部门的评价。③是学校师生的评价。④是社会各界的评价。⑤是办学质量的评价。

而在当今现实与功利相互交织的社会背景下,往往更多地关注于办学质量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又局限在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就会出现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评价,于是“白加黑”、“5+2”的现象普遍存在。

2.只要考试存在,就意味着应试的存在。尽管这几年中高考命题要求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主要表现在,从关注课本知识到关注社会生活,从机械重复到运用,从死记硬背到综合评价,尽管这样,但由于我们命题水平和能力,还很难一时达到此项要求,老师们还是认为,讲三遍比讲一遍学生考的好,做三套和做一套比不是一回事,所以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正因为有这样的评价观,学校领导和老师于是就在动脑筋,如何提高成绩,有时由于狠抓成绩,就会忽略了人的培养。

另外,“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只要功夫深,铁

杵磨成针”,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定势,这样就势必削弱了,方式方法上的研究与探讨,而在如何延长时间上动脑筋。这无形中又是给学生增大了负担。

因为这些,学校管理者们相信:多上一点课总比少上一点课好,增长一点时间比缩短一点时间好,考试次数多一点总比考试次数少一点好。

领导们这样想,老师们也就这样想了,多上一点课总比少上一点课好,课上多讲一点总比少讲一点好,作业多做一点总比少做一点好。结论是这样的老师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社会各界也把这样的老师当做好老师。

其它老师一看,也就随之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了,只有这样才能评为名师了,才能被行政部门和社会认可。

有了这样的领导和老师,也就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概念:多学总比少学好,多做总比少做好,多练总比少练好。

3.从教学流程上看,学校课程设置从课表上看,都是规范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那些中考科目的老师就经常深入班级,给学生不厌其烦进行补课,由于这些科目教学内容并没有增加,但课时被一些老师增加了,这样势必会出现经常重复的现象,进而导致作业量的增加,还有一些老师会想“我少布置作业我的这个科目就会吃亏了”的想法,总认为多练比少练强。还有部分老师喜欢小考,总像盼望自家孩子长高一样,有机会就量一量,这样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减负能否顺利完成,我认为教育部门的行政手段和各学校领导

们,勇于开放,把教师的专业化和学生的快乐健康地成长做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有深深热爱孩子,懂得孩子们的需求,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渗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做为自己的最大能力。

二、我校做法和想法: 1.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③备学生(获得信息、传递信息的两条通道)。2.抓效率课堂。广度,效度和深度。

3.指导学法:结合教育局的先学后教和我校的114教学模式在生研导学稿中渗透学习方法。

4.指导听法:视觉溜号和听觉溜号。5.指导复习方法、及时反思。6.规范学生作业管理,改革作业类型。7.杜绝教学辅导资料的证订。

8.大力进行宣传,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宗旨推广到家庭、到社会。

9.积极开展课外活动。10.积极开展阳光活动。

5.“减负”背后的思考 篇五

发布时间:2014/03/13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2014年民政工作要点》和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关于协调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的要求政厅指示,我们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到城区37个社区,通过座谈会、走访了解和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城市社区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十堰市城市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

十堰市城区共有社区65个,张湾区34个,茅箭区27个,十堰经济开发区4个。

(一)社区服务站建设情况。一是社区服务站面积达到省级标准300平米以上的社区有47个,占总数的7张湾区21个,茅箭区23个,十堰经济开发区3个;二是建成100-300平米之间的18个,占总数的27.7%,其个,茅箭区4个,十堰经济开发区1个;三是2014年计划新建、改扩建8个,其中张湾区6个,茅箭区1个,发区1个。

(二)社区目前承担工作任务情况。2012年,市综治办、市民政局联合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专项清理活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需要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委会盖章或出具证明等事项,纳入清理范围,共清理出社区公共服务事项43类135项。

(三)社区工作经费投入情况。市委、市政府明确把社区日常工作经费市、区两级分担比例由2010年以前为5:5,城区每个社区建设工作经费补助标准从以前的7万元增加到11万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为扣“五金”之前),扣除“五金”后平均工资为900元。

二、社区负担过重的突出表现及原因

(一)硬性指派任务多。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覆盖到社区”,特别是社区基础设施建成后,纷纷要求瓜分土地,理直气壮地把工作任务压给社区,而不是把各自的职能服务到社区,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社区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局面。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社区其他组织不健全不发达的情况下,社区居委行政化组织。仅计划生育入户调查一个项目,按每个社区平均3000户计算,就要动员所有社区干部历时一个月才能完成。

(二)相关组织牌子多。近几年,市、区政府部门都提出本部门业务工作进社区的要求,纷纷在社区“挂牌进社区、文化进社区、消防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等,与街道签订相关责任状,由街道具体安排,保证工作任务落挂牌的机构越来越多,“进社区的工作”变成了“进居委会的工作”,配套服务往往形同虚设,不仅广大社区居民而且居委会干部也疲惫不堪。

(三)各项台帐材料多。目前各职能部门工作管理较细,基本上各口都有一个台帐。根据调查,社区居委会十项台帐、几百本档案、40多类报表,很多内容都是交叉重复,甚至有些台帐专业性很强,看似迷魂阵一样,很如平安社区创建工作要做10套台帐,各类卷宗更是几十本。社区居委会文字材料各部门都要,年初、季度、年计划、方案、总结等,应有尽有。想要评先的社区则要准备的更多。

(四)参加会议活动多。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至今没弄明白社区居委会的性质,仍视其为一级行政组织,使他山会海中。一些临时性会议特别多,不少会议会前还要求社区准备发言材料,会后完成指定任务后还要写工作总许多部门的各类活动也要求社区派人参加,使他们东奔西走,疲于应付。

(五)形式主义东西多。比如开展一项活动就得有一个组织,起一个名,挂一个牌,制订一个制度。一些部卷调查,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只好由社区工作人员代替,起不到宣传普及的作用。各部门要求本系统的相关工作条件、办事流程等上墙,但社区仅有的办公面积却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部门,于是很多社区便想方设法找“窍门种方法应付各单位的检查。如利用多功能活动展版迎检就是一个方面。

“社区真忙、干部真苦、工作真难”,是目前我市社区工作客观存在和真实写照,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体制不完善,协调缺位。主要是各成员单位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各部门指导社区开展相关工作是“一各吹各的调”,“党委政府领导、民政牵头、街办主抓、社区落实、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还不众多职能部门不是在为社区服务,而是扮演着“婆婆”的角色,指手划脚,让社区居委会这个“媳妇”苦不堪言一体制本身缺乏对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成效进行科学考核,对于驻社区单位是否参与社区建设或者参与的效评定,特别是对不参与社区建设,不共驻共建的单位无强制性管理手段,机制缺失,造成驻社区单位反而以“老超越于居委会管理。

(二)权责不对等,权责错位。根据《组织法》规定,社区的权力实际上来源于自治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权责往往由街办或者部门来确权,权责严重不对等。一是考评权错位。考评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体应当是社区居民代表,而不应该是单纯的街办和业务进社区的部门。这样直接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应付差事,也造成了行政成本以,考评的错位,实际上是社区权责不对等的真实再现。二是知情权缺失。特别是社区居委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相互知情权没有制度约束,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为了逃避居委会对其指导,根本不通过社区及其在房管部门进行登记后施工或者从事物业管理,出现问题了要么逃跑,要么推诿,要么以房管压社区,而社区居机会对上诉求。

(三)布局不合理,服务缺位。现代城市管理主要分为小区域网格化管理、一居委会多社区管理、一社区多等。我市普遍采用的是一社区一居委会,并且按照“1——1.5万人”一个社区来强制划定,过分的强调社区数有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和管理空间。结果造成居委会管理社区的幅度过大,社区管理幅度的过大,造成社区始终在——增加管理人员——带来经费缺乏——主要精力抓经费保障——社区服务滞后——居民参与率低”的怪圈。

三、十堰市开展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推行准入式制度,着力破解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制订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对相关部区实行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与此同时,会同市综治办联合开展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全面清公共服务事项,对所有进入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一律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规定,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要的工作条件。切实理顺了权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把社区干部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确保他们有更多时间服务居民,推动社区职能向“综合服务”转型,提升了社区工作群众满意度。

(二)推行网格式管理,着力破解社区服务缺失的问题。以加强信息服务、日常服务、养老服务、治安服务照300-500户的规模划分社区网格,市区新招考社区网格员400名,常年较固定的社区服务人员达到6000余人行蜂窝式管理、精细化管理,对居民实行一站式服务、人性化服务,较好地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社区

(三)推行义工式服务,着力破解社区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推行34名市级领导结对联系社区的办法,强区单位与社区共享资源、共建设施、共推服务,使驻社区单位实现了向社区开放、为居民服务。建立爱心志愿服制度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鼓励低保人员做义工,动员市民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茅箭区实施了“大学生地”工程,27个社区与2000名大学生实现了“校居对接”,达到了以社会力量充实社区力量的良好效果。

四、当前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驻共建难落实。目前动员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办法,主要靠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与社区结对靠社区干部反复上门向驻社区单位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提供服务来争取支持,总体上看,共驻共建仍是“一头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仅限于搞活动时提供场地或赞助钱物,“社区资源共享”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未得到落实主动关心、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氛围尚未形成。

(二)“准入制度”难实施。实行“准入制度”是约束各部门工作随意随时进驻社区的良方,但由于一方面度执行的主体,另一方面也没有配套的联席会议实施规则,随意性很大,制度框架不完善,缺乏具体操作规程。门依旧将工作直达社区,而相关的人员培训和工作经费依旧不能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始终是一句空话实。

(三)社区社会(中介)组织培育滞后。当前,社区居委会过多承接了“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能”,而承担“独立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的民间机构培育不够,以社区居委会目前的人员素质、资源、实力等现状,实现上述目标显然困难很大,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缺失,既是体制改革短时间内担过重的客观原因,也为职能部门向下延伸自己的“腿”、“脚”提供了“机遇”。

五、对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转化思想认识。要切实落实社区减负工作,思想认识是关键。当前存在社区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根认识不到位,或者说,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来部署工作。根据宪法和居民委员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部门和社区没有隶属关系。落实到基层理解为把任务交给社区居委会。把工作落实到基层,要求我们政府部门自己的工作要做到位,凡属于务受理均应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当然,不可否认,由于社区居委会与群众联系紧密,在开展一些群众性、社会有其自身优势,可以协助政府开展一些群众性工作,但涉及到行政执法权的,就不能交给社区。必须实行“权随事转”,说通俗一点就是政府花钱买服务,职权和经费一同下放。各级财政要做好经费的预算。三是把属地管理居委会管理。“属地管理”一般是针对地方政府职责而言,社区居委会没有行政权力,从法律上讲,是不具备行的。因此不能把一些本应由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简单地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担。基于此,需要我们切实转化思想认识到做好社区减负工作是正确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要求,是正确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社区减负工作。

(二)完善社区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成立高规格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不能形同虚设,而转由民政社区日常工作,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式的需要。领导小组应统一管理协调社区事务,统一领导制定社区政策,统建设发展和民生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必要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强力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二是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对于社区自治性的工作,加强由社区居委会自主管理,不要包办代替;对于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和条件;对于行政执法性工作,要依法办理,不能交由社区居委会承担。三是严格落实社区度。要明确界定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建立社区准入制度,缓解社区不断增强的行政化倾向。对不属于社内的事项,又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解决的,必须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可进入。有关部门支付给社区的工作金由街道办事处统一接收,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拨付给社区居委会使用。

6.“微课”背后的冷思考 篇六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逐渐步入“微”时代,微课,也正在开启教育的“微”时代。随着“可汗学院”流入中国,“微课”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它的产生与流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再一次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和众多的“微课”粉丝一样,我积极地开展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从最初的机械复制“可汗学院”,到实践过程中的“小学信息技术能否开展微课”的质疑思考,在 “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尝试,我的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

一、直面“微课”热潮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悄然来临,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微课程”)应运而生。①“微课”,这一概念起初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在当时并未引起国内教育工作者的着重关注。2011年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传入中国,如平地一声惊雷般响彻了整个教育界,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 “翻转课堂”、“颠倒课堂”、可汗式“微课程”的变革热潮。人们仿佛找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教育的途径——“微课”。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课”或“微课程”呢?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解释: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就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②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示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国内开始了微课的实践尝试。自此,国内兴起了“微课”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表达着他们对于微课的赞同,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

二、冷观“微课”热潮

与众多的“微课”粉丝们一样,我也表达了我对“微课”理念的赞同与支持,开始尝试将“可汗学院”移植到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学着像萨尔曼·可汗那样把教学知识点细 ①②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化分解,使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知识模块,并分别将它们制作成3-5分钟的微视频,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并掌握那些基本知识和简易操作,课堂中更多地来提出、交流它们的学习困惑,进一步拓展补充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由于盲目、生硬地模仿、复制可汗模式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开始浮现,并越来越多。我对微课教学的热情慢慢“冷”了下来,这些实践中遇到问题使我开始对微课冷眼旁观,开始深入思考微课、追问微课。

(一)小学生能够学习微课吗?

【片段一】一次哑口无言的访谈

记得在刚开始微课教学不久,一天放学后我回到办公室,突然办公室走进一位家长,我见他脸色凝重,表情严肃,似乎不太高兴。还没等我开口,她便开门见山,直抒来意。

家长:您是信息老师吧,我是王一鸣的家长,您有时间和我谈谈吗? 师:您好,有什么事您请讲。

家:这学期您是不是让我们孩子学习什么微课,说是用手机或电脑看什么微课视频啊?

师:是有这回事,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家:孩子们现在都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您要求他们整天看这些视频,对视力多有影响啊,孩子一旦近视了,一生都受影响,现在很多军校都对势力有要求。

家:还有,小朋友哪能抵制诱惑,我们大人平时还经不起考验,喜欢用手机、电脑玩个游戏呢,小学生用手机、电脑到底是学习呢,还是玩游戏呢,我就发现我们孩子看视频时很起劲,到做语文、数学作业时就磨磨蹭蹭,学习成绩都下降了。我觉得您是不是换种方式来教学啊?

师:„„(我无言以对)

【现象提炼】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家长访谈,家长的来意很明显,小学生是不适合开展微课的,希望我放弃微课教学。家长的理由有二:一来损害视力,二来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位家长说的有一定道理,由于我没有证据显示一周一次的微视频学习不影响视力,不能保证小学生能够严格控制自己不玩游戏,也不能保证微课程学习有效果,何况这种效果在分数上还不体现,所以我只好无言以对。

【我的思考】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小学生能不能开展微课教学?看微视频学习会不会影响视力和学习成绩?起初我也有过这样的忧虑,既然教育部批准了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说明电子化学习只是“量”和“度”的问题,学生们每周都有信息课,我想一周一次的微视频应该对学生的视力健康影响不大。小学生的确与可汗所教授的高中生不同,控 制能力较差,学习专注力不强,想要尽可能减少学生因违法操作规定对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看来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加强监管。

(二)微课有学科性吗?采用什么方式来学习?

【片段二】《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在家已经学习了《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微课程吗? 生:学习了。

师:那么同学们都学会了利用配色方案来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的操作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信心满满)

师:老师昨天在家做了一个演示文稿,我觉得这份演示文稿的模板很好,但是颜色不是我喜欢的红色,我希望背景模板的颜色可以变为红色,你能帮助老师完成心愿吗?

生:能,太简单了。

师:我们请苗苗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操作。

生:操作。(显得混乱,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配色方案)

师:可能苗苗同学太紧张了,这样吧,苗苗你请一位同学来帮助你一起完成操作。

生:(苗苗请了另一位学生操作,依然不是很熟练,找到了配色方案,但不知道怎么来修改颜色。在下面同学的齐声帮助下,勉强完成了任务)

【现象提炼】《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是教材《设置幻灯片背景》中一个知识点,我将该知识点做成了2分钟微视频,希望同学们课前通过自学视频,掌握使用配色方案来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的操作方法。学生们课前学习了该视频,在我提问时多数同学都表示掌握了操作方法,然而在随后的操作展示中,表现出的现象并不能让人满意,班级中不仅仅只有苗苗和小胡两位同学操作不熟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和他们一样,年级中其他班也大致如此。

【我的思考】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少数同学没有认真学习微课程,导致的操作不熟练。但是随着在平行班中的教学,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存在操作困难,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已经将教材知识点细化分解了,这2分钟的视频讲解地也十分清楚,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或不熟练操作,但是这些操作课堂上他们只要跟着我操练一遍便可掌握了。学生们也表示在家学视频时确实是可以操作出来的,但是上课就记不清楚了。这是典型的知行脱节现象,我想这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独特性有关,信息技术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技能的学习在于训练强化,小学生的认知能相对较差,仅靠理解记忆去学习技能,是不现实的,这是造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看来微课学习不能忽视学科性,小学信息技术微课也不能只采用微视频这一种方式学习,应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

(三)什么时间学习微课?

【片段三】《初识powerpoint》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给大家一项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第13课《初识powerpoint》的微课程,那么有哪位同学们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powerpoint有什么功能,或者来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powerpoint? 生:大部分同学不回应(只有2个人举手)。

师:大家课前都习了微课吧,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生:我们还没有学习微课。(很多学生点头)

师:你们不喜欢老师做的微课程,觉得枯燥没有兴趣吗?还是„„ 生:不是,我们没时间学习。

师:同学们可以在做完作业后花3-5分钟学习一下我们的信息技术微课程,不一定要在一天内完成,只要在每周上课前完成就可以。

生:信息老师,学校的作业做完还有父母的提高作业,我每天还要弹钢琴,我还要上培训班呢„„(学生们各自诉说着理由)

师:没想到同学们都很忙,好像真没有时间来学习微课。

【现象提炼】本学期,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实验,要求学生们在上课前提前学习有关上课知识的微课程,我努力将微课程制作的新颖有趣,学生们对此颇为欢迎,但是在实践初期我遇到上述的一幕,学生们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束缚,很难抽出时间学习这种不应试的信息微课程。

【我的思考】学习时间,是个关键问题。学生们没有时间来学习,微课程便开展不起来。在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的今天,小学生课后也忙碌了起来,要求学生们课后花时间来学习这种不考试的“副科”,似乎有点异想天开,想要在忙碌的课后来抢时间,恐怕我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看来我只能另辟蹊径了,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微课呢?如此一来便不占用学生们课后时间,给他们减轻学习负担,万路皆不通的情况下,只能试试了。

三、冷思考后答案

“教有法而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通用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 境不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同。微课,或者说微课程只是我们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我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给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学生们在“微课”学习方式下表现出的主动、自主、提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加谨慎的看待微课程,不能盲目追随“微课”的热效应,生搬硬套,霸王硬上弓,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学科的特性开设更多、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精品微课程。

我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开展微课”,让微课真正发挥它的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我逐渐发现要想更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用好微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微课的开发、使用中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因人而“微”

微课的对象是学生,我所面对是一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小学生。微课能否在小学生中开展?是微课系列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小学生不宜开展微课,这至少说明微课具有局限性,并不如大家所吹捧的那样有效。通过一段时间的微课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们在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方面还是有显著提高的,这充分说明小学生是可以进行微课学习的,信息技术微课学习是有效果的,但是微课的开展必须因人而“微”。

①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汗学院最初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通过5-10分钟的微视频来讲解知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小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小学生学习时专注力差,很难持续学习,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像高中生那样去学习,所以在小学生中开展微课教学,首先要精选教材、精心设计,选择那些重要的,有实效的知识来学习,其次教学的时间不能太长,教学的容量也不能太大,一般选择一个知识点学习2-3分钟为宜。

②微课学习要有富有趣味性。小学生学习和中学生学习不同在于小学生更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解或演示,那么和老师课堂上教学没有区别,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所以建议采用动画教学的方式来讲解或演示,即将真人授课视频做成flash动画,绘声绘色的动画微视频更能获得学生们的青睐。现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学生们都争抢着学习微课程。

③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与监管。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家自己独立学习微课程,需要对学生微课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监管。例如,提醒学生微视频学习时间不能太久,避免影响视力;学完微课后,不能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玩游戏等等。

(二)因地而“微”

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需要特定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媒体设备,软件环境主要指学科特性。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我们都要因地而“微”。

①硬件环境。首先,提到微课,大家一定联想到了“可汗式”微课程教学中的微视频,而中国学生普遍还没有自己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体播放设备,那么他们要想学习这些微视频将很困难。黎加厚教授曾表示,微课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③可见微课程不等于微视频,视频只是我们微课程学习中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还可以通过录音、图文等其他方式来学习,很多时候一个mp3、一张纸都能进行微课学习,所以不要将微课的形式固化,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方式。其次,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线网络课程。美国有较为发达的通信网络,学生们登陆可汗学院下载学习课程进行学习很便捷。但在中国,中小学刚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很多家庭也不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所以我不建议老师们将学习素材全部网络化,要给学生提供线下的学习途径,考虑小学生的特殊性,最好选用简单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课程提前保存到自己的存储设备里,我在教学中给每位学生的电脑都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学生们可以简便地进入自己空间,获取学习资料,开展学习。

②软件环境。微课程的学科特性很重要,一门好的微课要充分体现学科特性。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开发中,你就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实践性,我们大量的课程在于教授学生操作技能,所以很多微课内容都是在演示操作方法,那么除了讲解有趣、演示清楚外,还必须注重停顿,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时间,给他们随即比划比划、操练操练。有了留白时间,学生跟着做了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升。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有,小学信息技术微课中理论知识不能涉及太多,很多理论知识即使老师讲了,学生们也不是一时间便能接受的,小学生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所以利用2-3分钟的微课来阐述理论是行不通的。

(三)因时而“微”

什么时间来学习微课?是微课能否取得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微课程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程便显得毫无意义了。很多微课程都采用 “颠倒课堂”的方式——课前学习,但是现实情况是小学生课前很难或很少有时间 ③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用来学习信息技术,所以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要因时而“微”。

①以课堂学习为主。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学生在课后较少有时间去“可汗学院”逛逛,放学后等待他们的是大量的作业和各式各样的兴趣提高班。在现今的教育状况下,要求小学生在家来学习信息技术微课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学生的身体成长还是前途发展都会招致家长们的反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小学生学习微课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监管,还有许多家庭不具备学习微课所需的设备,我们何不在信息课堂中开展微课?在课堂中,先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微课,待学完后,根据他们的学习疑问状况,进行答疑解惑,剩余时间还可用来拓展提升。这样做好处有四:

一、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及时获得学情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能解决学习设备问题。信息技术通常在专用微机教室内开展教学,机房中配有大量可以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管。机房内的电子教室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学习时间,防止学生们玩游戏,降低视力受损的可能性,这样也解决了家长们的担忧。

四、不给学生增加课后负担。鉴于此,微课应当回归课堂的“主阵地”。

②以课后学习为辅。众所周知,微课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例如,“可汗学院”中的课程无论你看多少次都可以,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做作业遇到了困难都可以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微课同样如此,如果学生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将微课随身携带或带回家中,当他们需要学习时,即可再次学习这些微课。鉴于设备问题,我们只建议课后辅助学习。

四、结束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正开启着教育的“微时代”。很多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微课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课堂,审视师生关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微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中。透过这股“微课”热潮,希望教育者们都能够“冷眼”旁观、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正是经过了这番冷静思考,在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指导下,我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的分析,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 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7.“减负”背后的思考 篇七

一、以增加教学效率为目标, 减轻作业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诸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四至六年级每周英语只有三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 又缺少语言环境这一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要想达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确实非常困难。所以充分、有效利用课外时间, 是学好英语的有力保障。就英语教学来说, 重要的是布置的作业能够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让学生高效学习。

二、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 布置有效作业

1. 内容、形式丰富, 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因此, 教师布置作业要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在面面俱到的同时, 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1) 作业多元化, 促综合能力形成

听、说、读、写既是英语学习的内容又是英语学习的手段。听、读是语言的输入环节, 说、写是语言的输出环节。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原则。布置作业尽量做到听、读、说、写有机结合, 避免形式单一化、技能孤立化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至于影响学生能力形成的进程。

如:看图, 根据提示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不少于5句话。

这道题, 首先要让学生看图, 根据提示语, 两个人一组互相用英语说一段话, 然后再写下来。说好是前提, 说好才能写好。这样, 听、读、说、写的技能都得到了锻炼。

(2) 作业网络化, 提高学习效率

如今, 网络已经介入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网络对于孩子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猎奇心理, 越是新鲜的事物越想了解, 也就越能了解。所以适时布置网络作业, 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上网查找中外文化有什么差异, 让学生在网上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理解题, 等等。在网上几秒钟就能查到相关内容, 既满足了学生想要了解网络的好奇心, 又使学生有了与时俱进的自豪感, 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非常便捷地完成了作业。

2. 作业的连续性, 确保学对知识的有效记忆

教师习惯于上完英语课布置作业, 学生们也习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教师不但要布置作业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布置什么时候写作业。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连续起来。如:每周有三课时的英语课, 周一、三、五有英语课, 上完周一的课, 教师先布置当天的作业, 当天可布置开放性作业, 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布置周二的作业。周三上完课, 如法炮制, 长此以往, 学生定会养成天天想学英语的习惯。作业天天有, 不代表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 教师还要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做哪些作业。这就要求作业内容要少而精。

3. 作业的计划性, 做到运筹帷幄

教师在单元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制订出本单元的作业主题、计划。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学生英语学习状况, 灵活调整计划, 统筹布置作业。如:第八册Unit7At the airport计划6课时完成课堂教学。每周三课时, 需要两周时间。两周14天, 6天有英语课, 还有8天没有英语课, 所以除了有英语课当天的自主作业外, 还要计划安排出8次作业。如果学生读一段话的能力比较差, 就可以把本单元的主题设定为“流利读”。8次作业至少要布置6次和读相关的作业内容和形式, 而不是完全孤立的读的作业。在教学过程中, 也许4次作业之后, 孩子读的能力大有改观。而这时, 恰巧又有不足表现了出来, 比如看图完成句子, 全班20人中全对的只有5个人。这就要求教师调整作业计划, 把作业的重点转移到写句子上来。这样在不断变化中学生的技能逐渐形成。

4. 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 发展学生个性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把作业分成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对于有难度的作业, 要分层设计作业要求。

如:看图写话

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要求一:看图任意写一段话, 不少于3句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 任意捕捉信息点, 从而降低写话的难度。如:This is my mother.She is 40years old.I love my mother.

要求二:根据问题提示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不少于5句话。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一段话。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They are my friends.They are in the park.They are playing.It's seven o'clock.It's time to go home.

要求三:看图, 发挥自己的想象, 写一段语意连贯的画, 不少于5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Today is Sunday.It's sunny.My mother goes to the park with her dog.There are two men in the park.They are playing badminton.They are very happy.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好恶、能力选择其一完成。这样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喜欢的题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以评价为保证, 促能力形成、发展

教师布置了有效作业, 学生是否能够高效、按时完成, 提升能力呢?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学生高效完成作业的保障。

1. 设计丰富的评价表, 规范评价

首先要做到, 只要做作业就要评价, 就要留下评价的轨迹。教师因作业形式不同、难易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如两个人一组互评、自评、教师评, 等等。评价人要根据每次作业教师提出的具体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记录。如:明天是母亲节, 回家后每个人用英语和妈妈说句心里话。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了, 给自己记一个小星星, 说了, 再转述给同学听, 听你说的同学负责给你记两颗小星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 学生只要张嘴说, 不管说得是否正确, 都可得到星星, 目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教师会对评价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一旦发现作假的现象, 就会取消其给他人评价的权利。

2. 持之以恒, 表彰激励

每天的作业情况都要做评价记录。每月底, 要评出得星星最多的前五名学生为优秀小标兵, 还要根据学生投票、教师的抽查情况评出三位评价小能手。每学期末, 获得星星总数第一名的学生获得金杯奖, 第二、三、四、五名的学生获金牌奖。逐月, 获得星星数逐次上升的前五名为进步奖。学生还可以自愿申请“努力奖”, 这项奖专门为那些努力了还不能达标的学生设置, 让他们同样享受成功的喜悦, 为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一个学期坚持下来, 不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会得到提升。这样的评价, 才会使作业真正高效。

8.地理复习课减负增效的思考与实践 篇八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2010年的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规定了考点的各种考试要求,哪些只需要一般性了解,哪些需要透彻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教师要认真钻研,复习时才能有的放矢。此外,年年的考试说明虽然大体相同,但每年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要认真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切实转变那种复习全凭经验的做法,不考的内容大讲特讲,重点的内容却没有讲透,这无疑是浪费学生的时间。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改变观念

过去的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学习活动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学生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突显出来。

考试是学生去考,而不是教师去考。因此,教得如何不等于学得如何,更不等于考得如何。教师所有的心智只有贯注在如何提高学生能力这一点上,教学才会结出理想的果实。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如果效率不高,往往就在于忽视了这一最基本的道理,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如何教”上了,对“如何学”普遍研究不够。自以为是地用一套目中无人的资料进行着目中无人的复习,以为自己讲了,就是学生学了,自己讲深讲透了,就是学生学深学透了。而如果自己讲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就责怪学生不认真不踏实。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必须转变观念,从“重教”转向“重学”。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思维障碍,要用心研究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要认真总结推广地理尖子成功的学习经验。当然,重视“学”,并不是要轻视“教”,而是指以“学”为中心,根据“学”的需要来构思“教”的内容,“教”的点点滴滴都是为了提高“学”的方方面面。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务实求本,讲究实效。要“教”在疑难点,“教”在关节上,“教”在需要处。在地理复习课中,我们始终坚持推行预习案制度,即教师上课之前,把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复习内容编成预习案发给学生,学生做完后抽取一组上来批改,从得到的反馈信息中决定这节课重点讲什么,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就少讲不讲了,这叫以学定教,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三、教师要立足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减负增效,理当从课堂开始。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工作时间短,任务重,我们更应该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要精讲,讲重点,讲联系,讲方法。精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把握课本的精要之处,集中精力,突破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事实上地理考试一向考主干知识,而地理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就那么多,它的考点及考查方式基本上是固定的,这让教师的精讲有据可依,是完全可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地理的一些问答题有一定的回答模式,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头脑中思路建模,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不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第二,要精练,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精练就是通过较少的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要练习题有代表性、针对性,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复习工作中,我们坚持每周集体教研,大家共同确定习题的量和质,大胆删除偏题难题怪题,采用典型题训练学生。我们每节课都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反馈及时,二是有效杜绝了抄袭现象。

第三,使用多媒体要恰当。使用多媒体上课有几个显著的好处,一是能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二是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让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大大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形象,地理上有些东西用语言讲不清楚,有了课件,学生一看就懂,四是有利于对本节课回顾总结。但多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的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后就照搬全收,充当课件的讲解员,这样不仅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多媒体使用要得当,确有需要才用,否则就不用,有些东西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反而更好。讲课要有系统,课件制作上未必要有系统,要根据需要来。这都要我们平时细加研究。

减负增效,它的本质是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自己想学并且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学。这不是个美丽的口号,要靠我们去真正实现它,本文谈了些个人的体会和实践,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上一篇:四个意识支部对照检查下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学反思